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去年暮春太后娘娘寿宴开始,爆发的纷乱诸事,终都随着今岁暮春的洗尘庆功宴,尘埃落定,宴罢,帝驾先行,后与宴众人散去,御前总管赵东林,奉圣命快步至将离去的武安侯身前,道陛下请侯爷至御殿一叙,却为武安侯婉拒,道为人臣子,当尽忠尽孝,如今忠已尽,孝未行,人虽抵京,尚未回家,当早些归去。
这世上胆敢如此拒绝圣命的,除了身患呆症的温老先生,也就唯有贵妃娘娘与武安侯了,赵东林无法,只得回建章宫,将武安侯的话,一字不漏地禀与圣上听,圣上听了,倒也没多说什么,只是一个人在殿内坐了快两个时辰后,吩咐备下车马,微服出宫,去寻武安侯。
从凌烟殿离开后,沈湛出宫回府,在内待了一个多时辰,又骑马往京郊枫山去,沈氏祖茔,依山望湖,坐落其间,他策马至此,下马牵行,一步步慢走至姐姐坟前,望着墓碑正中干干净净、无称无封的“沈淑音之墓”五个刻字,目光所及,一笔一画,像是有刻刀在他心头割划,一刀刀鲜血淋漓地,深深篆刻在了他的心里。
……在边漠激战时,他即已收到了姐姐薨逝、母亲被囚的消息,信中,圣上写明事情因果,他相信信中所言,如若姐姐之死另有隐情,圣上不会在那样的敏感时刻,写亲笔信告知,而会为稳他沈湛的心,为稳军情,千方百计地暂瞒此事,确保战事胜利,边漠太平。
……纵使母亲千错万错,他和姐姐是母亲的孩子,是母亲给予他们生命,给予他们清贵的生活,将他们养大成人,如若真要有一人以性命替母亲保命赎罪,他愿那人是自己,而不是姐姐,他和姐姐说过,万事宽心,等他回来,可他人回来了,姐姐却长眠地下,音容笑貌不再,只有眼前这个冰冷的坟冢……
……原以为此生终于做成了一件事,可却又是败了,姐姐走了,母亲也变得半醒半疯,神智迷疯时,不知道他是谁,而一旦清醒,认出他来,短暂的怔愣后,即会痛骂他背叛自己生母,害她一败涂地、沦落到如此不堪境地……
……他走时,母亲鬓边已生了几丝白发,回到府中,他有预想被囚的母亲,会因自己的背叛、因姐姐的死亡、因多年谋划付诸流水、因两手空空、再无权势、只能在内宅之中度过余生,而有多么伤心憔悴,但也未想到母亲会近乎半疯,未想到那几丝白发会如潮水漫开,覆得母亲满头白发如雪……
……他也原已做好被母亲痛恨斥骂的准备,可当母亲激烈怒骂的言辞,像刀子一样扎在他的身上,当母亲红着双眼,手指着他,情绪激动地说是他的背叛害了自己的母亲、害死了他的亲姐姐时,内心强忍的痛苦,终是迸发出来,让他无法直面母亲,几是逃了开去……
……小时候他被父母亲斥责时,姐姐会替他求情,会私下里悄悄安慰他,长大后他和母亲闹了不快,也习惯同姐姐说上几句,但现在,再无人倾听安慰了,姐姐不在了……永远不在了……
牵马的缰绳,从掌中无力滑落,沈湛手抚上冰冷的墓碑,轻靠了上去,临近初夏的风,混着山湖的枝叶清气,该是沁爽的,可拂在他的面上,却似凛冽冬日里的寒风,刀割一样疼,余生春夏秋冬,皆是一样的了,永是茫茫雪原,天地空冷,岑寂无声。
原应无声,可长久的沉寂后,却有轻轻的脚步声响起,沈湛侧首看到来人,那脚步声,也就一声声地落到了他的心里,来人近前停步,他亦不动,几步之遥的距离,却似隔有天堑,无人再往前半步,亦难再往前半步,倒是“紫夜”毫无顾忌,为久别重逢,高兴地甩着鬃毛,抬蹄踏前,亲密地靠了上去。
第195章 回宫
这沈氏祖茔,在作为沈家新妇时,她曾随明郎来此,祭拜先人,在皇后娘娘薨逝后,她曾随圣上来此,望着皇后娘娘下葬,一时是初为人妇的欢喜,一时是满心彻骨的悲凉,再一次来此,温蘅望着皇后娘娘墓前的年轻男子,望着他通红的双眼,心中滋味难言,也,不能言。
……她知道,只有在皇后娘娘墓前,他才会卸下所有,才会允许自己流露出内心的真实情绪,不愿为外人所知的脆弱与痛苦,在这里,他不是冷毅的昭武将军,不是担起一族的武安侯,只是沈湛,只是沈湛沈明郎……
……终究是放不下,放心不下,怕他会被痛苦击倒,就此沉沦在痛苦之中,一世如此,走不出过去,望不见明天,还是来了,可来了,却也不知说什么……可说什么……能说什么……
人与人对面站着,咫尺之距,却似隔着天涯,谁也迈不出靠近的一步,唯马儿不知世事纷乱、恩怨情仇,随心所欲,亲密近前,温蘅微垂着眼,轻抚着神骏“紫夜”的脖背,沉默许久,轻道:“皇后娘娘头七那日,我去过武安侯府,同你母亲,在内说了许多话……”
沈湛道:“我知道。”
轻哑的三个字后,又是长久的沉寂,暮春薰风拂着山水清气,沁爽扑面,风中犹有清淡花香,青山绿水,繁花似锦,正是人间三月好时节,前年这样的佳日良辰,新婚的他们,在京郊登山赏春,手挽着手,如胶似漆,还有在青州,那一个又一个风暖花香的春天,却都是琉璃易碎彩云散,如今这样的好时节里,天地万物欣欣向荣,他们却静驻在冰冷的坟冢之前,咫尺天涯,这一世,都将是咫尺天涯。
天涯咫尺,短短数步,是穷尽一生都无法跨越的距离,卷在风中的柳叶,轻落在脚边,沈湛哑声低问:“我们两家……消了吗?”
温蘅道:“消了。”
她慢握住缰绳,终是近前半步,轻道:“过往的恩恩怨怨,都已消了,你我往后,都向前看吧,你是昭武将军,是武安侯,是沈氏的当家人,我是薛蘅,是薛家的后人,你和我,都得好好活着,走出过去,好好活着。”
沈湛沉默许久,问:“你好吗?”
温蘅道:“……我很好,我希望,你也好。”
远处的青碧垂柳后,赵东林见静默良久的武安侯,终是从贵妃娘娘手中执过缰绳,而后就如先前因距离远听不清般,也不知武安侯同贵妃娘娘轻说了句什么,贵妃娘娘便随着牵马的武安侯,一起慢慢走远,两人并行在青山绿水间,背影瞧着,倒像是从前做夫妇时。
……他都做如此想了,何况没醋还能硬酿点醋喝一喝的当今圣上……
默默悬着心的赵东林,悄觑圣上神色,却见圣上面上淡淡的,什么也瞧不出来,也并不追上前去,就如来寻武安侯时,发现贵妃娘娘也在,便停住了脚步,远望着贵妃娘娘与武安侯轻声低语、四目相望,现下也只是无声地静静望着贵妃娘娘与武安侯,并肩而行,身影渐远,直到人影已消失在视线范围内,仍是沉默地静驻望着,一动不动。
圣心难揣,纵是自圣上出世,就侍奉在圣上身边,一直是圣上最信任最得用的内侍,可在许多事上可暗暗揣摩圣意十之七八的赵东林,在贵妃娘娘的事上,也不敢擅自揣摩,毕竟,自贵妃娘娘出现,圣上就不再是他从前熟悉的圣上,所有有关贵妃娘娘的事,都有可能是异数,圣上的言行可能最易预料,却也最难预料。
一言不发的赵东林,也不出声提醒圣上什么,只是这般屏气静声地垂首等着,等到圣上似大梦初醒,微动了动身子,垂下眼帘,默默挪步转身,如无声来时,无声离开,也默默提步跟了上去,侍驾回宫。
回到建章宫的圣上,也似与之前没什么不同,依然是一如平常,早起请安上朝,午后批阅奏折,夜里独自就寝,一日日的,规律如前,只是不再恨不得天天往青莲巷跑,不再数日见不到贵妃娘娘与太子殿下,便浮躁不定,而常是静静坐着,无事时便打开一方匣子,匣子底托着一块绣蘅的帕子,帕子上十数颗粉色碧玺,绕着一颗硕大无暇的明珠,圣上指拨着那一颗颗晶莹剔透的碧玺珠,似是在想事情,又似人已走神,心魂已缈缈不知飘向何方,只一副空壳子坐在御座上,脚踏江水海崖,身披日月龙章。
如此五六日后,时转入夏,御驾将移紫宸宫,赵东林原想请示圣上,是否要派人往青莲巷,接贵妃娘娘与太子殿下同往紫宸宫,可看圣上由始至终,从没提及此事,也就默默地闭了嘴,不多说一个字,依然是安安静静地随侍圣上避暑紫宸宫,安安静静地望着圣上一如在建章宫时,每日里做着天子该做之事,闲下来便一人静坐在那里,除了看帕子珠子,还随着时间一日日流转,添了几样新的,有时是铺纸画画,总是画没多久,便落于火盆中烧了,有时是拿只拨浪鼓轻转手腕,偌大的承明殿,就只听得“砰砰”的撞鼓声响,单调的一声声,回响在金碧辉煌的殿宇中,声音越响,听来越是安静。
还有时,圣上会走站到鹦鹉架前,边给鹦鹉添食加水,边教鹦鹉说话,一声声地,教鹦鹉啼唤“弘郎”,这日,赵东林在旁侍立,看圣上处理完朝事后,又开始教鹦鹉说话,一声声地耐心教道“弘郎”“弘郎”,那立在金架上的雪羽鹦鹉,啄啄食,衔衔水,又探头瞧瞧圣上,终于在圣上锲而不舍的努力下,张开墨喙,清亮啼唤叫道:“弘郎!弘郎!!”
圣上起先听笑了,但笑着笑着,唇际的笑意,就慢慢淡了下去,在雪羽鹦鹉一声声清亮的“弘郎”唤声中,若有若无地浮在唇边,淡薄如一缕轻烟,一拂即逝。
赵东林垂手在旁,默看手托粟米盏的圣上,听鹦鹉每唤一声“弘郎”,便嘉奖似的喂一点粟米,唇际的笑意,也随之越来越淡,终归于无,喂粟米的动作也停了下来,静望着雪羽鹦鹉扑棱着翅膀,不解地盯着他清唤“弘郎”“弘郎”。
聒噪的“弘郎”声,叫唤了好一阵儿还未停止,赵东林在鹦鹉愈来愈响的啼声中,瞥眼看见徒弟多福似有事要通禀、正杵殿门边朝这里小心探看着,轻步走上前去一问,立时眼睛一亮,快步走回圣上身边道:“陛下,贵妃娘娘回宫了。”
圣上似听不明白这句话,手托着粟米盏,怔怔转看了过来,赵东林略提声调,含笑再次禀道:“陛下,贵妃娘娘回宫了!”
圣上这才似反应过来,幽滞的双眸,焕起隐隐闪烁的光彩,唇也微颤了颤,赵东林见圣上如此,心内也松了口气,正欲继续笑禀,然圣上已大步向外走去,衣风带起,手中粟米盏摔泼了一地。
赵东林紧着随走在后,欲随走随说,却见圣上越走越急,他都跟不上了,眼睁睁地望着心急的圣上,只顾着翘首向外探看娘娘芳影,也不注意脚下,硬生生一脚绊在殿门槛处,差点摔了出去。
被甩开一大截的赵东林,来不及伸手去扶,好在殿门边的侍卫机灵,及时扶稳了圣上,赵东林赶紧跑近前去、边搀边问:“陛下,您没事吧?”
圣上却直接甩了他搀扶的手,急急跨出门槛,走至丹墀处四处张望。
承明殿乃天子御殿,地高望远,眺目望去,一览无余,可却除了远处的殿宇、近处的宫侍,什么也看不着,圣上眸中的光彩,渐渐黯了下去,人也僵在那里不动,在他走近时,眸光如刃地冷剜了过来。
赵东林赶紧在天子动怒前,把话说完,“贵妃娘娘带太子殿下回宫了,现正在千秋殿,向太后娘娘请安呢!”
千秋殿中,已有好些时日未见孙儿的太后,抱得孩子舍不得撒手,笑点他的小鼻小嘴,亲亲他的粉嫩脸颊,欢喜地都疼不过来。
温蘅坐在太后身边,随答太后的问话,讲着晗儿的日常之事,太后是过来人,养育过两个孩子,边听边给温蘅一些指点,温蘅受教听着,又淡愁拢眉道:“这几日不知怎么了,晗儿总是闷闷不乐的,大夫说身体无恙,可就是怎么哄也哄不高兴……”
“许是想爹爹了呢”,太后抱着孩子,笑着望向通外的垂帘处,“既来了,悄悄地站在那里做什么?快进来抱抱晗儿,哀家手都快抱酸了。”
一路急行至千秋殿外,却又近情情怯,不让人通传,在通内的金丝竹帘后,悄悄站望了许久的皇帝,见被母后瞧见了,静了静,揭帘走了进去,默将眸光从温蘅身上缓缓掠过,向母后伸出手道:“让儿臣来抱吧。”
太后看皇帝小心地抱过晗儿,道:“坐下吧。”
皇帝低头抱着孩子道:“儿臣站着也行……站着也行……”
太后淡淡一笑,也不勉强,只问阿蘅道:“这次回来,留几日呢?”
第196章 爹爹
温蘅不语,太后也不追问了,只含笑轻拍了拍她的手道:“多住些日子吧,哀家想晗儿想得紧,让哀家多陪陪晗儿,要是小时候太生疏了,长大了,或就不亲了。”
说着又抬首看向皇帝,问:“皇儿,你说是不是?”
抱着孩子的皇帝,含糊“嗯”了一声,眼神悄悄地往温蘅身上瞄,看她仍是微低着头、慢啜着杯中的湘波绿,也不知她到底心思如何,此次主动回宫,是如从前一般,为母后思念孙儿的缘故,短住几日,还是……还是来和他彻底断了……
远望着她与明郎在青山绿水间,牵着紫夜、并肩走远的情景,又一次浮现在皇帝眼前,那样熟悉的感觉,如同他从前望着他们新婚夫妇如胶似漆、并肩而行,只是从前他心里是羡嫉和失落,如今却是满心的害怕不安,和深深的无力感 ……
……明知应不可能的,她是明事理、恩怨分明的人,纵是定国公府和华阳大长公主及老武安侯之间,恩怨已了,应也越不过家仇,再和明郎走到一处……何况,她和他之间,还有晗儿,他们是晗儿的父亲母亲,这是既定的事实,一世都变不了的,血脉相牵,如何能彻底断了……
……明明心里是这样想的,可理智之外,却被更深的无力笼罩着,也许,这世上,没有什么不可能,当年真心将明郎视作兄弟的一瞬间,他在心底立誓,此生绝不做伤害明郎之事,绝不负他半分,可后来,他还是做了,做了许多,将明郎伤得彻底,无可挽回……没有什么不可能,世事难料,没有什么真正的绝不可能……
……他心中慌惧极了,可却什么也做不了,纵然他已是她的夫君,这是全天下都知道的事实,可在明郎面前,他就永远像个贼,窃人珍宝、没有颜面的小贼,没有为主的底气与立场……而她,迄今仍未忘记与明郎的种种,仍未忘记对明郎的爱,他也是清楚知道的……
……这些日子里,他怕她真与明郎重逢泯恩仇,再也不回来了,他想他该做些什么,可又不知可做什么,能做什么,她若真铁了心要回到明郎身边,他难道还能再一次强硬地从明郎身边抢走她吗……明郎的心,已是千疮百孔,他再碰一碰,就要碎了,他也不敢不能再对她用强,无可奈何,他望着他们并肩远去的背影,发现他这九五至尊,是彻底地无可奈何,什么都不能做,什么都做不了,只能卑微地在心里默默地盼,盼着她主动回来,带着晗儿回到他的身边来……
……她如他所盼,主动回来了,不敢相信的狂喜后,他又清醒地怕了,怕她回来是要和他彻底说清,自此彻底断了……
愈想愈是心慌的皇帝,表面却还得装得平常镇定,只是悄悄偷眼瞄看温蘅,他这般一心二用,被他抱着的晗儿,感觉到被忽视,越发闷闷不乐,小腿一蹬,眼看着就要亮嗓开嚎。
皇帝赶在“小祖宗”开嚎前,赶紧回过神来,“哦哦啊啊”地哄个不停,七八个月大的晗儿,正处在模仿发声的时候,听皇帝“哦哦啊啊”,也不闹了,眨巴着眼盯看着,也跟在后面“哦”“啊”起来。
喝着茶笑看的太后,见状笑意更深,问阿蘅道:“最近有在教晗儿学唤‘爹娘’吧?”
……“阿娘”倒是有在教唤,“爹爹”就没有了……
温蘅因此迟疑未答,太后见她如此也看出来了,也是,皇儿不在阿蘅身边,如何教唤“爹爹”呢,总不能是温羡教唤晗儿吧?!
想至此处的太后,放下手中茶盏,笑对皇儿道:“别‘哦哦啊啊’了,你这当爹的,教唤‘爹爹’,才是正经!”
皇帝闻言,张口欲教,又觉这是件相当神圣庄严之事,认真端整了神色,方凝望着怀中的孩子道:“晗儿,叫爹爹~爹~爹~”
他将声音拖得老长,教得十分认真耐心,然而怀中的晗儿,只是静静地望着他吐泡泡。
“不急,慢慢教吧”,太后边笑看着边对阿蘅道,“多住些日子,等晗儿会唤‘爹爹’,再回家吧。”
皇帝正觉母后之言甚得他心,就见怀中的晗儿停止了吐泡泡,张着小嘴模仿唤道:“……爹……爹……”
听自己儿子喊爹,本该高兴才是,可这小子偏在这时候唤出声来,简直像在同他作对似的,这下皇帝真不知道是该高兴好还是不高兴好,他盼着母后再说些什么留住温蘅,可母后听晗儿这么快就学会唤“爹爹”了,喜上眉梢,哪儿顾得上别的,直夸晗儿聪慧,又将他这亲儿子拖出“鞭尸”:
“弘儿小时候学了好久呢,那时先帝也不常来哀家这里,什么‘爹’啊‘娘’啊,都是哀家教弘儿说,弘儿虽学会了,但却不知这‘爹爹’二字,该是唤谁,后来有次先帝过来,看见弘儿对着十来岁的赵东林唤‘爹’,脸都青了,把个赵东林吓得赶紧跪地‘哐哐’磕头……”
皇帝原本因母后在温蘅面前说他糗事,暗暗羞窘,双颊都有点发热,可偷眼悄见温蘅边听边轻轻笑着,眉眼柔雅,笑意清和,怔怔看了一会儿,自己面上的热意也似被之拂散,心也跟着安静了几分,眼看母后同温蘅一起笑看过来,忙收回偷瞧的目光,低下头去,好像一直在认真照顾晗儿,没有分心,边轻摇着手臂,边亲亲晗儿的眉心,悄声咕哝,“臭小子……”
咕哝着又偷偷轻说父子间的悄悄话,“臭小子,帮爹爹把你娘留下来好不好?……留下来,不要走了,爹爹不能没有你娘啊……”
太后不知皇帝在同晗儿咕哝什么,只是看着他们父子这般亲密,心中也很欢喜,她见天色将晚,留皇儿他们在千秋殿用晚膳,又派人去将嘉仪叫来,一家人围坐在膳桌前,共同进膳。
明灯辉照,佳肴满桌,太后在木兰的搀扶下落座,望着坐在身边的儿女儿媳,一个恍惚,好似见柔光萦拢中,淑音亦如从前侍坐在她身旁,正盈盈笑望着她,蓦地眼热,借低头饮茶掩饰过去,执箸笑道:“都动筷子吧,别叫菜凉了。”
容华公主手执玉箸,却无半点夹菜用膳的心思,自今年开春以来,母后说她又大了一岁、真该嫁人了,她就成日烦得不得了,嫁人嫁人,她怎么能嫁给温羡那个坏家伙呢!!
不能嫁,不想嫁,她同母后说了又说,可母后却当她小女儿情态,当她是舍不得离开母亲身边,还安慰她说嫁在京中,可常常回宫相见,说不能为陪伴母亲而误了终身大事等等,她在母后这里无法,又想去找皇兄求求情,可皇兄之前就直接拒绝过她,再一想到之前那被搜出的毒瓶,她一见皇兄就发怵,也说不出这话来,一日日地拖到现在,母后也为她着急了,说该将这婚事提上议程了!
正忧心忡忡地想着呢,容华公主就听母后对皇兄道:“嘉仪大了,她的婚事,你也该上心了,着礼部挑挑好日子,嫁妆、府邸等,也都该准备了……”
容华公主闻言,立可怜兮兮地望向皇兄,有关嘉仪与温羡的婚约,心知内情的皇帝,另有思量,也不直接具体答应母后,只道:“儿臣会上心的。”
皇儿虽有时和嘉仪之间,有点闹闹嚷嚷的,但他心底还是很疼妹妹的,太后听皇儿说“上心”,便已安心,如此一家和睦地用完晚膳后,笑对阿蘅道:“将晗儿留下来陪陪哀家吧,让哀家同晗儿说说话,也许明早你们过来,晗儿会唤“祖母”了也说不定。”
温蘅道:“晗儿夜里会哭会闹,怕惊扰了您休息……”
太后笑,“哀家上年纪了,夜里也睡不了多久,他闹哭了,睡不着的哀家,正好有事可做,乳母嬷嬷们,也都一并留在这里,哀家和她们会照顾好晗儿的,你放心。”
温蘅自然放心太后娘娘照看晗儿,她只担心晗儿会打扰到太后娘娘,此时听太后娘娘如此说,也就不再多说什么,只含笑嘱咐了晗儿几句,让他乖乖的,不要闹祖母。
太后从阿蘅手中抱过孩子,笑对皇儿道:“不早了,快同阿蘅回去安置吧,阿蘅平日夜里难睡安稳觉,今夜得闲,你得照顾好她。”
皇帝自是忙不迭答应,心中深深感谢母后,他携温蘅离开千秋殿,见妹妹嘉仪也跟在后头走,支支吾吾了一会儿,鼓起勇气对他道:“皇兄,我有话要跟你说……”
皇帝觉得他这妹妹忒没眼力劲儿,他今夜哪有时间和她闲聊,直接道:“明日再说,朕和贵妃要回承明殿休息了。”
他说着要扶温蘅上辇,却见温蘅静望着他道:“陛下回承明殿安置吧,我去披香殿休息就是。”
僵着手的皇帝,愣了会儿神的功夫,看温蘅已朝披香殿方向走去了,忙垂手走跟了上去,“……朕……朕送送你……”
一路阴霾遮月,皇帝心里也半点不敞亮,实不知温蘅心中在想什么,如此忐忑地跟走至披香殿,人送到了,他可半点不想走,硬跟了进去,这里走走,那里看看,口中道:“这里久无人居,东西都不齐备,还是承明殿好,你也住惯了的。”
温蘅四看了下道:“我看这里挺好的。”
她尚无睡意,从书架上随拿了一本古书,坐在灯下,边翻开书面,边对皇帝道:“夜深了,陛下明日还有朝事需得处理,早些回去安置吧。”
皇帝怎能就这么走,寻了个理由在她身边坐下,“……朕……喝杯茶再走……”
长夜漫漫,一杯茶喝完了再续一杯,倒茶的赵东林,感觉茶壶都快倒空了时,忽听外头猛地狂风大作,呼啸了没一会儿后,夏日里说来就来的雷雨,倾盆而下,电闪雷鸣。
赵东林暗想圣上大抵已乐开花,可抬眼看去,却见圣上眉宇萦愁,似是十分烦心。
他正不解,见圣上“唉”了一声,板着脸叹道:“雨势这般大,朕若不小心走跌了,可如何是好?!”
贴心如他,忙在旁恭声附和,“陛下龙体不可有丝毫损伤,还是就近歇在娘娘宫中为好。”
</div>
</div>
这世上胆敢如此拒绝圣命的,除了身患呆症的温老先生,也就唯有贵妃娘娘与武安侯了,赵东林无法,只得回建章宫,将武安侯的话,一字不漏地禀与圣上听,圣上听了,倒也没多说什么,只是一个人在殿内坐了快两个时辰后,吩咐备下车马,微服出宫,去寻武安侯。
从凌烟殿离开后,沈湛出宫回府,在内待了一个多时辰,又骑马往京郊枫山去,沈氏祖茔,依山望湖,坐落其间,他策马至此,下马牵行,一步步慢走至姐姐坟前,望着墓碑正中干干净净、无称无封的“沈淑音之墓”五个刻字,目光所及,一笔一画,像是有刻刀在他心头割划,一刀刀鲜血淋漓地,深深篆刻在了他的心里。
……在边漠激战时,他即已收到了姐姐薨逝、母亲被囚的消息,信中,圣上写明事情因果,他相信信中所言,如若姐姐之死另有隐情,圣上不会在那样的敏感时刻,写亲笔信告知,而会为稳他沈湛的心,为稳军情,千方百计地暂瞒此事,确保战事胜利,边漠太平。
……纵使母亲千错万错,他和姐姐是母亲的孩子,是母亲给予他们生命,给予他们清贵的生活,将他们养大成人,如若真要有一人以性命替母亲保命赎罪,他愿那人是自己,而不是姐姐,他和姐姐说过,万事宽心,等他回来,可他人回来了,姐姐却长眠地下,音容笑貌不再,只有眼前这个冰冷的坟冢……
……原以为此生终于做成了一件事,可却又是败了,姐姐走了,母亲也变得半醒半疯,神智迷疯时,不知道他是谁,而一旦清醒,认出他来,短暂的怔愣后,即会痛骂他背叛自己生母,害她一败涂地、沦落到如此不堪境地……
……他走时,母亲鬓边已生了几丝白发,回到府中,他有预想被囚的母亲,会因自己的背叛、因姐姐的死亡、因多年谋划付诸流水、因两手空空、再无权势、只能在内宅之中度过余生,而有多么伤心憔悴,但也未想到母亲会近乎半疯,未想到那几丝白发会如潮水漫开,覆得母亲满头白发如雪……
……他也原已做好被母亲痛恨斥骂的准备,可当母亲激烈怒骂的言辞,像刀子一样扎在他的身上,当母亲红着双眼,手指着他,情绪激动地说是他的背叛害了自己的母亲、害死了他的亲姐姐时,内心强忍的痛苦,终是迸发出来,让他无法直面母亲,几是逃了开去……
……小时候他被父母亲斥责时,姐姐会替他求情,会私下里悄悄安慰他,长大后他和母亲闹了不快,也习惯同姐姐说上几句,但现在,再无人倾听安慰了,姐姐不在了……永远不在了……
牵马的缰绳,从掌中无力滑落,沈湛手抚上冰冷的墓碑,轻靠了上去,临近初夏的风,混着山湖的枝叶清气,该是沁爽的,可拂在他的面上,却似凛冽冬日里的寒风,刀割一样疼,余生春夏秋冬,皆是一样的了,永是茫茫雪原,天地空冷,岑寂无声。
原应无声,可长久的沉寂后,却有轻轻的脚步声响起,沈湛侧首看到来人,那脚步声,也就一声声地落到了他的心里,来人近前停步,他亦不动,几步之遥的距离,却似隔有天堑,无人再往前半步,亦难再往前半步,倒是“紫夜”毫无顾忌,为久别重逢,高兴地甩着鬃毛,抬蹄踏前,亲密地靠了上去。
第195章 回宫
这沈氏祖茔,在作为沈家新妇时,她曾随明郎来此,祭拜先人,在皇后娘娘薨逝后,她曾随圣上来此,望着皇后娘娘下葬,一时是初为人妇的欢喜,一时是满心彻骨的悲凉,再一次来此,温蘅望着皇后娘娘墓前的年轻男子,望着他通红的双眼,心中滋味难言,也,不能言。
……她知道,只有在皇后娘娘墓前,他才会卸下所有,才会允许自己流露出内心的真实情绪,不愿为外人所知的脆弱与痛苦,在这里,他不是冷毅的昭武将军,不是担起一族的武安侯,只是沈湛,只是沈湛沈明郎……
……终究是放不下,放心不下,怕他会被痛苦击倒,就此沉沦在痛苦之中,一世如此,走不出过去,望不见明天,还是来了,可来了,却也不知说什么……可说什么……能说什么……
人与人对面站着,咫尺之距,却似隔着天涯,谁也迈不出靠近的一步,唯马儿不知世事纷乱、恩怨情仇,随心所欲,亲密近前,温蘅微垂着眼,轻抚着神骏“紫夜”的脖背,沉默许久,轻道:“皇后娘娘头七那日,我去过武安侯府,同你母亲,在内说了许多话……”
沈湛道:“我知道。”
轻哑的三个字后,又是长久的沉寂,暮春薰风拂着山水清气,沁爽扑面,风中犹有清淡花香,青山绿水,繁花似锦,正是人间三月好时节,前年这样的佳日良辰,新婚的他们,在京郊登山赏春,手挽着手,如胶似漆,还有在青州,那一个又一个风暖花香的春天,却都是琉璃易碎彩云散,如今这样的好时节里,天地万物欣欣向荣,他们却静驻在冰冷的坟冢之前,咫尺天涯,这一世,都将是咫尺天涯。
天涯咫尺,短短数步,是穷尽一生都无法跨越的距离,卷在风中的柳叶,轻落在脚边,沈湛哑声低问:“我们两家……消了吗?”
温蘅道:“消了。”
她慢握住缰绳,终是近前半步,轻道:“过往的恩恩怨怨,都已消了,你我往后,都向前看吧,你是昭武将军,是武安侯,是沈氏的当家人,我是薛蘅,是薛家的后人,你和我,都得好好活着,走出过去,好好活着。”
沈湛沉默许久,问:“你好吗?”
温蘅道:“……我很好,我希望,你也好。”
远处的青碧垂柳后,赵东林见静默良久的武安侯,终是从贵妃娘娘手中执过缰绳,而后就如先前因距离远听不清般,也不知武安侯同贵妃娘娘轻说了句什么,贵妃娘娘便随着牵马的武安侯,一起慢慢走远,两人并行在青山绿水间,背影瞧着,倒像是从前做夫妇时。
……他都做如此想了,何况没醋还能硬酿点醋喝一喝的当今圣上……
默默悬着心的赵东林,悄觑圣上神色,却见圣上面上淡淡的,什么也瞧不出来,也并不追上前去,就如来寻武安侯时,发现贵妃娘娘也在,便停住了脚步,远望着贵妃娘娘与武安侯轻声低语、四目相望,现下也只是无声地静静望着贵妃娘娘与武安侯,并肩而行,身影渐远,直到人影已消失在视线范围内,仍是沉默地静驻望着,一动不动。
圣心难揣,纵是自圣上出世,就侍奉在圣上身边,一直是圣上最信任最得用的内侍,可在许多事上可暗暗揣摩圣意十之七八的赵东林,在贵妃娘娘的事上,也不敢擅自揣摩,毕竟,自贵妃娘娘出现,圣上就不再是他从前熟悉的圣上,所有有关贵妃娘娘的事,都有可能是异数,圣上的言行可能最易预料,却也最难预料。
一言不发的赵东林,也不出声提醒圣上什么,只是这般屏气静声地垂首等着,等到圣上似大梦初醒,微动了动身子,垂下眼帘,默默挪步转身,如无声来时,无声离开,也默默提步跟了上去,侍驾回宫。
回到建章宫的圣上,也似与之前没什么不同,依然是一如平常,早起请安上朝,午后批阅奏折,夜里独自就寝,一日日的,规律如前,只是不再恨不得天天往青莲巷跑,不再数日见不到贵妃娘娘与太子殿下,便浮躁不定,而常是静静坐着,无事时便打开一方匣子,匣子底托着一块绣蘅的帕子,帕子上十数颗粉色碧玺,绕着一颗硕大无暇的明珠,圣上指拨着那一颗颗晶莹剔透的碧玺珠,似是在想事情,又似人已走神,心魂已缈缈不知飘向何方,只一副空壳子坐在御座上,脚踏江水海崖,身披日月龙章。
如此五六日后,时转入夏,御驾将移紫宸宫,赵东林原想请示圣上,是否要派人往青莲巷,接贵妃娘娘与太子殿下同往紫宸宫,可看圣上由始至终,从没提及此事,也就默默地闭了嘴,不多说一个字,依然是安安静静地随侍圣上避暑紫宸宫,安安静静地望着圣上一如在建章宫时,每日里做着天子该做之事,闲下来便一人静坐在那里,除了看帕子珠子,还随着时间一日日流转,添了几样新的,有时是铺纸画画,总是画没多久,便落于火盆中烧了,有时是拿只拨浪鼓轻转手腕,偌大的承明殿,就只听得“砰砰”的撞鼓声响,单调的一声声,回响在金碧辉煌的殿宇中,声音越响,听来越是安静。
还有时,圣上会走站到鹦鹉架前,边给鹦鹉添食加水,边教鹦鹉说话,一声声地,教鹦鹉啼唤“弘郎”,这日,赵东林在旁侍立,看圣上处理完朝事后,又开始教鹦鹉说话,一声声地耐心教道“弘郎”“弘郎”,那立在金架上的雪羽鹦鹉,啄啄食,衔衔水,又探头瞧瞧圣上,终于在圣上锲而不舍的努力下,张开墨喙,清亮啼唤叫道:“弘郎!弘郎!!”
圣上起先听笑了,但笑着笑着,唇际的笑意,就慢慢淡了下去,在雪羽鹦鹉一声声清亮的“弘郎”唤声中,若有若无地浮在唇边,淡薄如一缕轻烟,一拂即逝。
赵东林垂手在旁,默看手托粟米盏的圣上,听鹦鹉每唤一声“弘郎”,便嘉奖似的喂一点粟米,唇际的笑意,也随之越来越淡,终归于无,喂粟米的动作也停了下来,静望着雪羽鹦鹉扑棱着翅膀,不解地盯着他清唤“弘郎”“弘郎”。
聒噪的“弘郎”声,叫唤了好一阵儿还未停止,赵东林在鹦鹉愈来愈响的啼声中,瞥眼看见徒弟多福似有事要通禀、正杵殿门边朝这里小心探看着,轻步走上前去一问,立时眼睛一亮,快步走回圣上身边道:“陛下,贵妃娘娘回宫了。”
圣上似听不明白这句话,手托着粟米盏,怔怔转看了过来,赵东林略提声调,含笑再次禀道:“陛下,贵妃娘娘回宫了!”
圣上这才似反应过来,幽滞的双眸,焕起隐隐闪烁的光彩,唇也微颤了颤,赵东林见圣上如此,心内也松了口气,正欲继续笑禀,然圣上已大步向外走去,衣风带起,手中粟米盏摔泼了一地。
赵东林紧着随走在后,欲随走随说,却见圣上越走越急,他都跟不上了,眼睁睁地望着心急的圣上,只顾着翘首向外探看娘娘芳影,也不注意脚下,硬生生一脚绊在殿门槛处,差点摔了出去。
被甩开一大截的赵东林,来不及伸手去扶,好在殿门边的侍卫机灵,及时扶稳了圣上,赵东林赶紧跑近前去、边搀边问:“陛下,您没事吧?”
圣上却直接甩了他搀扶的手,急急跨出门槛,走至丹墀处四处张望。
承明殿乃天子御殿,地高望远,眺目望去,一览无余,可却除了远处的殿宇、近处的宫侍,什么也看不着,圣上眸中的光彩,渐渐黯了下去,人也僵在那里不动,在他走近时,眸光如刃地冷剜了过来。
赵东林赶紧在天子动怒前,把话说完,“贵妃娘娘带太子殿下回宫了,现正在千秋殿,向太后娘娘请安呢!”
千秋殿中,已有好些时日未见孙儿的太后,抱得孩子舍不得撒手,笑点他的小鼻小嘴,亲亲他的粉嫩脸颊,欢喜地都疼不过来。
温蘅坐在太后身边,随答太后的问话,讲着晗儿的日常之事,太后是过来人,养育过两个孩子,边听边给温蘅一些指点,温蘅受教听着,又淡愁拢眉道:“这几日不知怎么了,晗儿总是闷闷不乐的,大夫说身体无恙,可就是怎么哄也哄不高兴……”
“许是想爹爹了呢”,太后抱着孩子,笑着望向通外的垂帘处,“既来了,悄悄地站在那里做什么?快进来抱抱晗儿,哀家手都快抱酸了。”
一路急行至千秋殿外,却又近情情怯,不让人通传,在通内的金丝竹帘后,悄悄站望了许久的皇帝,见被母后瞧见了,静了静,揭帘走了进去,默将眸光从温蘅身上缓缓掠过,向母后伸出手道:“让儿臣来抱吧。”
太后看皇帝小心地抱过晗儿,道:“坐下吧。”
皇帝低头抱着孩子道:“儿臣站着也行……站着也行……”
太后淡淡一笑,也不勉强,只问阿蘅道:“这次回来,留几日呢?”
第196章 爹爹
温蘅不语,太后也不追问了,只含笑轻拍了拍她的手道:“多住些日子吧,哀家想晗儿想得紧,让哀家多陪陪晗儿,要是小时候太生疏了,长大了,或就不亲了。”
说着又抬首看向皇帝,问:“皇儿,你说是不是?”
抱着孩子的皇帝,含糊“嗯”了一声,眼神悄悄地往温蘅身上瞄,看她仍是微低着头、慢啜着杯中的湘波绿,也不知她到底心思如何,此次主动回宫,是如从前一般,为母后思念孙儿的缘故,短住几日,还是……还是来和他彻底断了……
远望着她与明郎在青山绿水间,牵着紫夜、并肩走远的情景,又一次浮现在皇帝眼前,那样熟悉的感觉,如同他从前望着他们新婚夫妇如胶似漆、并肩而行,只是从前他心里是羡嫉和失落,如今却是满心的害怕不安,和深深的无力感 ……
……明知应不可能的,她是明事理、恩怨分明的人,纵是定国公府和华阳大长公主及老武安侯之间,恩怨已了,应也越不过家仇,再和明郎走到一处……何况,她和他之间,还有晗儿,他们是晗儿的父亲母亲,这是既定的事实,一世都变不了的,血脉相牵,如何能彻底断了……
……明明心里是这样想的,可理智之外,却被更深的无力笼罩着,也许,这世上,没有什么不可能,当年真心将明郎视作兄弟的一瞬间,他在心底立誓,此生绝不做伤害明郎之事,绝不负他半分,可后来,他还是做了,做了许多,将明郎伤得彻底,无可挽回……没有什么不可能,世事难料,没有什么真正的绝不可能……
……他心中慌惧极了,可却什么也做不了,纵然他已是她的夫君,这是全天下都知道的事实,可在明郎面前,他就永远像个贼,窃人珍宝、没有颜面的小贼,没有为主的底气与立场……而她,迄今仍未忘记与明郎的种种,仍未忘记对明郎的爱,他也是清楚知道的……
……这些日子里,他怕她真与明郎重逢泯恩仇,再也不回来了,他想他该做些什么,可又不知可做什么,能做什么,她若真铁了心要回到明郎身边,他难道还能再一次强硬地从明郎身边抢走她吗……明郎的心,已是千疮百孔,他再碰一碰,就要碎了,他也不敢不能再对她用强,无可奈何,他望着他们并肩远去的背影,发现他这九五至尊,是彻底地无可奈何,什么都不能做,什么都做不了,只能卑微地在心里默默地盼,盼着她主动回来,带着晗儿回到他的身边来……
……她如他所盼,主动回来了,不敢相信的狂喜后,他又清醒地怕了,怕她回来是要和他彻底说清,自此彻底断了……
愈想愈是心慌的皇帝,表面却还得装得平常镇定,只是悄悄偷眼瞄看温蘅,他这般一心二用,被他抱着的晗儿,感觉到被忽视,越发闷闷不乐,小腿一蹬,眼看着就要亮嗓开嚎。
皇帝赶在“小祖宗”开嚎前,赶紧回过神来,“哦哦啊啊”地哄个不停,七八个月大的晗儿,正处在模仿发声的时候,听皇帝“哦哦啊啊”,也不闹了,眨巴着眼盯看着,也跟在后面“哦”“啊”起来。
喝着茶笑看的太后,见状笑意更深,问阿蘅道:“最近有在教晗儿学唤‘爹娘’吧?”
……“阿娘”倒是有在教唤,“爹爹”就没有了……
温蘅因此迟疑未答,太后见她如此也看出来了,也是,皇儿不在阿蘅身边,如何教唤“爹爹”呢,总不能是温羡教唤晗儿吧?!
想至此处的太后,放下手中茶盏,笑对皇儿道:“别‘哦哦啊啊’了,你这当爹的,教唤‘爹爹’,才是正经!”
皇帝闻言,张口欲教,又觉这是件相当神圣庄严之事,认真端整了神色,方凝望着怀中的孩子道:“晗儿,叫爹爹~爹~爹~”
他将声音拖得老长,教得十分认真耐心,然而怀中的晗儿,只是静静地望着他吐泡泡。
“不急,慢慢教吧”,太后边笑看着边对阿蘅道,“多住些日子,等晗儿会唤‘爹爹’,再回家吧。”
皇帝正觉母后之言甚得他心,就见怀中的晗儿停止了吐泡泡,张着小嘴模仿唤道:“……爹……爹……”
听自己儿子喊爹,本该高兴才是,可这小子偏在这时候唤出声来,简直像在同他作对似的,这下皇帝真不知道是该高兴好还是不高兴好,他盼着母后再说些什么留住温蘅,可母后听晗儿这么快就学会唤“爹爹”了,喜上眉梢,哪儿顾得上别的,直夸晗儿聪慧,又将他这亲儿子拖出“鞭尸”:
“弘儿小时候学了好久呢,那时先帝也不常来哀家这里,什么‘爹’啊‘娘’啊,都是哀家教弘儿说,弘儿虽学会了,但却不知这‘爹爹’二字,该是唤谁,后来有次先帝过来,看见弘儿对着十来岁的赵东林唤‘爹’,脸都青了,把个赵东林吓得赶紧跪地‘哐哐’磕头……”
皇帝原本因母后在温蘅面前说他糗事,暗暗羞窘,双颊都有点发热,可偷眼悄见温蘅边听边轻轻笑着,眉眼柔雅,笑意清和,怔怔看了一会儿,自己面上的热意也似被之拂散,心也跟着安静了几分,眼看母后同温蘅一起笑看过来,忙收回偷瞧的目光,低下头去,好像一直在认真照顾晗儿,没有分心,边轻摇着手臂,边亲亲晗儿的眉心,悄声咕哝,“臭小子……”
咕哝着又偷偷轻说父子间的悄悄话,“臭小子,帮爹爹把你娘留下来好不好?……留下来,不要走了,爹爹不能没有你娘啊……”
太后不知皇帝在同晗儿咕哝什么,只是看着他们父子这般亲密,心中也很欢喜,她见天色将晚,留皇儿他们在千秋殿用晚膳,又派人去将嘉仪叫来,一家人围坐在膳桌前,共同进膳。
明灯辉照,佳肴满桌,太后在木兰的搀扶下落座,望着坐在身边的儿女儿媳,一个恍惚,好似见柔光萦拢中,淑音亦如从前侍坐在她身旁,正盈盈笑望着她,蓦地眼热,借低头饮茶掩饰过去,执箸笑道:“都动筷子吧,别叫菜凉了。”
容华公主手执玉箸,却无半点夹菜用膳的心思,自今年开春以来,母后说她又大了一岁、真该嫁人了,她就成日烦得不得了,嫁人嫁人,她怎么能嫁给温羡那个坏家伙呢!!
不能嫁,不想嫁,她同母后说了又说,可母后却当她小女儿情态,当她是舍不得离开母亲身边,还安慰她说嫁在京中,可常常回宫相见,说不能为陪伴母亲而误了终身大事等等,她在母后这里无法,又想去找皇兄求求情,可皇兄之前就直接拒绝过她,再一想到之前那被搜出的毒瓶,她一见皇兄就发怵,也说不出这话来,一日日地拖到现在,母后也为她着急了,说该将这婚事提上议程了!
正忧心忡忡地想着呢,容华公主就听母后对皇兄道:“嘉仪大了,她的婚事,你也该上心了,着礼部挑挑好日子,嫁妆、府邸等,也都该准备了……”
容华公主闻言,立可怜兮兮地望向皇兄,有关嘉仪与温羡的婚约,心知内情的皇帝,另有思量,也不直接具体答应母后,只道:“儿臣会上心的。”
皇儿虽有时和嘉仪之间,有点闹闹嚷嚷的,但他心底还是很疼妹妹的,太后听皇儿说“上心”,便已安心,如此一家和睦地用完晚膳后,笑对阿蘅道:“将晗儿留下来陪陪哀家吧,让哀家同晗儿说说话,也许明早你们过来,晗儿会唤“祖母”了也说不定。”
温蘅道:“晗儿夜里会哭会闹,怕惊扰了您休息……”
太后笑,“哀家上年纪了,夜里也睡不了多久,他闹哭了,睡不着的哀家,正好有事可做,乳母嬷嬷们,也都一并留在这里,哀家和她们会照顾好晗儿的,你放心。”
温蘅自然放心太后娘娘照看晗儿,她只担心晗儿会打扰到太后娘娘,此时听太后娘娘如此说,也就不再多说什么,只含笑嘱咐了晗儿几句,让他乖乖的,不要闹祖母。
太后从阿蘅手中抱过孩子,笑对皇儿道:“不早了,快同阿蘅回去安置吧,阿蘅平日夜里难睡安稳觉,今夜得闲,你得照顾好她。”
皇帝自是忙不迭答应,心中深深感谢母后,他携温蘅离开千秋殿,见妹妹嘉仪也跟在后头走,支支吾吾了一会儿,鼓起勇气对他道:“皇兄,我有话要跟你说……”
皇帝觉得他这妹妹忒没眼力劲儿,他今夜哪有时间和她闲聊,直接道:“明日再说,朕和贵妃要回承明殿休息了。”
他说着要扶温蘅上辇,却见温蘅静望着他道:“陛下回承明殿安置吧,我去披香殿休息就是。”
僵着手的皇帝,愣了会儿神的功夫,看温蘅已朝披香殿方向走去了,忙垂手走跟了上去,“……朕……朕送送你……”
一路阴霾遮月,皇帝心里也半点不敞亮,实不知温蘅心中在想什么,如此忐忑地跟走至披香殿,人送到了,他可半点不想走,硬跟了进去,这里走走,那里看看,口中道:“这里久无人居,东西都不齐备,还是承明殿好,你也住惯了的。”
温蘅四看了下道:“我看这里挺好的。”
她尚无睡意,从书架上随拿了一本古书,坐在灯下,边翻开书面,边对皇帝道:“夜深了,陛下明日还有朝事需得处理,早些回去安置吧。”
皇帝怎能就这么走,寻了个理由在她身边坐下,“……朕……喝杯茶再走……”
长夜漫漫,一杯茶喝完了再续一杯,倒茶的赵东林,感觉茶壶都快倒空了时,忽听外头猛地狂风大作,呼啸了没一会儿后,夏日里说来就来的雷雨,倾盆而下,电闪雷鸣。
赵东林暗想圣上大抵已乐开花,可抬眼看去,却见圣上眉宇萦愁,似是十分烦心。
他正不解,见圣上“唉”了一声,板着脸叹道:“雨势这般大,朕若不小心走跌了,可如何是好?!”
贴心如他,忙在旁恭声附和,“陛下龙体不可有丝毫损伤,还是就近歇在娘娘宫中为好。”
</div>
</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