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明五年五月中旬,皇后与王德妃先后临盆,各产一子,是为第十、第十一皇子,张君武为之大喜,赐皇后之子名为承煦、王德妃之子为承顺;五月底,罗士信喜得长子,张君武亲临罗府,并赐名罗成,没旁的说法,完全就是张某人恶趣味大发之结果,当然了,张某人也就只是自得其乐罢了,旁人是断然不知此名的由来之所在的。
瑞明五年六月底,帝国境内各州县皆大收,再算上陆续投产的各地盐场之所得,国库骤然丰盈了起来,张君武立马便起了要兵进江南之心思,遂召诸宰辅并徐世勣等军中重将商议进兵事宜,言明此番要亲征江南,却不料策略未定,竟是激起了群臣们的反对,尤其是萧怀静与魏征这两位御史台的大佬,竟是联名上本,言辞激烈地反对张君武的亲征之打算,到了末了,就连房、杜二相也自委婉地提出了反对之意见。
“诸位爱卿心挂朕之安危,此等忠心,朕自是省得,然,朕却有不得不亲征之理由,这么说罢,自汉末以来,南北割据之情形持续足有近三百年之久,纵使前隋曾短暂一统天下,江南之人心也自不曾顺平,何也,帝威不至,恩惠难施,故,须得先以军威慑南人之心,再以恩惠示之,如此,方可确保江南之绥靖,朕若不亲临,后续治理恐烦,为保万全故,朕终归是须得去走上一遭的。”
张君武显然没料到群臣们会如此激烈地反对自己亲征,偏生为了保密故,军略大事还不好拿到大朝上去议,无奈之下,张君武也只能将萧怀静等反对最烈者都请到了两仪殿的御书房中,苦口婆心地做起了群臣们的思想工作。
“陛下所言虽是有理,然,窃以为征战之事本无须陛下亲力亲为,药师、懋功等皆是上将军之选也,择一为帅,荡平江南实非难事,待得江南大定,陛下再择时前往江南施恩也自不为迟罢?”
饶是张君武说得个言辞灼灼,看似理由充分得很,可惜萧怀静却并未被感动,反倒是顺着张君武的话头,好生以其之矛攻其之盾了一把。
“陛下,微臣以为萧大人所言甚是,今帝国已渐大定,江南诸贼不过草寇耳,实无须陛下以九五之尊亲征,似灭大梁一般,着一二上将统军,以我帝国大军之威势,自可轻松荡平诸贼,此即示以兵威,而后陛下再寻机施恩,恰是适宜焉。”
萧怀静话音方才刚落,魏征也自紧着站出来附和了一把。
“还请陛下三思!”
“臣等皆以为我帝国已非草创之时,实无须陛下再亲冒矢石,为社稷故,臣等恳请陛下收回成命。”
“圣人有云曰:千金之子坐不垂堂,况乎陛下哉,臣也以为亲征之议大有不妥,还请陛下三思为宜。”
……
有了萧、魏二人开了头炮,孔颖达、安兴贵等几位文臣也自全都跟着站了出来,众口一词地反对张君武亲征江南,倒是秦琼等武将却是全都保持着缄默,只是看脸色么,显然也有有着附议之想头。
“朕确有非亲征不可之理由,然,关乎军机大计,却是不能说出,也罢,此番南征之后,若无必要,朕就不再统军征战好了,如此,总该是可以了罢?”
张君武其实也知道以皇帝之尊亲自上阵并不是啥好事来着,不说战阵上的安全问题,光是政务的耽搁这么一条,就实不宜提倡,若是张君武本人也就罢了,到底是马背上的皇帝,亲征倒也还能胜任有余,可万一要是后世子孙也动不动来上个亲征,那后果当真不是好耍的,从此意义而论,张君武确实不宜再亲征了的,问题是错过了此番大战,张君武自知再难有上阵统军之机会,自是怎么也不肯错过了去的,正因为此,哪怕群臣们激烈反对,他也依旧固持己见,只是在话尾作出了个妥协之议。
“陛下……”
这一听张君武小孩子过家家一般的口吻,萧怀静登时便不乐意了,脸一黑,张口便又要进谏上一番。
“陛下圣明。”
没等萧怀静将话说完,就见首辅大臣房玄龄已从旁闪了出来,朗声称颂了一嗓子,登时便将萧怀静的话头给憋了回去,当即便令萧怀静脸色更黑了几分,可张了张口之后,到底还是不曾再出言反对,只是不满地瞪了房玄龄一眼。
“嗯,好了,亲征之事就这么定了,玄龄、克明、药师、懋功留下,其余诸位爱卿且自都忙去好了。”
张君武虽是有些意外房玄龄会在此时出面支持自己,可也没敢有丝毫的耽搁,紧着便以不容置疑的口吻下了逐客之令,显然是不打算再给群臣们进谏之机会了的。
“陛下圣明,臣等告退。”
诸般臣工们心中虽依旧别有想法,奈何张君武都已将话说到了这么个份上,自是不敢再多言罗唣,只能是齐齐称颂了一声,就此鱼贯着退出了御书房,各自忙乎去了。
“诸公请看,南梁国境南出岭表,东距洞庭,地形狭长,一头一尾之襄阳与夷陵皆屯有重兵,内腹却是空空,年初内乱之后,董景珍、张绣等宿将皆已被萧铣所杀,朝中拥兵之将莫不自危,此际伐之,我军必胜无疑,然,朕要的却是速胜,故,便须得仔细绸缪了去方可,朕思虑再三,有一策或是可行,这么说罢,朕打算以关中大军进逼襄阳,迫使萧铣聚兵于此,令其内腹进一步空虚,再令杜伏威与周法明各出大军从东攻击,以牵制其部分兵力,并防止盘亘豫章郡(今之江西)的张善安赴援南梁,而后再以川中之军顺江而下,以我之船坚炮利,一举击破敌水师,顺势进取江陵,一战而擒萧铣,如此,各处贼军必闻风而降,其国可定焉,诸公以为如何哉?”
屏退了萧怀静等人之后,张君武紧着便起了身,将房玄龄等人领到了大幅沙盘前,用一细竹竿,一边在沙盘上指点着,一边细细地将自己所谋之策道将出来。
“陛下明鉴,微臣以为此策应是可行,纵使杜伏威、周法明等辈不肯听令行事,实也无妨,待得破了南梁之后,转头便可灭此了二獠。”
房、杜二人对军略只是一知半解,在这等军国大事上,自是不敢随便发表意见,而李靖素来慎言慎行,心中虽有所思忖,却并不打算急着开口言事,唯有徐世勣却是敢言,头一个便站出来表了态。
“懋功放心好了,杜、周二人会听令行事的,待得平定了南梁,朕便下诏令二人入朝,若肯来,朕自当优容之,若不肯,我数十万大军既已至江南,又岂是摆设哉?”
尽管从不曾见过杜、周二人,可从安插在二人军中的钉子之报告,以及结合荥阳那场怪梦之所得,张君武对此二人的品性还是有所了解的——于张君武看来,杜伏威其实并无大志,之所以割据,不过只是想在乱世里自保而已,但消朝廷有令,他自不敢有违,至于周法明么,那就是个墙头草,谁强他就投靠谁,纯属胸无大志之人,给其高官厚禄也就是了,倒也不怕他能反了天去。
“陛下运筹帷幄之中,臣等拍马难及也。”
李靖与徐世勣都属难得之将才,只是相较而论,李靖就是个纯粹的军人,而徐世勣么,却是多了几分政客的圆滑手腕,这不,拍起张君武的马屁来,当真顺溜得紧。
“呵,懋功这个马屁拍得好啊,朕听着可是乐呵得很呢,哈哈……”
一听徐世勣这般说法,张君武不由地便乐了,笑呵呵地便调侃了其一句,言毕更是忍不住大笑了起来。
“哈哈……”
张君武这么一笑,几名宰辅也自都忍不住了,跟着都笑了起来,原本紧张的议事气氛骤然便缓和了下来。
“罢了,乐归乐,还是接着说正事,朕打算亲自率关中兵马去取襄阳,懋功随朕一道出征,川中一路便交由药师负责好了,若是兵力不够,药师只管开口,朕也好从容调度了去。”
君臣皆笑了一通之后,张君武一压手,示意众人先安静下来,而后便即作出了具体的分工之安排。
“陛下明鉴,贼军于夷陵处目下虽屯兵有八万之数,然善战者不多,川中可用之兵虽只有六万余,却也足以应对,但消水师能胜,南梁步军实不足为虑。”
李靖显然早就成竹在胸了的,并未要求张君武多派兵马,很是自信地便表明了态度。
“嗯,如此也好,兵贵精不贵多,待得朕大军掩向襄阳,萧铣老儿惊悸之下,应会从夷陵调出军伍,如此算来,夷陵守军应不会多于六万,大体与我川中之军相当,有心算无心之下,胜之确是不难,那就这么定了也罢。”
张君武默默地想了想之后,也觉得为了保证川中部队的出击之突然性,确实不宜从关中增兵,这便就此准了李靖之所请……
瑞明五年六月底,帝国境内各州县皆大收,再算上陆续投产的各地盐场之所得,国库骤然丰盈了起来,张君武立马便起了要兵进江南之心思,遂召诸宰辅并徐世勣等军中重将商议进兵事宜,言明此番要亲征江南,却不料策略未定,竟是激起了群臣们的反对,尤其是萧怀静与魏征这两位御史台的大佬,竟是联名上本,言辞激烈地反对张君武的亲征之打算,到了末了,就连房、杜二相也自委婉地提出了反对之意见。
“诸位爱卿心挂朕之安危,此等忠心,朕自是省得,然,朕却有不得不亲征之理由,这么说罢,自汉末以来,南北割据之情形持续足有近三百年之久,纵使前隋曾短暂一统天下,江南之人心也自不曾顺平,何也,帝威不至,恩惠难施,故,须得先以军威慑南人之心,再以恩惠示之,如此,方可确保江南之绥靖,朕若不亲临,后续治理恐烦,为保万全故,朕终归是须得去走上一遭的。”
张君武显然没料到群臣们会如此激烈地反对自己亲征,偏生为了保密故,军略大事还不好拿到大朝上去议,无奈之下,张君武也只能将萧怀静等反对最烈者都请到了两仪殿的御书房中,苦口婆心地做起了群臣们的思想工作。
“陛下所言虽是有理,然,窃以为征战之事本无须陛下亲力亲为,药师、懋功等皆是上将军之选也,择一为帅,荡平江南实非难事,待得江南大定,陛下再择时前往江南施恩也自不为迟罢?”
饶是张君武说得个言辞灼灼,看似理由充分得很,可惜萧怀静却并未被感动,反倒是顺着张君武的话头,好生以其之矛攻其之盾了一把。
“陛下,微臣以为萧大人所言甚是,今帝国已渐大定,江南诸贼不过草寇耳,实无须陛下以九五之尊亲征,似灭大梁一般,着一二上将统军,以我帝国大军之威势,自可轻松荡平诸贼,此即示以兵威,而后陛下再寻机施恩,恰是适宜焉。”
萧怀静话音方才刚落,魏征也自紧着站出来附和了一把。
“还请陛下三思!”
“臣等皆以为我帝国已非草创之时,实无须陛下再亲冒矢石,为社稷故,臣等恳请陛下收回成命。”
“圣人有云曰:千金之子坐不垂堂,况乎陛下哉,臣也以为亲征之议大有不妥,还请陛下三思为宜。”
……
有了萧、魏二人开了头炮,孔颖达、安兴贵等几位文臣也自全都跟着站了出来,众口一词地反对张君武亲征江南,倒是秦琼等武将却是全都保持着缄默,只是看脸色么,显然也有有着附议之想头。
“朕确有非亲征不可之理由,然,关乎军机大计,却是不能说出,也罢,此番南征之后,若无必要,朕就不再统军征战好了,如此,总该是可以了罢?”
张君武其实也知道以皇帝之尊亲自上阵并不是啥好事来着,不说战阵上的安全问题,光是政务的耽搁这么一条,就实不宜提倡,若是张君武本人也就罢了,到底是马背上的皇帝,亲征倒也还能胜任有余,可万一要是后世子孙也动不动来上个亲征,那后果当真不是好耍的,从此意义而论,张君武确实不宜再亲征了的,问题是错过了此番大战,张君武自知再难有上阵统军之机会,自是怎么也不肯错过了去的,正因为此,哪怕群臣们激烈反对,他也依旧固持己见,只是在话尾作出了个妥协之议。
“陛下……”
这一听张君武小孩子过家家一般的口吻,萧怀静登时便不乐意了,脸一黑,张口便又要进谏上一番。
“陛下圣明。”
没等萧怀静将话说完,就见首辅大臣房玄龄已从旁闪了出来,朗声称颂了一嗓子,登时便将萧怀静的话头给憋了回去,当即便令萧怀静脸色更黑了几分,可张了张口之后,到底还是不曾再出言反对,只是不满地瞪了房玄龄一眼。
“嗯,好了,亲征之事就这么定了,玄龄、克明、药师、懋功留下,其余诸位爱卿且自都忙去好了。”
张君武虽是有些意外房玄龄会在此时出面支持自己,可也没敢有丝毫的耽搁,紧着便以不容置疑的口吻下了逐客之令,显然是不打算再给群臣们进谏之机会了的。
“陛下圣明,臣等告退。”
诸般臣工们心中虽依旧别有想法,奈何张君武都已将话说到了这么个份上,自是不敢再多言罗唣,只能是齐齐称颂了一声,就此鱼贯着退出了御书房,各自忙乎去了。
“诸公请看,南梁国境南出岭表,东距洞庭,地形狭长,一头一尾之襄阳与夷陵皆屯有重兵,内腹却是空空,年初内乱之后,董景珍、张绣等宿将皆已被萧铣所杀,朝中拥兵之将莫不自危,此际伐之,我军必胜无疑,然,朕要的却是速胜,故,便须得仔细绸缪了去方可,朕思虑再三,有一策或是可行,这么说罢,朕打算以关中大军进逼襄阳,迫使萧铣聚兵于此,令其内腹进一步空虚,再令杜伏威与周法明各出大军从东攻击,以牵制其部分兵力,并防止盘亘豫章郡(今之江西)的张善安赴援南梁,而后再以川中之军顺江而下,以我之船坚炮利,一举击破敌水师,顺势进取江陵,一战而擒萧铣,如此,各处贼军必闻风而降,其国可定焉,诸公以为如何哉?”
屏退了萧怀静等人之后,张君武紧着便起了身,将房玄龄等人领到了大幅沙盘前,用一细竹竿,一边在沙盘上指点着,一边细细地将自己所谋之策道将出来。
“陛下明鉴,微臣以为此策应是可行,纵使杜伏威、周法明等辈不肯听令行事,实也无妨,待得破了南梁之后,转头便可灭此了二獠。”
房、杜二人对军略只是一知半解,在这等军国大事上,自是不敢随便发表意见,而李靖素来慎言慎行,心中虽有所思忖,却并不打算急着开口言事,唯有徐世勣却是敢言,头一个便站出来表了态。
“懋功放心好了,杜、周二人会听令行事的,待得平定了南梁,朕便下诏令二人入朝,若肯来,朕自当优容之,若不肯,我数十万大军既已至江南,又岂是摆设哉?”
尽管从不曾见过杜、周二人,可从安插在二人军中的钉子之报告,以及结合荥阳那场怪梦之所得,张君武对此二人的品性还是有所了解的——于张君武看来,杜伏威其实并无大志,之所以割据,不过只是想在乱世里自保而已,但消朝廷有令,他自不敢有违,至于周法明么,那就是个墙头草,谁强他就投靠谁,纯属胸无大志之人,给其高官厚禄也就是了,倒也不怕他能反了天去。
“陛下运筹帷幄之中,臣等拍马难及也。”
李靖与徐世勣都属难得之将才,只是相较而论,李靖就是个纯粹的军人,而徐世勣么,却是多了几分政客的圆滑手腕,这不,拍起张君武的马屁来,当真顺溜得紧。
“呵,懋功这个马屁拍得好啊,朕听着可是乐呵得很呢,哈哈……”
一听徐世勣这般说法,张君武不由地便乐了,笑呵呵地便调侃了其一句,言毕更是忍不住大笑了起来。
“哈哈……”
张君武这么一笑,几名宰辅也自都忍不住了,跟着都笑了起来,原本紧张的议事气氛骤然便缓和了下来。
“罢了,乐归乐,还是接着说正事,朕打算亲自率关中兵马去取襄阳,懋功随朕一道出征,川中一路便交由药师负责好了,若是兵力不够,药师只管开口,朕也好从容调度了去。”
君臣皆笑了一通之后,张君武一压手,示意众人先安静下来,而后便即作出了具体的分工之安排。
“陛下明鉴,贼军于夷陵处目下虽屯兵有八万之数,然善战者不多,川中可用之兵虽只有六万余,却也足以应对,但消水师能胜,南梁步军实不足为虑。”
李靖显然早就成竹在胸了的,并未要求张君武多派兵马,很是自信地便表明了态度。
“嗯,如此也好,兵贵精不贵多,待得朕大军掩向襄阳,萧铣老儿惊悸之下,应会从夷陵调出军伍,如此算来,夷陵守军应不会多于六万,大体与我川中之军相当,有心算无心之下,胜之确是不难,那就这么定了也罢。”
张君武默默地想了想之后,也觉得为了保证川中部队的出击之突然性,确实不宜从关中增兵,这便就此准了李靖之所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