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往今来,世人皆乐于颂扬那些宁死不屈、品性高洁的大英雄;而见利忘义的软骨头,则会遭受万世唾骂。可直到要命的刀,架在自己脖子上之前,没人能断言自己的肚子里,到底长没着那一副“英雄胆”!那种刀斧加身面不改色的好汉,本就是万中无一的稀罕物;如果英雄满大街乱跑的话,也就没什么故事性可言了!
所以凡夫俗子苟且偷生,或是经不住利益的巨大诱惑,本就是人之常情;虽然不必提倡、却也不值得唾弃。
正所谓“非我族类、其心必异”。所以站在庞青山的角度来看,西北军先事北燕朝廷、后又随秦王反叛、如今更在阵前向仇敌倒戈、根本就是一群毫无廉耻、立场可言的“下流坯”。只不过他们的战斗力,倒确实彪悍异常;收则收矣、但也必须对其有所防备。
从一军主帅的角度来看,庞青山的应对手法极其正确:在时刻保持自家班底的战斗力的同时,将西北降兵压制在“既饿不死、也吃不饱的半残状态”。
“民不患寡而患不均”,绝对公平虽然从来都曾不存在过,却也是人心之中追求的“基本原理”。这个道理放在军伍之中,也如是一样,
既然你庞青山拿西北军将士不当人的话,那叛一回两回也是叛、十回八回也是叛、我们就再找一个更厚道的主子去!
而且退一万步讲,这八万将士,原本就隶属北燕朝廷的西北军编制;按照朝廷律例,理当尽归信安侯周长风一人节制。信安侯趁乱反出朝廷、那是你们天家的私事;而我们这些人当兵打仗,吃粮拿饷,就只知道遵循上官的军令行事。
况且世人皆知,天佑帝施政、向来以宽仁厚道著称;这样的一个皇帝老儿,又怎么会在大获全胜之后、还要为难吃刀口饭的“苦哈哈”呢?
所以经过一番紧急协商,这些“三姓家奴”、便派出了三名密使,试着与蔡右相的大公子蔡宁,进行私下接触。而此事毕竟干系甚重,蔡宁不敢自专,便发出一封八百里加急的紧急军情、向天佑帝上书请旨。
当日午夜时分,蔡宁刚刚洗漱完毕,披着一件中衣,与两名亲卫进行最后一次巡营。忽然之间,由大营北门方向传来一阵喧哗、并伴随着急促的马蹄声!蔡宁接过佩剑循声而去,只见有一名北燕官驿、骑着一匹快马、跌跌撞撞地闯入了自家营盘……
借着营中的火盆观瞧,只见马背上那名驿兵,已然双眼发直、身体随着马背的颠簸左倾右斜、一看就是跑“炸了心”,早已陷入了半昏迷状态。蔡宁唯恐“马踏联营”,立刻将战剑一抛,整个人飞身上马,双脚一蹭马镫,便将那个驿兵甩离了马背;随后他一手抓紧马鬃、一手揽过马颈、双手反复摩挲、口中低沉地喝出了一个“吁”字……
马儿在他的安抚下、终于缓缓减慢了速度;随后身子一歪,也侧躺在了营房的地面之上,口鼻不断地涌出白沫……
提前翻身跃下马背的蔡宁,上前探了驿兵的鼻息,随后又取出了对方背囊中的一封信件,对身边两个亲卫吩咐道:
“先别给他喝水啊,用湿巾慢慢擦醒!再让伙头去熬点米汤,放凉了慢慢往下顺!”
两个亲卫应命而去,蔡宁则拿着信件回道营房;他先用半干的布巾擦了擦身上浮土,这才打开封皮、取出内阁朱批……
“这个滑头滑脑的老王放,封个招抚使的虚衔,让我来全权处理此事……说了等于没说,脱了裤子放屁!”
蔡宁看完之后有些愤怒,刚想借着油灯将信烧了;可转念一想,又重新审阅了起来……
静下了心思,蔡宁才总算看出点端倪来。这内阁朱批倒是没什么问题,遣词酌句也还算正常。只是这下款落定的大印,却并不是“左相王放”、也不是“牧北翁印”,而是“伏凌老人”!
北燕王朝的内阁,一共由九人组成:六部尚书、两位左右丞相,一名皇帝,所以也被世人戏称为“九老王朝”。但蔡宁心里清楚,所谓“九老”,根本就名不副实;能够真正当家作主的人,就只有“三老”而已。也只有他们三位,才有资格发出“内阁朱批”。
左丞相王放,字表牧北,一公一私两枚大印,没有不关“伏凌老人”什么事;而自己的父亲蔡熹,字表显阳,两方手章更是熟到不能再熟了;至于陛下的玉玺,乃是八个大字,人尽皆知、极好辨认……那么这“伏凌老人”,又会是谁呢?而这道“说了等于没说”的内阁朱批,又暗藏什么玄机呢?
就在蔡宁百思不得其解的时候,从帐帘方向突然传入一道微风;蔡熹抬头望去,只见一名神头鬼脑的小兵,刚刚将那枣核状的脑袋探入帐中,左右观瞧了一番,见四下无人,这才对着自己一挑眼神:
“嘿,忙吗?”
通常来说,他这种问法能够得到的回答,只有二十下军棍罢了,还得是实心的那种;只不过此人本就不是蔡宁手下的中州兵,而是四皇子周长安调教出来的赤乌探子。既然双方工作性质不同,规则与法度,就绝不能混为一谈。
“你这小子……好歹也做做样子啊!没人,进来吧。”
“是喽……”
应了一句之后,这赤乌探子一矮身,便钻进了蔡宁的帅帐,将陛下的口旨一字不落地传给了蔡宁。
直到这时,蔡宁才恍然大悟:原来这一方“伏凌老人”的大印,竟是北燕天子的私章!天家周氏、本就是蓟州人;而伏凌山,便是周家的龙兴之地!
如此看来,天子通过赤乌传递的口旨、与内阁朱批下发的中旨,多少有些矛盾;可两道旨意,又俱是天子授意!一时之间,蔡宁不明就里,自然也就犯起了难来。
其实天子无法接受八万西北降兵,本就是理所当然之事。这一场大战,各家诸侯皆尽交兵,毙命者何止百万!战火所过之处,州城府县皆寸草不生。百业凋敝、土地荒芜;粮草断绝、物资枯竭……
按照现在的情况看来,即便南北双方,能在一月之内结束这场战争;但即将到来的秋雨时节,华江禹河的水位必会暴涨;紧接着又是冬三月,天寒地冻,土地无法耕种粮食。
禹河决堤、大雪封门,再加上从河东城下逐渐扩散开来的瘟疫,还会给北燕王朝、乃至华禹大陆,带来一场极其严苛的考验。待时间弥合所有伤口之后,必然是十室九空、人口锐减的局面。
所以,并非是北燕王朝惨胜之后,不需要这八万西北军;也并非是天佑帝心狭量窄、与这一伙“苟且偷生、身不由己”的叛军,刻意为难。而是因为以北燕朝廷未来数年的状况,根本就养不起这八万张嘴了!
结合朝廷未来的时局,与天佑帝这两道略有矛盾的明旨暗意,蔡宁最终得出了一个略有些惊人的结论:
虽然说是要留下一半,但实际上天佑帝连剩下的那四万人,也一样不想要!
次日清晨,北燕军中大摆酒宴,伙头军更是做了一顿热气腾腾的面食,以次欢送三位“远道而来”的西北军兄弟。
虽然这所谓的“臊子面”里没什么荤腥,口味也远远比不上三秦老家;但自从他们投了解忧军之后,连吃上一口饱饭都是奢望,根本不会在乎这些小问题了。众人席间相谈甚欢,吃饱喝足之后、他们便骑着毛色油量的高头大马,醉醺醺地踏上了回营的路……
蔡宁所部,此时驻扎在中州路的古都朝歌城外。这里地势普通,但战略位置极佳。他与项青两军,以中州朝歌、鲁东阳平两座城池为基点、沿禹河北岸,拉出一条斜线防御带。如此一来,既可以阻止庞青山向南逃窜;也可以防止南康增兵北上,与解忧军里应外合。
而企图撤回南康的解忧军与西北军,也恰好就是被蔡宁“关”在了朝歌城以北的邯郸附近。所以他们三人离开朝歌之后、一路直奔正北方向;行出二百里左右之后,便能回到秦军大营了。
直至午后时分,这三人三骑,便已然踏入蓟州境内;眼看着还有不到四十里路程可走,三人竟然意外撞在了一道绊马索上!在毫无心理准备之下,三人被马匹掀翻在地,谁都没能缓过神来!可就在此时,树林里忽然窜出两道黑衣人,抽出刀快步上前,不由分说、便将落于后方的二人、砍成了两滩肉泥……
这两个黑衣人动作干净利落、出手杀人也毫不犹豫!一招一式,都准确无比的砍在了要害之处,显然是没打算留下活口。
待那二人没了声息与动作之后,两名黑衣人齐齐住手,并同时将目光投向那个瘫软如泥的“幸存者”身上……
一见对方正注视着自己,他凭着强烈的求生欲支持,立刻站起了身子,疯狂向自己的马匹跑去……
可惜的是,那纤细的马腿、已经被绊马索彻底坳断了……
所以凡夫俗子苟且偷生,或是经不住利益的巨大诱惑,本就是人之常情;虽然不必提倡、却也不值得唾弃。
正所谓“非我族类、其心必异”。所以站在庞青山的角度来看,西北军先事北燕朝廷、后又随秦王反叛、如今更在阵前向仇敌倒戈、根本就是一群毫无廉耻、立场可言的“下流坯”。只不过他们的战斗力,倒确实彪悍异常;收则收矣、但也必须对其有所防备。
从一军主帅的角度来看,庞青山的应对手法极其正确:在时刻保持自家班底的战斗力的同时,将西北降兵压制在“既饿不死、也吃不饱的半残状态”。
“民不患寡而患不均”,绝对公平虽然从来都曾不存在过,却也是人心之中追求的“基本原理”。这个道理放在军伍之中,也如是一样,
既然你庞青山拿西北军将士不当人的话,那叛一回两回也是叛、十回八回也是叛、我们就再找一个更厚道的主子去!
而且退一万步讲,这八万将士,原本就隶属北燕朝廷的西北军编制;按照朝廷律例,理当尽归信安侯周长风一人节制。信安侯趁乱反出朝廷、那是你们天家的私事;而我们这些人当兵打仗,吃粮拿饷,就只知道遵循上官的军令行事。
况且世人皆知,天佑帝施政、向来以宽仁厚道著称;这样的一个皇帝老儿,又怎么会在大获全胜之后、还要为难吃刀口饭的“苦哈哈”呢?
所以经过一番紧急协商,这些“三姓家奴”、便派出了三名密使,试着与蔡右相的大公子蔡宁,进行私下接触。而此事毕竟干系甚重,蔡宁不敢自专,便发出一封八百里加急的紧急军情、向天佑帝上书请旨。
当日午夜时分,蔡宁刚刚洗漱完毕,披着一件中衣,与两名亲卫进行最后一次巡营。忽然之间,由大营北门方向传来一阵喧哗、并伴随着急促的马蹄声!蔡宁接过佩剑循声而去,只见有一名北燕官驿、骑着一匹快马、跌跌撞撞地闯入了自家营盘……
借着营中的火盆观瞧,只见马背上那名驿兵,已然双眼发直、身体随着马背的颠簸左倾右斜、一看就是跑“炸了心”,早已陷入了半昏迷状态。蔡宁唯恐“马踏联营”,立刻将战剑一抛,整个人飞身上马,双脚一蹭马镫,便将那个驿兵甩离了马背;随后他一手抓紧马鬃、一手揽过马颈、双手反复摩挲、口中低沉地喝出了一个“吁”字……
马儿在他的安抚下、终于缓缓减慢了速度;随后身子一歪,也侧躺在了营房的地面之上,口鼻不断地涌出白沫……
提前翻身跃下马背的蔡宁,上前探了驿兵的鼻息,随后又取出了对方背囊中的一封信件,对身边两个亲卫吩咐道:
“先别给他喝水啊,用湿巾慢慢擦醒!再让伙头去熬点米汤,放凉了慢慢往下顺!”
两个亲卫应命而去,蔡宁则拿着信件回道营房;他先用半干的布巾擦了擦身上浮土,这才打开封皮、取出内阁朱批……
“这个滑头滑脑的老王放,封个招抚使的虚衔,让我来全权处理此事……说了等于没说,脱了裤子放屁!”
蔡宁看完之后有些愤怒,刚想借着油灯将信烧了;可转念一想,又重新审阅了起来……
静下了心思,蔡宁才总算看出点端倪来。这内阁朱批倒是没什么问题,遣词酌句也还算正常。只是这下款落定的大印,却并不是“左相王放”、也不是“牧北翁印”,而是“伏凌老人”!
北燕王朝的内阁,一共由九人组成:六部尚书、两位左右丞相,一名皇帝,所以也被世人戏称为“九老王朝”。但蔡宁心里清楚,所谓“九老”,根本就名不副实;能够真正当家作主的人,就只有“三老”而已。也只有他们三位,才有资格发出“内阁朱批”。
左丞相王放,字表牧北,一公一私两枚大印,没有不关“伏凌老人”什么事;而自己的父亲蔡熹,字表显阳,两方手章更是熟到不能再熟了;至于陛下的玉玺,乃是八个大字,人尽皆知、极好辨认……那么这“伏凌老人”,又会是谁呢?而这道“说了等于没说”的内阁朱批,又暗藏什么玄机呢?
就在蔡宁百思不得其解的时候,从帐帘方向突然传入一道微风;蔡熹抬头望去,只见一名神头鬼脑的小兵,刚刚将那枣核状的脑袋探入帐中,左右观瞧了一番,见四下无人,这才对着自己一挑眼神:
“嘿,忙吗?”
通常来说,他这种问法能够得到的回答,只有二十下军棍罢了,还得是实心的那种;只不过此人本就不是蔡宁手下的中州兵,而是四皇子周长安调教出来的赤乌探子。既然双方工作性质不同,规则与法度,就绝不能混为一谈。
“你这小子……好歹也做做样子啊!没人,进来吧。”
“是喽……”
应了一句之后,这赤乌探子一矮身,便钻进了蔡宁的帅帐,将陛下的口旨一字不落地传给了蔡宁。
直到这时,蔡宁才恍然大悟:原来这一方“伏凌老人”的大印,竟是北燕天子的私章!天家周氏、本就是蓟州人;而伏凌山,便是周家的龙兴之地!
如此看来,天子通过赤乌传递的口旨、与内阁朱批下发的中旨,多少有些矛盾;可两道旨意,又俱是天子授意!一时之间,蔡宁不明就里,自然也就犯起了难来。
其实天子无法接受八万西北降兵,本就是理所当然之事。这一场大战,各家诸侯皆尽交兵,毙命者何止百万!战火所过之处,州城府县皆寸草不生。百业凋敝、土地荒芜;粮草断绝、物资枯竭……
按照现在的情况看来,即便南北双方,能在一月之内结束这场战争;但即将到来的秋雨时节,华江禹河的水位必会暴涨;紧接着又是冬三月,天寒地冻,土地无法耕种粮食。
禹河决堤、大雪封门,再加上从河东城下逐渐扩散开来的瘟疫,还会给北燕王朝、乃至华禹大陆,带来一场极其严苛的考验。待时间弥合所有伤口之后,必然是十室九空、人口锐减的局面。
所以,并非是北燕王朝惨胜之后,不需要这八万西北军;也并非是天佑帝心狭量窄、与这一伙“苟且偷生、身不由己”的叛军,刻意为难。而是因为以北燕朝廷未来数年的状况,根本就养不起这八万张嘴了!
结合朝廷未来的时局,与天佑帝这两道略有矛盾的明旨暗意,蔡宁最终得出了一个略有些惊人的结论:
虽然说是要留下一半,但实际上天佑帝连剩下的那四万人,也一样不想要!
次日清晨,北燕军中大摆酒宴,伙头军更是做了一顿热气腾腾的面食,以次欢送三位“远道而来”的西北军兄弟。
虽然这所谓的“臊子面”里没什么荤腥,口味也远远比不上三秦老家;但自从他们投了解忧军之后,连吃上一口饱饭都是奢望,根本不会在乎这些小问题了。众人席间相谈甚欢,吃饱喝足之后、他们便骑着毛色油量的高头大马,醉醺醺地踏上了回营的路……
蔡宁所部,此时驻扎在中州路的古都朝歌城外。这里地势普通,但战略位置极佳。他与项青两军,以中州朝歌、鲁东阳平两座城池为基点、沿禹河北岸,拉出一条斜线防御带。如此一来,既可以阻止庞青山向南逃窜;也可以防止南康增兵北上,与解忧军里应外合。
而企图撤回南康的解忧军与西北军,也恰好就是被蔡宁“关”在了朝歌城以北的邯郸附近。所以他们三人离开朝歌之后、一路直奔正北方向;行出二百里左右之后,便能回到秦军大营了。
直至午后时分,这三人三骑,便已然踏入蓟州境内;眼看着还有不到四十里路程可走,三人竟然意外撞在了一道绊马索上!在毫无心理准备之下,三人被马匹掀翻在地,谁都没能缓过神来!可就在此时,树林里忽然窜出两道黑衣人,抽出刀快步上前,不由分说、便将落于后方的二人、砍成了两滩肉泥……
这两个黑衣人动作干净利落、出手杀人也毫不犹豫!一招一式,都准确无比的砍在了要害之处,显然是没打算留下活口。
待那二人没了声息与动作之后,两名黑衣人齐齐住手,并同时将目光投向那个瘫软如泥的“幸存者”身上……
一见对方正注视着自己,他凭着强烈的求生欲支持,立刻站起了身子,疯狂向自己的马匹跑去……
可惜的是,那纤细的马腿、已经被绊马索彻底坳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