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力士高兴地传中书舍人去了,李隆基朝杨贵妃笑了笑,道:“开春虽暖和了些,但仍有春寒,娘子要小心身子,莫着凉了。”
杨贵妃温柔地道:“谢三郎关心,妾会保重身子的,妾还想与三郎厮守百年呢。”
李隆基又望向顾青,笑道:“卿今日宫中当值吗?为何不戴甲胄?”
顾青忽然朝李隆基跪下,大声道:“陛下,臣犯下大罪,特向陛下请罪。”
李隆基笑容一敛,沉声道:“卿犯何罪?”
顾青低声道:“臣前日去了商州,一时冲动斩杀商州刺史邢深……”
李隆基大惊:“你杀了商州刺史?”
“是……”
李隆基瞬间变脸,勃然大怒:“顾青,你简直无法无天!谁给你的胆子敢杀朝臣?好个混账,你不要命了!”
怒极之时,杨贵妃忽然上前,轻抚着他的胸口,柔声道:“陛下息怒,顾青虽年少,但做事一向有法度有主张,陛下何时见他做过无法无天之事?凡事有果必有因,陛下何不容他先道出原委,若陛下还认为他有罪,再行处置便是。”
李隆基怒哼道:“你说吧,究竟何事敢杀刺史?说不出个缘由,朕也保不住你的性命!”
于是顾青语气低沉地将事情的原委再次说了一遍。
说到郑简被自杀,尸身抬出刺史府,以及郑向母子伤痛欲绝之时,李隆基暴怒的脸色终于有些变化,表情变得很复杂,似愤怒,又似感慨,眼中的怒火缓和了几许。
说到洛南县和商州刺史府沆瀣一气截留贪墨老兵抚恤,李隆基的脸色又变得异常愤怒,眼中杀机闪烁,顾青知道他的愤怒不是冲着自己,想必李隆基也意识到老兵的抚恤是大唐征伐天下的基石,有人动了这块基石,等于是挖大唐社稷的墙角。
直到最后,顾青说到自己一怒之下冲击刺史府,当场斩杀刺史邢深,李隆基的脸色已然变得不悲不喜,看不出任何情绪了。
说完之后,顾青便闭嘴了。
事情已经做下,是非黑白由李隆基来判断,若他还能指黑为白,顾青也没办法,老老实实等着接下来的下场吧。
“陛下,臣这里还有洛南县令的账簿若干以及他亲口承认的供状一份,里面详细记下了他们贪墨的名目和数额,以及商州各级官吏的来往数目,臣无一字虚言,请陛下过目。钱县令如今被关在左卫大牢里,陛下若不信,可随时提审。”
后面一名宦官吃力地捧上一堆账簿,李隆基随手取了一本,翻开看了几页,脸色越来越难看。
然后李隆基合上账簿,盯着顾青道:“他们都有罪,但国有国法,他们的罪应由国法来定,顾青,你该不会以为杀了刺史是为国除奸,反倒是立功了吧?”
第二百二十一章 全身而退(上)
昏君居然跟顾青聊起了“国法”,莫名有点可笑。
事实上破坏国法最多的人就是李隆基。君王的意志向来是驾凌于律法之上的,帝王术平衡朝局,而“平衡”二字从来不问黑白善恶,与律法是绝对有冲突的。
在君权绝对大于臣权的这个年代,唯一能制衡帝王权力的,是朝野的舆论。
这也是顾青为何匆忙赶回长安,抢在朝野议论四起之前向李隆基请罪的原因。杀刺史一案若被朝野尽知,当满朝文武的舆论都说要杀顾青时,李隆基也无法保住他了。
但是如果李隆基在舆论之前做出处置,那么议论声再大也没关系,已经处罚过顾青了,李隆基不可能再处罚第二次,帝王的面子和权威很重要。
“臣有罪,臣甘愿受罚。”顾青跪在李隆基面前,认罪的态度特别端正。
李隆基瞪着顾青,真的好想一脚将这竖子踹进龙池里喂鱼。
理由或许正义,但做法却是大逆,若被有心人拿来渲染一番,朝堂又是一阵风浪。
顾青毕竟救过李隆基的性命,而且又是个有才华同时与世无争的性子,李隆基心性再凉薄寡恩,也不忍心对顾青施以重罚。
再说,自李林甫逝后,朝堂正是势力新旧交替的敏感时期,李隆基一直苦于没有用得顺手的臣子,恰在这时顾青救了他的命,从渊源和患难经历来说,顾青在李隆基心里的位置越来越重要,他原打算重用顾青的,谁知道顾青竟闯下了如此大祸。
“顾青,你平日不是冲动的人,为何竟犯下如此大罪?斩杀四品刺史,朕都不知如何为你开脱,此事若被朝中御史得知,参劾你的奏疏恐怕会堆积如山,你告诉朕,朕该拿你怎么办?”李隆基摇头叹息。
顾青垂头道:“臣知罪,不论陛下如何发落臣,臣毫无怨言。”
杨贵妃上前挽住李隆基的胳膊,轻声央求道:“陛下,顾青此举虽说冲动了些,可他毕竟占住了道理呀,那个商州刺史太坏了,顾青不顾自己的前程性命坚持为亲卫报仇,恰好证明顾青是个重情义之人,他是个善良又仁义的孩子,这样的臣子能为陛下所用,妾都为陛下高兴,您若对顾青处罚太重,未免伤了天下善良人的心……”
白玉般的手臂摇晃着李隆基的胳膊,杨贵妃撒娇道:“三郎,妾离乡多年,长安城里只有顾青这么一个小同乡,您若重罚了他,妾也会伤心的……”
说完杨贵妃抽噎几下,眼眶一红,顿时泫然欲泣。
李隆基哭笑不得:“娘子,国法无情,与私交无关,朕纵是天子也要顾忌天下悠悠众口,顾青犯了如此大罪,朕若轻轻揭过,如何面对朝堂诸多臣子?他们的眼睛可都盯着朕呢。”
杨贵妃耍起了小脾气,泣道:“那个刺史本就该死,若顾青不杀他,而是将他的罪证呈给陛下,陛下也会下旨杀了他的,顾青不过是提前做了这件事而已,他何错之有?杀了个坏人而已,何必兴师动众?”
李隆基摇头苦笑,却也不与她争辩。看来李隆基这把年纪没白活,他已学会了不要跟女人讲道理,否则就算在逻辑上打败了她,但在感情里他会一败涂地。
“娘子,此事朕很为难……”李隆基无可奈何地试图安抚杨贵妃。
杨贵妃哼了一声,扭过身子不理他。
旁边沉默许久的万春公主终于说话了:“父皇以仁孝治国,圣贤的道理广布天下,为的是教化民心向善,顾青错在失了法理,但他的一腔义勇却是没错的,父皇若严惩顾青,那么天下人若知此事前因后果,往后见善而无视,见义而不为,民间仁善道义尽丧,留着大唐的法理有何用呢?”
“女儿以为,父皇治下这煌煌大唐盛世,所谓‘盛世’,不在富足,不在兵威,而在民心所归,在仁义之行,君圣臣贤民善,是谓‘盛世’。顾青所为有错,但不宜重罚,否则父皇维护了法理,却失了仁义,弊大于利,父皇不可不察。”
顾青颇觉意外地看了她一眼,目光充满感激。
没想到这个看似刁蛮无礼的公主居然会说出如此一番大道理,更没想到她居然会帮他求情。
此刻万春的形象在顾青心里忽然高大伟岸起来,典型的白富美女神形象,“白富美”三字可谓实至名归,她的容貌确实美,混血美女的容颜仅次于杨贵妃,皇室出身,理论上他爹的钱就是她的,富甲天下名副其实。
至于“白”,嗯,这个顾青最有发言权,真的很白。
万春说完后便住嘴了,迎着顾青感激的目光,她却冷冰冰的看也不看他一眼,俨然一副只是说了几句公道话的正义表情。
两个女人都帮顾青说话,李隆基原本愤怒的表情渐渐和缓下来,淡然扫了顾青一眼,哼道:“你倒是机灵,请罪之前不忘将贵妃和朕的女儿拉来为你当说客,以为朕看不出么?”
顾青毫无被戳穿心思的尴尬,索性痛快承认道:“臣没有慷慨赴死的胆色,其实臣很怕死的,向陛下请罪出于真心,请贵妃娘娘和公主殿下当说客也出于真心。”
李隆基气笑了,袍袖狠狠一挥,道:“先留着你的性命吧,来人,剥去顾青的官服官帽,拿入大理寺。”
羽林卫上前,很快将顾青的官服官帽剥去。
杨贵妃急了:“陛下难道还是要重罚顾青?”
李隆基没好气道:“干出这么大的事,朕总不能下旨褒奖他吧?先去大理寺蹲一段日子,待风声过后再出来。”
顾青伏首道:“臣谢陛下天恩。”
……
不出意外,顾青果然被打入大理寺了。
羽林卫押着顾青进了大牢,狱卒们见到顾青后觉得分外眼熟,仔细一回忆,这不是上次带人劫了万年县大牢而被关监三日的老熟人吗?怎么又来了?
而且这位老熟人是大理寺开业以来唯一一位在蹲大牢期间升了官的奇人,当时顾青出狱后,他的传说在大理寺内广为流传,人人称羡不已。
狱卒们再一打听,这位老熟人原来又被陛下亲自下旨送进了大理寺,具体犯了何罪却没人清楚,而且这位熟人已升为左卫中郎将和青城县侯。
不知李隆基是有意还是无意,下旨将顾青打入大理寺时,却绝口不提如何处置顾青的官爵,所以顾青没罢官也没除爵,他的身份仍是左卫中郎将和青城县侯。
这就有意思了,大理寺开业以来的又一桩奇闻,人被打入大牢了,官爵却没罢免,就像下基层镀金似的,蹲几天就走。
狱卒们整日在大理寺跟那些犯了事的官员们打交道,对官场规矩也学了个四五成,见顾青这般身份,狱卒们顿觉不简单,于是不敢对顾青有丝毫不恭敬,客客气气地将他请入牢里。
进监牢才一个多时辰,韩介带着大包小包进来探监。
跪在牢门外,韩介一脸愧疚自责,含泪痛骂自己和亲卫们维护不力,害侯爷身陷囹圄云云。
顾青见韩介越说越离谱,眼看自责得要当面拔刀抹脖子,顾青只好温言安慰几句,好不容易将韩介劝走,顾青终于清静了。
环境安静下来,思绪便特别灵敏。
顾青盘腿坐在韩介带来的干净床褥上,脑子里不停回忆着今日李隆基说的每一句话,然后推测李隆基对他会如何处置。
大概率来说,应该不会处死他。
利与弊,轻与重,李隆基绝对分得很清楚。杀一个微不足道的刺史不算什么,而且重要的是,顾青占了理,邢深此人该杀,错的只是顺序和手段。
对李隆基的救命之恩不是筹码,顾青真正的筹码是自己在李隆基心里的利用价值。
那么,他在李隆基心里是什么位置呢?一个懂事的少年,一个偶尔有点冲动同时大部分时候很沉稳的少年。对李隆基这种功利主义者来说,顾青这种偶尔冲动的性格恰好符合帝王对臣子的要求。
臣子不能表现得处处完美,臣子必须要有缺点,而且缺点必须很明显,有缺点的臣子才能被帝王拿捏在手心里,对自信到狂妄的李隆基来说,太讲义气便是顾青的缺点。
为了给区区一个亲卫报仇,竟敢杀刺史,对李隆基来说这就是愚义,是个很明显的缺点。这个缺点令顾青的形象并不完美,但就是这种不完美的形象,对李隆基来说才是最完美的。
如此完美的臣子,尤其是救过他的命,忠心毫无疑问,李隆基怎么舍得杀了顾青?
生在这个年代不知是幸运还是悲哀,人治高于法治的优越之处就在于,帝王的意志是凌驾于律法之上的,也就是说,无论犯了多大的罪,如果帝王觉得这个人不该死,那么他就肯定死不了。所以,昏君才是真正无法无天的人。
这倒不是顾青的妄自猜测,而是有先例的。
安禄山曾经派死士刺杀张九龄,张九龄幸得生还,回长安后写了无数奏疏参劾安禄山,可李隆基却视若无睹,甚至根本不承认有这回事。
比起安禄山在李隆基心里的地位,顾青自然是要差一些的,可不会差得太远,如今顾青也杀了官,而且还是有正当理由的杀官,无论从利益还是感情的立场上来说,李隆基都没有要杀顾青的理由。
第二百二十二章 全身而退(下)
以县侯的身份蹲大牢,受到的优待是别的犯人比不上的。
顾青在任何环境里都不会委屈自己,当初在石桥村时过得那么落魄穷困,可还是做出了一道又一道美味的菜,让日子过得像花儿一样精致。
大理寺的环境比石桥村更恶劣,幸好顾青提前做了铺垫,他早就料到自己会蹲大牢,于是入狱之前便吩咐了韩介每天给他送饭菜。
吃牢饭是不可能吃牢饭的,这辈子都不可能吃牢饭的。
又馊又干的牢饭狗都不吃,顾青不可能碰牢饭,吃一口能拉三天肚子。
韩介对顾青的吩咐执行得一丝不苟,每日三顿送酒送饭菜,都是自家厨子做的,酒也是长安城最好的酒,顺便还真给顾青带来几本不正经的画本。
顾青盘腿坐在床褥上,吃饱喝足后,脸上散发出湛然之色,如同处男被开了光似的,怀着神圣的心态缓缓翻开不正经的画本。
他其实就想知道这个年代所谓画本究竟有多不正经,能不能实现钢铁直男的有丝分裂……
如果可以的话,就没必要娶老婆了。
翻开第一页,顾青两眼顿时发直。
画本上两个光着的小人儿纠缠在一起,两人的面孔模糊不清,该突出的地方也画得颇为隐晦,整幅画色泽灰暗,人物丑陋,看起来就像两只人形虫子在扭打,不仅毫无美感,画上的人物更是完全无法刺激前列腺。
顾青觉得前世上过兴趣班的五岁孩童都画得比这个生动。
不甘心地翻开下一页,仍是如此。于是顾青拿起另一本画本,直到所有的画本被他翻完后,终于死心了。
对心中已然无码的顾青来说,这种画得乱七八糟又丑又难看的东西实在无法提起他的兴趣。
心中不由自主涌起一股深深的愤怒,从无比的期待到无比的失望,处男对于这方面的情绪终归比别人更敏感一些的,更何况是两世处男。
杨贵妃温柔地道:“谢三郎关心,妾会保重身子的,妾还想与三郎厮守百年呢。”
李隆基又望向顾青,笑道:“卿今日宫中当值吗?为何不戴甲胄?”
顾青忽然朝李隆基跪下,大声道:“陛下,臣犯下大罪,特向陛下请罪。”
李隆基笑容一敛,沉声道:“卿犯何罪?”
顾青低声道:“臣前日去了商州,一时冲动斩杀商州刺史邢深……”
李隆基大惊:“你杀了商州刺史?”
“是……”
李隆基瞬间变脸,勃然大怒:“顾青,你简直无法无天!谁给你的胆子敢杀朝臣?好个混账,你不要命了!”
怒极之时,杨贵妃忽然上前,轻抚着他的胸口,柔声道:“陛下息怒,顾青虽年少,但做事一向有法度有主张,陛下何时见他做过无法无天之事?凡事有果必有因,陛下何不容他先道出原委,若陛下还认为他有罪,再行处置便是。”
李隆基怒哼道:“你说吧,究竟何事敢杀刺史?说不出个缘由,朕也保不住你的性命!”
于是顾青语气低沉地将事情的原委再次说了一遍。
说到郑简被自杀,尸身抬出刺史府,以及郑向母子伤痛欲绝之时,李隆基暴怒的脸色终于有些变化,表情变得很复杂,似愤怒,又似感慨,眼中的怒火缓和了几许。
说到洛南县和商州刺史府沆瀣一气截留贪墨老兵抚恤,李隆基的脸色又变得异常愤怒,眼中杀机闪烁,顾青知道他的愤怒不是冲着自己,想必李隆基也意识到老兵的抚恤是大唐征伐天下的基石,有人动了这块基石,等于是挖大唐社稷的墙角。
直到最后,顾青说到自己一怒之下冲击刺史府,当场斩杀刺史邢深,李隆基的脸色已然变得不悲不喜,看不出任何情绪了。
说完之后,顾青便闭嘴了。
事情已经做下,是非黑白由李隆基来判断,若他还能指黑为白,顾青也没办法,老老实实等着接下来的下场吧。
“陛下,臣这里还有洛南县令的账簿若干以及他亲口承认的供状一份,里面详细记下了他们贪墨的名目和数额,以及商州各级官吏的来往数目,臣无一字虚言,请陛下过目。钱县令如今被关在左卫大牢里,陛下若不信,可随时提审。”
后面一名宦官吃力地捧上一堆账簿,李隆基随手取了一本,翻开看了几页,脸色越来越难看。
然后李隆基合上账簿,盯着顾青道:“他们都有罪,但国有国法,他们的罪应由国法来定,顾青,你该不会以为杀了刺史是为国除奸,反倒是立功了吧?”
第二百二十一章 全身而退(上)
昏君居然跟顾青聊起了“国法”,莫名有点可笑。
事实上破坏国法最多的人就是李隆基。君王的意志向来是驾凌于律法之上的,帝王术平衡朝局,而“平衡”二字从来不问黑白善恶,与律法是绝对有冲突的。
在君权绝对大于臣权的这个年代,唯一能制衡帝王权力的,是朝野的舆论。
这也是顾青为何匆忙赶回长安,抢在朝野议论四起之前向李隆基请罪的原因。杀刺史一案若被朝野尽知,当满朝文武的舆论都说要杀顾青时,李隆基也无法保住他了。
但是如果李隆基在舆论之前做出处置,那么议论声再大也没关系,已经处罚过顾青了,李隆基不可能再处罚第二次,帝王的面子和权威很重要。
“臣有罪,臣甘愿受罚。”顾青跪在李隆基面前,认罪的态度特别端正。
李隆基瞪着顾青,真的好想一脚将这竖子踹进龙池里喂鱼。
理由或许正义,但做法却是大逆,若被有心人拿来渲染一番,朝堂又是一阵风浪。
顾青毕竟救过李隆基的性命,而且又是个有才华同时与世无争的性子,李隆基心性再凉薄寡恩,也不忍心对顾青施以重罚。
再说,自李林甫逝后,朝堂正是势力新旧交替的敏感时期,李隆基一直苦于没有用得顺手的臣子,恰在这时顾青救了他的命,从渊源和患难经历来说,顾青在李隆基心里的位置越来越重要,他原打算重用顾青的,谁知道顾青竟闯下了如此大祸。
“顾青,你平日不是冲动的人,为何竟犯下如此大罪?斩杀四品刺史,朕都不知如何为你开脱,此事若被朝中御史得知,参劾你的奏疏恐怕会堆积如山,你告诉朕,朕该拿你怎么办?”李隆基摇头叹息。
顾青垂头道:“臣知罪,不论陛下如何发落臣,臣毫无怨言。”
杨贵妃上前挽住李隆基的胳膊,轻声央求道:“陛下,顾青此举虽说冲动了些,可他毕竟占住了道理呀,那个商州刺史太坏了,顾青不顾自己的前程性命坚持为亲卫报仇,恰好证明顾青是个重情义之人,他是个善良又仁义的孩子,这样的臣子能为陛下所用,妾都为陛下高兴,您若对顾青处罚太重,未免伤了天下善良人的心……”
白玉般的手臂摇晃着李隆基的胳膊,杨贵妃撒娇道:“三郎,妾离乡多年,长安城里只有顾青这么一个小同乡,您若重罚了他,妾也会伤心的……”
说完杨贵妃抽噎几下,眼眶一红,顿时泫然欲泣。
李隆基哭笑不得:“娘子,国法无情,与私交无关,朕纵是天子也要顾忌天下悠悠众口,顾青犯了如此大罪,朕若轻轻揭过,如何面对朝堂诸多臣子?他们的眼睛可都盯着朕呢。”
杨贵妃耍起了小脾气,泣道:“那个刺史本就该死,若顾青不杀他,而是将他的罪证呈给陛下,陛下也会下旨杀了他的,顾青不过是提前做了这件事而已,他何错之有?杀了个坏人而已,何必兴师动众?”
李隆基摇头苦笑,却也不与她争辩。看来李隆基这把年纪没白活,他已学会了不要跟女人讲道理,否则就算在逻辑上打败了她,但在感情里他会一败涂地。
“娘子,此事朕很为难……”李隆基无可奈何地试图安抚杨贵妃。
杨贵妃哼了一声,扭过身子不理他。
旁边沉默许久的万春公主终于说话了:“父皇以仁孝治国,圣贤的道理广布天下,为的是教化民心向善,顾青错在失了法理,但他的一腔义勇却是没错的,父皇若严惩顾青,那么天下人若知此事前因后果,往后见善而无视,见义而不为,民间仁善道义尽丧,留着大唐的法理有何用呢?”
“女儿以为,父皇治下这煌煌大唐盛世,所谓‘盛世’,不在富足,不在兵威,而在民心所归,在仁义之行,君圣臣贤民善,是谓‘盛世’。顾青所为有错,但不宜重罚,否则父皇维护了法理,却失了仁义,弊大于利,父皇不可不察。”
顾青颇觉意外地看了她一眼,目光充满感激。
没想到这个看似刁蛮无礼的公主居然会说出如此一番大道理,更没想到她居然会帮他求情。
此刻万春的形象在顾青心里忽然高大伟岸起来,典型的白富美女神形象,“白富美”三字可谓实至名归,她的容貌确实美,混血美女的容颜仅次于杨贵妃,皇室出身,理论上他爹的钱就是她的,富甲天下名副其实。
至于“白”,嗯,这个顾青最有发言权,真的很白。
万春说完后便住嘴了,迎着顾青感激的目光,她却冷冰冰的看也不看他一眼,俨然一副只是说了几句公道话的正义表情。
两个女人都帮顾青说话,李隆基原本愤怒的表情渐渐和缓下来,淡然扫了顾青一眼,哼道:“你倒是机灵,请罪之前不忘将贵妃和朕的女儿拉来为你当说客,以为朕看不出么?”
顾青毫无被戳穿心思的尴尬,索性痛快承认道:“臣没有慷慨赴死的胆色,其实臣很怕死的,向陛下请罪出于真心,请贵妃娘娘和公主殿下当说客也出于真心。”
李隆基气笑了,袍袖狠狠一挥,道:“先留着你的性命吧,来人,剥去顾青的官服官帽,拿入大理寺。”
羽林卫上前,很快将顾青的官服官帽剥去。
杨贵妃急了:“陛下难道还是要重罚顾青?”
李隆基没好气道:“干出这么大的事,朕总不能下旨褒奖他吧?先去大理寺蹲一段日子,待风声过后再出来。”
顾青伏首道:“臣谢陛下天恩。”
……
不出意外,顾青果然被打入大理寺了。
羽林卫押着顾青进了大牢,狱卒们见到顾青后觉得分外眼熟,仔细一回忆,这不是上次带人劫了万年县大牢而被关监三日的老熟人吗?怎么又来了?
而且这位老熟人是大理寺开业以来唯一一位在蹲大牢期间升了官的奇人,当时顾青出狱后,他的传说在大理寺内广为流传,人人称羡不已。
狱卒们再一打听,这位老熟人原来又被陛下亲自下旨送进了大理寺,具体犯了何罪却没人清楚,而且这位熟人已升为左卫中郎将和青城县侯。
不知李隆基是有意还是无意,下旨将顾青打入大理寺时,却绝口不提如何处置顾青的官爵,所以顾青没罢官也没除爵,他的身份仍是左卫中郎将和青城县侯。
这就有意思了,大理寺开业以来的又一桩奇闻,人被打入大牢了,官爵却没罢免,就像下基层镀金似的,蹲几天就走。
狱卒们整日在大理寺跟那些犯了事的官员们打交道,对官场规矩也学了个四五成,见顾青这般身份,狱卒们顿觉不简单,于是不敢对顾青有丝毫不恭敬,客客气气地将他请入牢里。
进监牢才一个多时辰,韩介带着大包小包进来探监。
跪在牢门外,韩介一脸愧疚自责,含泪痛骂自己和亲卫们维护不力,害侯爷身陷囹圄云云。
顾青见韩介越说越离谱,眼看自责得要当面拔刀抹脖子,顾青只好温言安慰几句,好不容易将韩介劝走,顾青终于清静了。
环境安静下来,思绪便特别灵敏。
顾青盘腿坐在韩介带来的干净床褥上,脑子里不停回忆着今日李隆基说的每一句话,然后推测李隆基对他会如何处置。
大概率来说,应该不会处死他。
利与弊,轻与重,李隆基绝对分得很清楚。杀一个微不足道的刺史不算什么,而且重要的是,顾青占了理,邢深此人该杀,错的只是顺序和手段。
对李隆基的救命之恩不是筹码,顾青真正的筹码是自己在李隆基心里的利用价值。
那么,他在李隆基心里是什么位置呢?一个懂事的少年,一个偶尔有点冲动同时大部分时候很沉稳的少年。对李隆基这种功利主义者来说,顾青这种偶尔冲动的性格恰好符合帝王对臣子的要求。
臣子不能表现得处处完美,臣子必须要有缺点,而且缺点必须很明显,有缺点的臣子才能被帝王拿捏在手心里,对自信到狂妄的李隆基来说,太讲义气便是顾青的缺点。
为了给区区一个亲卫报仇,竟敢杀刺史,对李隆基来说这就是愚义,是个很明显的缺点。这个缺点令顾青的形象并不完美,但就是这种不完美的形象,对李隆基来说才是最完美的。
如此完美的臣子,尤其是救过他的命,忠心毫无疑问,李隆基怎么舍得杀了顾青?
生在这个年代不知是幸运还是悲哀,人治高于法治的优越之处就在于,帝王的意志是凌驾于律法之上的,也就是说,无论犯了多大的罪,如果帝王觉得这个人不该死,那么他就肯定死不了。所以,昏君才是真正无法无天的人。
这倒不是顾青的妄自猜测,而是有先例的。
安禄山曾经派死士刺杀张九龄,张九龄幸得生还,回长安后写了无数奏疏参劾安禄山,可李隆基却视若无睹,甚至根本不承认有这回事。
比起安禄山在李隆基心里的地位,顾青自然是要差一些的,可不会差得太远,如今顾青也杀了官,而且还是有正当理由的杀官,无论从利益还是感情的立场上来说,李隆基都没有要杀顾青的理由。
第二百二十二章 全身而退(下)
以县侯的身份蹲大牢,受到的优待是别的犯人比不上的。
顾青在任何环境里都不会委屈自己,当初在石桥村时过得那么落魄穷困,可还是做出了一道又一道美味的菜,让日子过得像花儿一样精致。
大理寺的环境比石桥村更恶劣,幸好顾青提前做了铺垫,他早就料到自己会蹲大牢,于是入狱之前便吩咐了韩介每天给他送饭菜。
吃牢饭是不可能吃牢饭的,这辈子都不可能吃牢饭的。
又馊又干的牢饭狗都不吃,顾青不可能碰牢饭,吃一口能拉三天肚子。
韩介对顾青的吩咐执行得一丝不苟,每日三顿送酒送饭菜,都是自家厨子做的,酒也是长安城最好的酒,顺便还真给顾青带来几本不正经的画本。
顾青盘腿坐在床褥上,吃饱喝足后,脸上散发出湛然之色,如同处男被开了光似的,怀着神圣的心态缓缓翻开不正经的画本。
他其实就想知道这个年代所谓画本究竟有多不正经,能不能实现钢铁直男的有丝分裂……
如果可以的话,就没必要娶老婆了。
翻开第一页,顾青两眼顿时发直。
画本上两个光着的小人儿纠缠在一起,两人的面孔模糊不清,该突出的地方也画得颇为隐晦,整幅画色泽灰暗,人物丑陋,看起来就像两只人形虫子在扭打,不仅毫无美感,画上的人物更是完全无法刺激前列腺。
顾青觉得前世上过兴趣班的五岁孩童都画得比这个生动。
不甘心地翻开下一页,仍是如此。于是顾青拿起另一本画本,直到所有的画本被他翻完后,终于死心了。
对心中已然无码的顾青来说,这种画得乱七八糟又丑又难看的东西实在无法提起他的兴趣。
心中不由自主涌起一股深深的愤怒,从无比的期待到无比的失望,处男对于这方面的情绪终归比别人更敏感一些的,更何况是两世处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