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繁颐园,赵歆地位最高,就是做什么也无人管教,待了一段时间后,赵歆就将目标瞄上了附近一座山上的道观,清缘观。能建在皇家园林附近的自然是皇家道观。
没多久,赵缙就收到消息,他家皇妹慕仙学道,向往静修的生活,打算在皇家清缘观出家了。
也不是出家,就是带发修行一段时间,以替皇兄皇后还有太子祈福的名义。
赵缙看懂了赵歆送来的信中的实意后,也笑了。
在知道皇妹是向往清净生活,在外面名为修道实际悠闲两年,赵缙也就不管了,至于这个祈福的理由大概是哄哄她皇嫂的。不过身为好兄长的皇帝赵缙,还是正经地下了圣旨,好生赞美了一番洛河公主的品德,为大熙朝祈福的大义。
赵歆还只是借为皇兄等人祈福的名义,赵缙直接将它上升到了为大熙朝祈福的高度。
让洛河修道一事更加名正言顺,哪怕哪天不愿在道观待了,想回来,也不会惹来非议。
此圣旨一下,无论朝野内外,无不对洛河公主大肆褒扬,加上之前洛水犁等事,民间对于这位公主也颇为熟知,十分敬重。
除了皇后担忧道观生活清苦之外,没人说什么。
赵缙办事很妥帖,皇妹既然想修道,那就直接将那个道观赐给了她,赵歆也直接升任为了清缘观的观主。
她在道观里的生活很悠闲,偶尔莳花弄草,游山玩水,或微服出行。
因为修道的身份,反倒方便结识了不少人。
赵歆在道观里养了些花,偶尔还挑了几盆送回皇宫,赠予皇兄皇嫂。
“看这花的样子,就知道她心情愉快精神不错。”赵缙与皇后开玩笑道,“连朕都想像她那么悠哉乐哉了。”
赵歆也不全然是玩,在清缘观里,她见到了被之前的观主留下的几个丹炉,却是用来制药的,不过身为皇家道观,也不会像民间的炼制丹术士那样,用些朱砂硫磺骗人。
皇家道观从不缺珍奇的药材。
赵歆非但没有弃之不用,而是重新升起了丹炉,依着道观里的书籍记载,继续把道观里的药材往丹炉里投,当作试验,虽大多废了,但次数越多,偶尔也有些成品。
公主身边的侍女仆从也不知公主为何突然对炼丹有了兴趣,就像是公主突然说要修道一样。
之后对于洛河公主继而展露的对医术的兴趣,也不奇怪了。
甚至于清缘观还因此多了一位客人,卫少思。
他似乎是出身岭南卫家,不过是旁系族人,早年父母双亡后便离了家族,行走天下,而且与寻常的世家子弟不同,比起经义,他更偏爱玄黄之术。
一边求学,一边医人,多年下来,已是精通此道了。
至少赵歆与他交谈几日下来,感觉自己早年的医术瓶颈也有所豁然开朗,相比起她曾在某世药谷所见的许多于医道上天赋卓绝的人,卫少思更像是能开宗立派,自立其说的人。
有的人,医术高明,闻名一世,而有的人,却能开宗传道,影响后世。
区别之处,大概是一片纯粹之心吧。
据卫少思所说,他多年来已走过了大半个天下了,见过的草药,疾病都是数不胜数,
与赵歆的缘份,也是因为他上山寻找一种草药,恰巧遇见的。
卫少思的相貌并不出众,但眼眸里却有着一种身为医者的仁善,气质令人舒适,便是道观中的仆从侍女,再与他相处后,也很难讨厌的起来。
卫少思一开始是被赵歆所带的药丸吸引的,他多年行医,药味一闻便知,但赵歆制的药丸中,却有几味是他不知晓的药材,卫少思心生好奇。
而将药丸给他看的赵歆微微笑了笑,“你可以试试?”
卫少思想了想,竟真的吞了下去,赵歆身边的侍女忍不住担忧了起来,公主自己制的药丸,还未有人尝过,不知可是好是坏。
卫少思当然性命无忧,就是连着精神了三天,睡不着觉。
后来赵歆告诉他,这是仿照道观里的典籍制的药丸,和什么长生求仙无关,不过是滋补吊着生气的药吧,极品人参也有这样的效果。
卫少思后来又求了赵歆,一观那些典籍,皇家道观的收藏,这世上还真没多少人能有幸看过。
阅过之后,卫少思叹道,“道家的养生之法,果然不凡。”可惜条件苛刻,不能人人皆用。
因为与赵歆在医道上相谈甚欢,卫少思便在清缘观住了下来,偶尔借道观的炼药室一用。
赵歆欣赏他在医道上的造诣,他又何尝不是,他十岁对玄黄之术感兴趣,学医行走天下又是近二十年,数十载光阴所学,在与赵歆偶尔交谈时还觉得捉襟见肘,有所不及。
赵歆的许多奇思妙想,也令他惊讶又好奇,卫少思并非囿于见闻的人,否则也不会不辞辛劳,访遍天下。
卫少思的到来,除了多了一个在医术上互相交流的知己,还很乐意帮她试药。
至于赵歆的身份,卫少思有过猜测,他虽初至京城不久,不通消息,但能在皇家道观担任观主,身边伺候护卫之人皆非寻常奴仆,平日制药所用珍稀奇材,也不过轻描淡写。
身份也就呼之欲出了。
但她既然不说,卫少思也就当不知,有时不露身份交往,单纯是交流医学,也更为自在些。
交谈之中,卫少思提及他游历时,见过最多又束手无策的,莫过于寒疾,瘟疫,天花,因其而死亡的百姓不知有多少。
对于这三种疾病,两人又深切的讨论了一番,卫少思有多年所闻经验,而赵歆却有开阔的见识和后人的智慧。
赵歆稍加点拨,卫少思也是一点即通,有了进展,而且在多次亲自试验过后,行动迅速,在山下义诊,
赵歆倒是帮他购置了大批药材,卫少思有些羞赧,他还想着趁有空去京城里为大户人家看病,赚回一些诊金。一路行来,他都是如此,贫苦人家难以买得起药,所以卫少思虽医术高明,但也因为常是义诊,身上少有余钱,连偶尔住旅店都是以替老板看诊代为旅费的。
好在他的医术见过之人无不折服,虽是辛苦了些,但也没什么挫折。
赵歆在这件事上极为大方,她挺支持卫少思的义诊,而些许药材的花费对她而言也不过是九牛一毛。
不过卫少思到底是过意不去,作为诊费,他倒是为道观里的人都免费地看了一回诊,众人对他的医嘱也是深信不疑。
而有赵歆支持,卫少思的义诊也很顺利,没有什么不长眼的敢来砸场子,卫少思在建立了在附近百姓心中的信任后,也开始逐渐扩大他的义诊,并不是指看更多的病人,而是开始将他与赵歆这些日子来,所学会的或者说是心中逐渐清晰的观念,生活卫生,注意饮食,还有水源环境等知识教给普通百姓。
并教会他们采集山上常见可用的草药,如能治疗时疫的青蒿。
还有赵歆道观里最近折腾出来的用于消毒止血的白药,卫少思在试验过后,又在与赵歆商量后做了一番改良,加入了义诊之中。
第61章 公主万安
周阁老嫡幼孙周明嘉成婚一事,不知令京城里多少闺秀千金心碎, 也羡慕那位寄住在周家多年的表小姐, 不乏嫉妒之意, 若非占了这份情谊, 哪里能有这般好婚事落到她身上。
成婚当日,杨氏身为周明嘉的亲生母亲,也解了禁,有福享新人的跪拜敬茶。得知二弟媳吴氏尽心操办薇儿和明嘉的婚事, 对吴氏也难得有了两分好印象, 也自骄于所生幼子明嘉在周府的地位, 得一府之主周阁老的重视, 管家权也就在吴氏那放两天,明嘉都成婚了,老夫人自然会发话把管家权给她。
吴氏见座上杨氏眼底流露出来的得意自矜,私下不免抽了抽嘴角,她这位大嫂被关了近半个月,出来后脑子依旧没多少长进。
吴氏虽不大喜欢她这大嫂, 但过去对大房也就偶尔泛酸意, 周明嘉这婚事过后, 那点酸意也彻底没了。
换句话说, 看见大房错过了最好的机遇, 连同情都来不及,又怎么还会羡慕妒忌呢。
她可是听夫君说了,明礼那孩子在外头好好做着官, 结果受他这愚钝娘亲的拖累,三年的功绩都等同于白干了。周绵还唏嘘着,父亲都早就把周家嫡长孙回京后入朝为官的路给铺好了,现在是心血化为一空。
吴氏听后也觉得这两孩子都是真倒霉,她也再不强逼着儿子向明嘉明礼学习,出入头地了,与其这样做,还不如她这做母亲的安安分分,能不给儿子添麻烦拉后腿就好了,不比什么强。
二房的明恪和明守这段时间还奇怪着母亲怎么没有天天耳提面命,催促着他们学习禁止他们出去玩了。
大房的庶出小姐们见到这隆重的成婚之礼,一双双眼里不禁生出艳羡之意,杨家表小姐虽家道中落父母双亡,却有大夫人为她操劳婚事,连嫁妆都是大夫人出的,她们虽说是周家正经小姐,但不得嫡母喜欢,日后未必嫁的比杨姑娘好,嫁妆比她多。
周家的嫡长孙又是周明嘉的兄长,周明礼,因尚在宁州无法回来见幼弟成亲,夫妇二人只来得及备了重礼送回周家。
周阁老在朝多年,故交门人不少,哪怕是只有面子情的两位阁老也遣人送了贺喜之礼,但却未亲至,他们是朝堂之上最精的老狐狸,哪里看不出这些日子来,陛下对周家冷了态度。
当初周家嫡长孙周明礼成婚时,陛下虽初登基,政务繁忙,却还亲手写了副百年好合的字送与周家,亲近体贴之意可见。这回,陛下连问都未问起,多的是见风使舵的人,只送了礼来而未参加婚宴。
周阁老一脸淡然,好似什么都不在意。
三房的人却别有心思,大房二房皆是嫡出,三房却是庶出,在周府三支中地位最低容易被忽视,但却也最重利,那事虽说周阁老下了禁口令不许再有人提起,但越是不能说出去的话,藏在心里就越挠心挠肺。
何况一月前,洛河公主于清缘观修道祈福,陛下大肆封赏祭天,何等盛大隆重。送到参山的仪仗珍宝用物,岂是这区区几十车红妆能比的。
这还是因为赵缙和皇后知晓,赵歆打算在清缘观至少待三年,既是难再见,又是舍不得她在那里清苦,且清缘观远离京城,也不用担心宠爱赏赐过重引来非议和旁人的觊觎,更不可能出现令洛河架在火上烤的场面。
赵缙和皇后索性给洛河做了个大场面,坐实了她乃当今最受宠的皇妹,洛河公主之实。
满京城都被那几日络绎不绝送去的东西给震惊到了,几乎是倾皇宫之资,为洛河公主重修了一个金造的清缘观。
虽然随着时日流逝,京城的百姓和勋贵也都渐渐淡忘了,但周家不少人却是滋味莫名,周氏一族几代,枝繁叶茂家大业大,族人也不少,像三房这种的更多,在见过了皇家的富贵荣华后,对杨思薇更加看不上,背后多有怨恨,认为是杨思薇令他们享受不到这些荣耀。
如果周明嘉娶的是公主,他们身为同族哪怕出去顶着公主的名头都能横几分。
连带着族内那些妇人也不喜杨思薇,她们在意的是公主下嫁能抬高周家的门第,以后哪怕女儿出嫁,都能往更高的去挑,嫁得更好的。
这些却全被周杨氏和杨思薇给毁了。
周杨氏到底过去是周府的当家夫人,长子媳妇,不敢轻易得罪,但杨思薇,娘家无力,又是新嫁的媳妇。饶是她夫君周明嘉再出众,在内宅中光是闲言碎语就足够她受不了了。
当然,他们也不敢拿那事出来说,毕竟阁老都是下了严令的。但无论是挑剔杨思薇弱质纤纤,克父克母,家世拿不出手,不堪为大家妇,又哪里配得上周明嘉,就多的是说的去了。
时间一久,周府里下人群中还传出了杨思薇小气刻薄的流言来,这说的半真半假,有人在暗中推动着。杨思薇是不怎么会管理下人,以往都是有姑母为她做主的,叹了口气或是落了滴泪,都有周夫人为她处置了不尽心的下人。
这回杨氏也同样为这个流言发过脾气,还特地去找了当家的二房夫人吴氏,明里暗里指责她治家不严。吴氏冷笑连连,杨思薇和周明嘉都已经成了婚,她还需要管他们什么,杨思薇是杨氏的儿媳妇,又不是她的,凭什么她要费心去帮杨思薇维护好名声。
过去老爷老夫人默认护着,是因为杨思薇是客人,寄居的表小姐,周阁老在意府中上下的名声,不想别人说周家欺凌弱女。可现在杨思薇是周明嘉的妻子,周府的孙媳妇,传出这样的坏名声一半是她自己没本事压着下人,纵着他们传出这些来。
她一个做长辈的可不想为个侄媳妇弄脏了自己的手,吴氏冷笑道。
吴氏对大嫂杨氏还有杨思薇没有好脸色,还得说到杨思薇嫁进来才不到几天,杨氏就来要管家权,老夫人没给她,她就提起说让杨思薇来当家,掌管中馈。
杨氏还特别理直气壮,她丈夫本就是嫡长子,周阁老百年之后,至少六成的家产都归他们大房,大房当家也名正言顺,她是因为之前的事受罚,明礼的妻子又陪他在宁州,可薇儿也是大房的媳妇,比吴氏更有理由当周府的家,到时候有她在旁边,薇儿也出不了什么差错。
她想的是好,这事有周老夫人在,当然成不了,但吴氏却恨上了杨氏和杨思薇,所以别指望她会帮她们这对姑侄。
杨氏在吴氏这里受了气,回去虽说自己帮着处置了一些下人,但别的院里的下人她却管不了。
杨思薇本就敏感多思,又因为家道中落,尤为在意别人眼光,也一直觉得别人瞧不起她。
周家对她再好也不过是施舍,除了姨母会真心为她打算,表哥又那般好,其他人谁不是在背地里可怜她。
但周家的好日子过惯了,她一点也不想离开,也再也找不到比表哥更好的夫君了,她不是周家的正经小姐,哪怕是大房的庶女,顶着周家的名头,也能嫁的很好。
而她只是一个孤女。
所以哪怕是对上公主,利用了姑母,她也要把这门好婚事死死抓在手里。
可就算成了周家的二少夫人,杨思薇也没有从过去表小姐的身份转换过来,听着别人的闲言碎语,又觉得自己反驳不能,心里难受的不得了。
周明嘉参加完诗会回来,就见到厢房里哭哭啼啼的妻子,旁边她自幼带着的侍女燕儿添油加醋地说了白日里三房太太又来说的话,期盼着姑爷能去教训三房的人。
周明嘉心中无奈地叹了口气,他若真跑过去替妻子出气,明天就能传出他和薇儿不敬长辈,不知孝悌,薇儿也会被祖父祖母认为是不识大体,刁钻胡闹。
但到底是自幼青梅竹马的表妹,周明嘉在床边坐下,安抚妻子道,“别人的口任他们说去,便是陛下,也封不了天下人的口,我们又能做什么呢。”
他年少成名以来,周围也少不了别人的嫉妒闲言,说他若非是出身周家,周阁老嫡孙,哪能如此顺风顺水,扬名京城。
若他事事在乎这些言论,与那些小人计较,又哪来的时间学习修养。
而他只需要其身自正,又何惧他人之言。
没多久,赵缙就收到消息,他家皇妹慕仙学道,向往静修的生活,打算在皇家清缘观出家了。
也不是出家,就是带发修行一段时间,以替皇兄皇后还有太子祈福的名义。
赵缙看懂了赵歆送来的信中的实意后,也笑了。
在知道皇妹是向往清净生活,在外面名为修道实际悠闲两年,赵缙也就不管了,至于这个祈福的理由大概是哄哄她皇嫂的。不过身为好兄长的皇帝赵缙,还是正经地下了圣旨,好生赞美了一番洛河公主的品德,为大熙朝祈福的大义。
赵歆还只是借为皇兄等人祈福的名义,赵缙直接将它上升到了为大熙朝祈福的高度。
让洛河修道一事更加名正言顺,哪怕哪天不愿在道观待了,想回来,也不会惹来非议。
此圣旨一下,无论朝野内外,无不对洛河公主大肆褒扬,加上之前洛水犁等事,民间对于这位公主也颇为熟知,十分敬重。
除了皇后担忧道观生活清苦之外,没人说什么。
赵缙办事很妥帖,皇妹既然想修道,那就直接将那个道观赐给了她,赵歆也直接升任为了清缘观的观主。
她在道观里的生活很悠闲,偶尔莳花弄草,游山玩水,或微服出行。
因为修道的身份,反倒方便结识了不少人。
赵歆在道观里养了些花,偶尔还挑了几盆送回皇宫,赠予皇兄皇嫂。
“看这花的样子,就知道她心情愉快精神不错。”赵缙与皇后开玩笑道,“连朕都想像她那么悠哉乐哉了。”
赵歆也不全然是玩,在清缘观里,她见到了被之前的观主留下的几个丹炉,却是用来制药的,不过身为皇家道观,也不会像民间的炼制丹术士那样,用些朱砂硫磺骗人。
皇家道观从不缺珍奇的药材。
赵歆非但没有弃之不用,而是重新升起了丹炉,依着道观里的书籍记载,继续把道观里的药材往丹炉里投,当作试验,虽大多废了,但次数越多,偶尔也有些成品。
公主身边的侍女仆从也不知公主为何突然对炼丹有了兴趣,就像是公主突然说要修道一样。
之后对于洛河公主继而展露的对医术的兴趣,也不奇怪了。
甚至于清缘观还因此多了一位客人,卫少思。
他似乎是出身岭南卫家,不过是旁系族人,早年父母双亡后便离了家族,行走天下,而且与寻常的世家子弟不同,比起经义,他更偏爱玄黄之术。
一边求学,一边医人,多年下来,已是精通此道了。
至少赵歆与他交谈几日下来,感觉自己早年的医术瓶颈也有所豁然开朗,相比起她曾在某世药谷所见的许多于医道上天赋卓绝的人,卫少思更像是能开宗立派,自立其说的人。
有的人,医术高明,闻名一世,而有的人,却能开宗传道,影响后世。
区别之处,大概是一片纯粹之心吧。
据卫少思所说,他多年来已走过了大半个天下了,见过的草药,疾病都是数不胜数,
与赵歆的缘份,也是因为他上山寻找一种草药,恰巧遇见的。
卫少思的相貌并不出众,但眼眸里却有着一种身为医者的仁善,气质令人舒适,便是道观中的仆从侍女,再与他相处后,也很难讨厌的起来。
卫少思一开始是被赵歆所带的药丸吸引的,他多年行医,药味一闻便知,但赵歆制的药丸中,却有几味是他不知晓的药材,卫少思心生好奇。
而将药丸给他看的赵歆微微笑了笑,“你可以试试?”
卫少思想了想,竟真的吞了下去,赵歆身边的侍女忍不住担忧了起来,公主自己制的药丸,还未有人尝过,不知可是好是坏。
卫少思当然性命无忧,就是连着精神了三天,睡不着觉。
后来赵歆告诉他,这是仿照道观里的典籍制的药丸,和什么长生求仙无关,不过是滋补吊着生气的药吧,极品人参也有这样的效果。
卫少思后来又求了赵歆,一观那些典籍,皇家道观的收藏,这世上还真没多少人能有幸看过。
阅过之后,卫少思叹道,“道家的养生之法,果然不凡。”可惜条件苛刻,不能人人皆用。
因为与赵歆在医道上相谈甚欢,卫少思便在清缘观住了下来,偶尔借道观的炼药室一用。
赵歆欣赏他在医道上的造诣,他又何尝不是,他十岁对玄黄之术感兴趣,学医行走天下又是近二十年,数十载光阴所学,在与赵歆偶尔交谈时还觉得捉襟见肘,有所不及。
赵歆的许多奇思妙想,也令他惊讶又好奇,卫少思并非囿于见闻的人,否则也不会不辞辛劳,访遍天下。
卫少思的到来,除了多了一个在医术上互相交流的知己,还很乐意帮她试药。
至于赵歆的身份,卫少思有过猜测,他虽初至京城不久,不通消息,但能在皇家道观担任观主,身边伺候护卫之人皆非寻常奴仆,平日制药所用珍稀奇材,也不过轻描淡写。
身份也就呼之欲出了。
但她既然不说,卫少思也就当不知,有时不露身份交往,单纯是交流医学,也更为自在些。
交谈之中,卫少思提及他游历时,见过最多又束手无策的,莫过于寒疾,瘟疫,天花,因其而死亡的百姓不知有多少。
对于这三种疾病,两人又深切的讨论了一番,卫少思有多年所闻经验,而赵歆却有开阔的见识和后人的智慧。
赵歆稍加点拨,卫少思也是一点即通,有了进展,而且在多次亲自试验过后,行动迅速,在山下义诊,
赵歆倒是帮他购置了大批药材,卫少思有些羞赧,他还想着趁有空去京城里为大户人家看病,赚回一些诊金。一路行来,他都是如此,贫苦人家难以买得起药,所以卫少思虽医术高明,但也因为常是义诊,身上少有余钱,连偶尔住旅店都是以替老板看诊代为旅费的。
好在他的医术见过之人无不折服,虽是辛苦了些,但也没什么挫折。
赵歆在这件事上极为大方,她挺支持卫少思的义诊,而些许药材的花费对她而言也不过是九牛一毛。
不过卫少思到底是过意不去,作为诊费,他倒是为道观里的人都免费地看了一回诊,众人对他的医嘱也是深信不疑。
而有赵歆支持,卫少思的义诊也很顺利,没有什么不长眼的敢来砸场子,卫少思在建立了在附近百姓心中的信任后,也开始逐渐扩大他的义诊,并不是指看更多的病人,而是开始将他与赵歆这些日子来,所学会的或者说是心中逐渐清晰的观念,生活卫生,注意饮食,还有水源环境等知识教给普通百姓。
并教会他们采集山上常见可用的草药,如能治疗时疫的青蒿。
还有赵歆道观里最近折腾出来的用于消毒止血的白药,卫少思在试验过后,又在与赵歆商量后做了一番改良,加入了义诊之中。
第61章 公主万安
周阁老嫡幼孙周明嘉成婚一事,不知令京城里多少闺秀千金心碎, 也羡慕那位寄住在周家多年的表小姐, 不乏嫉妒之意, 若非占了这份情谊, 哪里能有这般好婚事落到她身上。
成婚当日,杨氏身为周明嘉的亲生母亲,也解了禁,有福享新人的跪拜敬茶。得知二弟媳吴氏尽心操办薇儿和明嘉的婚事, 对吴氏也难得有了两分好印象, 也自骄于所生幼子明嘉在周府的地位, 得一府之主周阁老的重视, 管家权也就在吴氏那放两天,明嘉都成婚了,老夫人自然会发话把管家权给她。
吴氏见座上杨氏眼底流露出来的得意自矜,私下不免抽了抽嘴角,她这位大嫂被关了近半个月,出来后脑子依旧没多少长进。
吴氏虽不大喜欢她这大嫂, 但过去对大房也就偶尔泛酸意, 周明嘉这婚事过后, 那点酸意也彻底没了。
换句话说, 看见大房错过了最好的机遇, 连同情都来不及,又怎么还会羡慕妒忌呢。
她可是听夫君说了,明礼那孩子在外头好好做着官, 结果受他这愚钝娘亲的拖累,三年的功绩都等同于白干了。周绵还唏嘘着,父亲都早就把周家嫡长孙回京后入朝为官的路给铺好了,现在是心血化为一空。
吴氏听后也觉得这两孩子都是真倒霉,她也再不强逼着儿子向明嘉明礼学习,出入头地了,与其这样做,还不如她这做母亲的安安分分,能不给儿子添麻烦拉后腿就好了,不比什么强。
二房的明恪和明守这段时间还奇怪着母亲怎么没有天天耳提面命,催促着他们学习禁止他们出去玩了。
大房的庶出小姐们见到这隆重的成婚之礼,一双双眼里不禁生出艳羡之意,杨家表小姐虽家道中落父母双亡,却有大夫人为她操劳婚事,连嫁妆都是大夫人出的,她们虽说是周家正经小姐,但不得嫡母喜欢,日后未必嫁的比杨姑娘好,嫁妆比她多。
周家的嫡长孙又是周明嘉的兄长,周明礼,因尚在宁州无法回来见幼弟成亲,夫妇二人只来得及备了重礼送回周家。
周阁老在朝多年,故交门人不少,哪怕是只有面子情的两位阁老也遣人送了贺喜之礼,但却未亲至,他们是朝堂之上最精的老狐狸,哪里看不出这些日子来,陛下对周家冷了态度。
当初周家嫡长孙周明礼成婚时,陛下虽初登基,政务繁忙,却还亲手写了副百年好合的字送与周家,亲近体贴之意可见。这回,陛下连问都未问起,多的是见风使舵的人,只送了礼来而未参加婚宴。
周阁老一脸淡然,好似什么都不在意。
三房的人却别有心思,大房二房皆是嫡出,三房却是庶出,在周府三支中地位最低容易被忽视,但却也最重利,那事虽说周阁老下了禁口令不许再有人提起,但越是不能说出去的话,藏在心里就越挠心挠肺。
何况一月前,洛河公主于清缘观修道祈福,陛下大肆封赏祭天,何等盛大隆重。送到参山的仪仗珍宝用物,岂是这区区几十车红妆能比的。
这还是因为赵缙和皇后知晓,赵歆打算在清缘观至少待三年,既是难再见,又是舍不得她在那里清苦,且清缘观远离京城,也不用担心宠爱赏赐过重引来非议和旁人的觊觎,更不可能出现令洛河架在火上烤的场面。
赵缙和皇后索性给洛河做了个大场面,坐实了她乃当今最受宠的皇妹,洛河公主之实。
满京城都被那几日络绎不绝送去的东西给震惊到了,几乎是倾皇宫之资,为洛河公主重修了一个金造的清缘观。
虽然随着时日流逝,京城的百姓和勋贵也都渐渐淡忘了,但周家不少人却是滋味莫名,周氏一族几代,枝繁叶茂家大业大,族人也不少,像三房这种的更多,在见过了皇家的富贵荣华后,对杨思薇更加看不上,背后多有怨恨,认为是杨思薇令他们享受不到这些荣耀。
如果周明嘉娶的是公主,他们身为同族哪怕出去顶着公主的名头都能横几分。
连带着族内那些妇人也不喜杨思薇,她们在意的是公主下嫁能抬高周家的门第,以后哪怕女儿出嫁,都能往更高的去挑,嫁得更好的。
这些却全被周杨氏和杨思薇给毁了。
周杨氏到底过去是周府的当家夫人,长子媳妇,不敢轻易得罪,但杨思薇,娘家无力,又是新嫁的媳妇。饶是她夫君周明嘉再出众,在内宅中光是闲言碎语就足够她受不了了。
当然,他们也不敢拿那事出来说,毕竟阁老都是下了严令的。但无论是挑剔杨思薇弱质纤纤,克父克母,家世拿不出手,不堪为大家妇,又哪里配得上周明嘉,就多的是说的去了。
时间一久,周府里下人群中还传出了杨思薇小气刻薄的流言来,这说的半真半假,有人在暗中推动着。杨思薇是不怎么会管理下人,以往都是有姑母为她做主的,叹了口气或是落了滴泪,都有周夫人为她处置了不尽心的下人。
这回杨氏也同样为这个流言发过脾气,还特地去找了当家的二房夫人吴氏,明里暗里指责她治家不严。吴氏冷笑连连,杨思薇和周明嘉都已经成了婚,她还需要管他们什么,杨思薇是杨氏的儿媳妇,又不是她的,凭什么她要费心去帮杨思薇维护好名声。
过去老爷老夫人默认护着,是因为杨思薇是客人,寄居的表小姐,周阁老在意府中上下的名声,不想别人说周家欺凌弱女。可现在杨思薇是周明嘉的妻子,周府的孙媳妇,传出这样的坏名声一半是她自己没本事压着下人,纵着他们传出这些来。
她一个做长辈的可不想为个侄媳妇弄脏了自己的手,吴氏冷笑道。
吴氏对大嫂杨氏还有杨思薇没有好脸色,还得说到杨思薇嫁进来才不到几天,杨氏就来要管家权,老夫人没给她,她就提起说让杨思薇来当家,掌管中馈。
杨氏还特别理直气壮,她丈夫本就是嫡长子,周阁老百年之后,至少六成的家产都归他们大房,大房当家也名正言顺,她是因为之前的事受罚,明礼的妻子又陪他在宁州,可薇儿也是大房的媳妇,比吴氏更有理由当周府的家,到时候有她在旁边,薇儿也出不了什么差错。
她想的是好,这事有周老夫人在,当然成不了,但吴氏却恨上了杨氏和杨思薇,所以别指望她会帮她们这对姑侄。
杨氏在吴氏这里受了气,回去虽说自己帮着处置了一些下人,但别的院里的下人她却管不了。
杨思薇本就敏感多思,又因为家道中落,尤为在意别人眼光,也一直觉得别人瞧不起她。
周家对她再好也不过是施舍,除了姨母会真心为她打算,表哥又那般好,其他人谁不是在背地里可怜她。
但周家的好日子过惯了,她一点也不想离开,也再也找不到比表哥更好的夫君了,她不是周家的正经小姐,哪怕是大房的庶女,顶着周家的名头,也能嫁的很好。
而她只是一个孤女。
所以哪怕是对上公主,利用了姑母,她也要把这门好婚事死死抓在手里。
可就算成了周家的二少夫人,杨思薇也没有从过去表小姐的身份转换过来,听着别人的闲言碎语,又觉得自己反驳不能,心里难受的不得了。
周明嘉参加完诗会回来,就见到厢房里哭哭啼啼的妻子,旁边她自幼带着的侍女燕儿添油加醋地说了白日里三房太太又来说的话,期盼着姑爷能去教训三房的人。
周明嘉心中无奈地叹了口气,他若真跑过去替妻子出气,明天就能传出他和薇儿不敬长辈,不知孝悌,薇儿也会被祖父祖母认为是不识大体,刁钻胡闹。
但到底是自幼青梅竹马的表妹,周明嘉在床边坐下,安抚妻子道,“别人的口任他们说去,便是陛下,也封不了天下人的口,我们又能做什么呢。”
他年少成名以来,周围也少不了别人的嫉妒闲言,说他若非是出身周家,周阁老嫡孙,哪能如此顺风顺水,扬名京城。
若他事事在乎这些言论,与那些小人计较,又哪来的时间学习修养。
而他只需要其身自正,又何惧他人之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