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国使臣来多少人?”
“回陈大人的话,三百多人带着牛羊马鹿,浩浩荡荡已是到了百里之外。辽宋二国乃是兄弟之交,应当出城三十里相迎。”那报事的人道:“按理这件事是少宗伯您的事,不过可还得陛下下旨。”
“这无妨,陛下早些日子,就交代了本官。”陈初六提笔快速写了几笔,将自己这一封上表贺喜的奏折写完了,吹干墨迹,将自己这一封,放在最底下,吩咐道:“底下的人,你将这奏折送去政事堂,切不可动了这个顺序。”
那底下报事的人知道,这些奏折到了政事堂还要再看一遍。陈初六将自己的放在最下面,等政事堂看过之后,可就到了最上头。哪怕别的人起早贪黑,连夜上表贺喜,也远不如陈初六这小小的调换。
将这奏章交付政事堂,陈初六又道:“传膳部、主客二司主事,按朝廷礼制,布置宴飨招待四方来使。城外黄土垫道,洒酒洗街,于三十里处摆下接风之地,本官这就请旨,前去接待辽国使臣。”
自澶渊讲和之后,辽与大宋互为兄弟,而非君臣。宋纳岁币换来两境安宁和睦,互相通商。大宋靠着通商所得的关税,比这点岁币多得多。眼下大宋对辽国,官方文书上,称作“契丹”。
辽国前朝皇帝,乃是辽圣宗,辽景宗背后乃是萧太后,萧太后执政长达二十七年之久。但别看是一位女子,但却知道重农桑、兴水利,把辽国诸王治服,百姓安居乐业,国中汉族起义逐渐平息。
随着寇准、萧太后、宋真宗、辽圣宗、刘太后这一群人的去世,前朝的事情,也早已经成为故事。放眼朝廷之中,王曾、李迪还算参与过澶渊之盟,可剩下的文武官员,大多已是没有参与过的。
比起三十年前,天下局势有了微微的变化。宋仁宗亲政展现出了好的一面,朝政逐渐稳定下来。而辽圣宗死后、新皇登基,就是辽兴宗。现在自然还不能称作辽兴宗,但为了表达方便。
辽兴宗即位之初,又落入到了皇太后摄政的局面,自己没半点权力。摄政就摄政,若是有萧太后、刘太后的能力,那也无妨。
可这位皇太后,却是个慈禧式的人物,吃喝享乐天下第一,治国理政蠢货一个,而且权欲十分强盛。这位皇太后乃是辽国皇帝的生母,号法天太后。
法天太后将皇帝养母齐天太后逼死,重用其娘家人,重新启用在辽圣宗时代被裁示永不录用的贪官污吏。辽兴宗暗恨在心,母子结怨。
这件事情旁人不知道,可陈初六身为朝廷重臣,倒是在一些秘密会揖中听到过这些情报。这次接待辽国使臣,与这件事情,关系十分之大。
辽国使臣这次过来,既有为赵祯贺寿的目的,也有巩固澶渊之盟的意思。依陈初六所见,后者可能是更为重要的。澶渊之盟又不是几句话的盟约,里面还有许多细则,比如停火线之类的,需要重新让双方的掌权人清楚明白。
再者基础上,指不定还会签订新的附加条约,或者将这上面的约定稍微修改一番。看似是两国的盟约,但实质上就是两国利益集团的利益互换。法天太后派人过来谈,谈出来的条约定是符合法天太后自己的利益的。
要是这样,辽兴宗肯定就不愿意了。他俩母子不和,大宋这边肯定要做长远规划,不能与法天太后,离得太近。一旦辽国权力震动,也不至于和宋廷撕破脸皮。多多少少,也得给辽兴宗一个不小的面子。
陈初六在这边安排好了四夷馆,以及接风洗尘的宴,又立即率人前去城外,布置歇脚的地方。这些事情,都是按照已有的章程办事,也不用陈初六操太多的心。
汴京城外,辽国使团浩浩荡荡而来。陈初六带着开封府知府庞籍,以及礼部之中大大小小的一群官员,来到了城外。
站在迎接之地,陈初六回头道:“庞大人,不知义学推进速度如何,长垣、东明二县还是办不了么?”
庞籍扶了扶额头:“陈大人,下官现在焦头烂额,恕下官分身乏力,实在是兼顾义学的事情。要不是辽国使臣过来,带了大批的牛羊马鹿需要安置,下官连今天都不会出来。长垣、东明二县,对,这两个县不仅是不搭理陈大人你的义学,这几日竟然练出命案,出了十六具无头尸案!”
陈初六闻言,不知从哪里问起。这无头尸案,倒是刺激。这等事情,出在天子脚下,可谓骇人听闻。庞籍为这件事,不知要愁白多少头发。可一听这无头尸案,刚好也出在长垣、东明二县,他隐隐约约觉得有些不对劲。
啊……高阳、刘沆二人,前去那边训斥县令,让他们限期办出义学的架子。难不成,他们……想到这里,陈初六也有些心不在焉了。
只见外头鞭炮齐响,钟鼓齐鸣,辽国使臣到了。先有小厮前来报告,随即只见一文一武,文官坐轿、武官骑马,来到了陈初六的面前。二人皆从轿上、马上下来,陈初六便是高声宣旨,表示一下大宋天子的好客。
宣旨之后,陈初六又道:“在下乃是大宋翰林学士、礼部侍郎陈初六,诸位贵使在此稍加歇息,等下再入京城,面见吾皇。”
那武官上前,颇有倨傲,道:“陈大人,在下萧孝友,辽国左武卫大将军、检校太保,辽国太后的三弟,辽国天子的舅子。”
文官在一旁并不着急,缓缓道:“在下郑弘节,辽国翰林学士、给事中,这次过来,在下的岳丈,特意提点在下要与陈学士多学一学事功。”
陈初六抚掌一笑,这两个人都不简单啊。一个国舅,法天太后的亲弟弟,后面这一位,虽没说他岳丈是谁,但陈初六早就查清楚了。乃是辽国三朝老臣张俭,这人不简单,犹如辽国之寇准,但这人修身之法,比寇准好了许多。
庞籍上前一步,也是介绍了自己,这时陈初六看向郑弘节笑道:“张大人身体可还好?”
“赋闲在家,身体硬朗。”郑弘节拱手道,但眼中却闪过一抹异色,似乎下了个决心,上前一步,道:“陈学士之名,在辽国可谓如雷贯耳。时人皆说陈学士乃是大宋第一才子,本官有一事不明,正要向陈学士讨教一番。”
“回陈大人的话,三百多人带着牛羊马鹿,浩浩荡荡已是到了百里之外。辽宋二国乃是兄弟之交,应当出城三十里相迎。”那报事的人道:“按理这件事是少宗伯您的事,不过可还得陛下下旨。”
“这无妨,陛下早些日子,就交代了本官。”陈初六提笔快速写了几笔,将自己这一封上表贺喜的奏折写完了,吹干墨迹,将自己这一封,放在最底下,吩咐道:“底下的人,你将这奏折送去政事堂,切不可动了这个顺序。”
那底下报事的人知道,这些奏折到了政事堂还要再看一遍。陈初六将自己的放在最下面,等政事堂看过之后,可就到了最上头。哪怕别的人起早贪黑,连夜上表贺喜,也远不如陈初六这小小的调换。
将这奏章交付政事堂,陈初六又道:“传膳部、主客二司主事,按朝廷礼制,布置宴飨招待四方来使。城外黄土垫道,洒酒洗街,于三十里处摆下接风之地,本官这就请旨,前去接待辽国使臣。”
自澶渊讲和之后,辽与大宋互为兄弟,而非君臣。宋纳岁币换来两境安宁和睦,互相通商。大宋靠着通商所得的关税,比这点岁币多得多。眼下大宋对辽国,官方文书上,称作“契丹”。
辽国前朝皇帝,乃是辽圣宗,辽景宗背后乃是萧太后,萧太后执政长达二十七年之久。但别看是一位女子,但却知道重农桑、兴水利,把辽国诸王治服,百姓安居乐业,国中汉族起义逐渐平息。
随着寇准、萧太后、宋真宗、辽圣宗、刘太后这一群人的去世,前朝的事情,也早已经成为故事。放眼朝廷之中,王曾、李迪还算参与过澶渊之盟,可剩下的文武官员,大多已是没有参与过的。
比起三十年前,天下局势有了微微的变化。宋仁宗亲政展现出了好的一面,朝政逐渐稳定下来。而辽圣宗死后、新皇登基,就是辽兴宗。现在自然还不能称作辽兴宗,但为了表达方便。
辽兴宗即位之初,又落入到了皇太后摄政的局面,自己没半点权力。摄政就摄政,若是有萧太后、刘太后的能力,那也无妨。
可这位皇太后,却是个慈禧式的人物,吃喝享乐天下第一,治国理政蠢货一个,而且权欲十分强盛。这位皇太后乃是辽国皇帝的生母,号法天太后。
法天太后将皇帝养母齐天太后逼死,重用其娘家人,重新启用在辽圣宗时代被裁示永不录用的贪官污吏。辽兴宗暗恨在心,母子结怨。
这件事情旁人不知道,可陈初六身为朝廷重臣,倒是在一些秘密会揖中听到过这些情报。这次接待辽国使臣,与这件事情,关系十分之大。
辽国使臣这次过来,既有为赵祯贺寿的目的,也有巩固澶渊之盟的意思。依陈初六所见,后者可能是更为重要的。澶渊之盟又不是几句话的盟约,里面还有许多细则,比如停火线之类的,需要重新让双方的掌权人清楚明白。
再者基础上,指不定还会签订新的附加条约,或者将这上面的约定稍微修改一番。看似是两国的盟约,但实质上就是两国利益集团的利益互换。法天太后派人过来谈,谈出来的条约定是符合法天太后自己的利益的。
要是这样,辽兴宗肯定就不愿意了。他俩母子不和,大宋这边肯定要做长远规划,不能与法天太后,离得太近。一旦辽国权力震动,也不至于和宋廷撕破脸皮。多多少少,也得给辽兴宗一个不小的面子。
陈初六在这边安排好了四夷馆,以及接风洗尘的宴,又立即率人前去城外,布置歇脚的地方。这些事情,都是按照已有的章程办事,也不用陈初六操太多的心。
汴京城外,辽国使团浩浩荡荡而来。陈初六带着开封府知府庞籍,以及礼部之中大大小小的一群官员,来到了城外。
站在迎接之地,陈初六回头道:“庞大人,不知义学推进速度如何,长垣、东明二县还是办不了么?”
庞籍扶了扶额头:“陈大人,下官现在焦头烂额,恕下官分身乏力,实在是兼顾义学的事情。要不是辽国使臣过来,带了大批的牛羊马鹿需要安置,下官连今天都不会出来。长垣、东明二县,对,这两个县不仅是不搭理陈大人你的义学,这几日竟然练出命案,出了十六具无头尸案!”
陈初六闻言,不知从哪里问起。这无头尸案,倒是刺激。这等事情,出在天子脚下,可谓骇人听闻。庞籍为这件事,不知要愁白多少头发。可一听这无头尸案,刚好也出在长垣、东明二县,他隐隐约约觉得有些不对劲。
啊……高阳、刘沆二人,前去那边训斥县令,让他们限期办出义学的架子。难不成,他们……想到这里,陈初六也有些心不在焉了。
只见外头鞭炮齐响,钟鼓齐鸣,辽国使臣到了。先有小厮前来报告,随即只见一文一武,文官坐轿、武官骑马,来到了陈初六的面前。二人皆从轿上、马上下来,陈初六便是高声宣旨,表示一下大宋天子的好客。
宣旨之后,陈初六又道:“在下乃是大宋翰林学士、礼部侍郎陈初六,诸位贵使在此稍加歇息,等下再入京城,面见吾皇。”
那武官上前,颇有倨傲,道:“陈大人,在下萧孝友,辽国左武卫大将军、检校太保,辽国太后的三弟,辽国天子的舅子。”
文官在一旁并不着急,缓缓道:“在下郑弘节,辽国翰林学士、给事中,这次过来,在下的岳丈,特意提点在下要与陈学士多学一学事功。”
陈初六抚掌一笑,这两个人都不简单啊。一个国舅,法天太后的亲弟弟,后面这一位,虽没说他岳丈是谁,但陈初六早就查清楚了。乃是辽国三朝老臣张俭,这人不简单,犹如辽国之寇准,但这人修身之法,比寇准好了许多。
庞籍上前一步,也是介绍了自己,这时陈初六看向郑弘节笑道:“张大人身体可还好?”
“赋闲在家,身体硬朗。”郑弘节拱手道,但眼中却闪过一抹异色,似乎下了个决心,上前一步,道:“陈学士之名,在辽国可谓如雷贯耳。时人皆说陈学士乃是大宋第一才子,本官有一事不明,正要向陈学士讨教一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