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燮跟在侍读官身后,跟着李东阳等人站到西班。众人都站定了,先有侍读官走到书案前为太子展书,用尺压住,以手指书,领着太子先读《大学》《尚书》各十遍,读罢再由两位讲官轮流讲解。
今天是徐溥讲《大学衍义》,李东阳讲《洪范·九畴》。
托了天子的福,崔燮也能跟着听完一整场全翰林阵容的讲学,这样的机会寻常官员都少有。唯一可惜的就是这里不能抄笔记,放讲纲的书案离得又远,他怕仪态不好,不敢斜眼儿去看,只能死记。有几处没记全的,只好安慰自己,回头还能找两位讲官借讲纲来看一遍。
李东阳讲罢“九畴”,就轮到崔燮讲诗了。
他是成化天子特指来的,讲书的规矩和正式讲官不全相同,是要从读书开始的。崔燮提起一口气,依着这些日子演习的礼仪走到案前行礼,起身后侍立在案前,翻到《曹风·鸤鸠》那一页,亲自引着太子诵读。
“鸤鸠在桑,其子七兮。淑人君子,其仪一兮。其仪一兮,心如结兮。”
他的声音还带着几分少年人的清朗,咬字清楚、声调标准,简直是念出了大明中原官话甲等的水平。
太子中气微弱,声音不那么有力,但念得也是同样清晰准确,一字不差。诗中有几个字的古间与现下的发音不同——如第三句的“结”不读作众人习惯的上声“劫”音,而是作【叶讫力反】。他念时也没有丝毫迟滞,可见这《诗》也知念了多少遍。
崔燮连念了十遍全诗,垂目看了看讲纲,便从注疏讲起,先为太子讲解“鸤鸠”。
鸤鸠即是布谷鸟,因其饲育子嗣时“朝从上下,暮从下上,平均如一也”。诗人以鸤鸠起兴,赞誉君子内外如一,行为世范,仪表衣饰遵循礼制,足以为四方表率。
成化帝特指他为太子讲这首诗,就是希望太子能理解自己的苦心,成为内外如一,心有常度的君子。即便来日成了上位者,亦不会因身份变化改了恭谦谨慎之德。
这首诗崔燮光在邱祭酒面前就讲了不知多少遍,自己回到家又对着镜子纠正仪态、神情、发音,能准备的都准备尽了。
如今站在文华殿给太子讲书,这么多讲官、内侍盯着他一个,他心里其实还是有些紧张的。只是演技练得好,表情、神态都刻意调整到了演讲状态,讲纲又背得太熟,听的人只觉得他讲解挥洒自如,一字不易,没人注意到他微微绷紧的腰背和双腿。
太子对着书认真听完了这一段,朝他点了点头,说道:“君子诚如斯。崔监生所讲,孤大体明白了,却有一处不解。”
崔燮躬身道:“请殿下垂问。”
“你方才讲到,‘君子有常度有其心一’,则当以何为度?”
太子对这首诗没什么可问,和他说话,不过是借此表达一下自己明白了天子的意思,有做“淑人君子”的怀抱而已。
崔燮应声答道:“总以仁恕为度。子贡问曰:‘有一言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说文》云‘恕者,仁也’;《礼记》云:上下相亲谓之仁。君子其心仁笃恕直,亲厚父子兄弟,故‘其为父子兄弟足法,而后民法之也’。”
他下意识看了太子一眼,才发觉太子也正看着他,神色有些怅惘。
他连忙低下头,静等着太子继续发问。
约么太子耻度比他低点儿,表了忠心之后就不想再听这种话了。可难得有个同龄的少年进宫,又不舍得就这么叫他下去,于是拿起那份卷子问:“这些题目是你出的?应当怎么做?做完题目就能将这首诗学会了吗?”
崔燮道:“不敢隐瞒殿下,这些题目都是国子监与翰林诸位大人揣度出来的,学生学力未足,只能出些考较儒童的题目罢了。这上面的题目确实出得全面,也都在今日学生所讲之内。殿下若能于两个时辰内将上面的题目都能答出,便是将这首诗学透了。”
太子讶异道:“这么短的时间?你可答过?做的完么?”
崔燮当然答过,邱祭酒他们出完题,崔燮就是第一批试答的人之一,还要跟据他的成绩调整难度呢。
他的嘴角无意识地挑了挑,应道:“学生试做过,也能做得完,只是有出错的地方。辟如有一道选择题面下的句子阐释诗意的题目,学生便漏选了‘一心可以事百君,百心不可以事一君’一句。还有一道以此诗观时政的题目学生答得也不忒全面。”
太子也是第一次跟同龄人聊起读书的事,见他不像先生们那么严肃,也会做错题目,还能这么老实地说出来,不禁生出了几分亲近感,微微一笑:“孤若有空闲,也当做一做你这题目。”
因讲筵的时间、内容皆有定制,内侍在旁略作示意,太子便点了点头说:“崔监生奉父皇之命为孤讲书,理应赏赐,着赐银十两,宝钞两锭。”
崔燮跪下谢恩,立刻就有小内侍捧着盘子上来,托了十两银子和两张轻飘飘的大明宝钞给他。
崔燮袖了钱钞,退回班中,继续听讲官们讲《祖训》《贞观政要》等史书。给太子讲史也不讲什么朝政、时务,只规劝太子用心读书,恭敬孝顺天子和太后、皇后而已。
讲过史书,又有正字官侍奉太子临书,倒用不着讲官们了。
太子端坐在椅子上,温和地说一声“先生吃酒饭”,众讲官们则行礼告退。崔燮虽然不能抬眼看他,心里也能描绘出一个孤独的留守儿童眼睁睁看着他们行礼转身,走向外面阳光下的模样,自己却还得关在大殿里临书的可怜身影。
也真不容易啊。
他看着外头晴好的天空,默默地为太子叹了口气,转身跟在官人们身后吃筵席去了。
作者有话要说: 没找到太子讲筵的资料,就按着皇帝经筵直讲混着写了。写诗时查的资料也不够,写得很差,大家见谅,回头如果能找到合适的资料可能再改,不行就只能这样了
参考
《明代经筵制度研究》金敏志
《明代经筵日讲制度论述》孟蓉
《诗传大全》
《诗义会通》吴闿生
第136章
众人出了便殿, 就往左顺门领筵。
宫里到二月间尚吃河豚, 饮芦笋汤,吃桃花鲊。讲筵席上不安河豚那么珍贵的菜肴, 多是些本地常见的鸡鸭鱼肉和河鲜, 鱼鲊倒是管够。此外就是烧猪、烧鸡、烧鸭、大小套肠、炸羊尾、腰子、烧笋鹅、爆炒羊肚、煠鱼、柳蒸鱼……之类京里常见的肉菜, 各地来的蔬菜、腌菜之类更是不可胜数。
除了黎大人是吏部堂官,剩下这些未来名臣都还在翰林院过着清贫日子, 吃宴时绝不客气, 还劝崔燮这个小新人:“不要拘束,多尝些新菜, 也算你来了一趟宫里。”
他们这些人月月都能吃几顿, 崔燮却只来宫里一趟, 往后就算有机会再参与讲筵,也不知是几年后的事了。
崔燮领了他们的好意,专朝着自己来到明朝后还没吃着过的外地蘑菇、海菜下手,雨露均沾, 不客气地吃了个肚儿圆。讲官们则各有偏好, 也都甩开筷子, 捡着自己爱吃的下手,不用讲什么面子。
吃过席出来后,几位讲官一边慢悠悠地走路消食,一面感叹着:“做讲官最大的好处也就是宫里能赐些茶饭了。那些乡下秀才坐个馆,一年也有五六十两银子,咱们做翰林的这点薪俸, 也就当是人家的一半儿,幸得不时还有些笔墨钱钞赐下,吃经筵时能往家里带些吃食,不然在京里如何过下去?”
这些讲官平常自相打趣,这回多了个年轻生嫩的新人,便和他开玩笑说:“崔监生来日殿试时宁可考低些,能在二甲里就好。以你这般年纪品貌,只要不进翰林,自能稳稳当当地做一任给事中。到时候帖子上能写拳头大的名字,六部堂官也要跟你结交,外放出去便是一地巡按……比咱们在翰林坐冷板凳强得多哩。”
崔燮听着这群未来大佬接地气的吐槽,就想穿回去捎一套明史来,让他们看看自己将来要当阁老、尚书的内容,长长志气。
可惜他穿不回去,只能玩笑地说:“学生若没进这趟宫,也还立不下什么志向,将来可能就随波逐流了。今日既见着了天下英才,这就得立志考进翰院,来日也能追随诸公身后,当个真正能为太子讲学的讲官。”
这些翰林虽然时常嫌弃翰院待遇差,觉得自己前途不明,却都是重重科举拼出来的人尖子,还有个状元混在里面,对自己的才华都是相当自信的。听到崔燮说今日见着天下英才,立志学他们,也觉得他做人塌实,眼光更不错。
今天是徐溥讲《大学衍义》,李东阳讲《洪范·九畴》。
托了天子的福,崔燮也能跟着听完一整场全翰林阵容的讲学,这样的机会寻常官员都少有。唯一可惜的就是这里不能抄笔记,放讲纲的书案离得又远,他怕仪态不好,不敢斜眼儿去看,只能死记。有几处没记全的,只好安慰自己,回头还能找两位讲官借讲纲来看一遍。
李东阳讲罢“九畴”,就轮到崔燮讲诗了。
他是成化天子特指来的,讲书的规矩和正式讲官不全相同,是要从读书开始的。崔燮提起一口气,依着这些日子演习的礼仪走到案前行礼,起身后侍立在案前,翻到《曹风·鸤鸠》那一页,亲自引着太子诵读。
“鸤鸠在桑,其子七兮。淑人君子,其仪一兮。其仪一兮,心如结兮。”
他的声音还带着几分少年人的清朗,咬字清楚、声调标准,简直是念出了大明中原官话甲等的水平。
太子中气微弱,声音不那么有力,但念得也是同样清晰准确,一字不差。诗中有几个字的古间与现下的发音不同——如第三句的“结”不读作众人习惯的上声“劫”音,而是作【叶讫力反】。他念时也没有丝毫迟滞,可见这《诗》也知念了多少遍。
崔燮连念了十遍全诗,垂目看了看讲纲,便从注疏讲起,先为太子讲解“鸤鸠”。
鸤鸠即是布谷鸟,因其饲育子嗣时“朝从上下,暮从下上,平均如一也”。诗人以鸤鸠起兴,赞誉君子内外如一,行为世范,仪表衣饰遵循礼制,足以为四方表率。
成化帝特指他为太子讲这首诗,就是希望太子能理解自己的苦心,成为内外如一,心有常度的君子。即便来日成了上位者,亦不会因身份变化改了恭谦谨慎之德。
这首诗崔燮光在邱祭酒面前就讲了不知多少遍,自己回到家又对着镜子纠正仪态、神情、发音,能准备的都准备尽了。
如今站在文华殿给太子讲书,这么多讲官、内侍盯着他一个,他心里其实还是有些紧张的。只是演技练得好,表情、神态都刻意调整到了演讲状态,讲纲又背得太熟,听的人只觉得他讲解挥洒自如,一字不易,没人注意到他微微绷紧的腰背和双腿。
太子对着书认真听完了这一段,朝他点了点头,说道:“君子诚如斯。崔监生所讲,孤大体明白了,却有一处不解。”
崔燮躬身道:“请殿下垂问。”
“你方才讲到,‘君子有常度有其心一’,则当以何为度?”
太子对这首诗没什么可问,和他说话,不过是借此表达一下自己明白了天子的意思,有做“淑人君子”的怀抱而已。
崔燮应声答道:“总以仁恕为度。子贡问曰:‘有一言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说文》云‘恕者,仁也’;《礼记》云:上下相亲谓之仁。君子其心仁笃恕直,亲厚父子兄弟,故‘其为父子兄弟足法,而后民法之也’。”
他下意识看了太子一眼,才发觉太子也正看着他,神色有些怅惘。
他连忙低下头,静等着太子继续发问。
约么太子耻度比他低点儿,表了忠心之后就不想再听这种话了。可难得有个同龄的少年进宫,又不舍得就这么叫他下去,于是拿起那份卷子问:“这些题目是你出的?应当怎么做?做完题目就能将这首诗学会了吗?”
崔燮道:“不敢隐瞒殿下,这些题目都是国子监与翰林诸位大人揣度出来的,学生学力未足,只能出些考较儒童的题目罢了。这上面的题目确实出得全面,也都在今日学生所讲之内。殿下若能于两个时辰内将上面的题目都能答出,便是将这首诗学透了。”
太子讶异道:“这么短的时间?你可答过?做的完么?”
崔燮当然答过,邱祭酒他们出完题,崔燮就是第一批试答的人之一,还要跟据他的成绩调整难度呢。
他的嘴角无意识地挑了挑,应道:“学生试做过,也能做得完,只是有出错的地方。辟如有一道选择题面下的句子阐释诗意的题目,学生便漏选了‘一心可以事百君,百心不可以事一君’一句。还有一道以此诗观时政的题目学生答得也不忒全面。”
太子也是第一次跟同龄人聊起读书的事,见他不像先生们那么严肃,也会做错题目,还能这么老实地说出来,不禁生出了几分亲近感,微微一笑:“孤若有空闲,也当做一做你这题目。”
因讲筵的时间、内容皆有定制,内侍在旁略作示意,太子便点了点头说:“崔监生奉父皇之命为孤讲书,理应赏赐,着赐银十两,宝钞两锭。”
崔燮跪下谢恩,立刻就有小内侍捧着盘子上来,托了十两银子和两张轻飘飘的大明宝钞给他。
崔燮袖了钱钞,退回班中,继续听讲官们讲《祖训》《贞观政要》等史书。给太子讲史也不讲什么朝政、时务,只规劝太子用心读书,恭敬孝顺天子和太后、皇后而已。
讲过史书,又有正字官侍奉太子临书,倒用不着讲官们了。
太子端坐在椅子上,温和地说一声“先生吃酒饭”,众讲官们则行礼告退。崔燮虽然不能抬眼看他,心里也能描绘出一个孤独的留守儿童眼睁睁看着他们行礼转身,走向外面阳光下的模样,自己却还得关在大殿里临书的可怜身影。
也真不容易啊。
他看着外头晴好的天空,默默地为太子叹了口气,转身跟在官人们身后吃筵席去了。
作者有话要说: 没找到太子讲筵的资料,就按着皇帝经筵直讲混着写了。写诗时查的资料也不够,写得很差,大家见谅,回头如果能找到合适的资料可能再改,不行就只能这样了
参考
《明代经筵制度研究》金敏志
《明代经筵日讲制度论述》孟蓉
《诗传大全》
《诗义会通》吴闿生
第136章
众人出了便殿, 就往左顺门领筵。
宫里到二月间尚吃河豚, 饮芦笋汤,吃桃花鲊。讲筵席上不安河豚那么珍贵的菜肴, 多是些本地常见的鸡鸭鱼肉和河鲜, 鱼鲊倒是管够。此外就是烧猪、烧鸡、烧鸭、大小套肠、炸羊尾、腰子、烧笋鹅、爆炒羊肚、煠鱼、柳蒸鱼……之类京里常见的肉菜, 各地来的蔬菜、腌菜之类更是不可胜数。
除了黎大人是吏部堂官,剩下这些未来名臣都还在翰林院过着清贫日子, 吃宴时绝不客气, 还劝崔燮这个小新人:“不要拘束,多尝些新菜, 也算你来了一趟宫里。”
他们这些人月月都能吃几顿, 崔燮却只来宫里一趟, 往后就算有机会再参与讲筵,也不知是几年后的事了。
崔燮领了他们的好意,专朝着自己来到明朝后还没吃着过的外地蘑菇、海菜下手,雨露均沾, 不客气地吃了个肚儿圆。讲官们则各有偏好, 也都甩开筷子, 捡着自己爱吃的下手,不用讲什么面子。
吃过席出来后,几位讲官一边慢悠悠地走路消食,一面感叹着:“做讲官最大的好处也就是宫里能赐些茶饭了。那些乡下秀才坐个馆,一年也有五六十两银子,咱们做翰林的这点薪俸, 也就当是人家的一半儿,幸得不时还有些笔墨钱钞赐下,吃经筵时能往家里带些吃食,不然在京里如何过下去?”
这些讲官平常自相打趣,这回多了个年轻生嫩的新人,便和他开玩笑说:“崔监生来日殿试时宁可考低些,能在二甲里就好。以你这般年纪品貌,只要不进翰林,自能稳稳当当地做一任给事中。到时候帖子上能写拳头大的名字,六部堂官也要跟你结交,外放出去便是一地巡按……比咱们在翰林坐冷板凳强得多哩。”
崔燮听着这群未来大佬接地气的吐槽,就想穿回去捎一套明史来,让他们看看自己将来要当阁老、尚书的内容,长长志气。
可惜他穿不回去,只能玩笑地说:“学生若没进这趟宫,也还立不下什么志向,将来可能就随波逐流了。今日既见着了天下英才,这就得立志考进翰院,来日也能追随诸公身后,当个真正能为太子讲学的讲官。”
这些翰林虽然时常嫌弃翰院待遇差,觉得自己前途不明,却都是重重科举拼出来的人尖子,还有个状元混在里面,对自己的才华都是相当自信的。听到崔燮说今日见着天下英才,立志学他们,也觉得他做人塌实,眼光更不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