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1章 一块儿老姜
谢尚书不见得是看不透,或者只是未想到,抑或从未作此想罢了。
论官职,宁祭酒不过一正四品祭酒,离谢尚书这正二品刑部尚书还差着四个等级,甭小看这四个等级,自四品至二品,许多人能熬上二十年也不一定熬得到。再自交情论,谢宁两家通家之好,虽略有些小矛盾,毕竟先时的情义尚存。所以,自两人的地位,到两家的交情,谢尚书实未料宁祭酒在他这里只是虚晃一招。
给谢莫如点破此种可能性,谢尚书又去寻幕僚商议去了。
谢尚书幕僚不多,但有一个算一个,都很能干。两位先生,一位姓高,就是谢柏介绍给谢莫如认识的那位;另一位姓李,四十上下的年岁,一把美髯,人也生得长眉秀目,端和斯文。
谢尚书将事大致说了,高先生年长,故而是李先生先道,“看来,宁大人所谋甚大啊。”
谢尚书心说,他野心一向不小,只是流放数年到底耽搁了,如今看来,他还是颇有不甘哪。
高先生道,“不论宁大人所谋为何,大人只管忠心王事便好。陛下若有垂询,大人忠心直言。倘陛下无所垂询,大人只管静默便好。”
谢尚书双手抱拳往南方一揖,正色道,“这是自然!我谢人做的是朝廷命官,陛下对我信勉有加,我焉敢辜负君心。只是未料人心多变,我与宁允中多交情,不想他对我竟也没了实话。可悲可叹哪。”
高李二位只得多多宽慰主家罢了。
事情就是这般,估计这种拿人当借头的事儿,谢尚书的官宦生涯肯定也没少干,如今给宁祭酒用在自己身上,谢尚书便有百般不适了。
谢莫如自松柏院告辞时天色已晚,谢太太叮嘱丫环婆子小心挑灯看路,夜黑风凉,服侍好大姑娘。月光如水,夜幕无星,前面两个婆子提着灯笼照路,紫藤在旁随行,原本这夜里走路,如她这样姑娘身边的大丫环该扶着姑娘走的。谢莫如素来不喜人扶,紫藤不敢说啥,却是更要打起十二分的精神瞧着,天晚了,可不能叫姑娘摔了。谢莫如不急不徐的走在石板路上,她并不是有意要离间谢宁两家。只是觉着奇怪,她先前的离间,显然并未在谢家奏效。从谢尚书对她隐瞒北岭先生一事就能看出来,但谢莫如未料到,非谢家远宁家,而是宁家远了谢家。宁祭酒做出这样选择,除了对自己智商的自信外,想来也是寻到了大靠山的缘故吧。
其实,宁祭酒这局吧,不可谓不高明。但弱点同样明显,一旦被人看破,即刻便知布局者乃两面三刀的小人面孔。当然,官场中这样的人不少,甚至许多人将此信奉为一种聪明,谢莫如却从不做此看。
大道直行。
惯于弄巧的人,一则失之坦荡,一则失之光明。
不论别人如何看待,起码谢莫如不喜这种人,更何况如今这种人姓宁。
谢莫如回到杜鹃院时,正小院儿的灯已然熄了,她驻足望一望,方折身去绿萝院安歇。
谢莫如善于揣测人心,于朝中事知道的就少了,宁祭酒鸡飞蛋打之事,还是谢尚书私下同她讲的。谢尚书哪怕知道宁祭酒拿他当个借头,依谢尚书的城府,自不会对宁祭酒喊打喊杀。其实,谢尚书啥都没干,他既猜到宁祭酒所谋,再一忖度,自能明白宁祭酒将要施行的手段。这事儿其实不难办,宁祭酒既是要打着谋皇子师的幌子谋侍郎之位,那么,侍郎之位得有出缺,宁祭酒才能有谋侍郎之位的机会。谢尚书并不似宁祭酒,他没用宁祭酒那种九曲十八弯的手段,而是直接蛇打七寸。自王老尚书保荐礼部左侍郎秦川为礼部尚就知道机会来了。秦川做礼部侍郎也有十几年了,论年龄论资历论帝心论风评,秦川没有半点儿不合适的地方。但谁叫秦川先时就做过一件蠢事呢,这还得从永安侯庶长子李樵说起。李樵上科秋闱,缘何落榜,倒并非文章做的不好,只因一样,李樵先时在帝都影影绰绰的名声不大好,都说李樵少时给曾祖父送寿礼送了件唐三彩的小马,活活把曾祖父气死。这事儿吧,大约是真的,各式各样的人出于各式各样的目的,倒是将此流言传播的颇为广泛,不过,永安侯府未承认过,永安侯府给出的官方解释是:刁奴害主。
秦侍郎此人,为官尚可,官场中名声也不差,只一样,待人颇有些苛刻。他便因此流言断定李樵大不孝之人,而将李樵桂榜之名划去,另补他人,还言之昭昭:桂榜断不会录此大不孝之人。
秦川将李樵黜落桂榜之事,许久一来,一直被人传为美谈,甚至是秦侍郎颇为自得的事情之一。
哪怕现在,依有许多人是这般认知。
这许多人里,自然不包括谢尚书。自李樵得北岭先生青眼那一日起,谢尚书就知道,形势变了。何况李樵还随次子出使过西蛮,故此,谢尚书比常人更了解李樵的能力。
当然,王老尚书也不是蠢才,做为礼部前大佬,内阁相臣之一,王老尚书举荐秦侍郎是有自己道理的,最大的道理就是:李樵是永安侯庶长子,永安侯的正室是谁大家都知道吧?那是今上唯一的嫡亲妹妹文康长公主!尚主之前还生了庶长子,哎呀,永安侯你再有本事,恐怕文康长公主对这位庶长子也无法做到爱屋及乌吧。事实上,坊间都知道,永安侯为了不使庶长子碍公主的眼,一直将庶长子放到老家过活。如今庶长子来了帝都,永安侯就没带他露过面儿,可见父子关系之冷淡。再者,还有人说,唐三彩做贺礼那事儿,就是文康长公主幕后指使的呢。
最重要的是,当初桂榜黜落李樵,朝中人人皆视为理所当然,就是今上,也没意见啊。
所以,李樵之事,今上早有定论。
王老尚书根本没觉着李樵之事算是个事儿,更提不到此事会阻挡秦侍郎登上尚书之位了。
王老尚书此生政治生涯的最后一把火是如何熄灭的,请参考谢尚书的手段。
王老尚书前脚上了保荐秦川的奏章,谢尚书后脚就将一件事放出风去,北岭先生奉皇命筹建筑,端得是任重道远,利国利民的一桩盛事。这头啖汤给北岭先生喝了,但此事,再没有吃独食的道理。再加上北岭先生年事已高,哪怕要事必躬亲,也得寻几个帮手才行。筑一事,穆元帝也知道是青史留名的大事,故此于物资上颇是大方,人选上也给足了北岭先生面子,问过北岭先生的意见。北岭先生亦是识趣,他老人家与翰林院关系好,提出要翰林院帮忙。翰林院哪会不乐意,不过,北岭先生也自己寻了个助手,不是别人,就是李樵。
李樵此等本领,便是谢尚书也得道一声,江山代有人才出了。
北岭先生门徒无数,偏寻了门墙之外的李樵为助手。
如果还有一人能彻彻底底的为李樵洗清名誉,非北岭先生莫属。而北岭先生,自此至终未对李樵的名誉发一言说一词,这位老人家只是用实际行动来表示对李樵的看重。
事情到此时,转折正式开始。
秦侍郎自桂榜黜落一个大不孝的逆子当然无碍,但你黜落的是一位连北岭先生都看重的年轻人,哪怕这位年轻人是被你黜落后方入的北岭先生的眼,可事自头论,你秦侍郎是不是冤枉或者误听误信的谣言呢?
你耳朵根是不是忒软了呢?
说耳朵根软是客气的,不客气的说法就是:愚鲁,糊涂,眼瞎,以良材为朽木,以美玉为瓦砾,误听误信,耽搁英才……
当然,参劾秦侍郎之事谢尚书是不会亲自出面的,这样好的素材,有的是御史愿意出面。
最终,秦侍郎不要说尚书之位,侍郎之位都有些摇摇欲坠,好在穆元帝回护他一二,未究其责,但尚书之位是甭想了。如此,礼部两位侍郎不变,并未出缺,至于礼部尚书之位如何,穆元帝干脆也不劳王老尚书举荐了,令内阁拟出名单来另行安排。至于皇子师一职,最终由翰林掌院徐掌院兼任。
以上便是宁祭酒鸡飞蛋打的全过程了,谢尚书啥都没干,他不过是恰到好处的将李樵为北岭先生筹建筑第一助手之事放出风去罢了。
谢尚书如此这般妙至毫颠的顺水推舟令宁祭酒百般盘算落空,饶是谢莫如也得道一声,姜还是老的辣啊!
亏得宁祭酒千里迢迢,费尽心思的将北岭先生邀至帝都,此方帝都一载岁月,宁祭酒对北岭先生处的了解便不比谢尚书清楚。不一定是宁祭酒无能,不过谢尚书与李樵的关系么,看来是真的不错。
作者有话要说:
☆、第82章 秦先生川
谢尚书主动将盘算宁祭酒之事告知,自然是有其目的所在的,先时瞒谢莫如北岭先生之事,谢尚书现在想想都有些不是滋味儿,当然,这种不是滋味儿也是因人而论,倘不是谢莫如,估计谢尚书也不会有这种不是滋味儿的感觉。反正吧,谢尚书将宁祭酒之事同谢莫如说了,本身也是释放了一种信号,这信号啥意思,不必说谢莫如也能明白。
我与他家是仇人,你与他家是朋友,后来你跟我说你是真要跟他家绝交,有证据吗?当然有,你亲自干了一件对不住他家的事儿,然后,你把这事告诉我了。
敌人的敌人是朋友,此真理,古今皆同。
何况,谢莫如与谢家的天然的血缘关系,能与谢家保持一种友好亲切的关系,亦是谢莫如所乐见。故而,谢尚书的暗示,谢莫如挺高兴。
世间之事,从来都是双面性的。
有人高兴,自然有人不高兴。
如今,第一郁闷之人就该是礼部左侍郎秦川秦先生了,秦侍郎为官三十余年,自认为清风明月,尽心王事,不料一朝翻船,便是在此阴沟。非但自己翻了船,崴了脚,还连累了举荐自己的老恩师。老恩师离帝都之日,秦川一直送出帝都三十里,其心情,不言而喻
不过,秦川的晦气与郁闷还是能诉诸于口的,还有一种不能宣诸于外的郁闷,就当属宁祭酒了。如秦川吧,在家里还能骂一骂多事的御史,骂一骂借北岭先生翻身的李樵,但宁祭酒是一肚子的愤闷,却是只能在肚子里骂一骂,这尼玛谁做的局啊?人秦川秦先生咋就不能做礼部尚书啦?李樵原先那破名声,能叫他中秋闱才怪!可你秦川也是,黜落就黜落呗,你说你大摇大摆的拿出来说啥啊说?臭显摆啥啊臭显摆的!只显得你有张臭嘴是不是?显摆吧,好端端的一礼部尚书,叫你显摆没啦!
这TM事儿是谁干的啊!据宁祭酒推测,干这事儿的没第二个人,一准儿就是永安侯府!
理由也很简单,李樵再丢人,那也是永安侯的儿子,你姓秦的先时那样臭李樵的名声,甭看永安侯府没啥反应,说不得就给人记恨住了哪。
就这么着,宁祭酒将秦侍郎于尚书位折戟之事迁怒到了永安侯府头上。
对永安侯府的怀疑,秦川与永祭酒倒是心有灵犀了,不过,这俩人还有一事亦是心有灵犀,那就是甭管如何怀疑永安侯府,哪怕就是坐实了这事儿是永安侯干的,他俩也没啥法子报复回来。主要是,秦川与宁祭洒俩人加起来也不是永安侯的对手啊!倒不是永安侯如何可怕,主要是永安侯有个可怕老婆——文康长公主。
文康长公主素来不理这些事,但她也不会平白吃这个亏,与李宣道,“你去跟秦家说,李樵那事儿跟你爹没关系,甭让他们错想了人。”
李宣道,“原本就与咱家无干哪。”当然,因为秦川先时给过他大哥没脸,还叫他大哥在秋闱上栽了跟头,耽搁三载光阴,如今又是因他大哥的事,闹得秦侍郎这尚书没做成,他大哥的名声倒是洗白了。从得益方看,他家的嫌疑还真的挺大,只是,这样上赶着去人家说,那事儿不是俺家干的,人家能信么?
文康长公主似是看出李宣所想,道,“甭管他信不信,你去说就好了。”
李宣只好去了,他是堂堂永安侯府的世子,论级别,比秦侍郎都高一些,秦侍郎不好因他年纪小便有所怠慢,刚想略寒暄几句,李宣都没让他开口,直接一句话,“那事儿,不与我家相关。”将手一拱,就起身走人了。
其实,李宣性子只是宽厚,为人并不缺心眼儿,他今日到秦家,偏用了一拙法,寒暄都没有直接上硬货,而且,说完即走,不多留一刻,更不与秦侍郎多讲。而且,他那张正义凛然且忠厚诚恳的脸,还真把秦侍郎给闹懵了。秦侍郎送走李宣自己个儿就琢磨上了,李世子您即使不来,咱家小门小户的,也得罪不起您哪。至于李樵那事儿么,一则李樵先时名声实在是臭大街了,二则永安侯对李樵的冷淡,数年不见不说,就是见了李樵也没能住进永安侯府,所以,秦川一则是自身原则使然,才与德相比,德在先,才在后,李樵不孝名声,帝都皆知,将他自桂榜黜落,理所当然;二则么,软柿子么,谁都想捏一捏的。不过,如今秦川知道了,李樵哪怕是柿子,他也不软。
何况人家不是柿子呢。
柿子能这么颠倒黑白么。
是的,直至如今,清风明月的秦先生都不相信李樵是清白的。
秦先生还就李樵洗白事件展开了一系列的联想,譬如,帮助李樵洗白的主要有三家,一则就是永安侯李世子,不过李世子刚刚来了,还特意说明尚书之事与李家无干,李世子的身份,想来不会轻易扯谎,秦先生暂且将李世子排除于外。
谢尚书不见得是看不透,或者只是未想到,抑或从未作此想罢了。
论官职,宁祭酒不过一正四品祭酒,离谢尚书这正二品刑部尚书还差着四个等级,甭小看这四个等级,自四品至二品,许多人能熬上二十年也不一定熬得到。再自交情论,谢宁两家通家之好,虽略有些小矛盾,毕竟先时的情义尚存。所以,自两人的地位,到两家的交情,谢尚书实未料宁祭酒在他这里只是虚晃一招。
给谢莫如点破此种可能性,谢尚书又去寻幕僚商议去了。
谢尚书幕僚不多,但有一个算一个,都很能干。两位先生,一位姓高,就是谢柏介绍给谢莫如认识的那位;另一位姓李,四十上下的年岁,一把美髯,人也生得长眉秀目,端和斯文。
谢尚书将事大致说了,高先生年长,故而是李先生先道,“看来,宁大人所谋甚大啊。”
谢尚书心说,他野心一向不小,只是流放数年到底耽搁了,如今看来,他还是颇有不甘哪。
高先生道,“不论宁大人所谋为何,大人只管忠心王事便好。陛下若有垂询,大人忠心直言。倘陛下无所垂询,大人只管静默便好。”
谢尚书双手抱拳往南方一揖,正色道,“这是自然!我谢人做的是朝廷命官,陛下对我信勉有加,我焉敢辜负君心。只是未料人心多变,我与宁允中多交情,不想他对我竟也没了实话。可悲可叹哪。”
高李二位只得多多宽慰主家罢了。
事情就是这般,估计这种拿人当借头的事儿,谢尚书的官宦生涯肯定也没少干,如今给宁祭酒用在自己身上,谢尚书便有百般不适了。
谢莫如自松柏院告辞时天色已晚,谢太太叮嘱丫环婆子小心挑灯看路,夜黑风凉,服侍好大姑娘。月光如水,夜幕无星,前面两个婆子提着灯笼照路,紫藤在旁随行,原本这夜里走路,如她这样姑娘身边的大丫环该扶着姑娘走的。谢莫如素来不喜人扶,紫藤不敢说啥,却是更要打起十二分的精神瞧着,天晚了,可不能叫姑娘摔了。谢莫如不急不徐的走在石板路上,她并不是有意要离间谢宁两家。只是觉着奇怪,她先前的离间,显然并未在谢家奏效。从谢尚书对她隐瞒北岭先生一事就能看出来,但谢莫如未料到,非谢家远宁家,而是宁家远了谢家。宁祭酒做出这样选择,除了对自己智商的自信外,想来也是寻到了大靠山的缘故吧。
其实,宁祭酒这局吧,不可谓不高明。但弱点同样明显,一旦被人看破,即刻便知布局者乃两面三刀的小人面孔。当然,官场中这样的人不少,甚至许多人将此信奉为一种聪明,谢莫如却从不做此看。
大道直行。
惯于弄巧的人,一则失之坦荡,一则失之光明。
不论别人如何看待,起码谢莫如不喜这种人,更何况如今这种人姓宁。
谢莫如回到杜鹃院时,正小院儿的灯已然熄了,她驻足望一望,方折身去绿萝院安歇。
谢莫如善于揣测人心,于朝中事知道的就少了,宁祭酒鸡飞蛋打之事,还是谢尚书私下同她讲的。谢尚书哪怕知道宁祭酒拿他当个借头,依谢尚书的城府,自不会对宁祭酒喊打喊杀。其实,谢尚书啥都没干,他既猜到宁祭酒所谋,再一忖度,自能明白宁祭酒将要施行的手段。这事儿其实不难办,宁祭酒既是要打着谋皇子师的幌子谋侍郎之位,那么,侍郎之位得有出缺,宁祭酒才能有谋侍郎之位的机会。谢尚书并不似宁祭酒,他没用宁祭酒那种九曲十八弯的手段,而是直接蛇打七寸。自王老尚书保荐礼部左侍郎秦川为礼部尚就知道机会来了。秦川做礼部侍郎也有十几年了,论年龄论资历论帝心论风评,秦川没有半点儿不合适的地方。但谁叫秦川先时就做过一件蠢事呢,这还得从永安侯庶长子李樵说起。李樵上科秋闱,缘何落榜,倒并非文章做的不好,只因一样,李樵先时在帝都影影绰绰的名声不大好,都说李樵少时给曾祖父送寿礼送了件唐三彩的小马,活活把曾祖父气死。这事儿吧,大约是真的,各式各样的人出于各式各样的目的,倒是将此流言传播的颇为广泛,不过,永安侯府未承认过,永安侯府给出的官方解释是:刁奴害主。
秦侍郎此人,为官尚可,官场中名声也不差,只一样,待人颇有些苛刻。他便因此流言断定李樵大不孝之人,而将李樵桂榜之名划去,另补他人,还言之昭昭:桂榜断不会录此大不孝之人。
秦川将李樵黜落桂榜之事,许久一来,一直被人传为美谈,甚至是秦侍郎颇为自得的事情之一。
哪怕现在,依有许多人是这般认知。
这许多人里,自然不包括谢尚书。自李樵得北岭先生青眼那一日起,谢尚书就知道,形势变了。何况李樵还随次子出使过西蛮,故此,谢尚书比常人更了解李樵的能力。
当然,王老尚书也不是蠢才,做为礼部前大佬,内阁相臣之一,王老尚书举荐秦侍郎是有自己道理的,最大的道理就是:李樵是永安侯庶长子,永安侯的正室是谁大家都知道吧?那是今上唯一的嫡亲妹妹文康长公主!尚主之前还生了庶长子,哎呀,永安侯你再有本事,恐怕文康长公主对这位庶长子也无法做到爱屋及乌吧。事实上,坊间都知道,永安侯为了不使庶长子碍公主的眼,一直将庶长子放到老家过活。如今庶长子来了帝都,永安侯就没带他露过面儿,可见父子关系之冷淡。再者,还有人说,唐三彩做贺礼那事儿,就是文康长公主幕后指使的呢。
最重要的是,当初桂榜黜落李樵,朝中人人皆视为理所当然,就是今上,也没意见啊。
所以,李樵之事,今上早有定论。
王老尚书根本没觉着李樵之事算是个事儿,更提不到此事会阻挡秦侍郎登上尚书之位了。
王老尚书此生政治生涯的最后一把火是如何熄灭的,请参考谢尚书的手段。
王老尚书前脚上了保荐秦川的奏章,谢尚书后脚就将一件事放出风去,北岭先生奉皇命筹建筑,端得是任重道远,利国利民的一桩盛事。这头啖汤给北岭先生喝了,但此事,再没有吃独食的道理。再加上北岭先生年事已高,哪怕要事必躬亲,也得寻几个帮手才行。筑一事,穆元帝也知道是青史留名的大事,故此于物资上颇是大方,人选上也给足了北岭先生面子,问过北岭先生的意见。北岭先生亦是识趣,他老人家与翰林院关系好,提出要翰林院帮忙。翰林院哪会不乐意,不过,北岭先生也自己寻了个助手,不是别人,就是李樵。
李樵此等本领,便是谢尚书也得道一声,江山代有人才出了。
北岭先生门徒无数,偏寻了门墙之外的李樵为助手。
如果还有一人能彻彻底底的为李樵洗清名誉,非北岭先生莫属。而北岭先生,自此至终未对李樵的名誉发一言说一词,这位老人家只是用实际行动来表示对李樵的看重。
事情到此时,转折正式开始。
秦侍郎自桂榜黜落一个大不孝的逆子当然无碍,但你黜落的是一位连北岭先生都看重的年轻人,哪怕这位年轻人是被你黜落后方入的北岭先生的眼,可事自头论,你秦侍郎是不是冤枉或者误听误信的谣言呢?
你耳朵根是不是忒软了呢?
说耳朵根软是客气的,不客气的说法就是:愚鲁,糊涂,眼瞎,以良材为朽木,以美玉为瓦砾,误听误信,耽搁英才……
当然,参劾秦侍郎之事谢尚书是不会亲自出面的,这样好的素材,有的是御史愿意出面。
最终,秦侍郎不要说尚书之位,侍郎之位都有些摇摇欲坠,好在穆元帝回护他一二,未究其责,但尚书之位是甭想了。如此,礼部两位侍郎不变,并未出缺,至于礼部尚书之位如何,穆元帝干脆也不劳王老尚书举荐了,令内阁拟出名单来另行安排。至于皇子师一职,最终由翰林掌院徐掌院兼任。
以上便是宁祭酒鸡飞蛋打的全过程了,谢尚书啥都没干,他不过是恰到好处的将李樵为北岭先生筹建筑第一助手之事放出风去罢了。
谢尚书如此这般妙至毫颠的顺水推舟令宁祭酒百般盘算落空,饶是谢莫如也得道一声,姜还是老的辣啊!
亏得宁祭酒千里迢迢,费尽心思的将北岭先生邀至帝都,此方帝都一载岁月,宁祭酒对北岭先生处的了解便不比谢尚书清楚。不一定是宁祭酒无能,不过谢尚书与李樵的关系么,看来是真的不错。
作者有话要说:
☆、第82章 秦先生川
谢尚书主动将盘算宁祭酒之事告知,自然是有其目的所在的,先时瞒谢莫如北岭先生之事,谢尚书现在想想都有些不是滋味儿,当然,这种不是滋味儿也是因人而论,倘不是谢莫如,估计谢尚书也不会有这种不是滋味儿的感觉。反正吧,谢尚书将宁祭酒之事同谢莫如说了,本身也是释放了一种信号,这信号啥意思,不必说谢莫如也能明白。
我与他家是仇人,你与他家是朋友,后来你跟我说你是真要跟他家绝交,有证据吗?当然有,你亲自干了一件对不住他家的事儿,然后,你把这事告诉我了。
敌人的敌人是朋友,此真理,古今皆同。
何况,谢莫如与谢家的天然的血缘关系,能与谢家保持一种友好亲切的关系,亦是谢莫如所乐见。故而,谢尚书的暗示,谢莫如挺高兴。
世间之事,从来都是双面性的。
有人高兴,自然有人不高兴。
如今,第一郁闷之人就该是礼部左侍郎秦川秦先生了,秦侍郎为官三十余年,自认为清风明月,尽心王事,不料一朝翻船,便是在此阴沟。非但自己翻了船,崴了脚,还连累了举荐自己的老恩师。老恩师离帝都之日,秦川一直送出帝都三十里,其心情,不言而喻
不过,秦川的晦气与郁闷还是能诉诸于口的,还有一种不能宣诸于外的郁闷,就当属宁祭酒了。如秦川吧,在家里还能骂一骂多事的御史,骂一骂借北岭先生翻身的李樵,但宁祭酒是一肚子的愤闷,却是只能在肚子里骂一骂,这尼玛谁做的局啊?人秦川秦先生咋就不能做礼部尚书啦?李樵原先那破名声,能叫他中秋闱才怪!可你秦川也是,黜落就黜落呗,你说你大摇大摆的拿出来说啥啊说?臭显摆啥啊臭显摆的!只显得你有张臭嘴是不是?显摆吧,好端端的一礼部尚书,叫你显摆没啦!
这TM事儿是谁干的啊!据宁祭酒推测,干这事儿的没第二个人,一准儿就是永安侯府!
理由也很简单,李樵再丢人,那也是永安侯的儿子,你姓秦的先时那样臭李樵的名声,甭看永安侯府没啥反应,说不得就给人记恨住了哪。
就这么着,宁祭酒将秦侍郎于尚书位折戟之事迁怒到了永安侯府头上。
对永安侯府的怀疑,秦川与永祭酒倒是心有灵犀了,不过,这俩人还有一事亦是心有灵犀,那就是甭管如何怀疑永安侯府,哪怕就是坐实了这事儿是永安侯干的,他俩也没啥法子报复回来。主要是,秦川与宁祭洒俩人加起来也不是永安侯的对手啊!倒不是永安侯如何可怕,主要是永安侯有个可怕老婆——文康长公主。
文康长公主素来不理这些事,但她也不会平白吃这个亏,与李宣道,“你去跟秦家说,李樵那事儿跟你爹没关系,甭让他们错想了人。”
李宣道,“原本就与咱家无干哪。”当然,因为秦川先时给过他大哥没脸,还叫他大哥在秋闱上栽了跟头,耽搁三载光阴,如今又是因他大哥的事,闹得秦侍郎这尚书没做成,他大哥的名声倒是洗白了。从得益方看,他家的嫌疑还真的挺大,只是,这样上赶着去人家说,那事儿不是俺家干的,人家能信么?
文康长公主似是看出李宣所想,道,“甭管他信不信,你去说就好了。”
李宣只好去了,他是堂堂永安侯府的世子,论级别,比秦侍郎都高一些,秦侍郎不好因他年纪小便有所怠慢,刚想略寒暄几句,李宣都没让他开口,直接一句话,“那事儿,不与我家相关。”将手一拱,就起身走人了。
其实,李宣性子只是宽厚,为人并不缺心眼儿,他今日到秦家,偏用了一拙法,寒暄都没有直接上硬货,而且,说完即走,不多留一刻,更不与秦侍郎多讲。而且,他那张正义凛然且忠厚诚恳的脸,还真把秦侍郎给闹懵了。秦侍郎送走李宣自己个儿就琢磨上了,李世子您即使不来,咱家小门小户的,也得罪不起您哪。至于李樵那事儿么,一则李樵先时名声实在是臭大街了,二则永安侯对李樵的冷淡,数年不见不说,就是见了李樵也没能住进永安侯府,所以,秦川一则是自身原则使然,才与德相比,德在先,才在后,李樵不孝名声,帝都皆知,将他自桂榜黜落,理所当然;二则么,软柿子么,谁都想捏一捏的。不过,如今秦川知道了,李樵哪怕是柿子,他也不软。
何况人家不是柿子呢。
柿子能这么颠倒黑白么。
是的,直至如今,清风明月的秦先生都不相信李樵是清白的。
秦先生还就李樵洗白事件展开了一系列的联想,譬如,帮助李樵洗白的主要有三家,一则就是永安侯李世子,不过李世子刚刚来了,还特意说明尚书之事与李家无干,李世子的身份,想来不会轻易扯谎,秦先生暂且将李世子排除于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