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合规矩!
    徽宗皇帝的话音落下,不止是乐天便是周围的文武大臣也俱是有这般想法,朝廷校考策试自然有朝廷的章程,岂是可以随意改变的,但却没有人敢言说半句。
    初登大宝的建中靖国年间,徽宗皇帝尚能纳谏如流,但自崇宁年间后徽宗皇帝再也听不进臣子们的谏言,是凡敢言的谏官被贬谪外放,以至于朝堂上的御史言官尽是三缄其口,除了应付每半月一次的奏报外,便没有半点声响。
    不过乐天却是松了口气,策试与经义诗赋不同,不讲究死板的格式,也不需像经义那般死钻牛角尖讲大道理,只需凭借着思路一路写将下去便可,只不过中间要注意一下骈四俪六的语句,再掺点以古讽今的小段子,以示自己忧国忧民就可以了。
    略做沉思,徽宗皇帝说道:“朕不考校你那些空洞无用之词,也毋需你卖弄什么文彩,朕只想问问你当年熙宁变法为何会阻碍重重难以实施?”
    话音一出,辟雍内所有人都屏住了呼吸,声音静的地上落根针都听得清楚。事涉新、旧两党之争,虽说现在蔡京为相新党占尽优势,但谁能说旧党就不会咸鱼翻身。崇宁二年立下的元佑党人碑也因星变而毁去,所以说徽宗皇帝提出的问题,绝对是个令人难以回答的问题。
    听了题目,乐天心中也是暗暗叫苦,不过思虑了片刻后,心中便有了主意。
    此刻辟雍内的一众文武官员与登科士子皆是将目光投向乐天,看后者如何解答这个难题。
    略做思虑之后,乐天回道:“学生虽年幼,但对昔年熙宁变法也有所耳闻,总体上可分为财赋与整军两大类,前者包括均输法,青苗法,农田水利法,免役法,市易法和方田均税法等;后者包括将兵法,保甲法,保马法和设军器监。”
    顿了顿后,乐天又说道:“学生认为变法之事宜缓不宜急,操之过急是为大忌!”
    熙宁变法历史上也称为王安石变法,做为穿越者,乐天自是听说过的,而且对于变法失败的诸多原因历史学家们早己有了定论,只不过乐天却不能将这些定论说出来,毕竟事关新旧两党,谁愿意去触那个里外都不是人的楣头。
    对于乐天的回答,徽宗皇帝不置可否,只是问道:“好个宜缓不宜急,朕倒想听听你的论证?”
    乐天回道:“学生认为熙宁变法时,新法足有十几项之多,想要数年之内尽数实施终不是件易事,况且实施起来效果难料,难免会欲速而不达,所以学生认为倒不如以一州一县分而试之,实施数载之后以观绩效利弊,再择其而纳施!”
    对于乐天的回答,徽宗皇帝表示满意,一众文武大臣心中也是暗暗赞许,谁都知道徽宗皇帝是新法的支持者,乐天这番话说的新旧两党俱不得罪,而且还为新法实施找到了切实可效的方法,就是论策来说,也能做为上等评价。
    徽宗皇帝突然问道:“朕听闻你以前曾是有过功名的?”
    话音一出,辟雍内一阵震惊,所有人都将目光投到了乐天的身上。虽说辟雍内有些太学生知道乐天曾有过功名,但朝中的文武大臣们还是不知道的。
    乐天回道:“回禀陛下,学生去岁曾助蔡州知州叶老大人镇|压淮康军士卒哗变,承蒙圣恩被敕封七品武官,只是当今天下四海承平,学生故而辞官学作做学问!”
    去岁叶梦得镇|压淮康军哗变之事,因擅做主张杀了二十二个贪污公粮的蠹虫,弄得满朝文武为此事争辩了许久,以致于朝廷对于相关人员的封赏都推后了许多,一众朝中大员又怎么能忘记。
    学问尚可,又于国有功,此刻所有人对乐天的印像是文武全才。
    顿了顿,徽宗皇帝目光扫过群臣,问道:“朕考校过乐天的学问,欲将乐天纳为本科进士,众卿以为如何?”
    “臣以为不可!”曾任吏部侍郎的通义大夫霍端友出班,奏道:“太学生乐天虽当堂被陛下校考,成绩也可评为上等,却未曾参加殿试,所以臣认为此事不妥!”
    顿了顿,霍端友又说道:“我朝自开国起,除进士科外,还有恩榜特奏名,为表圣上爱才惜才纳才之心,陛下可授与太学生乐天以特奏名进士出身,以示思宠!”
    徽宗皇帝心中明白,自己要强赐乐天进士出身实有违朝制,但特奏名进士于乐天来说却是有些委屈,一时间徽宗皇帝也有些犹豫不决。
    “臣附议!”
    “臣也附议!”
    ……
    就在徽宗皇帝沉吟之际,一众朝中文官大臣纷纷表态,在这些文官大臣们看来,自己这些读书人搏个功名实在不易,但似乐天这样没参加殿试给个功名又实在不符合朝制,只有这特奏名进士最符合乐天此时的身份,又不驳官家的面子,也算是两全其美的办法。
    特奏名,又称恩科、恩榜,意谓那些以特奏名身份获得出身的人,是皇帝或朝廷赐予他们的一种特殊恩例,只是这特奏名的含金量要比真正的登榜进士要寒碜许多,甚至这些所谓的特奏名进士大多藉藉无名,远没有真正的登榜进士那般耀眼。
    见朝中文官纷纷表态,徽宗皇帝觉得特奏名与乐天来说有些低了身份,但又有朝制限制,将目光投向乐天问道:“朕赐你特奏名出身如何?”
    这特奏名实在是含金量不足,但乐天也清楚自己肚子里有多少货,心中犹豫要不要接受,是不是要说出‘学生想再苦读几年’之类的话来拒绝。
    就在乐天犹豫之际,只听见有道不男不女的声音向自己斥道:“大胆乐天,还不快快叩谢天恩!”
    天子的恩赐自己能拒绝的了么?乐天心道,犹豫了片刻只好叩拜致谢。
    乐天这个进士当得很戏剧,很玄幻,还很出人意料,虽然只是个特奏名。
    琼林宴会完毕之后,新科进士们用三天的时间在鸿胪寺学习礼仪,然后正式参加朝会并谢恩。
    此后便是新科进士进入官场前的最后一项程序,众人要集体到国子监谒孔子庙,礼毕后便正式易官服,表示脱离平民身份,成为官身。
    国子监早于太学创建,而且是名义上国家最高的教育机构,虽然后来国子监的风头被太学抢了,但孔子庙依然设在国子监内,登科的进士们依旧还要到国子监来拜谒。
    剩下的还有一件事项,礼部要奏请命工部在国子监立进士碑,所有新科进士都将留名于此碑之上。
    到此为止,政和八年戊戌科取士彻底完成,对于这七百八十三名进士,错了!再加上特奏名乐天一人,是七百八十四名进士而言,那充满了艰辛、汗水、荆棘、光荣还有梦想的科考生涯就此告一段落,当然若是想学秦松动那般去考词赋科的,还可以再温习一遍这等艰辛的历程。
    总而言之,言而总之,对于这些新科进士们而言,新的生活开始了。
    辟雍内,乐天捧着新领到的冠服感慨万分,从陈知县将自己荐入太学,到投机取巧靠与县学学长做些交易选入州学,又与州学翁学长勾连交易直到贡入太学,再到稀了糊涂的得了个特奏名,乐天一时间满脑子浆糊,又如历历在目一般。
    对于乐天这个特奏名,同舍的解昌等人有些叹息又有些羡慕,叹息的是特奏名的含金量太低了些,羡慕的是生员们入学辟雍不一定能考得上进士,有个特奏名也不失是一个出路,虽说宰辅之位就不要想了,但就是有进士出身,那等职位也是可望而不可及的。
    总之,乐天是一个很另类的存在。在辟雍里遇到那些中榜的生员,大家都是拱手见礼,又不好说些什么,不止是乐天大家都有些尴尬。
    看着解昌几人辛苦埋头准备月底私试,乐天突然有一种轻松感,自己再也不需要像以前那样埋头背诵那些经义、墨义,又险些笑了出来。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对于登榜的学子们来说,这等身份上的巨大转变,对于每个人的冲击都是不小的。当然,像嘉王赵楷似的玩票人物完全可以排斥在外,毕竟出身起点就不一样。
    为了让这些新进士们有一个适应的过程,朝廷让这些进士们在各个部们里观政历练,说的明白一些,这与后世的实习相差不多。话说回来,就是成绩再优异的人,乍投入新环境,再遇到新的工作,也是从零经验做起。
    对于官场,出身县衙小吏的乐天自然不会陌生。然而朝廷三省六部显然不是县衙、州衙那等几个、十来个官员的小衙门可以相比的。多看少说,成了此时乐天的座右铭。
    同时,乐天还知道,春闱大比的热潮渐渐消褪之后,一个更加重要且现实的问题就要出现在自己的面前,那就是选官。
    宋代冗官,每三年春闱取士动辄六、七百人之多,相当于后世明朝每三年一次科举的两倍半,再加上特奏名与太学每年三舍取士百余人,三年的取士量相当于明朝的三倍。
    这也就是为何明朝随便一个进士外放,哪怕是位列三甲也是七品的县令,而在宋代只有榜首、榜眼、探花等人才授得从八品的实缺,余下的哪怕是在春闱中一个取得不错名次的进士外放,只能得个九品主簿,而且这个九品主簿还不知是费了多大的劲淘弄了多少关系,才弄到的实缺。
    如此多的登科进士,与相对而少的职位,如何选官成了每个进士都瞪眼瞅着的事情。
    说得明白些,进士无品无职,只是个名誉称号,与后世的公务员一样,只是具备当官的备选和门槛,有了这个名号才可以授官职,至于授什么官,看运气罢!
    实缺实在是太少了!

章节目录


擎宋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肉文阁只为原作者月如弓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月如弓并收藏擎宋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