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祖皇帝重实际,最恨有人跟他玩虚招,因而在成祖睿宗两朝,祥瑞这个说法都不多见。
先帝倒是在乎这个,但也只是口头上的,顶多是赏点银子下去,不会和朝廷政务扯到一起。
就是神佑皇帝,君律也不认为他破格任用邓绛的唯一理由就是祥瑞,那不过是人们的猜测罢了。
真实的原因应该是皇子们争得太厉害了,他们不敢直接瞄上中书令这么重要的位置,可中书令的空缺并不是一个位置这么简单,谁升上去了,他留下的空缺也要人补,整个就是连锁反应。
皇帝不想如了儿子们的愿,他要告诉他们,天下都是朕的,朕要怎么做,你们做不了主。
于是才有了邓绛的空降,他和哪位皇子都搭不上关系,恰好满足皇帝的所有要求。
倘若邓绛业绩够硬表现够出色,皇帝的举动就算出格了点,满朝文武也都是可以接受的。偏偏邓绛不是这样的人,他的表现中庸到皇帝要破格提拔他都找不到太多可以褒奖他的词语。
如此一来,御史台那帮被过去几代皇帝宠坏了的大夫们就找到用武之地了,天天上折子反对这件事。
御史台是大衍皇朝开国时就设立了的,品级一直不低,实权一直不高。是成祖皇帝允许他们畅所欲言行使监察之责的,随后的睿宗皇帝和先帝乃至今上也都延续了这个传统。
但是,成祖皇帝和睿宗皇帝都算是很自律的皇帝,所以他们不嫌事多,还专门找人监督自己,有错就说,说错了也不罚。先帝属于延续惯例不改父道,虽然不太喜欢,也没做出任何改变。
神佑皇帝则不然,随着登基时间越长,他看御史台的官员是越不顺眼,谁让他们整天唧唧歪歪的。更可恨的是,那帮人动不动就把成祖皇帝搬出来,好像他老人家还真能出来给他们撑腰似的,
以往无伤大雅的小事,皇帝多半也就忍了,但是这一回,他是和御史台杠上了。
皇帝不满的并非御史台的某个官员,而是他想做真正惟我独尊的天子,不想有人还能约束自己的言行。
邓绛算是皇帝的一枚棋子,打击皇子们的野心非常管用,但是对付御史台,能力欠缺了点。
君律记得非常清楚,反对皇帝任命邓绛为中书令的最重要理由就是实绩太差祥瑞凑数。
皇帝气得不行,可又不好反驳,最后把名存实亡的廷杖都给使出来了。
廷杖是元正皇朝爱用的招数,短短不到百年的时间,朝廷上下血流成河风雅全无。大衍皇朝素以正统自称,虽说没有彻底废了廷杖之法,但从太丨祖皇帝至今,的确是没有皇帝在朝上用过。
这件事在当时引起了轩然大波,君澜就曾说过,神佑皇帝其实是想进一步集中皇权了。
第一次廷杖,皇帝拿御史台的几个刺头开了刀,虽然下手不算重,起码没出人命,可还是吓退了不少人,反对他用邓绛的声音也小了不少。
但是季诗安是个死性子,他伤还没好就给皇帝上了新的折子。神佑皇帝气到抓狂,不顾众人反对,对季诗安来了第二次廷杖。他是皇帝,是天子,他要做什么为什么要人指手画脚。
可能是旧伤未愈又加新伤,也可能是皇帝不想再看到季诗安了,让人下了重手,反正第二次廷杖过后三天,季诗安就去世了。
从某种程度来说,这件事促使了君家站队卫盈,因为他们觉得神佑皇帝没救了。
枯木逢春的祥瑞只是个引子,就算没有这回事,皇帝也是要用邓绛的,谁也改变不了。
君律想到这里莫名有些悲哀,皇帝父子拔腿朝着末路狂奔,似乎不是他们可以拉住的。
如果当年,睿宗皇帝选择了君程而不是先帝,一切会不会有所不同。
就在君律胡思乱想回忆往事的当口,前方突然发生了混乱,他还没有回过神,就被姜源用力揽了过去。姜源紧紧搂住了君律,他的声音透出些许的紧张:“小朋友,好像有点不对劲。”
先帝倒是在乎这个,但也只是口头上的,顶多是赏点银子下去,不会和朝廷政务扯到一起。
就是神佑皇帝,君律也不认为他破格任用邓绛的唯一理由就是祥瑞,那不过是人们的猜测罢了。
真实的原因应该是皇子们争得太厉害了,他们不敢直接瞄上中书令这么重要的位置,可中书令的空缺并不是一个位置这么简单,谁升上去了,他留下的空缺也要人补,整个就是连锁反应。
皇帝不想如了儿子们的愿,他要告诉他们,天下都是朕的,朕要怎么做,你们做不了主。
于是才有了邓绛的空降,他和哪位皇子都搭不上关系,恰好满足皇帝的所有要求。
倘若邓绛业绩够硬表现够出色,皇帝的举动就算出格了点,满朝文武也都是可以接受的。偏偏邓绛不是这样的人,他的表现中庸到皇帝要破格提拔他都找不到太多可以褒奖他的词语。
如此一来,御史台那帮被过去几代皇帝宠坏了的大夫们就找到用武之地了,天天上折子反对这件事。
御史台是大衍皇朝开国时就设立了的,品级一直不低,实权一直不高。是成祖皇帝允许他们畅所欲言行使监察之责的,随后的睿宗皇帝和先帝乃至今上也都延续了这个传统。
但是,成祖皇帝和睿宗皇帝都算是很自律的皇帝,所以他们不嫌事多,还专门找人监督自己,有错就说,说错了也不罚。先帝属于延续惯例不改父道,虽然不太喜欢,也没做出任何改变。
神佑皇帝则不然,随着登基时间越长,他看御史台的官员是越不顺眼,谁让他们整天唧唧歪歪的。更可恨的是,那帮人动不动就把成祖皇帝搬出来,好像他老人家还真能出来给他们撑腰似的,
以往无伤大雅的小事,皇帝多半也就忍了,但是这一回,他是和御史台杠上了。
皇帝不满的并非御史台的某个官员,而是他想做真正惟我独尊的天子,不想有人还能约束自己的言行。
邓绛算是皇帝的一枚棋子,打击皇子们的野心非常管用,但是对付御史台,能力欠缺了点。
君律记得非常清楚,反对皇帝任命邓绛为中书令的最重要理由就是实绩太差祥瑞凑数。
皇帝气得不行,可又不好反驳,最后把名存实亡的廷杖都给使出来了。
廷杖是元正皇朝爱用的招数,短短不到百年的时间,朝廷上下血流成河风雅全无。大衍皇朝素以正统自称,虽说没有彻底废了廷杖之法,但从太丨祖皇帝至今,的确是没有皇帝在朝上用过。
这件事在当时引起了轩然大波,君澜就曾说过,神佑皇帝其实是想进一步集中皇权了。
第一次廷杖,皇帝拿御史台的几个刺头开了刀,虽然下手不算重,起码没出人命,可还是吓退了不少人,反对他用邓绛的声音也小了不少。
但是季诗安是个死性子,他伤还没好就给皇帝上了新的折子。神佑皇帝气到抓狂,不顾众人反对,对季诗安来了第二次廷杖。他是皇帝,是天子,他要做什么为什么要人指手画脚。
可能是旧伤未愈又加新伤,也可能是皇帝不想再看到季诗安了,让人下了重手,反正第二次廷杖过后三天,季诗安就去世了。
从某种程度来说,这件事促使了君家站队卫盈,因为他们觉得神佑皇帝没救了。
枯木逢春的祥瑞只是个引子,就算没有这回事,皇帝也是要用邓绛的,谁也改变不了。
君律想到这里莫名有些悲哀,皇帝父子拔腿朝着末路狂奔,似乎不是他们可以拉住的。
如果当年,睿宗皇帝选择了君程而不是先帝,一切会不会有所不同。
就在君律胡思乱想回忆往事的当口,前方突然发生了混乱,他还没有回过神,就被姜源用力揽了过去。姜源紧紧搂住了君律,他的声音透出些许的紧张:“小朋友,好像有点不对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