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世书香》
作者:阿琐
内容简介:
两情若是久长时,在出将入相,在庙宇高堂。
第1章 国公府的新先生
嘉盛十年的春天,格外寒冷,忠国公府门前,看门的小厮冻掉了脚趾,也不敢哆嗦一下。
终于轮上换岗,四五个人从角门进来,刚好遇见采买归来的东苑周妈妈。
几人上前问候:“这样冷的天,您去置办什么要紧东西,还亲自跑一趟,打发我们去便是了。”
周妈妈挎着篮子说:“二小姐书房里用的炭,要无烟无尘、不呛人,你们几个小崽子能认得什么上等玩意,我少不得亲自跑一趟。”
众人打量那篮子,寻常大小,装不了几斤炭,说她辛苦一趟,何不多买些。
周妈妈嗔道:“便是你们不懂了,这样的东西何其金贵,就这些也是好容易才找来,白花花二十多两银子使出去呢。”
说罢,丢下吃惊不已的几个小子们,一路往清秋阁行来,这会儿书房里上午的课该结束了,趁着二小姐休息,好把屋子里的炭都换了。
过了大院中门,便是小厮外男不得轻易进入的地方,门下守着的也都换了婆子丫鬟,一个个见了周妈妈都十分客气,年纪小的丫鬟翠珠主动上前帮她挎篮子,领着往清秋阁走。
“我们二姑娘,可歇下了?”周妈妈问。
“老太太传了午饭,二小姐过去有一会儿了。”翠珠应道,“您若是要见,怕是要等一等,又或是去老太太那边。”
“夫人命我来瞧瞧罢了,不敢惊动小姐。”周妈妈笑道,“难得如今……”
她话未说完,已经跟着翠珠进了书房,迎面便是怡人馨香,只见桌案上,笔墨书卷摆放整齐,南窗下一盘棋,西窗下两把筝,满屋子风清秀雅,和原先光景大不相同。
周妈妈不禁笑道:“这才是高门贵府小姐书房里,该有的模样。”
且说大齐立国三百年,忠国公府是仅存的几家旧贵族之一,祖上随太祖纪州起兵,功勋卓著,蒙圣恩封了公爵,世袭罔替至今代,依然家族鼎盛、名声显赫。
然而,今年宫中元宵宴上,皇后带着女眷们游园猜灯谜,宰相府几位小姐聪明伶俐,好不风光,偏祝家的女孩子呆呆笨笨,二小姐祝韵之更当众出丑,连婵娟是明月都不知。
国宴归来,二老爷盛怒,未出正月就为女儿请先生,可娇滴滴的姑娘害怕那些刻板固执的老学究,前前后后换了两三位先生,闹得不可开交。
二老爷虽非老太太亲生子,但女儿自幼养在祖母跟前,受尽宠爱。
如今孙女去宫里丢了人,老太太自问有责,便出面命长子祝公爷下帖,千里迢迢从纪州请来了新先生。
这位新先生到府已三日,府里上上下下都新鲜好奇,堪堪十七岁的小姑娘,和自家二小姐一边大,怎么就当起了先生教人学问。
此刻,周妈妈命翠珠将屋子里的炭都换上了精细的,摸了摸二小姐的书桌,看着一页未写完的字,眉开眼笑:“听说这三天,我们小姐收心改性,瞧瞧这几个字写得多好,看来那位言姑娘果然有法子,到底是老太太家里的人。”
“周妈妈,我们都不懂,族里有头脸的姑舅亲戚们,没有一家是姓言的。”翠珠给她递了一杯热茶,问道,“咱们老太太也不姓言呐。”
周妈妈吃了茶,抹净嘴道:“言姑娘是老太太娘家嫂子的侄孙女,书香门第,家里在纪州开书院,细的我也不大清楚,虽和我们祝家隔着好几道门,到底也是亲戚,老夫人这样喜欢,咱们自然要高看一眼。”
话音落,门帘掀起,只见十六七岁的丫头走进来,穿着青绿冬袄,领口蓄着雪白的风毛,衬托一张清秀脸蛋,她见到屋子里的人,也是怔了怔,显然不认得。
“香橼姐姐,这是东苑二老爷屋里的掌事周妈妈。”翠珠忙介绍两边,“周妈妈,这是言姑娘从家里带来的丫鬟,叫做香橼。”
“周妈妈有礼。”香橼福了福,大方笑道,“二小姐和我家姑娘正与老太太用饭,我来拿二小姐上午写的字,老太太要看一眼。”
周妈妈心里暗暗想,这言家姑娘身边的下人都是这般品格,难怪府里人都说,清秋阁来了天仙。
她忙殷勤地说:“你只管拿了去,不敢叫老太太等着。”
那之后,她一路跟随取了习字的香橼到门外,彼此客气一番,看着那孩子走远,再与门前几人说笑两句,也就该走了。
祝家偌大的宅院,从这里回东苑且有些路要走,先老公爷虽作古已久,但老夫人健在,这一代人尚未分家,只在正院之外,再分东西两苑。
老太太跟着大儿子祝公爷在正院住,东苑住着先老公爷的庶出次子,西苑三房那头,则是老太太的小儿子。
而清秋阁本是正院的地界,周妈妈这个东苑掌事原不该随意过来走动,一路往回走,心里正庆幸没遇见大房的正经主子,老远就望见一位年轻公子朝这边走来。
周妈妈眯着眼睛细细看,像是三公子,见边上无人,赶紧从身后小路绕开了。
第2章 初见
内院膳厅里,侍膳的婆子丫鬟里里外外站了十几人,膳桌旁,祝老夫人捧着两张习字,笑呵呵对一旁正吃饭的孙女道:“是有长进了,你爹爹见了必定也喜欢。”
芮嬷嬷从边上端来汤盅,放到另一位年轻姑娘的面前,揭开盖子温和地说:“姑娘,这是枸杞雪梨汤,您每日讲学辛苦,且要润一润才好。”
老太太摘下西洋眼镜,慈爱道:“意儿,你若有不爱吃的,或是忌口的,只管同你芮嬷嬷讲。”
到这家里三天了,每日陪伴姑祖母用饭,扶意已经摸清楚老人家的脾气,便拿起汤匙,笑道:“姑祖母,我吃的很好。”
坐在对面的二小姐祝韵之,将汤匙在碗里搅了搅,眼底飘过淡淡愁绪,不知想起什么,一时没了胃口,便丢开手问婢女要帕子,却见门口的婆子进来,像是要传话。
芮嬷嬷问:“什么事?”
那婆子应道:“前门说,三公子回家了。”
除了扶意,众人的目光都聚向那婆子,扶意看了,便也跟着放下了汤匙。
老太太问:“他人在哪里,怎么不过来,他父亲这会儿也不在家。”
不等下人回话,祝韵之蹭地一下站起来,眼底愁绪尽消,一脸明朗笑容:“奶奶,我去找三哥哥,把他给您带过来。”
她一面说一面往外走,不等祖母应答,大冷的天也不披个斗篷就向门外冲,吓得一群婆子丫鬟捧起斗篷、拿了手炉赶紧跟出去。
老太太摇头:“这小毛丫头,几时才能定性。”
再看一旁娴静乖巧的扶意,很是喜欢,说道:“意儿,你慢慢吃,不必理会他们。你那三表哥和韵之一样,从小在我屋里养,自然比其他兄弟姐妹更亲近些,镕儿出门办差十几天,把他妹妹想念坏了。”
扶意继续拿起汤匙,应道:“昨日就听韵之妹妹念叨过三表哥,这样巧,今日就回来了。”
老太太便吩咐芮嬷嬷:“传话出去,叫镕儿来见见他的表妹,管他什么要紧事,别失了礼数。”
扶意默默喝汤,不多言语,不久,侍膳的下人将碗碟都撤了,漱口喝茶,又陪着姑祖母说了会儿话,也不见祝家兄妹归来。
老夫人上了年纪,午后且要歇一歇,扶意行礼退出了姑祖母的屋子,门外春寒凌冽,香橼为她拢上风毛大斗篷,芮嬷嬷跟出来,将手炉塞进她怀里。
一路出了内院,扶意听见香橼舒了口气,不免笑道:“还是拘谨得很?”
香橼将四周看了眼,轻声说:“每天光吃饭就十几个人伺候着,还不算厨房和外头传菜的,小姐,真亏您吃得下去。”
扶意出身书院,虽非豪门富贵,自小也衣食无忧、仆婢随身。
直到来了国公府,才知什么是钟鸣鼎食之家,才明白何为富贵荣华,第一次与老夫人同席,桌上好些菜肴她连见都没见过,更莫说那满屋子的古董摆设、金银玉器。
“慢慢就习惯了,总不能饿着自己。”扶意摸到香橼手指冰凉,将手炉塞进她怀里:“别冻着,我们赶紧回去,你也饿了吧。”
然而这祝宅之大,长廊之深,一路看不尽的山石草木、亭台楼阁,主仆二人谨慎记着来时的路,过了重重院落,才回到清秋阁。
甫进门,便见一袭天青色冬袍,长身玉立的男子负手在当院,他闻声回眸,与扶意目光交汇。
这一眼,彼此都是怔然,但男子立时收敛了眼底的惊讶,扶意亦如是。
翠珠迎出来,笑道:“言姑娘,这是我们家三公子,才刚回府,您还没见过吧。”
扶意定下心,上前两步,福了福道:“三表哥有礼,扶意见过兄长。”
祝镕欠身,和气地说:“表妹有礼,我是来替韵之告假,望你通融。”
扶意道:“这是自然,还劳烦表兄亲自跑一趟。”
虽是亲戚,但离得那么远,不论宾主还是男女,彼此都该端着礼节,而这清秋阁里外,都是正院大房的下人,多少双眼睛盯着,祝镕便将一些话咽下,只道:“初次相见,本不该如此仓促,奈何时辰紧,你既通融,我立时要走了,失礼之处,还请表妹包涵。”
眼前的人匆匆而去,扬起一阵清风,翠珠几人跟着送公子出去,香橼来搀扶小姐,轻声道:“这三公子,果然和传说的一样。”
扶意往书房走,没有回应香橼的话,她记得很清楚,也绝不会认错,想来祝镕同样有所察觉,方才那句“初次相见”太刻意,而他们说的,本也不是初见该有的话。
这一边,祝镕大步流星走出正院,韵之早早等在门下,不安地来回走动,终于见着兄长身影,立刻飞奔而来,满脸期待地问:“言扶意说什么了吗?”
祝镕道:“就是答应了,没说什么。”
韵之撇撇嘴:“她那个人话是不多,但一开口又总说好听的,反正奶奶很喜欢她。”
祝镕只嗯了一声,眉宇间似有所思。
韵之又道:“大伯说她念过很多书,是纪州有名的才女,可我怎么没听大姐姐提起过,不过这几日大姐姐……”
堂妹叽叽喳喳,祝镕半句都没听进去,直到韵之上了马车,他才回过神,一并跟着上车,带着她离家而去。
第3章 养子
兄妹俩出门不到一盏茶的功夫,东苑就接到了消息,二夫人姜氏带着下人赶来清秋阁,见了扶意很没好气。
这几日,姑祖母身边的芮嬷嬷,有意无意地对她提起一些家里的事,扶意便知道,二夫人为了女儿在宫里闹笑话,急得病了一场,如今更是憋着口气,满心盼着韵之能有出息。
女儿这才刚好了三天,转身就跟着兄长出门去逛,而扶意既是西席,本该约束自己的学生,不论是不是她把韵之放出去,二夫人都是要找她说话的。
“伯母,方才姑祖母夸赞韵之妹妹的字写得好,您要不要看一眼?”
扶意主动开口,一面命香橼去取习字来,一面细细地说了韵之这几日念什么书、背什么诗。
姜氏来时满肚子火气,这会儿听说老夫人夸奖,又亲眼见了女儿写的字,再听这几日的表现,心里反渐渐踏实。
扶意见书房里气氛有所缓和,便道:“二伯母,韵之妹妹虽活泼,可十分聪慧,诗词文墨皆是一点即通,斗胆说句怕您不高兴的话,还望伯母见谅。我想着,那日宫里猜灯谜,妹妹是御前慎重,却叫有心人在旁起哄,妹妹便是想起来什么,也无从说了。”
姜氏一听这话,心怀舒畅,本要来兴师问罪的人,竟是拉了扶意的手,说了一番肺腑,盼着扶意能助她家闺女早日长进起来。
扶意心下松了口气,依然言辞谨慎,小心应对。
吃了两盏茶,二夫人终于要走,她恭敬地送到门外,姜氏满面笑容:“姑娘回去吧,过几日到东苑来,眼瞅着就要开春了,伯母给你做几身新衣裳。”
</div>
</div>
作者:阿琐
内容简介:
两情若是久长时,在出将入相,在庙宇高堂。
第1章 国公府的新先生
嘉盛十年的春天,格外寒冷,忠国公府门前,看门的小厮冻掉了脚趾,也不敢哆嗦一下。
终于轮上换岗,四五个人从角门进来,刚好遇见采买归来的东苑周妈妈。
几人上前问候:“这样冷的天,您去置办什么要紧东西,还亲自跑一趟,打发我们去便是了。”
周妈妈挎着篮子说:“二小姐书房里用的炭,要无烟无尘、不呛人,你们几个小崽子能认得什么上等玩意,我少不得亲自跑一趟。”
众人打量那篮子,寻常大小,装不了几斤炭,说她辛苦一趟,何不多买些。
周妈妈嗔道:“便是你们不懂了,这样的东西何其金贵,就这些也是好容易才找来,白花花二十多两银子使出去呢。”
说罢,丢下吃惊不已的几个小子们,一路往清秋阁行来,这会儿书房里上午的课该结束了,趁着二小姐休息,好把屋子里的炭都换了。
过了大院中门,便是小厮外男不得轻易进入的地方,门下守着的也都换了婆子丫鬟,一个个见了周妈妈都十分客气,年纪小的丫鬟翠珠主动上前帮她挎篮子,领着往清秋阁走。
“我们二姑娘,可歇下了?”周妈妈问。
“老太太传了午饭,二小姐过去有一会儿了。”翠珠应道,“您若是要见,怕是要等一等,又或是去老太太那边。”
“夫人命我来瞧瞧罢了,不敢惊动小姐。”周妈妈笑道,“难得如今……”
她话未说完,已经跟着翠珠进了书房,迎面便是怡人馨香,只见桌案上,笔墨书卷摆放整齐,南窗下一盘棋,西窗下两把筝,满屋子风清秀雅,和原先光景大不相同。
周妈妈不禁笑道:“这才是高门贵府小姐书房里,该有的模样。”
且说大齐立国三百年,忠国公府是仅存的几家旧贵族之一,祖上随太祖纪州起兵,功勋卓著,蒙圣恩封了公爵,世袭罔替至今代,依然家族鼎盛、名声显赫。
然而,今年宫中元宵宴上,皇后带着女眷们游园猜灯谜,宰相府几位小姐聪明伶俐,好不风光,偏祝家的女孩子呆呆笨笨,二小姐祝韵之更当众出丑,连婵娟是明月都不知。
国宴归来,二老爷盛怒,未出正月就为女儿请先生,可娇滴滴的姑娘害怕那些刻板固执的老学究,前前后后换了两三位先生,闹得不可开交。
二老爷虽非老太太亲生子,但女儿自幼养在祖母跟前,受尽宠爱。
如今孙女去宫里丢了人,老太太自问有责,便出面命长子祝公爷下帖,千里迢迢从纪州请来了新先生。
这位新先生到府已三日,府里上上下下都新鲜好奇,堪堪十七岁的小姑娘,和自家二小姐一边大,怎么就当起了先生教人学问。
此刻,周妈妈命翠珠将屋子里的炭都换上了精细的,摸了摸二小姐的书桌,看着一页未写完的字,眉开眼笑:“听说这三天,我们小姐收心改性,瞧瞧这几个字写得多好,看来那位言姑娘果然有法子,到底是老太太家里的人。”
“周妈妈,我们都不懂,族里有头脸的姑舅亲戚们,没有一家是姓言的。”翠珠给她递了一杯热茶,问道,“咱们老太太也不姓言呐。”
周妈妈吃了茶,抹净嘴道:“言姑娘是老太太娘家嫂子的侄孙女,书香门第,家里在纪州开书院,细的我也不大清楚,虽和我们祝家隔着好几道门,到底也是亲戚,老夫人这样喜欢,咱们自然要高看一眼。”
话音落,门帘掀起,只见十六七岁的丫头走进来,穿着青绿冬袄,领口蓄着雪白的风毛,衬托一张清秀脸蛋,她见到屋子里的人,也是怔了怔,显然不认得。
“香橼姐姐,这是东苑二老爷屋里的掌事周妈妈。”翠珠忙介绍两边,“周妈妈,这是言姑娘从家里带来的丫鬟,叫做香橼。”
“周妈妈有礼。”香橼福了福,大方笑道,“二小姐和我家姑娘正与老太太用饭,我来拿二小姐上午写的字,老太太要看一眼。”
周妈妈心里暗暗想,这言家姑娘身边的下人都是这般品格,难怪府里人都说,清秋阁来了天仙。
她忙殷勤地说:“你只管拿了去,不敢叫老太太等着。”
那之后,她一路跟随取了习字的香橼到门外,彼此客气一番,看着那孩子走远,再与门前几人说笑两句,也就该走了。
祝家偌大的宅院,从这里回东苑且有些路要走,先老公爷虽作古已久,但老夫人健在,这一代人尚未分家,只在正院之外,再分东西两苑。
老太太跟着大儿子祝公爷在正院住,东苑住着先老公爷的庶出次子,西苑三房那头,则是老太太的小儿子。
而清秋阁本是正院的地界,周妈妈这个东苑掌事原不该随意过来走动,一路往回走,心里正庆幸没遇见大房的正经主子,老远就望见一位年轻公子朝这边走来。
周妈妈眯着眼睛细细看,像是三公子,见边上无人,赶紧从身后小路绕开了。
第2章 初见
内院膳厅里,侍膳的婆子丫鬟里里外外站了十几人,膳桌旁,祝老夫人捧着两张习字,笑呵呵对一旁正吃饭的孙女道:“是有长进了,你爹爹见了必定也喜欢。”
芮嬷嬷从边上端来汤盅,放到另一位年轻姑娘的面前,揭开盖子温和地说:“姑娘,这是枸杞雪梨汤,您每日讲学辛苦,且要润一润才好。”
老太太摘下西洋眼镜,慈爱道:“意儿,你若有不爱吃的,或是忌口的,只管同你芮嬷嬷讲。”
到这家里三天了,每日陪伴姑祖母用饭,扶意已经摸清楚老人家的脾气,便拿起汤匙,笑道:“姑祖母,我吃的很好。”
坐在对面的二小姐祝韵之,将汤匙在碗里搅了搅,眼底飘过淡淡愁绪,不知想起什么,一时没了胃口,便丢开手问婢女要帕子,却见门口的婆子进来,像是要传话。
芮嬷嬷问:“什么事?”
那婆子应道:“前门说,三公子回家了。”
除了扶意,众人的目光都聚向那婆子,扶意看了,便也跟着放下了汤匙。
老太太问:“他人在哪里,怎么不过来,他父亲这会儿也不在家。”
不等下人回话,祝韵之蹭地一下站起来,眼底愁绪尽消,一脸明朗笑容:“奶奶,我去找三哥哥,把他给您带过来。”
她一面说一面往外走,不等祖母应答,大冷的天也不披个斗篷就向门外冲,吓得一群婆子丫鬟捧起斗篷、拿了手炉赶紧跟出去。
老太太摇头:“这小毛丫头,几时才能定性。”
再看一旁娴静乖巧的扶意,很是喜欢,说道:“意儿,你慢慢吃,不必理会他们。你那三表哥和韵之一样,从小在我屋里养,自然比其他兄弟姐妹更亲近些,镕儿出门办差十几天,把他妹妹想念坏了。”
扶意继续拿起汤匙,应道:“昨日就听韵之妹妹念叨过三表哥,这样巧,今日就回来了。”
老太太便吩咐芮嬷嬷:“传话出去,叫镕儿来见见他的表妹,管他什么要紧事,别失了礼数。”
扶意默默喝汤,不多言语,不久,侍膳的下人将碗碟都撤了,漱口喝茶,又陪着姑祖母说了会儿话,也不见祝家兄妹归来。
老夫人上了年纪,午后且要歇一歇,扶意行礼退出了姑祖母的屋子,门外春寒凌冽,香橼为她拢上风毛大斗篷,芮嬷嬷跟出来,将手炉塞进她怀里。
一路出了内院,扶意听见香橼舒了口气,不免笑道:“还是拘谨得很?”
香橼将四周看了眼,轻声说:“每天光吃饭就十几个人伺候着,还不算厨房和外头传菜的,小姐,真亏您吃得下去。”
扶意出身书院,虽非豪门富贵,自小也衣食无忧、仆婢随身。
直到来了国公府,才知什么是钟鸣鼎食之家,才明白何为富贵荣华,第一次与老夫人同席,桌上好些菜肴她连见都没见过,更莫说那满屋子的古董摆设、金银玉器。
“慢慢就习惯了,总不能饿着自己。”扶意摸到香橼手指冰凉,将手炉塞进她怀里:“别冻着,我们赶紧回去,你也饿了吧。”
然而这祝宅之大,长廊之深,一路看不尽的山石草木、亭台楼阁,主仆二人谨慎记着来时的路,过了重重院落,才回到清秋阁。
甫进门,便见一袭天青色冬袍,长身玉立的男子负手在当院,他闻声回眸,与扶意目光交汇。
这一眼,彼此都是怔然,但男子立时收敛了眼底的惊讶,扶意亦如是。
翠珠迎出来,笑道:“言姑娘,这是我们家三公子,才刚回府,您还没见过吧。”
扶意定下心,上前两步,福了福道:“三表哥有礼,扶意见过兄长。”
祝镕欠身,和气地说:“表妹有礼,我是来替韵之告假,望你通融。”
扶意道:“这是自然,还劳烦表兄亲自跑一趟。”
虽是亲戚,但离得那么远,不论宾主还是男女,彼此都该端着礼节,而这清秋阁里外,都是正院大房的下人,多少双眼睛盯着,祝镕便将一些话咽下,只道:“初次相见,本不该如此仓促,奈何时辰紧,你既通融,我立时要走了,失礼之处,还请表妹包涵。”
眼前的人匆匆而去,扬起一阵清风,翠珠几人跟着送公子出去,香橼来搀扶小姐,轻声道:“这三公子,果然和传说的一样。”
扶意往书房走,没有回应香橼的话,她记得很清楚,也绝不会认错,想来祝镕同样有所察觉,方才那句“初次相见”太刻意,而他们说的,本也不是初见该有的话。
这一边,祝镕大步流星走出正院,韵之早早等在门下,不安地来回走动,终于见着兄长身影,立刻飞奔而来,满脸期待地问:“言扶意说什么了吗?”
祝镕道:“就是答应了,没说什么。”
韵之撇撇嘴:“她那个人话是不多,但一开口又总说好听的,反正奶奶很喜欢她。”
祝镕只嗯了一声,眉宇间似有所思。
韵之又道:“大伯说她念过很多书,是纪州有名的才女,可我怎么没听大姐姐提起过,不过这几日大姐姐……”
堂妹叽叽喳喳,祝镕半句都没听进去,直到韵之上了马车,他才回过神,一并跟着上车,带着她离家而去。
第3章 养子
兄妹俩出门不到一盏茶的功夫,东苑就接到了消息,二夫人姜氏带着下人赶来清秋阁,见了扶意很没好气。
这几日,姑祖母身边的芮嬷嬷,有意无意地对她提起一些家里的事,扶意便知道,二夫人为了女儿在宫里闹笑话,急得病了一场,如今更是憋着口气,满心盼着韵之能有出息。
女儿这才刚好了三天,转身就跟着兄长出门去逛,而扶意既是西席,本该约束自己的学生,不论是不是她把韵之放出去,二夫人都是要找她说话的。
“伯母,方才姑祖母夸赞韵之妹妹的字写得好,您要不要看一眼?”
扶意主动开口,一面命香橼去取习字来,一面细细地说了韵之这几日念什么书、背什么诗。
姜氏来时满肚子火气,这会儿听说老夫人夸奖,又亲眼见了女儿写的字,再听这几日的表现,心里反渐渐踏实。
扶意见书房里气氛有所缓和,便道:“二伯母,韵之妹妹虽活泼,可十分聪慧,诗词文墨皆是一点即通,斗胆说句怕您不高兴的话,还望伯母见谅。我想着,那日宫里猜灯谜,妹妹是御前慎重,却叫有心人在旁起哄,妹妹便是想起来什么,也无从说了。”
姜氏一听这话,心怀舒畅,本要来兴师问罪的人,竟是拉了扶意的手,说了一番肺腑,盼着扶意能助她家闺女早日长进起来。
扶意心下松了口气,依然言辞谨慎,小心应对。
吃了两盏茶,二夫人终于要走,她恭敬地送到门外,姜氏满面笑容:“姑娘回去吧,过几日到东苑来,眼瞅着就要开春了,伯母给你做几身新衣裳。”
</div>
</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