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谨母亲的一位远房亲戚家逢变故,于是乎,莫谨多了个小一岁的弟弟。
听说是遭遇恶性诈骗,输得房子卖了还还不完,家里两口子上吊自杀,两个孩子大的那个被父亲那边的亲戚领走了,小的那个被莫谨的母亲带回家来养。
这是莫谨的母亲告诉他的版本的故事,莫谨听了一遍,就从里面找出了三五个漏洞,比如为什么两个孩子只收养一个,比如他们家又不是做慈善的富豪,会收养人家的孩子说明关系不错,可他却从没有见过这个远方弟弟的印象。
“你弟弟以前日子过得挺不好的,小谨这么听话,对他好点好不好?做个好哥哥。”
莫谨答应下来,却对“好哥哥”不置可否。
这个弟弟没几天就搬进了他们家,莫谨没想到的是,所谓的做个好哥哥,意味着要跟这个只见了一面的弟弟分享一个房间,甚至睡一张床。但好在那个叫闫心的男孩或许对担任一个讨巧的弟弟颇具经验,晚上的时候睡觉挨着墙根,只占据小小的一块地方,哪怕莫谨摊开手脚了睡,也完全担保不会挤到他。母亲有一次来看,还有些严厉地责问莫谨是不是欺负弟弟了,但在此之前莫谨几乎一句话都没跟他说过,想欺负都没什么机会,只有闫心刚来的那一天,在这位当时还被他称作远方弟弟的男孩子告诉他自己叫闫心后,他礼尚往来,也告诉对方他叫莫谨。
“哥哥。”
那一刻莫谨觉得自己唯一跟他说过的那句话都成了白费口舌,因为闫心从那以后就这么叫他,告诉他自己的名字显然是多此一举。也不排除是母亲这么教导他的可能性,只为了让他们拉近距离,兄友弟恭。
莫谨对此从没有应过,倒也没制止。两个人的关系也是,说不上好,也不算太糟,时常就是闫心在那小声地、怯怯地说话,莫谨偶尔点头或摇头表达态度。即便如此,闫心讲的话也不算多,至少没有因为喊莫谨一声哥哥,就提出任何需要他劳心费力的事。
有一次莫谨看到自己母亲很温柔地笑着跟闫心聊天,印象里母亲对他讲话都不会那么和风细雨,态度不像对方已经是个16岁懂事的孩子,莫谨唐突想起那句“以前过得不太好”。
他听到自己母亲问闫心,说哥哥对你好不好?喜欢这个哥哥吗?
闫心那个甜甜的笑他至今都还记得,还记得他说:“哥哥对我很好,我喜欢哥哥。”
上高中的男孩子了,平时叫他吃饭都小心翼翼的,跟别人讲喜欢倒一点不害臊。
自从闫心进了家里,这个家莫名热闹了起来,不是说闫心这孩子有多活泼聒噪,而是帮佣们的流言蜚语多了许多。盛传最多的版本,说是闫心的母亲勾搭人家有妇之夫,后来人家不认这孩子,这个没落着任何好的女人就疯了,最后还把自己弄死了。没了母亲的闫心当时才五六岁,还没懂事的年纪,那男倒也不知是心虚还是怎么的,突然想通了,把孩子接回去养着。本来这个故事到这里差不多结束了,算是一个以德报怨得过且过的故事,但又说这被“好心捡回去”的孩子却是个丧门星,先克死母亲又克死父亲继母,继兄也跟他一样沦为孤儿,自己反倒没事人似的被好人家收养,吃喝不愁,还整天笑盈盈的,根本不像是爸妈都死了的小孤儿。
经由那些天花乱坠的谣言拼凑,这个故事反而合乎逻辑了一些,但莫谨当故事听的,并未去深究。
他不会跟家里的保姆争辩闫心住得也没像她说得那么心安理得,几乎每晚睡在床上挨着墙都会发抖,有时候反应大到会把莫谨吵醒;就像他不会告诉闫心,其实除了自己母亲,大家都不很待见他。
莫谨是个极其冷情的人,对于与他无关的事,他从来不会刻意浪费时间去了解,恐怕除非这个叫闫心的孩子哪天发疯拿刀架在他脖子上,他都不会多分给他一个眼神。
但他有注意到闫心那双亮亮的眼睛,不管是弯着笑着的时候,还是呆呆地瞪大的时候,总笼着一层细碎的光,显得很乖很听话,或许就是因此,让人觉得背后肆意探讨他,即使被发现,他也不会做任何报复。
莫谨这么想着,很长一段时间都没意识到,他好像已经多看了那个弟弟好几眼。
听说是遭遇恶性诈骗,输得房子卖了还还不完,家里两口子上吊自杀,两个孩子大的那个被父亲那边的亲戚领走了,小的那个被莫谨的母亲带回家来养。
这是莫谨的母亲告诉他的版本的故事,莫谨听了一遍,就从里面找出了三五个漏洞,比如为什么两个孩子只收养一个,比如他们家又不是做慈善的富豪,会收养人家的孩子说明关系不错,可他却从没有见过这个远方弟弟的印象。
“你弟弟以前日子过得挺不好的,小谨这么听话,对他好点好不好?做个好哥哥。”
莫谨答应下来,却对“好哥哥”不置可否。
这个弟弟没几天就搬进了他们家,莫谨没想到的是,所谓的做个好哥哥,意味着要跟这个只见了一面的弟弟分享一个房间,甚至睡一张床。但好在那个叫闫心的男孩或许对担任一个讨巧的弟弟颇具经验,晚上的时候睡觉挨着墙根,只占据小小的一块地方,哪怕莫谨摊开手脚了睡,也完全担保不会挤到他。母亲有一次来看,还有些严厉地责问莫谨是不是欺负弟弟了,但在此之前莫谨几乎一句话都没跟他说过,想欺负都没什么机会,只有闫心刚来的那一天,在这位当时还被他称作远方弟弟的男孩子告诉他自己叫闫心后,他礼尚往来,也告诉对方他叫莫谨。
“哥哥。”
那一刻莫谨觉得自己唯一跟他说过的那句话都成了白费口舌,因为闫心从那以后就这么叫他,告诉他自己的名字显然是多此一举。也不排除是母亲这么教导他的可能性,只为了让他们拉近距离,兄友弟恭。
莫谨对此从没有应过,倒也没制止。两个人的关系也是,说不上好,也不算太糟,时常就是闫心在那小声地、怯怯地说话,莫谨偶尔点头或摇头表达态度。即便如此,闫心讲的话也不算多,至少没有因为喊莫谨一声哥哥,就提出任何需要他劳心费力的事。
有一次莫谨看到自己母亲很温柔地笑着跟闫心聊天,印象里母亲对他讲话都不会那么和风细雨,态度不像对方已经是个16岁懂事的孩子,莫谨唐突想起那句“以前过得不太好”。
他听到自己母亲问闫心,说哥哥对你好不好?喜欢这个哥哥吗?
闫心那个甜甜的笑他至今都还记得,还记得他说:“哥哥对我很好,我喜欢哥哥。”
上高中的男孩子了,平时叫他吃饭都小心翼翼的,跟别人讲喜欢倒一点不害臊。
自从闫心进了家里,这个家莫名热闹了起来,不是说闫心这孩子有多活泼聒噪,而是帮佣们的流言蜚语多了许多。盛传最多的版本,说是闫心的母亲勾搭人家有妇之夫,后来人家不认这孩子,这个没落着任何好的女人就疯了,最后还把自己弄死了。没了母亲的闫心当时才五六岁,还没懂事的年纪,那男倒也不知是心虚还是怎么的,突然想通了,把孩子接回去养着。本来这个故事到这里差不多结束了,算是一个以德报怨得过且过的故事,但又说这被“好心捡回去”的孩子却是个丧门星,先克死母亲又克死父亲继母,继兄也跟他一样沦为孤儿,自己反倒没事人似的被好人家收养,吃喝不愁,还整天笑盈盈的,根本不像是爸妈都死了的小孤儿。
经由那些天花乱坠的谣言拼凑,这个故事反而合乎逻辑了一些,但莫谨当故事听的,并未去深究。
他不会跟家里的保姆争辩闫心住得也没像她说得那么心安理得,几乎每晚睡在床上挨着墙都会发抖,有时候反应大到会把莫谨吵醒;就像他不会告诉闫心,其实除了自己母亲,大家都不很待见他。
莫谨是个极其冷情的人,对于与他无关的事,他从来不会刻意浪费时间去了解,恐怕除非这个叫闫心的孩子哪天发疯拿刀架在他脖子上,他都不会多分给他一个眼神。
但他有注意到闫心那双亮亮的眼睛,不管是弯着笑着的时候,还是呆呆地瞪大的时候,总笼着一层细碎的光,显得很乖很听话,或许就是因此,让人觉得背后肆意探讨他,即使被发现,他也不会做任何报复。
莫谨这么想着,很长一段时间都没意识到,他好像已经多看了那个弟弟好几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