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体仁的名声在朝野都是非常的不好,在朝廷而言,他也就是一个庸碌无为的人,更重要的一点,那就是当日没有周延儒的力荐,他肯定不能入阁,但是他入阁以后却是一脚把周延儒给踢了出去,自己坐上了首辅的位置。
这也就延续了万历后期以来一贯的政治作风,那就是首辅都是从次辅升上去的,也就意味着这次辅把首辅给挤走了才坐稳的。
所以历任首辅他坐稳这位置以后,首先要做的,不是怎么协助皇帝匡扶天下,而是首先要把自己身边这一位次辅给收拾了,把它给干掉了,否则的话很容易自己就出事,这也令大明高层的党章争更加的激烈。
而温体仁他更是党争党斗的高手,如果让他处理军国大事,他拿不出什么有效的东西来,也都平息不了朝廷各部的党争,但是如果论起玩弄阴谋诡计,他就是行家里手,特别的在行,特别的出色。
自从他升任首辅以后,民间也都风不调,雨不顺,不是大早就是大涝,就没有好日子过,所以老百姓给它起了一个外号叫做发瘟首辅。
要知道像当年万历年间初期的那些首辅,他们都是朝中群臣之首,领导群臣,一呼百应,但是像是温体仁他绝对没有这种威风和气魄,他的影响力仅限于内阁,即使到了朝廷,六部尚书、都察院、大理寺都能跟他对着干。
这一次他提出了让大伙募捐这一个方法,确实是目前可行的一种方法,但是当官的可就是把他给恨死了,你向谁伸手也不应该向大家当官的伸手,正所谓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还有令大家痛恨的就是,你在皇帝那里出了这一条主意,花帽子你戴了,却要大家拿出白花花的银子,谁人不恨?
大明皇朝穷到了向大臣募捐的地步,如果没有到了山穷水尽,皇帝不会这么干的,他倒是想摊派,可惜受到了山东方面强硬的反对,引发了刘贼之乱,连运河都被封锁了,令朝廷的财政更加的困难。
可以想象的就是,朝廷这些年就是依靠摊派支撑的辽响和练响,如果没有了摊派,都不知道从哪里弄来这么多军饷填补这两个巨大的窟窿。
还有一点可以肯定的,那就是既然刘家强势反对摊派,并且获得了不错的结果,相信其他省份的总督巡抚或者是地方豪强,也会有一样学一样,朝廷要在收摊派,这可就难了。
可以这么说,刘家封锁了运河,就令朝廷的财政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也都一下子把他们逼到了墙角。
这样子的局面,不是他们能够支撑得下去的,所以只能够想尽一切办法。
现在就算是傻子,都知道最好的方法就是直接的对山东用兵,灭了刘家,抄了刘家的钱,夺回运河,恢复漕运,这就可以解决眼前的危机。
但是朝廷有一个更迫切的危机,那就是本来准备好十多万军队,准备大举南下,找刘家的麻烦,但是他们准备好的这一支军队,却是因为没有足够的粮响,没办法让他们出发。
有句话叫做皇帝不差饿兵,这指的是皇家体面,但是现在已经不是体面不体面的问题了,而是你不可能让人空着肚子,光着屁股去打仗吧?
士兵吃不饱就没有力气打仗,并且现在天气越来越冷,都快要下雪了,士兵们还穿着单衣,他们也都必须足够的棉衣和御寒的东西,才可以让这士兵出发,否则他们抵达山东以后,估计也都是下雪之时了,不用刘家军出手,他们自己就完蛋了,就冻死饿死了。
所以温体仁他这一种方法跟皇帝是不谋而合的。
崇祯皇帝他是一个实心眼的人,朝廷有困难的时候,他就一直拨发内帑里面的钱来应急,但是朝廷就是没有富裕的时候,最终他填坑填坑把自己也都搭进去了。
要知道当年的万历皇帝,可是十分的精明,他可是把内帑和国库分的清楚的不得了,他自己派人去各地收税,所得全部放进自己的腰包,至于国库没钱,那是你们的事,那是你们没本事,国库没有钱,户部尚书穷的发疯,穷的上吊,穷的要死,那是你的事,不关我的事,你们自己搞好就行了,搞不好你就不要当这个官。
满朝文武百官,骂皇帝刻薄,骂皇帝小气,这又如何?钱在我手上?我不给你们,还能把我怎么样?反正万历皇帝他可是一个厉害角色,你们这些当官的干也得干,不干也得干。
到了后面的崇祯皇帝,他倒好,看见朝廷没钱,自己手上有,就马上拿出来,结果这口子一开,就变成朝廷没事就上内帑伸手,结果只得把内帑给拉下水来,大家一起没钱。
到了今天没钱了,崇祯皇帝他才知道什么字叫做一文钱难死英雄。
他可是知道一点,今天如果凑不出粮响来,他就没办法使用这一支部队南下攻打刘贼,如果不及时灭掉刘贼,其后果有多么严重,大家也都清楚,也都明白。
到了这一刻,所有人都明白一点,那就是建奴虽然已经退了,但是大明朝廷的危机才刚刚开始。
对于首辅温体仁想出了这样的馊主意去搞钱,可是令大臣们恨死了,自古当官的,只有向百姓伸手,哪里有向官绅伸手的,这不令官不聊生,没法活了吗?
而且朝廷向大家募捐,这本来就不好,大家都是为朝廷打工的,凭什么朝廷没钱了,还得我们出?
还有一个更加严峻的问题,那就是大明当官的俸禄都是非常低的,即使是各部的尚书,其一年的银子也不过是两三千两而已,捐出来又能怎么样?
大家都明白,在大明这官可是不好当,如果你不捐了,别人会说你刻薄小气,视国家的生死安危于不顾,如果你捐了,别人就会问你,银子哪里来的?是不是贪污来的?偷来抢来的?要知道你一年的俸禄,就那么一丁点,还要一家老小吃喝,柴米油盐样样都要钱,哪里来了这么多银子,别人一问还真不好说。
所以温体仁他这么一搞,真正的触犯了众怒了,不过既然能为官,都是人精,他们马上就想出了一个主意,那就是你温体仁能够提出这样一个主意,大家就看你温体仁你能捐多少?
所以大家纷纷的就先等着,看温体仁怎么捐,然后其他人再做决定。
其实温体仁提出这主意的时候,他还有点得意洋洋地,算是在皇帝面前露了一把脸,为皇帝解决了难题,皇帝还赞美了他几句,但是转眼大家伙就把皮球踢回去给他,让他来处理这问题,这可就令他难做了。
让他向朝廷文武百官募捐,这等于向大家要钱,他可是知道,这帮当官的把钱看得多么的重,简直就是要他的命根子,这可是把它放在火上烤。
而且这帮当官的,也都不是好惹的,他们马上就反击,让你温体仁带头,先看你捐多少再说。
你还别说,温体仁他还真的是忠心爱国的,因为大明倒了,他这首辅也都没地方去,只怕会被砍头,所以他也希望大明好,像这样的事就是捐个十万八万也都不是问题,温体仁注重的是权力,银子是其次,只要坐在首辅之位,要捞银子就是容易不了的事情。
但是他也为此事犯难,为什么?还是那一句老语,大明朝的官员其俸禄是很低的,即使贵为首辅,朝廷发给他的银两也就是个两三千两,放在普通人家,就是一笔巨款,但是放在首辅之家,养着这么多人,根本就不够用,幸亏有各种冰敬、碳敬、常例,还有贪污受贿,这才稳住了局面。
如果他温体仁捐少了,别人肯定会说,是你挑起的,又作为朝中的首辅,你居然敢捐这么少的钱,脸还要不要?
但是如果这银子捐多了,同样会有问题,那就是大家就会指责,甚至都察院的御史,六部的给事中都会弹劾他,你的钱是怎么来的?你一年就那么一点俸禄,还能捐这么多钱,这是贪污来的?这是偷来抢来的吗?
所以温体仁他也都为难了,不知道如何是好,他倒是有点后悔提出了这样一条主意,是讨好了皇帝,但是却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还惹来了众怒,真是偷鸡不成蚀把米。
但是这活摊到了他身上,他干也得干,不干也得干,这该如何是好?他跟他的幕友们做了商量,幕友给他出了一条好主意,那就是他温体仁作为朝中的首府,朝廷有难,他不可能不管,这一次募捐又是他自己引起的,他肯定得捐,不捐的话可能会引起公愤。
但是捐多捐少就成为一个技术性的问题了,他的幕友就建议:“阁老你大可以捐一年的俸禄,这样子说出去各方面都有了交代,皇帝那里有了交代,大臣那里也有了交代,面面俱到。”
温体仁一听,这主意还真不错,他就捐三千两银子出去,这就是他一年的俸禄,他可以跟别人说,我为了朝廷,一年的俸禄都不要了,算是忠心爱国了,这钱是怎么来的?我省吃俭用省出来的?用来养老的拿出来帮助朝廷解决难题了。
即使是都察院的御史,六部的言官问起来,他都可以这么说了,也都有了交代了,真是面面俱到。
所以温体仁他就在朝廷上组织了募捐,主要是为了捐一笔钱粮给城外的军队,让他们作为开发费,出征山东。
温体仁他也都率先的捐款,一捐就是一年的俸禄,算是作出了表率。
这也就延续了万历后期以来一贯的政治作风,那就是首辅都是从次辅升上去的,也就意味着这次辅把首辅给挤走了才坐稳的。
所以历任首辅他坐稳这位置以后,首先要做的,不是怎么协助皇帝匡扶天下,而是首先要把自己身边这一位次辅给收拾了,把它给干掉了,否则的话很容易自己就出事,这也令大明高层的党章争更加的激烈。
而温体仁他更是党争党斗的高手,如果让他处理军国大事,他拿不出什么有效的东西来,也都平息不了朝廷各部的党争,但是如果论起玩弄阴谋诡计,他就是行家里手,特别的在行,特别的出色。
自从他升任首辅以后,民间也都风不调,雨不顺,不是大早就是大涝,就没有好日子过,所以老百姓给它起了一个外号叫做发瘟首辅。
要知道像当年万历年间初期的那些首辅,他们都是朝中群臣之首,领导群臣,一呼百应,但是像是温体仁他绝对没有这种威风和气魄,他的影响力仅限于内阁,即使到了朝廷,六部尚书、都察院、大理寺都能跟他对着干。
这一次他提出了让大伙募捐这一个方法,确实是目前可行的一种方法,但是当官的可就是把他给恨死了,你向谁伸手也不应该向大家当官的伸手,正所谓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还有令大家痛恨的就是,你在皇帝那里出了这一条主意,花帽子你戴了,却要大家拿出白花花的银子,谁人不恨?
大明皇朝穷到了向大臣募捐的地步,如果没有到了山穷水尽,皇帝不会这么干的,他倒是想摊派,可惜受到了山东方面强硬的反对,引发了刘贼之乱,连运河都被封锁了,令朝廷的财政更加的困难。
可以想象的就是,朝廷这些年就是依靠摊派支撑的辽响和练响,如果没有了摊派,都不知道从哪里弄来这么多军饷填补这两个巨大的窟窿。
还有一点可以肯定的,那就是既然刘家强势反对摊派,并且获得了不错的结果,相信其他省份的总督巡抚或者是地方豪强,也会有一样学一样,朝廷要在收摊派,这可就难了。
可以这么说,刘家封锁了运河,就令朝廷的财政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也都一下子把他们逼到了墙角。
这样子的局面,不是他们能够支撑得下去的,所以只能够想尽一切办法。
现在就算是傻子,都知道最好的方法就是直接的对山东用兵,灭了刘家,抄了刘家的钱,夺回运河,恢复漕运,这就可以解决眼前的危机。
但是朝廷有一个更迫切的危机,那就是本来准备好十多万军队,准备大举南下,找刘家的麻烦,但是他们准备好的这一支军队,却是因为没有足够的粮响,没办法让他们出发。
有句话叫做皇帝不差饿兵,这指的是皇家体面,但是现在已经不是体面不体面的问题了,而是你不可能让人空着肚子,光着屁股去打仗吧?
士兵吃不饱就没有力气打仗,并且现在天气越来越冷,都快要下雪了,士兵们还穿着单衣,他们也都必须足够的棉衣和御寒的东西,才可以让这士兵出发,否则他们抵达山东以后,估计也都是下雪之时了,不用刘家军出手,他们自己就完蛋了,就冻死饿死了。
所以温体仁他这一种方法跟皇帝是不谋而合的。
崇祯皇帝他是一个实心眼的人,朝廷有困难的时候,他就一直拨发内帑里面的钱来应急,但是朝廷就是没有富裕的时候,最终他填坑填坑把自己也都搭进去了。
要知道当年的万历皇帝,可是十分的精明,他可是把内帑和国库分的清楚的不得了,他自己派人去各地收税,所得全部放进自己的腰包,至于国库没钱,那是你们的事,那是你们没本事,国库没有钱,户部尚书穷的发疯,穷的上吊,穷的要死,那是你的事,不关我的事,你们自己搞好就行了,搞不好你就不要当这个官。
满朝文武百官,骂皇帝刻薄,骂皇帝小气,这又如何?钱在我手上?我不给你们,还能把我怎么样?反正万历皇帝他可是一个厉害角色,你们这些当官的干也得干,不干也得干。
到了后面的崇祯皇帝,他倒好,看见朝廷没钱,自己手上有,就马上拿出来,结果这口子一开,就变成朝廷没事就上内帑伸手,结果只得把内帑给拉下水来,大家一起没钱。
到了今天没钱了,崇祯皇帝他才知道什么字叫做一文钱难死英雄。
他可是知道一点,今天如果凑不出粮响来,他就没办法使用这一支部队南下攻打刘贼,如果不及时灭掉刘贼,其后果有多么严重,大家也都清楚,也都明白。
到了这一刻,所有人都明白一点,那就是建奴虽然已经退了,但是大明朝廷的危机才刚刚开始。
对于首辅温体仁想出了这样的馊主意去搞钱,可是令大臣们恨死了,自古当官的,只有向百姓伸手,哪里有向官绅伸手的,这不令官不聊生,没法活了吗?
而且朝廷向大家募捐,这本来就不好,大家都是为朝廷打工的,凭什么朝廷没钱了,还得我们出?
还有一个更加严峻的问题,那就是大明当官的俸禄都是非常低的,即使是各部的尚书,其一年的银子也不过是两三千两而已,捐出来又能怎么样?
大家都明白,在大明这官可是不好当,如果你不捐了,别人会说你刻薄小气,视国家的生死安危于不顾,如果你捐了,别人就会问你,银子哪里来的?是不是贪污来的?偷来抢来的?要知道你一年的俸禄,就那么一丁点,还要一家老小吃喝,柴米油盐样样都要钱,哪里来了这么多银子,别人一问还真不好说。
所以温体仁他这么一搞,真正的触犯了众怒了,不过既然能为官,都是人精,他们马上就想出了一个主意,那就是你温体仁能够提出这样一个主意,大家就看你温体仁你能捐多少?
所以大家纷纷的就先等着,看温体仁怎么捐,然后其他人再做决定。
其实温体仁提出这主意的时候,他还有点得意洋洋地,算是在皇帝面前露了一把脸,为皇帝解决了难题,皇帝还赞美了他几句,但是转眼大家伙就把皮球踢回去给他,让他来处理这问题,这可就令他难做了。
让他向朝廷文武百官募捐,这等于向大家要钱,他可是知道,这帮当官的把钱看得多么的重,简直就是要他的命根子,这可是把它放在火上烤。
而且这帮当官的,也都不是好惹的,他们马上就反击,让你温体仁带头,先看你捐多少再说。
你还别说,温体仁他还真的是忠心爱国的,因为大明倒了,他这首辅也都没地方去,只怕会被砍头,所以他也希望大明好,像这样的事就是捐个十万八万也都不是问题,温体仁注重的是权力,银子是其次,只要坐在首辅之位,要捞银子就是容易不了的事情。
但是他也为此事犯难,为什么?还是那一句老语,大明朝的官员其俸禄是很低的,即使贵为首辅,朝廷发给他的银两也就是个两三千两,放在普通人家,就是一笔巨款,但是放在首辅之家,养着这么多人,根本就不够用,幸亏有各种冰敬、碳敬、常例,还有贪污受贿,这才稳住了局面。
如果他温体仁捐少了,别人肯定会说,是你挑起的,又作为朝中的首辅,你居然敢捐这么少的钱,脸还要不要?
但是如果这银子捐多了,同样会有问题,那就是大家就会指责,甚至都察院的御史,六部的给事中都会弹劾他,你的钱是怎么来的?你一年就那么一点俸禄,还能捐这么多钱,这是贪污来的?这是偷来抢来的吗?
所以温体仁他也都为难了,不知道如何是好,他倒是有点后悔提出了这样一条主意,是讨好了皇帝,但是却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还惹来了众怒,真是偷鸡不成蚀把米。
但是这活摊到了他身上,他干也得干,不干也得干,这该如何是好?他跟他的幕友们做了商量,幕友给他出了一条好主意,那就是他温体仁作为朝中的首府,朝廷有难,他不可能不管,这一次募捐又是他自己引起的,他肯定得捐,不捐的话可能会引起公愤。
但是捐多捐少就成为一个技术性的问题了,他的幕友就建议:“阁老你大可以捐一年的俸禄,这样子说出去各方面都有了交代,皇帝那里有了交代,大臣那里也有了交代,面面俱到。”
温体仁一听,这主意还真不错,他就捐三千两银子出去,这就是他一年的俸禄,他可以跟别人说,我为了朝廷,一年的俸禄都不要了,算是忠心爱国了,这钱是怎么来的?我省吃俭用省出来的?用来养老的拿出来帮助朝廷解决难题了。
即使是都察院的御史,六部的言官问起来,他都可以这么说了,也都有了交代了,真是面面俱到。
所以温体仁他就在朝廷上组织了募捐,主要是为了捐一笔钱粮给城外的军队,让他们作为开发费,出征山东。
温体仁他也都率先的捐款,一捐就是一年的俸禄,算是作出了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