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李嗣源(邈佶烈)在隰城(山西汾阳市)的坚守,也并没有机会继续维持多久;介休——冷泉关一线失守的消息,几乎是紧随着沿着分水上拖曳着长长船队,而水陆并进的太平军主力而来。
这支主力人马并没有急于进攻北面北都所在的太原盆地,而是在大致扫荡了偌大的晋中平原南部之后,就(葛从周所率)开始稳步向西进军;优先合力解决掉晋中平原上最后一股成建制的抵抗力量;
同时,也是打通与东路出击的偏师汇合前的最后一点阻碍;因此,相比翻山越岭而来而缺少重型器械和装备,杨师厚为首的东路别遣军;直接沿着大大小小的平原和盆地推进的河东讨击军就要游刃有余的多了。
直接从河中讨击军转变而来的河东讨击军本部当中,相应的基本军事序列虽然并没有太大变化,但是许多番号和军序下的兵员,却是已经在补充和修整当中相继替换过了至少好几轮了。
而且,他们还配备和携行了太平军目前各条战线当中,最为充足的重型火器和其他装备器械;并且用许多中小型的水轮车船满载物资,直接从黄河进入汾水再源源不断的溯流而上;
因此,一旦作为控扼住重要节点的鼠雀谷南北关和介休城相继易手之后,他们就毫不犹豫借助陆路将拆分的车船构件,输运过相对狭窄而乱石遍布的谷道部分,而在通济桥外的河面上重新组装起来。
因此,在如此不计代价和成本的接力式“陆地行船”下,以累死摔伤住上千头大型牲畜为代价,仅仅是数天之后,来自汾水上游四通八达的河道支系,就成为了太平军可以加快进军和输运人员物资的最大便利了。
因此,当隆隆的试射和校准的炮声,在隰城的南面和西面相继响彻开来之后,李嗣源(邈佶烈)也率领着挑选出来的最后五千多名骑兵,也就此冲出北门奋力向着太原府方向突围而去。
因为作为一个普通中县的隰城城防,甚至还不如临汾大城那么的坚固和厚实;唯一具有的优势就是正好挡在了西北面的石州,通往晋中平原的谷道口附近,而属于某种意义上利于坚守和撤退两便的权衡。
然而,这一次紧随而至的两个太平突(轻)骑营和两个骑步营,却给李嗣源(邈佶烈)的突围之举遭了很大的麻烦和困扰;
由北地骑将出身的杨师厚专门训练出来的魔改版突骑兵,虽然在马力等方面依旧无法与这些充斥着生长于马背的代北健儿,或又是久经战阵之辈的河东骑兵,正面对阵中的多少上风和优势;
但是却是从另一方面灵活善用了马背上的火器,变相加强和补足了相应的短板、劣势。因此这些太平突骑,在隰城以北旷达的原野当中,以携行的掷弹和火铳分拨逐次的袭扰和牵制突围中的晋军。
而一旦晋军分兵出来与之对冲,少则与之周旋,多则就毫不犹豫的四散而走,然后将对手留给就近下马矩阵攒射的骑步营;而大多晋军骑兵往往不晓得厉害,直打猛冲过去就被数轮齐射排放,再交替近身投弹炸的人仰马翻。
然后,太平突骑再伺机得迅反身杀回,乘势掩杀、包抄和侧击其颓势败走之际,令其败不能复整旗鼓,溃乱不能合作一处,而鲜有全身而退不被击破者。
而如果晋军本部再度分兵来救援和接应,则骑步营则会依托坐骑就地变阵,成为若干个相互呼应而更加利于坚守的中空大阵;在放弃快速歼灭的打算下配合游走缠斗中突骑,进一步的缠拌住更多的晋军。
然后,等到更多人马追上来构成包抄和合围之势后,这些消耗了大量马力和精神,也失去了加速和冲击余地的敌骑,自然就是难免万事皆休了。
然后,籍着突骑营所制造出来的机会和拖延手段,又有骑步营的士卒会以更小的团、队为单位,灵活机动的跃进到进军前方所必经之路的桥渡、河口之地,而进行下一步的节节狙击和拦截。
因此,虽然李嗣源以身先士卒之勇的竭力左冲右突在前,击倒、打翻和驱散了不少太平骑卒,却是依旧没有能够挽回和改变,追随他的队伍在不断缩水当中的事实。
最终当他在隰城以北的文水城(今山西文水县),终于遇到李嗣本从祁县派来的接应人马,而合力发起一轮让追兵暂退的反击之后,身边就剩下不足四分之一的骑兵了。
尽管如此,他们甚至还不敢在文水城修整和过多停留。因为,缘着尚未开始冻结的汾水之上,太平军运载着数门炮位的小型车船,已经伴随着陆上急行军的部队追赶而至了。
最终,还是一场突然而至的风雪,打断太平军轮番交替的追击节奏,也彻底拯救了这支逃亡当中的残军。最终,太平军的先头止步在了交城(今山西交城),而失去了对方的踪迹。
与此同时的祁县城下,随着太谷水上鱼俪而至的车船,而兵临城下的另一路太平军(孟楷部),开始在风雪中进行例行的围城作业;祁县城内也再度开始暗流涌动起来。
——我是分割线——
而在关内,京畿道所属的咸阳境内。南北向的泾水与东西向的渭水交汇处,自古以来“泾渭分明”的历史典故发源地,亦是稀稀拉拉的雪花飘落而下。
周淮安也在巡查着刚刚建立投产未久的咸阳铁厂;也是未来关中产业布局的重要一环。要说起来,关中平原乃至京畿道内其实是不怎么产铁的,或者说说只有一些规模很小的贫铁矿。
但是位于关北的延、绥各州(神木、榆林),乃至更北边的盐州之地(鄂尔多斯),却是有着品质不错且储量丰厚的浅层或是露天煤矿。
而位于南方的兴元府(今陕西汉中)和商州(今陕西商洛)境内,也有相应储量的铁矿开采历史;因此,作为南北两向水陆转运的最终交汇处,咸阳境内就成为了成本核算和地理区位辐射上的最优选了。
而目前这片咸阳铁厂所能够生产出来的,也就是比传统锻铸技术更进一步而量大管够的粗铸钢和熟铁,主要是为了民用市场的需求,以及提供关内正在进行的环形轨道铺设所需的垫材。没错就是环形轨道。
相比水力资源比较丰富而河川遍布行船方便的南方地区,北方大平原上虽然也有许多,但是受到枯涨周期影响比较大,同时还有泥沙淤积和农业灌溉争水的问题;因此,对于水运通航环境并不算友好。
因此,在未来天然可能富集大量人口、物流和工业体系产业带的区以内,进行未雨绸缪的规划就势在必行了。只是在车船用的蒸气机械完全成熟,并且开始小型化而转入陆运之前,目前只能使用畜力拖曳而作为过渡。
然而在哐当作响的机械轰鸣声中,周淮安却是在暗自想着与河东战役相关的另一件事情。目前太平军已经深入河东镇腹地,占据除了少数个别孤立据点之外的太原府南部,最近一处距离北都也不过是二三十里的距离。
根据目前所掌握的情况。今太原有三城,府及晋阳县在西城,太原县在东城,汾水贯中城南流。《元和郡县图志》谓之外三郭;其中府城最大最老,故老传晋并州刺史刘琨筑。今按城高四丈,周回二十七里。
府城中又有三城,其一位于城西北角曰大明城,即古晋阳城也,《左传》言董安于所筑,高齐后帝于此置大明宫,因名大明城。城高四丈,周回四里。。
居中又一城,南面因大明城,西面连仓城,北面因州城,东魏孝静帝于此置晋阳宫,隋文帝更名新城,炀帝更置晋阳宫,城高四丈,周回七里。
西面又一城,东面连新城,西面北面因州城,开皇十六年筑,今名仓城,高四丈,周回八里。并称内三城。然后,作为昔日的河东节度使和并州大都督、代北行营的驻地,又各自有形同牙城的所在,称之为小三城。
所以,周淮安完全可以理解在另一个时空线上的五代末期,明明已经占据了巨大优势的周太祖柴荣、宋太祖赵匡胤的多次北伐,面对如此河东第一坚城是如此绝望而无奈,最终只能引兵而退的心情了。
而最后接手的宋太宗赵光义,也是靠着二十万大军团团围困,并且在石岭关击败了辽国援军的情况下,才逼降了已无斗志的北汉小朝廷的军民百姓;然后,不惜代价拆除太原城墙而另起新城,也就可以理解了。
因为,这么一座堪比长安城之大,却有着山河之险的巨型都邑;就算是被打破城墙之后,依旧还有一重接一重的连环城防体系可为凭持,继续坚持战斗下去而拖延更多的时间。
一旦没有能够在气候最适宜的春秋两季及时拿下来。那真正进入冬天之后,那越过代北群山来自塞外蒙古高原的寒流,足以对部署在旷野当中的围城军队,造成可观的减员和削弱。
这也是眼下已经攻入河东腹地的太平军,所即将要面临的主要局面。因此,在唯一可以利用大规模水运的汾水之上,已经在风动一切的窗口期内,加急抢送各种过冬的物资和器械。
然而等到了冬天之后眼前还算顺利的战局,很可能就会迎来攻守异位的形势逆转;因为那些以沙陀人为首代北出身的军马,更习惯在北地严寒气候下作战的方式,有可能在冬天的间隙里采取反击。
这支主力人马并没有急于进攻北面北都所在的太原盆地,而是在大致扫荡了偌大的晋中平原南部之后,就(葛从周所率)开始稳步向西进军;优先合力解决掉晋中平原上最后一股成建制的抵抗力量;
同时,也是打通与东路出击的偏师汇合前的最后一点阻碍;因此,相比翻山越岭而来而缺少重型器械和装备,杨师厚为首的东路别遣军;直接沿着大大小小的平原和盆地推进的河东讨击军就要游刃有余的多了。
直接从河中讨击军转变而来的河东讨击军本部当中,相应的基本军事序列虽然并没有太大变化,但是许多番号和军序下的兵员,却是已经在补充和修整当中相继替换过了至少好几轮了。
而且,他们还配备和携行了太平军目前各条战线当中,最为充足的重型火器和其他装备器械;并且用许多中小型的水轮车船满载物资,直接从黄河进入汾水再源源不断的溯流而上;
因此,一旦作为控扼住重要节点的鼠雀谷南北关和介休城相继易手之后,他们就毫不犹豫借助陆路将拆分的车船构件,输运过相对狭窄而乱石遍布的谷道部分,而在通济桥外的河面上重新组装起来。
因此,在如此不计代价和成本的接力式“陆地行船”下,以累死摔伤住上千头大型牲畜为代价,仅仅是数天之后,来自汾水上游四通八达的河道支系,就成为了太平军可以加快进军和输运人员物资的最大便利了。
因此,当隆隆的试射和校准的炮声,在隰城的南面和西面相继响彻开来之后,李嗣源(邈佶烈)也率领着挑选出来的最后五千多名骑兵,也就此冲出北门奋力向着太原府方向突围而去。
因为作为一个普通中县的隰城城防,甚至还不如临汾大城那么的坚固和厚实;唯一具有的优势就是正好挡在了西北面的石州,通往晋中平原的谷道口附近,而属于某种意义上利于坚守和撤退两便的权衡。
然而,这一次紧随而至的两个太平突(轻)骑营和两个骑步营,却给李嗣源(邈佶烈)的突围之举遭了很大的麻烦和困扰;
由北地骑将出身的杨师厚专门训练出来的魔改版突骑兵,虽然在马力等方面依旧无法与这些充斥着生长于马背的代北健儿,或又是久经战阵之辈的河东骑兵,正面对阵中的多少上风和优势;
但是却是从另一方面灵活善用了马背上的火器,变相加强和补足了相应的短板、劣势。因此这些太平突骑,在隰城以北旷达的原野当中,以携行的掷弹和火铳分拨逐次的袭扰和牵制突围中的晋军。
而一旦晋军分兵出来与之对冲,少则与之周旋,多则就毫不犹豫的四散而走,然后将对手留给就近下马矩阵攒射的骑步营;而大多晋军骑兵往往不晓得厉害,直打猛冲过去就被数轮齐射排放,再交替近身投弹炸的人仰马翻。
然后,太平突骑再伺机得迅反身杀回,乘势掩杀、包抄和侧击其颓势败走之际,令其败不能复整旗鼓,溃乱不能合作一处,而鲜有全身而退不被击破者。
而如果晋军本部再度分兵来救援和接应,则骑步营则会依托坐骑就地变阵,成为若干个相互呼应而更加利于坚守的中空大阵;在放弃快速歼灭的打算下配合游走缠斗中突骑,进一步的缠拌住更多的晋军。
然后,等到更多人马追上来构成包抄和合围之势后,这些消耗了大量马力和精神,也失去了加速和冲击余地的敌骑,自然就是难免万事皆休了。
然后,籍着突骑营所制造出来的机会和拖延手段,又有骑步营的士卒会以更小的团、队为单位,灵活机动的跃进到进军前方所必经之路的桥渡、河口之地,而进行下一步的节节狙击和拦截。
因此,虽然李嗣源以身先士卒之勇的竭力左冲右突在前,击倒、打翻和驱散了不少太平骑卒,却是依旧没有能够挽回和改变,追随他的队伍在不断缩水当中的事实。
最终当他在隰城以北的文水城(今山西文水县),终于遇到李嗣本从祁县派来的接应人马,而合力发起一轮让追兵暂退的反击之后,身边就剩下不足四分之一的骑兵了。
尽管如此,他们甚至还不敢在文水城修整和过多停留。因为,缘着尚未开始冻结的汾水之上,太平军运载着数门炮位的小型车船,已经伴随着陆上急行军的部队追赶而至了。
最终,还是一场突然而至的风雪,打断太平军轮番交替的追击节奏,也彻底拯救了这支逃亡当中的残军。最终,太平军的先头止步在了交城(今山西交城),而失去了对方的踪迹。
与此同时的祁县城下,随着太谷水上鱼俪而至的车船,而兵临城下的另一路太平军(孟楷部),开始在风雪中进行例行的围城作业;祁县城内也再度开始暗流涌动起来。
——我是分割线——
而在关内,京畿道所属的咸阳境内。南北向的泾水与东西向的渭水交汇处,自古以来“泾渭分明”的历史典故发源地,亦是稀稀拉拉的雪花飘落而下。
周淮安也在巡查着刚刚建立投产未久的咸阳铁厂;也是未来关中产业布局的重要一环。要说起来,关中平原乃至京畿道内其实是不怎么产铁的,或者说说只有一些规模很小的贫铁矿。
但是位于关北的延、绥各州(神木、榆林),乃至更北边的盐州之地(鄂尔多斯),却是有着品质不错且储量丰厚的浅层或是露天煤矿。
而位于南方的兴元府(今陕西汉中)和商州(今陕西商洛)境内,也有相应储量的铁矿开采历史;因此,作为南北两向水陆转运的最终交汇处,咸阳境内就成为了成本核算和地理区位辐射上的最优选了。
而目前这片咸阳铁厂所能够生产出来的,也就是比传统锻铸技术更进一步而量大管够的粗铸钢和熟铁,主要是为了民用市场的需求,以及提供关内正在进行的环形轨道铺设所需的垫材。没错就是环形轨道。
相比水力资源比较丰富而河川遍布行船方便的南方地区,北方大平原上虽然也有许多,但是受到枯涨周期影响比较大,同时还有泥沙淤积和农业灌溉争水的问题;因此,对于水运通航环境并不算友好。
因此,在未来天然可能富集大量人口、物流和工业体系产业带的区以内,进行未雨绸缪的规划就势在必行了。只是在车船用的蒸气机械完全成熟,并且开始小型化而转入陆运之前,目前只能使用畜力拖曳而作为过渡。
然而在哐当作响的机械轰鸣声中,周淮安却是在暗自想着与河东战役相关的另一件事情。目前太平军已经深入河东镇腹地,占据除了少数个别孤立据点之外的太原府南部,最近一处距离北都也不过是二三十里的距离。
根据目前所掌握的情况。今太原有三城,府及晋阳县在西城,太原县在东城,汾水贯中城南流。《元和郡县图志》谓之外三郭;其中府城最大最老,故老传晋并州刺史刘琨筑。今按城高四丈,周回二十七里。
府城中又有三城,其一位于城西北角曰大明城,即古晋阳城也,《左传》言董安于所筑,高齐后帝于此置大明宫,因名大明城。城高四丈,周回四里。。
居中又一城,南面因大明城,西面连仓城,北面因州城,东魏孝静帝于此置晋阳宫,隋文帝更名新城,炀帝更置晋阳宫,城高四丈,周回七里。
西面又一城,东面连新城,西面北面因州城,开皇十六年筑,今名仓城,高四丈,周回八里。并称内三城。然后,作为昔日的河东节度使和并州大都督、代北行营的驻地,又各自有形同牙城的所在,称之为小三城。
所以,周淮安完全可以理解在另一个时空线上的五代末期,明明已经占据了巨大优势的周太祖柴荣、宋太祖赵匡胤的多次北伐,面对如此河东第一坚城是如此绝望而无奈,最终只能引兵而退的心情了。
而最后接手的宋太宗赵光义,也是靠着二十万大军团团围困,并且在石岭关击败了辽国援军的情况下,才逼降了已无斗志的北汉小朝廷的军民百姓;然后,不惜代价拆除太原城墙而另起新城,也就可以理解了。
因为,这么一座堪比长安城之大,却有着山河之险的巨型都邑;就算是被打破城墙之后,依旧还有一重接一重的连环城防体系可为凭持,继续坚持战斗下去而拖延更多的时间。
一旦没有能够在气候最适宜的春秋两季及时拿下来。那真正进入冬天之后,那越过代北群山来自塞外蒙古高原的寒流,足以对部署在旷野当中的围城军队,造成可观的减员和削弱。
这也是眼下已经攻入河东腹地的太平军,所即将要面临的主要局面。因此,在唯一可以利用大规模水运的汾水之上,已经在风动一切的窗口期内,加急抢送各种过冬的物资和器械。
然而等到了冬天之后眼前还算顺利的战局,很可能就会迎来攻守异位的形势逆转;因为那些以沙陀人为首代北出身的军马,更习惯在北地严寒气候下作战的方式,有可能在冬天的间隙里采取反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