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李家的皇帝原先还假托自己是陇西李氏的一支,就和前朝的杨氏皇帝强调自己出身于弘农杨氏一样,其实那些家族心里都是门儿清的。
陇西李氏不承认李唐皇族攀附的身份,太宗李世民曾经想为自己的爱子李承乾——当时这可怜的娃还不是废太子,还是个有爹疼、有娘爱、爹娘俱在的幸福太子——聘一位高门士族出身的贵女来当太子妃,结果人家冷艳高贵地表示不和你们玩。
李世民:哦,那我也不和你们玩好了。
从那个时候起,李唐皇族其实就站在打击士族的第一线,不过毕竟士族掌握了大量的政治资源,而且这么多年下来,许多人其实都心慕士族的风采,因此李世民只能选择联合大部分打击少部分的策略,将目标对准了五姓七望,还出台了包括不准这几个家族之间相互联姻的一系列政策,只可惜,李唐官方越是打压,人家的声望和地位就越重。
当然了,李世民当时的手段还是起了很大的作用的,没看见后来新立的太子李治,他的发妻就是太原王氏出身吗?
不过皇室和士族的角力并没有停止,时至今日,看见李隆基拟给李源的王妃名单里,除了先朝的一些公主们与驸马所出的子嗣或者孙女、曾孙女,还有诸多的门阀士族的存在,李世民等人依然会黑脸。
士族们乐意将自家的女儿嫁给皇室,让皇室的血脉中掺杂士族的基因,却很少有士族愿意迎娶公主。
虽然有李唐的公主们大多数都很彪悍的原因在,但是追根究底,不过是他们不乐意见到皇室的手伸到他们的家族内部去罢了。
除了睿宗李旦是刚刚殡天就被吸到了李源的身边的,其他的先帝们都在地府待过,了解了李唐皇朝那悲催的未来,某些应当是在未来发生的事情,他们也是了解的。
大唐后辈的皇帝里,有一位庙号是文宗的,他在位的时候,向宰相郑覃请求联姻,希望能将郑相的孙女嫁于皇太子为太子妃,按理来说,此事乃是殊为荣宠之事,但是郑相很有个性地拒绝了皇帝,转而将孙女嫁给了同样出身于五姓七望的崔氏的一个九品小官。
此事惹得文宗皇帝大为感慨:我家两百年天子,顾不及崔、卢耶?
文宗皇帝在位的时候,大唐已经走了很久的下坡路了,但是他依然为自家的辉煌而自豪,看那些豪族不顺眼,而在李源身边飘着的这些先帝,除了中宗李显和睿宗李旦脾气软和一点外,其他四位都不是好惹的。
认为高宗李治很软和,对他的印象只有一个武则天他老公的人们,可以细想一下,儿子夺了父妾最后还将她立为皇后的,可就李治这么一位,而且虽然李治的形象塑造得很不错,但是亲舅舅长孙无忌的势力是他亲自大力扶持武氏干掉的,所以他绝对不是一朵单纯的小白花。
四位不好惹的先帝加上两位虽然脾气软和、但是同样看不大惯那些装腔作势的高门士族的先帝,在他们的包围下,李源虽然年幼,但是依然表达了自己的态度,在阿耶给他预拟的王妃人选里,选了家世中等的一位,当然了,那张纸上的中等家世,已经是很高的门第了。
李源的未来王妃出身京兆韦氏,属于韦、裴、柳、薛这关中四大名门中的一门。
京中有俚语,言称“城南韦杜,去天尺五”,极言韦杜二家之兴盛。
李源选择的这位王妃出身京兆韦氏郧公房,在族中行十二,称十二娘,和开元二年在贬所去世的郇国公韦安石有着较近的亲缘关系,不过只看现状的话,他们这一脉的现状显然不太好,也就是说,李源选择的这位王妃,出身是够格的,但是能支持他的力量其实没有多少。
李源这么选择也是经过了深思熟虑的,关中地区,关陇贵族以及门阀的力量肯定不弱,他要向世家门阀示好,也得选择好方向,是选择名气最大的五姓七望,还是选择关中这一带的地头蛇,答案已经不言自明了。
开元十八年,李源元服。
对于李源来说,元服既重要又不重要,事实上,李隆基对自己的一众子嗣防备得太过严密了,即使皇子们都在慢慢长成,也都显露出了各个方面的才能,李隆基依然没有让他们入朝参政的打算,十王宅这个坊区与其说是皇子们的聚居区,倒不如说是他们的囚困他们的牢狱。
正是这一年,奚、契丹等进犯大唐东北边境。
因为忠王李浚领朔方节度使,所以在名义上,他是需要为君分忧的。
但是在这些由诸王遥领节度使的地方,节度副使才是真正的掌权人,诸王只是有个好听的名号罢了。
所以在天子下达“以忠王浚为河北道元帅,信安王祎为副帅,御史大夫李朝隐、京兆尹裴伷先等八总管讨伐契丹等兵”的旨意的时候,没人觉得意外。
虽然名义上是忠王李浚这个皇子领军,但是实际上,真正做主帅的人是如今宗室中的名将信安郡王李祎——这位是吴王李恪之孙,在血缘上,和当今天子已经有一定的间隔了——忠王只不过是被分配去分润功劳罢了。
而这种默认的配置,却被将将元服的夏王李源,一封奏疏给破坏了。
李源上密折于天子,请求随军出征。
作者有话要说: 感觉自己已经是一条咸鱼了QAQ最近没灵感,so sad
第150章 引导
李源的密折一上, 天子还没发话呢,他的母亲武惠妃就忍不住了。
对于武惠妃来说, 李源是她诸子中最受看重的一个,也最为聪慧,在朝臣中的口碑也最好, 虽然做过一些下她面子的事, 但是武惠妃知道,这都是这个孩子在为未来做准备。
她膝下如今有四子三女,女儿们受她熏陶较多,况且大唐的公主历来在外面就有飞扬跋扈之名, 少有不热衷于参与朝政的,但是儿子方面,就有所不如了。
安王李敏和寿王李清幼时因为身体原因寄养在宫外,想来以天子的那两位兄弟的谨小慎微, 也不会教他们谋夺皇位的东西,对他们的野心更是尽可能地打消。
幼子盛王李沐年纪实在是太小了,他排行二十一,前头的兄长无数,而且还有三个同母兄长,机会微乎其微。
正是因为后头的这几个儿子都没有成为太子的野望,或者说他们的觉悟还不够, 相比之下,夏王李源掩藏在表面下的打算就显得难能可贵了。
武惠妃支持李源,但是并不代表她愿意看着李源去做在她看来一点保障都没有的事情。
李隆基防备近支亲族, 尤其是兄弟和子嗣,兵权显然是很棘手的东西,对于李源来说,贸然提出这个建议,不一定能得到好处,还可能惹来一身腥。
但是不试试又怎么能知道呢?
李源既然敢提出这个建议来,那自然就已经做好了准备,数年前,李渊上了李隆基的身,可不仅仅是扮演了一会儿现任天子那么简单,对于李隆基私底下的不为人知的一些布置,他们也是清楚的。
更何况,李源是李隆基的爱子,这就意味着他有更多和李隆基接触的机会。
和那些入住十王宅后就少有踏足宫禁的诸王不同,李源常被唤进宫见阿耶和阿娘——王皇后死后,李隆基立武惠妃为后不成,但是也没有再立皇后,可以说,如今掌控着后宫诸多事务的武惠妃是无冕之后,于是李隆基要求了之后,武惠妃也就顺水推舟,让一众子女称她为阿娘,而不是从前的阿姨,这也算是变相地提醒李隆基,是否要再争取一把,给武惠妃一个真正的主母的名分——与李隆基见面的次数,说得夸张一点,比太子要多多了。
因此,他上奏疏后不久,李隆基就将他唤进宫去了。
还是照从前的惯例,父子俩一同用饭,两碗带着青色的“乌饭”——此饭又有所谓青精饭之名,同后世的微带绿色,炊时有香的碧粳米很是相似,不过并非原本就是这种颜色,而是以
某种树的树汁染就的,京中本无这种吃法,不过近段时间皇帝没胃口,底下人才将这些送上来,让他老人家尝个新鲜罢了,米也不是民间用的那种了,原料已经彻头彻尾地换了一遍,不过李源又不需要做饭,自然也没怎么关心——还有诸多香甜可口的珍馐佳肴,让人一看就食指大动。
不过皇宫里的人,自小就是锦衣玉食,宫中的膳局将这些菜肴做得再怎么精美,也吸引不了天子和李源的目光。
他们俩今日的目的,本就不是为了用餐的。
“九郎,你如今不过堪堪元服,怎么就想着去外边吃苦去了呢?军中可不比宫中,没你想的那么简单。”
李隆基也没有一上来就叱责李源,而是好声好气地与他说道。
李源自然不可能向他说明真正的情况,历代先帝在他的身边日以继夜地教授他帝王之道,他自小就被灌输了为皇为帝的观念,这些,怎么可能告诉现任天子?
他对自己的目标很清晰,如今他已经元服,虽然尚未娶妃,却已经能算是成人了,已经可以开始正式行动了。
陇西李氏不承认李唐皇族攀附的身份,太宗李世民曾经想为自己的爱子李承乾——当时这可怜的娃还不是废太子,还是个有爹疼、有娘爱、爹娘俱在的幸福太子——聘一位高门士族出身的贵女来当太子妃,结果人家冷艳高贵地表示不和你们玩。
李世民:哦,那我也不和你们玩好了。
从那个时候起,李唐皇族其实就站在打击士族的第一线,不过毕竟士族掌握了大量的政治资源,而且这么多年下来,许多人其实都心慕士族的风采,因此李世民只能选择联合大部分打击少部分的策略,将目标对准了五姓七望,还出台了包括不准这几个家族之间相互联姻的一系列政策,只可惜,李唐官方越是打压,人家的声望和地位就越重。
当然了,李世民当时的手段还是起了很大的作用的,没看见后来新立的太子李治,他的发妻就是太原王氏出身吗?
不过皇室和士族的角力并没有停止,时至今日,看见李隆基拟给李源的王妃名单里,除了先朝的一些公主们与驸马所出的子嗣或者孙女、曾孙女,还有诸多的门阀士族的存在,李世民等人依然会黑脸。
士族们乐意将自家的女儿嫁给皇室,让皇室的血脉中掺杂士族的基因,却很少有士族愿意迎娶公主。
虽然有李唐的公主们大多数都很彪悍的原因在,但是追根究底,不过是他们不乐意见到皇室的手伸到他们的家族内部去罢了。
除了睿宗李旦是刚刚殡天就被吸到了李源的身边的,其他的先帝们都在地府待过,了解了李唐皇朝那悲催的未来,某些应当是在未来发生的事情,他们也是了解的。
大唐后辈的皇帝里,有一位庙号是文宗的,他在位的时候,向宰相郑覃请求联姻,希望能将郑相的孙女嫁于皇太子为太子妃,按理来说,此事乃是殊为荣宠之事,但是郑相很有个性地拒绝了皇帝,转而将孙女嫁给了同样出身于五姓七望的崔氏的一个九品小官。
此事惹得文宗皇帝大为感慨:我家两百年天子,顾不及崔、卢耶?
文宗皇帝在位的时候,大唐已经走了很久的下坡路了,但是他依然为自家的辉煌而自豪,看那些豪族不顺眼,而在李源身边飘着的这些先帝,除了中宗李显和睿宗李旦脾气软和一点外,其他四位都不是好惹的。
认为高宗李治很软和,对他的印象只有一个武则天他老公的人们,可以细想一下,儿子夺了父妾最后还将她立为皇后的,可就李治这么一位,而且虽然李治的形象塑造得很不错,但是亲舅舅长孙无忌的势力是他亲自大力扶持武氏干掉的,所以他绝对不是一朵单纯的小白花。
四位不好惹的先帝加上两位虽然脾气软和、但是同样看不大惯那些装腔作势的高门士族的先帝,在他们的包围下,李源虽然年幼,但是依然表达了自己的态度,在阿耶给他预拟的王妃人选里,选了家世中等的一位,当然了,那张纸上的中等家世,已经是很高的门第了。
李源的未来王妃出身京兆韦氏,属于韦、裴、柳、薛这关中四大名门中的一门。
京中有俚语,言称“城南韦杜,去天尺五”,极言韦杜二家之兴盛。
李源选择的这位王妃出身京兆韦氏郧公房,在族中行十二,称十二娘,和开元二年在贬所去世的郇国公韦安石有着较近的亲缘关系,不过只看现状的话,他们这一脉的现状显然不太好,也就是说,李源选择的这位王妃,出身是够格的,但是能支持他的力量其实没有多少。
李源这么选择也是经过了深思熟虑的,关中地区,关陇贵族以及门阀的力量肯定不弱,他要向世家门阀示好,也得选择好方向,是选择名气最大的五姓七望,还是选择关中这一带的地头蛇,答案已经不言自明了。
开元十八年,李源元服。
对于李源来说,元服既重要又不重要,事实上,李隆基对自己的一众子嗣防备得太过严密了,即使皇子们都在慢慢长成,也都显露出了各个方面的才能,李隆基依然没有让他们入朝参政的打算,十王宅这个坊区与其说是皇子们的聚居区,倒不如说是他们的囚困他们的牢狱。
正是这一年,奚、契丹等进犯大唐东北边境。
因为忠王李浚领朔方节度使,所以在名义上,他是需要为君分忧的。
但是在这些由诸王遥领节度使的地方,节度副使才是真正的掌权人,诸王只是有个好听的名号罢了。
所以在天子下达“以忠王浚为河北道元帅,信安王祎为副帅,御史大夫李朝隐、京兆尹裴伷先等八总管讨伐契丹等兵”的旨意的时候,没人觉得意外。
虽然名义上是忠王李浚这个皇子领军,但是实际上,真正做主帅的人是如今宗室中的名将信安郡王李祎——这位是吴王李恪之孙,在血缘上,和当今天子已经有一定的间隔了——忠王只不过是被分配去分润功劳罢了。
而这种默认的配置,却被将将元服的夏王李源,一封奏疏给破坏了。
李源上密折于天子,请求随军出征。
作者有话要说: 感觉自己已经是一条咸鱼了QAQ最近没灵感,so sad
第150章 引导
李源的密折一上, 天子还没发话呢,他的母亲武惠妃就忍不住了。
对于武惠妃来说, 李源是她诸子中最受看重的一个,也最为聪慧,在朝臣中的口碑也最好, 虽然做过一些下她面子的事, 但是武惠妃知道,这都是这个孩子在为未来做准备。
她膝下如今有四子三女,女儿们受她熏陶较多,况且大唐的公主历来在外面就有飞扬跋扈之名, 少有不热衷于参与朝政的,但是儿子方面,就有所不如了。
安王李敏和寿王李清幼时因为身体原因寄养在宫外,想来以天子的那两位兄弟的谨小慎微, 也不会教他们谋夺皇位的东西,对他们的野心更是尽可能地打消。
幼子盛王李沐年纪实在是太小了,他排行二十一,前头的兄长无数,而且还有三个同母兄长,机会微乎其微。
正是因为后头的这几个儿子都没有成为太子的野望,或者说他们的觉悟还不够, 相比之下,夏王李源掩藏在表面下的打算就显得难能可贵了。
武惠妃支持李源,但是并不代表她愿意看着李源去做在她看来一点保障都没有的事情。
李隆基防备近支亲族, 尤其是兄弟和子嗣,兵权显然是很棘手的东西,对于李源来说,贸然提出这个建议,不一定能得到好处,还可能惹来一身腥。
但是不试试又怎么能知道呢?
李源既然敢提出这个建议来,那自然就已经做好了准备,数年前,李渊上了李隆基的身,可不仅仅是扮演了一会儿现任天子那么简单,对于李隆基私底下的不为人知的一些布置,他们也是清楚的。
更何况,李源是李隆基的爱子,这就意味着他有更多和李隆基接触的机会。
和那些入住十王宅后就少有踏足宫禁的诸王不同,李源常被唤进宫见阿耶和阿娘——王皇后死后,李隆基立武惠妃为后不成,但是也没有再立皇后,可以说,如今掌控着后宫诸多事务的武惠妃是无冕之后,于是李隆基要求了之后,武惠妃也就顺水推舟,让一众子女称她为阿娘,而不是从前的阿姨,这也算是变相地提醒李隆基,是否要再争取一把,给武惠妃一个真正的主母的名分——与李隆基见面的次数,说得夸张一点,比太子要多多了。
因此,他上奏疏后不久,李隆基就将他唤进宫去了。
还是照从前的惯例,父子俩一同用饭,两碗带着青色的“乌饭”——此饭又有所谓青精饭之名,同后世的微带绿色,炊时有香的碧粳米很是相似,不过并非原本就是这种颜色,而是以
某种树的树汁染就的,京中本无这种吃法,不过近段时间皇帝没胃口,底下人才将这些送上来,让他老人家尝个新鲜罢了,米也不是民间用的那种了,原料已经彻头彻尾地换了一遍,不过李源又不需要做饭,自然也没怎么关心——还有诸多香甜可口的珍馐佳肴,让人一看就食指大动。
不过皇宫里的人,自小就是锦衣玉食,宫中的膳局将这些菜肴做得再怎么精美,也吸引不了天子和李源的目光。
他们俩今日的目的,本就不是为了用餐的。
“九郎,你如今不过堪堪元服,怎么就想着去外边吃苦去了呢?军中可不比宫中,没你想的那么简单。”
李隆基也没有一上来就叱责李源,而是好声好气地与他说道。
李源自然不可能向他说明真正的情况,历代先帝在他的身边日以继夜地教授他帝王之道,他自小就被灌输了为皇为帝的观念,这些,怎么可能告诉现任天子?
他对自己的目标很清晰,如今他已经元服,虽然尚未娶妃,却已经能算是成人了,已经可以开始正式行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