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生随同来的几个学生坐在一个马车里,这次为了赈灾,圣上特意调了数辆四轮马车来,除了分给随行的医者三辆,剩下全都用来拉了货,随行的士兵,除了先行兵骑马先走一步,剩下大都是随车步行,守护物资,跑一段停一停,稍加歇息然后再继续。
叫俞生和几个同伴瞧着心里不是滋味,毕竟整个队伍只有他们这些医者全都坐着。
“要不我们也下去跑一跑?”有人迟疑道。
“还是算了吧,你觉得你能跟得上?万一掉队更添麻烦。”
“就是,还是想想到了灾区该如何救人才是,术业有专攻,咱们擅长的不是跑步而是医术,只要到了灾区记着多救些人就好。”
“这倒是,听说大名府被淹的可惨了,咱们到时候恐怕有的忙了。”
……
然而还不等到大名府,才到开封,沿路的情况便叫众人心惊。
无数衣衫褴褛的百姓沿路而来,有的携家带口有的孤身一人,踉踉跄跄,看到军队过来纷纷跪地磕头,哭喊着求救,士兵们于心不忍,但仍旧紧紧握着手中的刀,看护着物资。
领头的营长见灾民越聚越多,立刻吩咐手下士兵拿起扩音器沿路叫喊,告诉灾民们会很快在城外设置救灾点,让他们去那里等着。
俞生看着车窗外的情形心中大受震动,他虽贱民出身,但住在长安城从未缺过吃穿,还是头一回见到这样凄惨的情景。
大约以为马车中坐着重要人物,马车经过时,一个抱着襁褓的女子忽的拼尽全力撞了上来,死死抠住车壁:“求求大老爷救救我的孩子吧,孩子已经发了整整一天热了,我实在没有办法了,大老爷心善,要我做什么都可以!”声声泣血。
女人眼眶含泪,憔悴脏污的脸上满是哀求。
饶是跟着师父看惯了各种案件和尸体的俞生也不由心生叹息,一旁的同学已经快一步打开车门,就想伸手救女人一回。
冷不丁一柄长刀横过来将他的手打了回去,却是一个骑兵驾马过来,冷冷道:“此举危险,还请各位在进城之前莫要出来。”转头一探身从女人手里将襁褓捞到手中,从打开的车门中递进去,一边等人接一边对女人道,“你若想救你的孩子便莫要再闹,只管去城外救灾点等着,待孩子医治好,自会有人去寻你。”
女人闻言看看车又看看士兵,咬咬牙放开了马车:“多谢大老爷!”
几个医学生本有些愠怒,接了襁褓才发现四周的灾民都停下了脚步一眼不眨的盯着他们,仿佛只要他们救了女人上车下一秒就要冲上来一般,等女人重新回去,才收回了目光继续前行。
几人顿时松了口气,再看那士兵心生感激,若因为他们坏事闹出乱子来,只怕他们一条命都不够赔的。
俞生却认出了来人是谁,正是他那位宋师弟的好友徐咸,据说跑去从了军,没想到他竟然也来救灾了,数月不见,竟是大变样,浑然不似从前肆意纨绔的模样。
本以为对方没有认出他来,毕竟他跟宋师弟关系一般,只在宋师弟身边见过对方几回,从未正式打过招呼,想必以对方的身份,也不会记得他这样的小人物,正要收回目光,却见徐咸隔着窗户对他点了下头。
第146章 纨绔
因为水泥路的出现, 消息传播迅速, 水患的消息比以往提早递到元清帝面前, 他又迅速派遣禁军救援,并组织救灾捐款,虽然水灾泛滥淹没了数万人家, 但因着救灾及时,还是挽回了不少。
当地时报记者以及从京城报社总部赶来的记者不畏艰险冲到第一线对救灾情况做了记录,很快忠实呈现在了时报上, 让天下百姓皆知。
茶馆里酒楼里纷纷都在讨论着这件事。
“……特此鸣谢黄大郎胶鞋、于娘子冰糖、张大毛线坊……以及长安百姓赵钱孙三周安……以上第三批三万零三百八十四人的捐款, 共计……”念报的说书人一口气念了三万多个名字,口干舌燥, 端起茶润了润,才继续念, “所有捐款支出将会详细记录在册,在时报上刊登, 保证所有人捐助的每一文钱,都会用在灾民身上,感谢每一个为我们受苦受难同胞伸出援手的人……”
“有我的名字, 我的名字!”
“吵什么吵, 好好听报纸,有就有,有什么可喊的。”
“你这是羡慕嫉妒吧,我可没听到你的名儿,连同名的都没有。”
“这有什么羡慕的, 不就是登个报有什么了不起。”
“就是了不起啊,被圣上亲自点名赞赏,我回头就买一份把我的名字圈出来然后叫人裱起来挂在家中,好歹也算个传家宝贝了,你就羡慕去吧。”
“你……”
“行了行了,别吵了继续听。”
……
“……凡涉及筑堤拨款贪腐的官员已全部被伏,押解京城交由大理寺审查……”
“……截止记者交稿,已经有两万三千四百二十三户灾民得到安置,被洪水摧毁的城县也已经开始组织灾民重建,初步预计在中秋之前会全部安置完毕……”
“……溃决的商胡堤坝也在禁军步兵二师的帮助下重新修建,在这场与洪水的战斗中,这些将士用自己的身体为百姓们拉起人墙,让数以万计的百姓脱离危险,然而有些士兵却永远留在了洪水中,他们用血肉换来了百姓的平安,笔者在次要特别致敬这些为我们大魏为圣上为百姓牺牲的士兵……”
“截止交稿,已牺牲军人达三十八名,望灾民牢记这些为他们架起安全之桥的人,望全国百姓不忘他们的牺牲……”
“据兵部传来的消息,这些牺牲的士兵家人除了得到应有的抚恤外,圣上特批在堤坝修筑丰碑,镌刻他们的姓名,让他们的事迹永存。”
随着说书人的念读,酒楼里原本还吵吵嚷嚷的百姓一个个安静了下来,甚至有不少人红了眼眶。
还有人忐忑不安,因为自家儿郎就是那去救灾的军人之一。
说书人深吸一口气,压下喉间的哽咽,继续念道:“牺牲军人名单如下:王武、张庆……周石……”
正念着,忽然啪得一声响,不知谁的酒杯没有拿稳,砸在了水泥地上,众人正听得肃穆,不由怒目而去,却见砸了杯子的是个年近五旬的老汉,老汉停在空中的手直颤,眼眶泛红,双唇抖动:“我儿子,周石是我儿子……”
说着两行泪就落了下来。
众人默然,下一刻几个书生打扮的男子齐齐站起身,朝着老汉行了一礼。
其余人见状,也纷纷学着行礼,酒楼掌柜上前来,一边招呼小二收拾一边冲老汉行礼道:“老伯儿子高义,叫我敬佩,老伯不必在意这酒杯,今日这酒水也算我请。”转头招呼另一个小二,“去叫马车,护送老伯归家!”
……
这样的事在长安城包括其它各省各县陆续发生,元清帝早在派禁军去救灾时就做好了会有牺牲的准备,毕竟这样大的洪灾不可能没有牺牲,牺牲名单公布登上时报之前,便传旨给了各地官员,嘱咐各地县官及时上门慰问,同时将第一笔抚恤金发放下去,有各地村长宗族以及记者监督,不怕这笔钱不到位,同时愿意让子女进学的,都可以在子女满六岁后送来长安书院。
持续不间断的灾情报道,公开透明的捐款账单,还有一桩桩悲惨但正面的事迹,调动起了全国百姓的心,以往大魏哪处有难,往往灾难平复其它各地百姓才会知晓,甚至较偏远的地区,便是灾情结束都不知晓,如今却全民参与,一时元清帝和禁军在民间声望大盛。
若放在曾经,武将有这样的声望,元清帝必定会忌惮,并且绝对会抑制,但如今他非但不会抑制,反而操纵让名声发酵,如今大魏精兵全都握在皇叔手中由他掌控,绝无二心,再者大魏虽说并没有明确重文抑武,但几代下来,武官的地位已经越来越低,若非出了匈奴来犯皇叔跳出来,恐怕朝堂上的文官会越来越多,武官会越来越少。
再者他心中还怀着开拓疆土的心,军队必须培养,尽管眼下没有战事,但像剿匪救灾守卫边关等等这类事件也可以派士兵去做,即帮助了百姓又锻炼了士兵,一举两得。
最重要借此宣传,加强了军民对大魏的认可,激发百姓对大魏的爱国之心,不再像以往,百姓只管埋头过自己的日子,哪管上头皇帝是谁,今朝又是哪朝。
武有皇叔文有太傅,有穿越者们提供的新知识新技术,有高产的粮食有安稳的生活,百姓何苦发动战乱,只怕厌憎还来不及,天下归心还有何惧?
武将声望如日中天,朝中一些文官便坐不住了,变着法子给肃王给几个统领上眼药,然而刚有苗头便被元清帝拉出来狠狠批了一顿,并且借由太傅,透露出了即将推出的新式考成法。
自刘和被伏诛,百官着实惶惶不安了一阵,元清帝没有再令设吏部尚书,直接交由太傅接管,邵岩回来后,他招来太傅还有元佩,他们四人就现代各种官阶制度以及考核等等做过一番详细深讨。
大魏建国已经一百多年,如今的官制已经深入人心,要想彻底大改没有那么容易,元清帝和太傅仔细商议过,决定先从官员考成开始,
以往四品以下官员主要由吏部负责,元清帝对这些官员的印象大多来自吏部,锦衣卫虽遍布全国,但只在各府城,极少会去乡县,也正因此才会导致官场站队现象严重,内阁相公和六部尚书门下皆盘踞着不少官员。
尽管朝廷颁布了各种规避法,但此事根本无法完全解决,只要是人就会有亲朋有同窗,同乡、友人、姻亲等等各种人际关系,是以无法保证官员不会以权谋私,哪怕只是丁点小事。
就元清帝所知,便是现代这种人情关系在官场依旧根深蒂固,所以根本无法彻底根除,只能细化吏部设定详细的官员考核制度,并且设立监督管理机构。
而这个机构,元清帝借照现代和明清官制,命名督察院。
顾名思义,专门用来监督调查官吏,上到内阁相公下到无品小吏,都在督察院审查弹劾的范围内。
乍一听与御史台所行职责无二,但比御史台权力更广,划分的更细致,元清帝直接将整个御史台官员调了过去,或者说其实就是给御史台改了名,增添了职责。
不过他并不打算将权力完全交给御史台的官员,经过刘和一事,他对这些平日不作为,出事只会缩头的御史大为失望,只是之前罢免流放了许多官员,目前没有合适的填补,先放了他们一马,但要把检察这样重要的事交给他们,自是不行。
元清帝正犹豫要调谁来,梁平安一句话提醒了他。
“陛下,京郊大营传来消息,安康郡王世子训练时不慎从高处摔下,不过正巧他们拉练在医学堂附近,太医已经赶了过去。”
元清帝目光一亮,他险些忘了还有这一茬。
派这些被改造的纨绔们去做监察正好!
寻常官员派出去,总会有所顾及,甚至有些担忧仕途随意巡查过就回京,但这些纨绔们不怕,尤其宗室子弟,他们最大的靠山便是皇家是他,倒是那些官员要忌惮几分。
如今他提拔宗室的意图上下皆知,如此也不算突兀。
元清帝沉思片刻,心中有了主意。
“来人,拟旨。”
京郊大营。
安康郡王世子魏怀头上裹着纱布,不耐烦的挥挥手:“行了行了,都围着我做什么,都说了没事,摔了一下而已,能有多大事儿。”
顺和郡王庶子魏惇担心追问太医:“三哥真没事了?”
太医回道:“郎君安心,世子并未摔到要害,只是落下时擦伤了额头,按时换药,最多十日便能痊愈。”
“那就好那就好。”魏惇松了口气。
旁边其他几个纨绔也都是一样的反应,可见这一群人是以魏怀为首。
太医离去,魏怀掀开被子就下了地:“快去前头瞧瞧,是赢是输!”
魏惇连忙扶住他:“三哥快小心些,输了便输了,咱们下回再比。”
“你懂个屁!”几个月训练下来,这些纨绔子弟也被熏染的粗俗起来,魏怀撸起袖子,“这都输了八回了,你们就不觉得丢脸?”
旁边一个纨绔出声道:“世子,那是特一营,别说咱们,听说就是锦衣卫也比不过。”
“就是就是。”另一个纨绔道,“据说锦衣卫跟特一营比斗的时候也输了好几场呢!”
“锦衣卫怎么了?特一营怎么了?长他人志气灭自己威风,忘了他们当初怎么折磨我们了?别人赢不了,不代表咱们也赢不了!”魏怀瞧着几人恨铁不成钢,“我告诉你们,小爷决心下定了,不赢了特一营决不罢休!”
其余纨绔们顿时愁眉苦脸,话说世子您平日也没少折磨我们啊。
正说着,忽然帐帘掀开,几个太监走了进来。
“梁公公?!”魏怀和魏惇作为宗室自是认识圣上身边的几个大太监,两人相视一眼目光惊疑。
梁平安笑眯眯上前:“给世子请安了,陛下听闻世子受伤,特派咱家来前来瞧瞧。”
魏怀忙道:“劳烦圣上惦念,还请公公告知陛下并无大碍。”
“那便好。”梁平安笑道,“咱家路上还想着若世子摔得严重该如何是好,这接下来的事没有世子可实在难办。”
接下来的事?魏怀眯起了眼:“公公这是……”
梁平安脸色一整:“陛下密旨,安康郡王世子接旨!”
魏怀隐隐预料到了什么,目光一亮,撩开衣袍便跪了下去:“臣接旨。”
第147章 盐帮
梁平安带来圣旨的隔日, 京郊大营里的纨绔们带着一帮手下悄无声息的出了城。
“都到齐了?”魏怀站在马车前。
“齐了齐了。”魏惇连忙道。
叫俞生和几个同伴瞧着心里不是滋味,毕竟整个队伍只有他们这些医者全都坐着。
“要不我们也下去跑一跑?”有人迟疑道。
“还是算了吧,你觉得你能跟得上?万一掉队更添麻烦。”
“就是,还是想想到了灾区该如何救人才是,术业有专攻,咱们擅长的不是跑步而是医术,只要到了灾区记着多救些人就好。”
“这倒是,听说大名府被淹的可惨了,咱们到时候恐怕有的忙了。”
……
然而还不等到大名府,才到开封,沿路的情况便叫众人心惊。
无数衣衫褴褛的百姓沿路而来,有的携家带口有的孤身一人,踉踉跄跄,看到军队过来纷纷跪地磕头,哭喊着求救,士兵们于心不忍,但仍旧紧紧握着手中的刀,看护着物资。
领头的营长见灾民越聚越多,立刻吩咐手下士兵拿起扩音器沿路叫喊,告诉灾民们会很快在城外设置救灾点,让他们去那里等着。
俞生看着车窗外的情形心中大受震动,他虽贱民出身,但住在长安城从未缺过吃穿,还是头一回见到这样凄惨的情景。
大约以为马车中坐着重要人物,马车经过时,一个抱着襁褓的女子忽的拼尽全力撞了上来,死死抠住车壁:“求求大老爷救救我的孩子吧,孩子已经发了整整一天热了,我实在没有办法了,大老爷心善,要我做什么都可以!”声声泣血。
女人眼眶含泪,憔悴脏污的脸上满是哀求。
饶是跟着师父看惯了各种案件和尸体的俞生也不由心生叹息,一旁的同学已经快一步打开车门,就想伸手救女人一回。
冷不丁一柄长刀横过来将他的手打了回去,却是一个骑兵驾马过来,冷冷道:“此举危险,还请各位在进城之前莫要出来。”转头一探身从女人手里将襁褓捞到手中,从打开的车门中递进去,一边等人接一边对女人道,“你若想救你的孩子便莫要再闹,只管去城外救灾点等着,待孩子医治好,自会有人去寻你。”
女人闻言看看车又看看士兵,咬咬牙放开了马车:“多谢大老爷!”
几个医学生本有些愠怒,接了襁褓才发现四周的灾民都停下了脚步一眼不眨的盯着他们,仿佛只要他们救了女人上车下一秒就要冲上来一般,等女人重新回去,才收回了目光继续前行。
几人顿时松了口气,再看那士兵心生感激,若因为他们坏事闹出乱子来,只怕他们一条命都不够赔的。
俞生却认出了来人是谁,正是他那位宋师弟的好友徐咸,据说跑去从了军,没想到他竟然也来救灾了,数月不见,竟是大变样,浑然不似从前肆意纨绔的模样。
本以为对方没有认出他来,毕竟他跟宋师弟关系一般,只在宋师弟身边见过对方几回,从未正式打过招呼,想必以对方的身份,也不会记得他这样的小人物,正要收回目光,却见徐咸隔着窗户对他点了下头。
第146章 纨绔
因为水泥路的出现, 消息传播迅速, 水患的消息比以往提早递到元清帝面前, 他又迅速派遣禁军救援,并组织救灾捐款,虽然水灾泛滥淹没了数万人家, 但因着救灾及时,还是挽回了不少。
当地时报记者以及从京城报社总部赶来的记者不畏艰险冲到第一线对救灾情况做了记录,很快忠实呈现在了时报上, 让天下百姓皆知。
茶馆里酒楼里纷纷都在讨论着这件事。
“……特此鸣谢黄大郎胶鞋、于娘子冰糖、张大毛线坊……以及长安百姓赵钱孙三周安……以上第三批三万零三百八十四人的捐款, 共计……”念报的说书人一口气念了三万多个名字,口干舌燥, 端起茶润了润,才继续念, “所有捐款支出将会详细记录在册,在时报上刊登, 保证所有人捐助的每一文钱,都会用在灾民身上,感谢每一个为我们受苦受难同胞伸出援手的人……”
“有我的名字, 我的名字!”
“吵什么吵, 好好听报纸,有就有,有什么可喊的。”
“你这是羡慕嫉妒吧,我可没听到你的名儿,连同名的都没有。”
“这有什么羡慕的, 不就是登个报有什么了不起。”
“就是了不起啊,被圣上亲自点名赞赏,我回头就买一份把我的名字圈出来然后叫人裱起来挂在家中,好歹也算个传家宝贝了,你就羡慕去吧。”
“你……”
“行了行了,别吵了继续听。”
……
“……凡涉及筑堤拨款贪腐的官员已全部被伏,押解京城交由大理寺审查……”
“……截止记者交稿,已经有两万三千四百二十三户灾民得到安置,被洪水摧毁的城县也已经开始组织灾民重建,初步预计在中秋之前会全部安置完毕……”
“……溃决的商胡堤坝也在禁军步兵二师的帮助下重新修建,在这场与洪水的战斗中,这些将士用自己的身体为百姓们拉起人墙,让数以万计的百姓脱离危险,然而有些士兵却永远留在了洪水中,他们用血肉换来了百姓的平安,笔者在次要特别致敬这些为我们大魏为圣上为百姓牺牲的士兵……”
“截止交稿,已牺牲军人达三十八名,望灾民牢记这些为他们架起安全之桥的人,望全国百姓不忘他们的牺牲……”
“据兵部传来的消息,这些牺牲的士兵家人除了得到应有的抚恤外,圣上特批在堤坝修筑丰碑,镌刻他们的姓名,让他们的事迹永存。”
随着说书人的念读,酒楼里原本还吵吵嚷嚷的百姓一个个安静了下来,甚至有不少人红了眼眶。
还有人忐忑不安,因为自家儿郎就是那去救灾的军人之一。
说书人深吸一口气,压下喉间的哽咽,继续念道:“牺牲军人名单如下:王武、张庆……周石……”
正念着,忽然啪得一声响,不知谁的酒杯没有拿稳,砸在了水泥地上,众人正听得肃穆,不由怒目而去,却见砸了杯子的是个年近五旬的老汉,老汉停在空中的手直颤,眼眶泛红,双唇抖动:“我儿子,周石是我儿子……”
说着两行泪就落了下来。
众人默然,下一刻几个书生打扮的男子齐齐站起身,朝着老汉行了一礼。
其余人见状,也纷纷学着行礼,酒楼掌柜上前来,一边招呼小二收拾一边冲老汉行礼道:“老伯儿子高义,叫我敬佩,老伯不必在意这酒杯,今日这酒水也算我请。”转头招呼另一个小二,“去叫马车,护送老伯归家!”
……
这样的事在长安城包括其它各省各县陆续发生,元清帝早在派禁军去救灾时就做好了会有牺牲的准备,毕竟这样大的洪灾不可能没有牺牲,牺牲名单公布登上时报之前,便传旨给了各地官员,嘱咐各地县官及时上门慰问,同时将第一笔抚恤金发放下去,有各地村长宗族以及记者监督,不怕这笔钱不到位,同时愿意让子女进学的,都可以在子女满六岁后送来长安书院。
持续不间断的灾情报道,公开透明的捐款账单,还有一桩桩悲惨但正面的事迹,调动起了全国百姓的心,以往大魏哪处有难,往往灾难平复其它各地百姓才会知晓,甚至较偏远的地区,便是灾情结束都不知晓,如今却全民参与,一时元清帝和禁军在民间声望大盛。
若放在曾经,武将有这样的声望,元清帝必定会忌惮,并且绝对会抑制,但如今他非但不会抑制,反而操纵让名声发酵,如今大魏精兵全都握在皇叔手中由他掌控,绝无二心,再者大魏虽说并没有明确重文抑武,但几代下来,武官的地位已经越来越低,若非出了匈奴来犯皇叔跳出来,恐怕朝堂上的文官会越来越多,武官会越来越少。
再者他心中还怀着开拓疆土的心,军队必须培养,尽管眼下没有战事,但像剿匪救灾守卫边关等等这类事件也可以派士兵去做,即帮助了百姓又锻炼了士兵,一举两得。
最重要借此宣传,加强了军民对大魏的认可,激发百姓对大魏的爱国之心,不再像以往,百姓只管埋头过自己的日子,哪管上头皇帝是谁,今朝又是哪朝。
武有皇叔文有太傅,有穿越者们提供的新知识新技术,有高产的粮食有安稳的生活,百姓何苦发动战乱,只怕厌憎还来不及,天下归心还有何惧?
武将声望如日中天,朝中一些文官便坐不住了,变着法子给肃王给几个统领上眼药,然而刚有苗头便被元清帝拉出来狠狠批了一顿,并且借由太傅,透露出了即将推出的新式考成法。
自刘和被伏诛,百官着实惶惶不安了一阵,元清帝没有再令设吏部尚书,直接交由太傅接管,邵岩回来后,他招来太傅还有元佩,他们四人就现代各种官阶制度以及考核等等做过一番详细深讨。
大魏建国已经一百多年,如今的官制已经深入人心,要想彻底大改没有那么容易,元清帝和太傅仔细商议过,决定先从官员考成开始,
以往四品以下官员主要由吏部负责,元清帝对这些官员的印象大多来自吏部,锦衣卫虽遍布全国,但只在各府城,极少会去乡县,也正因此才会导致官场站队现象严重,内阁相公和六部尚书门下皆盘踞着不少官员。
尽管朝廷颁布了各种规避法,但此事根本无法完全解决,只要是人就会有亲朋有同窗,同乡、友人、姻亲等等各种人际关系,是以无法保证官员不会以权谋私,哪怕只是丁点小事。
就元清帝所知,便是现代这种人情关系在官场依旧根深蒂固,所以根本无法彻底根除,只能细化吏部设定详细的官员考核制度,并且设立监督管理机构。
而这个机构,元清帝借照现代和明清官制,命名督察院。
顾名思义,专门用来监督调查官吏,上到内阁相公下到无品小吏,都在督察院审查弹劾的范围内。
乍一听与御史台所行职责无二,但比御史台权力更广,划分的更细致,元清帝直接将整个御史台官员调了过去,或者说其实就是给御史台改了名,增添了职责。
不过他并不打算将权力完全交给御史台的官员,经过刘和一事,他对这些平日不作为,出事只会缩头的御史大为失望,只是之前罢免流放了许多官员,目前没有合适的填补,先放了他们一马,但要把检察这样重要的事交给他们,自是不行。
元清帝正犹豫要调谁来,梁平安一句话提醒了他。
“陛下,京郊大营传来消息,安康郡王世子训练时不慎从高处摔下,不过正巧他们拉练在医学堂附近,太医已经赶了过去。”
元清帝目光一亮,他险些忘了还有这一茬。
派这些被改造的纨绔们去做监察正好!
寻常官员派出去,总会有所顾及,甚至有些担忧仕途随意巡查过就回京,但这些纨绔们不怕,尤其宗室子弟,他们最大的靠山便是皇家是他,倒是那些官员要忌惮几分。
如今他提拔宗室的意图上下皆知,如此也不算突兀。
元清帝沉思片刻,心中有了主意。
“来人,拟旨。”
京郊大营。
安康郡王世子魏怀头上裹着纱布,不耐烦的挥挥手:“行了行了,都围着我做什么,都说了没事,摔了一下而已,能有多大事儿。”
顺和郡王庶子魏惇担心追问太医:“三哥真没事了?”
太医回道:“郎君安心,世子并未摔到要害,只是落下时擦伤了额头,按时换药,最多十日便能痊愈。”
“那就好那就好。”魏惇松了口气。
旁边其他几个纨绔也都是一样的反应,可见这一群人是以魏怀为首。
太医离去,魏怀掀开被子就下了地:“快去前头瞧瞧,是赢是输!”
魏惇连忙扶住他:“三哥快小心些,输了便输了,咱们下回再比。”
“你懂个屁!”几个月训练下来,这些纨绔子弟也被熏染的粗俗起来,魏怀撸起袖子,“这都输了八回了,你们就不觉得丢脸?”
旁边一个纨绔出声道:“世子,那是特一营,别说咱们,听说就是锦衣卫也比不过。”
“就是就是。”另一个纨绔道,“据说锦衣卫跟特一营比斗的时候也输了好几场呢!”
“锦衣卫怎么了?特一营怎么了?长他人志气灭自己威风,忘了他们当初怎么折磨我们了?别人赢不了,不代表咱们也赢不了!”魏怀瞧着几人恨铁不成钢,“我告诉你们,小爷决心下定了,不赢了特一营决不罢休!”
其余纨绔们顿时愁眉苦脸,话说世子您平日也没少折磨我们啊。
正说着,忽然帐帘掀开,几个太监走了进来。
“梁公公?!”魏怀和魏惇作为宗室自是认识圣上身边的几个大太监,两人相视一眼目光惊疑。
梁平安笑眯眯上前:“给世子请安了,陛下听闻世子受伤,特派咱家来前来瞧瞧。”
魏怀忙道:“劳烦圣上惦念,还请公公告知陛下并无大碍。”
“那便好。”梁平安笑道,“咱家路上还想着若世子摔得严重该如何是好,这接下来的事没有世子可实在难办。”
接下来的事?魏怀眯起了眼:“公公这是……”
梁平安脸色一整:“陛下密旨,安康郡王世子接旨!”
魏怀隐隐预料到了什么,目光一亮,撩开衣袍便跪了下去:“臣接旨。”
第147章 盐帮
梁平安带来圣旨的隔日, 京郊大营里的纨绔们带着一帮手下悄无声息的出了城。
“都到齐了?”魏怀站在马车前。
“齐了齐了。”魏惇连忙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