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京的日子,朱允炆更多的时间几乎都是在工部转悠。
    他这个皇帝重视工匠和技术的革新,而工部也没有让他这个皇帝失望,自洪武三十一年朱允炆登基以来,工部已经陆续诞生了许多新颖的技术成果,在多个领域实现零的突破。
    但是真正足以实现文明飞跃的科技还没有诞生,这也是朱允炆一直以来堵心的地方。
    工部尚书魏均守在朱允炆的身旁,也是一脸的小心翼翼。
    皇帝一个月基本上要来工部好几趟,但是工部在研发这一块却一直没有什么能拿出手的成绩,他这个尚书部堂难免有些抬不起头。
    蜂窝煤也好、水泥也罢,都是民间来的手艺人研究出来,而工部的虞衡司,上千名能工巧匠,却没有一个能制造出什么让皇帝眼前一亮的好东西。
    “创新不成,就改良。”
    早几年前,朱允炆就给时任工部尚书的严震直说过这句话,如果发明不出什么跨时代的好玩意,那也可以在老祖宗留下的技术基础上加以改良,这也算是一种进步和成绩。
    “铅活字印刷?”
    虞衡司每年都会制造一本登记册,只要有什么新奇的玩意制造出来,都会被记到这本册子上,等着每个月皇帝御览。
    而这一个发现让朱允炆翻看的动作停了下来。
    大明的印刷技术一直承袭宋元,官用的技术也是承袭毕昇所创的泥活字以及沈括梦溪笔谈中记载的方法,而朝鲜国发明的铜活字,工部一直有用,但还没有进行大规模的推广,更遑论替代官办局的泥活字了。
    而今天,专攻印刷术的匠户们,在铜活字的启发下,革新改良出一种更为高效的新技术。
    铅活字辅以凸版印刷机,效率远超泥活字,而且印刷出来的字体饱满,笔划清晰,相比起泥活字也更加的耐用。
    “建文五年四月十六日,改良者赵良生。”
    登记册上有明确的时间和匠户的名字,而这个日子,当时朱允炆还在草原上巡游呢。
    难得见皇帝停目,魏均便在一旁小声道:“这铅活字的成分中融入了一些其他的金属,硬度极高,非常耐用,可以快速高效的进行印刷工作。”
    “有过实验的记录吗?”
    “有。”
    魏均应声道:“自从投入使用来,边试用边改良,三个月一共印刷出来五十本《诗经》。”
    一台印刷机,三个月印出五十本诗经,这效率已经相当让人吃惊了。
    印刷技术的进步,属于信息革命,最直接的影响就是知识的传授会变得廉价。
    “既然已经经过了实际验证,那就即可进行全面推广,工部各省的官办衙门,用这铅活字替换下泥活字,等全面替换结束跟朕说一声,朕来告诉你们印哪些书。”
    中华书籍库浩如烟海,全都印一遍自然不现实,主要眼下也没有这些精力,朱允炆本身也懒得去印那些眼下对国家作用不大的书。
    印书,是对传统的士族门阀最大的冲击。
    古代一群不怀好意的所谓名士规劝君王:不可使民开智。
    巧舌如簧的欺骗君王,说一旦百姓聪明了,就会动摇统治,质疑权威,其目的更多的还是为了固化阶级权利而已。
    他们的孩子可以一落生就读书识字,而百姓的孩子一落生只能种地当兵。
    那么治理国家,君王只能从他们这些门阀阶级中挑选人才来充任官员,代代如此,毫无选择。
    后世常说寒门难出贵子,殊不知在古代,寒门是绝对出不了贵子,寒门只能出造反革命党。
    毕昇研究出活字印刷术为什么没有在宋朝的时候普及?为什么被打压的只能被记载到《梦溪笔谈》之中的原因就出在这里。
    宋朝是士大夫阶级的天下,他们把持着宋朝这个国家从中枢到地方的所有权力,自然极力压制百姓触碰知识,断了赵家皇帝从民间选材的希望。
    而在这一点上,朱允炆早就明确过,民智开的越高,统治才会越稳。
    文人相轻这个毛病那是骨子里东西,但凡一个人有点文化,那真的是藐天藐地,慢说什么同一阶层了,就算是内阁辅臣、六部堂官那在他们眼里,也都不过是‘运气好’罢了。
    毛笔评政、酒肆治国。
    将来大明的学子百姓可能连翰林院门朝哪都不知道,但这并不会妨碍他们抨击朝廷的方针政策,这样谁也不服的性格,还担心他们造反吗?
    解缙被召进宫里的时候,朱允炆正埋头与案牍之中,拿着纸笔写写画画。
    “朕要办教育。”
    登基将近六年,国内国外的局势基本稳定下来,内忧外患全被一扫而空,他这个皇帝将来的工作只剩下埋头与国内大搞发展。
    教育?
    解缙微微错神,有些不太明白朱允炆的意思,大明眼下的教育事业一直发展的很稳定啊。
    府县有讲学,地方的士林学子都有学习的地方,读书识字而后参加省考、科举,中央也有翰林院。开办教育一话从何说起?
    “朕说的教育不是咱们大明眼下这种,府县士林学子自己找老师、寻私塾。”
    朱允炆抬头,抛出了一个重磅炸弹:“而是官办学堂,搭建更成熟的教育体系,从孩童抓起,从教书识字到系统的知识传授,直到长大成人,参加省考、国考。”
    “工部改良了活字印刷术,朕去看了一眼,实验的结果非常喜人,只要制造大量印刷机,一年半载的功夫就可以印刷出数十万本书籍,所以朕打算兴办教育,先拿南直隶、江西和浙江做试点,官办学堂,招收五六岁以上的孩童,免费施教。”
    免费施教!
    解缙只觉悚然一惊。他仿佛看到了一处明堂之内,成千上万的孩子捧着书籍,摇头晃脑的场面。
    这群孩子读着《三字经》、《百家姓》进行启蒙,而后画面一转,这群孩子长大成人,又开始读《太祖实录》、《建文大典》!
    “朕喊你来的目的,就是为了此事。”
    朱允炆瞥了一眼解缙,发现后者此时完全一副魂不守舍的样子,便不满的轻咳一声,后者顿时惊醒躬身。
    “陛下但有谕示,臣必鞠躬尽瘁。”
    “教育是国之根本,所谓长江后浪催前浪,咱们这一代人早晚会老去,接班的后浪总得比咱们更聪明才是,不然黄鼠狼下崽子,一窝不如一窝,国家怎么才能进步?”
    朱允炆敲了敲大案,笑道:“所以朕要为这群孩子编一套成系统的教材,你是《建文大典》的总编,是我大明首屈一指的大才子,朕想听听你的建议,如何给这些孩子选书。”
    解缙有些紧张的吞了一口口水,他知道他接下来的话,将会影响大明整个天下未来几百年的走向!
    皇帝历来颇有城府,且心中向来颇多主见,教育为国之根本所在,朱允炆不可能毫无腹稿想法就传召他。
    此番对答,一定要摸透皇帝的喜好才是。
    “臣的看法,应当以博学为主。”
    解缙组织起语言,字斟句酌的说道:“先洪武年,天下学子自小以古之先贤的书籍开蒙,而后读四书五经,习练八股文参加科举入仕,然今日之大世,八股取材已经注定落后。
    所以只读先贤古籍已是不行,教育,理当旁征博引。
    幼童入学,必先识字。《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等即可。等孩子大上一些,再辅以其他的书籍课程......”
    解缙的话还没说完,就看到朱允炆抬手,当下便缄口。
    “朕的想法与卿有些不同。”
    朱允炆摇摇头,古人谈教育,还是过于保守和固执了。
    “卿所言,左右都绕不开国学,国学虽重,然仍取材狭隘,朕想除国学外,再添新课。
    孩童入学开蒙,理应识字,而等识字之后,国学只作为主课之一,数学、青史、思想政治都要有专门的讲师,而辅课也要有,包括工匠方面、行伍方面等都应存在。”
    朱允炆为解缙勾画的蓝图恢弘壮阔,让后者不禁瞠目结舌。
    “一日四个时辰与学堂之内,光读国学一课甚是乏味,理当劳逸相合,而且我大明的儒林学子多手无缚鸡之力,身形消瘦羸弱不堪,颇失男子气概。
    所以每天的课程之中也要加上适当的运动,古之君子六艺还有骑射剑术,朕觉得这就很好,取其精华之处,幼时教这些孩子强身练体,等他们大了,再教他们操戈骑马,射箭挥刀。”
    体育课、军训课,这两课在朱允炆的眼中那是相当值得学习的地方。
    “每旬十日的最后两天休课,每五个月放一个月的假期,正好赶在三伏、三九,谓之暑寒两假。而平素上学之日,辰时起,未时止。学堂管一顿饭,也算节省百姓的民力了。
    百姓苦寒,吃糠喝稀,孩子的身体营养哪里跟得上,所以咱们官办学堂,在这一块也不能省。”
    解缙频频吞咽唾沫,良久才回过神来。
    “陛下爱民如子,微末之中也能挂怀圣心,臣钦服,只是如此一来,开销颇巨啊。”
    “朕知道。”
    义务教育还管饭,百姓还不抢着头把孩子送进学堂之中,大明人口怎么说也有好几千万,如此庞大的基量,朝廷的财政支出恐怕比每年的军费还高。
    “所以朕也没有说要开设全国,慢慢来,就朕先前说的南直隶、浙江和江西三省,每个府只建一所,每年国库的岁入如果喜人,那就年年开、年年办。
    十年咱们做不到全国每一个县都有,那就二十年、三十年,朕相信早晚有一天,我大明每个孩子都能有学上、有书读。
    这是朕的梦想,也是大明的梦想,那就是将来一个贩夫走卒、官衙胥吏都比今日翰林院的学子还有才华。学习才能获取知识,而只有知识才能强国,才能与朕共筑大明梦。”
    学习强国、大明梦?
    自皇帝嘴里吐出来的新鲜词汇总是层出不穷,但其中蕴含的兼济天下的情怀,也让人大为触动。
    解缙忙拿笔抄录下来,觉得又可以从这两个词中衍生出不少的知识点,填充进《建文大典》之中了。
    “就按照朕的意思,卿擢人编著教材吧。”
    朱允炆汇总道:“国学、数学、青史、思想政治四大主课,分童学、少学、青学三级,童学即六岁至十一岁六年,少学为十二岁至十四岁三年,青学为十五岁至十七岁三年。
    青学结业之后,朕想这些孩子就可以参加大考了,届时朕就要在南京改制翰林院,作为大学,这些孩子大考过关,就全部收录进大学再学个几年,而后各归本乡参加省考入仕。”
    童学、少学、青学、大学。
    省考入仕、优者再参加国考,这就是朱允炆为将来大明的学生规划的晋升路线。
    “童学结业后可直接参加少学,少学结业要有考试,考定不过关的无法参加青学,同理,青学结业考试不过关的无法参加大学。
    选修辅课的,可以在少学结业考试不通过的情况下参加辅课的学堂,青学结业亦然。”
    甭管自己的想法要多少年才能全面落实,朱允炆一股脑的全都说了出来,先把教育体系系统的落实下来,将来再慢慢填充。
    “知识学的不够,当不了官没事,学个修船作工的技术也不错,再不然就学着如何当兵打仗,天下之大,总有他们一展才华的地方,实在是惫懒之徒,那就回家种地吧。”
    有大学,自然要有技校和军校。
    官办学堂,全面免费。
    穿越而来,朱允炆的梦想就是让这个国家有朝一日能够人人如龙!
    知识是科技大爆炸的先决条件,知识,也是一个国家想要快速扩张的必备基础。
    人的一生都需要学习,学习文化知识、学习人情练达,学习经商做艺。
    努力学习没有能够成功的有很多,但起码也算是努力过,不成是因为天地本就不公,非己之罪,但懒惰的人还要去非议别人的成功,那就是最大的不对了。
    朱允炆现在就是在给全天下所有人都能当首辅、当元帅的机会,能不能成,就看他们几十年后的造化了。

章节目录


日月永在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肉文阁只为原作者煌煌华夏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煌煌华夏并收藏日月永在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