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杭城,人们首先想起的不是它的繁华,而是西湖。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杭城的美离不开西湖。西湖,也被称为“西子湖”,西子就是西施。
提起西湖就不禁想起苏轼的诗句:“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也不禁想起范蠡和西施泛舟湖上的传说,那西湖的得名是因为西施吗?
而传说中,天上金童玉女玉龙和金凤在银河边的仙岛上捡到了一块玉石,经过了好多年的打磨,成了一颗具有神奇魔力的明珠,明珠的光泽照耀能形成绿洲和让鲜花绽放。
天庭的王母娘娘知道后派天兵天将去抢这颗明珠,争抢的过程中明珠落到了人间,就变成了美丽的西湖。
这个神奇的传说,让西湖之美更显神秘。
当然,传说毕竟是传说,只是寄托人们对美好事物的那种情愫。
据历史记载,在秦汉时期,西湖原本是位于钱塘江北岸入海口附近被吴山和宝石山环抱的一个浅海湾,因为和海洋相连,水体为咸水。
后来随着钱塘江水携带的泥沙不断沉积,海岸线不断地向前推进,在西湖所在的地方形成沙坝和沙洲,变成了钱塘江的泻湖,最终经过漫长的岁月,湾口被堵塞封闭,形成内陆湖。
在唐朝之前,西湖还曾有过很多名字,如武林水、明圣湖、潋滟湖、金牛湖、龙川、西陵湖、钱塘湖、上湖等十几个名称,西子湖的雅称是从苏轼的那首诗广为流传之后才出现的。
西湖是杭城的母亲湖,西湖的水养育了杭城,没有西湖就没有杭城。
唐德宗建中二年,即781年,李泌调任杭州刺史,为解决杭州城内饮水问题,在钱塘门、涌金门一带开凿六井,将西湖水引入城内。
大诗人白居易822年任职杭州,也兴修水利,修建堤坝蓄水放水,将西湖之水用于民生。
于是有白堤。
五代时期吴越国建都杭城,杭城得以快速发展,西湖在其发展的过程中,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但是因为泥沙的淤积,西湖的面积却不断地缩小。
宋时西湖缩小至约9.3平方公里。
因此,大诗人苏轼杭城为官的时候,就下大力气动用数十万人治理西湖,对西湖进行挖淤疏浚,著名的苏堤就是挖出来的湖底淤泥堆筑而成。
南宋迁都临安,即今杭城,依然没能摆脱灭亡的命运,元朝时由于没有人去治理,至明朝时西湖几近消亡。
明朝时,杨孟瑛出任杭州知州,才对西湖进行了大规模的清淤治理工作,然后就有了杨公堤。湖心亭、三潭印月两岛也是明朝后来几次清淤堆筑而成。
西湖,位于杭城西部。
西湖三面环山一面环城,呈“一山(孤山)、二塔(雷峰塔、保俶塔)、三岛(小瀛洲、湖心亭、阮公墩)、三堤(白堤、苏堤、杨公堤)、五湖(外西湖、西里湖、北里湖、小南湖、岳湖)”的格局。
西湖有100多处公园景点,有“西湖十景”、“新西湖十景”、“三评西湖十景”之说,有60多处国家、省、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20多座博物馆,有断桥、雷峰塔、钱王祠、净慈寺、苏小小墓等景点。
西湖总有一种风景,它能让你想象到关于它的所有美好画面,虽然故事传说已远去;总有一种风景,让你想要用文字表达它的时候,却又无从下笔;总有一种风景,让画了无数风景的你,却画不成它的模样。
这时的西湖,正在刚刚入秋时节,下午阳光洒在湖面上,极为好看。
饭后,已经是三点我了,坐在郭庄靠西湖一侧的临水平台上,几人看着西湖的风景,也没说什么话。
郭庄位于杭城西山路卧龙桥畔,与西湖十景之一的“曲院风荷”公园相邻。原名“端友别墅”,建于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
最初的主人为杭城商人宋端甫,因此庄园俗称宋庄。民国期间,转卖给汾阳籍贯人士郭氏,由此改称“汾阳别墅”,俗称郭庄。
郭庄,被誉为“西湖古典园林之冠”,是杭城现存唯一完整的私家花园。园濒湖构台榭,有船坞,以水池为中心,曲水与西湖相通,旁垒湖石假山,玲珑剔透。庄内“景苏阁”正对苏堤,可观外湖景色。郭庄雅洁,被园林学界誉为“西湖池馆中最富古趣者”。
郭庄雅洁有致,精巧玲珑,镶在西湖山水中;小登沿湖“乘风邀月轩”,放眼朦胧中微风吹过,秋荷沙沙唱响;湖中荡舟,人在画中;远处青山山色翠微,岸边红梅含苞待放;湖波融汇,塔影遥寻;此时龙井飘香人微醉,好个“世外桃源”幽静处。
渐渐地,说话间,天就黑了下来。
一轮圆月,升起在湖面之上。
陆羽不禁想起了一明代文学家张岱创作的一篇散文,《西湖七月半》。
西湖七月半,一无可看,只可看看可看看七月半之人。
农历七月半,正当月圆之际,此时游湖,本应赏月观景,文章一开头却说“一无可看”,先将题目正面一笔扫倒,接着说“止可看看七月半之人”,从反面揭题,选择一个独特的视角来抒写自己的观感。开头这闲闲两句,简练警切,不落俗套,且直接导出下文。
张岱先描绘了达官贵人、名娃闺秀、名妓闲僧、慵懒之徒四类看月之人;与这些附庸风雅的世俗之辈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最后一类,即作者的好友及佳人,其观景赏月时行为的持重高雅、情态气度与西湖的优美风景和谐一致。
张岱对五类人的描述,字里行间不见褒贬之词,然孰优孰劣、孰雅孰俗则昭然若示。
文章表面写人,又时时不离写月,看似无情又蕴情于其中,完美而含蓄地体现了作者抑浅俗、颂高雅的主旨。
张岱(1597—1679年),字宗子、石公,又名维城,别号蝶庵居士,晚号六休居士,号陶庵,浙江山阴(今绍兴)人,汉族,寓居杭城。
张岱文笔清新,时杂诙谐,作品多写山水景物、日常琐事,不少作品表现其明亡后的怀旧感伤情绪,著有《琅嬛文集》《陶庵梦忆》《西湖梦寻》《三不朽图赞》《夜航船》等文学名著。又有《石匮书》,现存《石匮书后集》。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杭城的美离不开西湖。西湖,也被称为“西子湖”,西子就是西施。
提起西湖就不禁想起苏轼的诗句:“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也不禁想起范蠡和西施泛舟湖上的传说,那西湖的得名是因为西施吗?
而传说中,天上金童玉女玉龙和金凤在银河边的仙岛上捡到了一块玉石,经过了好多年的打磨,成了一颗具有神奇魔力的明珠,明珠的光泽照耀能形成绿洲和让鲜花绽放。
天庭的王母娘娘知道后派天兵天将去抢这颗明珠,争抢的过程中明珠落到了人间,就变成了美丽的西湖。
这个神奇的传说,让西湖之美更显神秘。
当然,传说毕竟是传说,只是寄托人们对美好事物的那种情愫。
据历史记载,在秦汉时期,西湖原本是位于钱塘江北岸入海口附近被吴山和宝石山环抱的一个浅海湾,因为和海洋相连,水体为咸水。
后来随着钱塘江水携带的泥沙不断沉积,海岸线不断地向前推进,在西湖所在的地方形成沙坝和沙洲,变成了钱塘江的泻湖,最终经过漫长的岁月,湾口被堵塞封闭,形成内陆湖。
在唐朝之前,西湖还曾有过很多名字,如武林水、明圣湖、潋滟湖、金牛湖、龙川、西陵湖、钱塘湖、上湖等十几个名称,西子湖的雅称是从苏轼的那首诗广为流传之后才出现的。
西湖是杭城的母亲湖,西湖的水养育了杭城,没有西湖就没有杭城。
唐德宗建中二年,即781年,李泌调任杭州刺史,为解决杭州城内饮水问题,在钱塘门、涌金门一带开凿六井,将西湖水引入城内。
大诗人白居易822年任职杭州,也兴修水利,修建堤坝蓄水放水,将西湖之水用于民生。
于是有白堤。
五代时期吴越国建都杭城,杭城得以快速发展,西湖在其发展的过程中,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但是因为泥沙的淤积,西湖的面积却不断地缩小。
宋时西湖缩小至约9.3平方公里。
因此,大诗人苏轼杭城为官的时候,就下大力气动用数十万人治理西湖,对西湖进行挖淤疏浚,著名的苏堤就是挖出来的湖底淤泥堆筑而成。
南宋迁都临安,即今杭城,依然没能摆脱灭亡的命运,元朝时由于没有人去治理,至明朝时西湖几近消亡。
明朝时,杨孟瑛出任杭州知州,才对西湖进行了大规模的清淤治理工作,然后就有了杨公堤。湖心亭、三潭印月两岛也是明朝后来几次清淤堆筑而成。
西湖,位于杭城西部。
西湖三面环山一面环城,呈“一山(孤山)、二塔(雷峰塔、保俶塔)、三岛(小瀛洲、湖心亭、阮公墩)、三堤(白堤、苏堤、杨公堤)、五湖(外西湖、西里湖、北里湖、小南湖、岳湖)”的格局。
西湖有100多处公园景点,有“西湖十景”、“新西湖十景”、“三评西湖十景”之说,有60多处国家、省、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20多座博物馆,有断桥、雷峰塔、钱王祠、净慈寺、苏小小墓等景点。
西湖总有一种风景,它能让你想象到关于它的所有美好画面,虽然故事传说已远去;总有一种风景,让你想要用文字表达它的时候,却又无从下笔;总有一种风景,让画了无数风景的你,却画不成它的模样。
这时的西湖,正在刚刚入秋时节,下午阳光洒在湖面上,极为好看。
饭后,已经是三点我了,坐在郭庄靠西湖一侧的临水平台上,几人看着西湖的风景,也没说什么话。
郭庄位于杭城西山路卧龙桥畔,与西湖十景之一的“曲院风荷”公园相邻。原名“端友别墅”,建于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
最初的主人为杭城商人宋端甫,因此庄园俗称宋庄。民国期间,转卖给汾阳籍贯人士郭氏,由此改称“汾阳别墅”,俗称郭庄。
郭庄,被誉为“西湖古典园林之冠”,是杭城现存唯一完整的私家花园。园濒湖构台榭,有船坞,以水池为中心,曲水与西湖相通,旁垒湖石假山,玲珑剔透。庄内“景苏阁”正对苏堤,可观外湖景色。郭庄雅洁,被园林学界誉为“西湖池馆中最富古趣者”。
郭庄雅洁有致,精巧玲珑,镶在西湖山水中;小登沿湖“乘风邀月轩”,放眼朦胧中微风吹过,秋荷沙沙唱响;湖中荡舟,人在画中;远处青山山色翠微,岸边红梅含苞待放;湖波融汇,塔影遥寻;此时龙井飘香人微醉,好个“世外桃源”幽静处。
渐渐地,说话间,天就黑了下来。
一轮圆月,升起在湖面之上。
陆羽不禁想起了一明代文学家张岱创作的一篇散文,《西湖七月半》。
西湖七月半,一无可看,只可看看可看看七月半之人。
农历七月半,正当月圆之际,此时游湖,本应赏月观景,文章一开头却说“一无可看”,先将题目正面一笔扫倒,接着说“止可看看七月半之人”,从反面揭题,选择一个独特的视角来抒写自己的观感。开头这闲闲两句,简练警切,不落俗套,且直接导出下文。
张岱先描绘了达官贵人、名娃闺秀、名妓闲僧、慵懒之徒四类看月之人;与这些附庸风雅的世俗之辈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最后一类,即作者的好友及佳人,其观景赏月时行为的持重高雅、情态气度与西湖的优美风景和谐一致。
张岱对五类人的描述,字里行间不见褒贬之词,然孰优孰劣、孰雅孰俗则昭然若示。
文章表面写人,又时时不离写月,看似无情又蕴情于其中,完美而含蓄地体现了作者抑浅俗、颂高雅的主旨。
张岱(1597—1679年),字宗子、石公,又名维城,别号蝶庵居士,晚号六休居士,号陶庵,浙江山阴(今绍兴)人,汉族,寓居杭城。
张岱文笔清新,时杂诙谐,作品多写山水景物、日常琐事,不少作品表现其明亡后的怀旧感伤情绪,著有《琅嬛文集》《陶庵梦忆》《西湖梦寻》《三不朽图赞》《夜航船》等文学名著。又有《石匮书》,现存《石匮书后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