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应一心想问,那本官就跟知应说一下太原府的沿革。”折冒试图站起来,却发现有些醉了,站不起来,所幸躺着,开口道:“本官乃折家之后,对于军旅、疆域的掌故,颇为了解。太原府,诚古今兵家必争之地也!控带山河,踞天下之肩背,为河东之根本。”
“太祖定鼎天下,先南后北,先易后难,太原地势险要,易守难攻,乃伪汉之重镇,刘崇在此称帝。北汉土瘠民贫, 内供军国, 外奉契丹, 赋繁役重, 民不聊生, 逃入周境者甚众。”
“太原由伪汉入宋,降为并州,归属河东路管辖。只因屡为龙兴之地,唐高祖李渊,五季之唐、晋、汉,皆是从太原兴起、称帝。或曰,太原不宜列为方镇。于是诏毁太原旧城,改名平晋,并州移治榆次。”
“太平兴国四年,以边事繁重,并州复为行府。西控党项,北控云、朔,为兵粮转调之中枢。西凉、北辽屡屡兴兵来犯,加之太原本就地瘠,百姓至今仍然不富足,实乃兵祸也。”
陈初六听完,默然不语,太原府靠近边境,虽然没有直接接触边境,但仍然是兵家必争之地。凡兵家必争,百姓岂能有好日子过?十室九空,白骨露野,这是常事。大宋以来,又是储粮屯兵之地,赋役比别的地方都要繁重。
于辽签了澶渊之盟,大宋集中精力,抵御西凉,这才使得太原府逐渐太平下来。从澶渊之盟到现在,也不过二十二年。如果能真正休养生息二十多年,似乎也能恢复不少。但折冒说起这些过往兵祸,必是还想说后来治理的人,也不怎么高明。
折冒接着道:“太原府乃军事重镇,并州知州、太原知府又兼任河东路马步军都总管,主管某路安抚司公事,职在绥御戎夷,统制军旅。”
“稍待,”陈初六忽然问道:“太原知府,并州知州,这两个官谁大谁小,谁管着谁?”
“这,这是一个官。位尊者枢密直学士、兵部侍郎、知太原。位卑者,馆阁待制、刑部侍郎、知并州。此差别不大,唯有金印不同。不论是知州知府,知应一概称知府就行。”
陈初六点点头,折冒又道:“知府总辖属地兵民之政,太原府乃重镇,知府兵权较重。正因如此,太原府知府,皆非易与之辈!现任太原府知府,名叫张秉字孟杰,太平兴国五年的进士,原本是个监察御史。”
“这我知道一些,这个人品行如何?”
“我与此人,没什么交集,但听官场上的传言诸多,但对于此人,只有一个评语,那便是严僚酷吏。这人懂一些兵事,在许多州府担任过正印官,曾遇见流民闹事,你猜他怎么办?不是开仓赈济,而是找个借口,全部杀了。有人赠他一外号,叫张屠。张屠不愧为张屠,编织罪名,将这人满门斩了。”
陈初六听了,不由得闭上了眼睛,颇有些反感:“这等杀人如麻之辈,难道朝廷就没想办法处置他?”
折冒笑着道:“知应不懂,张秉虽杀了许多人,但都名正言顺,朝廷法度,拿他没办法。张秉靠着这把屠刀,还深得朝廷信任。哪里不安宁,就把张秉派到哪里,这张秉还真有办法,每次都能平息。每年都有御史参他不仁,但也奈何不了他。”
陈初六叹了口气:“治太原府,不能靠他这种人。太原府败于兵祸,颓于苛政,须怀柔之政济之。”
折冒摇摇头:“太原险要,又存大量军需,本地富商更难相处,要想治理好这块地方,用苛政是最方便的。朝廷宁可负百姓,也不会让这里出意外。不过,知府虽严,底下的知县,却都是用的宽仁之士。知应若想造福百姓,须与张秉处理好关系,不可另起屋宇,只可屋中用策。”
“鼾~~~”
“知应?知应,你睡了?原来你真醉了……你怎么能睡了,不讲义气!刚才说的,你都听进去没有?醒来之后,你可别全忘了,又拉着我讲。本官酒醒了,也不与你说这些事情。你睡着,我先走了。”
陈思怀从外面进来,给陈初六盖上被子,也趴在一旁歇息。一个时辰之后,陈初六睡醒了,其实折冒离开的时候,他还半梦半醒,折冒说的东西,他也都听到了。只不过,该醉的时候,就得醉。
见这房间里面,还有纸笔,便就着这纸笔,写了一封信。写完信,陈思怀也醒来了,看了看窗外天色,道:“先生,天色不早了,咱们回去,还得走一段山路,你看……”
“嗯,这就去找折大人告辞。”陈初六吹干墨迹,用信封将信给包起来。离开之时,折冒带着县衙里的官吏前来相送,陈初六与他走在前面,其余人在后面跟着。走了百十步,陈初六停住了,道:“千里相送,终须一别,云冲兄留步。”
“与知应一相见,在下便觉得知应乃难得的知己,实在难舍呀。”折冒拉着陈初六的手,不肯放开。
“云冲兄,我这里还有一件事要拜托你。”陈初六从怀中拿出那一封信,交到折冒手中:“本官前来太原府,还没去拜见三司,这里有一封信,还望云冲亲自替我送给帅司,陈某定有重谢。”
“送信?”折冒稍一迟疑,立马就明白过来了,这哪里是送信,这分明是给他投石问路,找一个机会,陈述自己的政绩。折冒接过信,终于松开了陈初六的手,道:“知应此去太原,若遇见什么事情,尽管吩咐下官,只要做得到的,平城定当帮助。”
“云冲兄客气了……对了,你方才跟我说,太原府知府张秉是哪年的进士来着?”
“太平兴国五年。”
“哦,那年纪应该不小了。”
陈初六点点头,转身上马,再回身一揖,便飞奔而去。折冒身旁,有一人有意无意,笑问:“大人,陈大人向您打听折大人的事情了?”
“是啊,知应看样子年轻,实际上很是稳重。还没进太原,就要将上官的喜好摸清楚,也难为他了,毕竟他是贰佐官,天生是冤家。”折冒淡淡地说到,但实地里,他却是故作镇定。
听了的人,皆是点点头。提前打听上官消息,这是官场惯例,不足为奇。
“太祖定鼎天下,先南后北,先易后难,太原地势险要,易守难攻,乃伪汉之重镇,刘崇在此称帝。北汉土瘠民贫, 内供军国, 外奉契丹, 赋繁役重, 民不聊生, 逃入周境者甚众。”
“太原由伪汉入宋,降为并州,归属河东路管辖。只因屡为龙兴之地,唐高祖李渊,五季之唐、晋、汉,皆是从太原兴起、称帝。或曰,太原不宜列为方镇。于是诏毁太原旧城,改名平晋,并州移治榆次。”
“太平兴国四年,以边事繁重,并州复为行府。西控党项,北控云、朔,为兵粮转调之中枢。西凉、北辽屡屡兴兵来犯,加之太原本就地瘠,百姓至今仍然不富足,实乃兵祸也。”
陈初六听完,默然不语,太原府靠近边境,虽然没有直接接触边境,但仍然是兵家必争之地。凡兵家必争,百姓岂能有好日子过?十室九空,白骨露野,这是常事。大宋以来,又是储粮屯兵之地,赋役比别的地方都要繁重。
于辽签了澶渊之盟,大宋集中精力,抵御西凉,这才使得太原府逐渐太平下来。从澶渊之盟到现在,也不过二十二年。如果能真正休养生息二十多年,似乎也能恢复不少。但折冒说起这些过往兵祸,必是还想说后来治理的人,也不怎么高明。
折冒接着道:“太原府乃军事重镇,并州知州、太原知府又兼任河东路马步军都总管,主管某路安抚司公事,职在绥御戎夷,统制军旅。”
“稍待,”陈初六忽然问道:“太原知府,并州知州,这两个官谁大谁小,谁管着谁?”
“这,这是一个官。位尊者枢密直学士、兵部侍郎、知太原。位卑者,馆阁待制、刑部侍郎、知并州。此差别不大,唯有金印不同。不论是知州知府,知应一概称知府就行。”
陈初六点点头,折冒又道:“知府总辖属地兵民之政,太原府乃重镇,知府兵权较重。正因如此,太原府知府,皆非易与之辈!现任太原府知府,名叫张秉字孟杰,太平兴国五年的进士,原本是个监察御史。”
“这我知道一些,这个人品行如何?”
“我与此人,没什么交集,但听官场上的传言诸多,但对于此人,只有一个评语,那便是严僚酷吏。这人懂一些兵事,在许多州府担任过正印官,曾遇见流民闹事,你猜他怎么办?不是开仓赈济,而是找个借口,全部杀了。有人赠他一外号,叫张屠。张屠不愧为张屠,编织罪名,将这人满门斩了。”
陈初六听了,不由得闭上了眼睛,颇有些反感:“这等杀人如麻之辈,难道朝廷就没想办法处置他?”
折冒笑着道:“知应不懂,张秉虽杀了许多人,但都名正言顺,朝廷法度,拿他没办法。张秉靠着这把屠刀,还深得朝廷信任。哪里不安宁,就把张秉派到哪里,这张秉还真有办法,每次都能平息。每年都有御史参他不仁,但也奈何不了他。”
陈初六叹了口气:“治太原府,不能靠他这种人。太原府败于兵祸,颓于苛政,须怀柔之政济之。”
折冒摇摇头:“太原险要,又存大量军需,本地富商更难相处,要想治理好这块地方,用苛政是最方便的。朝廷宁可负百姓,也不会让这里出意外。不过,知府虽严,底下的知县,却都是用的宽仁之士。知应若想造福百姓,须与张秉处理好关系,不可另起屋宇,只可屋中用策。”
“鼾~~~”
“知应?知应,你睡了?原来你真醉了……你怎么能睡了,不讲义气!刚才说的,你都听进去没有?醒来之后,你可别全忘了,又拉着我讲。本官酒醒了,也不与你说这些事情。你睡着,我先走了。”
陈思怀从外面进来,给陈初六盖上被子,也趴在一旁歇息。一个时辰之后,陈初六睡醒了,其实折冒离开的时候,他还半梦半醒,折冒说的东西,他也都听到了。只不过,该醉的时候,就得醉。
见这房间里面,还有纸笔,便就着这纸笔,写了一封信。写完信,陈思怀也醒来了,看了看窗外天色,道:“先生,天色不早了,咱们回去,还得走一段山路,你看……”
“嗯,这就去找折大人告辞。”陈初六吹干墨迹,用信封将信给包起来。离开之时,折冒带着县衙里的官吏前来相送,陈初六与他走在前面,其余人在后面跟着。走了百十步,陈初六停住了,道:“千里相送,终须一别,云冲兄留步。”
“与知应一相见,在下便觉得知应乃难得的知己,实在难舍呀。”折冒拉着陈初六的手,不肯放开。
“云冲兄,我这里还有一件事要拜托你。”陈初六从怀中拿出那一封信,交到折冒手中:“本官前来太原府,还没去拜见三司,这里有一封信,还望云冲亲自替我送给帅司,陈某定有重谢。”
“送信?”折冒稍一迟疑,立马就明白过来了,这哪里是送信,这分明是给他投石问路,找一个机会,陈述自己的政绩。折冒接过信,终于松开了陈初六的手,道:“知应此去太原,若遇见什么事情,尽管吩咐下官,只要做得到的,平城定当帮助。”
“云冲兄客气了……对了,你方才跟我说,太原府知府张秉是哪年的进士来着?”
“太平兴国五年。”
“哦,那年纪应该不小了。”
陈初六点点头,转身上马,再回身一揖,便飞奔而去。折冒身旁,有一人有意无意,笑问:“大人,陈大人向您打听折大人的事情了?”
“是啊,知应看样子年轻,实际上很是稳重。还没进太原,就要将上官的喜好摸清楚,也难为他了,毕竟他是贰佐官,天生是冤家。”折冒淡淡地说到,但实地里,他却是故作镇定。
听了的人,皆是点点头。提前打听上官消息,这是官场惯例,不足为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