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在途中某驿站歇脚时,突然遭到山匪袭击,全家死于非命,只活了他一人。
肖云和来到京城,受安元良提拔,从工部正八品的所正,一步一步走到今天,甚至比安元良这个内阁大臣的地位还要高。
沈怿盯着上面的字皱眉思量:长庆十四年……那都是,十多年前的事了。
“山匪袭击,死于非命,却独独活了他一个?”
会不会太巧了?
高远闻言,在旁补充道:“好像是劫财的放了把大火,官差找过去的时候,整个驿站的人全都烧焦了,人畜不分。”
“烧焦了?那这么说,也看不清面容?”
“是。”
听到这里,沈怿总隐约觉得哪里不对劲,可又说不出到底是何处不对。
*
书辞的午饭是和紫玉一块儿吃的,连着好几天她都没去过前院了。
自打知晓了自己的身世后,整个家对她而言就像是蒙上了一层纱,这种感觉和第一天知道沈怿就是无名时很相似,虽不讨厌,但是不可避免地有了隔膜,接受一切是需要时间的,与其大家相见尴尬,还不如暂时不见的好。
紫玉扒了口饭,小心翼翼地看她若无其事地吃着,犹豫了很久以后,才开口问:
“小姐……”
“嗯?”
她把碗放下了,“您,真的不准备跟着夫人她们走啊?”
书辞嚼完了嘴里的菜,抬手盛汤,“我想还是不要了……”她有些无奈,“你也见到了,不仅我娘,连言莫都跟着躲我,现在这个身份,相处起来大家会畏手畏脚。”好在家里的下人只是听说她并非言则亲生,倒不知她生父是梁秋危那个大太监,否则还会更窘迫。
紫玉抿唇想了一阵,认真道:“那我陪您留下吧?”
“你陪我?你不嫌闷?”她抬眼。
“跟着夫人也是拿工钱,跟着您也是拿工钱,去哪儿都一样。”紫玉笑嘻嘻的,“再说了,我服侍您也习惯了。”
出了这样的事,身边连半个能说话的人都没有,她此刻表忠心,书辞不能不感动,于是去拍她的肩,“我就知道,还是你最仗义。”
用过了饭,紫玉将碗筷收拾出去,书辞跟在她身后,推开门就看到台阶下的陈氏。
她站在墙边,神色间充满了疲惫,那种落魄萧索的气息,让她仿佛在短短半月里老了十岁。书辞隔着几丈距离与她相望,大约注意到她的目光,陈氏讷讷地转过视线。
这一次的四目相投,她看见她眼底竟是一片茫然,空荡荡的,什么也没有。
活了十几年,书辞从来没在陈氏脸上见到过这种神情。
记忆里她永远精神抖擞,永远锋芒锐利,就像上次言则入狱,哪怕天塌下来,眸中依然有运筹帷幄的底气……不像现在。
陈氏瞧了她半晌,嘴唇微启着似是要说什么,最后欲言又止地转身离开。
言书月见她走远后才从廊上跑过来,“阿辞。”她握着她的手,轻声解释,“你别怪娘,她一直想来找你谈谈的,就是拉不下脸说话……”
“我知道。”书辞不甚在意地伸手去抹了抹她眼角的泪花,淡淡道,“你别哭了,往后娘和弟弟还要你照顾。”
一想到言则已经不在,言书月心下不禁酸楚,又想到她不再愿意随她们一同生活,愈发难受起来。
可就在眼泪要溢满的那瞬,她居然莫名其妙的忍了回去,然后坚定而又认真地对着书辞点了点头。
没有人可以一直长不大,当替她背负一切的人一个一个全都不在了,也就必须承担起自己该承担的东西。
因为要搬家,一下午院子里的仆从们都在整理杂物,书辞在屋里待着发霉,在院里坐着碍事,干脆从偏门出去,准备上街走走。
傍晚的太阳倒是很好,不冷不热的,照得人通身舒服,她漫无目的地从巷子转到街上,一扭头,却见得一个布衫老者在自家正门前打量。
不时望几眼门扉,不时又四下里环顾,鬼鬼祟祟的。
难道是青天白日踩点,准备夜里做贼?
书辞狐疑地走过去,试探性问道:“老人家,您找谁?”
“哦,我找……”对方闻声转头,这一看,两个人都愣住了。
书辞退了两步,伸出食指指着他,诧异道:“您……您不是,刘大伯吗?”
半年前离家出走,在小山村上偶遇的老大爷,因为小住过几天,书辞对他还有些印象,回想起来之后,脑子里又瞬间炸开了花——对了,他说是自己给梁秋危守墓的!
那他岂不是认识她爹?
眼见她还记得自己,刘晟连连点头,“对对对,就是我。嗨呀丫头,好久没见你长高啦。”说完就探手过去摸她脑袋。
书辞任由他拽了两把发髻,“您到我家来干什么?”
提起这个,刘晟冲门前挂着的那些惨白的玩意儿问道:“你家这是死了谁?给谁办丧事呢?”
这是近来她最讨厌回答的一个问题,书辞眼底的神色暗了下去,艰难地牵起嘴角:“我爹。”
听到这两个字的刹那,刘晟轻松的表情瞬间换做愕然,猛地抬起头看她,“什么?言则死了?!”
*
在案前取了三支香点上,几缕白烟顺着刘晟脑袋顶飘至天花板。
他神情凝重地对着言则的牌位拜了三拜,方将香插入炉子内。
“真是世事难料。”盯着灵位中深刻的几行字,他眉峰深锁地摇头,“我还当他是在给女儿办喜事忙不过来,谁想那日一别竟是永诀……”
书辞原站在边上沉默地看着,不由从这一句话里琢磨出许多内容来。
“大伯……您认识我爹?”
肖云和来到京城,受安元良提拔,从工部正八品的所正,一步一步走到今天,甚至比安元良这个内阁大臣的地位还要高。
沈怿盯着上面的字皱眉思量:长庆十四年……那都是,十多年前的事了。
“山匪袭击,死于非命,却独独活了他一个?”
会不会太巧了?
高远闻言,在旁补充道:“好像是劫财的放了把大火,官差找过去的时候,整个驿站的人全都烧焦了,人畜不分。”
“烧焦了?那这么说,也看不清面容?”
“是。”
听到这里,沈怿总隐约觉得哪里不对劲,可又说不出到底是何处不对。
*
书辞的午饭是和紫玉一块儿吃的,连着好几天她都没去过前院了。
自打知晓了自己的身世后,整个家对她而言就像是蒙上了一层纱,这种感觉和第一天知道沈怿就是无名时很相似,虽不讨厌,但是不可避免地有了隔膜,接受一切是需要时间的,与其大家相见尴尬,还不如暂时不见的好。
紫玉扒了口饭,小心翼翼地看她若无其事地吃着,犹豫了很久以后,才开口问:
“小姐……”
“嗯?”
她把碗放下了,“您,真的不准备跟着夫人她们走啊?”
书辞嚼完了嘴里的菜,抬手盛汤,“我想还是不要了……”她有些无奈,“你也见到了,不仅我娘,连言莫都跟着躲我,现在这个身份,相处起来大家会畏手畏脚。”好在家里的下人只是听说她并非言则亲生,倒不知她生父是梁秋危那个大太监,否则还会更窘迫。
紫玉抿唇想了一阵,认真道:“那我陪您留下吧?”
“你陪我?你不嫌闷?”她抬眼。
“跟着夫人也是拿工钱,跟着您也是拿工钱,去哪儿都一样。”紫玉笑嘻嘻的,“再说了,我服侍您也习惯了。”
出了这样的事,身边连半个能说话的人都没有,她此刻表忠心,书辞不能不感动,于是去拍她的肩,“我就知道,还是你最仗义。”
用过了饭,紫玉将碗筷收拾出去,书辞跟在她身后,推开门就看到台阶下的陈氏。
她站在墙边,神色间充满了疲惫,那种落魄萧索的气息,让她仿佛在短短半月里老了十岁。书辞隔着几丈距离与她相望,大约注意到她的目光,陈氏讷讷地转过视线。
这一次的四目相投,她看见她眼底竟是一片茫然,空荡荡的,什么也没有。
活了十几年,书辞从来没在陈氏脸上见到过这种神情。
记忆里她永远精神抖擞,永远锋芒锐利,就像上次言则入狱,哪怕天塌下来,眸中依然有运筹帷幄的底气……不像现在。
陈氏瞧了她半晌,嘴唇微启着似是要说什么,最后欲言又止地转身离开。
言书月见她走远后才从廊上跑过来,“阿辞。”她握着她的手,轻声解释,“你别怪娘,她一直想来找你谈谈的,就是拉不下脸说话……”
“我知道。”书辞不甚在意地伸手去抹了抹她眼角的泪花,淡淡道,“你别哭了,往后娘和弟弟还要你照顾。”
一想到言则已经不在,言书月心下不禁酸楚,又想到她不再愿意随她们一同生活,愈发难受起来。
可就在眼泪要溢满的那瞬,她居然莫名其妙的忍了回去,然后坚定而又认真地对着书辞点了点头。
没有人可以一直长不大,当替她背负一切的人一个一个全都不在了,也就必须承担起自己该承担的东西。
因为要搬家,一下午院子里的仆从们都在整理杂物,书辞在屋里待着发霉,在院里坐着碍事,干脆从偏门出去,准备上街走走。
傍晚的太阳倒是很好,不冷不热的,照得人通身舒服,她漫无目的地从巷子转到街上,一扭头,却见得一个布衫老者在自家正门前打量。
不时望几眼门扉,不时又四下里环顾,鬼鬼祟祟的。
难道是青天白日踩点,准备夜里做贼?
书辞狐疑地走过去,试探性问道:“老人家,您找谁?”
“哦,我找……”对方闻声转头,这一看,两个人都愣住了。
书辞退了两步,伸出食指指着他,诧异道:“您……您不是,刘大伯吗?”
半年前离家出走,在小山村上偶遇的老大爷,因为小住过几天,书辞对他还有些印象,回想起来之后,脑子里又瞬间炸开了花——对了,他说是自己给梁秋危守墓的!
那他岂不是认识她爹?
眼见她还记得自己,刘晟连连点头,“对对对,就是我。嗨呀丫头,好久没见你长高啦。”说完就探手过去摸她脑袋。
书辞任由他拽了两把发髻,“您到我家来干什么?”
提起这个,刘晟冲门前挂着的那些惨白的玩意儿问道:“你家这是死了谁?给谁办丧事呢?”
这是近来她最讨厌回答的一个问题,书辞眼底的神色暗了下去,艰难地牵起嘴角:“我爹。”
听到这两个字的刹那,刘晟轻松的表情瞬间换做愕然,猛地抬起头看她,“什么?言则死了?!”
*
在案前取了三支香点上,几缕白烟顺着刘晟脑袋顶飘至天花板。
他神情凝重地对着言则的牌位拜了三拜,方将香插入炉子内。
“真是世事难料。”盯着灵位中深刻的几行字,他眉峰深锁地摇头,“我还当他是在给女儿办喜事忙不过来,谁想那日一别竟是永诀……”
书辞原站在边上沉默地看着,不由从这一句话里琢磨出许多内容来。
“大伯……您认识我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