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本这是吴家内务,寻常人哪里能知晓,偏生阿晏中秀才后没事,贼心不死,又时常往吴家去。吴夫子好酒,吃了酒,嘴上便没个把门儿的,啥都说。阿晏乍听得此事,顿时心下大喜,先是假惺惺的劝吴夫子,“吴叔叔你就是跟我爹一样,太正直啦。现在这世道,正直的人不吃香了。你是满心好意,别人只当你挡人青云哪。”
    吴夫子虽有些狷狂,又不是傻子,相对的,吴夫子才气纵横,在这上头,阿念都自认不及。吴夫子一眼就看穿阿晏的那点子贼心眼儿,自斟一盏美酒,斜睨阿晏道,“我还不晓得这个。你小子也少说些假模假样的话,肚子里不定怎么偷着乐的吧。”以为他没看出来么,这小子也没啥好心眼儿。
    阿晏脸皮多厚啊,他非但没有半点儿不好意思,还趁机推销自己,凑过去给吴夫子打扇,道,“我偷着乐什么呀,我是怕吴叔叔你气坏了身子。我爹就跟你似的,我爹为什么罢的官儿啊,你知道不?就是因为我爹实在看不过曹家办的那些事儿,当朝给了那谁,就是以前做过承恩公的,姓曹的,叫曹斌的那人,我爹不耻他家做的事,当朝抽他一记大嘴巴。我爹是为这个罢的官儿,所以我才说,你俩真像啊。”
    吴夫子一听这话,顿时愣了,慢慢抿口盏中酒,道,“你爹可不像有这种气性的人哪。”
    “那看着有气性的,不一定做得出我爹这样畅快的事儿!”阿晏道,“我爹平日里瞧着好说话,性子也好,可要是遇着看不过眼的事,他就是拼着官儿不做,也要直言的。”
    吴夫子一拍大腿,仰头将酒吃尽,啪的放下酒盏,道,“原本我不大喜欢你小子这滑头儿劲儿,不想你爹是这样的一个人物,如此,我倒是能仔细考虑一二了。”
    阿晏心下一喜,却是无师自通的以退为进,道,“您现在也不用急,我家是把曹家得罪狠了的,我爹现在跟以前的同僚都少了许多来往,就是怕万一我家出什么事儿连累了朋友。我跟阿昀眼下也不定亲事,得等我家安稳下来再说,不然,真出了事,不是说亲家怕被连累。都是一大家子人,真连累了亲家,我们心里过意不去。”
    “这是什么狗屁话!我要怕连累,干脆与你父绝交了!”
    当然,吴夫子不会轻率的立刻把闺女许给阿晏,毕竟,闺女现在与大舅子家的亲事还在身上,但,吴夫子绝非善变小人,他以往不知晓阿念罢官缘故时就与阿念关系不错,如今知道了,更是经常去江家蹭酒喝,半点儿不怕江家会出事连累到他。
    吴夫子还说,“我不过一狂士,江兄却可称名士,我不如江兄多矣。”以前都直呼阿念名字的,现在称兄了。
    阿晏就差补一句,“要不咱们谈一谈亲事吧,岳父~”
    不过,虽知现在不是谈亲事的好时机,但见刷爹很有用,阿晏现在是卯足了劲儿的来巴结他爹啊。最明显的表现就是,给他爹买的点心,已经由普通包装换成精品包装的啦。
    作者有话要说:  ps:一不留神就零点了,第二更到,大家晚安~~~~~~~~~~~~~~~~~~~
    ☆、第510章 帝都风云之六二
    第510章
    双胞胎忙着孔雀开屏, 就吴夫子与内侄儿翻脸的事, 何子衿与阿念道,“这也不是咱们见不得人家好,吴太太娘家虽未大富贵,也是官宦之家,当地著族, 何必非要攀附帝都曹家。便是要攀附,又何需连宗, 这可是宗族大事。”这年头, 宗族不是做假的,一旦连宗, 怕是族谱都要另立。再者, 如这年代什么诛连九族、满门抄斩啥的, 这些刑罚,都是依照族谱杀头。
    何子衿都觉着, 别看陛下已然亲政,曹太后在宫里也如疯狗一般, 可想一想, 曹太后的人连慈恩宫的门边儿都不敢挨, 朝廷里多是仁宗皇帝与先帝时留下的旧臣, 陛下不过刚刚亲政, 他有自己的亲信么?他有自己的人手吗?便是一向标榜最忠心的韦相,陛下要给外祖父复爵,就是给韦相驳回去的。
    哪怕帝都曹家以后能光耀显赫, 何子衿认为,那也远不是现在。
    现在说来,曹家倒是很有倒灶的风险。
    当然,这是江家的看法,不是吴太太娘家的看法。
    因着阿晏一门心思的朝吴家开屏,何子衿也同吴太太说起过帝都曹家之事,吴太太正为此事担心,侄子已是不肯再来她家,丈夫又一意厌恶帝都曹家,早放下狠话,曹大舅要是跟帝都曹家连宗,两家亲事立刻一拍两散。何子衿道,“因我家与曹家有些嫌隙,这么说,好似是有所偏见。只是我想着,咱们认识的时间虽不长,却是极好的。况且,我既听说了,只当不知道,我心里又很过意不过。”
    吴太太一向娴雅,连忙道,“我岂能不知道嫂子的好意,那帝都曹家,就是我也时常影影绰绰的听到些不大好的消息。”
    何子衿道,“要只是不大好的名声,暂且还罢。我家老爷未罢官前,一直在朝廷当差。不说别的事,就说曹太后的父亲曹斌的爵位,这是太皇太后与内阁商量后,下旨革除的。陛下亲政后要给曹斌复爵,内阁首辅韦相,这是先帝的老师,韦相坚决反对给曹斌复爵,所以,曹斌的爵位未能恢复。要是一个人说这人不好,可能是谣言。两个人说这人不好,也可能是偏见。当然,世上还有众口烁金,积毁销骨的话。只是,曹家做出来的事,就是放在咱们寻常人家尚且不耻呢。”
    因着连宗实在是大事,何子衿方多嘴与吴太太说了说帝都曹家的事。
    要依吴太太的意思,娘家不与曹家连宗,不改其富贵,与曹家连宗,虽可能得到更大的富贵,却也担着诸多风险。何必要去担这样的风险与名声呢?
    只是,娘家的事焉能由她一介外嫁女做主?
    曹家事到底如何,江家也没空处处关注。双胞胎倒是有一事,他们在世态炎凉下仅存不多的朋友,如今还有一位要随母亲往江南去了,没错,就是宋然童鞋。
    宋然还过来跟自己的忘年知音江婶婶过来辞了一回,宋然道,“原本我可以留在帝都的,我娘说,大哥得回来准备大婚的事,我得过去服侍父母。”十四岁的男孩子,已经不那么依恋父母,当然,宋然童鞋对父母还是很孝顺的。他这要去江南,还给江婶婶送来了江南的大鱼干、对虾、海参等许多海货特产。
    何子衿道,“这东西在帝都可是难得的,你也喜欢吃,要留些在路上吃多好。”
    宋然道,“不行,我娘闻不得海味儿、一应鱼虾,吃一点儿她就闻得出来。”
    何子衿:……
    何子衿请宋然又吃了一回烤鱼,宋然此方心满意足的告辞。
    何子衿还与阿念说呢,“先前不是说江伯爵任侍卫大臣,江伯爵这一走,侍卫大臣不知谁接任呢?”
    阿念一时也不晓得,还是打听后才知道,接任侍卫大臣的是柳伯爵,就是柳悦柳姑娘的父亲。当朝兵部柳尚书嫡长子,柳煜。
    江行云江伯爵刚离开帝都城,远嫁西蛮二十几年的和顺大长公主回朝,帝都城又是一翻热闹。这事儿,何子衿是听儿媳妇说的,“和顺大长公主刚回帝都城,太皇太后亲命二殿下来为大长公主督建公主府。说来,就建公主府的事儿,曹娘娘还闹了个笑话。和顺大长公主远嫁西蛮二十年,这样的功劳,太皇太后让二殿下建公主府,一则是对大长公主的看重,二则,也是大长公主位尊。曹娘娘却似不大乐意,说让陛下为大长公主赐下府邸,这帝都城的公主府,有哪一处是没人住的。曹娘娘说话,简直吹口气儿似的,难道还能随便赐别院给大长公主住,这岂不是委屈了大长公主。听说,近来曹娘娘屡屡插嘴宫务,前儿还要升宫里先帝时许多无子妃嫔的位份,真是想起一出是一出。这么些有子的太妃太嫔不升,非要升那些无子的,她们是的功还是有劳?如今,人人庆幸宫里有太皇太后做主,不然,不知道要出多少笑话呢。”
    何子衿叹道,“曹娘娘要升那些无子妃嫔的位分,无非是收买人心罢了。有儿女的,她怕还防着人家还来不及,哪里肯升人家的位份。”
    苏冰悄声道,“听说,二殿下的生母戚贵太妃,当初原是与曹娘娘一起做的先帝侧室,后来二人前后脚,一个生了长子,一个生了次子。及至先帝登基,二人同在妃位,余者先帝后宫皆不及她们。如今戚贵太妃,已是贵太妃的尊位,要是再升,就是皇贵太妃的位子了。曹娘娘一向忌惮贵太妃,哪里还肯再升贵太妃的位份。”
    何子衿想了想,道,“怕不止于贵太妃,先时韦太昭仪升了德太妃,德太妃系出名门,膝下亦有一位小殿下。曹娘娘一向心胸欠广,手握的这样紧,一丝一毫的好处都舍不得给人,还想拉拢人心。难怪当初柳家不肯与曹家联姻,这脑袋就是问题。”
    何子衿一向是一团和气的人,鲜少说话这般辛辣,苏冰听得有趣,不由唇角上翘。何子衿道,“这给儿子娶媳妇,切不能只看门第,老话说得好,贤妻旺三代,是有道理的。咱们娘儿俩私下说,曹娘娘难道不拿陛下当命根子?可你看她做的这些事,哎,不说皇家,谁家娶这样的媳妇也吃不消。”
    苏冰也是有儿子的人了,深以为然。
    苏冰每次过来都会给婆婆带来帝都消息,这些多是八卦,但接下来的事,于江家沈家何家,就是切身的坏消息了。今年春,各衙门官员考核之后,阿念是已经罢官的了,如今真是清静,考核也与他无干。但,何家沈家,两家男人们的考评,今年都只得了中等。对了,还有大宝,也受了牵连,一样是个中评。
    中评的意思是,起码会影响三年的升迁。
    阿念心里就有些不好过,道,“怕皆是因我之过。”
    何子衿宽慰他道,“既是亲戚,如何能说这样的话。再者,曹家这样的睚眦必报,他家既能操纵考评,想来倒霉的不只咱家。得利的肯定就是曹家那一帮子了。”
    阿念还特意进城打听了一回,沈素何恭怕他心里想不开,还安慰他道,“今次考核,亲曹家的皆是上等,与曹家有过节的,不是中等,就是中下。这样的情势,就是给咱们评上等,也不能要,咱们虽不是名门,却也不能与曹家这样的人家为伍。”
    大宝也道,“是啊,往年人都以上评为荣。如今有几位不理俗务的老大人,大概是曹家也不愿意把人都得罪个遍,那些老大人的考评依旧是上等。如今那几位老大人都去吏部说,宁得一中评,也不要今年的上评。”
    阿念道,“三品以下官员考核向来是吏部的事,吏部尚书李九江也是积年老臣,如何会与曹家狼狈为奸?”李九江可是仁宗皇帝的心腹之臣,这位大人是自仁宗皇帝藩王府长史司做起,随还是藩王的仁宗皇帝转战天下之人。这样的人,如何肯与曹家合作?
    这事儿,不要说阿念想不通,沈素也想不通。沈素道,“是啊,李大人素来高洁,我找小唐大人打听一二,一时还没消息。”
    很快就有消息了,小唐大人与恩师李九江大吵一架,割袍断义了。
    是真的割袍断义,据传小唐大人揣着刀去的,硬是砍下李尚书半截袖子,这知道是割袍断义,不知道的还以为断袖之癖呢。
    作者有话要说:  ps:闷热下午第一更~~~~~~~~~~~~~~~~
    ☆、第511章 帝都风云之六三
    第511章
    李九江李尚书简直是个谜一个人物。
    这位大人论资历论功绩, 满朝大员, 怕只一个兵部尚书柳扶风柳国公可与其相提并论,便是当朝首辅韦相,较之李九江怕也要略逊一二的。
    这位大人,功高,位高, 权重。
    这是在政治角度的解读,李九江一路走来, 完全是一个正常权臣与能臣的晋身之路。但与寻常权臣不同的是, 李九江一生,不婚不嗣, 与家族永安侯府一直是不远不近、不冷不热的态度。尤其是与生父老永安侯, 那真是……不是传闻中的不睦, 而是,切切实实的不睦。李九江升任吏部尚书之时, 因有父子不能同为六部尚书的规矩,老永安侯便自兵部尚书之位上退了下来, 之后, 老永安侯让爵给嫡子李宣, 便是现任的禁卫大将军李大将军, 自此, 老永安侯正式退出历史的舞台。
    但是,要知道,如李家父子这样的情形并不罕见, 如苏不语,包括苏不语的两位兄长,都是在相对年轻的年纪就有不错的官位,但因当时其父先苏文忠公为首辅,苏不语的两位兄长一直做了封疆大吏一地总督,也未能入中枢为官。至于苏不语,他的官场之路更是曲折,先是避嫌,其父为首辅时,他一直是刑部侍郎,不能再进一步。之后,其父过身,苏不语辞官守孝,待孝满起复,当时如果朝中有合适的位置,苏不语会更早的升任一部尚书,但事实上,苏不语守孝后谋求差使时,直接是谋的外缺,便是因朝中没有空缺之故。之后,苏不语六年外任,方重任刑部侍郎,随后再升任一部尚书,位在中枢。
    所以,苏家三兄弟,为避父亲嫌,于官位上,只有年纪最轻的苏不语在父亲过逝后得以入阁。
    若李九江当年肯避父嫌,老永安侯应该不会那么早让爵辞官养老。但,李九江没有让,他直接升任吏部尚书,把他爹从兵部尚书之位上挤兑了下去。
    李九江对家中三个弟弟,唯有现永安侯兼禁卫大将军的李宣亲近一二,其他两个弟弟就很寻常。
    当然,这也可能与李九江是庶出有关。
    事实上,李九江少时还曾有不孝的名声传出,虽是老皇历,但也是事实。亦可由此推测,起码李九江少时在家中并不得意,也是真的。
    更不必提李九江官高位显之后,一直辟府独居,而非住在自家永安侯府,听闻当年仁宗皇帝亲自作媒,李九江都婉拒了去,其人至今无妻无子,孤身一人。
    这样的人,似乎也在暗示,他这种独特的性情,绝不是可用常理来揣测的。
    便如小唐大人,这是李九江唯二爱徒,小唐大人都割袖断义了,李九江也没睬他。要说小唐大人还只是师生之名,但,李九江唯一还亲近的家族的弟弟禁卫大将军李宣,据闻也十分不能理解其兄所为,亲自上门解劝,李大将军把嘴都说肿了,李九江仍是一意孤行。
    然后,李九江还办了一件震惊整个帝都城的事,他请示了族长,也就是他爹老永安侯,打算另立族谱。整个帝都官场不禁哗然,这年头,不要说另立宗族,就是父母活着,都不能允许分家的,分家就是大不孝,违法的。更不必说,父母活着,另立宗族了!
    御史台先炸了,左都御史钟御史带着御史台大大小小的御史险没用吐沫星子把吏部给淹了,据悉,参奏李尚书的奏章便有半屋子之多,内阁都看不过来。
    礼部亦说此事不妥,不想,能生出李九江的老永安侯也不是个寻常人,这位已退出历史舞台的大长公主驸马兼老侯爷,直接准了李九江另立宗族之事。凭谁来说来劝,没用。李家寻了个日子,李九江便自宗族迁了出去,如今,李尚书已是自成一族。
    虽然这么多人参奏李九江,陛下都以“此乃永安侯府家事”为由,随人怎么说去吧。倒是李九江,御史台敢参他,完蛋了,御史台今年三品以下的官员考核可想而知。左都钟御史为此大怒,当朝就与李九江撕打起来,俩六十几岁的老头儿,打得年轻人都拉扯不开。钟御史大怒,指着李九江大骂,“无耻之尤!耻于尔等为伍。”
    李九江淡淡一句,“有本事辞官我才服你!”
    钟御史当时脑子一热,险些真辞了官。不过,钟御史也是多少年的老人儿了,他道,“老子便是辞官,也切不会便宜尔等小人!”就是不辞官!气死姓李的!
    李九江回以鄙视眼神,理理衣袍,虽鬓发略有凌乱,却仍不减风度翩翩。要知道,李九江两个弟子,一个是文官小唐大人,另一个是武官忠勇伯。所以,李大人其实文武双修,要不是钟御史与大寺理卿杜寺卿交好学过两手防身术,他怕要在打架中吃亏的。
    韦相出列,以李九江钟御史当朝打架,御前失仪之事,罚二人各半年俸禄。钟御史气哼哼的没说话,李九江道,“此事乃钟御史先动手,我不过防御。故,首辅大人所判偏颇,臣不服。”把韦相噎得,险翻白眼儿。
    最后,陛下调停着,李九江罚三个月薪俸,钟御史罚半年。这种决断,真叫钟御史吐血,要不是有同僚死拉着钟御史,钟御史怕真要一怒之下当朝辞官了。
    就这么着,李九江还道,“陛下偏帮恩师,臣就给韦相这个面子。”
    韦相,“那我就谢谢李尚书给我这个面子。”
    李九江,“不必谢下官,首辅谢陛下就是。”
    总之,李尚书简直是成了朝廷的公敌啊。跟他比起来,曹家都显得可爱了。偏生陛下现在视李九江若腹心,凭谁如何参奏李九江,陛下维护的很,一时,竟是谁都拿李九江没法子。
    多事之秋。
    何老娘特意到郊外,同自家丫头道,“今年咱们几家运势不大好,我约了你外祖母、舅妈她们,还有你娘,阿幸、阿媛她们,咱们一起去西山寺烧烧青云香。”保佑家里男人们青云直上才好。
    结果,这香还没烧呢,冯姑妈一家来帝都述职。
    冯姑丈如今已是位在从三品参政,任期满后,按规矩来帝都陛见,也要谋一新缺才好。
    不得不说,冯姑丈来得很不是时候。不过,这也挡不住一家子团聚的高兴啊。冯姑妈见面礼就备了两车,见到弟弟家这样的兴旺,如何能不欢喜。何家宴席就摆了两日,何子衿阿念这住郊外的也回城住了些日子。妇道人家无非是说些这些年的琐事,冯姑妈见着阿曦生的龙凤胎格外欢喜,还说呢,“当初就是离得太远,音讯不便,不然,哪里轮得到阿念,我原是想子衿来我家里做媳妇的。”
    沈氏笑道,“别说,阿翼与子衿小时候不真是合得来,阿翼每次一去就给子衿买好吃的,还有送给子衿的小木马,子衿存了多少年。”
    何子衿笑道,“现在还有呢,阿晔阿曦小时候,给他们玩儿过,待他们大些不玩儿,我就又收起来了。”
    大家说些旧事,极是欢喜。主要是,冯姑妈家的日子也一直很好,冯姑丈这些年做官儿顺顺利利的,只是,此时来帝都,却不是最佳时机。
    如今帝都的情势,何恭阿念先与冯姑丈说了,阿念道,“亏得姑丈如今已是从三品,谋缺之事不经吏部,主要看内阁的意思。不然,如今来帝都谋缺的人,但凡走了曹家门路,吏部那里便极好安排。倘是不走曹家门路,便要公事公办,再者有运道不好的,就更难说了。”
    冯姑丈略有不解,道,“往常来帝都,李尚书一向公道。”
    何恭道,“今日李尚书,已非往日李尚书。现在怕就是去曹家送礼,好缺也不多了,听说前些日子,安排了一批曹姓人,或是与曹家沾亲带故的。说来可恨,各军中都在安排曹家亲信。曹家所谋非小啊。”
    冯姑丈原是寻思着能再往上走一步的,听小舅子这般说,冯姑丈道,“那我不如先试试,看能否连任。”感叹,“我们这些外任官,久不来帝都,竟不知帝都这般情势。”
    “如今的稀奇事儿多着呢,因曹家做了陛下外家,自陛下亲政以来,曹家虽仍未复爵,但陛下亲近外家,曹家又与李尚书交好,现在不少人都在走曹家的门路。还有可笑的,外地来的官儿,也是姓曹,立刻巴结上去,因巴结的到位,还与帝都曹家连了宗,成了一家人。”何恭道,“如今的人,为了官儿,什么事都做得出来,也不管祖宗愿不愿意。”
    冯姑丈都奇怪,道,“那为什么不直接走李尚书的门路?”
    “李尚书为人,不可以常人揣度。”阿念道,“有人给李尚书送礼,李尚书转天就把送礼的人给参了。再者,李尚书于朝中结怨颇多,现在御史台和吏部是死敌,御史台早盯着他呢。我看,都有人恨不能给李尚书送银子,然后做个局把他弄下去。李尚书这么些年的吏部尚书,坐得稳稳当当,他断不能给人留下这种把柄的。”要是李尚书好收拾,御史台钟御史能生吃了他。
    阿念给冯姑丈出一主意,道,“内阁如今与吏部不睦,李尚书大有要力压内阁之势。姑丈倘去内阁那里走动,要是遇着韦相,只管骂吏部骂曹家,便对了。要是遇着苏相,就不要骂吏部,只骂曹家。”

章节目录


美人记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肉文阁只为原作者石头与水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石头与水并收藏美人记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