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良眉眼之间终于闪过一丝伤怀,有些事不是那么容易下定决心的,哪怕他已经来到咸阳,心中还是免不了有许多犹豫与彷徨,他不确定自己的选择是不是对的,更不确定眼前还是个半大小孩的扶苏是不是真的能承载那么多期望。
当初他们在云阳也每日相对而坐,指点天下大势,三个人各有见解,都畅所欲言。
只是亲眼看到天下战乱频起、民不聊生,与坐在屋中指点江山又完全不同。
张良一直对按取首级数量来给士卒封爵的秦国没有太多好感,可以说每一个秦国将士身上的爵位都是用东方诸国的人命堆起来的,东方诸国对军中的封赏远没有这么直接而残酷。
可正是这种直接而残酷的军功封爵制度,让秦国大军以势不可挡之姿跃升为令六国国君夜不能寐的精锐强师。
如果有别的选择,张良可能不会到秦国来。
他始终认为这样一只被血肉喂养着长大的野兽,哪怕将来能横扫六国一统天下也不可能长久,作为亡国之民的六国百姓更不可能被善待。
可是一来以他的年纪,连在韩国都左右不了什么,更别提受到其余诸国的重用;二来,六国之君看不出谁有能与秦王嬴政相抗衡的明主之相;更重要的是,六国之中没有扶苏这样的变数。
所以,他才会到秦国来。
张良注视着扶苏追问:“我要是不只想喝酒呢?”
两个人立在桃树之下对视良久,扶苏没有立刻答话,而是抬脚往前走去。
他明白了张良的意思,张良的意思是这次他来了就不走了,往后都留在咸阳,而且不仅仅是当他的朋友。
张良的才华与能力,扶苏是知道的。
虽然他不知晓在他前世自刎之后张良有什么样的成就,但他很确定张良绝非池中之物。
这样一个人,在两国交战的要紧时候来投奔他,必然是考虑了很久,也下了很大的决心。
可他并不能保证自己能不辜负张良的期望与信任。
假如是姚县令那样的人,他会放心地留用,因为他知道对方所求的自己可以轻松给予;但他知道张良要的,绝不是一两次晋升机会或者些许利益。
他重活一世,已经懂得不能辜负别人的信任,给出了承诺就要负起相应的责任。
两个人沉默地往前走出一段路,扶苏才开口:“你想要的,我不一定能给。”
张良笑了。
他相貌本就出众,笑起来更是眉眼生辉,连扶苏这种见惯了美人的人都忍不住晃了晃神。
张良说道:“我要是你,我就先把人骗过来再说。”
哪有人这么实诚,一开口就实话实说的?
何况他也没指着扶苏对他言听计从,他说什么就信什么、他让做什么就做什么。
扶苏选的路明显和嬴政、和大多数秦国人都不一样,现在他年纪还小,嬴政又正值盛年,不至于对自己亲儿子有什么猜忌,应该是最适合埋头发展自己势力的时候。
至少在将来那些人反应过来之前,扶苏得拥有足以与他们平起平坐、相互抗衡的实力,要不然扶苏的处境会很危险。
当初张良就看出来了,扶苏明显还在犹豫不定。只要是能做到的事,扶苏都想去做;可在做那些事的同时,扶苏又有种莫名的悲观,不仅没有去争取太子之位的意思,反而还有意识地把自己和那些事剥离开。
这足以表明扶苏和嬴政并没有外面传言所说的那么亲密无间。
这也是张良选择来秦国的原因之一。
扶苏有着最适合的身份,更有着与许多人不一样的想法。
有些路,一个人走未免太寂寞了。
既然扶苏坦然相告,张良也没瞒着,正色把自己的私心说了出来:“上次一别之后,我一直记得你最开始问我的话。那时候你问我,韩国的百姓过得如何?当时我没有回答,回国之后我一直在看,我想看看秦国大军压境时他们会不会改,也想看看有多少贤者能人会站出来说话,可是没有,一直没有,他们一如既往地排挤忠良、任用小人、鱼肉百姓,到前线告急时倒是有人有动作了,他们连夜带着家当潜逃出城。”张良眉眼沉沉,“百姓过得如何?百姓过得不好,很不好,可以说他们之中有很多人从出生开始,就没过过一天好日子。”
扶苏安静下来。
张良说道:“所以,我来了。”他定定地凝视着扶苏,语气认真而郑重,“你会不一样的,对吧?”
他没想着投奔秦国,没想着效忠于嬴政,事实上以他的年纪也没法取信于任何一位国君。
他本就只是个微不足道的小人物。
既然他没有办法左右天下大势,那么他想好好做一些自己认为该做的事。
两个人在园子里走了好一会,天色已经暗了下去,怀德他们提着灯笼站在不远处候着,但没有人走到近前打扰他们说话。
扶苏再次停下脚步,转头看向神色认真的张良。
张良也停下来看着他。
扶苏说道:“我不知道。”
他把张良当朋友,所以不想骗张良。即使是在他父皇一统天下之后,他也不一定能当上太子,更不一定能做到张良希望他做到的事。
他甚至想着若是将来父皇对他心生猜疑,他便效仿范蠡乘舟而去,远离世事纷扰,再不管这些凡尘俗务。
张良见扶苏一脸认真,连顺势说句好听话都不会,不由叹了口气,无奈地说道:“以后骗人的事,还是交给我吧。”
扶苏:“……”
怎么感觉张良要把他们友谊的小船变成贼船呢?
作者有话要说:
嬴政:为儿子操碎了心
张良:为好友操碎了心
扶小苏:……?
第53章 打盹
不管怎么说,张良来了都是件值得高兴的事,扶苏第二天还特意邀请李由过来和张良叙叙旧,毕竟当初他们三个人可是一起在云阳住过大半年的。
虽说张良和李由有时候总有相反意见,不过君子和而不同,意见不同不代表彼此真的不对付,以前扶苏师门之中就有不少平时吵翻天遇事又能相互帮扶的同门。
张良:“……”
李由:“……”
算了,捏着鼻子认了吧。
张良就此在咸阳住下了,他这次孤身一人出门,路上遇上了好些波折。比如遇上几个落草为寇的劫匪围着他打劫,再比如路上遇到个老头生病了非要他照顾了好几天,现在好不容易来到可以好好休息的地方,张良自然舒舒服服地休养了好几天。
到扶苏见完最后一位郡守派来的地方官员,才真正有时间好好和张良坐下聊天。
张良显然已经习惯咸阳这边的生活,看起来还挺自在,和扶苏讲了讲自己一路上的经历,还掏出本《太公兵法》和扶苏分享。
这书是路上那老头塞给他的,他被那老头讹上以后不得不当了几天孙子,对方病好以后把这书塞给了他,他赶路时走走停停,看了大半,这几天趁着在休养把后面的内容也吃透了,觉得有点意思,所以准备给扶苏看看。
扶苏听到张良说起路上遇险又被讹,本来还挺担心,等张良掏出本书来,他的注意力便被转移了,接过《太公兵法》看了起来。
张良也没闲着,他记性好,读过一次的东西基本能熟记在心,扶苏在认真看书,他也在一旁推演着书上提到的一些案例,不时在提笔写些感悟。
同一本书,不同的人看了可能会有不同的收获,同一个人在不同时期看了也可能会有不同的收获,张良如今还处于看什么都新鲜的年纪,得了本有趣的新书便按捺不住要和扶苏探讨里面的内容。
两个人在书房挑灯夜读,扶苏时不时掩卷和张良讨论一番,时间不知不觉便过去了,谈到兴起时还堆个沙盘现场推演起来。
这书名为《太公兵法》,所涉及的内容却远远不止是战场上的事那么简单,更多的是言简意赅地讲述战事背后的各种博弈,把朝堂内外的明潮暗涌抽丝剥茧地剖析得一清二楚。
张良一个人看时还只觉得这书写得很有道理,一路上拿出来重读了好几遍,这会儿两个人一起推演和分析,越琢磨越觉得心惊,只觉得其中每一个字都破有深意。
扶苏再贡献一些当初在小世界历练时的见闻进行拓展延伸,可以探讨的内容就更丰富了。
这一探讨,不知不觉天已经蒙蒙亮,期间怀德虽然提醒过几次,但都无济于事,扶苏每次都表示“一会就去睡”,结果一和张良讨论起来又没完没了。
直至怀德提醒说要耽误早朝了,扶苏才想起自己还得去上朝。他把《太公兵法》还给张良,说道:“这书是你得来的,还是不要再随便给别人看了。”
不是扶苏不想把这本《太公兵法》推而广之,而是其中有太多一般人不能触碰的内容,他估计他父皇不会喜欢看过这书的人,更不会乐意有人把这本书到处传播。
张良笑道:“我本也没打算给别人看。”
读过这书之后,张良就知道那碰瓷的老头并不简单,估计是故意找上他的,那几天得寸进尺地讹他,大概都是在考验他。要是他一心想着早点来找扶苏,不耐烦地撒手不管,估计《太公兵法》是到不了他手上的。
张良让扶苏赶早去上朝,自己懒洋洋地伸了个懒腰,打着哈欠回房补觉去了。
虽然扶苏年纪小,精力非常旺盛,但一夜不眠,还净讨论些费脑子的事,还是太耗神了。集中精神的时候他还没感觉,等换好衣裳出门去,他就忍不住开始犯困。
这种困意在上朝听其他人商议政事时被彻底勾了起来。
扶苏坐在自己的位置上,眼皮慢慢开始往下耷拉,小脑袋也随着周围不怎么激昂的说话声一点一点,明显被他们的和声细语弄得困到不行。
嬴政听着那出列的朝臣说着些不痛不痒的事也有些不耐烦,目光很快转到扶苏身上。
瞅见扶苏在打瞌睡,嬴政便盯着他看。
冯去疾的位置在扶苏旁边,见嬴政瞧着扶苏的方向,也跟着转头看去。发现扶苏都快睡着了,冯去疾不由替他捏了把汗。
转念一想,冯去疾又觉得嬴政逼这么个半大小孩整天早起上朝太不人道了。
小孩子正是长身体的时候,怎么受得了起这么早,还天天跟个大人一样闷在官衙那边办公?
察觉嬴政的眼神带上了几分愠怒,冯去疾冒着被迁怒的风险轻轻推了推扶苏。
扶苏敏锐地睁开了眼。
他循着被推的方向看去,瞧见了冯去疾关切的双眼。
扶苏知道自己不小心打了个盹,立刻打起精神坐直身子,还欲盖弥彰地仰起头往端坐在上头的嬴政看去,一副“我在认真听课”的乖宝宝模样。
嬴政淡淡扫了他一眼,让那个正在絮絮叨叨的官员闭了嘴,点了个声音大的武将让对方汇报前线情况。
这人负责和南阳那边沟通,被嬴政点名之后精神一振,用他洪浑的嗓门说起攻韩进展。
听到这个,扶苏可就不困了。
虽然来自韩国的小伙伴还在家里住着,但韩国肯定还是要拿下的,区别只在于时间早晚而已。说句对不起张良的话,说不定韩国降秦以后,张良在秦国行事会更方便。
毕竟只要韩国还在,张良的处境就会和韩非一样微妙,很多事即使扶苏能放心和张良商量,其他人也绝不会放心的。
这位武将说话简洁直白,简明扼要地给所有人解说前线的情况:秦国大军粮食武器充足,韩国那边却不行了,他们边境去年误了秋收,非常缺粮,上头为了保证军需,强行给其他地方的百姓加税征粮,弄得有些人家里已经没米下锅,有些人家里连粮种都被搜刮走了。
这导致韩国不仅边境民心浮动,连韩国腹地都有百姓悄悄往邻近各国跑,主将觉得这时机很好,决定一口气直取新郑。得到这个消息时,大军已经开拔了,现在说不准已经拿下几个城池!
这对大部分人来说都是个振奋人心的好消息。
扶苏听了既喜又忧,喜的当然是秦国依然有一统天下之势,没有因为他这个变数而发生太大的改变;忧的是倘若张良知道了这个消息,肯定免不了伤心难过。
早朝结束之后,扶苏去求见嬴政。
嬴政没让人拦着,由着扶苏入内说话。
扶苏见嬴政神色莫辨地坐在那,心里有些忐忑,毕竟他刚才打瞌睡明显被嬴政抓包了。不过想到自己的来意,扶苏还是扛住压力开了口:“父王,既然拿下了韩国几座城池,是不是可以多留些俘虏送回来?”
</div>
</div>
当初他们在云阳也每日相对而坐,指点天下大势,三个人各有见解,都畅所欲言。
只是亲眼看到天下战乱频起、民不聊生,与坐在屋中指点江山又完全不同。
张良一直对按取首级数量来给士卒封爵的秦国没有太多好感,可以说每一个秦国将士身上的爵位都是用东方诸国的人命堆起来的,东方诸国对军中的封赏远没有这么直接而残酷。
可正是这种直接而残酷的军功封爵制度,让秦国大军以势不可挡之姿跃升为令六国国君夜不能寐的精锐强师。
如果有别的选择,张良可能不会到秦国来。
他始终认为这样一只被血肉喂养着长大的野兽,哪怕将来能横扫六国一统天下也不可能长久,作为亡国之民的六国百姓更不可能被善待。
可是一来以他的年纪,连在韩国都左右不了什么,更别提受到其余诸国的重用;二来,六国之君看不出谁有能与秦王嬴政相抗衡的明主之相;更重要的是,六国之中没有扶苏这样的变数。
所以,他才会到秦国来。
张良注视着扶苏追问:“我要是不只想喝酒呢?”
两个人立在桃树之下对视良久,扶苏没有立刻答话,而是抬脚往前走去。
他明白了张良的意思,张良的意思是这次他来了就不走了,往后都留在咸阳,而且不仅仅是当他的朋友。
张良的才华与能力,扶苏是知道的。
虽然他不知晓在他前世自刎之后张良有什么样的成就,但他很确定张良绝非池中之物。
这样一个人,在两国交战的要紧时候来投奔他,必然是考虑了很久,也下了很大的决心。
可他并不能保证自己能不辜负张良的期望与信任。
假如是姚县令那样的人,他会放心地留用,因为他知道对方所求的自己可以轻松给予;但他知道张良要的,绝不是一两次晋升机会或者些许利益。
他重活一世,已经懂得不能辜负别人的信任,给出了承诺就要负起相应的责任。
两个人沉默地往前走出一段路,扶苏才开口:“你想要的,我不一定能给。”
张良笑了。
他相貌本就出众,笑起来更是眉眼生辉,连扶苏这种见惯了美人的人都忍不住晃了晃神。
张良说道:“我要是你,我就先把人骗过来再说。”
哪有人这么实诚,一开口就实话实说的?
何况他也没指着扶苏对他言听计从,他说什么就信什么、他让做什么就做什么。
扶苏选的路明显和嬴政、和大多数秦国人都不一样,现在他年纪还小,嬴政又正值盛年,不至于对自己亲儿子有什么猜忌,应该是最适合埋头发展自己势力的时候。
至少在将来那些人反应过来之前,扶苏得拥有足以与他们平起平坐、相互抗衡的实力,要不然扶苏的处境会很危险。
当初张良就看出来了,扶苏明显还在犹豫不定。只要是能做到的事,扶苏都想去做;可在做那些事的同时,扶苏又有种莫名的悲观,不仅没有去争取太子之位的意思,反而还有意识地把自己和那些事剥离开。
这足以表明扶苏和嬴政并没有外面传言所说的那么亲密无间。
这也是张良选择来秦国的原因之一。
扶苏有着最适合的身份,更有着与许多人不一样的想法。
有些路,一个人走未免太寂寞了。
既然扶苏坦然相告,张良也没瞒着,正色把自己的私心说了出来:“上次一别之后,我一直记得你最开始问我的话。那时候你问我,韩国的百姓过得如何?当时我没有回答,回国之后我一直在看,我想看看秦国大军压境时他们会不会改,也想看看有多少贤者能人会站出来说话,可是没有,一直没有,他们一如既往地排挤忠良、任用小人、鱼肉百姓,到前线告急时倒是有人有动作了,他们连夜带着家当潜逃出城。”张良眉眼沉沉,“百姓过得如何?百姓过得不好,很不好,可以说他们之中有很多人从出生开始,就没过过一天好日子。”
扶苏安静下来。
张良说道:“所以,我来了。”他定定地凝视着扶苏,语气认真而郑重,“你会不一样的,对吧?”
他没想着投奔秦国,没想着效忠于嬴政,事实上以他的年纪也没法取信于任何一位国君。
他本就只是个微不足道的小人物。
既然他没有办法左右天下大势,那么他想好好做一些自己认为该做的事。
两个人在园子里走了好一会,天色已经暗了下去,怀德他们提着灯笼站在不远处候着,但没有人走到近前打扰他们说话。
扶苏再次停下脚步,转头看向神色认真的张良。
张良也停下来看着他。
扶苏说道:“我不知道。”
他把张良当朋友,所以不想骗张良。即使是在他父皇一统天下之后,他也不一定能当上太子,更不一定能做到张良希望他做到的事。
他甚至想着若是将来父皇对他心生猜疑,他便效仿范蠡乘舟而去,远离世事纷扰,再不管这些凡尘俗务。
张良见扶苏一脸认真,连顺势说句好听话都不会,不由叹了口气,无奈地说道:“以后骗人的事,还是交给我吧。”
扶苏:“……”
怎么感觉张良要把他们友谊的小船变成贼船呢?
作者有话要说:
嬴政:为儿子操碎了心
张良:为好友操碎了心
扶小苏:……?
第53章 打盹
不管怎么说,张良来了都是件值得高兴的事,扶苏第二天还特意邀请李由过来和张良叙叙旧,毕竟当初他们三个人可是一起在云阳住过大半年的。
虽说张良和李由有时候总有相反意见,不过君子和而不同,意见不同不代表彼此真的不对付,以前扶苏师门之中就有不少平时吵翻天遇事又能相互帮扶的同门。
张良:“……”
李由:“……”
算了,捏着鼻子认了吧。
张良就此在咸阳住下了,他这次孤身一人出门,路上遇上了好些波折。比如遇上几个落草为寇的劫匪围着他打劫,再比如路上遇到个老头生病了非要他照顾了好几天,现在好不容易来到可以好好休息的地方,张良自然舒舒服服地休养了好几天。
到扶苏见完最后一位郡守派来的地方官员,才真正有时间好好和张良坐下聊天。
张良显然已经习惯咸阳这边的生活,看起来还挺自在,和扶苏讲了讲自己一路上的经历,还掏出本《太公兵法》和扶苏分享。
这书是路上那老头塞给他的,他被那老头讹上以后不得不当了几天孙子,对方病好以后把这书塞给了他,他赶路时走走停停,看了大半,这几天趁着在休养把后面的内容也吃透了,觉得有点意思,所以准备给扶苏看看。
扶苏听到张良说起路上遇险又被讹,本来还挺担心,等张良掏出本书来,他的注意力便被转移了,接过《太公兵法》看了起来。
张良也没闲着,他记性好,读过一次的东西基本能熟记在心,扶苏在认真看书,他也在一旁推演着书上提到的一些案例,不时在提笔写些感悟。
同一本书,不同的人看了可能会有不同的收获,同一个人在不同时期看了也可能会有不同的收获,张良如今还处于看什么都新鲜的年纪,得了本有趣的新书便按捺不住要和扶苏探讨里面的内容。
两个人在书房挑灯夜读,扶苏时不时掩卷和张良讨论一番,时间不知不觉便过去了,谈到兴起时还堆个沙盘现场推演起来。
这书名为《太公兵法》,所涉及的内容却远远不止是战场上的事那么简单,更多的是言简意赅地讲述战事背后的各种博弈,把朝堂内外的明潮暗涌抽丝剥茧地剖析得一清二楚。
张良一个人看时还只觉得这书写得很有道理,一路上拿出来重读了好几遍,这会儿两个人一起推演和分析,越琢磨越觉得心惊,只觉得其中每一个字都破有深意。
扶苏再贡献一些当初在小世界历练时的见闻进行拓展延伸,可以探讨的内容就更丰富了。
这一探讨,不知不觉天已经蒙蒙亮,期间怀德虽然提醒过几次,但都无济于事,扶苏每次都表示“一会就去睡”,结果一和张良讨论起来又没完没了。
直至怀德提醒说要耽误早朝了,扶苏才想起自己还得去上朝。他把《太公兵法》还给张良,说道:“这书是你得来的,还是不要再随便给别人看了。”
不是扶苏不想把这本《太公兵法》推而广之,而是其中有太多一般人不能触碰的内容,他估计他父皇不会喜欢看过这书的人,更不会乐意有人把这本书到处传播。
张良笑道:“我本也没打算给别人看。”
读过这书之后,张良就知道那碰瓷的老头并不简单,估计是故意找上他的,那几天得寸进尺地讹他,大概都是在考验他。要是他一心想着早点来找扶苏,不耐烦地撒手不管,估计《太公兵法》是到不了他手上的。
张良让扶苏赶早去上朝,自己懒洋洋地伸了个懒腰,打着哈欠回房补觉去了。
虽然扶苏年纪小,精力非常旺盛,但一夜不眠,还净讨论些费脑子的事,还是太耗神了。集中精神的时候他还没感觉,等换好衣裳出门去,他就忍不住开始犯困。
这种困意在上朝听其他人商议政事时被彻底勾了起来。
扶苏坐在自己的位置上,眼皮慢慢开始往下耷拉,小脑袋也随着周围不怎么激昂的说话声一点一点,明显被他们的和声细语弄得困到不行。
嬴政听着那出列的朝臣说着些不痛不痒的事也有些不耐烦,目光很快转到扶苏身上。
瞅见扶苏在打瞌睡,嬴政便盯着他看。
冯去疾的位置在扶苏旁边,见嬴政瞧着扶苏的方向,也跟着转头看去。发现扶苏都快睡着了,冯去疾不由替他捏了把汗。
转念一想,冯去疾又觉得嬴政逼这么个半大小孩整天早起上朝太不人道了。
小孩子正是长身体的时候,怎么受得了起这么早,还天天跟个大人一样闷在官衙那边办公?
察觉嬴政的眼神带上了几分愠怒,冯去疾冒着被迁怒的风险轻轻推了推扶苏。
扶苏敏锐地睁开了眼。
他循着被推的方向看去,瞧见了冯去疾关切的双眼。
扶苏知道自己不小心打了个盹,立刻打起精神坐直身子,还欲盖弥彰地仰起头往端坐在上头的嬴政看去,一副“我在认真听课”的乖宝宝模样。
嬴政淡淡扫了他一眼,让那个正在絮絮叨叨的官员闭了嘴,点了个声音大的武将让对方汇报前线情况。
这人负责和南阳那边沟通,被嬴政点名之后精神一振,用他洪浑的嗓门说起攻韩进展。
听到这个,扶苏可就不困了。
虽然来自韩国的小伙伴还在家里住着,但韩国肯定还是要拿下的,区别只在于时间早晚而已。说句对不起张良的话,说不定韩国降秦以后,张良在秦国行事会更方便。
毕竟只要韩国还在,张良的处境就会和韩非一样微妙,很多事即使扶苏能放心和张良商量,其他人也绝不会放心的。
这位武将说话简洁直白,简明扼要地给所有人解说前线的情况:秦国大军粮食武器充足,韩国那边却不行了,他们边境去年误了秋收,非常缺粮,上头为了保证军需,强行给其他地方的百姓加税征粮,弄得有些人家里已经没米下锅,有些人家里连粮种都被搜刮走了。
这导致韩国不仅边境民心浮动,连韩国腹地都有百姓悄悄往邻近各国跑,主将觉得这时机很好,决定一口气直取新郑。得到这个消息时,大军已经开拔了,现在说不准已经拿下几个城池!
这对大部分人来说都是个振奋人心的好消息。
扶苏听了既喜又忧,喜的当然是秦国依然有一统天下之势,没有因为他这个变数而发生太大的改变;忧的是倘若张良知道了这个消息,肯定免不了伤心难过。
早朝结束之后,扶苏去求见嬴政。
嬴政没让人拦着,由着扶苏入内说话。
扶苏见嬴政神色莫辨地坐在那,心里有些忐忑,毕竟他刚才打瞌睡明显被嬴政抓包了。不过想到自己的来意,扶苏还是扛住压力开了口:“父王,既然拿下了韩国几座城池,是不是可以多留些俘虏送回来?”
</div>
</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