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开战以后,朝廷的大军,节节胜利,迅速的攻进了山东,收复了大量的失地,这是令朝廷兴高采烈,十分的乐观,他们认为拿下济南,击溃华夏军,指日可待。
但是在打了这几场大战以后,官军主力受挫于几大府城,连一个整府之地都没有拿下,他们才发现一点,那就是他们进进华夏军的山东,但是几十万大军也好像拖在了泥潭之中,好像是中了敌人的奸计。
崇祯皇帝和他的内阁成员们,每天都守在御书房,等待各地上传来的军报,他们也都一天到晚死盯着沙盘,看着双方的进度,看见朝廷大军受阻于三处地方,难作寸进,这可是令他们夙夜担忧,难以成眠。
在沙盘上看得非常直观,这就是东路军的杨嗣昌部,受阻于德州和青州府一线,不能够深入敌后,既不能够威胁济南,更不能够完成预定计划中的劫掠登莱等地,华夏军的登州和莱州还没有受到任何的影响。
洪承畴部则受困于河间府和临清,周边的府城虽然已经拿下了,但是还有这两个钉子在,就不敢说东昌府已经在他们掌握之中。
即使是进展最好的朱燮元部,也都没有他们想象中的好,朱燮元现在正是亲自率领大军围攻济宁,他声称将会在数月之内拿下济宁,然后亲自前往曲阜孔庙去祭拜孔圣人。
他的另外一路大军,则兵进徐州,在九里山大营跟进驻徐州的李定国部相互激战,据说双方打的十分惨烈,但是这其实属于僵峙状态。
双方处于僵峙状态,这对华夏贼是有利,对官军却是非常的不利,官军的粮饷不足,不足以打持久战,而华夏贼他们粮响充足,又占据了这么多好的地方,打持久战,对他们有好处。
所以他们眼中,就在沙盘之上的山东核心地方济南城,成为了眼中钉。
特别是传闻刘远桥进驻济南城,协调各处的战斗以后,分别的往处都派驻了援军,确实是令山东各地的军队士气大振,抵抗之心更加强烈了,自从刘远桥进入了济南以后,他们没有办法从华夏军手上夺取任何一座城市。
估计他们也都开始准备,以此作为坚守,对明军进行反攻了。
这样子真的是让皇帝和诸位官员都如梗在喉,不吐不快。
崇祯皇帝哀叹:“济南刘远桥,就是朕喉中之鱼梗啊,且有哪位大将,愿为朕拔去此梗,朕愿以封王相酬。”
大明朝两百六十多年了,从来就没有封过异姓王,即使有,也都是死后追封的,其子孙也都不得继承,听他现在的口气,为了剿灭反贼,保住了大明的江山,他是准备背弃了祖宗家训。
如果是以往,他说出这番话,朝中的大臣多半就会痛心疾首的规劝,认为此做法与祖宗家法有违不可以,但是现在大臣们都沉默了,都没有反对,因为他们也都知道,现在大家就是坐在火山口上烤,如果不能让火山消退,就是自己被烤成灰。
更重要的一点,这就是率领几路大军进行平乱的,都是文官,也就是说,有资格封王的,都是这几位文官,与那些在前线上冲锋陷阵的丘巴,没有什么关系,所以他们才没有做反抗,反而认为这是提高士气的一种作用。
周延瑜就上书,他说道:“皇上当公开下旨言明此事,让各路将帅,全力以赴去打济南。”
朝廷和内阁都制定的一个轰轰烈烈的计划,这一个计划便是百万将中取将首,这便是令几路大军,不要再纠结于这些没有拿下的府城,而是集中他们的兵力,全力的去围攻济南,拿下了济南,杀死刘远桥,这便胜利了。
只是下面的几位将领,认为这样子做过于冒险,很容易就会为敌所趁。
大家想的可是美好,数十万大军去攻打济南,攻破济南府,生擒刘远桥,如果真的做到这一点,那可是灭了华夏贼了。
但是刘远桥是什么人?他是八面佛,手上拥有华夏军最为强大的军队,而且济南城更是齐鲁第一坚城,易守难攻,更重要一点,以刘远桥的为人,他不会跑吗?想活捉他有多么的难?难于上青天。
下面将领的反对,可就让这些官员们十分的郁闷,眼见眼前就可以取得胜利,但是下面的官兵不配合,他们也都没有办法,只能够听从这些刁官们的策略了。
但是皇帝和朝廷对此都没有死心的,他们坚持的认为,这就是最快的打败敌人,拿下此地的方法。
皇帝日日夜夜所想的,那就是怎么样用最快的速度,剿灭了反贼,然后恢复民生建设,中兴大名,在他死之前,把一个完好无缺的大明江山,交给他的太子,这样子他才有脸去见列祖列宗。
想当年皇兄临死之前,把他叫床前,握着他的手说道:“吾弟当为尧舜之君!”
但是掌管了大明十年,没有令大明走向强盛,反而走向了将近灭亡,这令他十分的恐惧,也都身疲力竭,崇祯皇帝他也都知道,自己是不可能长命百岁的,甚至活不到他爷爷万历皇帝那样的年纪,所以他必须要与天争时,让自己在位的时候,把所有的事情都做好,所以他才想出了这样一个办法。
在此之前,朝中的诸公都已经形成了一个默契,那便是大明丢失了半壁江山,实在是三百年未有之巨变,为了力挽狂澜,此与祖宗家法有所违抗,也都必须要有所改变。
那便是如果朱燮元,洪承畴、杨嗣昌等人,大兵合围,剿灭了华夏贼,杀死了刘远桥,平定了天下,恢复了天下的太平,朝廷将不惜重赏,可以赏他们一个公爵之位。
这也是大明朝自从靖难之后,对功臣进行大肆的封赏,可以这么的说,刘贼之乱,已经是危害到了大明生存,远比靖难惨烈。
但是皇帝他认为,这样子还是不足以劝服这些将帅们拼了老命为自己卖命,他们现在还是顾忌,顾忌自己的名声,顾忌自己的生命,就是不愿意为大明拼命。
皇帝私下曾悲哀的叹息:“真不成让朕把江山都交给了他们,才愿意为朕拼命吗?”
江山都交给了这些人,肯定是不可能的,皇帝他也总是不时的哀叹,在他几经考量以后,认为如果这些人真的能为他做到这些事情,封一个郡王还是可以的。
大明朝必须拿出这样的气魄来,因为华夏贼都敢这么干了,华夏贼为了拉拢他最为重要的盟友郑芝豹,居然封他为亲王了,而且还是有实际领地的闽亲王,这就意味着会把整个福建都分封给他,连一个反贼都有这样的决断,他堂堂天朝上国,大明天子,凭什么就不能?
本来他想着自己提出这样的建议以后,会受到官员们的口诛笔伐,受到他们一致的反对,但是对于皇帝如此的违反《皇明祖训》,如此的厚赏功臣,大臣们也都不做反对,皇帝就决定这么干了。
当然皇帝他一方面颁下了诏书,公开的许诺,私下他也都给三位大帅写了亲笔信,派出了他的亲信,亲自的拿着他的书信去劝说这些将帅们,让他们放弃眼前的成见,不再拘囿于眼前的局限性,必须把目光放在全局,放在全大明的高度。
说白了,就是让他们不顾一切,兵围济南,在崇祯皇帝的眼里,如果他能够出动几十万大军,去围攻济南,即使杀不死刘远桥,让这货逃跑了,他们最差的,也都可以拿下济南,拿下了济南,山东的大局就已经定了。
他们就相信,济南就是山东的核心,就是华夏贼人在这里的定海神针,现在的华夏贼还在拼死的抵抗,就是因为他们还有精气神,还有希望,如果把他们的精气神都抽走,把他们的希望都浇灭了,估计他们就会向官军投降了。
就是因为崇祯皇帝和朝廷想的都是如此的美好,这才会令他们产生一种济南如梗在喉的感觉,也就到了不吐不快这地步,所以他们才会想尽一切办法,用尽所能用的手段,驱使几位大将,让他们去围攻济南。
为了达到这样的目的,崇祯皇帝不单止许下了诺言,并且也都放下了身段,说白了就是威逼利诱。
洪承畴就是在这种情况下,接到了朝廷的诏书,也都召见了使者,使者也都言辞恳切,声泪俱下劝说他放下成见,以大局为重。
洪承畴他这就感到震惊了,皇帝居然许下了如此的厚赏,说他对郡王之位不感兴趣,那是假的,其实在他心目中,最大的期望就是封一个公爵,然后世代相传,与国同休着便好了,如果封上了郡王,这可是功盖当代,直追先贤,前死后配享孔庙,也都不是什么难事,但是这郡王之位可是好拿吗?
这可是生死攸关的大事,洪承畴他自己也都不敢擅专,所以他一边稳住了使者,一边马上飞鸽传书,联系杨嗣昌和朱燮元等人,问问他们的意见,他相信一点,既然皇帝已经向他派出了使者,同样也会向另外的几位派出,且看他们的心意如何?
但是在打了这几场大战以后,官军主力受挫于几大府城,连一个整府之地都没有拿下,他们才发现一点,那就是他们进进华夏军的山东,但是几十万大军也好像拖在了泥潭之中,好像是中了敌人的奸计。
崇祯皇帝和他的内阁成员们,每天都守在御书房,等待各地上传来的军报,他们也都一天到晚死盯着沙盘,看着双方的进度,看见朝廷大军受阻于三处地方,难作寸进,这可是令他们夙夜担忧,难以成眠。
在沙盘上看得非常直观,这就是东路军的杨嗣昌部,受阻于德州和青州府一线,不能够深入敌后,既不能够威胁济南,更不能够完成预定计划中的劫掠登莱等地,华夏军的登州和莱州还没有受到任何的影响。
洪承畴部则受困于河间府和临清,周边的府城虽然已经拿下了,但是还有这两个钉子在,就不敢说东昌府已经在他们掌握之中。
即使是进展最好的朱燮元部,也都没有他们想象中的好,朱燮元现在正是亲自率领大军围攻济宁,他声称将会在数月之内拿下济宁,然后亲自前往曲阜孔庙去祭拜孔圣人。
他的另外一路大军,则兵进徐州,在九里山大营跟进驻徐州的李定国部相互激战,据说双方打的十分惨烈,但是这其实属于僵峙状态。
双方处于僵峙状态,这对华夏贼是有利,对官军却是非常的不利,官军的粮饷不足,不足以打持久战,而华夏贼他们粮响充足,又占据了这么多好的地方,打持久战,对他们有好处。
所以他们眼中,就在沙盘之上的山东核心地方济南城,成为了眼中钉。
特别是传闻刘远桥进驻济南城,协调各处的战斗以后,分别的往处都派驻了援军,确实是令山东各地的军队士气大振,抵抗之心更加强烈了,自从刘远桥进入了济南以后,他们没有办法从华夏军手上夺取任何一座城市。
估计他们也都开始准备,以此作为坚守,对明军进行反攻了。
这样子真的是让皇帝和诸位官员都如梗在喉,不吐不快。
崇祯皇帝哀叹:“济南刘远桥,就是朕喉中之鱼梗啊,且有哪位大将,愿为朕拔去此梗,朕愿以封王相酬。”
大明朝两百六十多年了,从来就没有封过异姓王,即使有,也都是死后追封的,其子孙也都不得继承,听他现在的口气,为了剿灭反贼,保住了大明的江山,他是准备背弃了祖宗家训。
如果是以往,他说出这番话,朝中的大臣多半就会痛心疾首的规劝,认为此做法与祖宗家法有违不可以,但是现在大臣们都沉默了,都没有反对,因为他们也都知道,现在大家就是坐在火山口上烤,如果不能让火山消退,就是自己被烤成灰。
更重要的一点,这就是率领几路大军进行平乱的,都是文官,也就是说,有资格封王的,都是这几位文官,与那些在前线上冲锋陷阵的丘巴,没有什么关系,所以他们才没有做反抗,反而认为这是提高士气的一种作用。
周延瑜就上书,他说道:“皇上当公开下旨言明此事,让各路将帅,全力以赴去打济南。”
朝廷和内阁都制定的一个轰轰烈烈的计划,这一个计划便是百万将中取将首,这便是令几路大军,不要再纠结于这些没有拿下的府城,而是集中他们的兵力,全力的去围攻济南,拿下了济南,杀死刘远桥,这便胜利了。
只是下面的几位将领,认为这样子做过于冒险,很容易就会为敌所趁。
大家想的可是美好,数十万大军去攻打济南,攻破济南府,生擒刘远桥,如果真的做到这一点,那可是灭了华夏贼了。
但是刘远桥是什么人?他是八面佛,手上拥有华夏军最为强大的军队,而且济南城更是齐鲁第一坚城,易守难攻,更重要一点,以刘远桥的为人,他不会跑吗?想活捉他有多么的难?难于上青天。
下面将领的反对,可就让这些官员们十分的郁闷,眼见眼前就可以取得胜利,但是下面的官兵不配合,他们也都没有办法,只能够听从这些刁官们的策略了。
但是皇帝和朝廷对此都没有死心的,他们坚持的认为,这就是最快的打败敌人,拿下此地的方法。
皇帝日日夜夜所想的,那就是怎么样用最快的速度,剿灭了反贼,然后恢复民生建设,中兴大名,在他死之前,把一个完好无缺的大明江山,交给他的太子,这样子他才有脸去见列祖列宗。
想当年皇兄临死之前,把他叫床前,握着他的手说道:“吾弟当为尧舜之君!”
但是掌管了大明十年,没有令大明走向强盛,反而走向了将近灭亡,这令他十分的恐惧,也都身疲力竭,崇祯皇帝他也都知道,自己是不可能长命百岁的,甚至活不到他爷爷万历皇帝那样的年纪,所以他必须要与天争时,让自己在位的时候,把所有的事情都做好,所以他才想出了这样一个办法。
在此之前,朝中的诸公都已经形成了一个默契,那便是大明丢失了半壁江山,实在是三百年未有之巨变,为了力挽狂澜,此与祖宗家法有所违抗,也都必须要有所改变。
那便是如果朱燮元,洪承畴、杨嗣昌等人,大兵合围,剿灭了华夏贼,杀死了刘远桥,平定了天下,恢复了天下的太平,朝廷将不惜重赏,可以赏他们一个公爵之位。
这也是大明朝自从靖难之后,对功臣进行大肆的封赏,可以这么的说,刘贼之乱,已经是危害到了大明生存,远比靖难惨烈。
但是皇帝他认为,这样子还是不足以劝服这些将帅们拼了老命为自己卖命,他们现在还是顾忌,顾忌自己的名声,顾忌自己的生命,就是不愿意为大明拼命。
皇帝私下曾悲哀的叹息:“真不成让朕把江山都交给了他们,才愿意为朕拼命吗?”
江山都交给了这些人,肯定是不可能的,皇帝他也总是不时的哀叹,在他几经考量以后,认为如果这些人真的能为他做到这些事情,封一个郡王还是可以的。
大明朝必须拿出这样的气魄来,因为华夏贼都敢这么干了,华夏贼为了拉拢他最为重要的盟友郑芝豹,居然封他为亲王了,而且还是有实际领地的闽亲王,这就意味着会把整个福建都分封给他,连一个反贼都有这样的决断,他堂堂天朝上国,大明天子,凭什么就不能?
本来他想着自己提出这样的建议以后,会受到官员们的口诛笔伐,受到他们一致的反对,但是对于皇帝如此的违反《皇明祖训》,如此的厚赏功臣,大臣们也都不做反对,皇帝就决定这么干了。
当然皇帝他一方面颁下了诏书,公开的许诺,私下他也都给三位大帅写了亲笔信,派出了他的亲信,亲自的拿着他的书信去劝说这些将帅们,让他们放弃眼前的成见,不再拘囿于眼前的局限性,必须把目光放在全局,放在全大明的高度。
说白了,就是让他们不顾一切,兵围济南,在崇祯皇帝的眼里,如果他能够出动几十万大军,去围攻济南,即使杀不死刘远桥,让这货逃跑了,他们最差的,也都可以拿下济南,拿下了济南,山东的大局就已经定了。
他们就相信,济南就是山东的核心,就是华夏贼人在这里的定海神针,现在的华夏贼还在拼死的抵抗,就是因为他们还有精气神,还有希望,如果把他们的精气神都抽走,把他们的希望都浇灭了,估计他们就会向官军投降了。
就是因为崇祯皇帝和朝廷想的都是如此的美好,这才会令他们产生一种济南如梗在喉的感觉,也就到了不吐不快这地步,所以他们才会想尽一切办法,用尽所能用的手段,驱使几位大将,让他们去围攻济南。
为了达到这样的目的,崇祯皇帝不单止许下了诺言,并且也都放下了身段,说白了就是威逼利诱。
洪承畴就是在这种情况下,接到了朝廷的诏书,也都召见了使者,使者也都言辞恳切,声泪俱下劝说他放下成见,以大局为重。
洪承畴他这就感到震惊了,皇帝居然许下了如此的厚赏,说他对郡王之位不感兴趣,那是假的,其实在他心目中,最大的期望就是封一个公爵,然后世代相传,与国同休着便好了,如果封上了郡王,这可是功盖当代,直追先贤,前死后配享孔庙,也都不是什么难事,但是这郡王之位可是好拿吗?
这可是生死攸关的大事,洪承畴他自己也都不敢擅专,所以他一边稳住了使者,一边马上飞鸽传书,联系杨嗣昌和朱燮元等人,问问他们的意见,他相信一点,既然皇帝已经向他派出了使者,同样也会向另外的几位派出,且看他们的心意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