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田胜家此时带着倭军仓皇而退,丢下了两千多具尸体与三千多伤兵。
这一战下来,倭军三万人逃出来两万三千多人,又损失了足有六千余人。
相对来说,柴田胜家的这一仗损失不是那么大。但是从这一战当中,柴田胜家受到了极大的冲击。他在战阵之上,看到了倭军与明军之间的巨大差距。越是往深里想,就越是胆寒。
此战的规模不能算小,而且地处山谷之中,除了双方火铳兵硬碰硬之外,其他的手段并不多。柴田胜家能明显的感觉到,明军的火铳射程远射速高。而且明军实际上军纪严明号令整齐,精神意志上并不比倭军差。
以他多年战阵的经验,当然能明白这意味着什么。
这代表东瀛倾诸岛之力,也没有抵抗明军的能力。说什么攻明,根本就是开玩笑。这件事回去之后,一定要在第一时间给主公写信汇报。
劝阻主公趁早向大明称臣雌伏,等将来把明军的火铳制造工匠重金聘请到东瀛,再谈与明军交战之事。
方大伟不清楚,只是这一战,便将柴田胜家给打的心生怯意。见到倭军退去,他也没有让麾下的将士追击。而是命人打扫战场,收拢倭军战俘。
对于那些倭军伤号,方大伟是不会救治的。明军自己都没有足够的医药,就不会当这个滥好人。
休息了一晚之后,明军三万余人于两天后到达了高原郡。
这里虽然名义上是倭军占领,但只不过是几个朝奸官员在治理罢了。明军一到,连一铳都没放,便将高原郡轻易拿下。
确切的说,是高原郡当地的大户们直接将那几个朝奸砍死,而后开门欢迎明军。
大明在朝鲜的宗主地位深入人心,在朝鲜百姓的眼中,明军就是王师。无论是是非对错,还是人心所向,朝鲜百姓自然而然的只会选则心向明军。
高原郡一入明军之手,高原郡以北的各郡,即使明军还没有到达,也都传檄而定。咸镜道各郡治下,有势力的大户人家纷纷出手,将当地的朝奸官员拿下,送往明军处。
方大伟可没心思去管这些事情,而是将这些人都送往平壤,交给赵国忠去头疼。
朝鲜战局的变动,朱载坖在京城之中也能看到。对于朝鲜的情形他也在心中在盘算,到底如何处理才会对大明有利,才会使人心服口服。
请了三位阁老入宫,朱载坖在养心殿中端坐议事。
朱载坖看着徐阶、吕本、高拱三人,“此次请三位阁老前来,便是要议一议如何处置朝鲜。此地与辽东接壤,渡海即到山东,虽为藩国却直接我大明腹心之地。今东瀛兵叩朝鲜,实为剑指大明。若不能将朝鲜握于我大明手中,实不能让朕安寝啊。”
高拱是朱载坖的老师,他听到朱载坖这样说,便知道自己这个学生的意图了。
“陛下,臣以为朝鲜既然如此重要,便直接纳入我大明治下便可。”高拱微微一顿,接着道:“今辽东已是重镇,朝鲜君臣又甚是无能。若无东瀛入寇之事,或可留着朝鲜。但是眼下与东瀛交战,要这朝鲜君臣还有何用?所谓藩国即藩篱之说,实在是成了笑话。”
大明之所以能容得下周边小国,便是因为这些小国奉大明为宗主,承诺世代友好,并为大明的屏障以护大明边境的安宁。如果这些事情都没做到,这种藩国也就没有存在的必要。
徐阶沉吟了片刻,躬身道:“陛下,老臣以为,如此便取消朝鲜李氏对朝鲜的统治,是不是过于草率?若是朝鲜上下臣民闹事,对我远征朝鲜与东瀛作战的将士,恐怕极为不利。若是与东瀛交战迁延日久,只怕耗费钱粮更是无数。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朝鲜无能,但我大明不可不仁义。”
吕本此时却谁的观点也没支持,他沉声道:“陛下所虑者,不过是朝鲜君臣无能。以老臣之见,不如派遣我大明能吏前往朝鲜为官,而名义之上,仍以李氏为王。待击退东瀛,则可废李氏之王位,以朝鲜之土内附大明。”
想了想,朱载坖才道:“三位阁老都说的有些道理,但是朕却不想拖泥带水迁延日久。当断不断,便会自乱阵脚。若此时无东瀛侵朝,或可缓图之。但正因倭军肆虐,我大明才可堂堂正正的入主朝鲜。李氏所做所为,岂止是令朕失望,只要将其君臣弃国弃民而逃之事公诸于朝鲜,怕是立刻就是万民唾骂的下场。而朝鲜百姓只有两个选择,一是选我大明,二是选东瀛。这等情形之下,你们觉得朝鲜百姓会选哪边?”
“自然是选我大明。”高拱笑道:“我大明为天下共主,在朝鲜臣民百姓心中,早已经深孚众望。东瀛残暴嗜杀,朝鲜上下早为其所荼毒甚苦。若我大明驱东瀛后放弃朝鲜,他们也不会再立李氏为主。天予不取,必受其咎。”
“老臣觉得,可先派我大明官员入朝,以如今明军所据之地,划分州县而治。”吕本躬身道:“待将东瀛兵马都赶下海,战事平定之时,朝鲜便自然是我大明之土。”
“陛下所说之义,老臣也明白。”徐阶跟着道:“只恐朝鲜民间有人不服我大明之定论,或会煽动闹事,不可不虑。”
朱载坖看了看这三位重臣,“吕阁老所言,甚得我心。朝鲜不管如何,不能无官治理。我明军所占据之地,便要由我大明的官员治理。此事便由吕阁老负责,选拔精干官吏前往,务必任用实心用事之人。”
徐阶看到朱载坖决心已定,便拱手道:“陛下,在洪武年间,曾有朝鲜儒生往南京参与科举且高中。只是委任县官之后,因言语不通而不能任事,后回归于朝鲜。可见朝鲜其时对于我大明并无见外之心,只是碍于言语差异才作罢。陛下也可委任朝鲜读书人为官,其也必知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之大义。这些读书人若无好处,必然会心有不平而多事。”
到这时,朱载坖才点点头,他对徐阶的说法也是头一次知道。若是这样,大明在朝鲜的统治基础其实早就打好,只要直接委任当地读书人便可。
这一战下来,倭军三万人逃出来两万三千多人,又损失了足有六千余人。
相对来说,柴田胜家的这一仗损失不是那么大。但是从这一战当中,柴田胜家受到了极大的冲击。他在战阵之上,看到了倭军与明军之间的巨大差距。越是往深里想,就越是胆寒。
此战的规模不能算小,而且地处山谷之中,除了双方火铳兵硬碰硬之外,其他的手段并不多。柴田胜家能明显的感觉到,明军的火铳射程远射速高。而且明军实际上军纪严明号令整齐,精神意志上并不比倭军差。
以他多年战阵的经验,当然能明白这意味着什么。
这代表东瀛倾诸岛之力,也没有抵抗明军的能力。说什么攻明,根本就是开玩笑。这件事回去之后,一定要在第一时间给主公写信汇报。
劝阻主公趁早向大明称臣雌伏,等将来把明军的火铳制造工匠重金聘请到东瀛,再谈与明军交战之事。
方大伟不清楚,只是这一战,便将柴田胜家给打的心生怯意。见到倭军退去,他也没有让麾下的将士追击。而是命人打扫战场,收拢倭军战俘。
对于那些倭军伤号,方大伟是不会救治的。明军自己都没有足够的医药,就不会当这个滥好人。
休息了一晚之后,明军三万余人于两天后到达了高原郡。
这里虽然名义上是倭军占领,但只不过是几个朝奸官员在治理罢了。明军一到,连一铳都没放,便将高原郡轻易拿下。
确切的说,是高原郡当地的大户们直接将那几个朝奸砍死,而后开门欢迎明军。
大明在朝鲜的宗主地位深入人心,在朝鲜百姓的眼中,明军就是王师。无论是是非对错,还是人心所向,朝鲜百姓自然而然的只会选则心向明军。
高原郡一入明军之手,高原郡以北的各郡,即使明军还没有到达,也都传檄而定。咸镜道各郡治下,有势力的大户人家纷纷出手,将当地的朝奸官员拿下,送往明军处。
方大伟可没心思去管这些事情,而是将这些人都送往平壤,交给赵国忠去头疼。
朝鲜战局的变动,朱载坖在京城之中也能看到。对于朝鲜的情形他也在心中在盘算,到底如何处理才会对大明有利,才会使人心服口服。
请了三位阁老入宫,朱载坖在养心殿中端坐议事。
朱载坖看着徐阶、吕本、高拱三人,“此次请三位阁老前来,便是要议一议如何处置朝鲜。此地与辽东接壤,渡海即到山东,虽为藩国却直接我大明腹心之地。今东瀛兵叩朝鲜,实为剑指大明。若不能将朝鲜握于我大明手中,实不能让朕安寝啊。”
高拱是朱载坖的老师,他听到朱载坖这样说,便知道自己这个学生的意图了。
“陛下,臣以为朝鲜既然如此重要,便直接纳入我大明治下便可。”高拱微微一顿,接着道:“今辽东已是重镇,朝鲜君臣又甚是无能。若无东瀛入寇之事,或可留着朝鲜。但是眼下与东瀛交战,要这朝鲜君臣还有何用?所谓藩国即藩篱之说,实在是成了笑话。”
大明之所以能容得下周边小国,便是因为这些小国奉大明为宗主,承诺世代友好,并为大明的屏障以护大明边境的安宁。如果这些事情都没做到,这种藩国也就没有存在的必要。
徐阶沉吟了片刻,躬身道:“陛下,老臣以为,如此便取消朝鲜李氏对朝鲜的统治,是不是过于草率?若是朝鲜上下臣民闹事,对我远征朝鲜与东瀛作战的将士,恐怕极为不利。若是与东瀛交战迁延日久,只怕耗费钱粮更是无数。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朝鲜无能,但我大明不可不仁义。”
吕本此时却谁的观点也没支持,他沉声道:“陛下所虑者,不过是朝鲜君臣无能。以老臣之见,不如派遣我大明能吏前往朝鲜为官,而名义之上,仍以李氏为王。待击退东瀛,则可废李氏之王位,以朝鲜之土内附大明。”
想了想,朱载坖才道:“三位阁老都说的有些道理,但是朕却不想拖泥带水迁延日久。当断不断,便会自乱阵脚。若此时无东瀛侵朝,或可缓图之。但正因倭军肆虐,我大明才可堂堂正正的入主朝鲜。李氏所做所为,岂止是令朕失望,只要将其君臣弃国弃民而逃之事公诸于朝鲜,怕是立刻就是万民唾骂的下场。而朝鲜百姓只有两个选择,一是选我大明,二是选东瀛。这等情形之下,你们觉得朝鲜百姓会选哪边?”
“自然是选我大明。”高拱笑道:“我大明为天下共主,在朝鲜臣民百姓心中,早已经深孚众望。东瀛残暴嗜杀,朝鲜上下早为其所荼毒甚苦。若我大明驱东瀛后放弃朝鲜,他们也不会再立李氏为主。天予不取,必受其咎。”
“老臣觉得,可先派我大明官员入朝,以如今明军所据之地,划分州县而治。”吕本躬身道:“待将东瀛兵马都赶下海,战事平定之时,朝鲜便自然是我大明之土。”
“陛下所说之义,老臣也明白。”徐阶跟着道:“只恐朝鲜民间有人不服我大明之定论,或会煽动闹事,不可不虑。”
朱载坖看了看这三位重臣,“吕阁老所言,甚得我心。朝鲜不管如何,不能无官治理。我明军所占据之地,便要由我大明的官员治理。此事便由吕阁老负责,选拔精干官吏前往,务必任用实心用事之人。”
徐阶看到朱载坖决心已定,便拱手道:“陛下,在洪武年间,曾有朝鲜儒生往南京参与科举且高中。只是委任县官之后,因言语不通而不能任事,后回归于朝鲜。可见朝鲜其时对于我大明并无见外之心,只是碍于言语差异才作罢。陛下也可委任朝鲜读书人为官,其也必知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之大义。这些读书人若无好处,必然会心有不平而多事。”
到这时,朱载坖才点点头,他对徐阶的说法也是头一次知道。若是这样,大明在朝鲜的统治基础其实早就打好,只要直接委任当地读书人便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