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是曹叡已经心若死灰,他后宫那些数量庞大的美人难道是摆着好看的?
纵然是明君,有自己亲生儿子继位的可能的时候, 不管再怎么不合理的事情,他都能做得出来。
同样是无子而传位给宗室子的宋仁宗,在大臣们逼他立储、而他自己还不想放弃想要再努力一把生个自己的亲生儿子的时候,可是因为无子而与皇后夜半对泣啊!
仁宗他爹真宗也差点就绝嗣了,但是仁宗出生了,并且活了下来,当时眼见儿子养住了的真宗大喜过望,转眼就把养在宫里的宗室子又送了回去。
然而宋朝的情况和曹魏可不一样,宋朝虽然也是强敌环伺,但是当时的中原地区是安定了的,哪像曹魏,除了作为外敌的胡人,还和东吴、西蜀并立。
论动荡程度,曹魏现在的情况可比宋真宗后期、宋仁宗那时候复杂多了。
但是曹叡现在毕竟还是盛年,有哪个人会自己咒自己、认为自己会英年早逝的?普通人都不会这样想,更不用说曹叡这个皇帝了。
等到郭夫人十月怀胎,生下了皇子之后,曹叡更是同已经夭折的皇子殷出生时的旧例,大赦天下。
曹叡给他如今的独子取名为绍,乃继承之意,这名字一取,朝堂诸公并宗室都知晓,若是这个皇子能养得住,天子就要立他为继承人了。
当年天子长子曹囧、次子曹穆皆早殇之后,又有一皇子诞生,取名为殷,“殷,大也;众也”,皇子殷的名字的意思应当是取“众”的意思,说明天子当时还是希望自己能多子多福的,可是现在看来,天子的希望已经降低了不少,只希望皇子绍能成功长成,继承皇位也就是了。
想曹操与曹丕之时,子嗣众多,群臣需要忧心的是储君为诸公子中的谁,到了曹叡这一代,皇子们倒是不夺嫡了,但是就连正统的继承人都找不出一个来了。
青龙五年三月,天子宣布改元为景初,次月为景初元年四月。
而在皇子绍出生之后不久,夫人郭氏晋贵嫔,九月,皇后毛氏因窥伺帝踪的罪名失宠,并被赐死,十月,皇子绍生母郭氏晋皇后。
相比于历史上一直到曹叡病重之前才立郭氏为皇后,这辈子他可干脆利落得多,但是这也是很正常的事情,谁让郭皇后生了曹叡如今的独子皇子绍,母凭子贵呢?
然而他对自己宠爱了这么多年的毛皇后说赐死就赐死,虽说他是因为感到了被窥伺行踪以及身边侍从透露所在的不悦,但是也能说明这个人的薄情了。
同样是在景初元年,七月,乐浪公公孙渊叛,自立为燕王,置百官,立年号为绍汉,称臣于吴,乞其北伐;并册封边民,诱使鲜卑等胡部侵扰曹魏边境。
绍汉,也就是延续汉祚的意思,虽然用的是之前东吴与他们接触的时候册封“燕王”称号,但是公孙渊表示我是大汉王朝的代表人!
对于公孙渊臭不要脸地借用大汉的名义,名义上的正统的汉祚延续政权蜀汉表示:Excuse me?
被曹丕封为山阳公,死后曹叡重新给予皇帝谥号的汉孝献皇帝刘协的后人、现任曹魏山阳公表示:Excuse me?
其实辽东公孙渊这个反骨仔造反也算是早有预料,就连他哥都说过这哥们野心不小,只是曹叡就是没有采纳。
公孙渊的哥哥叫做公孙晃,因为任子制的原因在曹魏都城洛阳为官。
任子制呢,其实是西汉时期就有的一种制度,应该是西汉中后期出现的,任子制的出现基本上就宣告了门阀士族时代的来临,只不过那时候只是萌芽阶段,还不明显罢了,西汉和东汉中间的这段时期又经历了一次大洗牌,后患延后了许多才爆发。
《汉官仪》记载:“吏二千石以上,视事满三岁,得任同产若子一人为郎。”
什么意思呢?简单来说,你的父亲是两千石以上的高官,任职满三年,就能任用“同产若子”一人为郎官。
以司马师他们家举例好了,司马懿的官职就符合二千石以上这个条件,任职早就超过了三年,也就是说,作为司马懿的儿子,司马师天然就有机会成为郎官,从此进入官僚体系。
而得宠的官员们,子嗣出任的还不仅是郎官,什么太子洗马、太子中庶子,也就是未来皇帝的心腹,也是很正常的。
任子制发展到后来,虽然名义上规定只能荫封一个儿子,但是两三个儿子乃至于其余家人也是常有的事。
两汉时期出现诸多身在高位的外戚干政的情况,以及其后的门阀士族众多,任子制真的是功不可没啊,这和先秦时期的贵族传袭有很大程度上的相同之处啊!
而那些传承无数年的门阀士族,说起自己的祖上,一般都是两汉时期的高官,追根溯源,就是因为这个制度。
九品中正制发展到后期的下品无士族也大概是这么个意思,只不过比任子制出名罢了。
而公孙晃作为辽东太守公孙度的长孙、辽东太守公孙康的长子——是的,辽东作为公孙家族的基本盘,就是那么酷炫,走的父死子继这条路——辽东太守兼车骑将军、平郭侯公孙恭的大侄子,按理说应当是公孙家族的第一继承人。
虽然当初他爹公孙康死的时候他和弟弟的年纪都小,辽东群臣拥戴公孙恭为太守,但是公孙恭他因病丧失了生育能力,大家都知道他生不出孩子,只要公孙恭还想在死后有后代祭祀,那就得善待公孙康留下来的两个儿子,所以说,公孙晃的地位并没有因为他父亲的去世有很大的变化。
但是公孙晃的弟弟明显等不及,反正他的叔父公孙恭不能有自己的后代,公孙渊干脆在当初诸葛亮北伐、魏国迎战的时候推翻了他叔父,自任辽东太守,曹魏为了稳定后方,只能捏着鼻子认了这个事实。
当时公孙晃就频频上书,表示他弟狼子野心,是个反骨仔。
按照礼法,公孙恭没有自己的子嗣,继承人的顺序首先是公孙晃,其次才是公孙渊,虽然公孙晃有为了自己的权位的嫌疑,但是他频频对曹魏进行警告,表示他弟弟有不臣之心,也算是大魏的良臣了。
然而在公孙渊自立为燕王以后,勃然大怒的曹叡居然第一个要宰的就是公孙晃。
公孙晃以及朝中的一众公卿:陛下你真的还是清醒的吗?
虽然看起来曹叡有些过分,但是仔细想想,司马师倒觉得他倒是能理解曹叡为什么这么做。
公孙渊和他儿子已经上了曹魏的必死名单,公孙晃要是也死了,剩下一个不能拥有后代的公孙恭给曹魏当树立良好名声的招牌,既有了面子,又有了里子。
并不是说曹叡小题大做,而是公孙家族在辽东经营了三代人,死忠于他们的人不少,那么曹魏要是想后方稳定,就不能给那边的人留下希望。
但是后来经过一群人的劝说,曹叡改变了对公孙晃的处置,好歹他之前提醒了大魏那么多次,也算是心向大魏的忠臣,曹魏不能让臣子离心啊!
司马师:把人迁到一个偏远之地再慢慢地“幽死”还不如干脆利落地弄死他呢!
景初二年正月,曹叡召太尉司马懿由长安归洛阳,令其征辽东,同时,下达了一个出乎所有人意料的旨意:令司马师抚养皇子绍。
前朝汉灵帝刘宏就因为自己的儿子养不活,所以在何皇后生子后将皇子刘辩养于一个史姓道人家中,少帝刘辩登基之前也因此被称为史侯。
但是人家那好歹还是道士,有宗教依据的,把皇子养在一个因为浮华案而被贬谪、然后自动辞职的白身家中又算是怎么回事儿?
如果是对太尉司马懿表达信任的话,那为什么偏偏是司马师啊?
更何况,曹叡千里迢迢地将太尉从长安召回,令其征辽东,不少人认为这是他不信任的一种表现。
将司马懿调离原本的势力范围,令其远征,下一步就是分权了。
这个时候,一群公卿又将之前曹叡召司马师入宫的事情拿出来一起联想了。
难不成,是天子想起了幼年时的情谊,想要起复司马师了?
那么司马师起复了,其他的浮华诸士呢?
被迫接收了一个皇子的司马师:喵喵喵?
纵然是明君,有自己亲生儿子继位的可能的时候, 不管再怎么不合理的事情,他都能做得出来。
同样是无子而传位给宗室子的宋仁宗,在大臣们逼他立储、而他自己还不想放弃想要再努力一把生个自己的亲生儿子的时候,可是因为无子而与皇后夜半对泣啊!
仁宗他爹真宗也差点就绝嗣了,但是仁宗出生了,并且活了下来,当时眼见儿子养住了的真宗大喜过望,转眼就把养在宫里的宗室子又送了回去。
然而宋朝的情况和曹魏可不一样,宋朝虽然也是强敌环伺,但是当时的中原地区是安定了的,哪像曹魏,除了作为外敌的胡人,还和东吴、西蜀并立。
论动荡程度,曹魏现在的情况可比宋真宗后期、宋仁宗那时候复杂多了。
但是曹叡现在毕竟还是盛年,有哪个人会自己咒自己、认为自己会英年早逝的?普通人都不会这样想,更不用说曹叡这个皇帝了。
等到郭夫人十月怀胎,生下了皇子之后,曹叡更是同已经夭折的皇子殷出生时的旧例,大赦天下。
曹叡给他如今的独子取名为绍,乃继承之意,这名字一取,朝堂诸公并宗室都知晓,若是这个皇子能养得住,天子就要立他为继承人了。
当年天子长子曹囧、次子曹穆皆早殇之后,又有一皇子诞生,取名为殷,“殷,大也;众也”,皇子殷的名字的意思应当是取“众”的意思,说明天子当时还是希望自己能多子多福的,可是现在看来,天子的希望已经降低了不少,只希望皇子绍能成功长成,继承皇位也就是了。
想曹操与曹丕之时,子嗣众多,群臣需要忧心的是储君为诸公子中的谁,到了曹叡这一代,皇子们倒是不夺嫡了,但是就连正统的继承人都找不出一个来了。
青龙五年三月,天子宣布改元为景初,次月为景初元年四月。
而在皇子绍出生之后不久,夫人郭氏晋贵嫔,九月,皇后毛氏因窥伺帝踪的罪名失宠,并被赐死,十月,皇子绍生母郭氏晋皇后。
相比于历史上一直到曹叡病重之前才立郭氏为皇后,这辈子他可干脆利落得多,但是这也是很正常的事情,谁让郭皇后生了曹叡如今的独子皇子绍,母凭子贵呢?
然而他对自己宠爱了这么多年的毛皇后说赐死就赐死,虽说他是因为感到了被窥伺行踪以及身边侍从透露所在的不悦,但是也能说明这个人的薄情了。
同样是在景初元年,七月,乐浪公公孙渊叛,自立为燕王,置百官,立年号为绍汉,称臣于吴,乞其北伐;并册封边民,诱使鲜卑等胡部侵扰曹魏边境。
绍汉,也就是延续汉祚的意思,虽然用的是之前东吴与他们接触的时候册封“燕王”称号,但是公孙渊表示我是大汉王朝的代表人!
对于公孙渊臭不要脸地借用大汉的名义,名义上的正统的汉祚延续政权蜀汉表示:Excuse me?
被曹丕封为山阳公,死后曹叡重新给予皇帝谥号的汉孝献皇帝刘协的后人、现任曹魏山阳公表示:Excuse me?
其实辽东公孙渊这个反骨仔造反也算是早有预料,就连他哥都说过这哥们野心不小,只是曹叡就是没有采纳。
公孙渊的哥哥叫做公孙晃,因为任子制的原因在曹魏都城洛阳为官。
任子制呢,其实是西汉时期就有的一种制度,应该是西汉中后期出现的,任子制的出现基本上就宣告了门阀士族时代的来临,只不过那时候只是萌芽阶段,还不明显罢了,西汉和东汉中间的这段时期又经历了一次大洗牌,后患延后了许多才爆发。
《汉官仪》记载:“吏二千石以上,视事满三岁,得任同产若子一人为郎。”
什么意思呢?简单来说,你的父亲是两千石以上的高官,任职满三年,就能任用“同产若子”一人为郎官。
以司马师他们家举例好了,司马懿的官职就符合二千石以上这个条件,任职早就超过了三年,也就是说,作为司马懿的儿子,司马师天然就有机会成为郎官,从此进入官僚体系。
而得宠的官员们,子嗣出任的还不仅是郎官,什么太子洗马、太子中庶子,也就是未来皇帝的心腹,也是很正常的。
任子制发展到后来,虽然名义上规定只能荫封一个儿子,但是两三个儿子乃至于其余家人也是常有的事。
两汉时期出现诸多身在高位的外戚干政的情况,以及其后的门阀士族众多,任子制真的是功不可没啊,这和先秦时期的贵族传袭有很大程度上的相同之处啊!
而那些传承无数年的门阀士族,说起自己的祖上,一般都是两汉时期的高官,追根溯源,就是因为这个制度。
九品中正制发展到后期的下品无士族也大概是这么个意思,只不过比任子制出名罢了。
而公孙晃作为辽东太守公孙度的长孙、辽东太守公孙康的长子——是的,辽东作为公孙家族的基本盘,就是那么酷炫,走的父死子继这条路——辽东太守兼车骑将军、平郭侯公孙恭的大侄子,按理说应当是公孙家族的第一继承人。
虽然当初他爹公孙康死的时候他和弟弟的年纪都小,辽东群臣拥戴公孙恭为太守,但是公孙恭他因病丧失了生育能力,大家都知道他生不出孩子,只要公孙恭还想在死后有后代祭祀,那就得善待公孙康留下来的两个儿子,所以说,公孙晃的地位并没有因为他父亲的去世有很大的变化。
但是公孙晃的弟弟明显等不及,反正他的叔父公孙恭不能有自己的后代,公孙渊干脆在当初诸葛亮北伐、魏国迎战的时候推翻了他叔父,自任辽东太守,曹魏为了稳定后方,只能捏着鼻子认了这个事实。
当时公孙晃就频频上书,表示他弟狼子野心,是个反骨仔。
按照礼法,公孙恭没有自己的子嗣,继承人的顺序首先是公孙晃,其次才是公孙渊,虽然公孙晃有为了自己的权位的嫌疑,但是他频频对曹魏进行警告,表示他弟弟有不臣之心,也算是大魏的良臣了。
然而在公孙渊自立为燕王以后,勃然大怒的曹叡居然第一个要宰的就是公孙晃。
公孙晃以及朝中的一众公卿:陛下你真的还是清醒的吗?
虽然看起来曹叡有些过分,但是仔细想想,司马师倒觉得他倒是能理解曹叡为什么这么做。
公孙渊和他儿子已经上了曹魏的必死名单,公孙晃要是也死了,剩下一个不能拥有后代的公孙恭给曹魏当树立良好名声的招牌,既有了面子,又有了里子。
并不是说曹叡小题大做,而是公孙家族在辽东经营了三代人,死忠于他们的人不少,那么曹魏要是想后方稳定,就不能给那边的人留下希望。
但是后来经过一群人的劝说,曹叡改变了对公孙晃的处置,好歹他之前提醒了大魏那么多次,也算是心向大魏的忠臣,曹魏不能让臣子离心啊!
司马师:把人迁到一个偏远之地再慢慢地“幽死”还不如干脆利落地弄死他呢!
景初二年正月,曹叡召太尉司马懿由长安归洛阳,令其征辽东,同时,下达了一个出乎所有人意料的旨意:令司马师抚养皇子绍。
前朝汉灵帝刘宏就因为自己的儿子养不活,所以在何皇后生子后将皇子刘辩养于一个史姓道人家中,少帝刘辩登基之前也因此被称为史侯。
但是人家那好歹还是道士,有宗教依据的,把皇子养在一个因为浮华案而被贬谪、然后自动辞职的白身家中又算是怎么回事儿?
如果是对太尉司马懿表达信任的话,那为什么偏偏是司马师啊?
更何况,曹叡千里迢迢地将太尉从长安召回,令其征辽东,不少人认为这是他不信任的一种表现。
将司马懿调离原本的势力范围,令其远征,下一步就是分权了。
这个时候,一群公卿又将之前曹叡召司马师入宫的事情拿出来一起联想了。
难不成,是天子想起了幼年时的情谊,想要起复司马师了?
那么司马师起复了,其他的浮华诸士呢?
被迫接收了一个皇子的司马师:喵喵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