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州刺史(太守)那可是从三品,下州刺史才正五品。差出两个级别来了,待遇能一样么?登州别驾,五年以后就是正四品了,你搞搞清楚。(前文有知府之说,弄混了,唐朝初期州长官称为州牧、刺史、太守)
那么问题又来了,李世民为何要问李诚这个问题呢。不就是再告诉李诚,你家里的侍妾之一,我知道是谁的女儿哦。侍妾的地位是很低的,属于那种送出门的货物。李诚真不喜欢,送人也好,发卖也罢,白氏都得捏着鼻子当看不见。
李世民为何兜来兜去呢?还是很希望李诚去东宫的,这会李世民认为,李承乾是可以教育好的。之前没有教育好,那是老师不给力。李诚态度不改变,李世民就有点火了,打击报复就来了。白松陵,你便宜老丈人呢。
不料李诚说了一句,白松陵外放登州,怎么也要给个从四品吧?李世民告诉他,是从四品,坚持五年就是正四品。历史晦涩的暗示,白松陵不该去登州,李世民则表示,看你的意思咯。你说去就去,不去就不去。
李诚有点头大了,这皇帝的小心眼这没法抢救了。李诚说的一番话呢,无非就是一些感冒药。为啥这么比喻么?感冒不是吃药就能治好的,感冒药的作用是缓解症状。所有感冒,都是病人自己扛过来,最后不治而愈。
李世民当然不知道感冒药,但是李世民知道,李诚再说:陛下,这事情不可逆啊。最多缓解一下,慢慢来吧。还有就是,洛阳比长安更适合做首都。这话说的李世民当时就爽歪歪,全都挠到痒处了。
李世民又动了让李诚为太子师的念头,李诚有拒绝了,李世民又不开心了。关键是李诚这个借口太可恨了,“因为懒,不愿意为太子师”。甚至不愿意留在长安!
李诚很懒么?是也不是!至少李世民认为,李诚并不懒。他只是兴趣广泛,愿意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不愿意被束缚在朝堂的斗争之中。大唐的制度利弊,李世民认为没有人比李诚看的更清楚了,正是因为看的清楚,才要跳出关中。
迁都洛阳的事情,李世民早就想过了,但是压力太大啊。随着时间的推移,人口的增加,长安真的不再适合作为都城了。以为不通运河,关内的粮食供应压力太大了。现在这个矛盾被土豆番薯玉米缓解了很多,但是还有别的矛盾呢?
重点还是君权面临的压力太大了!
回到这次奏对的原点,李世民必须承认,李诚为大唐做了很大的贡献,为陛下做了巨大的贡献。这些功劳,没有体现在爵位上,按照李诚的要求,转化为软实力。也就是说,李诚终于有资格,跟皇帝商量一下待遇问题了。
一个新的家族诞生了,创始人是李诚,崛起的速度,令人瞠目。
还有一点很关键,李诚始终没有去碰意识形态。用现在的话说,李诚就不碰路线问题,一直在瞎几把混。一门心思的搞钱过小日子,就是不肯好好为皇帝受命于天的“伟光正”事业添砖加瓦。李世民要知道这货是唯物主义,早弄死他了。
李世民不耐烦了,这货死活不上套,怒道:“白松陵不能去登州,你给他挑个地方。”
李诚一听这话有点犯嘀咕,犹豫了一下低声道:“要不去荆州圩田?”说到这个圩田,李世民才想起来,刚才真没注意这个。“圩田和解?”李诚有点晕,圩田还没出现么?
(圩田出现的时间有两种说法,一为南朝,一为唐朝)
北方人可能不知道圩田是个什么样子,其实很简单,就是堤坝把一大块地方圈起来,良田都在堤坝内。圩田主要集中在长江中下游的两岸,鄂、徽、苏三省都有很多圩田。
“陛下,圩田就是用堤坝把洼地圈起来,这样雨季高处的雨水被挡在堤坝之外,堤内可以耕种。当然事情也是有利弊的,圩田怕大水,一旦破了圩,就什么都没了。”李诚努力的去解释圩田,这东西带来的良田可不是少数。对自然的破坏也不小。
中原王朝就是这样,不断的向大自然要耕地。人口密度不断的上升,导致了很多河流没有泄洪区。so,黄河、淮河、长江等河流,一旦出事就是大事,几百万人口失去家园都是正常操作。话说回来,华夏文明一直就是在战天斗地。
西方文明面对神的时候都是先跪下再说,华夏文明则一直在怼。洪水来了,就治水,天上太阳多,射下来。被东海淹死了,填你丫的。认怂?不存在的!
“能增加多少耕地?”李世民也就是随口一问,具体的操作他是外行。李诚挠挠头,想了想:“这个真不好说,一两千万亩总是有的吧。”
“啥?”李世民的手抖了一下,手里的茶杯没拿稳当,咣当一下倒了,撒了一桌子的茶水。赶紧伸手扶起茶杯,盯着李诚道:“竖子,莫要欺君。”言下之意,后果想过没有?
“试试看又不会有损失,不过这事情要是成了,朝廷的公田可是能增加不少。先给陛下提个醒,这事情得盯紧了,朝廷一旦做成了一个圩区,民间效仿必然纷至沓来。”李诚压低了声音,小心翼翼的提醒。地方上的士绅,山高皇帝远,跟国家抢耕地太正常了。
“竖子,提醒的很对。就让白松陵去吧,具体怎么做,回头让他去找你。那就沔州太守吧。”李世民很自然的不想让李诚如愿,荆州那是大城市,你还是去沔州发光发热搞试点吧。
“等等,陛下,刚才说的是荆州啊。”李诚差点叫起来了,李世民瞪眼道:“朝廷官员指派,也是你能干涉的?少废话,要不继续在东宫做幕僚,要不去沔州。朕就不信白松陵要去登州的事情,没你的手脚。”
李诚真是想哭出来了,神特么的有我的手脚。这锅背的太冤枉了。本意是让白松陵离开长安这个是非之地,没让他真的去谋求登州的位置啊。登州那地方,现在是一般人能去的么?你还求个别驾,真以为太子的幕僚就很牛b么?
“陛下,欲加之罪,何患无辞啊。”李诚还是决定抢救一下,白松陵应该不会供出李诚的。毕竟事关东宫,白松陵还没活够的话,就不会把两人之间的对话说出来。
李世民看看李诚,这货演技很扎实,一副真诚的表情。李世民点点头:“现在就沔州有个太守的位子,不愿意去的话,就没地方安排了。那个圩田,白松陵不去,就只能是自成去了。”这就是不去都不行了,是这个意思吧?
“陛下非要臣去呢,那臣也不是不能去。不过臣要是去了江南西道,就不是一个太守能满足的。”李诚倒是没吃李世民的威胁,显得颇为淡定的表态了。去就去,就是不怂。
李世民狐疑的看着他,似乎有所领悟,这家伙就是要跑啊。江南西道那个地方,尤其是荆州、沔州那一带,别看很早就有汉家文明。东晋的时候衣冠南渡,更是促进了发展。实际上那些地方呢,比起长安来,还是农村来的。
这么说吧,荆州是所谓的上州,沔州则是下州,登州那是一度被裁撤的下州。也就是说,登州以前还不如沔州呢。人沔州好歹还是个鱼米之乡。不管怎么说,看看李诚去了登州就能搞出大动静,到了江南西道,好歹给人家一个下都督的职位吧?
比如武士彠的荆州都督,这个位子就是一个上州的最高军政长官。地方上权利非常的大。不过这个位置不好做。僚人,地方豪强,都是很能搞事的。
李诚这么一说,李世民反倒犹豫了。讲真的,李世民是不愿意放李诚离开长安的,这家伙不在身边就肯定会搞事。而且他还是水师总管,少府监还兼任少监,就是不怎么管事。
但是这一两千万耕地,对李世民的诱惑太大了。可以肯定的是,李诚既然说了,就一定有可操作性,这是李世民对李诚的了解。这家伙,很少瞎说大话,说了就一定能有成果。农耕帝国,对耕地的要求就不会有满足的时候。
让别人去,按照李诚的说的去做,肯定会有结果。但是绝对不会有李诚亲自去做效果好。关键是李诚为啥不怂,居然愿意去江南西道那个地方任职呢?难道说,还有别的原因不成么?李世民觉得这里头一定有问题。
“竖子,有看上什么了?”李世民很突然的发问,李诚一愣,随即使劲摇头。这就是不说了,不然他本能的就反驳“没有的事”。那么李诚看上了什么呢?李世民想追问,但是知道追问也没用,李诚要是愿意说早就说了。
这是一次双方都满意的谈判,唯一不满意的是李世民连顿晚饭都不安排,直接给人撵走了。“滚滚滚!不说拉倒,白松陵任沔州太守,就这么定了。”
那么江南西道的荆州、沔州一带,有什么吸引李诚的呢?
那么问题又来了,李世民为何要问李诚这个问题呢。不就是再告诉李诚,你家里的侍妾之一,我知道是谁的女儿哦。侍妾的地位是很低的,属于那种送出门的货物。李诚真不喜欢,送人也好,发卖也罢,白氏都得捏着鼻子当看不见。
李世民为何兜来兜去呢?还是很希望李诚去东宫的,这会李世民认为,李承乾是可以教育好的。之前没有教育好,那是老师不给力。李诚态度不改变,李世民就有点火了,打击报复就来了。白松陵,你便宜老丈人呢。
不料李诚说了一句,白松陵外放登州,怎么也要给个从四品吧?李世民告诉他,是从四品,坚持五年就是正四品。历史晦涩的暗示,白松陵不该去登州,李世民则表示,看你的意思咯。你说去就去,不去就不去。
李诚有点头大了,这皇帝的小心眼这没法抢救了。李诚说的一番话呢,无非就是一些感冒药。为啥这么比喻么?感冒不是吃药就能治好的,感冒药的作用是缓解症状。所有感冒,都是病人自己扛过来,最后不治而愈。
李世民当然不知道感冒药,但是李世民知道,李诚再说:陛下,这事情不可逆啊。最多缓解一下,慢慢来吧。还有就是,洛阳比长安更适合做首都。这话说的李世民当时就爽歪歪,全都挠到痒处了。
李世民又动了让李诚为太子师的念头,李诚有拒绝了,李世民又不开心了。关键是李诚这个借口太可恨了,“因为懒,不愿意为太子师”。甚至不愿意留在长安!
李诚很懒么?是也不是!至少李世民认为,李诚并不懒。他只是兴趣广泛,愿意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不愿意被束缚在朝堂的斗争之中。大唐的制度利弊,李世民认为没有人比李诚看的更清楚了,正是因为看的清楚,才要跳出关中。
迁都洛阳的事情,李世民早就想过了,但是压力太大啊。随着时间的推移,人口的增加,长安真的不再适合作为都城了。以为不通运河,关内的粮食供应压力太大了。现在这个矛盾被土豆番薯玉米缓解了很多,但是还有别的矛盾呢?
重点还是君权面临的压力太大了!
回到这次奏对的原点,李世民必须承认,李诚为大唐做了很大的贡献,为陛下做了巨大的贡献。这些功劳,没有体现在爵位上,按照李诚的要求,转化为软实力。也就是说,李诚终于有资格,跟皇帝商量一下待遇问题了。
一个新的家族诞生了,创始人是李诚,崛起的速度,令人瞠目。
还有一点很关键,李诚始终没有去碰意识形态。用现在的话说,李诚就不碰路线问题,一直在瞎几把混。一门心思的搞钱过小日子,就是不肯好好为皇帝受命于天的“伟光正”事业添砖加瓦。李世民要知道这货是唯物主义,早弄死他了。
李世民不耐烦了,这货死活不上套,怒道:“白松陵不能去登州,你给他挑个地方。”
李诚一听这话有点犯嘀咕,犹豫了一下低声道:“要不去荆州圩田?”说到这个圩田,李世民才想起来,刚才真没注意这个。“圩田和解?”李诚有点晕,圩田还没出现么?
(圩田出现的时间有两种说法,一为南朝,一为唐朝)
北方人可能不知道圩田是个什么样子,其实很简单,就是堤坝把一大块地方圈起来,良田都在堤坝内。圩田主要集中在长江中下游的两岸,鄂、徽、苏三省都有很多圩田。
“陛下,圩田就是用堤坝把洼地圈起来,这样雨季高处的雨水被挡在堤坝之外,堤内可以耕种。当然事情也是有利弊的,圩田怕大水,一旦破了圩,就什么都没了。”李诚努力的去解释圩田,这东西带来的良田可不是少数。对自然的破坏也不小。
中原王朝就是这样,不断的向大自然要耕地。人口密度不断的上升,导致了很多河流没有泄洪区。so,黄河、淮河、长江等河流,一旦出事就是大事,几百万人口失去家园都是正常操作。话说回来,华夏文明一直就是在战天斗地。
西方文明面对神的时候都是先跪下再说,华夏文明则一直在怼。洪水来了,就治水,天上太阳多,射下来。被东海淹死了,填你丫的。认怂?不存在的!
“能增加多少耕地?”李世民也就是随口一问,具体的操作他是外行。李诚挠挠头,想了想:“这个真不好说,一两千万亩总是有的吧。”
“啥?”李世民的手抖了一下,手里的茶杯没拿稳当,咣当一下倒了,撒了一桌子的茶水。赶紧伸手扶起茶杯,盯着李诚道:“竖子,莫要欺君。”言下之意,后果想过没有?
“试试看又不会有损失,不过这事情要是成了,朝廷的公田可是能增加不少。先给陛下提个醒,这事情得盯紧了,朝廷一旦做成了一个圩区,民间效仿必然纷至沓来。”李诚压低了声音,小心翼翼的提醒。地方上的士绅,山高皇帝远,跟国家抢耕地太正常了。
“竖子,提醒的很对。就让白松陵去吧,具体怎么做,回头让他去找你。那就沔州太守吧。”李世民很自然的不想让李诚如愿,荆州那是大城市,你还是去沔州发光发热搞试点吧。
“等等,陛下,刚才说的是荆州啊。”李诚差点叫起来了,李世民瞪眼道:“朝廷官员指派,也是你能干涉的?少废话,要不继续在东宫做幕僚,要不去沔州。朕就不信白松陵要去登州的事情,没你的手脚。”
李诚真是想哭出来了,神特么的有我的手脚。这锅背的太冤枉了。本意是让白松陵离开长安这个是非之地,没让他真的去谋求登州的位置啊。登州那地方,现在是一般人能去的么?你还求个别驾,真以为太子的幕僚就很牛b么?
“陛下,欲加之罪,何患无辞啊。”李诚还是决定抢救一下,白松陵应该不会供出李诚的。毕竟事关东宫,白松陵还没活够的话,就不会把两人之间的对话说出来。
李世民看看李诚,这货演技很扎实,一副真诚的表情。李世民点点头:“现在就沔州有个太守的位子,不愿意去的话,就没地方安排了。那个圩田,白松陵不去,就只能是自成去了。”这就是不去都不行了,是这个意思吧?
“陛下非要臣去呢,那臣也不是不能去。不过臣要是去了江南西道,就不是一个太守能满足的。”李诚倒是没吃李世民的威胁,显得颇为淡定的表态了。去就去,就是不怂。
李世民狐疑的看着他,似乎有所领悟,这家伙就是要跑啊。江南西道那个地方,尤其是荆州、沔州那一带,别看很早就有汉家文明。东晋的时候衣冠南渡,更是促进了发展。实际上那些地方呢,比起长安来,还是农村来的。
这么说吧,荆州是所谓的上州,沔州则是下州,登州那是一度被裁撤的下州。也就是说,登州以前还不如沔州呢。人沔州好歹还是个鱼米之乡。不管怎么说,看看李诚去了登州就能搞出大动静,到了江南西道,好歹给人家一个下都督的职位吧?
比如武士彠的荆州都督,这个位子就是一个上州的最高军政长官。地方上权利非常的大。不过这个位置不好做。僚人,地方豪强,都是很能搞事的。
李诚这么一说,李世民反倒犹豫了。讲真的,李世民是不愿意放李诚离开长安的,这家伙不在身边就肯定会搞事。而且他还是水师总管,少府监还兼任少监,就是不怎么管事。
但是这一两千万耕地,对李世民的诱惑太大了。可以肯定的是,李诚既然说了,就一定有可操作性,这是李世民对李诚的了解。这家伙,很少瞎说大话,说了就一定能有成果。农耕帝国,对耕地的要求就不会有满足的时候。
让别人去,按照李诚的说的去做,肯定会有结果。但是绝对不会有李诚亲自去做效果好。关键是李诚为啥不怂,居然愿意去江南西道那个地方任职呢?难道说,还有别的原因不成么?李世民觉得这里头一定有问题。
“竖子,有看上什么了?”李世民很突然的发问,李诚一愣,随即使劲摇头。这就是不说了,不然他本能的就反驳“没有的事”。那么李诚看上了什么呢?李世民想追问,但是知道追问也没用,李诚要是愿意说早就说了。
这是一次双方都满意的谈判,唯一不满意的是李世民连顿晚饭都不安排,直接给人撵走了。“滚滚滚!不说拉倒,白松陵任沔州太守,就这么定了。”
那么江南西道的荆州、沔州一带,有什么吸引李诚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