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神总想退圈卖保险[娱乐圈]_分节阅读_195
明星说到底只是一种商品,顾云开也没打算把自己包裹成老艺术家的档次,前者他是铁定没有希望,有生之年能不能赶超到夏普在《永恒的孤独》里那种演技还是未知数,学到老活到老不是坏事,他也很努力的在进步,但是夏普除了演技,他的星途还同样是建立在相当多的成功作品上。
顾云开一怕累二怕死,所以对于娱乐圈个别对演技畸形的剑走偏锋式审美,并不是很敢挑战——帝国近期的评奖标准有点比较微妙的就是但凡人物角色越怪异扭曲,好像表示演技越好,尤其是怪咖变态、神经病人之类的角色,而相反比较正常的角色,反而就不出彩。
因此在奖项上,很是随缘,而巨大的商业利益,则分两种情况。
一种是以作品跟角色说话——比如说,要么塑造一个系列作品里不可或缺的经典角色,譬如说钢铁侠跟杰克船长那样的人物,要么就斩获不少高票房,告诉整个圈子你到底能有多挣钱;还有种艺人就比较特殊,他们有很高的商业价值跟流量,可是没有什么拿得出手的作品,你说她是演员吧也不算,是歌手也不对,简单来讲就是快速消费下诞生的产品。
姚柔柔走得就是后者的路,她的演技不算非常厉害,可是流量相当大,出了名的话题女王,只要有足够成熟的商业运作,那么商品就能一件件批发出来。
顾云开没有那么成熟的商业运营,也不打算让自己变成高速消费的商品——这条路子走起来可不轻松,所以他最有可能的就是通过电影的票房来让自己加速成功。
经典角色要比不同的角色来得更轻松一些,毕竟系列电影一旦成功,就有老本可吃,而每部新电影都是某种意义上的赌博。
说到底,还是定型。
可有时候你就是想让自己定型在一个经典角色上,也不是那么容易的事。
顾见月跟顾云开想得不同,顾云开的人生目标随时可以跟随自己的心意跟对未来的规划而改变,就好像他曾经想做一个被人们记住角色跟演技的好演员,那是因为那时候他对未来没有非常确定的目的;而现在他的人生需求变成了能跟简远相配,就不得不考虑速度让自己上升的方法。
而顾见月要单纯点,她觉得哥哥是个有追求的演员,愿意把自己的生涯奉献给不同的角色。
而顾云开在前途一片光明,在圈子里刚刚稳定下来站住脚的情况下,答应史密斯的工作邀请,原因也很简单。
正如之前所谈到的那样,史密斯的文艺片的确是烂,不过文艺片本身就没有商业片对事业那么苛刻,投资小利润低,能不能得奖全靠裁判跟之后宣传操作,失败也是常态,毕竟艺术并非人人都能欣赏,只不过是史密斯的片子向来贬多于褒。
这是不利的地方,也是顾见月最担心的地方,这一路太过顺风顺水,她开始习惯成功,反而不适应失败,尤其是这种确定的失败。
可对顾云开来讲,成功的定义却绝非这么简单。
之前头脑一热答应史密斯的邀请,在简远这个巨大诱惑力的煽动慢慢冷却后,顾云开就开始理智的分析整件事能够得到的利益。
第一就是商业片的机会,是人就有毛病,心永远是偏着长的,史密斯对他的独立电影有几乎偏执的爱好,这点圈内人人都看得出来,只不过有部分人已经不需要利用这点了——或者对他们来讲利用并不值得,要么就是想利用也利用不上。
史密斯能轻而易举的斩获票房,重点就在于他抓住商业片的精髓。
但是灾难的是,他真正所想表达却无法成功表达出来的东西,偏偏又跟商业片背道而驰。世界上最可怕的事情就是如此,人们想要放松的无脑娱乐片被强行加入了人文思想,结果就是真正能够欣赏的观众对此嗤之以鼻,而无脑放松的观众却感觉到茫然无措。
史密斯的定位太高,独立电影是他事业最大的缺口,而顾云开进到了这个缺口当中,他可以借此机会给史密斯留下一个好印象。不少导演都会启用合作得非常默契,并且很有好感的演员,顾云开就要确保自己给史密斯留下一个好印象。
桑利是金牌制作人,他只谈钱,不谈情;可史密斯不同,他尽管是个成功的商业导演,可是却有一颗容易被匠人精神所感动的心灵,通俗些来讲就是史密斯比较的感性,他需要的是态度跟结果,而桑利只需要结果。
如果跟桑利认识,那顾云开除了实现自己的商业价值别无他法;但跟史密斯合作,他只要恰当的让对方认为自己是个热爱演戏并且有足够能力的人就足够了。
而史密斯能够影响桑利。
《灯如昼》这样的巨作不知道还能有运气碰上几部,演技的确是演员很重要的基本能力,可是讽刺的是,在娱乐圈甚至商业上,演技只不过是锦上添花的东西。单纯靠演技去征服导演甚至制片人,是在最无助最没资源的时候不得已的底牌;一旦人慢慢往前前进,争取一个角色就会参入很多其他的因素。
有时候多,有时候少。
就好像《灯如昼》的封三郎角色,顾云开没有被蓝瑟直接打下去,其实很大程度上除了他的演技,还有夏普的力挺。
尤其是顾云开现在的根基还不算稳,不少与他相同年纪的演员作品已经是一长串了,可能含金量没有他高,但曝光率要多得多。大制作上顶替他的人可不在少数,总不可能每次有什么事情就让夏普请人家喝杯酒,这是不可能的。
顾见月觉得这明知是火坑还要往里跳不太理智。
可顾云开倒正好觉得相反,就是知道是火坑,才值得往里头跳一跳,火坑里有黄金,烧到一点手皮虽然是损失,但是却能捞回一大笔酬劳,治好手上绰绰有余。圈子里机会多,陷阱也多,尤其是走得越高花销越大,一旦接到烂片,很容易产生连锁反应不停的烂下去,那时候想跟靠谱的大制作再合作,就会很难。
可是不接拍戏,就没有经济来源,总不能年年吃老本,国内就那么几个靠谱的大制作,谁能保证顾云开这个二线每次都抢到机会,只要抢不到,剩下的那些,绝大多数都是未知数。
倒不如看着史密斯的火坑跳进去。
死死抱住史密斯的一条大腿,起码往后还有个退路。
圈子里可不流行宁缺毋滥,除非你完全没有任何争名夺利的心,在这个圈子里只想安安生生的拍戏拿钱,既不求高位也不求奖项,更不打算奢侈一把,那就能自然平常的顺着自己的步伐走,确保自己的作品“宁缺毋滥”。
每个生意人多多少少都有点赌徒本性,顾云开也不例外,主动权的确是在史密斯的手里,可他也不是完全被动。就算史密斯最终没想到他,只要给史密斯留下点好印象,他在知名的导演圈子里随口提上他一句,也要比他演上好几部电影作品要强得多。
更重要的是,史密斯的独立电影成烂片几乎是人人皆知的共识,就算扑街,大众最多也就是讽刺他是个不幸的倒霉蛋,而不会认为电影的失败是顾云开的责任。
黑锅有人担,又能得到史密斯的好感,片酬也不算低,就算可能微微损失点名声,那又有什么关系。
影帝影后尚且有被烂片坑的时候,而且他们要是真被坑了还得不到什么售后保障,他这边儿少说能揪住史密斯给自己洗洗白,起码不亏。
顾云开倒是觉得这笔买卖,做得相当划算。
更别提还能光明正大的跟简远同进同出,他所需要付出的东西是每个人必然会在事业上遇到的阻碍,只不过其他人因为畏惧未知的未来而不敢接受被默认的失败,顾云开却从这其中看到了机遇。
失败本身并不可怕。
永远失败才最可怕。
作者有话要说: 这章分析了下云开现在的事业。
写的时候看着云开的想法,不由得感慨:你这辈子算是直接告别热爱表演的艺术家行列了。
现在云开的情况差不多就属于《人民的名义》里陆毅这个行列吧。
他演技是有,吊打年轻一辈不成问题,但是要撞到一群神演员里头,加上遇不到好的角色,也就那样。
云开的优势在于他在睡梦里可以不断的学习演戏,这大大补足了他跟很多明星的差距。
但是在演《无人生还》的时候被韩致阳压,演《永恒的孤独》被夏普压,都不是意外,而是他的演技的确没到那个地步。
【不是那个压,要纯洁】
史密斯的电影风格其实是在吐槽我自己哈哈哈哈哈,不是金刚钻硬要干瓷器活,不过我连无脑都写不好OTZ.
第97章 翁楼
顾云开一怕累二怕死,所以对于娱乐圈个别对演技畸形的剑走偏锋式审美,并不是很敢挑战——帝国近期的评奖标准有点比较微妙的就是但凡人物角色越怪异扭曲,好像表示演技越好,尤其是怪咖变态、神经病人之类的角色,而相反比较正常的角色,反而就不出彩。
因此在奖项上,很是随缘,而巨大的商业利益,则分两种情况。
一种是以作品跟角色说话——比如说,要么塑造一个系列作品里不可或缺的经典角色,譬如说钢铁侠跟杰克船长那样的人物,要么就斩获不少高票房,告诉整个圈子你到底能有多挣钱;还有种艺人就比较特殊,他们有很高的商业价值跟流量,可是没有什么拿得出手的作品,你说她是演员吧也不算,是歌手也不对,简单来讲就是快速消费下诞生的产品。
姚柔柔走得就是后者的路,她的演技不算非常厉害,可是流量相当大,出了名的话题女王,只要有足够成熟的商业运作,那么商品就能一件件批发出来。
顾云开没有那么成熟的商业运营,也不打算让自己变成高速消费的商品——这条路子走起来可不轻松,所以他最有可能的就是通过电影的票房来让自己加速成功。
经典角色要比不同的角色来得更轻松一些,毕竟系列电影一旦成功,就有老本可吃,而每部新电影都是某种意义上的赌博。
说到底,还是定型。
可有时候你就是想让自己定型在一个经典角色上,也不是那么容易的事。
顾见月跟顾云开想得不同,顾云开的人生目标随时可以跟随自己的心意跟对未来的规划而改变,就好像他曾经想做一个被人们记住角色跟演技的好演员,那是因为那时候他对未来没有非常确定的目的;而现在他的人生需求变成了能跟简远相配,就不得不考虑速度让自己上升的方法。
而顾见月要单纯点,她觉得哥哥是个有追求的演员,愿意把自己的生涯奉献给不同的角色。
而顾云开在前途一片光明,在圈子里刚刚稳定下来站住脚的情况下,答应史密斯的工作邀请,原因也很简单。
正如之前所谈到的那样,史密斯的文艺片的确是烂,不过文艺片本身就没有商业片对事业那么苛刻,投资小利润低,能不能得奖全靠裁判跟之后宣传操作,失败也是常态,毕竟艺术并非人人都能欣赏,只不过是史密斯的片子向来贬多于褒。
这是不利的地方,也是顾见月最担心的地方,这一路太过顺风顺水,她开始习惯成功,反而不适应失败,尤其是这种确定的失败。
可对顾云开来讲,成功的定义却绝非这么简单。
之前头脑一热答应史密斯的邀请,在简远这个巨大诱惑力的煽动慢慢冷却后,顾云开就开始理智的分析整件事能够得到的利益。
第一就是商业片的机会,是人就有毛病,心永远是偏着长的,史密斯对他的独立电影有几乎偏执的爱好,这点圈内人人都看得出来,只不过有部分人已经不需要利用这点了——或者对他们来讲利用并不值得,要么就是想利用也利用不上。
史密斯能轻而易举的斩获票房,重点就在于他抓住商业片的精髓。
但是灾难的是,他真正所想表达却无法成功表达出来的东西,偏偏又跟商业片背道而驰。世界上最可怕的事情就是如此,人们想要放松的无脑娱乐片被强行加入了人文思想,结果就是真正能够欣赏的观众对此嗤之以鼻,而无脑放松的观众却感觉到茫然无措。
史密斯的定位太高,独立电影是他事业最大的缺口,而顾云开进到了这个缺口当中,他可以借此机会给史密斯留下一个好印象。不少导演都会启用合作得非常默契,并且很有好感的演员,顾云开就要确保自己给史密斯留下一个好印象。
桑利是金牌制作人,他只谈钱,不谈情;可史密斯不同,他尽管是个成功的商业导演,可是却有一颗容易被匠人精神所感动的心灵,通俗些来讲就是史密斯比较的感性,他需要的是态度跟结果,而桑利只需要结果。
如果跟桑利认识,那顾云开除了实现自己的商业价值别无他法;但跟史密斯合作,他只要恰当的让对方认为自己是个热爱演戏并且有足够能力的人就足够了。
而史密斯能够影响桑利。
《灯如昼》这样的巨作不知道还能有运气碰上几部,演技的确是演员很重要的基本能力,可是讽刺的是,在娱乐圈甚至商业上,演技只不过是锦上添花的东西。单纯靠演技去征服导演甚至制片人,是在最无助最没资源的时候不得已的底牌;一旦人慢慢往前前进,争取一个角色就会参入很多其他的因素。
有时候多,有时候少。
就好像《灯如昼》的封三郎角色,顾云开没有被蓝瑟直接打下去,其实很大程度上除了他的演技,还有夏普的力挺。
尤其是顾云开现在的根基还不算稳,不少与他相同年纪的演员作品已经是一长串了,可能含金量没有他高,但曝光率要多得多。大制作上顶替他的人可不在少数,总不可能每次有什么事情就让夏普请人家喝杯酒,这是不可能的。
顾见月觉得这明知是火坑还要往里跳不太理智。
可顾云开倒正好觉得相反,就是知道是火坑,才值得往里头跳一跳,火坑里有黄金,烧到一点手皮虽然是损失,但是却能捞回一大笔酬劳,治好手上绰绰有余。圈子里机会多,陷阱也多,尤其是走得越高花销越大,一旦接到烂片,很容易产生连锁反应不停的烂下去,那时候想跟靠谱的大制作再合作,就会很难。
可是不接拍戏,就没有经济来源,总不能年年吃老本,国内就那么几个靠谱的大制作,谁能保证顾云开这个二线每次都抢到机会,只要抢不到,剩下的那些,绝大多数都是未知数。
倒不如看着史密斯的火坑跳进去。
死死抱住史密斯的一条大腿,起码往后还有个退路。
圈子里可不流行宁缺毋滥,除非你完全没有任何争名夺利的心,在这个圈子里只想安安生生的拍戏拿钱,既不求高位也不求奖项,更不打算奢侈一把,那就能自然平常的顺着自己的步伐走,确保自己的作品“宁缺毋滥”。
每个生意人多多少少都有点赌徒本性,顾云开也不例外,主动权的确是在史密斯的手里,可他也不是完全被动。就算史密斯最终没想到他,只要给史密斯留下点好印象,他在知名的导演圈子里随口提上他一句,也要比他演上好几部电影作品要强得多。
更重要的是,史密斯的独立电影成烂片几乎是人人皆知的共识,就算扑街,大众最多也就是讽刺他是个不幸的倒霉蛋,而不会认为电影的失败是顾云开的责任。
黑锅有人担,又能得到史密斯的好感,片酬也不算低,就算可能微微损失点名声,那又有什么关系。
影帝影后尚且有被烂片坑的时候,而且他们要是真被坑了还得不到什么售后保障,他这边儿少说能揪住史密斯给自己洗洗白,起码不亏。
顾云开倒是觉得这笔买卖,做得相当划算。
更别提还能光明正大的跟简远同进同出,他所需要付出的东西是每个人必然会在事业上遇到的阻碍,只不过其他人因为畏惧未知的未来而不敢接受被默认的失败,顾云开却从这其中看到了机遇。
失败本身并不可怕。
永远失败才最可怕。
作者有话要说: 这章分析了下云开现在的事业。
写的时候看着云开的想法,不由得感慨:你这辈子算是直接告别热爱表演的艺术家行列了。
现在云开的情况差不多就属于《人民的名义》里陆毅这个行列吧。
他演技是有,吊打年轻一辈不成问题,但是要撞到一群神演员里头,加上遇不到好的角色,也就那样。
云开的优势在于他在睡梦里可以不断的学习演戏,这大大补足了他跟很多明星的差距。
但是在演《无人生还》的时候被韩致阳压,演《永恒的孤独》被夏普压,都不是意外,而是他的演技的确没到那个地步。
【不是那个压,要纯洁】
史密斯的电影风格其实是在吐槽我自己哈哈哈哈哈,不是金刚钻硬要干瓷器活,不过我连无脑都写不好OTZ.
第97章 翁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