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离太远了,尤其是两千里沙漠就得花十天。一队骑兵抵达阳关的时候,已经没人样子了。但是露布一展,守军立刻飞奔上前迎接。
看见露布的时候,守将立刻派人接下来重新抄写两份,派两组人快马奔着玉门关而去。
到了玉门关,程序差不多,换人,换马,一点时间都不敢耽搁,向着长安飞奔。
西征大军顺利灭国高昌的捷报,沿着陇右各镇,一路往长安快速传递。
高举露布的骑手,在身后一伙骑兵的护卫下冲进长安城时,距离高昌灭国已经二十天了。
在这个时代来说,所谓的新闻,很多都是已经发生很久的事情。
进入贞观年以来,大唐开始了战无不胜的节奏,露布出现的时候,市面再次沸腾了。无数青衫少年兴奋的高呼“大唐威武!”百姓也都被胜利的消息感染了,街上多数是喜气洋洋的表情。尽管百姓已经见的多了,还是很开心又胜利了。
露布送到皇城,不敢片刻耽搁,转送大兴宫。李世民正在与群臣议事时,接到了这个消息。“快,让朕看看。”李世民兴奋的从椅子上站了起来。椅子这个东西,一开始还有人置啄姿态不端正,但架不住舒服,越来越多的人接受了。
看罢露布的李世民,随手递给身边的长孙无忌,接着在群臣的手里传了一圈,最后才回到李世民的手里。篇幅有限,露布上的内容不多,但是使者还带来了更详细的奏报。
没等李世民看奏报,群臣已经列队,手举笏板,高声齐道:“臣,为大唐贺,为陛下贺。大唐威武,陛下万岁!”这样的台词几乎每次胜利都来一次,大家都熟练了。
李世民笑的眼睛都看不到了,尽管心里很明白,这次胜利的难度不算太大,但胜利总是令人喜悦的,他已经喜欢上这种一个胜利接着一个胜利的喜悦。
“诸卿,侯君集有详细奏报,劳烦阎卿家念一下。”李世民笑着抬手示意大家安静,房玄龄上前来,接过奏报道:“臣忍不住先睹为快,臣来吧。”
在阎立本哀怨的眼神中,房玄龄接过了奏报,打开后大声念了起来。
在场诸公,多数是懂行的,所以这个过程属实的奏报,很快就引起了惊叹。大军只花了四个月的时间,就抵达了田城,比预期的速度要快一个月呢。
因为是要给皇帝和诸相看的奏报,侯君集没敢作假,行军的过程中,李诚的作用被详实的写在奏报中。李世民听了不禁微微颔首道:“不想自成还有此能为。”
等到田城一战,又是李诚出来抢戏的时候,大家都有点晕乎了,这小子真不要脸。不过又不能不承认,这家伙确实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李世民都忍不住抚掌叹息:“勇冠三军!”
接下来奏报,李诚率一千骑兵牵制浮图城的安排,大家都不说话,但心里都在嘀咕。因为奏报上写的是李诚主动请缨,诸相也无话可说。但这帮人都是人精,心里肯定会散发思维。
奏报继续,侯君集先说主线,大军在高昌都城下受挫,转而清扫周边,准备攻城器械。这套路没毛病,最稳健的套路,侯君集用兵老成持重。本来打仗嘛,用兵之道,以正为主。尤其是实力强大的一方,不会主动寻求变化。
接着是派使者往焉耆,邀约一起出兵,合围高昌。焉耆答应了,并且出兵相助。可以说,成功了降低了战争的变数。尽管焉耆是个小国,一直被高昌欺负。但是他的立场很重要,得到焉耆的支持,对于唐军来说后勤压力大大减弱。
利用焉耆的兵力封锁四周,唐军主力稳稳的压过去,结硬寨,打呆仗,这才是求胜之道。都是隋末过来的老臣,怎么会不懂军事呢?现场一片点头赞许,侯君集深谙用兵之道。
但是接下来侯君集画风剧烈变化,三军做好了一切准备,准备攻城的时候,李诚回来了。
然后,辛辛苦苦造的攻城器械都用不上了,驳马带着三千骑兵,在城下兜一圈,鞠智盛就跪着出城投降了,战争结束了!剩下的战斗,就是派人走一趟,然后开门投降的节奏。
李诚只用了一千人,就让浮图城的叶护驳马投降的过程,更是令人觉得不可思议。明明你的兵力对比悬殊,被人追着打才附和身份。偏偏李诚反其道而行之,带着几十个亲兵就堵人家门口去了,还一箭把城头大纛给射了下来。
还特么的威胁人家,要三日不封刀。你这么能吹牛,不怕被戳破了尴尬么?
最初大家也是佩服李诚的胆气,觉得他敢于故布疑阵,迷惑对手,吓唬对手。很大胆的战术,希望西突厥人比较笨一点,能被李诚吓住就行。
没想到吓唬的效果太好了,驳马直接投降了。尤其是投降的过程,这是裴行俭的口述,原文写的很详实。“晨,驳马率五千骑出城,南下十里,斥候阻之。驳马乃之身往军营,见李公,方知我军不过千余,悔之晚矣。”
房玄龄念的声情并茂的,众人听着忍不住都露出了原来如此的微笑。感情是李诚这家伙,玩的是这么一个套路。但是必须承认,这家伙干的真漂亮啊!
一帮大臣都听傻掉了,这个世界上还有这样打仗的人么?这份胆气,这份心思,这份机变。在场的都是饱读诗书的高人,没赶上念奏报的阎立本,很自觉的给好盆友李诚捧场。
“昔日班定远,今有李自成。”阎立本一句话,得罪的人多了。但是大家没法记恨他,说的是实话么。班超怎么干的?几十号人,在别人的国家的驿站里住着,听说北匈奴使者在鄯善国,带着几十号人招呼都不打一声,把匈奴使者给剁了,杀的干净。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这是班超在历史上留下的声音,振聋发聩。
李诚呢?虽然有所不同,但是更胜一筹吧?毕竟当时的鄯善,名义上是臣服大汉的。
西突厥还是敌对势力,李诚带着几十个人就把浮图城的守将给吓的投降了。
要知道,那是浮图城,曾经的突厥王庭。即便是现在,那也是战略要地,在突厥有很高的地位,具有象征意义的城市。
李世民听完了不禁心驰神往,赞叹道:“李自成可谓今之……”
不等李世民说完,边上有人开口打断:“陛下慎言!”谁啊?魏征,病秧子一个,还坚持来了。这会一看李世民要乱讲话,赶紧开口打断他。
把李诚封在西域好不好?理论上来说没问题,但是更大的问题在后面。西域那个地方,放在别人的手里,可能就是个苦寒之地,没人愿意去做这个差事。但是落到李诚的手里,没准就是个王霸基业的开始。
这人太能折腾了,必须放在一个不远不近的位置上,才能让人放心。魏征也不是说,李诚有不臣之心,但是话说回来,有时候不是你想不想,而是你的部下推着你往前走。
这人,很多时候的行为,不是由自己决定的,而是被天下大势推着往前走的。就像刘邦,当一个亭长的时候,也只能感慨“大丈夫当如是”。他就没想过要去当皇帝。
要不怎么说诸葛亮被后人推崇呢?他是有取代刘禅自立的能力的,但是他没这么做。
反观王莽,“新政”不好么?放在当时来说,很好,非常好。前提是得到了彻底的贯彻。客观的说,王莽就像一个穿越者,如果他的“新政”在汉朝的框架下,高举汉的旗帜,并且把新政给干好了干成了,而不是选择篡汉。
那么,他的历史地位和评价,将达到巅峰,甚至可能会扭转中华文明的走向。如果你真的去了解一下王莽新政的内容,真的会觉得这家伙可惜了。他就是一个失败的穿越者。
“诸卿,封赏的事情再说,高昌如何处置?”李世民抛出了这么一个话题,尽管被魏征扫兴了,并没有特别在意。不过这个事情,心里不舒服是肯定的。这东西日积月累的,时间长了一定会爆发的。
群臣议论纷纷,但是却没有人主动站出来说话。对于大唐群臣来说呢,高昌的问题确实很棘手。原因无他,太远了。而且这个时代的交通状况,太折磨人了。
汉朝的时候,开拓西域,接结果而言,牵着了汉朝的大量财力物力,最终因为地域的缘故,一旦汉朝中央政权出了问题,西域不丢也就丢了。造成这个结果的原因,主要还是人口问题。汉朝的人口,还不足以让朝廷大量的往西移民。
还有一个问题就是移民的耗费巨大,移民的政策,与当时权贵的利益相悖。汉朝的问题,唐朝也必须同样面对。人口增长与粮食产量密切相关,还有就是瘟疫。比如天花、鼠疫。
当然了,人口大面积减少最直接的原因,还是内乱。任何朝代都是如此。
看见露布的时候,守将立刻派人接下来重新抄写两份,派两组人快马奔着玉门关而去。
到了玉门关,程序差不多,换人,换马,一点时间都不敢耽搁,向着长安飞奔。
西征大军顺利灭国高昌的捷报,沿着陇右各镇,一路往长安快速传递。
高举露布的骑手,在身后一伙骑兵的护卫下冲进长安城时,距离高昌灭国已经二十天了。
在这个时代来说,所谓的新闻,很多都是已经发生很久的事情。
进入贞观年以来,大唐开始了战无不胜的节奏,露布出现的时候,市面再次沸腾了。无数青衫少年兴奋的高呼“大唐威武!”百姓也都被胜利的消息感染了,街上多数是喜气洋洋的表情。尽管百姓已经见的多了,还是很开心又胜利了。
露布送到皇城,不敢片刻耽搁,转送大兴宫。李世民正在与群臣议事时,接到了这个消息。“快,让朕看看。”李世民兴奋的从椅子上站了起来。椅子这个东西,一开始还有人置啄姿态不端正,但架不住舒服,越来越多的人接受了。
看罢露布的李世民,随手递给身边的长孙无忌,接着在群臣的手里传了一圈,最后才回到李世民的手里。篇幅有限,露布上的内容不多,但是使者还带来了更详细的奏报。
没等李世民看奏报,群臣已经列队,手举笏板,高声齐道:“臣,为大唐贺,为陛下贺。大唐威武,陛下万岁!”这样的台词几乎每次胜利都来一次,大家都熟练了。
李世民笑的眼睛都看不到了,尽管心里很明白,这次胜利的难度不算太大,但胜利总是令人喜悦的,他已经喜欢上这种一个胜利接着一个胜利的喜悦。
“诸卿,侯君集有详细奏报,劳烦阎卿家念一下。”李世民笑着抬手示意大家安静,房玄龄上前来,接过奏报道:“臣忍不住先睹为快,臣来吧。”
在阎立本哀怨的眼神中,房玄龄接过了奏报,打开后大声念了起来。
在场诸公,多数是懂行的,所以这个过程属实的奏报,很快就引起了惊叹。大军只花了四个月的时间,就抵达了田城,比预期的速度要快一个月呢。
因为是要给皇帝和诸相看的奏报,侯君集没敢作假,行军的过程中,李诚的作用被详实的写在奏报中。李世民听了不禁微微颔首道:“不想自成还有此能为。”
等到田城一战,又是李诚出来抢戏的时候,大家都有点晕乎了,这小子真不要脸。不过又不能不承认,这家伙确实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李世民都忍不住抚掌叹息:“勇冠三军!”
接下来奏报,李诚率一千骑兵牵制浮图城的安排,大家都不说话,但心里都在嘀咕。因为奏报上写的是李诚主动请缨,诸相也无话可说。但这帮人都是人精,心里肯定会散发思维。
奏报继续,侯君集先说主线,大军在高昌都城下受挫,转而清扫周边,准备攻城器械。这套路没毛病,最稳健的套路,侯君集用兵老成持重。本来打仗嘛,用兵之道,以正为主。尤其是实力强大的一方,不会主动寻求变化。
接着是派使者往焉耆,邀约一起出兵,合围高昌。焉耆答应了,并且出兵相助。可以说,成功了降低了战争的变数。尽管焉耆是个小国,一直被高昌欺负。但是他的立场很重要,得到焉耆的支持,对于唐军来说后勤压力大大减弱。
利用焉耆的兵力封锁四周,唐军主力稳稳的压过去,结硬寨,打呆仗,这才是求胜之道。都是隋末过来的老臣,怎么会不懂军事呢?现场一片点头赞许,侯君集深谙用兵之道。
但是接下来侯君集画风剧烈变化,三军做好了一切准备,准备攻城的时候,李诚回来了。
然后,辛辛苦苦造的攻城器械都用不上了,驳马带着三千骑兵,在城下兜一圈,鞠智盛就跪着出城投降了,战争结束了!剩下的战斗,就是派人走一趟,然后开门投降的节奏。
李诚只用了一千人,就让浮图城的叶护驳马投降的过程,更是令人觉得不可思议。明明你的兵力对比悬殊,被人追着打才附和身份。偏偏李诚反其道而行之,带着几十个亲兵就堵人家门口去了,还一箭把城头大纛给射了下来。
还特么的威胁人家,要三日不封刀。你这么能吹牛,不怕被戳破了尴尬么?
最初大家也是佩服李诚的胆气,觉得他敢于故布疑阵,迷惑对手,吓唬对手。很大胆的战术,希望西突厥人比较笨一点,能被李诚吓住就行。
没想到吓唬的效果太好了,驳马直接投降了。尤其是投降的过程,这是裴行俭的口述,原文写的很详实。“晨,驳马率五千骑出城,南下十里,斥候阻之。驳马乃之身往军营,见李公,方知我军不过千余,悔之晚矣。”
房玄龄念的声情并茂的,众人听着忍不住都露出了原来如此的微笑。感情是李诚这家伙,玩的是这么一个套路。但是必须承认,这家伙干的真漂亮啊!
一帮大臣都听傻掉了,这个世界上还有这样打仗的人么?这份胆气,这份心思,这份机变。在场的都是饱读诗书的高人,没赶上念奏报的阎立本,很自觉的给好盆友李诚捧场。
“昔日班定远,今有李自成。”阎立本一句话,得罪的人多了。但是大家没法记恨他,说的是实话么。班超怎么干的?几十号人,在别人的国家的驿站里住着,听说北匈奴使者在鄯善国,带着几十号人招呼都不打一声,把匈奴使者给剁了,杀的干净。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这是班超在历史上留下的声音,振聋发聩。
李诚呢?虽然有所不同,但是更胜一筹吧?毕竟当时的鄯善,名义上是臣服大汉的。
西突厥还是敌对势力,李诚带着几十个人就把浮图城的守将给吓的投降了。
要知道,那是浮图城,曾经的突厥王庭。即便是现在,那也是战略要地,在突厥有很高的地位,具有象征意义的城市。
李世民听完了不禁心驰神往,赞叹道:“李自成可谓今之……”
不等李世民说完,边上有人开口打断:“陛下慎言!”谁啊?魏征,病秧子一个,还坚持来了。这会一看李世民要乱讲话,赶紧开口打断他。
把李诚封在西域好不好?理论上来说没问题,但是更大的问题在后面。西域那个地方,放在别人的手里,可能就是个苦寒之地,没人愿意去做这个差事。但是落到李诚的手里,没准就是个王霸基业的开始。
这人太能折腾了,必须放在一个不远不近的位置上,才能让人放心。魏征也不是说,李诚有不臣之心,但是话说回来,有时候不是你想不想,而是你的部下推着你往前走。
这人,很多时候的行为,不是由自己决定的,而是被天下大势推着往前走的。就像刘邦,当一个亭长的时候,也只能感慨“大丈夫当如是”。他就没想过要去当皇帝。
要不怎么说诸葛亮被后人推崇呢?他是有取代刘禅自立的能力的,但是他没这么做。
反观王莽,“新政”不好么?放在当时来说,很好,非常好。前提是得到了彻底的贯彻。客观的说,王莽就像一个穿越者,如果他的“新政”在汉朝的框架下,高举汉的旗帜,并且把新政给干好了干成了,而不是选择篡汉。
那么,他的历史地位和评价,将达到巅峰,甚至可能会扭转中华文明的走向。如果你真的去了解一下王莽新政的内容,真的会觉得这家伙可惜了。他就是一个失败的穿越者。
“诸卿,封赏的事情再说,高昌如何处置?”李世民抛出了这么一个话题,尽管被魏征扫兴了,并没有特别在意。不过这个事情,心里不舒服是肯定的。这东西日积月累的,时间长了一定会爆发的。
群臣议论纷纷,但是却没有人主动站出来说话。对于大唐群臣来说呢,高昌的问题确实很棘手。原因无他,太远了。而且这个时代的交通状况,太折磨人了。
汉朝的时候,开拓西域,接结果而言,牵着了汉朝的大量财力物力,最终因为地域的缘故,一旦汉朝中央政权出了问题,西域不丢也就丢了。造成这个结果的原因,主要还是人口问题。汉朝的人口,还不足以让朝廷大量的往西移民。
还有一个问题就是移民的耗费巨大,移民的政策,与当时权贵的利益相悖。汉朝的问题,唐朝也必须同样面对。人口增长与粮食产量密切相关,还有就是瘟疫。比如天花、鼠疫。
当然了,人口大面积减少最直接的原因,还是内乱。任何朝代都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