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位大兴县令来得突然,家里全无准备,还正叫人推着老太爷在院里看风景呢。
蒋县令进门的时候,正房大门口堵着纸阁,两侧延伸出通到厢房台基尽头的纸廊,看着竟没有能进出人的口儿。走近了才能看出来纸阁正面开着个门,门上垂着沉沉的油纸门帘子,两边甚至还建了油纸窗。
纸阁下方却是酱色龟纹纸,折出一条条微微透白的折痕,显得雅致又庄重,压住了上头轻飘飘的半透明油纸壁。
蒋县令这房子敞阔精致,廊下有一队人蠕蠕而行,仆人都似极适应这纸廊似的,只觉得他家靡费太过,忍不住问崔良栋:“贵府在这仲夏天气,怎么倒把门窗堵住,在廊下建廊了?”
奢侈也不是这么个奢侈法儿吧,堵得这么严实,不嫌闷热么?
崔良栋在他身边引路,连忙解释道:“敝府老太爷瘫在床上多年,怕见风,一向都是在卧房里躺着。我家公子当家之后,恐怕祖父躺久了心情不畅,病体更沉重,就变卖了家里的东西,找匠人做了轮椅、纸廊,好叫老太爷能出来见见太阳。”
蒋县令细看了一眼那团人影,果然模糊看出其中有一个长长的椅子,这才知道是自己误会了,脸上微红,叹道:“原来如此,崔监生真是孝心可嘉,不亏为得了圣上嘉奖的义民。恐怕他是想着‘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道理,才舍得将价值近百两的货物捐赠养济院。我先时但见着这片纸廊,险些误会贵府奢华靡费,却是本官轻断了。”
第99章
崔良栋在院外已着人禀报老夫人大兴县令莅临之事。此时门口纸阁叫人推开, 一个年老的婆子从里面迎出来, 朝着蒋县令福了一福,请他们进去。
进去后他才发现, 那纸阁四面都留了门, 寻常出入的只开前后两扇门, 左右闭得紧紧的,不叫风透进走廊里。厅堂正门虽叫纸阁堵着, 里倒也不觉得气闷, 后堂与左右两侧的门都敞着,风从外头徐徐引来, 炉里烧着一把清甜的杏花香, 只是不像别处用了冰的那么凉爽。
老夫人还在里头更衣, 崔良栋便请他先在堂里坐下,不一时便有养娘端来冰的奶茶和点心请他和书办们品尝——都是早上多做的,崔燮临走时没带那么多去,剩的正好拿来招待客人。
蒋县令是江南人, 不习惯吃奶制品, 总嫌它有股腥味。喝奶茶时却只觉香浓滑腻, 茶味醇厚,有些微苦的甜香,与一般人家的点茶、泡茶都不同,又用碎冰沁过,凉爽透心,不禁问道:“贵府这茶本县竟从未尝过, 想必是家传的秘方了?”
崔良栋陪笑道:“哪有什么秘方,老父母见笑了。这不过是我家公子跟回回子订了些牛羊奶回来,给家里人补养身子,嫌单喝不好喝,叫人加了茶叶煮的。不过加了奶的东西易坏,才叫拿冰冰着的。”
双皮奶奶味略浓,蒋县令吃着一般,他带来的书办们却都是北京本地人,爱吃酥酪和奶点心,都夸这味道浓郁,口感比半凝半流的酥酪更实惠。
崔良栋代主人客套了几句,蒋县令道:“贵府崔监生几时回来?本县特张着他们国子监休沐的日子来的,一是为当面嘉奖他捐助养济院之事,二来也是想见见神童。”
崔良栋这才明白他的来意——那些捐到养济院的陈货还是他亲自押车去的,车后跟着一排看热闹的闲人,闹得小半个北京城都看见了!
到养济院这一路上,不知多少人夸他们家大方、仁义,积善人家必有福报……听得他骨头都轻了,在人家捐赠簿上签名时差点签下了他崔良栋的大名。幸好中间叫负责登记的主事说了一句“原来贵府姓崔”,他的心里一清,及时改回了那个“燮”字。
那一车干货、糖食、酒醋酱料加起来也够八十多两银子的,虽非粮食,大多也是厨下用得着的东西。送的东西质量都还好,没有陈腐生霉的,既能在年节时给下面的吏员和院中孤老加餐,拿去卖了也能换得几十石米麦。若再换成梁、稷、粟、豆之类的粗粮更能有百余石,万把斤粮食,足够满院的老人吃上一阵子了。
治下出了好人好事,大兴县得表彰表彰。
一般表彰这样的富户就是县令嘉勉几句,免他家三年钱粮丁役,再象征性地给几贯不值钱的大明宝钞。可崔家现任家主是从四品参议,不管现在到哪儿做官了吧,家里都不用纳粮完税,乡下庄院也能免了交马草、养俵马,家下人也都能免徭役的。
崔燮又是个叫皇上接见过,还下了御旨塞进国子监的神童,不好十分轻怠。蒋县令思来想去,决定给他家些面子,于是拿了几千贯新发的宝钞,找匠人做了个“积善人家”的牌匾,亲自拿到崔家。
可惜崔燮今天偏又不在家。
崔良栋是叫锦衣卫上门吓过一回的,虽也怕这位县令不满,却更不敢叫人去谢千户府上接人,只能代主人致歉:“今日只怕不巧,等我家少主人回来,小的一定劝他去县衙拜谢大人。”
幸好这时候老夫人换好衣裳,带着几个养娘和媳妇出来见礼,她是儿子给请的诰命,蒋县令也得跟她行礼。这一来倒不用崔良栋在外服侍了,他便出去帮着把崔老太爷推到内室,又催着厨下准备午饭。
蒋县令便将来意跟老夫人说了一遍,崔老夫人也遗憾地叹道:“他弄出这些吃食来就是为了送恩人的,散学就直接去人家里了。我也早不知大人要来,不然我就劝他先别出去了。”
蒋县令大度地笑了笑:“贵府的恩人?那自然是恩人要紧,本县只为送牌匾来,倒不非要叫他回来见这一面。”
他站起身朝后面招招手,同来的书办便抬起那面匾,他摩挲着上头红绸说:“既然令孙不在,那就请老宜人引路,我将这匾面交与老太公和老宜人便是。”
崔老夫人喜的眉开眼笑,当下便吩咐人去屋里多点些香去味,扶丈夫坐起来,亲自引着他朝屋里走去。
蒋县令道:“听说老太翁中了风,恐怕他起坐不便,叫他躺着歇息就好,不用硬扶起来。”
他原以为崔老太公得是叫人扶着坐,或是倚着被褥堆,或是还坐在轮椅上,却不想进内室先见着了一个半张床板吊起来的四柱大床。床两边有绞索套弄,丫鬟在下头摇着杆就把床板连同老人一道儿拉起来了。
这床实在叫人惊艳,蒋县令和崔老太爷见过礼,眼就粘在那不断升起的床链上,啧啧赞叹着:“这是哪里的匠人做的,真有巧思。”
这样实用的东西,若推广开来,许多久病卧床之人都能时常起身坐坐,或是就这么半躺半靠着,也比整日卧床舒服些。
崔太公脸上便露出几分得意之色,老夫人也笑着说:“还不是我那大孙儿叫人做的。怕他爷躺在床上难受,就想出这么些法子叫他能起来松泛松泛。我老婆子都没想出这些来,他一个小孩子倒这么体贴。”
蒋县令虽然没见着崔燮,对他却先有了几分好印象,也不计较他休沐日不在家念书,让自己白跑一趟的事,跟着夸了几句。而后便叫人抬上那匾来,摘了覆在上头的红绸,露出亲笔题的“积善人家”四字,笑道:“积善之家必有余庆,贵府乐善好施、捐济孤老,冥冥中自有善功记着,来日福报回馈,教贵府太翁早日康健,子孙济济,皆能成材。”
老夫人最担心的就是丈夫和子孙,听着这话欢喜得简直要落下泪来,念了几声佛,连忙福了福身谢过县令的吉言,让人把匾抬出去挂在正院外。
挂匾的时候,陆先生也换了见客的衣裳,带着小学生来到正院。进来正撞见蒋县令在看挂匾,连忙行礼厮见,又叫和哥行了大礼,带他到厅堂坐下叙话。
蒋县令喜欢和哥小小年纪便通礼节,亲手把他搀了起来,还给了个装着香刃的荷包让他去玩。和哥规规矩矩地行礼道谢,捏着荷包站在了先生身后。
陆举人看着他的言行,随时纠正,教得比他亲娘老子还上心。蒋县令也喜欢他这样尽心的老师,又看他一身圆领通袖襕衫,四方纱巾,软绦垂带,听说还是个举人,更加了几分客气,坐下叙了会儿话,温言问他姓名出身,是哪一榜中举的。
陆举人年纪空长几岁,可出身低了一榜,在正经进士出身的县令面前就算后辈,躬身行礼,道:“晚生陆博山,字大用,是成化十六年河南榜第九十二名举人,一向在崔家教导几个学生。今日他家小主人不在,晚生特来陪侍老父母。”
蒋县令听说他是个举人,又自称是一向教崔燮的,不禁想起些传闻,问道:“你在崔家教了几年了?他们兄弟都是你教的?”
陆先生稳稳当当地站在那里说:“正是,崔燮回迁安前,我就曾教过他两年,只是我们师徒缘浅,不曾教出他什么来。”
他就是后头教崔燮的那个举人了!他当初是耽搁了崔燮进学的,怎么见今还能待在崔家,又教上了这个小孩子?
可看他的样子,对那小弟子又是极上心的,教出来的孩子也知礼仪进退,不像是个误人子弟的先生。
蒋县令心里纳闷,忍不住考教了他几句,却发现他不仅经史俱通,就连那宋儒书里生僻的问题他也对答如流,当真是个有学问的。
他不觉问道:“我看你学问还好,性情也严谨,怎么就和那个崔监生没有师徒缘,教不出他来?”
陆举人在自己身上挑不出毛病来,看着如今崔燮这出息的样子,也淡忘了他从前不怎么聪明的日子,想了想,便把毛病推到了别人身上:“我听说他继母妒恨他,或许是背后拦着不许他念书?当时也没觉出什么,只记得他跟他二弟念书时,都是一天不来半天的,能学得进什么。”
说着把和哥拉到身边,抚着他的头顶说:“燮哥自打从老家回来,倒是长进许多,管教幼弟也严厉,轻易不许逃学。只不知他二弟出门历练一趟,回来能否长些出息。”
蒋县令险些忘了他家还有个二儿子,叫他提醒了才想起来崔家还有过那么个夫人,暗叹道:“慈母多败儿,那不慈的母亲更是想着法儿地要教坏前房的孩子,倒也不是一个先生教得过来的。”
这么一想,倒是有些同情陆先生:崔燮有两个先生,这个才教了两年,教不好也不能全怪在他身上。必定是那继母不让继子安生读书,从前请的先生又是个不会教的,打坏了底子,他才教两年,又教得出什么来?
他便安慰道:“师徒间有缘份,科举登第也是。当初是你们缘份未到,如今到了,他不就肯安心念书,还叫你接着教他弟弟了?或许后年你场里的缘份也到了,你们师徒还能同登桂榜,成就一段佳话哩。”
蒋县令进门的时候,正房大门口堵着纸阁,两侧延伸出通到厢房台基尽头的纸廊,看着竟没有能进出人的口儿。走近了才能看出来纸阁正面开着个门,门上垂着沉沉的油纸门帘子,两边甚至还建了油纸窗。
纸阁下方却是酱色龟纹纸,折出一条条微微透白的折痕,显得雅致又庄重,压住了上头轻飘飘的半透明油纸壁。
蒋县令这房子敞阔精致,廊下有一队人蠕蠕而行,仆人都似极适应这纸廊似的,只觉得他家靡费太过,忍不住问崔良栋:“贵府在这仲夏天气,怎么倒把门窗堵住,在廊下建廊了?”
奢侈也不是这么个奢侈法儿吧,堵得这么严实,不嫌闷热么?
崔良栋在他身边引路,连忙解释道:“敝府老太爷瘫在床上多年,怕见风,一向都是在卧房里躺着。我家公子当家之后,恐怕祖父躺久了心情不畅,病体更沉重,就变卖了家里的东西,找匠人做了轮椅、纸廊,好叫老太爷能出来见见太阳。”
蒋县令细看了一眼那团人影,果然模糊看出其中有一个长长的椅子,这才知道是自己误会了,脸上微红,叹道:“原来如此,崔监生真是孝心可嘉,不亏为得了圣上嘉奖的义民。恐怕他是想着‘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道理,才舍得将价值近百两的货物捐赠养济院。我先时但见着这片纸廊,险些误会贵府奢华靡费,却是本官轻断了。”
第99章
崔良栋在院外已着人禀报老夫人大兴县令莅临之事。此时门口纸阁叫人推开, 一个年老的婆子从里面迎出来, 朝着蒋县令福了一福,请他们进去。
进去后他才发现, 那纸阁四面都留了门, 寻常出入的只开前后两扇门, 左右闭得紧紧的,不叫风透进走廊里。厅堂正门虽叫纸阁堵着, 里倒也不觉得气闷, 后堂与左右两侧的门都敞着,风从外头徐徐引来, 炉里烧着一把清甜的杏花香, 只是不像别处用了冰的那么凉爽。
老夫人还在里头更衣, 崔良栋便请他先在堂里坐下,不一时便有养娘端来冰的奶茶和点心请他和书办们品尝——都是早上多做的,崔燮临走时没带那么多去,剩的正好拿来招待客人。
蒋县令是江南人, 不习惯吃奶制品, 总嫌它有股腥味。喝奶茶时却只觉香浓滑腻, 茶味醇厚,有些微苦的甜香,与一般人家的点茶、泡茶都不同,又用碎冰沁过,凉爽透心,不禁问道:“贵府这茶本县竟从未尝过, 想必是家传的秘方了?”
崔良栋陪笑道:“哪有什么秘方,老父母见笑了。这不过是我家公子跟回回子订了些牛羊奶回来,给家里人补养身子,嫌单喝不好喝,叫人加了茶叶煮的。不过加了奶的东西易坏,才叫拿冰冰着的。”
双皮奶奶味略浓,蒋县令吃着一般,他带来的书办们却都是北京本地人,爱吃酥酪和奶点心,都夸这味道浓郁,口感比半凝半流的酥酪更实惠。
崔良栋代主人客套了几句,蒋县令道:“贵府崔监生几时回来?本县特张着他们国子监休沐的日子来的,一是为当面嘉奖他捐助养济院之事,二来也是想见见神童。”
崔良栋这才明白他的来意——那些捐到养济院的陈货还是他亲自押车去的,车后跟着一排看热闹的闲人,闹得小半个北京城都看见了!
到养济院这一路上,不知多少人夸他们家大方、仁义,积善人家必有福报……听得他骨头都轻了,在人家捐赠簿上签名时差点签下了他崔良栋的大名。幸好中间叫负责登记的主事说了一句“原来贵府姓崔”,他的心里一清,及时改回了那个“燮”字。
那一车干货、糖食、酒醋酱料加起来也够八十多两银子的,虽非粮食,大多也是厨下用得着的东西。送的东西质量都还好,没有陈腐生霉的,既能在年节时给下面的吏员和院中孤老加餐,拿去卖了也能换得几十石米麦。若再换成梁、稷、粟、豆之类的粗粮更能有百余石,万把斤粮食,足够满院的老人吃上一阵子了。
治下出了好人好事,大兴县得表彰表彰。
一般表彰这样的富户就是县令嘉勉几句,免他家三年钱粮丁役,再象征性地给几贯不值钱的大明宝钞。可崔家现任家主是从四品参议,不管现在到哪儿做官了吧,家里都不用纳粮完税,乡下庄院也能免了交马草、养俵马,家下人也都能免徭役的。
崔燮又是个叫皇上接见过,还下了御旨塞进国子监的神童,不好十分轻怠。蒋县令思来想去,决定给他家些面子,于是拿了几千贯新发的宝钞,找匠人做了个“积善人家”的牌匾,亲自拿到崔家。
可惜崔燮今天偏又不在家。
崔良栋是叫锦衣卫上门吓过一回的,虽也怕这位县令不满,却更不敢叫人去谢千户府上接人,只能代主人致歉:“今日只怕不巧,等我家少主人回来,小的一定劝他去县衙拜谢大人。”
幸好这时候老夫人换好衣裳,带着几个养娘和媳妇出来见礼,她是儿子给请的诰命,蒋县令也得跟她行礼。这一来倒不用崔良栋在外服侍了,他便出去帮着把崔老太爷推到内室,又催着厨下准备午饭。
蒋县令便将来意跟老夫人说了一遍,崔老夫人也遗憾地叹道:“他弄出这些吃食来就是为了送恩人的,散学就直接去人家里了。我也早不知大人要来,不然我就劝他先别出去了。”
蒋县令大度地笑了笑:“贵府的恩人?那自然是恩人要紧,本县只为送牌匾来,倒不非要叫他回来见这一面。”
他站起身朝后面招招手,同来的书办便抬起那面匾,他摩挲着上头红绸说:“既然令孙不在,那就请老宜人引路,我将这匾面交与老太公和老宜人便是。”
崔老夫人喜的眉开眼笑,当下便吩咐人去屋里多点些香去味,扶丈夫坐起来,亲自引着他朝屋里走去。
蒋县令道:“听说老太翁中了风,恐怕他起坐不便,叫他躺着歇息就好,不用硬扶起来。”
他原以为崔老太公得是叫人扶着坐,或是倚着被褥堆,或是还坐在轮椅上,却不想进内室先见着了一个半张床板吊起来的四柱大床。床两边有绞索套弄,丫鬟在下头摇着杆就把床板连同老人一道儿拉起来了。
这床实在叫人惊艳,蒋县令和崔老太爷见过礼,眼就粘在那不断升起的床链上,啧啧赞叹着:“这是哪里的匠人做的,真有巧思。”
这样实用的东西,若推广开来,许多久病卧床之人都能时常起身坐坐,或是就这么半躺半靠着,也比整日卧床舒服些。
崔太公脸上便露出几分得意之色,老夫人也笑着说:“还不是我那大孙儿叫人做的。怕他爷躺在床上难受,就想出这么些法子叫他能起来松泛松泛。我老婆子都没想出这些来,他一个小孩子倒这么体贴。”
蒋县令虽然没见着崔燮,对他却先有了几分好印象,也不计较他休沐日不在家念书,让自己白跑一趟的事,跟着夸了几句。而后便叫人抬上那匾来,摘了覆在上头的红绸,露出亲笔题的“积善人家”四字,笑道:“积善之家必有余庆,贵府乐善好施、捐济孤老,冥冥中自有善功记着,来日福报回馈,教贵府太翁早日康健,子孙济济,皆能成材。”
老夫人最担心的就是丈夫和子孙,听着这话欢喜得简直要落下泪来,念了几声佛,连忙福了福身谢过县令的吉言,让人把匾抬出去挂在正院外。
挂匾的时候,陆先生也换了见客的衣裳,带着小学生来到正院。进来正撞见蒋县令在看挂匾,连忙行礼厮见,又叫和哥行了大礼,带他到厅堂坐下叙话。
蒋县令喜欢和哥小小年纪便通礼节,亲手把他搀了起来,还给了个装着香刃的荷包让他去玩。和哥规规矩矩地行礼道谢,捏着荷包站在了先生身后。
陆举人看着他的言行,随时纠正,教得比他亲娘老子还上心。蒋县令也喜欢他这样尽心的老师,又看他一身圆领通袖襕衫,四方纱巾,软绦垂带,听说还是个举人,更加了几分客气,坐下叙了会儿话,温言问他姓名出身,是哪一榜中举的。
陆举人年纪空长几岁,可出身低了一榜,在正经进士出身的县令面前就算后辈,躬身行礼,道:“晚生陆博山,字大用,是成化十六年河南榜第九十二名举人,一向在崔家教导几个学生。今日他家小主人不在,晚生特来陪侍老父母。”
蒋县令听说他是个举人,又自称是一向教崔燮的,不禁想起些传闻,问道:“你在崔家教了几年了?他们兄弟都是你教的?”
陆先生稳稳当当地站在那里说:“正是,崔燮回迁安前,我就曾教过他两年,只是我们师徒缘浅,不曾教出他什么来。”
他就是后头教崔燮的那个举人了!他当初是耽搁了崔燮进学的,怎么见今还能待在崔家,又教上了这个小孩子?
可看他的样子,对那小弟子又是极上心的,教出来的孩子也知礼仪进退,不像是个误人子弟的先生。
蒋县令心里纳闷,忍不住考教了他几句,却发现他不仅经史俱通,就连那宋儒书里生僻的问题他也对答如流,当真是个有学问的。
他不觉问道:“我看你学问还好,性情也严谨,怎么就和那个崔监生没有师徒缘,教不出他来?”
陆举人在自己身上挑不出毛病来,看着如今崔燮这出息的样子,也淡忘了他从前不怎么聪明的日子,想了想,便把毛病推到了别人身上:“我听说他继母妒恨他,或许是背后拦着不许他念书?当时也没觉出什么,只记得他跟他二弟念书时,都是一天不来半天的,能学得进什么。”
说着把和哥拉到身边,抚着他的头顶说:“燮哥自打从老家回来,倒是长进许多,管教幼弟也严厉,轻易不许逃学。只不知他二弟出门历练一趟,回来能否长些出息。”
蒋县令险些忘了他家还有个二儿子,叫他提醒了才想起来崔家还有过那么个夫人,暗叹道:“慈母多败儿,那不慈的母亲更是想着法儿地要教坏前房的孩子,倒也不是一个先生教得过来的。”
这么一想,倒是有些同情陆先生:崔燮有两个先生,这个才教了两年,教不好也不能全怪在他身上。必定是那继母不让继子安生读书,从前请的先生又是个不会教的,打坏了底子,他才教两年,又教得出什么来?
他便安慰道:“师徒间有缘份,科举登第也是。当初是你们缘份未到,如今到了,他不就肯安心念书,还叫你接着教他弟弟了?或许后年你场里的缘份也到了,你们师徒还能同登桂榜,成就一段佳话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