张唯这两日就为了治蝗的事情在府邸里想破了脑子。
他当了这么久的官,一直都只是区区副使,而他并不甘心一辈子这样,他们张家虽不比一些权贵显赫,却也是彻头彻尾的士大夫家族,只是有些没落了,如今他好不容易靠着庞松的抬举回归朝廷,自然想着能多多加官进爵,一路扶摇直上,光宗耀祖。
可惜,他或许真的没什么才能,而且依附庞松的小官又多,庞大人贵人事忙,几乎没什么机会能注意到他,这让张唯心急如焚,一直想着做出一些让人另眼相看的事情来,多搏得庞松青睐,好让对方能对抬举自己。
这一次蝗灾严重,皇上下诏以求良方,作为朝臣的庞松,自然首当其冲,不光派了人手到民间四处问方,还让那些依附于他的小官们多多动脑,若能上供一两个秘方,不光皇上有重赏,他亦有额外的赏赐。
无怪庞松这般卖力,经过之前的几次事情,尤其是庞秋水在婚礼上被打了板子之后,庞松明显感觉到皇帝对自己开始有些不满意起来。他一个外来户能爬得这么高,靠的不是别的,就是一张会顺溜拍吗的嘴和一双会察言观色的眼,一直将皇帝伺候得妥妥帖帖的,皇帝也器重他,才会委以要职,若是有一天皇帝的恩宠不在,而眼下作为备用靠山的司空旭又与他离了心,对于在京中根基未稳的庞家来说,不外乎是灭顶之灾,所以庞松才想着要尽快替皇帝分忧,如果他这次能拿到头功,得到皇帝称赞甚至重用,那眼前的危机不光迎刃而解,说不定他的权势还能更进一层。
庞松着急,张唯自然也跟着着急,他已经看出来了庞大人对于治灾良策有多么渴求,自己如果能找到好法子献上,那岂不是一飞冲天了。
带着这样的想法,他每日除了窝在屋子里绞尽脑汁,也没别的事情做了。
“老爷。”一个下人推门进来,瞧见张唯愁眉苦脸的表情,小声道:“有人前来拜访,直言要见老爷你。”
“什么人?”张唯抬起头。
“瞧着是个平头百姓。”
“去去去,本大爷是什么人都能见的吗,没看见我正忙着,给我打发走!”张唯此刻自然没什么心情来应付平头百姓,挥挥手就想让人退下,谁知道下人接下来的话,让他愣在了原地,“可是那人说,他有治灾良方,要呈给大人……”
“什么!”这时,张唯才像被烧火棍戳了屁股一般弹起身来,“还等什么,快请进来啊!”
下人领命去了,张唯也匆匆整理了片刻衣衫,便急急走到房间,走到待客的正厅,可等他刚进去,见着在正厅里喝茶的唯诺青年时,忽然脸色一僵,眉毛一竖,“居然是你!”
那青年瞧见张唯来了,好像茶也不敢喝了,立刻战战兢兢地起身,对他拜了拜,用一种懦弱又害怕的语气道:“张,张大人好……”
张唯脸色阴晴不定,他知道齐牧云被革职之后,曾是庞松想要灭口的对象,但这小子瞧着木讷,却很机灵,居然躲了起来,庞松也曾派刺客找过几次,见找不到,便没再深究,一来他们都知道此人不光老实巴交,还胆小如鼠,不会有胆子告发他们,二来高郁已然失踪,他们也消灭了所有的证据,就算这齐牧云蹦出来了又如何,随随便便就能给他扣一个污蔑的帽子,叫他至死不能翻身。
不过后来,齐牧云当真从未出现过,等张唯都快要忘记此人了,他却忽然找上门来,着实吓了张唯一跳。
“有计策能治理蝗灾之人,就是你?”张唯不可置信地问了一句,压根不相信这碌碌无为的齐牧云,能有法子对付那样多朝臣都没办法的事情,觉得他是在虚张声势。
“张大人,小的并没有在虚张声势。”齐牧云将姿态摆得很的,礼行得腰都快折了过去,道:“你也知道,我是云州人士,云州地处极西,常年干旱穷困,蝗灾也频繁,所以多少知道一些应对之道,所以……”
张唯仔细想了想,这齐牧云老家的确是云州没错,云州偏僻,地方也穷困,纵观朝廷上下还当真没几个人是从云州出来的,他便不禁信了几分,走到主座上坐下,又道:“可你既然有治灾之策,又为何要来找我,京中重臣如此之多,你恐怕随便找上一个,如果法子有效,都能得不少赏赐。”
齐牧云却嘿嘿一笑,在头上抓了抓,“那不是……我只和张大人你熟稔吗……”
张唯一愣。
“咱们同是儒林馆出来的,多少也算是同僚,从前小的在中书省的时候,你作为副使,是小的的上峰,也对小的多有照顾,所以小的知道了闹蝗灾这事,自然而然就来找你了。”顿了顿,齐牧云又道:“而且京中朝臣机要大员虽然多,可他们大概根本瞧不上我这个小老百姓,既然连面都见不上,那有良策也是无用,还不如找张大人你,多少能听小的说上两句。”
齐牧云这一通又是戴高帽又是拍马屁下来,直将张唯听得飘飘然,而且他对张唯的性格了如执掌,知道这人又老实又胆小,应当不会诓骗自己,而且对方显然不知道他当初从中书省被扫地出门其实是自己在从中作梗的缘故,不禁安了安心,同时捏着一把官腔道:“既然如此,你便同时说来,说计策当真有用,等我呈上去,上边再赐下封赏,定然少不了你的那份,我甚至还能向上边进言,再让你官复原职。”
齐牧云露出感激的神色,一面拜谢,一面说了起来,并且说得头头是道,条理分明,让张唯频频点头,啧啧称奇。
齐牧云的方法其实挺简单,一共有三项。
第一项便是从万物相生相克的原理中化用出来的,蝗虫虽然厉害,但自然界天生一物克一物,青雀鸟向来喜食蝗虫,若能在灾区大量引入青雀鸟,在天敌的镇压下,自然可以阻止蝗灾的恶化和蔓延。
若说第一项是治标,那么第二项便是治本了,蝗灾发生,不外乎气候适宜,加上蝗虫繁殖迅速,才会形成灾祸,那么治本的犯法就是要从蝗虫的繁殖方面入手,蝗虫喜欢将胎卵产在田地土壤中,那么只要用大量的石灰撒进田里,让蝗虫的胎卵不能孵化,甚至直接杀灭,便也等于是从源头上遏制住了蝗灾。
至于第三项,便也是一个收尾的工作了,经过前两项的治理之后,想来蝗灾一定会得到控制,剩下的漏网之鱼,便可以号召百姓们,一起动手除灾,由朝廷出钱,奖励那些捕杀蝗虫最多的百姓,例如灭杀十只蝗虫,奖励一文钱,所谓重赏之下必有勇夫,连一个孩子都能一巴掌拍死好几只蝗虫,若当地的百姓都能将灭蝗为己任,倾巢而出,众志成城之下,哪里还会有蝗虫的容身之处。
三条方法,环环相扣,说得张唯一阵沉思,之前这类方法也不是没有朝臣提过,但那些用鸡鸭之类的家畜对付蝗灾显然太过苍白了一些,至于以石灰遏制胎卵更是从无人想到过,还有用赏钱来刺激百姓齐心灭蝗,虽然会花上不少钱,却也不失为一个良方。
想到齐牧云的方法或许行得通,张唯哪里还坐得住,匆匆安排齐牧云在府中稍候之后,立刻马不停蹄地去了庞府,将从齐牧云那里听来的对着庞松就是如此这般一通说,当然到了他嘴里,所有的点子便都是他一人想出来了。
庞松一听,也确实像那么回事,又兴高采烈地带着张唯进宫,向皇帝进言去了。
结果当天晚上,皇帝便一连下了三道圣旨,完全按照庞松所言的这三个方法,不过皇帝也留了个心眼,并没有在整个东南三州都推行开此事,而是只找了越州的一个小郡城,也是闹灾害闹得最厉害的丰城做试点,若此方式当真有效,则再广而告之。
圣旨到后,当地官员不敢怠慢,立刻一五一十照着做了起来,并且确实见了些许成效,一段时日后,原本是闹蝗灾闹得最厉害的丰城,虫患竟然明显减少了。
消息传回京中后,皇帝龙颜大悦,不光在宫中大宴群臣,更是赏了庞松和张唯不少经营财帛,并许了圣旨,等彻底清除蝗灾后,要大大给他二人加官进爵,让庞松和张唯一张脸都笑开了花。
也是这通宴会,让赵沫大感奇怪。
别人或许不知道,但他是很清楚,那齐牧云就是宁渊刻意安排去给张唯献计的,至于那什么治蝗之策,自然也是出自宁渊之手,赵沫先前还以为这是宁渊故意给对方下的套,哪只现在看来,不光不是套,等于还给他们送去了一记大功劳。
好奇之下,赵沫曾专程找宁渊来问了一次,但瞧着宁渊闪烁其词,却又信心满满,让他“等着瞧”,他纵使有再大的好奇心,也只能憋着了。
同时他也很奇怪,宁渊的“等着瞧”要等到什么时候,眼瞧着蝗灾就要得到全面治理,而居了这个功劳的庞松和张唯,势必官职会跟着扶摇直上,赵沫是知道宁渊一直想替高郁报仇翻案,但这样下去,瞧着别人的地位水涨船高,案子还怎么翻?
但更令赵沫想不到的是,他还没纠结出一个所以然来,宁渊口中的“等着瞧”,还当真被他给“等”来了。
宫中宴会之后没几天,皇帝便下旨,开始将庞松上谏的治蝗之道在三州推广,彻底灭杀蝗灾,结果圣旨才刚下去,越州丰城官员的奏折便接连像雪片一样飞到了京城,看得皇帝震惊不已,立刻差人去将刚传下去圣旨收回来不说,还连夜将庞松召进宫里。
等到第二日清晨上朝时,官员们中间已然传开,越州那便治蝗好像出了什么岔子,皇帝震怒,连夜将庞松庞大人召进宫不说,甚至还亲手赏了他一记耳光!
作者有话要说:
☆、第201章 弄巧成拙
原本许多朝臣对庞松能献上良计,得皇上封赏羡慕不已,结果知道庞松突然被皇帝训斥后,这些人一夜之间仿佛变了一张脸,全部都揣起了一副看好戏的表情,甚至也没忘记暗地里耻笑。
虽然她们不明白发生了什么事,可前一刻还春风得意的庞松,后一刻却惹皇帝生了那么大的气,就足够让这些从骨子里嫉妒的人幸灾乐祸的。
当然,庞松遭了训斥,张唯肯定也跑不了,比起皇帝的那一个耳光,庞松足足抽了张唯十几个耳光才停下,直将张唯抽得仿佛变成了一个猪头,并且下了死命令,让献出那三条好计策的张唯立刻想出应对之法,不然就提头来见。
由不得庞松不着急,丰城那边因为张唯呈上的那三条自作聪明的“计策”,现下已经出了大事,皇帝震怒,责令他立刻想出解决之道,将庞松吓得不轻,便立刻来逼迫张唯,这可将张唯吓得不轻。
主意原就不是他想的,他不过是为了贪功,想着齐牧云那小子何德何能能受皇上的赏赐,于是便擅自将功劳揽了过来,现在出了事,又要让如何拿出解决之法。张唯没办法,顶着一张猪头回了自己的府邸后,立刻派人,让人速速去将齐牧云找来,他好好好质问其一番。
他原本同齐牧云约好,让齐牧云就暂住在不远处一家客栈里边,一旦有什么封赏,他会立刻招人前来,可如今等他派的人找到客栈去以后,立刻发现被摆了一道,齐牧云压根不在那里。
这下张唯傻眼了,找不到人,那这过错,不就只能他自己来担了吗?
就这般过了三天,皇帝见庞松还没拿出一丁点对策,当即不客气,将庞松连贬三级,以儆效尤。
这下庞松可谓是开创了华京的一个记录,似乎近三朝以来,他还是头一个便连贬三级的京官,眨眼间从风光无限,可左右朝廷大半官员升迁的中书省副提调,二品大员,一下被贬成了不痛不痒,区区五品的中书承旨。
庞松入京以来,从来都是听得别人对他阿谀奉承,贬官的屈辱还在其次,关键是只要一想到别人对他的耻笑,庞松便心如刀绞,回府之后便气晕了。
不过在真正晕过去之前,他还做了最后一件事,趁着官职刚被贬,手头上提调的官印还未交出去,下了最后一道命令,以有负皇命,欺君罔上的名头革了张唯的官职,也抄了他的家,到此,他似乎还不解气,又派人将张唯乱棍打出了京城。
“庞松之前还那般盛气凌人,如今一朝被贬,听闻被气到病得不轻,可笑的是,从前他得势的时候,每逢有个三病两痛,都有想要巴结的人上府门去探望,现下他都病成这样了,却门庭冷落无人问津,也算可怜得很。”一辆宽敞的马车内,司空玄一面津津有味地对宁渊说着话,一面比着动作,仿佛对庞松遭殃很是开心。
这也难怪,从前庞松也不是没有帮着月嫔算计他们母子,司空玄也早就看这作恶多端的家伙不顺眼了,见庞松遭难,哪里还有不痛快的道理。
“他从前纵使是外来户,可正二品副提调的官位颇高,又能左右下等官员升迁,想要巴结他的小家族是有不少,但今时不同往日,一朝被贬,二品变成五品,这华京中五品的官员一抓一大把,又有谁会在意他。”宁渊面无表情道。
司空玄发泄完了高兴劲,瞧着宁渊的脸,又有些不确定道:“可公子你当真决定要亲自面见父皇?不是我不相信公子,父皇这两日为了丰城的灾情,心情很不好,若公子手中没有什么好法子,贸然前去的话,不光讨不了好,兴许还会惹得父皇不快,到那时便得不偿失了。”
宁渊突然找到他,说要自己带他入宫面圣,有与灾情相关的事务要面见皇帝,着实让司空玄吓了一跳,因为他知道皇帝的心情有多糟糕,三道赈灾的圣旨下去越州,不光没有人歌颂皇恩浩荡,反而让当地百姓一阵叫骂,只因法不责众,虽然当地百姓对皇室不敬,皇帝也不能将人都抓起来问斩,一直气郁于心颇为不爽,就连侍奉在身边的舒惠妃也是战战兢兢的,她还特地嘱咐了司空玄,让他这段日子就好好呆在自己的皇子府里,没事不要入宫来触皇帝的霉头,省得受责罚。
“没事。”宁渊一笑,宽慰道,“如果我的方法奏效,皇上还会赏我也说不定。”
司空玄抿了抿嘴,不说话,心里却打定主意,待会宁渊要是惹了皇帝生气,自己怎么都要从旁劝慰着好。
入宫之后,二人没有耽搁,而是直接朝御书房走去。御书房建在宫廷正中,勤政殿的后面,还未曾靠近,便听得一阵沙哑的怒吼从里边传了出来,伴随着的还有摔东西的声音,“都已经闹到这步田地了,你们还尽出些馊主意!派兵镇压?你是要逼得当地百姓都造反了不成!”
又有官员怯弱的声音传出来,好像是略微分辨了几句,却在皇帝一声拔高了音调的“滚”中,立刻噤若寒蝉。
司空玄与宁渊走近了,见舒惠妃领着一名宫女提着食盒正等在大门边上,此时御书房的大门也开了,几个朝臣灰溜溜地走了出来,向舒惠妃行了一礼后,颓败地离去。
舒惠妃看了司空玄和宁渊一眼,示意他们在这里稍等,自己先进去了。
“我就是怕父皇太过生气,才让母亲也顺道过来先帮着父皇顺顺气,不想还真是做对了。”司空玄在胸口拍了两下。
片刻之后,一名太监走了出来,一抖拂尘道:“选六殿下觐见。”
司空玄急忙带着尾随太监走了进去。
无论上一世还是这一世,这都是宁渊第一次踏进皇帝的御书房,御书房比上朝的勤政殿要小上一圈,可依旧是雕梁画栋,金光灿灿,皇帝就坐在最前方宽大的龙桌龙椅处,皱着眉,用手撑着脸颊,面前放了一碗喝了一半的汤羹,舒惠妃站在他身后帮他按着太阳穴,一面朝二人使眼色。
司空玄与宁渊齐齐拜了下去,问过安之后,皇帝才勉强抬起眼,低声道:“惠妃说玄儿你带了一个能解朕目前困扰的人进宫来,到底是何人?”
“回避下,是小人。”宁渊立刻出声答道:“小人宁渊,参见陛下。”
“是你?”皇帝也算与宁渊见过了好几次,纵使再贵人多忘事,一时也想起了他这么个人,“我记得你,这么说能为朕分忧的便是你了?”
“小人不敢口出诳语,可小人的确是为了此事前来。”宁渊又磕了一个头。
“不敢口出诳语?朝臣都解决不了的事情,你又能帮到朕多少。”皇帝冷喝一声,一巴掌拍在面前的龙桌上,司空玄眼角一跳,忙要出声打个圆场,却又听见宁渊道:“皇上记挂百姓,定然无论小人有没有良方,皇上也会愿意听上一听,所以小人才前来与此,如果小人的方法能缓解皇上心中烦闷,那是小人的福气,如果皇上觉得小人所言不过是鸡肋,那小人贱命一条,要杀要剐,但凭皇上处置。”
皇帝眯起眼睛,别的不说,但是上对天颜这般临危不乱的性子,好像眼前这小子当真不怕死一般。
且宁渊也说的没错,不管他是不是有良方,皇帝都必须听上一听,因为如今丰城的情势已经可以算得上是危急了,不光百姓们辱骂朝廷,甚至那曾经富饶一方的水土还出现了逃难的流民与攻击官府的暴民团体,再这样下去,非得出大乱子不可。
但皇帝显然也没打算立刻给宁渊好脸色,而是依旧冷声道:“说得这般信誓旦旦,可灾区如今的形势,你又知道多少?”
“单看皇上之前颁布下去的三道圣旨,小人虽身处京城,多少也能揣度出灾区的情势,原本东南三州蝗灾,虽然规模大了些,却也属于时令灾情,等季节一过,灾情便能消弭于无形,顶多今年粮食欠收罢了,只要朝廷赈灾及时,对百姓安抚得当,也算不得什么大事,但皇上之前的三道治标不治本的治灾之策下去,虽然一时间或许能暂时遏制住蝗虫的繁殖蔓延,却也会给当地,带来更大的灾祸而不自知。”
宁渊抬头看了一眼皇帝,见皇帝也正望着自己,似乎对自己将要说的事情很感兴趣,便继续道:“那治灾三策的第一策,皇上下令往当地大量引入青雀鸟,利用天敌相克的性质以消灭蝗虫,但皇上却忽略了很重要的一点,在越州,甚至是东南三州的地界上,从前一直没有青雀鸟的,在一处原本没有该物种的地方,贸然引入物种,不然会打破平衡,还会酿成意想不到的灾祸。”
“青雀娘生养能力超群,且成长期短,往往一雌一雄,便能在极短的时间内生养出数十只小鸟来,在他们的原产地旭州位于大周最南边,因为旭州有天敌秃鹫喜欢捕食青雀鸟,才让这鸟儿的数目没有在本地泛滥成灾,可越州不同,越州并没有能克制青雀鸟的秃鹫存在,加上食物充足,青雀鸟必定大量繁殖,肆无忌惮地扩充自己的族群,而他们除了喜食蝗虫外,更是对粮食,瓜果,来者不拒,一旦数目成灾,将给当地带来比蝗灾更加可怕的重创!”
皇帝没说话,脸色却不似从前那般僵硬了,眉心也有舒展的迹象。
“三策的第二策,往田地里洒石灰以灭杀蝗虫胎卵,此计也的确能将胎卵灭杀于无形,但想来京中官员们对佃户之事不甚了解,也对农耕之事缺乏认知,在田地里撒石灰,灭杀蝗虫的同时,也等于是杀鸡取卵,让田地在一段时日内不再利于耕种,若朝廷采用此法,百姓为保田地必会阻挠,即便碍于官府威严无法反抗,也会积怨于心底,有损皇上威名,也会为民变埋下祸根。”
“至于第三策,以灭杀蝗虫多少来论功行赏,则是最为荒唐的一策!”宁渊说到这里,不禁加重了语气,“此法明面上看这是鼓励百姓们齐心灭蝗,但显然太过低估了人心的贪欲,诏书一下,漫天乱飞的蝗虫立刻摇身一变成了经营财帛,只要拍死几只蝗虫便能从衙门拿到封赏,却要比辛苦工作赚得银钱轻松多了,如此一来,为了朝廷的赏钱,将不再有人务农事,务工事,务商事,人群跟着蝗虫跑,那天下岂不大乱!”
等宁渊一番话说完,皇帝看他的眼神已经变得惊疑不定,因为宁渊单靠揣测,便将所有的事情都说到了点子上,并且毫无半点差错,而且皇帝也相信,宁渊不可能看过,摆在他面前的一堆陈述灾区状况的奏折。
皇帝会那样生气,将献计的庞松连降三级,便是正如宁渊说的那样,因为那狗屁治灾三策,让灾区乱成了一团,甚至这样短的时间内,就有人举起了反旗,如果不是顾虑道庞松之前也算讨过自己欢心,将人直接罢官革爵都有可能。
他圣旨发得快,而丰城的官员们也的确是照着圣旨来的,可造成的后果,却比宁渊方才所言还要严重得多。
青雀鸟在没有天敌的丰城安营扎寨之后,便开始大量繁殖后代,很快便开始变得铺天盖地,几乎是到处都能看见青雀鸟,蝗虫的确是有所减少不错,但成群结队的青雀鸟却成了另外一灾,他们不光以蝗虫为食,还喜欢吸食树汁,大量毁坏林木不说,甚至靠着身形娇小的优势,还能潜入住宅偷吃粮食,比老鼠还要可恶,让当地百姓恨得牙痒痒。
至于第二条,也被宁渊说中了,当衙门派人要往田地里面撒石灰时,几乎是所有的佃户全都跑出来阻止,大骂那些当官的不学无术,糟蹋田地,衙门虽然觉得棘手,却也无法,圣旨是皇上下的,他们不做也要做,随后甚至于动用了守备军,才将农民们的反抗给镇压下去,却也弄得佃户们怨声载道,以至于险些同官差大打出手。
最后便是第三条,也与宁渊所说一般无二,甚至还犹有过之,天下间没有人是不爱财的,知道蝗虫能变成白花花的银子,当真激起了百姓们一阵疯狂的灭蝗潮,但凡家里有能站起来的人,几乎是倾巢而出,甚至连官差都参与其中,让整个丰城的各项机能几乎瘫痪,可这还不是最严重的,当发现在大量的捕杀下,蝗虫有减少的趋势时,为了得到更多的利益,竟然有人开始放养起蝗虫来,让皇帝知道后只觉得荒唐!
更让皇帝难以忍受的是,钱款播下去后,很快便发现有人中饱私囊,致使赏银短缺,那些打死了蝗虫的人喜滋滋到衙门去领赏,发现根本得不到之前朝廷许诺的银钱之后,立刻大怒,加上之前的田地之怨,让百姓和官府爆发了好几次冲突,甚至还有人扯出了起义的大旗,整个丰城乱成一片。
方才皇帝和几位大臣们商议时会那般生气,就是因为大臣在提出应对丰城的乱局时,清一色地让皇帝派出军队镇压以维持秩序,才让皇帝大为气恼,直言这些当官的是拿着俸禄的饭桶,别人现在还只是闹一闹,没要真的谋反,可他相信只要军队一过去,便是实打实的官逼民反了。
他可不想被人骂成昏君!
此事瞧见宁渊,皇帝阴郁的脸色不光一扫而空,甚至还有些放亮,宁渊既然能一语中的,道出灾区的乱局,那么当真极有可能有解决方法。
果然,还不待皇帝开口问,宁渊便道:“小人知晓陛下苦恼,是因为灾区已有乱象出现,但陛下无需惊慌,陛下高瞻远瞩,只在丰城一地将那三策试用,虽然弄巧成拙了些,要解决起来却也不难。”
皇帝一指宁渊,“有何方法可用,快速速说来!”
“先拿第一点来说,想来越州百姓惊慌,是不知青雀鸟的习性,眼见这鸟儿又要成另外一灾,才会心中惊慌,其实不必如此,要知道青雀鸟之所以只生活在旭州,而从未在大周其他地方见到此鸟的踪迹,便也可看出些端倪。”宁渊缓缓道:“青雀鸟虽然善于繁衍,且所食庞杂,但其有一个致命的弱点,便是畏寒,天气稍凉便能将其冻死,旭州因地处极南,终年温暖如春,才能让这鸟儿繁衍生息,但四季分明的越州却不然,眼下瞧着青雀鸟在越州大行其道,可时节却已经入秋了,一旦冬日来临,这些鸟儿便将遭受灭顶之灾,再不能成一患。”
皇帝听后,显然松了一口气,又紧接着问:“那余下的……”
他当了这么久的官,一直都只是区区副使,而他并不甘心一辈子这样,他们张家虽不比一些权贵显赫,却也是彻头彻尾的士大夫家族,只是有些没落了,如今他好不容易靠着庞松的抬举回归朝廷,自然想着能多多加官进爵,一路扶摇直上,光宗耀祖。
可惜,他或许真的没什么才能,而且依附庞松的小官又多,庞大人贵人事忙,几乎没什么机会能注意到他,这让张唯心急如焚,一直想着做出一些让人另眼相看的事情来,多搏得庞松青睐,好让对方能对抬举自己。
这一次蝗灾严重,皇上下诏以求良方,作为朝臣的庞松,自然首当其冲,不光派了人手到民间四处问方,还让那些依附于他的小官们多多动脑,若能上供一两个秘方,不光皇上有重赏,他亦有额外的赏赐。
无怪庞松这般卖力,经过之前的几次事情,尤其是庞秋水在婚礼上被打了板子之后,庞松明显感觉到皇帝对自己开始有些不满意起来。他一个外来户能爬得这么高,靠的不是别的,就是一张会顺溜拍吗的嘴和一双会察言观色的眼,一直将皇帝伺候得妥妥帖帖的,皇帝也器重他,才会委以要职,若是有一天皇帝的恩宠不在,而眼下作为备用靠山的司空旭又与他离了心,对于在京中根基未稳的庞家来说,不外乎是灭顶之灾,所以庞松才想着要尽快替皇帝分忧,如果他这次能拿到头功,得到皇帝称赞甚至重用,那眼前的危机不光迎刃而解,说不定他的权势还能更进一层。
庞松着急,张唯自然也跟着着急,他已经看出来了庞大人对于治灾良策有多么渴求,自己如果能找到好法子献上,那岂不是一飞冲天了。
带着这样的想法,他每日除了窝在屋子里绞尽脑汁,也没别的事情做了。
“老爷。”一个下人推门进来,瞧见张唯愁眉苦脸的表情,小声道:“有人前来拜访,直言要见老爷你。”
“什么人?”张唯抬起头。
“瞧着是个平头百姓。”
“去去去,本大爷是什么人都能见的吗,没看见我正忙着,给我打发走!”张唯此刻自然没什么心情来应付平头百姓,挥挥手就想让人退下,谁知道下人接下来的话,让他愣在了原地,“可是那人说,他有治灾良方,要呈给大人……”
“什么!”这时,张唯才像被烧火棍戳了屁股一般弹起身来,“还等什么,快请进来啊!”
下人领命去了,张唯也匆匆整理了片刻衣衫,便急急走到房间,走到待客的正厅,可等他刚进去,见着在正厅里喝茶的唯诺青年时,忽然脸色一僵,眉毛一竖,“居然是你!”
那青年瞧见张唯来了,好像茶也不敢喝了,立刻战战兢兢地起身,对他拜了拜,用一种懦弱又害怕的语气道:“张,张大人好……”
张唯脸色阴晴不定,他知道齐牧云被革职之后,曾是庞松想要灭口的对象,但这小子瞧着木讷,却很机灵,居然躲了起来,庞松也曾派刺客找过几次,见找不到,便没再深究,一来他们都知道此人不光老实巴交,还胆小如鼠,不会有胆子告发他们,二来高郁已然失踪,他们也消灭了所有的证据,就算这齐牧云蹦出来了又如何,随随便便就能给他扣一个污蔑的帽子,叫他至死不能翻身。
不过后来,齐牧云当真从未出现过,等张唯都快要忘记此人了,他却忽然找上门来,着实吓了张唯一跳。
“有计策能治理蝗灾之人,就是你?”张唯不可置信地问了一句,压根不相信这碌碌无为的齐牧云,能有法子对付那样多朝臣都没办法的事情,觉得他是在虚张声势。
“张大人,小的并没有在虚张声势。”齐牧云将姿态摆得很的,礼行得腰都快折了过去,道:“你也知道,我是云州人士,云州地处极西,常年干旱穷困,蝗灾也频繁,所以多少知道一些应对之道,所以……”
张唯仔细想了想,这齐牧云老家的确是云州没错,云州偏僻,地方也穷困,纵观朝廷上下还当真没几个人是从云州出来的,他便不禁信了几分,走到主座上坐下,又道:“可你既然有治灾之策,又为何要来找我,京中重臣如此之多,你恐怕随便找上一个,如果法子有效,都能得不少赏赐。”
齐牧云却嘿嘿一笑,在头上抓了抓,“那不是……我只和张大人你熟稔吗……”
张唯一愣。
“咱们同是儒林馆出来的,多少也算是同僚,从前小的在中书省的时候,你作为副使,是小的的上峰,也对小的多有照顾,所以小的知道了闹蝗灾这事,自然而然就来找你了。”顿了顿,齐牧云又道:“而且京中朝臣机要大员虽然多,可他们大概根本瞧不上我这个小老百姓,既然连面都见不上,那有良策也是无用,还不如找张大人你,多少能听小的说上两句。”
齐牧云这一通又是戴高帽又是拍马屁下来,直将张唯听得飘飘然,而且他对张唯的性格了如执掌,知道这人又老实又胆小,应当不会诓骗自己,而且对方显然不知道他当初从中书省被扫地出门其实是自己在从中作梗的缘故,不禁安了安心,同时捏着一把官腔道:“既然如此,你便同时说来,说计策当真有用,等我呈上去,上边再赐下封赏,定然少不了你的那份,我甚至还能向上边进言,再让你官复原职。”
齐牧云露出感激的神色,一面拜谢,一面说了起来,并且说得头头是道,条理分明,让张唯频频点头,啧啧称奇。
齐牧云的方法其实挺简单,一共有三项。
第一项便是从万物相生相克的原理中化用出来的,蝗虫虽然厉害,但自然界天生一物克一物,青雀鸟向来喜食蝗虫,若能在灾区大量引入青雀鸟,在天敌的镇压下,自然可以阻止蝗灾的恶化和蔓延。
若说第一项是治标,那么第二项便是治本了,蝗灾发生,不外乎气候适宜,加上蝗虫繁殖迅速,才会形成灾祸,那么治本的犯法就是要从蝗虫的繁殖方面入手,蝗虫喜欢将胎卵产在田地土壤中,那么只要用大量的石灰撒进田里,让蝗虫的胎卵不能孵化,甚至直接杀灭,便也等于是从源头上遏制住了蝗灾。
至于第三项,便也是一个收尾的工作了,经过前两项的治理之后,想来蝗灾一定会得到控制,剩下的漏网之鱼,便可以号召百姓们,一起动手除灾,由朝廷出钱,奖励那些捕杀蝗虫最多的百姓,例如灭杀十只蝗虫,奖励一文钱,所谓重赏之下必有勇夫,连一个孩子都能一巴掌拍死好几只蝗虫,若当地的百姓都能将灭蝗为己任,倾巢而出,众志成城之下,哪里还会有蝗虫的容身之处。
三条方法,环环相扣,说得张唯一阵沉思,之前这类方法也不是没有朝臣提过,但那些用鸡鸭之类的家畜对付蝗灾显然太过苍白了一些,至于以石灰遏制胎卵更是从无人想到过,还有用赏钱来刺激百姓齐心灭蝗,虽然会花上不少钱,却也不失为一个良方。
想到齐牧云的方法或许行得通,张唯哪里还坐得住,匆匆安排齐牧云在府中稍候之后,立刻马不停蹄地去了庞府,将从齐牧云那里听来的对着庞松就是如此这般一通说,当然到了他嘴里,所有的点子便都是他一人想出来了。
庞松一听,也确实像那么回事,又兴高采烈地带着张唯进宫,向皇帝进言去了。
结果当天晚上,皇帝便一连下了三道圣旨,完全按照庞松所言的这三个方法,不过皇帝也留了个心眼,并没有在整个东南三州都推行开此事,而是只找了越州的一个小郡城,也是闹灾害闹得最厉害的丰城做试点,若此方式当真有效,则再广而告之。
圣旨到后,当地官员不敢怠慢,立刻一五一十照着做了起来,并且确实见了些许成效,一段时日后,原本是闹蝗灾闹得最厉害的丰城,虫患竟然明显减少了。
消息传回京中后,皇帝龙颜大悦,不光在宫中大宴群臣,更是赏了庞松和张唯不少经营财帛,并许了圣旨,等彻底清除蝗灾后,要大大给他二人加官进爵,让庞松和张唯一张脸都笑开了花。
也是这通宴会,让赵沫大感奇怪。
别人或许不知道,但他是很清楚,那齐牧云就是宁渊刻意安排去给张唯献计的,至于那什么治蝗之策,自然也是出自宁渊之手,赵沫先前还以为这是宁渊故意给对方下的套,哪只现在看来,不光不是套,等于还给他们送去了一记大功劳。
好奇之下,赵沫曾专程找宁渊来问了一次,但瞧着宁渊闪烁其词,却又信心满满,让他“等着瞧”,他纵使有再大的好奇心,也只能憋着了。
同时他也很奇怪,宁渊的“等着瞧”要等到什么时候,眼瞧着蝗灾就要得到全面治理,而居了这个功劳的庞松和张唯,势必官职会跟着扶摇直上,赵沫是知道宁渊一直想替高郁报仇翻案,但这样下去,瞧着别人的地位水涨船高,案子还怎么翻?
但更令赵沫想不到的是,他还没纠结出一个所以然来,宁渊口中的“等着瞧”,还当真被他给“等”来了。
宫中宴会之后没几天,皇帝便下旨,开始将庞松上谏的治蝗之道在三州推广,彻底灭杀蝗灾,结果圣旨才刚下去,越州丰城官员的奏折便接连像雪片一样飞到了京城,看得皇帝震惊不已,立刻差人去将刚传下去圣旨收回来不说,还连夜将庞松召进宫里。
等到第二日清晨上朝时,官员们中间已然传开,越州那便治蝗好像出了什么岔子,皇帝震怒,连夜将庞松庞大人召进宫不说,甚至还亲手赏了他一记耳光!
作者有话要说:
☆、第201章 弄巧成拙
原本许多朝臣对庞松能献上良计,得皇上封赏羡慕不已,结果知道庞松突然被皇帝训斥后,这些人一夜之间仿佛变了一张脸,全部都揣起了一副看好戏的表情,甚至也没忘记暗地里耻笑。
虽然她们不明白发生了什么事,可前一刻还春风得意的庞松,后一刻却惹皇帝生了那么大的气,就足够让这些从骨子里嫉妒的人幸灾乐祸的。
当然,庞松遭了训斥,张唯肯定也跑不了,比起皇帝的那一个耳光,庞松足足抽了张唯十几个耳光才停下,直将张唯抽得仿佛变成了一个猪头,并且下了死命令,让献出那三条好计策的张唯立刻想出应对之法,不然就提头来见。
由不得庞松不着急,丰城那边因为张唯呈上的那三条自作聪明的“计策”,现下已经出了大事,皇帝震怒,责令他立刻想出解决之道,将庞松吓得不轻,便立刻来逼迫张唯,这可将张唯吓得不轻。
主意原就不是他想的,他不过是为了贪功,想着齐牧云那小子何德何能能受皇上的赏赐,于是便擅自将功劳揽了过来,现在出了事,又要让如何拿出解决之法。张唯没办法,顶着一张猪头回了自己的府邸后,立刻派人,让人速速去将齐牧云找来,他好好好质问其一番。
他原本同齐牧云约好,让齐牧云就暂住在不远处一家客栈里边,一旦有什么封赏,他会立刻招人前来,可如今等他派的人找到客栈去以后,立刻发现被摆了一道,齐牧云压根不在那里。
这下张唯傻眼了,找不到人,那这过错,不就只能他自己来担了吗?
就这般过了三天,皇帝见庞松还没拿出一丁点对策,当即不客气,将庞松连贬三级,以儆效尤。
这下庞松可谓是开创了华京的一个记录,似乎近三朝以来,他还是头一个便连贬三级的京官,眨眼间从风光无限,可左右朝廷大半官员升迁的中书省副提调,二品大员,一下被贬成了不痛不痒,区区五品的中书承旨。
庞松入京以来,从来都是听得别人对他阿谀奉承,贬官的屈辱还在其次,关键是只要一想到别人对他的耻笑,庞松便心如刀绞,回府之后便气晕了。
不过在真正晕过去之前,他还做了最后一件事,趁着官职刚被贬,手头上提调的官印还未交出去,下了最后一道命令,以有负皇命,欺君罔上的名头革了张唯的官职,也抄了他的家,到此,他似乎还不解气,又派人将张唯乱棍打出了京城。
“庞松之前还那般盛气凌人,如今一朝被贬,听闻被气到病得不轻,可笑的是,从前他得势的时候,每逢有个三病两痛,都有想要巴结的人上府门去探望,现下他都病成这样了,却门庭冷落无人问津,也算可怜得很。”一辆宽敞的马车内,司空玄一面津津有味地对宁渊说着话,一面比着动作,仿佛对庞松遭殃很是开心。
这也难怪,从前庞松也不是没有帮着月嫔算计他们母子,司空玄也早就看这作恶多端的家伙不顺眼了,见庞松遭难,哪里还有不痛快的道理。
“他从前纵使是外来户,可正二品副提调的官位颇高,又能左右下等官员升迁,想要巴结他的小家族是有不少,但今时不同往日,一朝被贬,二品变成五品,这华京中五品的官员一抓一大把,又有谁会在意他。”宁渊面无表情道。
司空玄发泄完了高兴劲,瞧着宁渊的脸,又有些不确定道:“可公子你当真决定要亲自面见父皇?不是我不相信公子,父皇这两日为了丰城的灾情,心情很不好,若公子手中没有什么好法子,贸然前去的话,不光讨不了好,兴许还会惹得父皇不快,到那时便得不偿失了。”
宁渊突然找到他,说要自己带他入宫面圣,有与灾情相关的事务要面见皇帝,着实让司空玄吓了一跳,因为他知道皇帝的心情有多糟糕,三道赈灾的圣旨下去越州,不光没有人歌颂皇恩浩荡,反而让当地百姓一阵叫骂,只因法不责众,虽然当地百姓对皇室不敬,皇帝也不能将人都抓起来问斩,一直气郁于心颇为不爽,就连侍奉在身边的舒惠妃也是战战兢兢的,她还特地嘱咐了司空玄,让他这段日子就好好呆在自己的皇子府里,没事不要入宫来触皇帝的霉头,省得受责罚。
“没事。”宁渊一笑,宽慰道,“如果我的方法奏效,皇上还会赏我也说不定。”
司空玄抿了抿嘴,不说话,心里却打定主意,待会宁渊要是惹了皇帝生气,自己怎么都要从旁劝慰着好。
入宫之后,二人没有耽搁,而是直接朝御书房走去。御书房建在宫廷正中,勤政殿的后面,还未曾靠近,便听得一阵沙哑的怒吼从里边传了出来,伴随着的还有摔东西的声音,“都已经闹到这步田地了,你们还尽出些馊主意!派兵镇压?你是要逼得当地百姓都造反了不成!”
又有官员怯弱的声音传出来,好像是略微分辨了几句,却在皇帝一声拔高了音调的“滚”中,立刻噤若寒蝉。
司空玄与宁渊走近了,见舒惠妃领着一名宫女提着食盒正等在大门边上,此时御书房的大门也开了,几个朝臣灰溜溜地走了出来,向舒惠妃行了一礼后,颓败地离去。
舒惠妃看了司空玄和宁渊一眼,示意他们在这里稍等,自己先进去了。
“我就是怕父皇太过生气,才让母亲也顺道过来先帮着父皇顺顺气,不想还真是做对了。”司空玄在胸口拍了两下。
片刻之后,一名太监走了出来,一抖拂尘道:“选六殿下觐见。”
司空玄急忙带着尾随太监走了进去。
无论上一世还是这一世,这都是宁渊第一次踏进皇帝的御书房,御书房比上朝的勤政殿要小上一圈,可依旧是雕梁画栋,金光灿灿,皇帝就坐在最前方宽大的龙桌龙椅处,皱着眉,用手撑着脸颊,面前放了一碗喝了一半的汤羹,舒惠妃站在他身后帮他按着太阳穴,一面朝二人使眼色。
司空玄与宁渊齐齐拜了下去,问过安之后,皇帝才勉强抬起眼,低声道:“惠妃说玄儿你带了一个能解朕目前困扰的人进宫来,到底是何人?”
“回避下,是小人。”宁渊立刻出声答道:“小人宁渊,参见陛下。”
“是你?”皇帝也算与宁渊见过了好几次,纵使再贵人多忘事,一时也想起了他这么个人,“我记得你,这么说能为朕分忧的便是你了?”
“小人不敢口出诳语,可小人的确是为了此事前来。”宁渊又磕了一个头。
“不敢口出诳语?朝臣都解决不了的事情,你又能帮到朕多少。”皇帝冷喝一声,一巴掌拍在面前的龙桌上,司空玄眼角一跳,忙要出声打个圆场,却又听见宁渊道:“皇上记挂百姓,定然无论小人有没有良方,皇上也会愿意听上一听,所以小人才前来与此,如果小人的方法能缓解皇上心中烦闷,那是小人的福气,如果皇上觉得小人所言不过是鸡肋,那小人贱命一条,要杀要剐,但凭皇上处置。”
皇帝眯起眼睛,别的不说,但是上对天颜这般临危不乱的性子,好像眼前这小子当真不怕死一般。
且宁渊也说的没错,不管他是不是有良方,皇帝都必须听上一听,因为如今丰城的情势已经可以算得上是危急了,不光百姓们辱骂朝廷,甚至那曾经富饶一方的水土还出现了逃难的流民与攻击官府的暴民团体,再这样下去,非得出大乱子不可。
但皇帝显然也没打算立刻给宁渊好脸色,而是依旧冷声道:“说得这般信誓旦旦,可灾区如今的形势,你又知道多少?”
“单看皇上之前颁布下去的三道圣旨,小人虽身处京城,多少也能揣度出灾区的情势,原本东南三州蝗灾,虽然规模大了些,却也属于时令灾情,等季节一过,灾情便能消弭于无形,顶多今年粮食欠收罢了,只要朝廷赈灾及时,对百姓安抚得当,也算不得什么大事,但皇上之前的三道治标不治本的治灾之策下去,虽然一时间或许能暂时遏制住蝗虫的繁殖蔓延,却也会给当地,带来更大的灾祸而不自知。”
宁渊抬头看了一眼皇帝,见皇帝也正望着自己,似乎对自己将要说的事情很感兴趣,便继续道:“那治灾三策的第一策,皇上下令往当地大量引入青雀鸟,利用天敌相克的性质以消灭蝗虫,但皇上却忽略了很重要的一点,在越州,甚至是东南三州的地界上,从前一直没有青雀鸟的,在一处原本没有该物种的地方,贸然引入物种,不然会打破平衡,还会酿成意想不到的灾祸。”
“青雀娘生养能力超群,且成长期短,往往一雌一雄,便能在极短的时间内生养出数十只小鸟来,在他们的原产地旭州位于大周最南边,因为旭州有天敌秃鹫喜欢捕食青雀鸟,才让这鸟儿的数目没有在本地泛滥成灾,可越州不同,越州并没有能克制青雀鸟的秃鹫存在,加上食物充足,青雀鸟必定大量繁殖,肆无忌惮地扩充自己的族群,而他们除了喜食蝗虫外,更是对粮食,瓜果,来者不拒,一旦数目成灾,将给当地带来比蝗灾更加可怕的重创!”
皇帝没说话,脸色却不似从前那般僵硬了,眉心也有舒展的迹象。
“三策的第二策,往田地里洒石灰以灭杀蝗虫胎卵,此计也的确能将胎卵灭杀于无形,但想来京中官员们对佃户之事不甚了解,也对农耕之事缺乏认知,在田地里撒石灰,灭杀蝗虫的同时,也等于是杀鸡取卵,让田地在一段时日内不再利于耕种,若朝廷采用此法,百姓为保田地必会阻挠,即便碍于官府威严无法反抗,也会积怨于心底,有损皇上威名,也会为民变埋下祸根。”
“至于第三策,以灭杀蝗虫多少来论功行赏,则是最为荒唐的一策!”宁渊说到这里,不禁加重了语气,“此法明面上看这是鼓励百姓们齐心灭蝗,但显然太过低估了人心的贪欲,诏书一下,漫天乱飞的蝗虫立刻摇身一变成了经营财帛,只要拍死几只蝗虫便能从衙门拿到封赏,却要比辛苦工作赚得银钱轻松多了,如此一来,为了朝廷的赏钱,将不再有人务农事,务工事,务商事,人群跟着蝗虫跑,那天下岂不大乱!”
等宁渊一番话说完,皇帝看他的眼神已经变得惊疑不定,因为宁渊单靠揣测,便将所有的事情都说到了点子上,并且毫无半点差错,而且皇帝也相信,宁渊不可能看过,摆在他面前的一堆陈述灾区状况的奏折。
皇帝会那样生气,将献计的庞松连降三级,便是正如宁渊说的那样,因为那狗屁治灾三策,让灾区乱成了一团,甚至这样短的时间内,就有人举起了反旗,如果不是顾虑道庞松之前也算讨过自己欢心,将人直接罢官革爵都有可能。
他圣旨发得快,而丰城的官员们也的确是照着圣旨来的,可造成的后果,却比宁渊方才所言还要严重得多。
青雀鸟在没有天敌的丰城安营扎寨之后,便开始大量繁殖后代,很快便开始变得铺天盖地,几乎是到处都能看见青雀鸟,蝗虫的确是有所减少不错,但成群结队的青雀鸟却成了另外一灾,他们不光以蝗虫为食,还喜欢吸食树汁,大量毁坏林木不说,甚至靠着身形娇小的优势,还能潜入住宅偷吃粮食,比老鼠还要可恶,让当地百姓恨得牙痒痒。
至于第二条,也被宁渊说中了,当衙门派人要往田地里面撒石灰时,几乎是所有的佃户全都跑出来阻止,大骂那些当官的不学无术,糟蹋田地,衙门虽然觉得棘手,却也无法,圣旨是皇上下的,他们不做也要做,随后甚至于动用了守备军,才将农民们的反抗给镇压下去,却也弄得佃户们怨声载道,以至于险些同官差大打出手。
最后便是第三条,也与宁渊所说一般无二,甚至还犹有过之,天下间没有人是不爱财的,知道蝗虫能变成白花花的银子,当真激起了百姓们一阵疯狂的灭蝗潮,但凡家里有能站起来的人,几乎是倾巢而出,甚至连官差都参与其中,让整个丰城的各项机能几乎瘫痪,可这还不是最严重的,当发现在大量的捕杀下,蝗虫有减少的趋势时,为了得到更多的利益,竟然有人开始放养起蝗虫来,让皇帝知道后只觉得荒唐!
更让皇帝难以忍受的是,钱款播下去后,很快便发现有人中饱私囊,致使赏银短缺,那些打死了蝗虫的人喜滋滋到衙门去领赏,发现根本得不到之前朝廷许诺的银钱之后,立刻大怒,加上之前的田地之怨,让百姓和官府爆发了好几次冲突,甚至还有人扯出了起义的大旗,整个丰城乱成一片。
方才皇帝和几位大臣们商议时会那般生气,就是因为大臣在提出应对丰城的乱局时,清一色地让皇帝派出军队镇压以维持秩序,才让皇帝大为气恼,直言这些当官的是拿着俸禄的饭桶,别人现在还只是闹一闹,没要真的谋反,可他相信只要军队一过去,便是实打实的官逼民反了。
他可不想被人骂成昏君!
此事瞧见宁渊,皇帝阴郁的脸色不光一扫而空,甚至还有些放亮,宁渊既然能一语中的,道出灾区的乱局,那么当真极有可能有解决方法。
果然,还不待皇帝开口问,宁渊便道:“小人知晓陛下苦恼,是因为灾区已有乱象出现,但陛下无需惊慌,陛下高瞻远瞩,只在丰城一地将那三策试用,虽然弄巧成拙了些,要解决起来却也不难。”
皇帝一指宁渊,“有何方法可用,快速速说来!”
“先拿第一点来说,想来越州百姓惊慌,是不知青雀鸟的习性,眼见这鸟儿又要成另外一灾,才会心中惊慌,其实不必如此,要知道青雀鸟之所以只生活在旭州,而从未在大周其他地方见到此鸟的踪迹,便也可看出些端倪。”宁渊缓缓道:“青雀鸟虽然善于繁衍,且所食庞杂,但其有一个致命的弱点,便是畏寒,天气稍凉便能将其冻死,旭州因地处极南,终年温暖如春,才能让这鸟儿繁衍生息,但四季分明的越州却不然,眼下瞧着青雀鸟在越州大行其道,可时节却已经入秋了,一旦冬日来临,这些鸟儿便将遭受灭顶之灾,再不能成一患。”
皇帝听后,显然松了一口气,又紧接着问:“那余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