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你们也挺不容易的,最近来常乐县买针的人这么多,你们每日住在城里,就算吃饭不用花钱,租房也是一笔开销啊。”南文川对这几个焉耆人说道。
“唉……又有什么办法呢,你若能帮我们早日买得针来,我们几个虽没有太多钱帛,却也一定会有所酬谢。”这几个焉耆人想让南文川帮他们买针,毕竟是本地人,说不定有什么门路呢。
“此事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做到,你们这么多人,要买的针也多,还是安心住下,耐心等候吧。”南文川小老儿一般摇头晃脑。
“唉……”说了半天,还不是什么忙都帮不上,这几个焉耆人亦是失落叹气。
“你们住在这城里头,每日也要花销,别到时候针没买到,钱帛便花完了,不若还是寻些活计来做,好歹挣几个铜钱也好。”南文川这时候又对他们说道。
“不知这位小郎君有何高见?”这几个焉耆人这时候也看出来了,眼前这小子年纪不大,人却鬼得很,几句话绕来绕去的,直到现在才算是真正入了正题。
“嗨,我能有什么高见。”南文川笑嘻嘻道:
“我现在每天从这边下了工就要回家磨针,你们要是也想磨针挣钱,随时过来找我便是,毕竟针坊也不向你们这些外乡人派活嘛。”
“工价怎么算?”这些焉耆人也不会天真地以为眼前这个小子发了善心,要给他们做白工。
“你们每磨十二根,我便按十根的工价给你们。”这抽成的方法南文川也琢磨了好几天了,就在这个十二根和十三根之间犹豫了很久,最后想来想去还是决定不要太贪心,十二根就好。
“……”那几个焉耆人面面相觑,他们这回是来买针的,每日都要等着针坊那边出针,不可能去水泥作坊之类的地方一整天一整天地干活,更不可能担了豆腐酒尾之类的物什到外面去兜售。
这磨针的活计虽然挣得少,但是时间上就比较自由,想去针坊那边随时可以去,待买到了针,他们随时也可以走。
“南文川!人呢?哪儿去了?”
“快些过来和面!若是再偷懒,我便与县令说,让你回家吃自己。”这施饼处的活计也是辛苦,那两名妇人正在那边忙得满头大汗,一转脸见南文川那小子又不见了人影,登时火起,高声叫骂起来。
“来了来了!”南文川慌忙应道。
“那你们自己再想想,什么时候想好了,随时过来跟我说。”最后他甩下这样一句话,然后就匆匆忙忙跑回去干活去了。
这个事情倒不是南文川自己想出来的,城中不少百姓从很早以前就开始这么干了。
自从常乐县中这个针坊开张以来,便有不少外地商贩到他们这里来买针,有些人一时买不到针,经济又比较拮据不舍得住客舍的,便会租住在一些百姓家中,然后很快就有一些外地商贩跟当地百姓一起磨起了针,至于给不给抽成,具体给多少,各家的情况也都不太一样。
最近渐渐的,倒是生出一些约定成熟的规矩来了,一般就是这些外地商贾磨十二三根针,得到十根针的工钱。
这些焉耆人昨日刚到,好像还不太了解情况,于是这南文川瞅准了便下手了,说白了就是抢生意,想要赶在别人之前把这几个焉耆人发展成自己的下家。
然而他却没能把这一笔生意抢到手,第二天他就听闻这几个焉耆人从别人那里拿了针回去磨。
南文川在失望之余,却并没有就此气馁,依旧每天都在努力给自己发展下家。
这些出来跑商的大多都是青壮,他们要是下了功夫去磨,每天至少能磨三四十根,这一个人的抽成就有不少了,若是多来几个,随随便便就能比他老娘每日闷头在家里磨针挣得多。
大约还是因为他年纪太小的关系,那些人大多都不会考虑从南文川手里拿活干。而且他们家又只有孤儿寡母两个人,不方便租房子给陌生男子,要从别处寻人到他这里来拿针去磨,本来也不太容易。
南文川整日看着别人家挣钱,自家却是处处赶不上趟,又是着急又是上火,他想方设法与这些外地来的商贩接触,却并没有取得很好的效果。
这一天傍晚,罗用从熏肉作坊那边回来,刚好看到南文川与几名外地来的商贩站在街上说话。
南文川这小子近来常常与这些外地人攀谈,天南海北的新鲜事听来不少,这时候只见他一个人站在那里说得口若悬河,那些个商贩也是听得津津有味。
罗用站在街边听了一会儿,待到他们那边说得差不多了,便把南文川喊了过来,言是有事吩咐他去做,叫他跟自己走。
南文川不知县令寻他何事,还当自己这几日干活的时候开小差的事情被他知道了,于是便也不敢多言,只是低眉顺眼地跟在后头。
“你可知过犹不及的道理?”待他们走出一段距离之后,罗用停下脚步,对南文川说道。
“?”南文川没反应过来,怎的县令忽的与他说起这个来了?
“你若想从他人那里得到什么,首先就要知道对方看重的是什么。”罗用告诉他:“你得学会站在对方的角度思考问题。”
“?”南文川那小子还是一头雾水的样子。
“行了,你回去好好想想吧,如何才能取信于人,你现在所做的事情,与你心中想要的结果恰好相反。”
罗用这几日也开始忙碌起来了,要不是实在不忍心看着这个小孩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他也不会平白跟一个这么小的孩子说这些,现在他该说的也说了,剩下的就看这孩子自己能不能领悟了。
要学会站在对方的角度思考问题。这句话在后世几乎是随处可见的,尤其是对于那些销售人员来说,更是每一个人都需要牢记于心的道理。
然而在眼下这个年代,很多人却并不知晓,也没有人告诉他们。就连将心比心这句话,也是到南宋才出现,出自《朱子语类》,要等到广为流传,不知又要多少年以后。
南文川得了二十一世纪这一句至理名言,这天晚上他回家以后,翻来覆去的,把罗用那几句话想了足有几十遍。
“唉……又有什么办法呢,你若能帮我们早日买得针来,我们几个虽没有太多钱帛,却也一定会有所酬谢。”这几个焉耆人想让南文川帮他们买针,毕竟是本地人,说不定有什么门路呢。
“此事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做到,你们这么多人,要买的针也多,还是安心住下,耐心等候吧。”南文川小老儿一般摇头晃脑。
“唉……”说了半天,还不是什么忙都帮不上,这几个焉耆人亦是失落叹气。
“你们住在这城里头,每日也要花销,别到时候针没买到,钱帛便花完了,不若还是寻些活计来做,好歹挣几个铜钱也好。”南文川这时候又对他们说道。
“不知这位小郎君有何高见?”这几个焉耆人这时候也看出来了,眼前这小子年纪不大,人却鬼得很,几句话绕来绕去的,直到现在才算是真正入了正题。
“嗨,我能有什么高见。”南文川笑嘻嘻道:
“我现在每天从这边下了工就要回家磨针,你们要是也想磨针挣钱,随时过来找我便是,毕竟针坊也不向你们这些外乡人派活嘛。”
“工价怎么算?”这些焉耆人也不会天真地以为眼前这个小子发了善心,要给他们做白工。
“你们每磨十二根,我便按十根的工价给你们。”这抽成的方法南文川也琢磨了好几天了,就在这个十二根和十三根之间犹豫了很久,最后想来想去还是决定不要太贪心,十二根就好。
“……”那几个焉耆人面面相觑,他们这回是来买针的,每日都要等着针坊那边出针,不可能去水泥作坊之类的地方一整天一整天地干活,更不可能担了豆腐酒尾之类的物什到外面去兜售。
这磨针的活计虽然挣得少,但是时间上就比较自由,想去针坊那边随时可以去,待买到了针,他们随时也可以走。
“南文川!人呢?哪儿去了?”
“快些过来和面!若是再偷懒,我便与县令说,让你回家吃自己。”这施饼处的活计也是辛苦,那两名妇人正在那边忙得满头大汗,一转脸见南文川那小子又不见了人影,登时火起,高声叫骂起来。
“来了来了!”南文川慌忙应道。
“那你们自己再想想,什么时候想好了,随时过来跟我说。”最后他甩下这样一句话,然后就匆匆忙忙跑回去干活去了。
这个事情倒不是南文川自己想出来的,城中不少百姓从很早以前就开始这么干了。
自从常乐县中这个针坊开张以来,便有不少外地商贩到他们这里来买针,有些人一时买不到针,经济又比较拮据不舍得住客舍的,便会租住在一些百姓家中,然后很快就有一些外地商贩跟当地百姓一起磨起了针,至于给不给抽成,具体给多少,各家的情况也都不太一样。
最近渐渐的,倒是生出一些约定成熟的规矩来了,一般就是这些外地商贾磨十二三根针,得到十根针的工钱。
这些焉耆人昨日刚到,好像还不太了解情况,于是这南文川瞅准了便下手了,说白了就是抢生意,想要赶在别人之前把这几个焉耆人发展成自己的下家。
然而他却没能把这一笔生意抢到手,第二天他就听闻这几个焉耆人从别人那里拿了针回去磨。
南文川在失望之余,却并没有就此气馁,依旧每天都在努力给自己发展下家。
这些出来跑商的大多都是青壮,他们要是下了功夫去磨,每天至少能磨三四十根,这一个人的抽成就有不少了,若是多来几个,随随便便就能比他老娘每日闷头在家里磨针挣得多。
大约还是因为他年纪太小的关系,那些人大多都不会考虑从南文川手里拿活干。而且他们家又只有孤儿寡母两个人,不方便租房子给陌生男子,要从别处寻人到他这里来拿针去磨,本来也不太容易。
南文川整日看着别人家挣钱,自家却是处处赶不上趟,又是着急又是上火,他想方设法与这些外地来的商贩接触,却并没有取得很好的效果。
这一天傍晚,罗用从熏肉作坊那边回来,刚好看到南文川与几名外地来的商贩站在街上说话。
南文川这小子近来常常与这些外地人攀谈,天南海北的新鲜事听来不少,这时候只见他一个人站在那里说得口若悬河,那些个商贩也是听得津津有味。
罗用站在街边听了一会儿,待到他们那边说得差不多了,便把南文川喊了过来,言是有事吩咐他去做,叫他跟自己走。
南文川不知县令寻他何事,还当自己这几日干活的时候开小差的事情被他知道了,于是便也不敢多言,只是低眉顺眼地跟在后头。
“你可知过犹不及的道理?”待他们走出一段距离之后,罗用停下脚步,对南文川说道。
“?”南文川没反应过来,怎的县令忽的与他说起这个来了?
“你若想从他人那里得到什么,首先就要知道对方看重的是什么。”罗用告诉他:“你得学会站在对方的角度思考问题。”
“?”南文川那小子还是一头雾水的样子。
“行了,你回去好好想想吧,如何才能取信于人,你现在所做的事情,与你心中想要的结果恰好相反。”
罗用这几日也开始忙碌起来了,要不是实在不忍心看着这个小孩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他也不会平白跟一个这么小的孩子说这些,现在他该说的也说了,剩下的就看这孩子自己能不能领悟了。
要学会站在对方的角度思考问题。这句话在后世几乎是随处可见的,尤其是对于那些销售人员来说,更是每一个人都需要牢记于心的道理。
然而在眼下这个年代,很多人却并不知晓,也没有人告诉他们。就连将心比心这句话,也是到南宋才出现,出自《朱子语类》,要等到广为流传,不知又要多少年以后。
南文川得了二十一世纪这一句至理名言,这天晚上他回家以后,翻来覆去的,把罗用那几句话想了足有几十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