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大明朝来说,是言论自由的,至少不像满清那样会搞文字狱,说错一个字,或者是写错一个字,甚至是什么词有歧义,都能招来杀身之祸。
崇祯皇帝也没有想着,因为一篇文章就要喊打喊杀的。因言获罪,不是大明的风格。而且更为重要的一点是,嘴长在别人的身上,如果只是一味的堵,那是堵不住的。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任何人都可以肆无忌惮,毫无顾忌的抨击朝政!
其实对于古代人来说,朝野的议政畅通与否,是衡量一个君主是否开明的重要标准之一,换句话来说,也就是会受到文人的好评,毕竟舆论是有文人所掌握,历史也是由文人来书写。
大明从开国以来,对于言论的自由一直是非常重视的,就比如说太祖皇帝给予御史言官不以言获罪,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不过在崇祯皇帝看来,太祖的初衷是好的,但定下的这个规矩却被文官玩坏了,用到了党争上面,用到了排除异己上面。由此,他一改太祖以来的规矩,御史言官凡有弹劾,必须有真凭实据才行,为此,甚至革新都察院,增加都察院下属机构和人手。
这张溥虽然在江南士林中,在官宦子弟中有不小的名气,但那又如何,朕连御史言官都给治了,难道还治他不得?这么想着,崇祯皇帝便回复东厂提督黄承恩道:“张溥既然写了文章广为传播,你们东厂就问他一问朝中有严嵩到底是指谁,如若没有真凭实据口无遮拦,公开污蔑造成恶劣影响,他就必须为自己的话负责。联系学政,革其功名,以示惩戒。”
“奴婢遵旨!”王承恩一听,连忙回道。他心中自然知道,那张溥就是信口开河,以为会和以前那样随便说而没有关系。呵呵,开革功名,这书都白读了!
下完这道旨意之后,崇祯皇帝想了一想,就又吩咐王承恩道:“周延儒身为在野官员,却任由士子诽谤朝政,不正确引导士子,做一个大明的有用人才。此等行为,有失为官之道,着东厂记录在案,以观后效。”
说到这里,他忽然心中一动,除了吏部对官员进行考核之外,东厂这边也应该对官员,甚至那些准官员,比如举人之流也进行调查,凡德行有污者,以后在官途上就给他们打个问号!
这个事情,也就是私下调查文武官员,东厂也不是没做过。不过以前的时候,并没有系统地去做。如果真要按照设想去做的话,这个工程也会很浩大。
崇祯皇帝认真想了一会,觉得这个事情还是有必要让东厂去做的。武官方面,则由锦衣卫那边去建档案。这么想着,他就分别联系王承恩和刘兴祚,让他们把这事办起来。当然了,厂卫这边,要暗地里进行。到时候,和兵部、吏部的考核进行明暗结合,对文武官员进行考核之。
时间过得很快,一眨眼间,还有七天就要过年了。也就在这个时候,征辽大军终于到了京师,浩浩荡荡的几万大军,就暂时驻扎在京师城外。
毋庸置疑地,随着征辽大军出现在京师百姓的眼前,有关征辽大军的话题,便一下子成了京师讨论的头条消息。街头巷尾,酒楼茶馆,聊得全部都是有关征辽大军的话题。
“你们知道吗?征辽大军回来啦!”
“是吗?什么时候回来的?我家老爷子都已经唠叨了很长时间了,念叨着要看看这支威武之师!”
“可不是,我家也一样,我家大舅子一家子在京师城外,被天杀的建虏杀得家破人亡,我家婆娘,都想着要亲口说声谢谢!谢谢帮她报了仇!”
“一样一样,其实我们京师这边很多人家都是这个想法,毕竟以前受建虏的荼毒不是一家两家!”
“……“
京师百姓很显然对于这支征辽大军,都是心怀感激的。甚至他们都把这支军队是真正当作了自己人的军队,而不只是朝廷的军队。
“可惜呀,军营那边戒严,我们寻常百姓过不去,否则一定要当面谢谢才好!”
“没事没事,听说过两天,征辽大军就会进京师夸耀武功,到时候有的是机会好好的瞻仰下这支大明的威武之师!”
“呵呵,这你就不懂了吧,这是阅兵式,以前有过的!”
“……”
京师百姓们说着说着,就无比地盼望了起来,就期待着阅兵的那一天,尽快地到来。
这个时候,已经临近年关,京师又地处北方,寒风呼啸之下,天气格外地寒冷。
在这种寒冬腊月的天气,一般来说,太阳不日上山岗,一般人是不肯起床的,全都愿意躲在温暖的被窝里,听屋外那呼啸寒风声好赖床。
可是这一天,也就是征辽大军到达京师的第三天,情况却有很大的不同。
天还没有亮,就见街上已经有了动静。在宵禁,巡查兵卒的注目下,一顶一顶的官轿,一个又一个的武将,陆陆续续地出现在街头,并且向紫禁城汇聚。按理来说,这都要过年了,应该没什么事情了。而且皇上也从来不提倡早朝,可这些在京官员却去紫禁城这么早,实在是京师难得一见的场景!
当东边的天空刚刚露出一丝光亮,宵禁刚刚结束,早起官员所引发的动静消失不见时,却有更多的五城兵马司的军卒,出现在街头。寂静的街上就又有了动静,齐整的脚步声,盔甲的撞击声,以及军卒将官的吆喝声,不时响起。
如果说五城兵马司的军卒是军人,奉令行事,如同文武官员一样身不由己的话,那另外这事就更反常了。
京师城中,各家各户也都纷纷有了起床的动静。只一会儿的功夫,沉睡着的京师,就仿佛一下醒了,各家各户的声音,不时响起:“孩子他娘,不要烙饼了,随便吃点就行了,费时间!”
“你个熊孩子,快点!吵着要去看,现在起床还拖拖拉拉!要是去晚了没位置,老子打不死你!”
“爹,你慢慢来,孩儿先去占位子啦!”
“……”
就在一片喧哗声中,不少人走出了家门,他们的第一个反应,就是缩了一下脖子,抬头看看天色,道一声好冷!不过他们的脸上都洋溢着笑容,看看左邻右舍的动静,不少人还会呼喊一声:“老李头,走啦,还赖床呢!”
“老王,还不走吗?今天的事儿估计也就这么一遭,错过就没得看了!”
“……”
在京师的各处地方,百姓呼朋唤友,好不热闹,比起往日的正午时分,都要热闹好多。
京师街头上,已经有不少百姓了,三三两两地快步走着。
正走着,也不知道是谁,忽然大喊一声:“哇,下雪啦!”
边上的百姓听到,纷纷抬头去看,果然。只见天空已经零星地飘起雪花,一朵两朵三朵……,只是一会儿的功夫,这雪就下大了一些,落在百姓的身上,有了一片白后,落在地上,也不再融化。
年纪大一些的老人,见此情况不由得很是欢喜,大声说道:“瑞雪兆丰年啊!庄稼总该有个丰收了!”
慢慢地,这雪越下越大,然而却挡不住京师百姓的热情。他们依旧不管不顾,继续涌上街头,甚至还有一些随父母上街的顽童,还边走边打起了雪仗。
这一天,崇祯皇帝也同样起了个早,当他听到宫外传来的热闹声响时,不由得心情很不错,看来京师百姓的热情可期呀!
当崇祯皇帝摆驾,来到奉天门城头上时,看到奉天门广场上,已经有无数的雪人站在那里等待着。
看着眼前的这一切,崇祯皇帝相信,大明军队在百姓的心中已经有了改变。大明将士,不再只是大头兵,当兵,也不会像以前那样被人鄙视。这对于武人地位的改变,他相信是有助力的!
说起来,阅兵式其实已经有过一次,就在崇祯皇帝御驾亲征之时就有过。不过那次的阅兵式比较简单,而这一次却是皇帝事先下旨给内阁首辅温体仁,由温体仁去操办,不管是百姓的体验,还是崇祯皇帝的感觉,都显得更为隆重。
此时,奉天门广场这边,锦衣亲军戒严,在奉天门城头附近更是大汉将军林立,一个个高大威猛,更显气势。城头上,站满了文武百官,一个个都是穿着正式的朝服,簇拥着崇祯皇帝已经就位。
在温体仁最初的方案中,是想通过聊天群向城外的征辽大军发出命令,但是崇祯皇帝否决了这一条,依旧让人用快马传递的方式,如此更具有仪式感。
此次阅兵的总指挥,以前的蓟辽督师、内阁辅臣,如今的次辅孙承宗,在时辰刚到时便一声令下,就见一骑快马,从奉天门城下飞驰而去。
窃窃私语中的百姓,跺脚哈气中的百姓见此,不少人都停止了聊天,停止了动作,虽然他们知道征辽大军没那么快出现在他们的眼前。可是他们却还是伸长脖子,不时望向来的方向。看一看,望一望,似乎忘记了寒冷。
不知道过了多久,就在他们的期盼中,终于,征辽大军出现了。
一如上一次阅兵,最先出现在众人眼前的是大明国旗,这个他们已经非常熟悉了的旗帜,而后才是征辽大军。
这次的阅兵主体上和前一次差不多,但是这一次的人数更多,浩浩荡荡的一眼望不到尽头。
走在最前面的是归化军。这次归化军主要是李过和吴三桂所部,他们的军队都是骑军,将士们骑术了得,骑着高头大马,齐头并进,倒也威武不凡。
当她们出现在广场上的时候,就有礼仪官开始介绍归化军的战绩,并由大嗓门的军卒把介绍内容散播开到远处。
“这支骑军由归化省派出,众所周知,归化省是我大明新建省份,可这支归化军却不同凡响,发挥了骑军的优势,在奔驰征辽战事中,千里奔袭,李参将所部,突袭抚顺,端了建虏的老巢……”
“现在你们看到的是吴总兵所部,少年才俊,喊出了犯我大明者,虽远必诛,在此次战事中,也是千里奔袭,为大明拿下了辽东北方的粮田,大大减轻了辽东的粮食压力……”
听到这些介绍,这些归化军中的将士,一个个昂首挺胸,尽量展现自己的风采。不过此时在他们的心中,其实也非常的震撼。
他们震撼于京师百姓之热情,实在是没想到竟然有那么多京师百姓,冒着大雪就站在道路两边,站在广场上夹道欢迎他们。此时的归化军将士,其实心中很是后悔,后悔他们为什么在这次征辽大战中,就没有立下更大的功劳!
紧随在他们身后的是曹文诏领军的关宁军,这一次,基本上只要参与决战的关宁军都来了,有步军,也有骑军。大部分将士,也是第一次参加阅兵式,和归化军一般,同样震撼于京师百姓的热情,听着礼仪官在介绍他们的战绩,也都一个个昂着头,尽量展现自己的精气神。
看着一支支雄赳赳气昂昂的军队走过,听着礼仪官的介绍,旁观的百姓也都在低声议论着:“看到没有,这才是真正的军队,真正的大明军队!”
“看看,和以前的那些不同吧,一看就是精锐!”
“可不是,这杀气都扑面而来,不是精锐是什么?”
“……”
在东江军过后,当新军出现的时候,京师的百姓,忽然不约而同地就停止了议论。他们看着新军将士,脸上都出现了更多的激动之色。对于他们来说,这支新军,就是京师的军队,是他们看着组建、看着出征,就犹如他们看着长大的亲人一般。
他们也都明白,此次收复辽东,纳朝鲜入大明版图,主力其实就是新军。看着新军走过,也不知道是谁率先喊起了“大明万胜!”
顿时,只一会儿的功夫,广场上就响起了惊天动地地“大明万胜”的吼声!这声音,震撼在每个人的心中,包括普通百姓,文官武将,皇亲勋贵!
崇祯皇帝也没有想着,因为一篇文章就要喊打喊杀的。因言获罪,不是大明的风格。而且更为重要的一点是,嘴长在别人的身上,如果只是一味的堵,那是堵不住的。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任何人都可以肆无忌惮,毫无顾忌的抨击朝政!
其实对于古代人来说,朝野的议政畅通与否,是衡量一个君主是否开明的重要标准之一,换句话来说,也就是会受到文人的好评,毕竟舆论是有文人所掌握,历史也是由文人来书写。
大明从开国以来,对于言论的自由一直是非常重视的,就比如说太祖皇帝给予御史言官不以言获罪,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不过在崇祯皇帝看来,太祖的初衷是好的,但定下的这个规矩却被文官玩坏了,用到了党争上面,用到了排除异己上面。由此,他一改太祖以来的规矩,御史言官凡有弹劾,必须有真凭实据才行,为此,甚至革新都察院,增加都察院下属机构和人手。
这张溥虽然在江南士林中,在官宦子弟中有不小的名气,但那又如何,朕连御史言官都给治了,难道还治他不得?这么想着,崇祯皇帝便回复东厂提督黄承恩道:“张溥既然写了文章广为传播,你们东厂就问他一问朝中有严嵩到底是指谁,如若没有真凭实据口无遮拦,公开污蔑造成恶劣影响,他就必须为自己的话负责。联系学政,革其功名,以示惩戒。”
“奴婢遵旨!”王承恩一听,连忙回道。他心中自然知道,那张溥就是信口开河,以为会和以前那样随便说而没有关系。呵呵,开革功名,这书都白读了!
下完这道旨意之后,崇祯皇帝想了一想,就又吩咐王承恩道:“周延儒身为在野官员,却任由士子诽谤朝政,不正确引导士子,做一个大明的有用人才。此等行为,有失为官之道,着东厂记录在案,以观后效。”
说到这里,他忽然心中一动,除了吏部对官员进行考核之外,东厂这边也应该对官员,甚至那些准官员,比如举人之流也进行调查,凡德行有污者,以后在官途上就给他们打个问号!
这个事情,也就是私下调查文武官员,东厂也不是没做过。不过以前的时候,并没有系统地去做。如果真要按照设想去做的话,这个工程也会很浩大。
崇祯皇帝认真想了一会,觉得这个事情还是有必要让东厂去做的。武官方面,则由锦衣卫那边去建档案。这么想着,他就分别联系王承恩和刘兴祚,让他们把这事办起来。当然了,厂卫这边,要暗地里进行。到时候,和兵部、吏部的考核进行明暗结合,对文武官员进行考核之。
时间过得很快,一眨眼间,还有七天就要过年了。也就在这个时候,征辽大军终于到了京师,浩浩荡荡的几万大军,就暂时驻扎在京师城外。
毋庸置疑地,随着征辽大军出现在京师百姓的眼前,有关征辽大军的话题,便一下子成了京师讨论的头条消息。街头巷尾,酒楼茶馆,聊得全部都是有关征辽大军的话题。
“你们知道吗?征辽大军回来啦!”
“是吗?什么时候回来的?我家老爷子都已经唠叨了很长时间了,念叨着要看看这支威武之师!”
“可不是,我家也一样,我家大舅子一家子在京师城外,被天杀的建虏杀得家破人亡,我家婆娘,都想着要亲口说声谢谢!谢谢帮她报了仇!”
“一样一样,其实我们京师这边很多人家都是这个想法,毕竟以前受建虏的荼毒不是一家两家!”
“……“
京师百姓很显然对于这支征辽大军,都是心怀感激的。甚至他们都把这支军队是真正当作了自己人的军队,而不只是朝廷的军队。
“可惜呀,军营那边戒严,我们寻常百姓过不去,否则一定要当面谢谢才好!”
“没事没事,听说过两天,征辽大军就会进京师夸耀武功,到时候有的是机会好好的瞻仰下这支大明的威武之师!”
“呵呵,这你就不懂了吧,这是阅兵式,以前有过的!”
“……”
京师百姓们说着说着,就无比地盼望了起来,就期待着阅兵的那一天,尽快地到来。
这个时候,已经临近年关,京师又地处北方,寒风呼啸之下,天气格外地寒冷。
在这种寒冬腊月的天气,一般来说,太阳不日上山岗,一般人是不肯起床的,全都愿意躲在温暖的被窝里,听屋外那呼啸寒风声好赖床。
可是这一天,也就是征辽大军到达京师的第三天,情况却有很大的不同。
天还没有亮,就见街上已经有了动静。在宵禁,巡查兵卒的注目下,一顶一顶的官轿,一个又一个的武将,陆陆续续地出现在街头,并且向紫禁城汇聚。按理来说,这都要过年了,应该没什么事情了。而且皇上也从来不提倡早朝,可这些在京官员却去紫禁城这么早,实在是京师难得一见的场景!
当东边的天空刚刚露出一丝光亮,宵禁刚刚结束,早起官员所引发的动静消失不见时,却有更多的五城兵马司的军卒,出现在街头。寂静的街上就又有了动静,齐整的脚步声,盔甲的撞击声,以及军卒将官的吆喝声,不时响起。
如果说五城兵马司的军卒是军人,奉令行事,如同文武官员一样身不由己的话,那另外这事就更反常了。
京师城中,各家各户也都纷纷有了起床的动静。只一会儿的功夫,沉睡着的京师,就仿佛一下醒了,各家各户的声音,不时响起:“孩子他娘,不要烙饼了,随便吃点就行了,费时间!”
“你个熊孩子,快点!吵着要去看,现在起床还拖拖拉拉!要是去晚了没位置,老子打不死你!”
“爹,你慢慢来,孩儿先去占位子啦!”
“……”
就在一片喧哗声中,不少人走出了家门,他们的第一个反应,就是缩了一下脖子,抬头看看天色,道一声好冷!不过他们的脸上都洋溢着笑容,看看左邻右舍的动静,不少人还会呼喊一声:“老李头,走啦,还赖床呢!”
“老王,还不走吗?今天的事儿估计也就这么一遭,错过就没得看了!”
“……”
在京师的各处地方,百姓呼朋唤友,好不热闹,比起往日的正午时分,都要热闹好多。
京师街头上,已经有不少百姓了,三三两两地快步走着。
正走着,也不知道是谁,忽然大喊一声:“哇,下雪啦!”
边上的百姓听到,纷纷抬头去看,果然。只见天空已经零星地飘起雪花,一朵两朵三朵……,只是一会儿的功夫,这雪就下大了一些,落在百姓的身上,有了一片白后,落在地上,也不再融化。
年纪大一些的老人,见此情况不由得很是欢喜,大声说道:“瑞雪兆丰年啊!庄稼总该有个丰收了!”
慢慢地,这雪越下越大,然而却挡不住京师百姓的热情。他们依旧不管不顾,继续涌上街头,甚至还有一些随父母上街的顽童,还边走边打起了雪仗。
这一天,崇祯皇帝也同样起了个早,当他听到宫外传来的热闹声响时,不由得心情很不错,看来京师百姓的热情可期呀!
当崇祯皇帝摆驾,来到奉天门城头上时,看到奉天门广场上,已经有无数的雪人站在那里等待着。
看着眼前的这一切,崇祯皇帝相信,大明军队在百姓的心中已经有了改变。大明将士,不再只是大头兵,当兵,也不会像以前那样被人鄙视。这对于武人地位的改变,他相信是有助力的!
说起来,阅兵式其实已经有过一次,就在崇祯皇帝御驾亲征之时就有过。不过那次的阅兵式比较简单,而这一次却是皇帝事先下旨给内阁首辅温体仁,由温体仁去操办,不管是百姓的体验,还是崇祯皇帝的感觉,都显得更为隆重。
此时,奉天门广场这边,锦衣亲军戒严,在奉天门城头附近更是大汉将军林立,一个个高大威猛,更显气势。城头上,站满了文武百官,一个个都是穿着正式的朝服,簇拥着崇祯皇帝已经就位。
在温体仁最初的方案中,是想通过聊天群向城外的征辽大军发出命令,但是崇祯皇帝否决了这一条,依旧让人用快马传递的方式,如此更具有仪式感。
此次阅兵的总指挥,以前的蓟辽督师、内阁辅臣,如今的次辅孙承宗,在时辰刚到时便一声令下,就见一骑快马,从奉天门城下飞驰而去。
窃窃私语中的百姓,跺脚哈气中的百姓见此,不少人都停止了聊天,停止了动作,虽然他们知道征辽大军没那么快出现在他们的眼前。可是他们却还是伸长脖子,不时望向来的方向。看一看,望一望,似乎忘记了寒冷。
不知道过了多久,就在他们的期盼中,终于,征辽大军出现了。
一如上一次阅兵,最先出现在众人眼前的是大明国旗,这个他们已经非常熟悉了的旗帜,而后才是征辽大军。
这次的阅兵主体上和前一次差不多,但是这一次的人数更多,浩浩荡荡的一眼望不到尽头。
走在最前面的是归化军。这次归化军主要是李过和吴三桂所部,他们的军队都是骑军,将士们骑术了得,骑着高头大马,齐头并进,倒也威武不凡。
当她们出现在广场上的时候,就有礼仪官开始介绍归化军的战绩,并由大嗓门的军卒把介绍内容散播开到远处。
“这支骑军由归化省派出,众所周知,归化省是我大明新建省份,可这支归化军却不同凡响,发挥了骑军的优势,在奔驰征辽战事中,千里奔袭,李参将所部,突袭抚顺,端了建虏的老巢……”
“现在你们看到的是吴总兵所部,少年才俊,喊出了犯我大明者,虽远必诛,在此次战事中,也是千里奔袭,为大明拿下了辽东北方的粮田,大大减轻了辽东的粮食压力……”
听到这些介绍,这些归化军中的将士,一个个昂首挺胸,尽量展现自己的风采。不过此时在他们的心中,其实也非常的震撼。
他们震撼于京师百姓之热情,实在是没想到竟然有那么多京师百姓,冒着大雪就站在道路两边,站在广场上夹道欢迎他们。此时的归化军将士,其实心中很是后悔,后悔他们为什么在这次征辽大战中,就没有立下更大的功劳!
紧随在他们身后的是曹文诏领军的关宁军,这一次,基本上只要参与决战的关宁军都来了,有步军,也有骑军。大部分将士,也是第一次参加阅兵式,和归化军一般,同样震撼于京师百姓的热情,听着礼仪官在介绍他们的战绩,也都一个个昂着头,尽量展现自己的精气神。
看着一支支雄赳赳气昂昂的军队走过,听着礼仪官的介绍,旁观的百姓也都在低声议论着:“看到没有,这才是真正的军队,真正的大明军队!”
“看看,和以前的那些不同吧,一看就是精锐!”
“可不是,这杀气都扑面而来,不是精锐是什么?”
“……”
在东江军过后,当新军出现的时候,京师的百姓,忽然不约而同地就停止了议论。他们看着新军将士,脸上都出现了更多的激动之色。对于他们来说,这支新军,就是京师的军队,是他们看着组建、看着出征,就犹如他们看着长大的亲人一般。
他们也都明白,此次收复辽东,纳朝鲜入大明版图,主力其实就是新军。看着新军走过,也不知道是谁率先喊起了“大明万胜!”
顿时,只一会儿的功夫,广场上就响起了惊天动地地“大明万胜”的吼声!这声音,震撼在每个人的心中,包括普通百姓,文官武将,皇亲勋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