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瑛从马上翻身下来,牵着缰绳走向那座小酒馆,想如前一场考试时那般,在考场外静静等一会儿。然而等他走到上回待过的地方时,却发现早有一个同样穿着斗篷,低低压着风帽的人占了他的地方——
那人就在他上回所站的店门外,手中牵着小白马,也拿着什么东西喂马,见他过来便朝他抬起头,在周围昏黄的灯火暮色中朝他笑了笑。
作者有话要说: 论的作者张怀,谢表作者孔继皋
第192章
二月十五, 便是会试三场中最后一场的策问试了。
五道策问考遍经史时务, 第一问问帝王出治之道,第二问问经义, 第三问问史, 四问问谏, 五问问河工。
这一场策问的治要题竟问到《大学衍义》中的“四要”是否有今日当务所急者,正砸中了崔燮复习的重点!
他们国子监丘祭酒正是精研《大学衍义》的第一人, 讲《大学》时没少引用《大学衍义》的内容, 后来他要去宫里给太子讲学前,更是专程给他补了几节《大学》课, 其中也有真德秀《大学衍义》的要点。
大学衍义中的“四要”分别是“格物致知之要”、“诚意正心之要”、“修身之要”、“齐家之要”。题中问到, 太祖高皇帝——就是朱元璋——特别看《重大学衍义》, 将其抄贴在廊下,日夜观之,依照衍义中言反思治国方略,正因太祖依此书治国, 才能开辟大明, 成无疆之治。
而在当今太平守成之君治下, 《大学衍义》中的四要又还有哪项合用呢?
这道题显然不是单选,而是个多选啊!
他的《科举必读笔记之国子祭名师丘祭酒讲大学》里就附了这么一道多选题,四要都是必选选项,少一个都算错!
他微微一笑,提起笔缓缓写道:“圣学讲于昔,既有以弘一统之基, 圣学继于今,斯有以保万年之治。”
策问与论不同,论是为了明理,以析理深彻锐利为重,可多用散句,不求词藻华丽;策问却是奉给天子看的,不只要质实,还要文秀,偏向于八比那样婉转曼丽的长对句。好在这种对句不像对联一样需要字字相对,又不像时文一样,八比句有长短、内容的限定,只要句子的格式一致、节律清畅舒缓,稍改一改出对句的关键词就行。
八股文写多了,策问里长短随心的比偶句简直信手拈来。
既讲到“万年之治”,第二场刚考过的论《君正莫不正》里也有关于帝王出治的部分,自己抄自己不算抄,顺手用一下“君心”论的概念,把帝王之学提升到恪正君心的高度——守成之君不时时以大学四要警训,则有心志逸弛,政事不振之忧。
拔高到这地步也差不多了,再写下去恐怕容易叫教官代入成化天子……估计天子看了这文章不会自我代入。朝廷上下文书里都把他捧成复景泰圣名、上慈圣庙号、继英庙之烈的一代宽仁明君,他能觉着自己心志逸驰,朝政不振吗?
崔燮轻笑一声,笔锋一转,先解释题中的“四要”是什么。
昔日宋儒真德秀作《大学衍义》以示帝王之道,特地举出为政最急需的四要:格物致知之要在明道术、辨人材、审治体、察民情;诚意正心之要在崇敬畏、戒逸欲;修身之要在于谨言行、正威仪;齐家之要在于重匹配、严内治、定国本、教戚属为要。
《大学衍义》里只写到修身齐家,没写到治国平天下,是因前面所举的四要中处处写的,实际上都是治国平天下之道。
国初《洪武圣政记》中载有太祖朱元璋治国之策,对应着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四要,按照明道术、辩人才……正威仪的顺序次第摘其要点写出来就是。
唯到了“齐家”一段,写的不再是皇帝的德政,而是洪武的圣后、后宫、国本。皇家的齐家之本在选良家子作后妃,严内治,教外戚,因使国本安定,外戚不干政。
四要备于一身者,才能成华夷混一之功,衍万世无疆之庆。
太祖皇帝因学《大学衍义》,而能治国平天下的例子;今上也该效法乃祖,揭布此书于座右,逐日用心学习这本圣学经典,以守成而致盛世。
大学为帝王传心之要典,衍义为君天下之格律。所以其中格物致知、诚心正意、修身、齐家皆是当务所急需者!
很好,四个选项都选齐了,这道多选答得相当圆满!崔燮在桌板地下悄悄给自己鼓了鼓掌,在最后一句话后添了句“谨以是为献”的套话。
“献”字还要另起一行顶格写,因为“献”的对象是至高无上的天子。好在这篇策问只需写太祖与今上两个皇帝,换行不多,赶上那些一会儿一个“皇考”、一会儿一个“太祖”、一会儿一个“今时”的,策问题也能写得跟献表似的,满篇长长短短、高高下下,跟狗啃的一样。
治化策顺顺当当的写完了,便是经策,这篇问的是性理之学;第三篇是问学史者如何从史册上学到圣人传心之要,其实都是深挖四书义的题目。
第四篇时务策问的却是是士人君子、科道言官应当如何进谏。这道题崔燮也特别有发言权——他老师和两位御史刚因为进谏言触怒天子,被找茬抓进诏狱没几个月,前鉴不远。
老师他们之所以一上谏疏就触怒天子,自有其疏过于激扬尖锐的缘故;而这谏疏过于锐利,又因当今天子闭目塞听,凡进谏的都采取不看、不批、不管的三不原则,急得当臣子的根本没法儿温柔讽谏,只能取用最“激而危”的言辞,以动君心。
当然,动了以后也没什么好结果。
这简直是双输之路,所以直谏不可取;可国家养科道言官,不以言降罪,就是为了士人肯为国忠谏,畏天子疏远、降罪而见事不谏更不可取;最好的进谏之法便是夹在赞辞中讽谏。
可讽谏力道太温柔,难尽其意,这时候就不只是臣子要有忠谏之心,更重要的是皇帝广开言路,虚心纳谏。这样才能君臣和谐,君臣心意上下昌达,而不至于逼得正人君子只能用过激言词。
他连最要紧的八比文都敢讽谏一把,写到策问更无所谓惧,开篇即写道:“臣以善谏为忠,君以从谏为圣”,进谏从来不只是臣子的事,纳谏更是人君之德!
第四问他写得极为顺畅,辞句从胸口奔涌而出,几乎是文不加点地完成了这一篇。而第五篇的水利更是他的长项,往记忆中的新闻里挖一挖,清淤治河、救荒、保水土……数项并举,列得井井有条,从治水到治人,就是曾亲在河边县、府治理过多少年的官员也不及他的理论水平高。
别的不说,潘季驯的束河冲沙技术他就在多少电视剧里看过。虽然他不知道实际操作怎么做,但能写个“清淤治导”的原理出来,就显得比别人眼光深远,言之有物。
可惜这考卷上的东西也没人会拿去实际应用。等哪天李老师当了首辅,他倒可以申请下去治水,提前让“束河冲沙”之法现于大明,减少黄、淮两河的水灾,或者也能叫当地百姓不必几年一逃荒,生活富裕些,社会矛盾平缓些。
他缓缓搁笔,拿起草稿从头检查。
这五篇策问少说也有五七百字一篇,但因不像时文的格式那么死板,对比偶句的要求那么高,写起来倒要顺畅许多。
五篇都写完了,天色还大亮着,他一面检查一面誊抄,没到申末,便已经把五篇都整整齐齐地抄到纸上,在监场官过来巡视完卷情况时便顺势起来交卷。
此时已是龙门大开,写完的多半拖到这时候交卷,没写完的也被强行扶出。龙门处人挨人、人挤人,一时也分不出谁是相熟的同学,来接自己的家人又在哪里,一片方巾蓝衫熙熙攘攘挤在门口,像是PS里复制粘贴出来的似的。
崔燮也不看身边的人,只抬眼往外看,看街对面那个熟悉的小店有没有人在等自己。他穿着高跟鞋,如今个子又长高了些,看得又高又远,仰着头从挤挤挨挨的方巾缝隙间望出去,一眼便看见骑在马上从皇宫方向过来的谢瑛。
他顾不上崔家有没有人来接,奋力朝着街对面挤去。四面都是挨得紧紧的人,手里的考篮几乎叫人挤坏了,他也毫不怜惜,用篮子排开那些文弱书生往外走。不少人还什么都不知道就被他远远地挤出去,回过神来要找那个挤自己的人,却发现人早没了,只剩一群同样茫然地被推开,又被外头人流挤回中心的考生。
崔燮终于走到谢瑛的马前,却也只能抬起头看看他,笑着说一声:“我考完了。”
谢瑛从马上翻下来,也直直看着他说:“我知道。这阵子辛苦你了。”
不辛苦……只是有点想你。崔燮提着篮子看着他,想问他什么时候能出去约会一趟,却又不敢问,怕他脸皮薄,大庭广众之下听了这话不好意思。
谢瑛与他牵着马、提着篮子站在人流里,沉默地对望。但因天色不大明亮,周围考生忙着说话对题,或是到处找来接自己的人,倒也无人注意他们。
崔燮壮了壮胆子,就要趁暮色提出邀约,谢瑛却忽然朝他探了探,凑得极近地,低低地说了一声:“我等你考完这场试,已经等了许久了。”
崔燮心口蓦地急跳了几拍,把碍事的考篮往后一扔,凑到那匹马旁,按着马、贴着他的身子说:“我也等了许久了,你可答应过我,无论我考中不中……”
谢瑛轻笑了一声:“真是年轻气盛。”
那人就在他上回所站的店门外,手中牵着小白马,也拿着什么东西喂马,见他过来便朝他抬起头,在周围昏黄的灯火暮色中朝他笑了笑。
作者有话要说: 论的作者张怀,谢表作者孔继皋
第192章
二月十五, 便是会试三场中最后一场的策问试了。
五道策问考遍经史时务, 第一问问帝王出治之道,第二问问经义, 第三问问史, 四问问谏, 五问问河工。
这一场策问的治要题竟问到《大学衍义》中的“四要”是否有今日当务所急者,正砸中了崔燮复习的重点!
他们国子监丘祭酒正是精研《大学衍义》的第一人, 讲《大学》时没少引用《大学衍义》的内容, 后来他要去宫里给太子讲学前,更是专程给他补了几节《大学》课, 其中也有真德秀《大学衍义》的要点。
大学衍义中的“四要”分别是“格物致知之要”、“诚意正心之要”、“修身之要”、“齐家之要”。题中问到, 太祖高皇帝——就是朱元璋——特别看《重大学衍义》, 将其抄贴在廊下,日夜观之,依照衍义中言反思治国方略,正因太祖依此书治国, 才能开辟大明, 成无疆之治。
而在当今太平守成之君治下, 《大学衍义》中的四要又还有哪项合用呢?
这道题显然不是单选,而是个多选啊!
他的《科举必读笔记之国子祭名师丘祭酒讲大学》里就附了这么一道多选题,四要都是必选选项,少一个都算错!
他微微一笑,提起笔缓缓写道:“圣学讲于昔,既有以弘一统之基, 圣学继于今,斯有以保万年之治。”
策问与论不同,论是为了明理,以析理深彻锐利为重,可多用散句,不求词藻华丽;策问却是奉给天子看的,不只要质实,还要文秀,偏向于八比那样婉转曼丽的长对句。好在这种对句不像对联一样需要字字相对,又不像时文一样,八比句有长短、内容的限定,只要句子的格式一致、节律清畅舒缓,稍改一改出对句的关键词就行。
八股文写多了,策问里长短随心的比偶句简直信手拈来。
既讲到“万年之治”,第二场刚考过的论《君正莫不正》里也有关于帝王出治的部分,自己抄自己不算抄,顺手用一下“君心”论的概念,把帝王之学提升到恪正君心的高度——守成之君不时时以大学四要警训,则有心志逸弛,政事不振之忧。
拔高到这地步也差不多了,再写下去恐怕容易叫教官代入成化天子……估计天子看了这文章不会自我代入。朝廷上下文书里都把他捧成复景泰圣名、上慈圣庙号、继英庙之烈的一代宽仁明君,他能觉着自己心志逸驰,朝政不振吗?
崔燮轻笑一声,笔锋一转,先解释题中的“四要”是什么。
昔日宋儒真德秀作《大学衍义》以示帝王之道,特地举出为政最急需的四要:格物致知之要在明道术、辨人材、审治体、察民情;诚意正心之要在崇敬畏、戒逸欲;修身之要在于谨言行、正威仪;齐家之要在于重匹配、严内治、定国本、教戚属为要。
《大学衍义》里只写到修身齐家,没写到治国平天下,是因前面所举的四要中处处写的,实际上都是治国平天下之道。
国初《洪武圣政记》中载有太祖朱元璋治国之策,对应着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四要,按照明道术、辩人才……正威仪的顺序次第摘其要点写出来就是。
唯到了“齐家”一段,写的不再是皇帝的德政,而是洪武的圣后、后宫、国本。皇家的齐家之本在选良家子作后妃,严内治,教外戚,因使国本安定,外戚不干政。
四要备于一身者,才能成华夷混一之功,衍万世无疆之庆。
太祖皇帝因学《大学衍义》,而能治国平天下的例子;今上也该效法乃祖,揭布此书于座右,逐日用心学习这本圣学经典,以守成而致盛世。
大学为帝王传心之要典,衍义为君天下之格律。所以其中格物致知、诚心正意、修身、齐家皆是当务所急需者!
很好,四个选项都选齐了,这道多选答得相当圆满!崔燮在桌板地下悄悄给自己鼓了鼓掌,在最后一句话后添了句“谨以是为献”的套话。
“献”字还要另起一行顶格写,因为“献”的对象是至高无上的天子。好在这篇策问只需写太祖与今上两个皇帝,换行不多,赶上那些一会儿一个“皇考”、一会儿一个“太祖”、一会儿一个“今时”的,策问题也能写得跟献表似的,满篇长长短短、高高下下,跟狗啃的一样。
治化策顺顺当当的写完了,便是经策,这篇问的是性理之学;第三篇是问学史者如何从史册上学到圣人传心之要,其实都是深挖四书义的题目。
第四篇时务策问的却是是士人君子、科道言官应当如何进谏。这道题崔燮也特别有发言权——他老师和两位御史刚因为进谏言触怒天子,被找茬抓进诏狱没几个月,前鉴不远。
老师他们之所以一上谏疏就触怒天子,自有其疏过于激扬尖锐的缘故;而这谏疏过于锐利,又因当今天子闭目塞听,凡进谏的都采取不看、不批、不管的三不原则,急得当臣子的根本没法儿温柔讽谏,只能取用最“激而危”的言辞,以动君心。
当然,动了以后也没什么好结果。
这简直是双输之路,所以直谏不可取;可国家养科道言官,不以言降罪,就是为了士人肯为国忠谏,畏天子疏远、降罪而见事不谏更不可取;最好的进谏之法便是夹在赞辞中讽谏。
可讽谏力道太温柔,难尽其意,这时候就不只是臣子要有忠谏之心,更重要的是皇帝广开言路,虚心纳谏。这样才能君臣和谐,君臣心意上下昌达,而不至于逼得正人君子只能用过激言词。
他连最要紧的八比文都敢讽谏一把,写到策问更无所谓惧,开篇即写道:“臣以善谏为忠,君以从谏为圣”,进谏从来不只是臣子的事,纳谏更是人君之德!
第四问他写得极为顺畅,辞句从胸口奔涌而出,几乎是文不加点地完成了这一篇。而第五篇的水利更是他的长项,往记忆中的新闻里挖一挖,清淤治河、救荒、保水土……数项并举,列得井井有条,从治水到治人,就是曾亲在河边县、府治理过多少年的官员也不及他的理论水平高。
别的不说,潘季驯的束河冲沙技术他就在多少电视剧里看过。虽然他不知道实际操作怎么做,但能写个“清淤治导”的原理出来,就显得比别人眼光深远,言之有物。
可惜这考卷上的东西也没人会拿去实际应用。等哪天李老师当了首辅,他倒可以申请下去治水,提前让“束河冲沙”之法现于大明,减少黄、淮两河的水灾,或者也能叫当地百姓不必几年一逃荒,生活富裕些,社会矛盾平缓些。
他缓缓搁笔,拿起草稿从头检查。
这五篇策问少说也有五七百字一篇,但因不像时文的格式那么死板,对比偶句的要求那么高,写起来倒要顺畅许多。
五篇都写完了,天色还大亮着,他一面检查一面誊抄,没到申末,便已经把五篇都整整齐齐地抄到纸上,在监场官过来巡视完卷情况时便顺势起来交卷。
此时已是龙门大开,写完的多半拖到这时候交卷,没写完的也被强行扶出。龙门处人挨人、人挤人,一时也分不出谁是相熟的同学,来接自己的家人又在哪里,一片方巾蓝衫熙熙攘攘挤在门口,像是PS里复制粘贴出来的似的。
崔燮也不看身边的人,只抬眼往外看,看街对面那个熟悉的小店有没有人在等自己。他穿着高跟鞋,如今个子又长高了些,看得又高又远,仰着头从挤挤挨挨的方巾缝隙间望出去,一眼便看见骑在马上从皇宫方向过来的谢瑛。
他顾不上崔家有没有人来接,奋力朝着街对面挤去。四面都是挨得紧紧的人,手里的考篮几乎叫人挤坏了,他也毫不怜惜,用篮子排开那些文弱书生往外走。不少人还什么都不知道就被他远远地挤出去,回过神来要找那个挤自己的人,却发现人早没了,只剩一群同样茫然地被推开,又被外头人流挤回中心的考生。
崔燮终于走到谢瑛的马前,却也只能抬起头看看他,笑着说一声:“我考完了。”
谢瑛从马上翻下来,也直直看着他说:“我知道。这阵子辛苦你了。”
不辛苦……只是有点想你。崔燮提着篮子看着他,想问他什么时候能出去约会一趟,却又不敢问,怕他脸皮薄,大庭广众之下听了这话不好意思。
谢瑛与他牵着马、提着篮子站在人流里,沉默地对望。但因天色不大明亮,周围考生忙着说话对题,或是到处找来接自己的人,倒也无人注意他们。
崔燮壮了壮胆子,就要趁暮色提出邀约,谢瑛却忽然朝他探了探,凑得极近地,低低地说了一声:“我等你考完这场试,已经等了许久了。”
崔燮心口蓦地急跳了几拍,把碍事的考篮往后一扔,凑到那匹马旁,按着马、贴着他的身子说:“我也等了许久了,你可答应过我,无论我考中不中……”
谢瑛轻笑了一声:“真是年轻气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