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等于默许了王敦的处理方案。
    王敦当即下令,将周和戴渊斩首于石头城南门外。
    二人被处死后,王彬(王敦堂弟,王廙的弟弟)跑到石头城南门为周哭丧吊唁。他和周素来交厚,并且,他也不认同王敦的做法。
    王敦得知此事很不高兴,指着王彬怒叱:“你知不知道伯仁是我杀的,你为什么给他哭丧!”
    王彬回道:“伯仁并非刘隗同党,更是我至交好友,我凭什么不能给他哭丧?”说罢,他指着王敦怒骂:“你抗旨不遵,杀戮忠良,只怕要给琅邪王氏带来灭门大祸了!”
    王敦听罢,气急败坏。
    王导见状,赶忙把二人劝开。事后,王敦觉得王彬实在碍眼,便外派王彬做了豫章太守。
    后来,王导翻阅他在辞官请罪期间的朝廷文书,无意中看到周为自己求情的奏疏,这才明白周原来救过自己的命。他内心无比悔恨,连声哀叹:“我虽未亲手杀伯仁,伯仁却因我而死。我愧对于他啊!”
    骑墙者的结局
    谯王司马承至死没盼来甘卓的援军。这个时候,甘卓仍在沔口晃荡着。
    甘卓有个侄子名叫甘卬,任王敦麾下幕僚。王敦派甘卬劝甘卓退兵:“你就跟甘卓讲,我理解他出兵是为尽忠臣之节,我也是箭在弦上,不得不发。如果他退回襄阳,我保证既往不咎。”接着,王敦又从朝廷要来了驺虞幡,让甘卬带给甘卓看。驺虞幡前面曾多次提到,是朝廷敕令军队解除战备的旗帜。
    甘卓一见驺虞幡,立时猜到王敦已控制了朝廷。他回想几个月前,自己在王敦和司马睿两边摇摆不定,没想到选来选去最后还是选错。可他没意识到,自己原本是个能左右战局的关键人物,却因为什么都不敢做,才让自己陷入困境。
    甘卓决定撤回襄阳再说,但这么灰溜溜地走,又觉得没面子,便又找补了一句话:“皇室无恙已是不幸中的大幸。我驻守在长江上游,料想王敦不敢做出非分之举。”
    乐道融先前把命都赌在了甘卓身上,他明白,甘卓一旦撤军,自己必死无疑,苦苦央求甘卓不要放弃抵抗。但甘卓铁了心要回襄阳。乐道融当日竟被气死。
    现在,甘卓脑子里只有一个念头——怎么才能保住命。虽然他嘴上大义凛然说自己驻守长江上游是为牵制王敦,但说实话,就算打死他,他也不敢再跟王敦作对了。他前思后想,终于想出了一个对策,一个他自认为高明的对策。
    甘卓一回到襄阳,就变得疯疯癫癫。更夸张的是,他居然将部下全部遣散去屯田。这样一来,原本拥有强大军事实力的甘卓等于主动放弃了武装。他究竟是出于什么心理才办出这么不靠谱的事?
    不消说,他企图以装疯卖傻逃过王敦的毒手。
    事实上,在王敦起兵之初,王导正是通过主动弃权的低姿态才逃过死劫。而且,历史上也不乏采用类似策略躲过政治劫难的案例。然而,甘卓却没想透彻,包括王导在内,凡是用这种手段死里逃生的臣子多具有以下特点:一、就算放弃权力,仍在政坛保留强大的影响力,主君投鼠忌器不方便杀;二、平常跟主君交情深厚,出了事,主君也不会太绝情。
    遗憾的是,甘卓并不具备多大政治影响力,而王敦心狠手辣更是出了名。所以,甘卓这么干结果只有一个——死得更快。
    果然,王敦得知甘卓主动遣散军队的消息后喜出望外,当即指使襄阳太守周虑干掉甘卓。
    周虑轻松支开了甘卓仅有的几名侍卫,只派了一名刺客就砍下了甘卓的脑袋。无论怎么说,甘卓死得一点都不冤。
    郗鉴的本钱
    像戴渊、周、司马承、甘卓这几个握有兵权,且在战场上直接跟王敦对着干的人,王敦杀起来是绝不手软,但是,朝廷里有个人却让王敦颇有些摸不准、猜不透。
    郗鉴受任中领军后即把大批军队留在江北只身渡江,结果他前脚才刚迈进建邺城门,司马睿后脚就宣布投降了。这人到底是个不要命的官迷,还是个把生死置之度外的勤王义士?王敦百思不得其解。
    不管郗鉴是官迷还是义士,他选择这个时候来建邺,显然是步错棋。可郗鉴并不蠢,不仅不蠢,反而很聪明。我们可以通过他的性格试着分析一下他走出这步“错棋”的来龙去脉和真正意图。
    郗鉴是东汉末年御史大夫郗虑的玄孙,他的家族称作高平郗氏。“永嘉之乱”发生后,大部分中原士人逃亡江东,少部分则西奔长安跟着皇帝司马邺混,郗鉴哪儿都没去,他毅然决然留在了战火纷飞的中原。郗鉴不去长安可以理解,谁都知道西晋撑不了几天,但江东是士人最安稳的避难所,司马睿更是正统皇室的潜力股,他不去江东又是图什么呢?
    那时候,江东政权已经被琅邪王氏垄断,而高平郗氏属二等士族之列,完全没法跟琅邪王氏相提并论。郗鉴考虑到自己一没兵,二没功,三没名,如果就这么跑去投奔司马睿,充其量算个高级难民,难有出头之日。鉴于此,他决定先招兵买马,积蓄实力,等手里有了本钱,去哪儿都吃不了亏。显而易见,他选择了高风险高回报这条路。
    中原遍布大批流民,不愁招不到兵。随后几年里,郗鉴在兖州一带坐拥数万大军,成了颇具实力的流民帅。而且郗鉴为人仗义,又是士大夫,这让他在那些土包子流民帅堆里拥有很高号召力。然而,等他好不容易攒足本钱却遇到了政策阻碍——司马睿严禁流民帅下江东。前文讲过,江东集团根本信不过这批流民帅,让他们留在江北,恰恰可以充当东晋和北方胡人势力之间的缓冲层。
    郗鉴只好继续等待时机,就这样,他一直等到了王敦叛乱。司马睿情急之下邀请郗鉴入京勤王,并给了个相当不错的实权官职——中领军。当时被司马睿要求勤王的流民帅不在少数,但除郗鉴以外,其余流民帅都按兵不动,这是因为流民帅与东晋朝廷长久以来互不信任的结果。可郗鉴不一样,他本来就是士大夫,出仕朝廷天经地义,他并不想这辈子只混成个流民帅。
    郗鉴多年的经营和等待总算有了结果,土鸡一下变凤凰。然而,在王敦风头正盛的时候去建邺也意味着极大风险。
    但凡是赌桌上的高手,绝不会让自己陷入倾家荡产的窘境,他们总会备下充足的赌本。郗鉴好赌,而且是高手中的高手,他之所以敢在危难关头只身入建邺,是因为他在江北给自己留下足够多的本钱。郗鉴的本钱包含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两部分,有形资产即是他留在淮南合肥的流民军,无形资产则是他在流民帅中的影响力。
    郗鉴的本钱,更准确地说是他给自己上的人身保险。如果王敦敢杀他,就意味着王敦将从此与流民帅势力为敌。
    王敦果然不敢杀郗鉴,否则极易激起江北骚动。他也不想杀郗鉴,虽然司马睿召郗鉴入朝的意图是勤王,但从郗鉴的角度来说,他来建邺做官名正言顺,更何况他一没带兵,二没跟王敦干仗,其性质与刘隗、戴渊有本质上的区别。不过,王敦也不敢疏忽,他不能坐视郗鉴手握皇宫禁军兵权,便改让郗鉴当了尚书。
    郗鉴一看没了兵权,索性辞官卸任,他有些失落,高风险没能换来期待中的高回报,但他不急,因为本钱还在,他还能接着玩。而且,他心里还藏着一个更大的计划。
    一个憋了二十二年的计划。
    保住太子
    王敦自攻下石头城后,始终没有踏进建邺半步。一来,让他直接面对司马睿毕竟有些尴尬;二来,他更担心遭到刺杀。不过,他不能放手朝政不管,便只好假手他人。在这方面他唯一信得过的就是王导。虽然兄弟二人在某些政治立场上存在分歧,但毕竟是自家人,本着求同存异、顾全大局(家族利益)的基础,王敦让王导当上了尚书令,执掌尚书台政务。
    两个月前王导在宫门辞官谢罪时被剥夺大部分实权,如今托王敦的福,他重新控制了尚书台。那王导具体帮王敦干了些什么呢?
    在这段时间,史书中的王导像人间蒸发一样,鲜有记载。然而,从王敦入驻石头城后朝廷异常平静这点来看,王导绝对功不可没。他明白自己该扮演的角色——魏朝的司马孚,晋室的忠臣。
    王敦可没有王导这么多忌讳,他杀了戴渊、周、司马承、甘卓等有威胁的重臣后,又罢免改任了数以百计的官吏,并任命堂弟王廙为荆州刺史,堂弟王邃为青、徐、幽、平四州都督,可谓只手遮天。然而,他暂时拿司马睿无可奈何,并不是他不想取司马睿而代之,只因有心无力。如果他动了司马睿,别说满朝公卿反对,就连包括王导在内的众多族人也不会支持。幸好历史上有无数权臣给王敦提供了大量教材范本。搬不动司马睿还可以打下届皇帝的主意。王敦决定等司马睿死后,皇权进一步衰落再伺机而动。
    不过,司马睿早就册立长子司马绍为皇太子,司马绍年已二十四岁,年轻力壮,不用说,他绝非王敦心目中理想的太子人选。王敦想废掉司马绍,换个年幼的皇子当继承人。可凡事都得讲个名正言顺,废司马绍也得有合适的理由才行。
    秉承魏晋的社会风气,身为人子最重要的品德是孝。要想把司马绍拉下皇太子的宝座,最致命的指控就是不孝。
    这天,王敦把太子中庶子温峤叫到石头城训话,他声色俱厉地喝问道:“我听说司马绍不孝,你说,有没有这回事!”王敦希望这话能从温峤嘴里主动说出来,那无疑最具说服力。
    温峤意识到,一旦司马绍坐实不孝的罪名,铁定玩完,他认定司马绍年轻有为,将来必成大器。为此,他决心拉司马绍一把,就算得罪王敦也豁出去了。于是,他顶着压力申辩说:“太子格局深远,非器量短浅者所能衡量。从礼法来看,则绝对是位孝子!”
    温峤这番话博得朝野一片喝彩。
    王敦不敢犯众怒,没再坚持。这是温峤第二次救司马绍,不夸张地说,他也挽救了东晋社稷。
    新希望
    王敦在石头城住了一个来月,见局势基本稳定下来,遂班师返回武昌。
    对于王敦来说,废司马绍之事只是暂时搁置,他仍在等待恰当的时机,可人算不如天算,老天不给他机会。没多久,司马睿因忧愤交加得了病,眼看就要咽气了。
    此时,司马绍依然是皇太子,王敦还没来得及换人。
    在建邺皇宫的一间寝宫里,司马睿默默望着在旁侍候的司马绍,他想到要给儿子留下这么个烂摊子,心下无比忧虑,哀叹道:“我快不行了,你今后可怎么办呢?”
    “除掉王敦,为父皇报仇雪恨!”
    司马睿听到这话,不禁有些意外。这是安慰吗?他盯着儿子看了半天,从儿子的眼神中,他看到了坚毅和刚强:“你凭什么认为自己能战胜王敦?”
    “单凭儿臣自己肯定不行,但儿臣会用人!”
    司马睿想起那几位制约王敦的藩镇重臣——司马承、戴渊、刘隗……如今死的死,逃的逃:“你想用谁?”
    “温峤、庾亮。他们跟儿臣交情深厚,且都是心系皇室的栋梁。”温峤两度救过司马绍。庾亮属颍川庾氏,他的妹妹庾文君是司马绍的妃子。
    “话是没错,不过……”司马睿顿住了。他记得昔日自己也曾那么信任王导和王敦,可如今……他没想好该不该提醒司马绍这一点。
    司马绍仿佛看穿了父亲的心思。没等司马睿把话说完,他接着说道:“儿臣明白,那些世家豪门,个个都打着自己的小算盘,他们表面上都跟琅邪王氏关系好,但各个家族又彼此制衡。儿臣完全能加以利用。”
    司马睿微微一怔,他没想到年仅二十四岁的儿子竟能说出这番话,而这道理,他只恨自己明白得太晚了。
    “说得好!”几个月来,司马睿饱受战败的屈辱,此刻,他几乎被儿子带动着重新恢复了斗志,“你记着,你要想战胜王敦,还得争取江东人的支持,要争取江东人的支持,就必须要争取到纪瞻。这人是关键。另外,我还给你留下了一个棋子。”
    “郗鉴?”
    “对,就是他,那个流民帅。当初纪瞻向我力荐此人,可我没下定决心,直到临开战才召他入京勤王,但为时已晚。如今朝廷兵力薄弱,以后你得依靠流民军的力量才行,郗鉴正好能帮你打通这条线,他在江北很有影响力。那些流民帅不听朝廷的,却都听他的。”
    司马绍认真地点了点头。
    “还有件事,我打算召王导托孤辅政。你知道是为什么吗?”
    “分化王氏兄弟。”
    “对!”司马睿为儿子的悟性感到欣慰,“王导名义上辅政,但大事你得自己拿主意。你记住,无论王敦还是王导,他们的目的都是为琅邪王氏能强大,不过,王导和王敦不一样,只要你不侵害他们王家的根本,王导就可以被你所用。”
    “儿臣明白。”
    司马睿注视着儿子坚毅的眼神,不禁想起多年前一件往事。
    “你记不记得前些年皇宫西苑那座积满淤泥的废弃池塘?当时你一门心思想把池塘修好,我没答应。本以为你会就此作罢,没想你半夜带人去挖泥,只用了一个晚上就修完了。我还奇怪你哪来那么多人手?后来才知道,你用自己的俸禄养了好多宾客……”
    司马绍微微低垂下头。
    “我没有责怪你的意思。我觉得你做得对,做得好!往后,就算有天大的障碍,只要你自己心里有主意,就放手去干吧!”
    言罢,司马睿张开双臂紧紧搂住了儿子。老天有眼,让我这么快就死了,快得让王敦来不及废掉司马绍。想到这个,司马睿嘴角微微上扬,露出了一丝宽慰的笑容。
    公元323年1月3日,东晋王朝的开国皇帝司马睿就这样满怀着屈辱和希望驾崩了,他卒年四十七岁,谥号“元皇帝”。前文讲过,凡有大功大德的皇帝,尤其是开国皇帝、中兴皇帝,他们死后不只会被授予谥号,更会被授予庙号。按道理,司马睿作为东晋王朝的开国皇帝,绝对有这个资格。
    正当群臣商议司马睿庙号的时候,王敦派来使者传达口谕:“如今世道衰败,庙号这事就先缓缓再说吧。”显然,王敦憎恨司马睿,甚至,他认为自己或者自己的后辈迟早会取代司马氏,所以,他不愿意给司马睿过高的尊崇。
    荀崧大义凛然道:“礼法规定,祖有功,宗有德。元皇帝是中兴国君,不能不授庙号!臣等依据前朝旧典,决定赠元皇帝庙号为中宗。”旋即,他不等使者回禀王敦,直接就把这事给敲定了。王敦很窝火,但顾忌荀崧的名声,只好听之任之。
    司马绍继位,成为东晋第二届皇帝。他没有一丝兴奋,只觉泰山压顶,眼下,王敦驻军武昌,正虎视眈眈盯着自己,而朝廷里更遍布着王敦无数眼线。他明白,在这个危急关头,唯有谨慎应对才有活路。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江州武昌城中,王敦府邸又传出一阵慷慨激昂的歌声。王敦像往常一样在敲打着瓷壶,口中喃喃唱起曹操那首《龟虽寿》。可在场宾客发现,王敦敲击的力度似不如以往那么有力,而他的唱词也多了几分悲凉。
    近来,王敦明显感到体力不支,他有种预感,自己活不了多久了。他并不怕死,只怕后继无人。原来,王敦并没有亲生儿子,只有从胞兄王含(开战前夕逃出建邺投奔王敦的那位仁兄)那里过继来的养子——王应。可王应年轻,才略又平庸。王敦想当司马懿,遗憾的是,他没有像司马师那样能扛住事的后继者。
    随着《龟虽寿》唱至尾声,王敦逐渐加大了敲击的力度。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上次那把瓷壶已被敲碎,这次换成了一把新壶,如意还是那块陈年老玉。
    忽听叮当一声。瓷壶这回倒是完好无损,玉如意却折成了两截。
    王敦直愣愣看着手中的半截玉如意,然后抬眼遥望建邺的方向。他暗自思忖:王应大概是靠不住,恐怕自己有生之年还得再跟朝廷拼一次,把那些麻烦事彻底解决掉。
    经过一番筹划后,王敦授意朝廷宣召自己入朝,同时索要假黄钺、班剑武贲、奏事不名、入朝不趋、剑履上殿的权力。假黄钺就不用多说了。班剑武贲、奏事不名、入朝不趋、剑履上殿指臣子入朝时可带侍卫且无须先行通报姓名,无须趋步小跑,无须解剑脱鞋。以上都是皇帝赐给极高重臣(基本都是权臣)的殊荣,王敦索要这些,除了强化权威之外,也是出于安全考虑。
    司马绍不敢违抗,只好乖乖照办。
    公元323年5月,王敦接到宣召即率领大军向扬州进发,不过,他没敢草率进京,而是移师到距建邺五十多公里处的扬州姑孰(今安徽省马鞍山市南),随后自任扬州牧。整个朝廷震惊了,谁都能猜得出王敦下一步想干什么。
    实习皇帝
    皇帝司马绍和权臣王敦之间好似隔着一层薄薄的窗户纸,随着王敦进驻姑孰自任扬州牧,司马绍越来越确信这层窗户纸就要破了。
    这位天资聪慧、性格刚强的年轻人,虽然登基没多长时间,却以最快速度学会了如何当皇帝。该来的总会来,躲是躲不掉的。从好的方面说,至少朝廷还保留着一定自主权。
    公卿正为王敦自任扬州牧一事议论纷纷,司马绍却镇定地说了一句话:“大将军是忠臣,他这么做应该是为社稷着想,这事诸位就没必要再讨论了。不过……”他话锋一转,和颜悦色地看着王导:“一个州不能既有牧又有刺史,王公,您这个扬州刺史也只好卸任了。”皇帝是个相当有技术含量的职业,聪明的皇帝得懂得以柔克刚,借力打力。
    王导无言以对,只能认栽。他的官位只剩下尚书令和有名无实的司空了。
    司马绍整王导只为出口恶气。此时,摆在他眼前更严峻的问题是他随时都有性命之忧,而守卫皇宫的禁军兵权在谁手里,则是他能否活命的关键。
    江东士族是支撑东晋政权的重要力量,虽说他们跟王导关系不错,但对王敦却只有反感。毕竟,江东人最需要的是在自家立一杆大旗,这面大旗必须正统,必须姓司马。而无论是谁,都讨厌别人在自家门里惹是生非。
    江东名士中资格最老的重臣非纪瞻莫属。
    这天,司马绍秘密召见纪瞻。他和纪瞻闲谈了几句,忽然谨慎试探道:“朝廷里真正忠于社稷的臣子屈指可数,朕一想到这些就觉得心痛。”
    纪瞻听罢,认同地叹了口气,却没接话茬儿,他心里很紧张,不知道司马绍接下来要说什么。
    司马绍看着纪瞻的反应,遂向对方兜了底:“朕知道您是最忠于社稷的,所以,朕想让您当中领军。”
    纪瞻明白这意味着什么,他有点拿不定主意。一方面,司马睿是自己当初一手扶持起来的,而且朝廷政策对江东人还算优待,他并不希望这个政权出现变数。另一方面,倘若他接受中领军的职位,一旦有战事,他就会身不由己被推往前线,那将是一个极危险的处境。

章节目录


世家的天下:魏晋豪门与皇帝的争权之路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肉文阁只为原作者潘彦明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潘彦明并收藏世家的天下:魏晋豪门与皇帝的争权之路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