铛铛铛…
紫禁城的钟声再一次响彻内城,听到钟声的文武百官忙不迭的从床榻上跳起,如同屁股着火似的拿起官服乌纱就往门外冲,衣服什么的只能等车上再换了。
紫禁城钟声一起敲响,无论何时何地官员们在做什么,都要第一时间赶往皇宫上朝议事,钟声结束还没到殿的官员,轻则免官,重则斩首。
内城通往皇宫的路再一次被官员的马车、家仆所拥堵,把守宫门的卫士一边要核查官员身份,一边还要防止有心怀叵测之人趁乱进宫,宫门前喧嚣声一片。
后殿内,朱由检已经换跑了天子袍服,戴上发冠,站在大明疆域图前目光在四川、广西以及东南沿海一线不断游移。
三个地方同时爆发祸事对帝国是个不小的考验,朝廷赈灾力度直接关系到南方百姓人心,自即位以来他的精力都放在整顿军备和北方各省身上。
南方各省贪腐现象仍旧严重,各地卫所兵仍不堪一击,这三个祸事同时爆发在南方,正好戳中了大明的软肋。
自然灾害对历朝历代都有影响,比如西汉末年有蝗灾,东汉末年有地震、水灾,唐朝末年也有,与其他王朝相比,明朝末年的自然灾害对历史进程的影响比任何一个朝代都要深。
明朝末年正好赶上小冰河时期,自然灾害的频率和烈度之大,极端天气之多,可谓旷古未有。
夏天热的要人命,冬天冷的渤海湾都结冰了,越往北日子越不好过,女真人不断的南下掠夺很大一个原因就是他们也过不下去了。
每到冬天牛羊大批量的冻死,自己的粮食不够吃就只有抢了,抢谁的?
当然不能是同样过不下去的蒙古人,元帝国虽然覆灭了,但余威仍在,努尔哈赤时期,女真人就没想过能在蒙古人身上占什么大便宜。
直到皇太极时期,因为林丹汗的贪婪,一些蒙古部落投奔了后金,皇太极才敢动蒙古人,同时南方明朝也是他们的目标。
自然灾害一产生,不光外面异族人过不下去,内部的农民日子也不好过的,一有自然灾害就会导致大规模流民的产生。
加上政治的腐败,党争的激烈,财政的空虚,军事制度的腐朽,经济上的混乱,这些加在一起足够拖垮一个王朝的了。
朱由检看了很久,直到刘若愚过来禀报百官入朝才收回心神,轻轻叹了口气走向金銮殿。
历史上,自天启大爆炸以来,大明就没有一年是消停的,几乎年年都得出点什么事,要么有人造反,要么有的地方闹饥荒。
去年还算平静的,最大的事就是天启皇帝死了,今年,多灾多难啊。
在百官的注视中,朱由检缓缓登上天子宝座,居高临下俯视众臣,众臣齐齐拜道:“臣等拜见陛下,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深夜时分,百官的声音中多少都透着几分疲惫,朱由检也不在意把手一抬,“免礼平身。”
“谢陛下!”
待百官站定,朱由检看了眼刘若愚,刘若愚适时接过奏折,缓缓道:“臣四川布政使尹同皋百拜陛下,数日蜀中各处地龙作乱,房屋倒塌无数,百姓…”
刘若愚故意把声音弄得很尖,让殿内文武都能听的真切,连着三道奏折念出来,文武官员开始小声议论,一时间也没人站出来说话。
朱由检用手拄着脸,还算精神的说道:“众位爱卿,议议吧。”
“陛下!”
最先站出来的还是温体仁,温体仁那老身子骨绷的笔直,声音也是郎朗有力,“三地同时有祸事发生,此为天降不祥也,陛下当回忆自即位以来的各道诏令是否有不妥之处,引得天降不祥于大明。”
朱由检一头黑线,怎么感觉这么老狗日的另有所指呢,诏令不妥之处,他即位才一年就算有不妥之处也都不是大问题,最严重的无非是处理不当,使得崔呈秀带着京营打进北京,别的地方也没什么不妥的了。
“老爱卿有什么话明言就是。”
早料到朱有就反应的温体仁直接回答道:“自陛下即位以来,破格选拔人才,大有明主气魄,在外,陛下任用的曹文诏、周遇吉屡建功勋。
在内却使得朝堂上无能之人居尚书重职,政事处置不当,臣请陛下整肃朝堂吏治,以有德之人替换无能之辈,如此上可安天命,下可慰黎民。”
“依卿所见谁是有德之人?”朱由检若有所思的说着,心里已经打定主意要是这老狗日的敢说什么钱谦益、阮大铖、解学龙之类的,那这老狗日也该离开朝堂了。
“如内阁大学士孙承宗、韩爌等人皆为有德之人,陛下当赋予实职才是。”
听他这么一说,朱由检眸中的冷意也去了几分,随便把手一挥,“朕有时间会认真考虑的,你且退下,今夜召众爱卿前来是来商议南方赈灾一事。”
“望陛下早作圣断,不然任由朝堂运转不灵,天必再将降不祥之兆警醒陛下啊。”
“行了,退下吧。”
朱由检实在懒得跟他废话了,要是国内发生什么事都往他身上赖,那未来之后的十几年里大明就没顺当过,他这个也该把他个皇帝换了?
水灾、旱灾、蝗虫、地震、暴雪加上其他各种自然灾害,光是有记载的次数就达到了三四千次。
要是每次自然灾害都是老天爷的惊醒,那他这个皇帝也不用干别的了,每天都反思错误得了。
“陛下!”
一道浑厚有力的声音响起,一个三十上下,相貌堂堂的官员走出队列,他在朝上官阶不高,怕朱由检没印象还特意介绍道:“臣都察院广西道御史游士任请国府速拨钱粮以赈灾。”
“臣请朝堂速速调拨钱粮银米以赈灾。”
“臣…”
游士任一句话引出了一大堆人,直到白翎站出来道:“陛下,调拨钱粮赈灾是应该的,然近些年来南方官员多有贪污受贿者,其中以江浙一带为最,更有…”
紫禁城的钟声再一次响彻内城,听到钟声的文武百官忙不迭的从床榻上跳起,如同屁股着火似的拿起官服乌纱就往门外冲,衣服什么的只能等车上再换了。
紫禁城钟声一起敲响,无论何时何地官员们在做什么,都要第一时间赶往皇宫上朝议事,钟声结束还没到殿的官员,轻则免官,重则斩首。
内城通往皇宫的路再一次被官员的马车、家仆所拥堵,把守宫门的卫士一边要核查官员身份,一边还要防止有心怀叵测之人趁乱进宫,宫门前喧嚣声一片。
后殿内,朱由检已经换跑了天子袍服,戴上发冠,站在大明疆域图前目光在四川、广西以及东南沿海一线不断游移。
三个地方同时爆发祸事对帝国是个不小的考验,朝廷赈灾力度直接关系到南方百姓人心,自即位以来他的精力都放在整顿军备和北方各省身上。
南方各省贪腐现象仍旧严重,各地卫所兵仍不堪一击,这三个祸事同时爆发在南方,正好戳中了大明的软肋。
自然灾害对历朝历代都有影响,比如西汉末年有蝗灾,东汉末年有地震、水灾,唐朝末年也有,与其他王朝相比,明朝末年的自然灾害对历史进程的影响比任何一个朝代都要深。
明朝末年正好赶上小冰河时期,自然灾害的频率和烈度之大,极端天气之多,可谓旷古未有。
夏天热的要人命,冬天冷的渤海湾都结冰了,越往北日子越不好过,女真人不断的南下掠夺很大一个原因就是他们也过不下去了。
每到冬天牛羊大批量的冻死,自己的粮食不够吃就只有抢了,抢谁的?
当然不能是同样过不下去的蒙古人,元帝国虽然覆灭了,但余威仍在,努尔哈赤时期,女真人就没想过能在蒙古人身上占什么大便宜。
直到皇太极时期,因为林丹汗的贪婪,一些蒙古部落投奔了后金,皇太极才敢动蒙古人,同时南方明朝也是他们的目标。
自然灾害一产生,不光外面异族人过不下去,内部的农民日子也不好过的,一有自然灾害就会导致大规模流民的产生。
加上政治的腐败,党争的激烈,财政的空虚,军事制度的腐朽,经济上的混乱,这些加在一起足够拖垮一个王朝的了。
朱由检看了很久,直到刘若愚过来禀报百官入朝才收回心神,轻轻叹了口气走向金銮殿。
历史上,自天启大爆炸以来,大明就没有一年是消停的,几乎年年都得出点什么事,要么有人造反,要么有的地方闹饥荒。
去年还算平静的,最大的事就是天启皇帝死了,今年,多灾多难啊。
在百官的注视中,朱由检缓缓登上天子宝座,居高临下俯视众臣,众臣齐齐拜道:“臣等拜见陛下,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深夜时分,百官的声音中多少都透着几分疲惫,朱由检也不在意把手一抬,“免礼平身。”
“谢陛下!”
待百官站定,朱由检看了眼刘若愚,刘若愚适时接过奏折,缓缓道:“臣四川布政使尹同皋百拜陛下,数日蜀中各处地龙作乱,房屋倒塌无数,百姓…”
刘若愚故意把声音弄得很尖,让殿内文武都能听的真切,连着三道奏折念出来,文武官员开始小声议论,一时间也没人站出来说话。
朱由检用手拄着脸,还算精神的说道:“众位爱卿,议议吧。”
“陛下!”
最先站出来的还是温体仁,温体仁那老身子骨绷的笔直,声音也是郎朗有力,“三地同时有祸事发生,此为天降不祥也,陛下当回忆自即位以来的各道诏令是否有不妥之处,引得天降不祥于大明。”
朱由检一头黑线,怎么感觉这么老狗日的另有所指呢,诏令不妥之处,他即位才一年就算有不妥之处也都不是大问题,最严重的无非是处理不当,使得崔呈秀带着京营打进北京,别的地方也没什么不妥的了。
“老爱卿有什么话明言就是。”
早料到朱有就反应的温体仁直接回答道:“自陛下即位以来,破格选拔人才,大有明主气魄,在外,陛下任用的曹文诏、周遇吉屡建功勋。
在内却使得朝堂上无能之人居尚书重职,政事处置不当,臣请陛下整肃朝堂吏治,以有德之人替换无能之辈,如此上可安天命,下可慰黎民。”
“依卿所见谁是有德之人?”朱由检若有所思的说着,心里已经打定主意要是这老狗日的敢说什么钱谦益、阮大铖、解学龙之类的,那这老狗日也该离开朝堂了。
“如内阁大学士孙承宗、韩爌等人皆为有德之人,陛下当赋予实职才是。”
听他这么一说,朱由检眸中的冷意也去了几分,随便把手一挥,“朕有时间会认真考虑的,你且退下,今夜召众爱卿前来是来商议南方赈灾一事。”
“望陛下早作圣断,不然任由朝堂运转不灵,天必再将降不祥之兆警醒陛下啊。”
“行了,退下吧。”
朱由检实在懒得跟他废话了,要是国内发生什么事都往他身上赖,那未来之后的十几年里大明就没顺当过,他这个也该把他个皇帝换了?
水灾、旱灾、蝗虫、地震、暴雪加上其他各种自然灾害,光是有记载的次数就达到了三四千次。
要是每次自然灾害都是老天爷的惊醒,那他这个皇帝也不用干别的了,每天都反思错误得了。
“陛下!”
一道浑厚有力的声音响起,一个三十上下,相貌堂堂的官员走出队列,他在朝上官阶不高,怕朱由检没印象还特意介绍道:“臣都察院广西道御史游士任请国府速拨钱粮以赈灾。”
“臣请朝堂速速调拨钱粮银米以赈灾。”
“臣…”
游士任一句话引出了一大堆人,直到白翎站出来道:“陛下,调拨钱粮赈灾是应该的,然近些年来南方官员多有贪污受贿者,其中以江浙一带为最,更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