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章 战争与流民
夏国边疆邺城, 面对北猛国近几个月来接连不断的骚扰掠夺, 边疆的百姓和战士们苦不堪言,城外的村子在烧杀掠夺之下,村民们死的死、跑的跑,而边陲城市里的防卫御敌工作也应对艰难。
安居乐业了数十载夏国的军队在政治斗争中被抹净了锐气, 剩下的大多都是为了混口饭吃的兵油子,从小生长在马背上的北猛骑兵们一波冲锋过去就能轻而易举的冲散夏国军队,缺少正面作战经验的兵油子们常常枉顾军纪四处乱逃。在正面交锋的战场上夏国军队往往是败北的结局,只有退回城内守城防卫。
然而,最近城外的北猛国兵力大增,这么下去怕会形成围城之势。一时之下接纳了周边大部分村镇避灾居民的邺城压力大增, 粮草消耗不起不说, 守城的器械也难以得到补充,真要这么下去,要不了几天邺城便会成为一座孤城,距离被困死之日不远了。
幸而,夏国的统治阶层没有听信主和派的说辞, 往边关增了援兵。
老皇帝年纪大了没有充足的精力来协调兵力调遣和部署的问题,但也不想晚节不保, 临了被史官落下一笔丧失国土的恶名,便在多方权衡下派了自己的三儿子前去边关组织战事。
一边, 随军将领萧炙拿了调兵遣将的虎符以八百里加急的速度往各地的军营送上增援兵力的指令,整合各地兵力奔赴邺城。
另一边,早已做好心理准备的三皇子带着匆忙赶制的秘密武器, 以及少量兵马从轻出发,离了京城便快速往邺城方向奔去,并向在途中经过的几座粮储富足的城市征集粮草。
等萧炙的先行兵力赶到时,邺城已经被围半个月了,正是粮尽力竭之时,而增援的十万大军的策马声、号角声以及飘动的大旗鼓舞着城内的士兵和百姓,里应外合下,北猛敌军避其锋芒,溃了围兵,向北地退离一射之地,整合大军。
至此,两军对垒,战事胶着,成拉锯态。
夏国,邺城大营。
“殿下,首批反曲复合弓经试用在骑兵营中反响最好,可以作为一只奇兵突袭的时候出其不意,且在守城巡卫兵中也会有大用。”
虽然对反曲复合弓的威力心知肚明,但只要一想到它在战场上发挥真正为例威力的时刻,萧炙便忍不住心血澎湃。
“既如此,本王便将这批弓箭交给你了,相信你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至于城防……反攻之战的时机依然尚未成熟,既然敌军愿意这么耗着,我们便陪他耗。”三皇子将目光从周边城市地图上移开,望着敌军军营的方向目漏寒光。
“殿下,这怕是京城那边的阴谋,他们连通外敌将殿下困在邺城,京城怕是会日久生变……”
当初三殿下被派出京城抵御外敌之事,并非仅仅是三殿下不得已之下的自请领命,而是多方博弈的结果,其中自然少不得各位殿下的推波助澜,但谁又能百分百肯定没有皇帝的暗中推动呢?
若其中真有皇帝的手笔,那么,这位陛下的心思可就深不可测了,各位皇子们的伎俩难保不被看透。但皇帝的身体情况确实是到了堪忧的境地,如此,不到最后谁都不会知道自己会不会是被反将一军的那一个。
这是一场押上性命生死瞬间的豪赌。
“所以,我们需要一场一战定胜负的大仗,不仅要彻底击溃北猛军,还要保留回京护驾的兵力……”
三皇子的话让萧炙心中一凛,猛地一下子想到了前些天李家送来的那批连击弩,而三殿下势在必得的语气让他不自觉地想起了那个被他牵连却又总是给他无尽惊喜的少年,心情竟有些复杂,既心喜于何宁为他们带来的巨大助力,又难免担忧这个不愿牵扯进朝堂之争的少年越陷越深。
就这样,明面上三皇子身陷边关邺城的战事上,与北猛敌军三天一小战五天一大战。夏军拿这群在边境线上抢了就跑的北猛军无可奈何,而北猛军明知邺城有监军的夏国三皇子却也对龟缩在城内的夏国兵将无可奈何。
胶着的战事一直持续到即将入冬,北猛国打着捞一大票的算盘,夏国京城的局势也到了瞬息万变的关键时刻,三皇子终于等到了所谓的时机。
到了冬天,北猛军意在抢掠,无心恋战;京城局势紧张各方对边关战事的关注也有所降低;重要的是,经过长达半年的制造和积累,三皇子手中的连击弩已经成了规模,这批大杀器也有了影响战局的能力。
天时地利人和下,夏军趁着敌军分散兵力往周边村镇烧杀掠夺,成功地分化吞噬了这些敌军精兵。
一直以来拿北猛骑兵没办法的夏军在连击弩的武力支持下,不仅打乱了骑兵一泻千里的冲势,有的甚至能穿透重骑兵厚厚的盔甲,最不济也能将这些骑兵击落下马,而等着这些落马骑兵的便是夏国步兵的锋矛和利刃。
同时,邺城城门外,派出了大部分精兵的北猛大营也遭到了夏军的疯狂回击,再加上从夜里便埋伏在大营两翼的兵力,夏军不仅击溃了北猛大营,还一路追杀到草原内部才罢休。
周边各国虎视眈眈下,夏猛两国的兵力相峙却以一场突然而迅速的大战做了结尾,北猛国大败而逃,夏国大胜,领土向北扩张百里。周边看热闹不嫌事大并伺机而动的诸国跌破了眼镜(若果有的话),也暗暗收了到夏国打秋风的打算,一副静观其变的样子,私下里却用尽办法打探夏国的底细。
大胜而归的夏军在三皇子的调遣整顿下,留下了足以稳定边境的兵力部署,带着剩余的经历了战火洗礼的两万大军打着“清君侧”的口号往京城赶去。
这两万精兵中大部分都是地方军,战事结束后本该大部队回编制地,小部分才有机会进京听赏,但此刻,稍有脑子的将领都不会讲什么回编制地的话,这一趟若是成了便有了从龙之功,名留青史的机会谁不想拼一拼呢?
……北李村……
夏国与北猛国的战事波及的不仅是边陲城镇,中原内陆因粮草充实土地肥沃成了流民们的首选之地。
这一年从夏季开始伊旸城内外的流民一天比一天多,仅凭富户施粥布粮远远不能满足流民的生存需求,知府只得一边将流民向周边内陆城市输送,一边召集下属县令商议流民的安置问题。
定中镇中也安置了大量的流民,虽然县令可以征召流民修路、修桥、修城墙等,为他们提供果腹的食物,但镇中可以提供的工作机会有限,且高强度的工作仅能征召年轻力壮的流民,而那些家中没有青壮年的幼儿和老人便面临乞讨的境地。
幸而,最近北李村何家的流水线作业提供了大量的工作机会,稍有木工手艺的流民也多了一处生存之地。
而且,随着夏季的深/入,北李村以及周边几个村子的西瓜也到了成熟的时候,村子里的人手一下子紧张了起来,节省惯了的村民也愿意支付些吃食来雇佣流民来看守瓜地、采摘西瓜。
然而,热闹的夏季带来的不仅仅是收获,还有疾病。
大批聚集在一处的流民,生存下来已经很是艰难了,生活环境根本没有最基本的卫生保障。令人堪忧的卫生状况再加上炎热的夏季,很是有利于细菌和病毒的产生及传播。而身处恶略的生产环境中,本就十分瘦弱的流民更容易生病,那些生了病又得不到及时医治的病患,不仅自己痛苦,还会成为传播疾病的病源。
古往今来,天灾和战乱总是能轻易地使人们丧失家园,从而流离失所,产生大批的流民。这些聚集的流民若没有及时得到良好的疏导,往往会给这些区域带来各种令人头痛的灾难,其中传播力强,杀伤力大的“瘟疫”更是令人闻之丧胆。
这些所谓的“瘟疫”也许是流行性感冒,也许是疟疾等等,这些或许在现代看来十分常见或普通的疾病,在这个时候却是死神手中收割生命的镰刀。
好在,伊旸城知府是以为老练的实干派政客,知晓其中利害,早已派人时刻关注着流民的动态,更是在一开始就组织了人手及时处置了病死的尸体。
如今,流民越聚越多,庞大的基数导致病患的人数十分“可观”,一刻也不得闲的知府得知消息,赶紧放下手头的工作,组织人手隔离病患,通知下属县城做好预防工作。
去过一次定中镇交货、采购木料的何宁也意识到了疾病的传播问题,相对于周边的其他村镇来说,北李村容纳的流民更多,也更容易出现问题,传染病的问题再重视都不为过。因此,一回到村子,何宁便和何大爷深谈了一番。
第二日,带着何宁从镇上带回来的好酒何大爷便往村长家走去,吃了顿几个小时的晚饭。
之后,北李村对招来的流民帮工便多了一项保持日常卫生的要求,更是号召村民们将瓜地里守夜的草棚让给露宿野外的流民,无形中达到了分散流民的效果。
何家在何宁的重视下更是采取了许多令村民们费解的行为,不说请了流民天天清扫牲畜的圈棚,又是铺干草又是撒石灰粉的,甚至还天天在家中烧一个时辰的醋。
这让路过何家闻到浓浓醋酸味儿的村民们,无不为他们这般奢侈的做法摇头叹息。一边腹诽何家近几年赚了钱但花钱的速度堪比流水,实在不会过日子;一边又暗暗思忖村长大会上讲的预防传染病事项。
一开始村民们是不在意的,但见何家这般重视,嗤笑他们大惊小怪的同时,不免有些怀疑,何家是有什么他们所不知道的小道消息吗?实际情况真的有这般严重吗?
人就是这么奇怪,别人摆明着讲的话不愿信,反而相信自己的猜疑。
不过,猜疑的结果导致村民们更加重视了卫生,倒是好事一件。
然而,流民带来的不只是传染病的问题……
夏国边疆邺城, 面对北猛国近几个月来接连不断的骚扰掠夺, 边疆的百姓和战士们苦不堪言,城外的村子在烧杀掠夺之下,村民们死的死、跑的跑,而边陲城市里的防卫御敌工作也应对艰难。
安居乐业了数十载夏国的军队在政治斗争中被抹净了锐气, 剩下的大多都是为了混口饭吃的兵油子,从小生长在马背上的北猛骑兵们一波冲锋过去就能轻而易举的冲散夏国军队,缺少正面作战经验的兵油子们常常枉顾军纪四处乱逃。在正面交锋的战场上夏国军队往往是败北的结局,只有退回城内守城防卫。
然而,最近城外的北猛国兵力大增,这么下去怕会形成围城之势。一时之下接纳了周边大部分村镇避灾居民的邺城压力大增, 粮草消耗不起不说, 守城的器械也难以得到补充,真要这么下去,要不了几天邺城便会成为一座孤城,距离被困死之日不远了。
幸而,夏国的统治阶层没有听信主和派的说辞, 往边关增了援兵。
老皇帝年纪大了没有充足的精力来协调兵力调遣和部署的问题,但也不想晚节不保, 临了被史官落下一笔丧失国土的恶名,便在多方权衡下派了自己的三儿子前去边关组织战事。
一边, 随军将领萧炙拿了调兵遣将的虎符以八百里加急的速度往各地的军营送上增援兵力的指令,整合各地兵力奔赴邺城。
另一边,早已做好心理准备的三皇子带着匆忙赶制的秘密武器, 以及少量兵马从轻出发,离了京城便快速往邺城方向奔去,并向在途中经过的几座粮储富足的城市征集粮草。
等萧炙的先行兵力赶到时,邺城已经被围半个月了,正是粮尽力竭之时,而增援的十万大军的策马声、号角声以及飘动的大旗鼓舞着城内的士兵和百姓,里应外合下,北猛敌军避其锋芒,溃了围兵,向北地退离一射之地,整合大军。
至此,两军对垒,战事胶着,成拉锯态。
夏国,邺城大营。
“殿下,首批反曲复合弓经试用在骑兵营中反响最好,可以作为一只奇兵突袭的时候出其不意,且在守城巡卫兵中也会有大用。”
虽然对反曲复合弓的威力心知肚明,但只要一想到它在战场上发挥真正为例威力的时刻,萧炙便忍不住心血澎湃。
“既如此,本王便将这批弓箭交给你了,相信你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至于城防……反攻之战的时机依然尚未成熟,既然敌军愿意这么耗着,我们便陪他耗。”三皇子将目光从周边城市地图上移开,望着敌军军营的方向目漏寒光。
“殿下,这怕是京城那边的阴谋,他们连通外敌将殿下困在邺城,京城怕是会日久生变……”
当初三殿下被派出京城抵御外敌之事,并非仅仅是三殿下不得已之下的自请领命,而是多方博弈的结果,其中自然少不得各位殿下的推波助澜,但谁又能百分百肯定没有皇帝的暗中推动呢?
若其中真有皇帝的手笔,那么,这位陛下的心思可就深不可测了,各位皇子们的伎俩难保不被看透。但皇帝的身体情况确实是到了堪忧的境地,如此,不到最后谁都不会知道自己会不会是被反将一军的那一个。
这是一场押上性命生死瞬间的豪赌。
“所以,我们需要一场一战定胜负的大仗,不仅要彻底击溃北猛军,还要保留回京护驾的兵力……”
三皇子的话让萧炙心中一凛,猛地一下子想到了前些天李家送来的那批连击弩,而三殿下势在必得的语气让他不自觉地想起了那个被他牵连却又总是给他无尽惊喜的少年,心情竟有些复杂,既心喜于何宁为他们带来的巨大助力,又难免担忧这个不愿牵扯进朝堂之争的少年越陷越深。
就这样,明面上三皇子身陷边关邺城的战事上,与北猛敌军三天一小战五天一大战。夏军拿这群在边境线上抢了就跑的北猛军无可奈何,而北猛军明知邺城有监军的夏国三皇子却也对龟缩在城内的夏国兵将无可奈何。
胶着的战事一直持续到即将入冬,北猛国打着捞一大票的算盘,夏国京城的局势也到了瞬息万变的关键时刻,三皇子终于等到了所谓的时机。
到了冬天,北猛军意在抢掠,无心恋战;京城局势紧张各方对边关战事的关注也有所降低;重要的是,经过长达半年的制造和积累,三皇子手中的连击弩已经成了规模,这批大杀器也有了影响战局的能力。
天时地利人和下,夏军趁着敌军分散兵力往周边村镇烧杀掠夺,成功地分化吞噬了这些敌军精兵。
一直以来拿北猛骑兵没办法的夏军在连击弩的武力支持下,不仅打乱了骑兵一泻千里的冲势,有的甚至能穿透重骑兵厚厚的盔甲,最不济也能将这些骑兵击落下马,而等着这些落马骑兵的便是夏国步兵的锋矛和利刃。
同时,邺城城门外,派出了大部分精兵的北猛大营也遭到了夏军的疯狂回击,再加上从夜里便埋伏在大营两翼的兵力,夏军不仅击溃了北猛大营,还一路追杀到草原内部才罢休。
周边各国虎视眈眈下,夏猛两国的兵力相峙却以一场突然而迅速的大战做了结尾,北猛国大败而逃,夏国大胜,领土向北扩张百里。周边看热闹不嫌事大并伺机而动的诸国跌破了眼镜(若果有的话),也暗暗收了到夏国打秋风的打算,一副静观其变的样子,私下里却用尽办法打探夏国的底细。
大胜而归的夏军在三皇子的调遣整顿下,留下了足以稳定边境的兵力部署,带着剩余的经历了战火洗礼的两万大军打着“清君侧”的口号往京城赶去。
这两万精兵中大部分都是地方军,战事结束后本该大部队回编制地,小部分才有机会进京听赏,但此刻,稍有脑子的将领都不会讲什么回编制地的话,这一趟若是成了便有了从龙之功,名留青史的机会谁不想拼一拼呢?
……北李村……
夏国与北猛国的战事波及的不仅是边陲城镇,中原内陆因粮草充实土地肥沃成了流民们的首选之地。
这一年从夏季开始伊旸城内外的流民一天比一天多,仅凭富户施粥布粮远远不能满足流民的生存需求,知府只得一边将流民向周边内陆城市输送,一边召集下属县令商议流民的安置问题。
定中镇中也安置了大量的流民,虽然县令可以征召流民修路、修桥、修城墙等,为他们提供果腹的食物,但镇中可以提供的工作机会有限,且高强度的工作仅能征召年轻力壮的流民,而那些家中没有青壮年的幼儿和老人便面临乞讨的境地。
幸而,最近北李村何家的流水线作业提供了大量的工作机会,稍有木工手艺的流民也多了一处生存之地。
而且,随着夏季的深/入,北李村以及周边几个村子的西瓜也到了成熟的时候,村子里的人手一下子紧张了起来,节省惯了的村民也愿意支付些吃食来雇佣流民来看守瓜地、采摘西瓜。
然而,热闹的夏季带来的不仅仅是收获,还有疾病。
大批聚集在一处的流民,生存下来已经很是艰难了,生活环境根本没有最基本的卫生保障。令人堪忧的卫生状况再加上炎热的夏季,很是有利于细菌和病毒的产生及传播。而身处恶略的生产环境中,本就十分瘦弱的流民更容易生病,那些生了病又得不到及时医治的病患,不仅自己痛苦,还会成为传播疾病的病源。
古往今来,天灾和战乱总是能轻易地使人们丧失家园,从而流离失所,产生大批的流民。这些聚集的流民若没有及时得到良好的疏导,往往会给这些区域带来各种令人头痛的灾难,其中传播力强,杀伤力大的“瘟疫”更是令人闻之丧胆。
这些所谓的“瘟疫”也许是流行性感冒,也许是疟疾等等,这些或许在现代看来十分常见或普通的疾病,在这个时候却是死神手中收割生命的镰刀。
好在,伊旸城知府是以为老练的实干派政客,知晓其中利害,早已派人时刻关注着流民的动态,更是在一开始就组织了人手及时处置了病死的尸体。
如今,流民越聚越多,庞大的基数导致病患的人数十分“可观”,一刻也不得闲的知府得知消息,赶紧放下手头的工作,组织人手隔离病患,通知下属县城做好预防工作。
去过一次定中镇交货、采购木料的何宁也意识到了疾病的传播问题,相对于周边的其他村镇来说,北李村容纳的流民更多,也更容易出现问题,传染病的问题再重视都不为过。因此,一回到村子,何宁便和何大爷深谈了一番。
第二日,带着何宁从镇上带回来的好酒何大爷便往村长家走去,吃了顿几个小时的晚饭。
之后,北李村对招来的流民帮工便多了一项保持日常卫生的要求,更是号召村民们将瓜地里守夜的草棚让给露宿野外的流民,无形中达到了分散流民的效果。
何家在何宁的重视下更是采取了许多令村民们费解的行为,不说请了流民天天清扫牲畜的圈棚,又是铺干草又是撒石灰粉的,甚至还天天在家中烧一个时辰的醋。
这让路过何家闻到浓浓醋酸味儿的村民们,无不为他们这般奢侈的做法摇头叹息。一边腹诽何家近几年赚了钱但花钱的速度堪比流水,实在不会过日子;一边又暗暗思忖村长大会上讲的预防传染病事项。
一开始村民们是不在意的,但见何家这般重视,嗤笑他们大惊小怪的同时,不免有些怀疑,何家是有什么他们所不知道的小道消息吗?实际情况真的有这般严重吗?
人就是这么奇怪,别人摆明着讲的话不愿信,反而相信自己的猜疑。
不过,猜疑的结果导致村民们更加重视了卫生,倒是好事一件。
然而,流民带来的不只是传染病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