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城此时正式名字是直沽,因为直沽是天津三卫最大的一座城,所以又俗称天津城。
天津城坐北朝南,中间卫河横穿而过,将整个天津城一分为二,有些类似湖广的襄阳与樊城,但卫河更窄一些,所以不能独立为两座城。
说是窄,实际也有二三十米宽,而且现在是雨季将要到来,因此水流喘急。
天津衙门与百姓都住在南城,南城也要宽广的多,而北城因为连年面对北方异族扣关劫掠,所以建的又小又坚固,少有百姓居住,更像是军城。
南北城由浮桥相连,又有水门防护。
郑森等人之所以敢进城,就是因为对于自己水性的自信,哪怕是暴露了,也不需要杀出城。
只要天黑后利用已方没有夜盲症,敌方有夜盲症,而摸到北城墙上,管他城墙有几丈高,纵身一跃跳入卫河中就安全了。
有人觉得跳入水中不是成了活靶子吗?
那是对于普通人而言,对于郑家精锐海师,跳入水中潜不了一里半里远,都没脸见人。
敢问郑家将士突然在水中消失了,再冒头是一里之外,没冒一会头又消失不了,再冒头又是一里之外,别说是弓箭、火铳,红夷大炮来了也没用,除非你可以跨时代拿出加特林狂扫。
至于夜盲症更多的还是因为缺少油水、肉食才患上的,郑家海师别的不说,鱼肉那是吃到吐,哪里还有什么夜盲不夜盲的。
这就是郑家人为何敢入城。
如今的天津巡抚衙门,之前天津巡抚冯元飏办公的地方,成了监国临时行宫。
临时监国朱慈炯连夜被马车拉入了天津城,三十万大部分,重要人物也都入了天津城,算是都脱险了。
整个三十万部队,除了还在外面在郑家军五营护卫下赶路的普通军眷,余等都松了口气。
赋闲下来的骡马、推车全部送了过去,帮助大部分更快的进城,运河之上装着金银财宝的漕船也安稳停靠在了天津城的卫河港口内。
一切的一切,总算是安全了。
知道这消息之后,上下都在兴奋中的临时朝廷没有急着补觉休息,而是连夜召开了朝会。
原来的巡抚衙门,现在的监国行宫,大明崇祯殉国以来的临时朝廷,在崇祯殉国的一个月后,于天津召开第二次朝会。
十三岁的皇嫡子、代理监国朱慈炯位坐一个黄布绣龙的简易龙椅上,整理了一下龙袍之后,太监开始唱名。
“上朝!”
文臣一列首辅侯询,次辅李邦华,天津巡抚冯元飏等。
武将一列南安伯郑恩,天津总兵曹友义,直隶参将郑青狼等。
声势相比第一次上朝,高了几倍,文武都底气十足的行礼道:
“监国千岁千岁千千岁!”
真是人逢喜事精神爽,上一次还要太监教的朱慈炯,这一次自己主动长袖一挥:
“众爱卿平身!”
“谢殿下!”
这个时候太监又道:
“有事启奏无事退朝!”
当然,这是一句废话,流程而已,深夜召开朝会,自然是有事的。
而且在进“殿”之前,就商量了一会。
太监的话刚落音,首辅侯询就站了出来,这位牢底坐穿的首辅看了武将之首郑恩一眼,之后道:
“启禀殿下,继北京之后,我大明又光复天津,并将行在暂时定在天津,短时间内没有必要再迁移。
既如此,臣提议无需等泰山之后在祭天封禅。
天津也是顺天府,更是顺天第二大城,有些顺应天命的寓意,泰山祭天依旧要去。
不过在此之前,臣提议于天津祭祖,正式接任监国。”
首辅刚刚说完,文臣中除李邦华之外的官员都出列了。
“国不可一日无君,臣等恳请殿下顺应天命,接任监国!”
这些文官,除了冯元飏,余等都是郑恩从北京贰臣中拉的一批人填充的,说白了都是郑恩的人。
冯元飏倒不是,不过大家刚商量的时候,就已经答应了的。
这个时候所有的目光都偷偷看向次辅李邦华,李邦华看了看旁边的郑恩,叹息一声,想着这本就不是坏事,没必要因为看郑恩把持朝政而不舒服,就唱反调。
真要因为内心不舒服,而不顾朝廷的安危,他李邦华就不是历史上的那个世代忠烈了。
也罢!反正这逆徒没有做出什么出格的事,又有了冯元飏与曹友义的加入,就先支持吧!
想通了的李邦华出列行礼:
“殿下,如今天下动荡,大明危难,让人雪上加霜的是大明已有一月之久处于无国君之态。
殿下贵为先皇嫡子,太子又深陷敌营,老臣恳请殿下继任监国之位。”
看着李邦华出列了,曹友义跟着出列,这一动,郑恩也动了,郑恩动了,整个武将行列都动了。
“臣等恳请殿下继任监国之位。”
朱慈炯才十三岁,又是深宫长大的,哪里见过这种场面,不过不要紧,在郑恩给太监使了个眼色之后,太监开始附耳小声教导。
太监能成为监国的贴身太监,自然是因为他是郑恩的人。
有了太监的教导,朱慈炯开始根据以往的流程,推脱,文武群臣再劝,朱慈炯再推脱,三劝才同意。
非整出一个他不愿当监国,是百官推荐他、逼他当的。
这个时候天津最有名的道长被宣入“殿”,这个道长掐指一算,祭祖继位监国的好日子定在了四月十五,也就是两天后。
可这已经是半夜,准确的来说就是一天一夜之后。
李邦华再也看不下去了,指着郑恩就说:“郑爵爷,你这是急什么?”
这太明显了,之前郑恩就喜欢跟道士混在一起,如今又来了个道士,还是郑恩的人带来的,能不是郑恩安排的吗?
郑恩也不否认,只是恭敬的行礼:
“老师,我们是脱离危险了,可您别忘了顺军四五十万大军就在天津外一两百里,满洲清虏也已经集结了十万精锐,就要入关,吴三桂、王永吉、高第五万关宁军就夹在中间。
您说我们急不急?”
天津城坐北朝南,中间卫河横穿而过,将整个天津城一分为二,有些类似湖广的襄阳与樊城,但卫河更窄一些,所以不能独立为两座城。
说是窄,实际也有二三十米宽,而且现在是雨季将要到来,因此水流喘急。
天津衙门与百姓都住在南城,南城也要宽广的多,而北城因为连年面对北方异族扣关劫掠,所以建的又小又坚固,少有百姓居住,更像是军城。
南北城由浮桥相连,又有水门防护。
郑森等人之所以敢进城,就是因为对于自己水性的自信,哪怕是暴露了,也不需要杀出城。
只要天黑后利用已方没有夜盲症,敌方有夜盲症,而摸到北城墙上,管他城墙有几丈高,纵身一跃跳入卫河中就安全了。
有人觉得跳入水中不是成了活靶子吗?
那是对于普通人而言,对于郑家精锐海师,跳入水中潜不了一里半里远,都没脸见人。
敢问郑家将士突然在水中消失了,再冒头是一里之外,没冒一会头又消失不了,再冒头又是一里之外,别说是弓箭、火铳,红夷大炮来了也没用,除非你可以跨时代拿出加特林狂扫。
至于夜盲症更多的还是因为缺少油水、肉食才患上的,郑家海师别的不说,鱼肉那是吃到吐,哪里还有什么夜盲不夜盲的。
这就是郑家人为何敢入城。
如今的天津巡抚衙门,之前天津巡抚冯元飏办公的地方,成了监国临时行宫。
临时监国朱慈炯连夜被马车拉入了天津城,三十万大部分,重要人物也都入了天津城,算是都脱险了。
整个三十万部队,除了还在外面在郑家军五营护卫下赶路的普通军眷,余等都松了口气。
赋闲下来的骡马、推车全部送了过去,帮助大部分更快的进城,运河之上装着金银财宝的漕船也安稳停靠在了天津城的卫河港口内。
一切的一切,总算是安全了。
知道这消息之后,上下都在兴奋中的临时朝廷没有急着补觉休息,而是连夜召开了朝会。
原来的巡抚衙门,现在的监国行宫,大明崇祯殉国以来的临时朝廷,在崇祯殉国的一个月后,于天津召开第二次朝会。
十三岁的皇嫡子、代理监国朱慈炯位坐一个黄布绣龙的简易龙椅上,整理了一下龙袍之后,太监开始唱名。
“上朝!”
文臣一列首辅侯询,次辅李邦华,天津巡抚冯元飏等。
武将一列南安伯郑恩,天津总兵曹友义,直隶参将郑青狼等。
声势相比第一次上朝,高了几倍,文武都底气十足的行礼道:
“监国千岁千岁千千岁!”
真是人逢喜事精神爽,上一次还要太监教的朱慈炯,这一次自己主动长袖一挥:
“众爱卿平身!”
“谢殿下!”
这个时候太监又道:
“有事启奏无事退朝!”
当然,这是一句废话,流程而已,深夜召开朝会,自然是有事的。
而且在进“殿”之前,就商量了一会。
太监的话刚落音,首辅侯询就站了出来,这位牢底坐穿的首辅看了武将之首郑恩一眼,之后道:
“启禀殿下,继北京之后,我大明又光复天津,并将行在暂时定在天津,短时间内没有必要再迁移。
既如此,臣提议无需等泰山之后在祭天封禅。
天津也是顺天府,更是顺天第二大城,有些顺应天命的寓意,泰山祭天依旧要去。
不过在此之前,臣提议于天津祭祖,正式接任监国。”
首辅刚刚说完,文臣中除李邦华之外的官员都出列了。
“国不可一日无君,臣等恳请殿下顺应天命,接任监国!”
这些文官,除了冯元飏,余等都是郑恩从北京贰臣中拉的一批人填充的,说白了都是郑恩的人。
冯元飏倒不是,不过大家刚商量的时候,就已经答应了的。
这个时候所有的目光都偷偷看向次辅李邦华,李邦华看了看旁边的郑恩,叹息一声,想着这本就不是坏事,没必要因为看郑恩把持朝政而不舒服,就唱反调。
真要因为内心不舒服,而不顾朝廷的安危,他李邦华就不是历史上的那个世代忠烈了。
也罢!反正这逆徒没有做出什么出格的事,又有了冯元飏与曹友义的加入,就先支持吧!
想通了的李邦华出列行礼:
“殿下,如今天下动荡,大明危难,让人雪上加霜的是大明已有一月之久处于无国君之态。
殿下贵为先皇嫡子,太子又深陷敌营,老臣恳请殿下继任监国之位。”
看着李邦华出列了,曹友义跟着出列,这一动,郑恩也动了,郑恩动了,整个武将行列都动了。
“臣等恳请殿下继任监国之位。”
朱慈炯才十三岁,又是深宫长大的,哪里见过这种场面,不过不要紧,在郑恩给太监使了个眼色之后,太监开始附耳小声教导。
太监能成为监国的贴身太监,自然是因为他是郑恩的人。
有了太监的教导,朱慈炯开始根据以往的流程,推脱,文武群臣再劝,朱慈炯再推脱,三劝才同意。
非整出一个他不愿当监国,是百官推荐他、逼他当的。
这个时候天津最有名的道长被宣入“殿”,这个道长掐指一算,祭祖继位监国的好日子定在了四月十五,也就是两天后。
可这已经是半夜,准确的来说就是一天一夜之后。
李邦华再也看不下去了,指着郑恩就说:“郑爵爷,你这是急什么?”
这太明显了,之前郑恩就喜欢跟道士混在一起,如今又来了个道士,还是郑恩的人带来的,能不是郑恩安排的吗?
郑恩也不否认,只是恭敬的行礼:
“老师,我们是脱离危险了,可您别忘了顺军四五十万大军就在天津外一两百里,满洲清虏也已经集结了十万精锐,就要入关,吴三桂、王永吉、高第五万关宁军就夹在中间。
您说我们急不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