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求是报开刊之后,苏州府上下都陷入到了讨论的氛围之中。
为了此事,苏州府甚至还聚在一起整出了一把万民伞,足可见苏州府上下对皇帝的崇奉,而在这段时间内,苏州府各县报局的报纸屡屡出现脱销的现象,凡是识字的,家境殷厚的家庭无不以观报为荣,不然出门在外,大家伙都在聊,你插不上话岂不是让人笑话了?
而就在大家伙还沉浸在瞻仰皇帝文治武功之中时,新的一期求是报再次刊文发行,常熟县上下天还没亮,报局外就排满了等候的队伍。
毫无疑问,凡是看过这一份新报刊的士子百姓,无不纷纷嘲笑出口。
“当初这许不忌还大骂杨公为谄媚佞臣,没曾想他亲手写的文章,可真谓是毫无下限啊。”
大家伙都哄堂大笑,但笑声落下又是一阵艳羡:“按照当今吾皇万岁定的规则,凡是能在这求是报上刊文超过五篇的,都可以免科举入翰林,他许不忌科举屡次不第,到底还是另辟蹊径了啊。”
又有人提出了银钱奖励,说昨晚就看到有驿员送草版之后,奔驰到许不忌家,送上了顶额的二百两纹银,顿时引起一片哗然之声。
这一下,许不忌可是名利双收啊。
不知道多少年轻士子互相对视后,都看到彼此眼神深处流露的心动之色,便都纷纷加快步伐,各自回府。
他们打算效法这许不忌,回家好好润色文章了。
而在这第二期刊文上,除了许不忌之外,常熟县还有第二个刊文与上的幸运儿:常熟县县令王雨森。
此时的常熟县衙,这常熟县唯二的幸运儿正宾主落座,相谈甚欢。
“本官一向自诩甚高,直到看到文暹的文采之后,本官才知道是吾坐井观天了啊。”
作为翰林考定的魁首,他王雨森压根就不是一个传统的人,所以在这次天下齐向皇帝觐献贺表一事中,他王雨森也是绞尽脑汁润色了不少,但是能够刊文与上,还是让他颇为欣喜的。
只不过对比起许不忌的文章来说,他写的就逊色了不少,比如他的文章只拿到了最低的五十两奖励,而许不忌却是顶额的二百两。
“后进惭愧,不敢当县尊盛誉。”
嘴上谦虚,许不忌嘴角那抑制不住的喜色还是出卖了他。
他只是一个乡试都不第的举人,而这王雨森可是进士及第,又是翰林考定的魁首,却在此事上的文采被他许不忌完爆,这岂不是说明他许不忌虽非进士,却比进士还要厉害?
虽然他只是比王雨森更不要脸而已。
“既然文暹有这般的文采,倒是不如多多发表一些观点,针砭时弊倒也算是另辟蹊径。”
这句话恰恰说到了许不忌的心坎上。
乡试多难考啊,更别说会试、殿试了,按部就班的发展哪年那月才能一举中进,光耀门楣?
既然现在有了捷径,皇帝又喜欢被人拍马屁,那岂不是天赐良机?
呵,论不要脸,不是我许文暹看不起诸位,在座的都是垃圾。
“本官在这县衙还缺个师爷,若文暹不嫌弃的话,倒不如暂且来谋份差事,平素里也可多看一下时政,更有利于创作啊。”
让一个举人当师爷?
王雨森这个提议若是对其他的举人相公来说的话,怕是会被啐一脸的口水,但是这许不忌是什么人?
脸是个什么东西,能吃否?
而且王雨森这位空降下来的县令,那可是大有背景来头的人物,将来免不了青云直上,一根如此金晃晃的大粗腿放在面前,脑子坏了的人才不主动抱上去呢。
一念至此,许不忌便笑了起来,冲着王雨森拱手道:“固所愿,不敢请耳。”
两人对视,俱都开怀大笑。
县衙之内,一片欢快氛围。
而似许不忌这般的人,整个南直隶、整个大明更是不胜枚举,而在杨士奇的故乡,文风最盛的江西,更是有不少大才挑灯夜战,发誓要写出一篇比许不忌更加‘文采斐然’的文章出来。
比如建文二年庚辰科殿试跑题的禀生胡广。
当初殿试落榜的胡广,回到故乡倒也谋了一份主簿的差职,有了官身。但是前后落差之大仍差点让咱们的胡大才子几欲自尽。
也是他爹的面子大,地方府县都给面子,虽然早已病逝,但是门生故旧还是很多的,即使这胡广不去任职,地方上倒也表示理解,不做强求。
而现在求是报的开刊让胡广看到了一条捷径。
当个屁的主簿,我胡广就要靠手中笔,生生写进文华殿!
不就是拍马屁吗?不就是不要脸吗?
呵,只要给我官做,你就是我胡广的亲爹、亲祖宗!
整个大明的士子,在朱允炆的默许和有意调控下,思想上完全跑了偏。
这就是万事有弊有利,连地方的官吏都不操心政事,一天到晚脑子都放在写锦绣文章上,就以时下来看,自然是弊大于利。
这一点朱允炆也知道,他心里门清,但他还是任由事态如此畸形的发展下去而不出手阻拦。甚至对这种形态表示很开心,因为这就是他现在想要看到的。
憋着心思拍马屁总比憋着心思腐败好吧。
左右无非怠慢政事一两年,而且大明的地方府县又不是全部托管空白,只是大半精力被转移到了写刊文上而已,对民生的冲击并不大。
老百姓田照种、地照耕,商人该经商的继续经商,卫所该习武的习武、该剿匪的剿匪。
左右无非一些细节上的小损失,他朱允炆完全可以接受下来!
等他的目的达到了,就会取消求是报的奖励规则,自然也就把地方官吏的精力拉扯回来,而那个时候的大明,将会以一种更加强有力的速度来疯狂发展!
此是谓长远来看,利大于弊的。
而就在这种事态的发展下,寄托了朱允炆所有期许的方孝孺,终于把他那一篇驳斥、抨击的文章写了出来,大大方方的放在朱允炆的御案之上。
一场大明版的思想冲击大战,就此拉开了帷幕!
为了此事,苏州府甚至还聚在一起整出了一把万民伞,足可见苏州府上下对皇帝的崇奉,而在这段时间内,苏州府各县报局的报纸屡屡出现脱销的现象,凡是识字的,家境殷厚的家庭无不以观报为荣,不然出门在外,大家伙都在聊,你插不上话岂不是让人笑话了?
而就在大家伙还沉浸在瞻仰皇帝文治武功之中时,新的一期求是报再次刊文发行,常熟县上下天还没亮,报局外就排满了等候的队伍。
毫无疑问,凡是看过这一份新报刊的士子百姓,无不纷纷嘲笑出口。
“当初这许不忌还大骂杨公为谄媚佞臣,没曾想他亲手写的文章,可真谓是毫无下限啊。”
大家伙都哄堂大笑,但笑声落下又是一阵艳羡:“按照当今吾皇万岁定的规则,凡是能在这求是报上刊文超过五篇的,都可以免科举入翰林,他许不忌科举屡次不第,到底还是另辟蹊径了啊。”
又有人提出了银钱奖励,说昨晚就看到有驿员送草版之后,奔驰到许不忌家,送上了顶额的二百两纹银,顿时引起一片哗然之声。
这一下,许不忌可是名利双收啊。
不知道多少年轻士子互相对视后,都看到彼此眼神深处流露的心动之色,便都纷纷加快步伐,各自回府。
他们打算效法这许不忌,回家好好润色文章了。
而在这第二期刊文上,除了许不忌之外,常熟县还有第二个刊文与上的幸运儿:常熟县县令王雨森。
此时的常熟县衙,这常熟县唯二的幸运儿正宾主落座,相谈甚欢。
“本官一向自诩甚高,直到看到文暹的文采之后,本官才知道是吾坐井观天了啊。”
作为翰林考定的魁首,他王雨森压根就不是一个传统的人,所以在这次天下齐向皇帝觐献贺表一事中,他王雨森也是绞尽脑汁润色了不少,但是能够刊文与上,还是让他颇为欣喜的。
只不过对比起许不忌的文章来说,他写的就逊色了不少,比如他的文章只拿到了最低的五十两奖励,而许不忌却是顶额的二百两。
“后进惭愧,不敢当县尊盛誉。”
嘴上谦虚,许不忌嘴角那抑制不住的喜色还是出卖了他。
他只是一个乡试都不第的举人,而这王雨森可是进士及第,又是翰林考定的魁首,却在此事上的文采被他许不忌完爆,这岂不是说明他许不忌虽非进士,却比进士还要厉害?
虽然他只是比王雨森更不要脸而已。
“既然文暹有这般的文采,倒是不如多多发表一些观点,针砭时弊倒也算是另辟蹊径。”
这句话恰恰说到了许不忌的心坎上。
乡试多难考啊,更别说会试、殿试了,按部就班的发展哪年那月才能一举中进,光耀门楣?
既然现在有了捷径,皇帝又喜欢被人拍马屁,那岂不是天赐良机?
呵,论不要脸,不是我许文暹看不起诸位,在座的都是垃圾。
“本官在这县衙还缺个师爷,若文暹不嫌弃的话,倒不如暂且来谋份差事,平素里也可多看一下时政,更有利于创作啊。”
让一个举人当师爷?
王雨森这个提议若是对其他的举人相公来说的话,怕是会被啐一脸的口水,但是这许不忌是什么人?
脸是个什么东西,能吃否?
而且王雨森这位空降下来的县令,那可是大有背景来头的人物,将来免不了青云直上,一根如此金晃晃的大粗腿放在面前,脑子坏了的人才不主动抱上去呢。
一念至此,许不忌便笑了起来,冲着王雨森拱手道:“固所愿,不敢请耳。”
两人对视,俱都开怀大笑。
县衙之内,一片欢快氛围。
而似许不忌这般的人,整个南直隶、整个大明更是不胜枚举,而在杨士奇的故乡,文风最盛的江西,更是有不少大才挑灯夜战,发誓要写出一篇比许不忌更加‘文采斐然’的文章出来。
比如建文二年庚辰科殿试跑题的禀生胡广。
当初殿试落榜的胡广,回到故乡倒也谋了一份主簿的差职,有了官身。但是前后落差之大仍差点让咱们的胡大才子几欲自尽。
也是他爹的面子大,地方府县都给面子,虽然早已病逝,但是门生故旧还是很多的,即使这胡广不去任职,地方上倒也表示理解,不做强求。
而现在求是报的开刊让胡广看到了一条捷径。
当个屁的主簿,我胡广就要靠手中笔,生生写进文华殿!
不就是拍马屁吗?不就是不要脸吗?
呵,只要给我官做,你就是我胡广的亲爹、亲祖宗!
整个大明的士子,在朱允炆的默许和有意调控下,思想上完全跑了偏。
这就是万事有弊有利,连地方的官吏都不操心政事,一天到晚脑子都放在写锦绣文章上,就以时下来看,自然是弊大于利。
这一点朱允炆也知道,他心里门清,但他还是任由事态如此畸形的发展下去而不出手阻拦。甚至对这种形态表示很开心,因为这就是他现在想要看到的。
憋着心思拍马屁总比憋着心思腐败好吧。
左右无非怠慢政事一两年,而且大明的地方府县又不是全部托管空白,只是大半精力被转移到了写刊文上而已,对民生的冲击并不大。
老百姓田照种、地照耕,商人该经商的继续经商,卫所该习武的习武、该剿匪的剿匪。
左右无非一些细节上的小损失,他朱允炆完全可以接受下来!
等他的目的达到了,就会取消求是报的奖励规则,自然也就把地方官吏的精力拉扯回来,而那个时候的大明,将会以一种更加强有力的速度来疯狂发展!
此是谓长远来看,利大于弊的。
而就在这种事态的发展下,寄托了朱允炆所有期许的方孝孺,终于把他那一篇驳斥、抨击的文章写了出来,大大方方的放在朱允炆的御案之上。
一场大明版的思想冲击大战,就此拉开了帷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