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于所谓协防作战所需的作战计划,此刻将心思全部放到准备下一阶段会战的他,压根就没有想过,更没有放在心上。搞的那位来协助他制定作战计划的军委副参谋长,也只能摇头苦笑。
回去向主席汇报之后,主席也只是摇头笑笑而什么都没有说。中央也没有在这件事情上对杨震,给予任何的压力。毕竟以主席的为人,让他以损害中国自身利益,去保障苏联人的利益这种事情,主席压根就不会去做。
派出人配合抗联,只不过因为莫斯科的压力,做做面子上的事情而已。而这份协议能不能得到真正的执行,他一点也不期待,甚至希望这份协议永远不要生效才好。杨震这么做,倒是很符合主席的心意。主席自然也不会在这件事情上,对杨震施加任何的压力。
不过主席虽说不希望这份协议能够打成,但是在心中也一直在为抗联担心。毕竟虽说已经接到杨震的报告,日军将会南下对南洋发起攻势。但是在日军南下作战没有真的打响之前,谁也不能保证他们的真实意图究竟在哪里。
万一日本人在德国人的压力之下,真的进攻苏联,那这份对中国人利害相比,害处较大的协议执行不执行?不执行,苏联的压力不说,抗联的对外通道也将被切断。执行,对于抗联来说是一个为别人火中取炭的行为。直到珍珠港事变爆发,主席一直为杨震和抗联悬着的心才放了下来。
而在今后的岁月之中,虽说也有磕磕绊绊,苏联方面也无数次试图将手伸向抗联的物资。但是杨震百般的算计之下,双方的合作大体上还勉强算是遵守。虽说也有一定的波折,但是好赖没有搞出大的乱子来。
虽说在某些方面大家都没有完全的遵守协议地方,明着没有什么太大的对抗,实际上暗中算计对方的事情一刻也没有停止。而且处于弱势的抗联,吃的暗亏比较多一些,但是总体上,还算是勉强的说的过去,至少太大的亏没有吃到。
想要多吃多占的苏联人,在某些事件实在有些过分,连面子上都过不去的地方。在他们没有想到的,抗联史无前例的强烈反弹之下。苏联人在其他的方面,也或多或少的给予了抗联一定的补偿。
第1479章 只是聊胜于无
当然杨震要求苏联太平洋舰队协助培训一批远程飞行员的要求,并没有得到担心惹怒日本人的苏联方面的多少协助。在这个方面苏联人只提供了一批海上定位的六分仪,并在两个月的时间之内,为抗联培养了二十个机组加上四十名导航员。
这二十个机组和四十名导航员,在苏联境内的所有学习经历,除了学习利用仪表飞行以及海上用六分仪定位之外。其余所有的课程就是驾驶伊尔四轰炸机,按照其最大活动半径,在已经一片雪白的鄂霍次克海上空飞行了几个来回。
所有的实战训练,也就是将堪察加半岛沿海一个荒芜人烟的小岛当成目标,每架飞机投掷了几枚炸弹。至于其他的,再没有学到什么了。不到三个月的时间,这些航空兵人员就回国了。其速度之快,出乎人的想象。
对于苏联在这方面的敷衍举措,杨震倒是没有怎么太意外,也没有过于追究。本身就缺乏远程轰炸经验,海上远程长途飞行经验也不足的苏军,培养出来的飞行员也只能应急而已。
其真实作战能力,与七七事变之后多次从济州岛起飞进行跨海轰炸的日本海军航空兵,可是差的太远了。受过特殊训练的日本海军航空兵,这方面的经验还是相当丰富的。相比较之下,苏联方面差的太远。
杨震也没有指望他们自身都实力不强的情况之下,能够给抗联培养出来多少人才来,实际上被选派去的这二十名飞行教官,都是中队长一级的干部。而在松花江大空战之后,就在地面上接受过被俘的日本海军航空兵远程轰炸机飞行员和导航员的训练。
对于杨震来说,苏联人愿意提供地方训练那是最好,不愿意也没有什么可指责的。因为在美国人大量的援助抵达之前,抗联手中航程能够抵达日本本土的轰炸机数量并不多。即便是培养出来大批的飞行员,但是没有轰炸机也是枉然。
而且苏联人的远程导航能力,长途飞行轰炸的能力,与英国相比相差太多。这一点从苏德战争爆发以来,苏联人为数不多的对德轰炸的失败经历,就可以完全看出来。第一次空袭不过出动了十四架伊尔四轰炸机,中途倒是迷航了一多半,只有六架抵达柏林上空。
就这还是专门在海上飞行的海军轰炸机飞行团,换了原本应该执行战略轰炸任务的空军之后,表现非但没有改进,反倒是显得则更差。经常是出动了十余架的轰炸机,只有寥寥几架找到了目标,剩下的不知道都飞到什么地方去了。而遭受的战损比率,远远的高于他们轰炸取得的成果。
发动机故障和飞机自身的原因,以及被草木皆兵的自己高炮部队和战斗机部队拦截,引起的战损又远远高于在敌军防空火力下的损失。甚至达到一次出动十二架佩八远程重型轰炸机轰炸柏林,只有四架飞抵目标的战例出现。
剩下的不是因为迷航不知道飞到哪里去了,就是被自己人给打了下来。更多的是因为发动机的故障坠毁在中途。苏军的远程轰炸战术,以及实际的训练水平在杨震的眼中,简直可以说就是低能。
大清洗带来的后果,不单单是苏军的大脑被打碎,更可怕的军事观念和训练上的影响。而这一切,在战场上是需要用鲜血来弥补的。苏军对德轰炸,已经是他们的飞行员和航空兵做到了极限,但是除了向德国人显示自己抵抗下去的决心之外,其轰炸成果几乎没有。
几次行动从第一次开始到因为战局的影响,而彻底停止行动的十余次空袭,没有一次哪怕是勉强算的上成功。所有参战航空兵,不分海空军在行动之中出现迷航的几率,几乎是百分之一百。
苏军对德轰炸的战例,已经表明了以苏军现在的能力,要想完成海上长途飞行轰炸,还需要长时间的训练。杨震之所以提出这个要求,只是聊胜于无而已,内心其实并没有抱太大的希望。
提出这个要求只不过是去进行一定的实际操作,以便为未来指挥对日轰炸取得一些相关的经验而已。毕竟海上长途飞行,与陆地上长途飞行有着很大的区别。在没有参照物,苏制轰炸机仪表落后的情况之下,经验还是相当重要的。
只是经过地面训练,以及在陆地试验型飞行,很难满足海上飞行需要。而这却恰恰是对于作为岛国的日本,展开轰炸的最前提条件。而抗联四周不靠海,想要取得这个经验只能暂时指望苏联人。
苏联人愿意帮这个忙那是最好,不愿意帮也不用去强求。如果苏联人真的可以,杨震倒是希望他们能够再提供一批伊尔四轰炸机,以补充抗联的远程轰炸机数量还有些不足的现状。至于其他的,他倒是没有太过于指望。
早在当初签署协议的时候,苏联人能不能完全遵守关于这方面的协议,杨震也没有太在乎。即便是那位里亚贝舍夫中将,没有太多的犹豫便同意将这条列入其中。但在杨震看来,想要一向视违约如吃饭一样的苏联人完全遵守这个协议,可能性是微乎其微。
签不签是一码回事,执行不执行,对于苏联人来说就是另外一码回事了。虽然在战争形势的逼迫之下,苏联人不会向以前一样翻脸犹如翻书。但是有些方面,尤其是涉及到苏联利益的情况之下,他们压根就不会当做一回事。
不过杨震没有想到,苏联人虽说只给培养了二十个机组外加四十名领航员,但是却将苏联因为战争停产的最新式的中型轰炸机叶尔二轰炸机,到年底还幸存的六十余架连同所有图纸一起全部转交给了抗联。
强行从抗联手中换走了,全部还有战斗力的一百二十架苏二轻型轰炸机。对于这笔交易,其实杨震很是不满意。叶尔二轰炸机四千余公里的航程,两千公里以上航程一吨的载弹量的确是远远的满足了抗联的需要。
但是这种飞机的可靠性,实在是太差了。尤其是发动机的可靠性,简直就和一堆垃圾一样。苏联方面运抵过来的第一批六架轰炸机,在抵达抗联试飞的时候,就有四架因为发动机的故障趴窝。
剩下的两架,还有一架在起飞五分钟之后两个发动机全部失灵,一头直接栽向地面。好在当时飞行的高度不高,这些飞机发动机不咋地,但是机体却是相当的结实。几名空勤人员,只是受了一点轻伤。
这样的轰炸机杨震哪里敢要,这不是送自己的飞行员上天参战,而是直接让他们去下地狱。但苏联人以赶回所有抗联在苏联留学生为要挟,逼迫抗联同意交换。在不想因为这件事情,引发太大争议,以及美国人答应给予一定补偿的情况之下,杨震最终还是答应了交换。
苏联人在丢掉了所有对德轰炸的前进基地之后,这些远程轰炸机也失去了所有的作用。而且这些叶尔二轰炸机,对机场跑道的要求比较高,无法作为前线轰炸机使用。苏军便拿出来和抗联交换,更符合眼下苏军情况,可以作为前线轰炸机使用苏二轻型轰炸机。
当然杨震最终点头,还是因为美国人答应,协调英国人再给予抗联性能不低于七十架巴特尔轻型轰炸机作为补偿,杨震根本就不想做这笔交易。英国这种轻型轰炸机,性能在苏二轻型轰炸机之上,如果能得到一批自然是好事,可以有效缓解抗联a二零攻击机的压力。
其实杨震虽然不太喜欢苏二轻型轰炸机,因为这种飞机的装甲有些过于薄了,自卫火力也很差。但是其操纵性能良好,以及对机场极低的要求。与苏军sb系列轰炸机相比,航程要远上不少不说,载弹量也并未少多少。
最关键的是操纵性与保养性,以及对前线机场的适应能力,远远的优于sb系列轰炸机。目前作为前线支援战术轰炸机使用,性能依旧不算是落后。对于抗联来说拿伊尔四轰炸机和db三这样的航程两千多公里的轰炸机,去做前线轰炸机实在是浪费。
而a二零攻击机的数量,目前又始终不足。苏二轻型轰炸机,虽说越来越无法满足需要,总归还是聊胜于无。将这一百二十余架飞机抽调走,将会削弱抗联航空兵本就不强大的对地支援能力。
对日轰炸,对于杨震来说是必须的。但是现在杨震很清楚,在留英人员返回之前,只能是象征性的。执行对日战略轰炸,抗联现在是即是飞机数量不足,飞行员与导航员的数量也不足。
而且伊尔四和db三轰炸机的航程虽够,但是飞行仪表太简陋。自卫能力太差不说,如果从牡丹江和佳木斯起飞,到日本本土大航程的载弹量只有七百五十公斤。想要等到对日轰炸真正的全面铺开,真正的达到规模,还是要等美英答应的轰炸机到位。苏制轰炸机,至少目前承担不了这个任务。
别说这些性能极为不可靠的叶尔二轰炸机,就是苏军目前性能最好的远程轰炸机,伊尔四轰炸机都满足不了自己要求的对日轰炸规模。但在美英援助到来之前,毕竟这些苏制轰炸机还得撑一阵子,最起码也要撑到美英援助的到来。
为了美英两国证明自己配合他们作战的决心,以换取更多的装备,杨震不想在这个时候将那些可以对日本本土进行战术轰炸的飞机改行。虽说这些苏制轰炸机不能真正承担起对日战略轰炸的主力,但是隔三岔五意思、意思还是可以的。
而且他还需要这些大航程的轰炸机,在下一阶段作战之中对日军华北方面军,甚至华中日军,主要是交通线展开一定的战略规模空袭,以遏制关内日军的调动,为下一阶段作战目标达成创造条件。
在这两种飞机数量有限的情况之下,更无法转为对前线支援。在这个前提之下,杨震自然是不愿意拿着这些性能大致还能满足抗联需要前线战术轰炸机,去更换那些可靠性极差的所谓远程轰炸机。
第1480章 突然袭击
当然让杨震最终下定决心交换的,不单单是美国人所做的工作,更不是期待着英国人提供的那批性能还在苏联货之上的飞机。而是他不想在这个时候,与苏联人在搞出什么太大的纷争的同时,更为重要的是距离美国人真正参战的时间也越来越近。
只要那一天到来,美国人会解决自己战术飞机数量不足的。美国人的a二零系列攻击机苏二相比,的确是笨重了一些,但是无论是性能还是自卫火力,以及机体坚固程度都远远的超过了这种苏制轻型轰炸机。
既然有了这个前提,现在又何必去得罪小肚鸡肠,这次不答应在后面总会找机会报复自己的苏联人?在这种情况之下,杨震不想因为其实已经有了一定替代品的这些飞机,与苏联人搞的太过于僵硬。
只是杨震没有想到,美国人答应英国人协调的那批巴特尔轻型轰炸机,直到四二年中日本人都打到了印度也没有影子。英国人最终将原来答应给抗联的这批轰炸机,全部调到了印度和澳大利亚战场参战,抗联最终一架都没有得到。
美国人在这件事情上放了一个空炮,与苏联人和英国人联手将杨震泡了一个透心凉。
如果不是航空兵将此次作战缴获的那些法制战斗机修复,并加装了炸弹挂架,能够挂载二百五十公斤炸弹或是八枚空对地火箭弹,临时改装作为前线战术轰炸机使用。抗联的航空兵的前线战术支援能力,将会下降不止一半。
尽管想尽了一切办法,寻找到了一定的弥补办法。但是这件事情依旧成为杨震整个战争期间,为数不多的算计之中最大的失误。拿出一半的战术支援飞机,却换来了一堆垃圾。为了这件事情,杨震可是上了好一阵子火。
好在英国人的飞机最终没有发给,美国人在四二年阿拉曼战役结束之后,一口气就给了一百二十架a二零攻击机。苏联人在四二年伊尔二强击机开始大批量产之后,也向抗联转交了七十架sb三轰炸机。
而抗联自己仿制的伊尔二强击机,也在四二年下半年开始陆续下线,再加上英国人在四二年给的一批布伦海姆式轰炸机。在那批法制飞机因为零部件耗光,而最终全部报废之前,抗联战术支援飞机总算达到了所需的数量。
而这批轰炸机全部到位之后,杨震也没有敢真的将他们投入到一线作战。一直存放在仓库之中,直到美国人提供了一批b二十五轰炸机的发动机,将原有的极为不可靠的苏制发动机换下来之后,这批闲置了三个多月的苏制轰炸机,才被投入到了战场之上。
事后发生的一系列小插曲,还是眼下心中彻底松了一口气的杨震没有想到的。他也不是神仙,所有后续的事情都能预料的分毫不差。尽管有了一定的心理准备,但是他却没有预料的自己也会有计算失误的那一天。
在送走里亚贝舍夫一行之后,杨震抻了一个懒腰,揉了揉酸涩的眼睛。让袁芷若搞点吃的,当做夜宵垫垫肚子之后,转过身对两位老帅快活的眨了眨眼道:“总算是大功告成了,两位老首长咱们是不是该准备点酒,庆祝一下终于解决了一个最大的难题。”
对于杨震的感慨,两位老帅均不约而同的摇了摇头道:“你呀,还是赶快去休息吧。看你都疲劳成什么样子了,喝酒不在一时。再说你小子还年轻,还能折腾的起。我们这两把老骨头可是没有这个精力了,我们得休息一下了。”
对于两位老帅的拒绝,杨震倒并没有太意外。以两位老首长的为人,都不会在这个时候耽误他难得的休息时间。而且眼下过度疲劳,知道身体已经到了极限,也并不爱喝酒的他也没有坚持。
简单的吃过了袁芷若下的面条,垫了一下饥肠辘辘的肚子,杨震派人将两位老首长送走休息之后。自己也实在有些按捺不住身心的剧烈疲惫,给袁芷若放了一天假。自己则连衣服也没有脱军大衣一盖,自己躺在自己那个简单办公室内的沙发上,沉沉的睡着了。
只是可惜注定是劳累命的杨震,在这个时候想要睡一个好觉恐怕是相当难的。就在他刚刚入睡还没有五个小时,又被并不情愿给叫醒了。尽管值班的郭邴勋并不想将杨震叫醒,但是这件事情却只能他来处理。
被叫醒草草用过早饭的杨震,赶到军区小会议室见到那位在皮尔逊走后,暂时代理美国驻抗联军事代表团的罗德里格斯老兄的时候,听到他口中的所谓紧急事情,杨震不由的大吃一惊。
即便是杨震心理素质再好,也被这个家伙搞得这个突然袭击,丢下的这个炸弹,给弄的一时有些不知所措。这件事情对于杨震来说,实在是有些太过于突然了,他根本就没有一点的思想准备。
这位在代理皮尔逊担任军事代表团团长之后,极少主动上门的罗德里格斯老兄来找杨震只有一件事情。他清楚的告诉杨震,刚刚结束莫斯科美英苏三方军事会谈的在美国总统特别顾问霍普金斯,英军韦维尔上将以及参加会议的部分美英军官。
由美国驻抗联军事代表团团长皮尔逊,新任英国驻扎抗联军事代表团团长罗逊准将的陪同。将于今日下午乘秘密由苏联境内乘坐飞机抵达哈尔滨,具体商谈美英两国对抗联援助的问题,以及协调抗联与苏联之间物资分配的方案。
而除了这两件事情之外,英国军事代表团团长韦维尔上将,还希望能与杨震洽淡,如果日军入侵英属东南亚,英国的远东军与抗联协同作战的问题。就算抗联不能出兵东南亚,但也至少是在战略上的协同。
在告诉这个换了谁都感觉到相当意外的消息之后,这位罗德里格斯少校明确的要求抗联一定要对代表团的行踪保密,不要搞欢迎仪式,更不要有什么特殊的安排。当然美英军事人员,希望能够随机抽取几支抗联部队进行一下考察。以检查抗联真实的战斗力,而不是通过哪些也许是造假的纪录片。
而无论是美国人还是英国人,都希望抗联在迎接代表团的时候不要像重庆那样,为欢迎美国总统代表,搞出一个盛大的欢迎仪式弄得全球皆知。使得美国人在与日本人谈判的时候,弄的相当被动。
现在美国代表团不希望抗联在搞出一个这样的事情来。这次访问,美国人除了要求随机查看一下抗联的部队之外。只有一个要求那就是保密,必须严格的保密,绝对不能有一丝一毫的泄密。
听到这个消息,杨震身上所有的睡意都已经一扫而光。看着这位罗德里格斯,心中恨不得一脚踹死他。现在是早上七点三十分,距离这个代表团在苏联境内起飞的时间,已经不足两个小时。除了中途落地加油之外,也就是说八个小时之后,美英军事代表团即将抵达哈尔滨。
即便按照你们的要求,不搞什么接待仪式,可你总得准备一下吧。包括驻地的选择,内外的警卫,以及车辆和路线的安排,都需要去决定。八个小时之内完成这一切怎么可能?换了你们美国人自己来试试看?
对于这么多的重量级人物,岂是随便安排几个警卫就能打发的?可你他妈的现在才通知,究竟想做什么?八个小时,又能干什么。你他妈的这个保密,是不是有些保的过分了吧。你们那些代表团,总该不会是临时决定来东北的吧。
尽管对于措手不及让杨震很恼火,在心中将这个该死一万遍的家伙,祖宗八代骂了一个便。但是他在表面上却是什么都没有说,脸色也没有任何的变化。更没有冲着这位古板、教条,甚至苛刻的美军少校发火。
这个家伙虽说是驻抗联军事代表团的副团长,但是对于抗联却是很不待见。在皮尔逊所谓回国叙职之后,这个家伙却是一直在给抗联出难题。话里话外,对于抗联很是看不上。杨震在他的口中,一贯是以军事独裁者出现的。也就是说,这个家伙和抗联相处的远不如他的上级愉快。
此次会战抗联提前结束,这个家伙找到高禹民那里大吵了一架,认为抗联这是在有意识的保存实力。同时与他相处的人,没有一个不说他难打交道的。与前任比较受欢迎的皮尔逊相比,这个家伙同样不受待见。
与这样的一个家伙打交道,杨震知道自己必须得随时保持冷静。他不是皮尔逊那个家伙,开开玩笑,给点脸色没有啥事。俗话说宁得罪君子,莫得罪小人。联想他背后的人,对于这样的一个人,自己还是克制一点为好。
在送走这位罗德里格斯之后,杨震拿着他递给的代表团名单,越看心里面越是惊讶。美国代表虽说不是军人,但是这位霍普金斯在白宫的地位,杨震在后世便久闻大名。虽说他不直接主管对外军事物资援助,但是他对白宫那位主人的政策制定,却是有决定性的影响力。
至于代表团内唯一的一名将军,杨震更是如雷贯耳。这位老兄可是未来的美国中国战区参谋长,全权的掌握对华援助物资分配的人物。虽说人品不咋地,固执、自以为是,但是手中的权利却大于天。重庆方面今后能分到多少援助,都掌握在他的手中。
而英国人名单上的这些人,杨震虽说不是全听说过,但是至少那位现任英军中东总司令的大名,他还是听说过的。只是让杨震没有想到的是,这个时候原本应该在印度部署东南亚防务的他,居然会离开印度跑到莫斯科去了,现在又来到了东北。
从这位目前实际上负责整个英军东南亚防务的,实际上已经架空了远东英军总司令,那位空军上将的英军驻印总司令身份来看,这位老兄这次来恐怕是来者不善。再看看英国人名单上那些依稀熟悉的人名,这些人在这个时候来东北,恐怕不会像罗德里格斯说的那么简单。
第1481章 超重磅级人物
尽管因为这些人一个比一个大的来头,而相当的头疼。但是知道自己没有多少时间去琢磨他们真实来意的杨震,立即召集李延平、郭邴勋、高禹民、张镇华、军区保卫部长陈泊、情报部长陈龙,以及两位同样睡下不久的两位老帅开会。
至于总指挥则与项主任还在新区视察工作,就算接到消息也赶不回来了。李主任已经返回延安,而接替人选还在路上没有抵达。所以此次会议,只能由杨震几个人先定下来。没办法,要做的事情太多,在时间上实在耽搁不起。
这个代表团中的别人,尤其是英国人杨震倒是不太在乎。但是美国人,主要是那位霍普金斯,杨震却是不能不重视。这位老兄与现在那位美国驻英国物资协调全权代表哈里曼,是美国实施《租借法案》的直接负责人。
特别是这位霍普金斯,现在的身份就是《租借法案》的执行官。相对于主要是协调对苏英两国物资分配的哈里曼,他对《租借法案》物资的分配权利更大,因为他掌管着美国人全球物资的分配的权利。
而且相对于那位此次结束莫斯科会议之后,没有来抗联的哈里曼来说,他更加得到白宫那位主人的信任。甚至可以说,在那位轮椅上老兄身边说话一言九鼎。虽说没有什么职务,但却是实打实的美国政府第二号人物,绝对是一个超重磅级人物。如果给这位老兄的印象不好,那么即便是美国人答应了给多少物资也只能是一场空。
至于那位几个月后会就任中国战区参谋长,掌握了对华援助大权的家伙,杨震倒是没有在意。援助物资的数量多少是白宫制定的,这个家伙手中只有分配权而已。再说了他负责的是对重庆物资的分配,与抗联没有半点的联系。
对于这个家伙,虽说也不能冷落,但是也不必太在意。礼貌要有,只要不太冷淡就要。而英国人,该怎么做就怎么做。对于他们想要抗联派兵协防东南亚的事情,绝对不能答应,这是不可逾越的底线。
其他的事情,倒是可以谈。英国人的陆军装备杨震看不上,海军装备他用不到。但是航空技术、装备,却是他很急需的。尤其是远程轰炸导航技术,杨震更是垂涎三尺。如果能争取来,那是最好不过的了。
所以尽管对这次几乎相当于突然袭击的访问,杨震真的火气很大。但是对于这位在未来几年之后,实权大于天家伙,杨震却是不能不重视。不满意归不满意,但是该想办法接待也得接待。
再加上中间还有那些更加来者不善,到时候非但不能帮忙,反倒是很可能会扯后腿的英国人。以及在这件事情上,利用消息上的先知先觉刚刚耍了自己一把的,此刻倒是光棍的把自己摘出去,只是站在背后的苏联人掣肘,杨震更得重视。
尽管苏联人昨晚着急签约,杨震也想到了中间可能有美英的压力。但是却没有想到,有这么一出戏。如果他早知道有这么一出戏,他也不会当时就答应与苏联人签订协定。至少拖上一天,是没有什么问题的。
更不会在物资数量分配上,又做了一些让步。尽管这些事情,不会因为美英代表团来而有什么太多的改变。但是自己也可以争取一下,尽可能的少受到一些损失。国际关系,不就是相互牵制吗?没有了相互牵制,这个世界会打的更加糟糕。
回去向主席汇报之后,主席也只是摇头笑笑而什么都没有说。中央也没有在这件事情上对杨震,给予任何的压力。毕竟以主席的为人,让他以损害中国自身利益,去保障苏联人的利益这种事情,主席压根就不会去做。
派出人配合抗联,只不过因为莫斯科的压力,做做面子上的事情而已。而这份协议能不能得到真正的执行,他一点也不期待,甚至希望这份协议永远不要生效才好。杨震这么做,倒是很符合主席的心意。主席自然也不会在这件事情上,对杨震施加任何的压力。
不过主席虽说不希望这份协议能够打成,但是在心中也一直在为抗联担心。毕竟虽说已经接到杨震的报告,日军将会南下对南洋发起攻势。但是在日军南下作战没有真的打响之前,谁也不能保证他们的真实意图究竟在哪里。
万一日本人在德国人的压力之下,真的进攻苏联,那这份对中国人利害相比,害处较大的协议执行不执行?不执行,苏联的压力不说,抗联的对外通道也将被切断。执行,对于抗联来说是一个为别人火中取炭的行为。直到珍珠港事变爆发,主席一直为杨震和抗联悬着的心才放了下来。
而在今后的岁月之中,虽说也有磕磕绊绊,苏联方面也无数次试图将手伸向抗联的物资。但是杨震百般的算计之下,双方的合作大体上还勉强算是遵守。虽说也有一定的波折,但是好赖没有搞出大的乱子来。
虽说在某些方面大家都没有完全的遵守协议地方,明着没有什么太大的对抗,实际上暗中算计对方的事情一刻也没有停止。而且处于弱势的抗联,吃的暗亏比较多一些,但是总体上,还算是勉强的说的过去,至少太大的亏没有吃到。
想要多吃多占的苏联人,在某些事件实在有些过分,连面子上都过不去的地方。在他们没有想到的,抗联史无前例的强烈反弹之下。苏联人在其他的方面,也或多或少的给予了抗联一定的补偿。
第1479章 只是聊胜于无
当然杨震要求苏联太平洋舰队协助培训一批远程飞行员的要求,并没有得到担心惹怒日本人的苏联方面的多少协助。在这个方面苏联人只提供了一批海上定位的六分仪,并在两个月的时间之内,为抗联培养了二十个机组加上四十名导航员。
这二十个机组和四十名导航员,在苏联境内的所有学习经历,除了学习利用仪表飞行以及海上用六分仪定位之外。其余所有的课程就是驾驶伊尔四轰炸机,按照其最大活动半径,在已经一片雪白的鄂霍次克海上空飞行了几个来回。
所有的实战训练,也就是将堪察加半岛沿海一个荒芜人烟的小岛当成目标,每架飞机投掷了几枚炸弹。至于其他的,再没有学到什么了。不到三个月的时间,这些航空兵人员就回国了。其速度之快,出乎人的想象。
对于苏联在这方面的敷衍举措,杨震倒是没有怎么太意外,也没有过于追究。本身就缺乏远程轰炸经验,海上远程长途飞行经验也不足的苏军,培养出来的飞行员也只能应急而已。
其真实作战能力,与七七事变之后多次从济州岛起飞进行跨海轰炸的日本海军航空兵,可是差的太远了。受过特殊训练的日本海军航空兵,这方面的经验还是相当丰富的。相比较之下,苏联方面差的太远。
杨震也没有指望他们自身都实力不强的情况之下,能够给抗联培养出来多少人才来,实际上被选派去的这二十名飞行教官,都是中队长一级的干部。而在松花江大空战之后,就在地面上接受过被俘的日本海军航空兵远程轰炸机飞行员和导航员的训练。
对于杨震来说,苏联人愿意提供地方训练那是最好,不愿意也没有什么可指责的。因为在美国人大量的援助抵达之前,抗联手中航程能够抵达日本本土的轰炸机数量并不多。即便是培养出来大批的飞行员,但是没有轰炸机也是枉然。
而且苏联人的远程导航能力,长途飞行轰炸的能力,与英国相比相差太多。这一点从苏德战争爆发以来,苏联人为数不多的对德轰炸的失败经历,就可以完全看出来。第一次空袭不过出动了十四架伊尔四轰炸机,中途倒是迷航了一多半,只有六架抵达柏林上空。
就这还是专门在海上飞行的海军轰炸机飞行团,换了原本应该执行战略轰炸任务的空军之后,表现非但没有改进,反倒是显得则更差。经常是出动了十余架的轰炸机,只有寥寥几架找到了目标,剩下的不知道都飞到什么地方去了。而遭受的战损比率,远远的高于他们轰炸取得的成果。
发动机故障和飞机自身的原因,以及被草木皆兵的自己高炮部队和战斗机部队拦截,引起的战损又远远高于在敌军防空火力下的损失。甚至达到一次出动十二架佩八远程重型轰炸机轰炸柏林,只有四架飞抵目标的战例出现。
剩下的不是因为迷航不知道飞到哪里去了,就是被自己人给打了下来。更多的是因为发动机的故障坠毁在中途。苏军的远程轰炸战术,以及实际的训练水平在杨震的眼中,简直可以说就是低能。
大清洗带来的后果,不单单是苏军的大脑被打碎,更可怕的军事观念和训练上的影响。而这一切,在战场上是需要用鲜血来弥补的。苏军对德轰炸,已经是他们的飞行员和航空兵做到了极限,但是除了向德国人显示自己抵抗下去的决心之外,其轰炸成果几乎没有。
几次行动从第一次开始到因为战局的影响,而彻底停止行动的十余次空袭,没有一次哪怕是勉强算的上成功。所有参战航空兵,不分海空军在行动之中出现迷航的几率,几乎是百分之一百。
苏军对德轰炸的战例,已经表明了以苏军现在的能力,要想完成海上长途飞行轰炸,还需要长时间的训练。杨震之所以提出这个要求,只是聊胜于无而已,内心其实并没有抱太大的希望。
提出这个要求只不过是去进行一定的实际操作,以便为未来指挥对日轰炸取得一些相关的经验而已。毕竟海上长途飞行,与陆地上长途飞行有着很大的区别。在没有参照物,苏制轰炸机仪表落后的情况之下,经验还是相当重要的。
只是经过地面训练,以及在陆地试验型飞行,很难满足海上飞行需要。而这却恰恰是对于作为岛国的日本,展开轰炸的最前提条件。而抗联四周不靠海,想要取得这个经验只能暂时指望苏联人。
苏联人愿意帮这个忙那是最好,不愿意帮也不用去强求。如果苏联人真的可以,杨震倒是希望他们能够再提供一批伊尔四轰炸机,以补充抗联的远程轰炸机数量还有些不足的现状。至于其他的,他倒是没有太过于指望。
早在当初签署协议的时候,苏联人能不能完全遵守关于这方面的协议,杨震也没有太在乎。即便是那位里亚贝舍夫中将,没有太多的犹豫便同意将这条列入其中。但在杨震看来,想要一向视违约如吃饭一样的苏联人完全遵守这个协议,可能性是微乎其微。
签不签是一码回事,执行不执行,对于苏联人来说就是另外一码回事了。虽然在战争形势的逼迫之下,苏联人不会向以前一样翻脸犹如翻书。但是有些方面,尤其是涉及到苏联利益的情况之下,他们压根就不会当做一回事。
不过杨震没有想到,苏联人虽说只给培养了二十个机组外加四十名领航员,但是却将苏联因为战争停产的最新式的中型轰炸机叶尔二轰炸机,到年底还幸存的六十余架连同所有图纸一起全部转交给了抗联。
强行从抗联手中换走了,全部还有战斗力的一百二十架苏二轻型轰炸机。对于这笔交易,其实杨震很是不满意。叶尔二轰炸机四千余公里的航程,两千公里以上航程一吨的载弹量的确是远远的满足了抗联的需要。
但是这种飞机的可靠性,实在是太差了。尤其是发动机的可靠性,简直就和一堆垃圾一样。苏联方面运抵过来的第一批六架轰炸机,在抵达抗联试飞的时候,就有四架因为发动机的故障趴窝。
剩下的两架,还有一架在起飞五分钟之后两个发动机全部失灵,一头直接栽向地面。好在当时飞行的高度不高,这些飞机发动机不咋地,但是机体却是相当的结实。几名空勤人员,只是受了一点轻伤。
这样的轰炸机杨震哪里敢要,这不是送自己的飞行员上天参战,而是直接让他们去下地狱。但苏联人以赶回所有抗联在苏联留学生为要挟,逼迫抗联同意交换。在不想因为这件事情,引发太大争议,以及美国人答应给予一定补偿的情况之下,杨震最终还是答应了交换。
苏联人在丢掉了所有对德轰炸的前进基地之后,这些远程轰炸机也失去了所有的作用。而且这些叶尔二轰炸机,对机场跑道的要求比较高,无法作为前线轰炸机使用。苏军便拿出来和抗联交换,更符合眼下苏军情况,可以作为前线轰炸机使用苏二轻型轰炸机。
当然杨震最终点头,还是因为美国人答应,协调英国人再给予抗联性能不低于七十架巴特尔轻型轰炸机作为补偿,杨震根本就不想做这笔交易。英国这种轻型轰炸机,性能在苏二轻型轰炸机之上,如果能得到一批自然是好事,可以有效缓解抗联a二零攻击机的压力。
其实杨震虽然不太喜欢苏二轻型轰炸机,因为这种飞机的装甲有些过于薄了,自卫火力也很差。但是其操纵性能良好,以及对机场极低的要求。与苏军sb系列轰炸机相比,航程要远上不少不说,载弹量也并未少多少。
最关键的是操纵性与保养性,以及对前线机场的适应能力,远远的优于sb系列轰炸机。目前作为前线支援战术轰炸机使用,性能依旧不算是落后。对于抗联来说拿伊尔四轰炸机和db三这样的航程两千多公里的轰炸机,去做前线轰炸机实在是浪费。
而a二零攻击机的数量,目前又始终不足。苏二轻型轰炸机,虽说越来越无法满足需要,总归还是聊胜于无。将这一百二十余架飞机抽调走,将会削弱抗联航空兵本就不强大的对地支援能力。
对日轰炸,对于杨震来说是必须的。但是现在杨震很清楚,在留英人员返回之前,只能是象征性的。执行对日战略轰炸,抗联现在是即是飞机数量不足,飞行员与导航员的数量也不足。
而且伊尔四和db三轰炸机的航程虽够,但是飞行仪表太简陋。自卫能力太差不说,如果从牡丹江和佳木斯起飞,到日本本土大航程的载弹量只有七百五十公斤。想要等到对日轰炸真正的全面铺开,真正的达到规模,还是要等美英答应的轰炸机到位。苏制轰炸机,至少目前承担不了这个任务。
别说这些性能极为不可靠的叶尔二轰炸机,就是苏军目前性能最好的远程轰炸机,伊尔四轰炸机都满足不了自己要求的对日轰炸规模。但在美英援助到来之前,毕竟这些苏制轰炸机还得撑一阵子,最起码也要撑到美英援助的到来。
为了美英两国证明自己配合他们作战的决心,以换取更多的装备,杨震不想在这个时候将那些可以对日本本土进行战术轰炸的飞机改行。虽说这些苏制轰炸机不能真正承担起对日战略轰炸的主力,但是隔三岔五意思、意思还是可以的。
而且他还需要这些大航程的轰炸机,在下一阶段作战之中对日军华北方面军,甚至华中日军,主要是交通线展开一定的战略规模空袭,以遏制关内日军的调动,为下一阶段作战目标达成创造条件。
在这两种飞机数量有限的情况之下,更无法转为对前线支援。在这个前提之下,杨震自然是不愿意拿着这些性能大致还能满足抗联需要前线战术轰炸机,去更换那些可靠性极差的所谓远程轰炸机。
第1480章 突然袭击
当然让杨震最终下定决心交换的,不单单是美国人所做的工作,更不是期待着英国人提供的那批性能还在苏联货之上的飞机。而是他不想在这个时候,与苏联人在搞出什么太大的纷争的同时,更为重要的是距离美国人真正参战的时间也越来越近。
只要那一天到来,美国人会解决自己战术飞机数量不足的。美国人的a二零系列攻击机苏二相比,的确是笨重了一些,但是无论是性能还是自卫火力,以及机体坚固程度都远远的超过了这种苏制轻型轰炸机。
既然有了这个前提,现在又何必去得罪小肚鸡肠,这次不答应在后面总会找机会报复自己的苏联人?在这种情况之下,杨震不想因为其实已经有了一定替代品的这些飞机,与苏联人搞的太过于僵硬。
只是杨震没有想到,美国人答应英国人协调的那批巴特尔轻型轰炸机,直到四二年中日本人都打到了印度也没有影子。英国人最终将原来答应给抗联的这批轰炸机,全部调到了印度和澳大利亚战场参战,抗联最终一架都没有得到。
美国人在这件事情上放了一个空炮,与苏联人和英国人联手将杨震泡了一个透心凉。
如果不是航空兵将此次作战缴获的那些法制战斗机修复,并加装了炸弹挂架,能够挂载二百五十公斤炸弹或是八枚空对地火箭弹,临时改装作为前线战术轰炸机使用。抗联的航空兵的前线战术支援能力,将会下降不止一半。
尽管想尽了一切办法,寻找到了一定的弥补办法。但是这件事情依旧成为杨震整个战争期间,为数不多的算计之中最大的失误。拿出一半的战术支援飞机,却换来了一堆垃圾。为了这件事情,杨震可是上了好一阵子火。
好在英国人的飞机最终没有发给,美国人在四二年阿拉曼战役结束之后,一口气就给了一百二十架a二零攻击机。苏联人在四二年伊尔二强击机开始大批量产之后,也向抗联转交了七十架sb三轰炸机。
而抗联自己仿制的伊尔二强击机,也在四二年下半年开始陆续下线,再加上英国人在四二年给的一批布伦海姆式轰炸机。在那批法制飞机因为零部件耗光,而最终全部报废之前,抗联战术支援飞机总算达到了所需的数量。
而这批轰炸机全部到位之后,杨震也没有敢真的将他们投入到一线作战。一直存放在仓库之中,直到美国人提供了一批b二十五轰炸机的发动机,将原有的极为不可靠的苏制发动机换下来之后,这批闲置了三个多月的苏制轰炸机,才被投入到了战场之上。
事后发生的一系列小插曲,还是眼下心中彻底松了一口气的杨震没有想到的。他也不是神仙,所有后续的事情都能预料的分毫不差。尽管有了一定的心理准备,但是他却没有预料的自己也会有计算失误的那一天。
在送走里亚贝舍夫一行之后,杨震抻了一个懒腰,揉了揉酸涩的眼睛。让袁芷若搞点吃的,当做夜宵垫垫肚子之后,转过身对两位老帅快活的眨了眨眼道:“总算是大功告成了,两位老首长咱们是不是该准备点酒,庆祝一下终于解决了一个最大的难题。”
对于杨震的感慨,两位老帅均不约而同的摇了摇头道:“你呀,还是赶快去休息吧。看你都疲劳成什么样子了,喝酒不在一时。再说你小子还年轻,还能折腾的起。我们这两把老骨头可是没有这个精力了,我们得休息一下了。”
对于两位老帅的拒绝,杨震倒并没有太意外。以两位老首长的为人,都不会在这个时候耽误他难得的休息时间。而且眼下过度疲劳,知道身体已经到了极限,也并不爱喝酒的他也没有坚持。
简单的吃过了袁芷若下的面条,垫了一下饥肠辘辘的肚子,杨震派人将两位老首长送走休息之后。自己也实在有些按捺不住身心的剧烈疲惫,给袁芷若放了一天假。自己则连衣服也没有脱军大衣一盖,自己躺在自己那个简单办公室内的沙发上,沉沉的睡着了。
只是可惜注定是劳累命的杨震,在这个时候想要睡一个好觉恐怕是相当难的。就在他刚刚入睡还没有五个小时,又被并不情愿给叫醒了。尽管值班的郭邴勋并不想将杨震叫醒,但是这件事情却只能他来处理。
被叫醒草草用过早饭的杨震,赶到军区小会议室见到那位在皮尔逊走后,暂时代理美国驻抗联军事代表团的罗德里格斯老兄的时候,听到他口中的所谓紧急事情,杨震不由的大吃一惊。
即便是杨震心理素质再好,也被这个家伙搞得这个突然袭击,丢下的这个炸弹,给弄的一时有些不知所措。这件事情对于杨震来说,实在是有些太过于突然了,他根本就没有一点的思想准备。
这位在代理皮尔逊担任军事代表团团长之后,极少主动上门的罗德里格斯老兄来找杨震只有一件事情。他清楚的告诉杨震,刚刚结束莫斯科美英苏三方军事会谈的在美国总统特别顾问霍普金斯,英军韦维尔上将以及参加会议的部分美英军官。
由美国驻抗联军事代表团团长皮尔逊,新任英国驻扎抗联军事代表团团长罗逊准将的陪同。将于今日下午乘秘密由苏联境内乘坐飞机抵达哈尔滨,具体商谈美英两国对抗联援助的问题,以及协调抗联与苏联之间物资分配的方案。
而除了这两件事情之外,英国军事代表团团长韦维尔上将,还希望能与杨震洽淡,如果日军入侵英属东南亚,英国的远东军与抗联协同作战的问题。就算抗联不能出兵东南亚,但也至少是在战略上的协同。
在告诉这个换了谁都感觉到相当意外的消息之后,这位罗德里格斯少校明确的要求抗联一定要对代表团的行踪保密,不要搞欢迎仪式,更不要有什么特殊的安排。当然美英军事人员,希望能够随机抽取几支抗联部队进行一下考察。以检查抗联真实的战斗力,而不是通过哪些也许是造假的纪录片。
而无论是美国人还是英国人,都希望抗联在迎接代表团的时候不要像重庆那样,为欢迎美国总统代表,搞出一个盛大的欢迎仪式弄得全球皆知。使得美国人在与日本人谈判的时候,弄的相当被动。
现在美国代表团不希望抗联在搞出一个这样的事情来。这次访问,美国人除了要求随机查看一下抗联的部队之外。只有一个要求那就是保密,必须严格的保密,绝对不能有一丝一毫的泄密。
听到这个消息,杨震身上所有的睡意都已经一扫而光。看着这位罗德里格斯,心中恨不得一脚踹死他。现在是早上七点三十分,距离这个代表团在苏联境内起飞的时间,已经不足两个小时。除了中途落地加油之外,也就是说八个小时之后,美英军事代表团即将抵达哈尔滨。
即便按照你们的要求,不搞什么接待仪式,可你总得准备一下吧。包括驻地的选择,内外的警卫,以及车辆和路线的安排,都需要去决定。八个小时之内完成这一切怎么可能?换了你们美国人自己来试试看?
对于这么多的重量级人物,岂是随便安排几个警卫就能打发的?可你他妈的现在才通知,究竟想做什么?八个小时,又能干什么。你他妈的这个保密,是不是有些保的过分了吧。你们那些代表团,总该不会是临时决定来东北的吧。
尽管对于措手不及让杨震很恼火,在心中将这个该死一万遍的家伙,祖宗八代骂了一个便。但是他在表面上却是什么都没有说,脸色也没有任何的变化。更没有冲着这位古板、教条,甚至苛刻的美军少校发火。
这个家伙虽说是驻抗联军事代表团的副团长,但是对于抗联却是很不待见。在皮尔逊所谓回国叙职之后,这个家伙却是一直在给抗联出难题。话里话外,对于抗联很是看不上。杨震在他的口中,一贯是以军事独裁者出现的。也就是说,这个家伙和抗联相处的远不如他的上级愉快。
此次会战抗联提前结束,这个家伙找到高禹民那里大吵了一架,认为抗联这是在有意识的保存实力。同时与他相处的人,没有一个不说他难打交道的。与前任比较受欢迎的皮尔逊相比,这个家伙同样不受待见。
与这样的一个家伙打交道,杨震知道自己必须得随时保持冷静。他不是皮尔逊那个家伙,开开玩笑,给点脸色没有啥事。俗话说宁得罪君子,莫得罪小人。联想他背后的人,对于这样的一个人,自己还是克制一点为好。
在送走这位罗德里格斯之后,杨震拿着他递给的代表团名单,越看心里面越是惊讶。美国代表虽说不是军人,但是这位霍普金斯在白宫的地位,杨震在后世便久闻大名。虽说他不直接主管对外军事物资援助,但是他对白宫那位主人的政策制定,却是有决定性的影响力。
至于代表团内唯一的一名将军,杨震更是如雷贯耳。这位老兄可是未来的美国中国战区参谋长,全权的掌握对华援助物资分配的人物。虽说人品不咋地,固执、自以为是,但是手中的权利却大于天。重庆方面今后能分到多少援助,都掌握在他的手中。
而英国人名单上的这些人,杨震虽说不是全听说过,但是至少那位现任英军中东总司令的大名,他还是听说过的。只是让杨震没有想到的是,这个时候原本应该在印度部署东南亚防务的他,居然会离开印度跑到莫斯科去了,现在又来到了东北。
从这位目前实际上负责整个英军东南亚防务的,实际上已经架空了远东英军总司令,那位空军上将的英军驻印总司令身份来看,这位老兄这次来恐怕是来者不善。再看看英国人名单上那些依稀熟悉的人名,这些人在这个时候来东北,恐怕不会像罗德里格斯说的那么简单。
第1481章 超重磅级人物
尽管因为这些人一个比一个大的来头,而相当的头疼。但是知道自己没有多少时间去琢磨他们真实来意的杨震,立即召集李延平、郭邴勋、高禹民、张镇华、军区保卫部长陈泊、情报部长陈龙,以及两位同样睡下不久的两位老帅开会。
至于总指挥则与项主任还在新区视察工作,就算接到消息也赶不回来了。李主任已经返回延安,而接替人选还在路上没有抵达。所以此次会议,只能由杨震几个人先定下来。没办法,要做的事情太多,在时间上实在耽搁不起。
这个代表团中的别人,尤其是英国人杨震倒是不太在乎。但是美国人,主要是那位霍普金斯,杨震却是不能不重视。这位老兄与现在那位美国驻英国物资协调全权代表哈里曼,是美国实施《租借法案》的直接负责人。
特别是这位霍普金斯,现在的身份就是《租借法案》的执行官。相对于主要是协调对苏英两国物资分配的哈里曼,他对《租借法案》物资的分配权利更大,因为他掌管着美国人全球物资的分配的权利。
而且相对于那位此次结束莫斯科会议之后,没有来抗联的哈里曼来说,他更加得到白宫那位主人的信任。甚至可以说,在那位轮椅上老兄身边说话一言九鼎。虽说没有什么职务,但却是实打实的美国政府第二号人物,绝对是一个超重磅级人物。如果给这位老兄的印象不好,那么即便是美国人答应了给多少物资也只能是一场空。
至于那位几个月后会就任中国战区参谋长,掌握了对华援助大权的家伙,杨震倒是没有在意。援助物资的数量多少是白宫制定的,这个家伙手中只有分配权而已。再说了他负责的是对重庆物资的分配,与抗联没有半点的联系。
对于这个家伙,虽说也不能冷落,但是也不必太在意。礼貌要有,只要不太冷淡就要。而英国人,该怎么做就怎么做。对于他们想要抗联派兵协防东南亚的事情,绝对不能答应,这是不可逾越的底线。
其他的事情,倒是可以谈。英国人的陆军装备杨震看不上,海军装备他用不到。但是航空技术、装备,却是他很急需的。尤其是远程轰炸导航技术,杨震更是垂涎三尺。如果能争取来,那是最好不过的了。
所以尽管对这次几乎相当于突然袭击的访问,杨震真的火气很大。但是对于这位在未来几年之后,实权大于天家伙,杨震却是不能不重视。不满意归不满意,但是该想办法接待也得接待。
再加上中间还有那些更加来者不善,到时候非但不能帮忙,反倒是很可能会扯后腿的英国人。以及在这件事情上,利用消息上的先知先觉刚刚耍了自己一把的,此刻倒是光棍的把自己摘出去,只是站在背后的苏联人掣肘,杨震更得重视。
尽管苏联人昨晚着急签约,杨震也想到了中间可能有美英的压力。但是却没有想到,有这么一出戏。如果他早知道有这么一出戏,他也不会当时就答应与苏联人签订协定。至少拖上一天,是没有什么问题的。
更不会在物资数量分配上,又做了一些让步。尽管这些事情,不会因为美英代表团来而有什么太多的改变。但是自己也可以争取一下,尽可能的少受到一些损失。国际关系,不就是相互牵制吗?没有了相互牵制,这个世界会打的更加糟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