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驰乐说:“我也听说过贾先生。”
贾贵成说:“我知道——我侄儿贾立可是你的拥趸。”
郑驰乐笑应:“拥趸这词用得不对,一直以来贾哥教了我很多,也帮了我很多。”
贾贵成说:“你一这么说话,就让我想起了那个人。”他盯着郑驰乐的神情,“明明是睁着眼说瞎话,偏偏听起来无比的诚挚认真,这大概是你们代代相传的天赋。”
贾贵成没提叶仲荣的名字,可在座的人都知道他说的是谁。
如果贾贵成想看郑驰乐变脸,那他注定要失望了。
郑驰乐脸色如常,连语气都分外平和:“我说的是实话,贾先生能办起《民声》,应该看得出文章之间的区别才是。在认识贾哥之前我写的东西都跟豆腐渣一样,根本上不了台面。贾哥把系统的理论知识全部交给了我,现在我拿出来的稿子不说写得常好,至少也能看了。”
提到这个,贾贵成的脸色倒是意外地缓和下来,哼笑:“他那手好文章还是我手把手教的,果然吧,这么多年还是只有这个上得了台面。”
郑驰乐:“……”
没想到这位贾先生还有点自恋!
严民裕知道贾贵成来可不是为了跟郑驰乐闲聊,他主动接过话茬:“你为什么要把《民声》大部分核心成员带过来?”
贾贵成说:“你们这地方不是更需要《民声》吗?”他淡淡地笑着,“你跟贺正秋都是空降下来的,虽然有很多人吃你们这套,但也有很多人压根不把你们当回事——以及更多的人根本不关心你们要做什么。我来,就是想帮你们告诉广大群众你们到底要做什么,同时也告诉你们广大群众到底希望你们做什么。”
严民裕说:“听起来很不错。”
贾贵成办事的能力还是有的,要不然也不会有那么多追随者。唯一的不足就是贾贵成这人太难捉摸,谁都不知道他下一步会做出什么举动,有这么个人在实际上有利也有弊。
有利的地方就像贾贵成自己说的那样,政府和民众之间有了“桥梁”,弊端则是这个“桥梁”不知道什么时候会塌陷或者移位,反倒惹出大乱子。
这种刊物做大了可不是小事,《新风》不就带起了叶仲荣吗?
它是一个平台,一个可以把某类人凝聚起来的平台,随着它的支持者增多,贾贵成这个创刊人也会水涨船高。
贾贵成与日俱增的影响力正好证明了这一点。
要是贾贵成不甘心只当“桥梁”,那可就糟糕了。
严民裕神情莫测。
虽说少年时交往不深,但贾贵成到底也跟严民裕认识了几十年,一看严民裕那样子就知道他的想法。
贾贵成说:“你摆出那表情我也没办法,新刊号已经拿到了,你不想看到我也不成,因为我不是来跟你商量的,只是来跟你说一声而已,”他施施然地拉开椅子坐下,“顺便叙叙旧,蹭顿饭,没问题吧?”
严民裕被贾贵成气得笑了,语气倒是平和了不少:“那当然没问题。”
贾贵成也不客气,立即拿起筷子吃了起来。
等吃得七分饱了,他才另起话题:“事实上在来的路上我还遇到了另一个人,可能小郑是认识的。”
郑驰乐微讶:“什么人?”
贾贵成说:“怀庆省报的主编,叫常文星。他似乎不想在怀庆干了,直接辞了主编的位子往奉泰这边赶来。”他意味深长地瞅着郑驰乐,“我看他是冲着你来的。”
贾贵成一说名字郑驰乐就想起是谁了,这个常文星是延松人,在知晓他要调往奉泰后特意帮他做了个采访,正正经经地介绍了他在延松搞的各种项目。郑驰乐来到奉泰后常文星也一直在跟进,不时还利用他在省报那边的便利给了他不少国内、国际的新情报,为郑驰乐及时掌握当前形势提供了不少帮助。
郑驰乐对常文星一直很感激,闻言笑着说:“原来是常老哥,我跟他见过几次面,也通过几次话,不过他没提过要过来的事。”
贾贵成夹了口菜,说道:“没关系,你应该很快就能看到他了。”
贾贵成没有说假话,第二天郑驰乐就看到了常文星。
常文星大概四十五六岁,精神很好,背脊也挺得老直,见到郑驰乐后上前拥抱他一下,然后哈哈一笑:“郑老弟,我可是来投奔你了!”
郑驰乐请常文星坐下,问起常文星过来的原由。
贾贵成说:“我知道——我侄儿贾立可是你的拥趸。”
郑驰乐笑应:“拥趸这词用得不对,一直以来贾哥教了我很多,也帮了我很多。”
贾贵成说:“你一这么说话,就让我想起了那个人。”他盯着郑驰乐的神情,“明明是睁着眼说瞎话,偏偏听起来无比的诚挚认真,这大概是你们代代相传的天赋。”
贾贵成没提叶仲荣的名字,可在座的人都知道他说的是谁。
如果贾贵成想看郑驰乐变脸,那他注定要失望了。
郑驰乐脸色如常,连语气都分外平和:“我说的是实话,贾先生能办起《民声》,应该看得出文章之间的区别才是。在认识贾哥之前我写的东西都跟豆腐渣一样,根本上不了台面。贾哥把系统的理论知识全部交给了我,现在我拿出来的稿子不说写得常好,至少也能看了。”
提到这个,贾贵成的脸色倒是意外地缓和下来,哼笑:“他那手好文章还是我手把手教的,果然吧,这么多年还是只有这个上得了台面。”
郑驰乐:“……”
没想到这位贾先生还有点自恋!
严民裕知道贾贵成来可不是为了跟郑驰乐闲聊,他主动接过话茬:“你为什么要把《民声》大部分核心成员带过来?”
贾贵成说:“你们这地方不是更需要《民声》吗?”他淡淡地笑着,“你跟贺正秋都是空降下来的,虽然有很多人吃你们这套,但也有很多人压根不把你们当回事——以及更多的人根本不关心你们要做什么。我来,就是想帮你们告诉广大群众你们到底要做什么,同时也告诉你们广大群众到底希望你们做什么。”
严民裕说:“听起来很不错。”
贾贵成办事的能力还是有的,要不然也不会有那么多追随者。唯一的不足就是贾贵成这人太难捉摸,谁都不知道他下一步会做出什么举动,有这么个人在实际上有利也有弊。
有利的地方就像贾贵成自己说的那样,政府和民众之间有了“桥梁”,弊端则是这个“桥梁”不知道什么时候会塌陷或者移位,反倒惹出大乱子。
这种刊物做大了可不是小事,《新风》不就带起了叶仲荣吗?
它是一个平台,一个可以把某类人凝聚起来的平台,随着它的支持者增多,贾贵成这个创刊人也会水涨船高。
贾贵成与日俱增的影响力正好证明了这一点。
要是贾贵成不甘心只当“桥梁”,那可就糟糕了。
严民裕神情莫测。
虽说少年时交往不深,但贾贵成到底也跟严民裕认识了几十年,一看严民裕那样子就知道他的想法。
贾贵成说:“你摆出那表情我也没办法,新刊号已经拿到了,你不想看到我也不成,因为我不是来跟你商量的,只是来跟你说一声而已,”他施施然地拉开椅子坐下,“顺便叙叙旧,蹭顿饭,没问题吧?”
严民裕被贾贵成气得笑了,语气倒是平和了不少:“那当然没问题。”
贾贵成也不客气,立即拿起筷子吃了起来。
等吃得七分饱了,他才另起话题:“事实上在来的路上我还遇到了另一个人,可能小郑是认识的。”
郑驰乐微讶:“什么人?”
贾贵成说:“怀庆省报的主编,叫常文星。他似乎不想在怀庆干了,直接辞了主编的位子往奉泰这边赶来。”他意味深长地瞅着郑驰乐,“我看他是冲着你来的。”
贾贵成一说名字郑驰乐就想起是谁了,这个常文星是延松人,在知晓他要调往奉泰后特意帮他做了个采访,正正经经地介绍了他在延松搞的各种项目。郑驰乐来到奉泰后常文星也一直在跟进,不时还利用他在省报那边的便利给了他不少国内、国际的新情报,为郑驰乐及时掌握当前形势提供了不少帮助。
郑驰乐对常文星一直很感激,闻言笑着说:“原来是常老哥,我跟他见过几次面,也通过几次话,不过他没提过要过来的事。”
贾贵成夹了口菜,说道:“没关系,你应该很快就能看到他了。”
贾贵成没有说假话,第二天郑驰乐就看到了常文星。
常文星大概四十五六岁,精神很好,背脊也挺得老直,见到郑驰乐后上前拥抱他一下,然后哈哈一笑:“郑老弟,我可是来投奔你了!”
郑驰乐请常文星坐下,问起常文星过来的原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