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南从工具箱里拿出来了一把钢锉,小心翼翼地将青铜剑断口处锉口,也就是在对接的两块铜器断口上锉出新铜质——也就是所谓的“新碴”——才可以焊接。
将所有稍大一点的残片都锉好了口,向南这才将这些青铜剑残片全都焊接在一起。
但这还没完,工作台上还有一些青铜剑的小残片,这些小残片已经不能用焊接来处理了,只有用粘接的方式,将它一点一点拼对复原。
在粘接剂的选择,向南在粘接之前,已经经过试验,最终选择了“914”室温快速粘接剂来粘接青铜剑残片。
选择好粘接剂后,向南深吸了一口气,神情显得更加专注,他要开始粘接青铜剑小残片了。
只见他一手用镊子夹着青铜剑小残片,另一着手先在残片对接端均匀地涂抹上薄薄的一层粘接剂,然后与青铜剑对接在一起,并保持这个姿势不动,直到残片粘接剂固化后才松开镊子。
直到这时候,向南才侧过头,缓缓地吐了一口浊气。
倒不是他故作姿态,而是他不敢大声呼气,工作台上如今剩下的小残片都很小,他真怕自己一口气呼出去,将这些小残片吹得四处乱飞。
歇了一口气之后,向南又继续低头忙碌了起来。
第680章 是你要求太高
整整花了一个上午的时间,向南才将这件青铜剑残片全部粘接完毕。
此刻再去看时,这件青铜剑文物,虽然还是色泽暗淡,无锋无刃,看上去就好像一根残破的烧火棍一样,但总算能看出它是一件长条形物体了。
要知道在这之前,这件青铜剑碎得完全看不出形状,不注意的还以为这是几块土坷垃呢。
将青铜剑清理干净助焊剂等杂质,以及多余的粘接剂,向南正准备将青铜剑修复的另一道难关——锋刃残缺给补全时,李馆长从门外走了进来。
他笑着对向南说道:“向专家,先歇一歇,该吃午饭了。”
“这么快?”向南愣了一下,随即点了点头,将手中的青铜剑放下,说道,“好吧,稍等一下。”
李馆长站在一旁,看着向南不紧不慢地收拾着工作台,开口说道:
“中午我带你去一家苏菜馆尝一尝,那里的师傅和伙计都是从金陵来的。你出差半个月了,估计也很想念家乡菜了吧?”
“不用那么麻烦。”
向南转头看了他一眼,说道,“到食堂随便吃点就可以了。”
顿了顿,他又说道,“这两天我应该都要过来修复青铜剑,李馆长也不用每次都过来陪我,到了饭点,我跟小周他们一起去食堂吃就行了。”
李馆长见向南的表情不像是作假,便点了点头,说道:“好吧,只要你不觉得我怠慢了你就好。”
向南摇了摇头,笑道:“怎么会?工作最重要嘛。”
收拾干净工作台后,向南又对小周说道,“小周,一起去食堂吃饭吧。”
“好的。”
小周立刻放下手里的三足圆鼎,匆匆到洗手池里洗了手,跟着向南就出了修复室。
吃过午饭之后,李馆长还有别的事,就先回办公室了,向南则跟着小周一起回到了修复室里。
一到修复室,小周就坐在椅子上,掏出手机玩起了游戏,玩了一把游戏,抬头看见向南又坐在工作台前忙碌起来了,连忙吐了吐舌头,乖乖地退出了游戏,也开始做起事来。
他一直都很钦佩向南,这么年轻,就能在文物修复领域取得这么大的成就,一般人都没这个能耐。
在钦佩的同时,他也很羡慕向南的天赋,他也一直将向南的成功归咎于他超人的天赋上。
可现在他明白了,天赋也许是向南成功的因素之一,但决定向南能否成功的关键,还在于他自身的努力。
大部分人在休息的时候,他依然在努力工作着,日积月累之下,他不成功,谁成功?
又花了一个下午的时间,向南才将青铜剑锋刃上锯齿般的残缺给补全了,但这个关卡还没有完全过去,等到打磨时,才是考验。
锋刃残缺部位的面积很小,配补材料与原器物的接触面也就很小。等到了打磨的时候,不用力就收不到效果,稍一用力,配补材料又掉了,掉了就得再补,补了一打磨又会掉……
总而言之,是一件十分麻烦的事。
第二天上午,向南一来到修复室,就从工具箱里拿出砂纸来,开始打磨青铜剑的剑身,果然,还没打磨多久,前一天已经补全的锋刃残缺部位,又开始变得像缺了门牙一样,坑坑洼洼的。
没办法,向南只得重新再补一次。
反反复复折腾,花了大半天时间,向南才将青铜剑打磨完毕。
打磨完毕之后,紧接着就是最后一项作旧处理了。
这一步并不复杂,向南将打磨光洁的青铜剑镀上一层铜,然后放到4~10克/升的弱硫酸溶液里面浸泡5~15秒钟,然后再将青铜剑取出,放入到过硫酸盐碱性溶液中进行氧化处理。氧化处理结束之后再用皮革边角料的毛面慢慢蹭光。
做完这些之后,向南再用加入了少量铜缓蚀剂的清漆在青铜剑上薄薄地涂上一层,这一步可以提高古铜色表面的防蚀性和抗变色性能。
到这一步,青铜剑已经算是完全修复了。
此刻再去看时,这件青铜剑文物浑身散发出古铜色,色泽雅致、古色古香,锋刃处寒光凛冽,端的是一柄好剑。
小周正好抬头看到这件青铜剑,两只眼睛瞪得老大,一副不敢置信的模样——
这就是之前看到的那堆土坷垃一样的青铜剑?简直是化腐朽为神奇啊!
“青铜剑修好了?”
已经到了下班时间,李馆长很准时地出现在了修复室的门口,他盯着向南手里的那件青铜剑文物,两只眼睛像是会发光,
“快,快拿给我看看!”
向南没有说话,直接将这件青铜剑文物放在了工作台上,朝李馆长示意了一下。
李馆长连忙走上前来,伸出手来,小心翼翼地抓住剑柄,将这件青铜剑文物举了起来,然后对着门外的光线细细地查看了起来。
“好精湛的修复技术!”
来来回回看了好几遍,李馆长才缓过神来,他长呼了一口气,看着向南的眼神里满是惊异,缓缓说道,
“这件青铜剑文物浑身上下居然看不到一丝修复痕迹,就好像从来没有残损过一样,如果我不是知道整个修复室里仅有这么一件残损的青铜剑文物,我都要怀疑你是不是拿错了。”
向南连忙摆了摆手,一脸惭愧地说道:“李馆长过奖了,其实,这件青铜剑文物,我还是有些地方处理得不够好。”
“那是你自己的要求太高。”
李馆长捧着青铜剑,乐得眉飞色舞,“这件青铜剑文物,哪怕我送到京城故宫博物院那边去修复,那些资深修复师也修复不到这种程度,这起码得是专家级的水准。”
这话向南可不好接,只能笑了笑。
李馆长又将这件青铜剑文物翻来覆去看了好几遍,这才依依不舍地将它小心地放到一个古董盒里,然后又将盒子放进储存文物的保险柜里锁好。
做完这些之后,他长舒了一口气,伸手使劲拍了拍向南的肩膀,大笑着说道:
“向专家,走,今天高兴,咱哥俩得好好喝两盅!”
第681章 洒蓝釉
在凤凰城博物馆花了两天时间,将那件青铜剑文物修复完毕之后,接下来的一段时间里,向南又回到了陶瓷博物馆文物修复室,继续修复残损的古陶瓷器物。
实际上,这一批残损的古陶瓷器物,已经修复得七七八八了,只剩下十多件残损的古陶瓷还没有修复。
按照如今这个速度,大概只需要两三天的时间,这单修复业务就要完成了。
这一天早上,向南来到修复室后,从那些残损古陶瓷中挑选了一件,便打算开始修复。
将盒子里的这些古陶瓷残片清洗干净之后,稍稍一拼对,向南就已经看出来了,这是一件明朝宣德年间的洒蓝釉钵。
洒蓝釉,是明朝宣德时景市官窑厂所创。由于它的陶瓷釉面就好像洒落的蓝色水滴,因此被称作“洒蓝”;又因为它所透出的白釉地斑就如同雪花飘洒在蓝色的水面上,因而又被称作“雪花蓝”。
洒蓝釉在工艺上并不是简单的蘸釉,而是采用管子吹上去的。
在烧成的白釉器上,以竹管蘸蓝釉汁水,吹在陶瓷器物的表面上,从而形成厚薄不均、深浅不同的斑点,然后再上一层薄釉,经过高温烧制而成的的。
烧制完成的洒蓝釉陶瓷器物上,空出来的白釉地仿佛是飘落的雪花,隐露于蓝釉之中,十分精美绚丽。
华夏现存的明代洒蓝釉瓷器实际上只有为数不多的几件,其中有一件,向南还曾在首都博物馆见过,是明宣德年制的洒蓝釉钵,属于一级文物,是该博物馆的镇馆之宝。
首都博物馆收藏的这件洒蓝釉钵,高11.4厘米,口径25.3厘米,敞口,腹下渐收,矮圈,足内有“大明宣德年制”青花双圈楷书款。整件器物造型规整,釉色完美观,胎体厚重。
明代的洒蓝釉瓷器之所以少见,是因为洒蓝釉工艺从产生到消亡一共也只存在了10年的时间,那么它为什么只经历了短短10年就神秘消失了呢?洒蓝釉工艺又是什么原因产生的呢?
向南深吸了一口气,右眼之中“时光回溯之眼”悄然开启……
宣德二年(1427年)十月,天气虽已经入秋,但西江的天气依然十分,一个面白无须、文质彬彬的男子骑着一匹白马正走在官道上,在他身后,还跟着四五名随从打扮的男子,也都骑在马上,慢慢地在路上走着。
“距景市还有多远?”
为首的男子骑在马上,看着官道两旁青翠的山林和稀稀落落的,已经开始泛黄的稻田,回头问了问身边一位留着花白胡须的老随从。
老随从应道:“不远了,再往前行一刻钟,绕过那道山梁就可以看到景市了。”
“那就走快点罢,也好歇一歇。”
为首的男子点了点头,两腿一夹,身下的白马就扬蹄小跑了起来。
这名男子是一名中官,明叫赵贾,此次前来景市,他是带着宣德皇帝朱瞻基的圣旨来的。
一行人抵达景市之后,便换了官服,直接来到御窑厂,向督陶官张善宣了旨,并直接将其拿下,送入大牢之中,等候问斩。同时,他还命人将官窑贡余品、次品一律集中打碎,就地掩埋。
这一系列的动作,让御窑厂里人心惶惶。
赵贾便安抚众人,一脸和善地说道:“张善贪酷虐下人不堪所造御用瓷,多以分馈其同列,皇上得知后震怒不已,特意派了咱家将其拿下问斩,以整肃纲纪,只要尔等勤勉刻苦,咱家也必会上禀,不吝厚赐。”
众人闻言,连忙应声道:“谢督陶!仆等必不负大人所望,努力做事。”
原来,赵贾不仅仅只是来宣旨的中官,他此来也是替张善的补,在御窑厂里做督陶官。
等到众人下去之后,赵贾这才在宽敞的厅堂里坐了下来,眉头皱成了一个“川”字,实际上他到景市御窑厂来就任督陶官,身上还带着皇上朱瞻基亲自交给他的任务的。
这个任务就是,景德镇御窑厂要在明年五月之前,造出一种专门用来掷骰子的瓷器来。
这种专门用来掷骰子的瓷器,应该是什么样的形制,瓷器上应该用什么样的纹饰,他到现在连一点头绪都没有!
“老爷,何不找催总和几个老匠人问一问?”
正在赵贾头疼的时候,老随从刚泡好了一杯茶,给他端了过来,“他们这些人比咱们更懂瓷器,或许有什么更好的想法也说不定。”
“你说得有道理。”赵贾眼睛一亮,连连催促,“你快去请催总,顺便让他找几人老匠人一起来。”
老随从笑着点了点头,转身就出门去了。
过了没多久,督陶催总郎永平带着三个脸上满是沧桑之色的老匠人便赶了过来。
赵贾将皇上委派的任务跟他们一说,催总郎永平就愁眉苦脸起来了:
将所有稍大一点的残片都锉好了口,向南这才将这些青铜剑残片全都焊接在一起。
但这还没完,工作台上还有一些青铜剑的小残片,这些小残片已经不能用焊接来处理了,只有用粘接的方式,将它一点一点拼对复原。
在粘接剂的选择,向南在粘接之前,已经经过试验,最终选择了“914”室温快速粘接剂来粘接青铜剑残片。
选择好粘接剂后,向南深吸了一口气,神情显得更加专注,他要开始粘接青铜剑小残片了。
只见他一手用镊子夹着青铜剑小残片,另一着手先在残片对接端均匀地涂抹上薄薄的一层粘接剂,然后与青铜剑对接在一起,并保持这个姿势不动,直到残片粘接剂固化后才松开镊子。
直到这时候,向南才侧过头,缓缓地吐了一口浊气。
倒不是他故作姿态,而是他不敢大声呼气,工作台上如今剩下的小残片都很小,他真怕自己一口气呼出去,将这些小残片吹得四处乱飞。
歇了一口气之后,向南又继续低头忙碌了起来。
第680章 是你要求太高
整整花了一个上午的时间,向南才将这件青铜剑残片全部粘接完毕。
此刻再去看时,这件青铜剑文物,虽然还是色泽暗淡,无锋无刃,看上去就好像一根残破的烧火棍一样,但总算能看出它是一件长条形物体了。
要知道在这之前,这件青铜剑碎得完全看不出形状,不注意的还以为这是几块土坷垃呢。
将青铜剑清理干净助焊剂等杂质,以及多余的粘接剂,向南正准备将青铜剑修复的另一道难关——锋刃残缺给补全时,李馆长从门外走了进来。
他笑着对向南说道:“向专家,先歇一歇,该吃午饭了。”
“这么快?”向南愣了一下,随即点了点头,将手中的青铜剑放下,说道,“好吧,稍等一下。”
李馆长站在一旁,看着向南不紧不慢地收拾着工作台,开口说道:
“中午我带你去一家苏菜馆尝一尝,那里的师傅和伙计都是从金陵来的。你出差半个月了,估计也很想念家乡菜了吧?”
“不用那么麻烦。”
向南转头看了他一眼,说道,“到食堂随便吃点就可以了。”
顿了顿,他又说道,“这两天我应该都要过来修复青铜剑,李馆长也不用每次都过来陪我,到了饭点,我跟小周他们一起去食堂吃就行了。”
李馆长见向南的表情不像是作假,便点了点头,说道:“好吧,只要你不觉得我怠慢了你就好。”
向南摇了摇头,笑道:“怎么会?工作最重要嘛。”
收拾干净工作台后,向南又对小周说道,“小周,一起去食堂吃饭吧。”
“好的。”
小周立刻放下手里的三足圆鼎,匆匆到洗手池里洗了手,跟着向南就出了修复室。
吃过午饭之后,李馆长还有别的事,就先回办公室了,向南则跟着小周一起回到了修复室里。
一到修复室,小周就坐在椅子上,掏出手机玩起了游戏,玩了一把游戏,抬头看见向南又坐在工作台前忙碌起来了,连忙吐了吐舌头,乖乖地退出了游戏,也开始做起事来。
他一直都很钦佩向南,这么年轻,就能在文物修复领域取得这么大的成就,一般人都没这个能耐。
在钦佩的同时,他也很羡慕向南的天赋,他也一直将向南的成功归咎于他超人的天赋上。
可现在他明白了,天赋也许是向南成功的因素之一,但决定向南能否成功的关键,还在于他自身的努力。
大部分人在休息的时候,他依然在努力工作着,日积月累之下,他不成功,谁成功?
又花了一个下午的时间,向南才将青铜剑锋刃上锯齿般的残缺给补全了,但这个关卡还没有完全过去,等到打磨时,才是考验。
锋刃残缺部位的面积很小,配补材料与原器物的接触面也就很小。等到了打磨的时候,不用力就收不到效果,稍一用力,配补材料又掉了,掉了就得再补,补了一打磨又会掉……
总而言之,是一件十分麻烦的事。
第二天上午,向南一来到修复室,就从工具箱里拿出砂纸来,开始打磨青铜剑的剑身,果然,还没打磨多久,前一天已经补全的锋刃残缺部位,又开始变得像缺了门牙一样,坑坑洼洼的。
没办法,向南只得重新再补一次。
反反复复折腾,花了大半天时间,向南才将青铜剑打磨完毕。
打磨完毕之后,紧接着就是最后一项作旧处理了。
这一步并不复杂,向南将打磨光洁的青铜剑镀上一层铜,然后放到4~10克/升的弱硫酸溶液里面浸泡5~15秒钟,然后再将青铜剑取出,放入到过硫酸盐碱性溶液中进行氧化处理。氧化处理结束之后再用皮革边角料的毛面慢慢蹭光。
做完这些之后,向南再用加入了少量铜缓蚀剂的清漆在青铜剑上薄薄地涂上一层,这一步可以提高古铜色表面的防蚀性和抗变色性能。
到这一步,青铜剑已经算是完全修复了。
此刻再去看时,这件青铜剑文物浑身散发出古铜色,色泽雅致、古色古香,锋刃处寒光凛冽,端的是一柄好剑。
小周正好抬头看到这件青铜剑,两只眼睛瞪得老大,一副不敢置信的模样——
这就是之前看到的那堆土坷垃一样的青铜剑?简直是化腐朽为神奇啊!
“青铜剑修好了?”
已经到了下班时间,李馆长很准时地出现在了修复室的门口,他盯着向南手里的那件青铜剑文物,两只眼睛像是会发光,
“快,快拿给我看看!”
向南没有说话,直接将这件青铜剑文物放在了工作台上,朝李馆长示意了一下。
李馆长连忙走上前来,伸出手来,小心翼翼地抓住剑柄,将这件青铜剑文物举了起来,然后对着门外的光线细细地查看了起来。
“好精湛的修复技术!”
来来回回看了好几遍,李馆长才缓过神来,他长呼了一口气,看着向南的眼神里满是惊异,缓缓说道,
“这件青铜剑文物浑身上下居然看不到一丝修复痕迹,就好像从来没有残损过一样,如果我不是知道整个修复室里仅有这么一件残损的青铜剑文物,我都要怀疑你是不是拿错了。”
向南连忙摆了摆手,一脸惭愧地说道:“李馆长过奖了,其实,这件青铜剑文物,我还是有些地方处理得不够好。”
“那是你自己的要求太高。”
李馆长捧着青铜剑,乐得眉飞色舞,“这件青铜剑文物,哪怕我送到京城故宫博物院那边去修复,那些资深修复师也修复不到这种程度,这起码得是专家级的水准。”
这话向南可不好接,只能笑了笑。
李馆长又将这件青铜剑文物翻来覆去看了好几遍,这才依依不舍地将它小心地放到一个古董盒里,然后又将盒子放进储存文物的保险柜里锁好。
做完这些之后,他长舒了一口气,伸手使劲拍了拍向南的肩膀,大笑着说道:
“向专家,走,今天高兴,咱哥俩得好好喝两盅!”
第681章 洒蓝釉
在凤凰城博物馆花了两天时间,将那件青铜剑文物修复完毕之后,接下来的一段时间里,向南又回到了陶瓷博物馆文物修复室,继续修复残损的古陶瓷器物。
实际上,这一批残损的古陶瓷器物,已经修复得七七八八了,只剩下十多件残损的古陶瓷还没有修复。
按照如今这个速度,大概只需要两三天的时间,这单修复业务就要完成了。
这一天早上,向南来到修复室后,从那些残损古陶瓷中挑选了一件,便打算开始修复。
将盒子里的这些古陶瓷残片清洗干净之后,稍稍一拼对,向南就已经看出来了,这是一件明朝宣德年间的洒蓝釉钵。
洒蓝釉,是明朝宣德时景市官窑厂所创。由于它的陶瓷釉面就好像洒落的蓝色水滴,因此被称作“洒蓝”;又因为它所透出的白釉地斑就如同雪花飘洒在蓝色的水面上,因而又被称作“雪花蓝”。
洒蓝釉在工艺上并不是简单的蘸釉,而是采用管子吹上去的。
在烧成的白釉器上,以竹管蘸蓝釉汁水,吹在陶瓷器物的表面上,从而形成厚薄不均、深浅不同的斑点,然后再上一层薄釉,经过高温烧制而成的的。
烧制完成的洒蓝釉陶瓷器物上,空出来的白釉地仿佛是飘落的雪花,隐露于蓝釉之中,十分精美绚丽。
华夏现存的明代洒蓝釉瓷器实际上只有为数不多的几件,其中有一件,向南还曾在首都博物馆见过,是明宣德年制的洒蓝釉钵,属于一级文物,是该博物馆的镇馆之宝。
首都博物馆收藏的这件洒蓝釉钵,高11.4厘米,口径25.3厘米,敞口,腹下渐收,矮圈,足内有“大明宣德年制”青花双圈楷书款。整件器物造型规整,釉色完美观,胎体厚重。
明代的洒蓝釉瓷器之所以少见,是因为洒蓝釉工艺从产生到消亡一共也只存在了10年的时间,那么它为什么只经历了短短10年就神秘消失了呢?洒蓝釉工艺又是什么原因产生的呢?
向南深吸了一口气,右眼之中“时光回溯之眼”悄然开启……
宣德二年(1427年)十月,天气虽已经入秋,但西江的天气依然十分,一个面白无须、文质彬彬的男子骑着一匹白马正走在官道上,在他身后,还跟着四五名随从打扮的男子,也都骑在马上,慢慢地在路上走着。
“距景市还有多远?”
为首的男子骑在马上,看着官道两旁青翠的山林和稀稀落落的,已经开始泛黄的稻田,回头问了问身边一位留着花白胡须的老随从。
老随从应道:“不远了,再往前行一刻钟,绕过那道山梁就可以看到景市了。”
“那就走快点罢,也好歇一歇。”
为首的男子点了点头,两腿一夹,身下的白马就扬蹄小跑了起来。
这名男子是一名中官,明叫赵贾,此次前来景市,他是带着宣德皇帝朱瞻基的圣旨来的。
一行人抵达景市之后,便换了官服,直接来到御窑厂,向督陶官张善宣了旨,并直接将其拿下,送入大牢之中,等候问斩。同时,他还命人将官窑贡余品、次品一律集中打碎,就地掩埋。
这一系列的动作,让御窑厂里人心惶惶。
赵贾便安抚众人,一脸和善地说道:“张善贪酷虐下人不堪所造御用瓷,多以分馈其同列,皇上得知后震怒不已,特意派了咱家将其拿下问斩,以整肃纲纪,只要尔等勤勉刻苦,咱家也必会上禀,不吝厚赐。”
众人闻言,连忙应声道:“谢督陶!仆等必不负大人所望,努力做事。”
原来,赵贾不仅仅只是来宣旨的中官,他此来也是替张善的补,在御窑厂里做督陶官。
等到众人下去之后,赵贾这才在宽敞的厅堂里坐了下来,眉头皱成了一个“川”字,实际上他到景市御窑厂来就任督陶官,身上还带着皇上朱瞻基亲自交给他的任务的。
这个任务就是,景德镇御窑厂要在明年五月之前,造出一种专门用来掷骰子的瓷器来。
这种专门用来掷骰子的瓷器,应该是什么样的形制,瓷器上应该用什么样的纹饰,他到现在连一点头绪都没有!
“老爷,何不找催总和几个老匠人问一问?”
正在赵贾头疼的时候,老随从刚泡好了一杯茶,给他端了过来,“他们这些人比咱们更懂瓷器,或许有什么更好的想法也说不定。”
“你说得有道理。”赵贾眼睛一亮,连连催促,“你快去请催总,顺便让他找几人老匠人一起来。”
老随从笑着点了点头,转身就出门去了。
过了没多久,督陶催总郎永平带着三个脸上满是沧桑之色的老匠人便赶了过来。
赵贾将皇上委派的任务跟他们一说,催总郎永平就愁眉苦脸起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