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军刀兵枪兵弓弩及骑兵各部,大小训练事宜,都为关羽一手操持,他自然是有眼光的。
    李孟羲刀架盾侧,盾遮身前,他哇哇的叫着,“杀啊!”稚嫩青涩一点杀气也没有的喊杀声响起,李孟羲擎盾举刀做冲锋之状小跑起来。
    李孟羲人小身小,再加上他腿上旧伤未愈,跑起来磕磕绊绊的,看起来一点杀气没有。
    关羽看在眼中,目露精芒。
    待李孟羲拿着刀盾绕了一圈又跑回来,刘备笑着迎上,指点起李孟羲的不足之处。
    雌雄双剑随手插于地上,刘备腾出手来,用手调整着李孟羲细节上的瑕疵,“孟羲,臂膀发力不对。需外松内紧,不可过于僵硬。”
    说着,刘备蒲扇般的手掌轻轻的拍了拍李孟羲的右肩膀,示意他放松。
    李孟羲知道自己无一点战斗经验,刘备的剑法为个中好手,他的建议自然会很有用。
    可是手臂外松内紧是个什么意思,李孟羲听的很迷惑。
    不等李孟羲发问,刘备亲自手拿把捏,从肩膀开始一点点帮着调整着李孟羲的手臂力量。
    该用力的地方用力,而不该用力却发力的地方,在刘备指出之后,李孟羲也改正了过来。
    被刘备纠正之后,李孟羲顿时明白了过来,原来内松外紧,指的是骨骼保持放松的状态,而肌肉紧绷着。
    骨关节关系着动作的灵活应变,而肌肉发力决定着力量。
    知道一些生物学知识的李孟羲还知道,肌肉绷的越紧,回弹的力量也越大,发力也越强。肌肉纤维跟橡皮筋是类似的。
    力量虽是战斗中的关键因素,可手臂过于紧绷,反应就不够灵敏,蓄力时间长的招式,速度就慢,因此应当在力量和速度之间,取得平衡。
    “还有,刀大可不必平贴盾上。”说着,刘备抓住环首刀的刀身,做出调整,与他宽大的手掌相比,李孟羲的短环首窄的像一把小小的美工刀。
    原来,李孟羲刀平架山字盾侧棱之上,刀与盾棱贴合,刀面也与地面水平,如此架刀,很省事,可李孟羲自己没有发现,他手腕有些不自然的拧着。
    刘备拿住李孟羲的环首刀,把水平对右的刀刃向上翻转了约两分之一个直角,也就是约45度之后,刀刃变成了斜对右上方。
    如此以来,刀即架在盾上,手腕也保持着自然的状态,不会阻碍发力。
    随手把青龙刀朔于地上,关羽也加入进来指导李孟羲。
    “刀盾兵,又称跳荡、突阵之士。阵战之时,盾兵借由盾牌护住要害,正冲敌阵。其时肩撞身抵,反冲之力,单手难挡。”说着,关羽用手推了一下李孟羲像模像样举着的盾牌,只一下,推的李孟羲向后噔噔连退两步。
    “二弟。”知道关羽有心指点李孟羲武艺,但刘备看李孟羲被推的险些跌倒,他有些不满的叫了关羽一声。
    刘备真把李孟羲当宝了,磕着碰着都是心疼。
    关羽收手,好不尴尬。
    李孟羲单手持盾,盾身笔直,关羽一掌推来,李孟羲感到像是有一头牛撞过来一样,山字盾上端向后翻侧,盾差点脱手而飞。
    关羽有万夫不当之勇,是真正有本事之人,被关羽差点推了个跟头,李孟羲丝毫不以为意,他乐呵呵的凑过来继续向关羽请教。
    见李孟羲态度甚好,关羽很满意,顿时就愿意倾囊相授。
    依然是手把手的教,如同对待自家子侄一样耐心认真。
    “盾面不必笔直,上倾下斜为最佳,与敌角抵之时,手腕之力不足,前臂可一并支撑。”
    说着,关羽拿过山字盾,亲自给李孟羲示范。
    关羽拿盾,也是左手,李孟羲看的分明,他看出了自己和关羽各自拿盾方法的差异。
    李孟羲发觉自己拿盾时,拳峰正抵在盾面上,五指握住盾背面的横杠,以此持盾,盾面与拳峰垂直,也与手臂垂直。
    关羽则不然。
    为了让李孟羲看清楚持盾的技巧,关羽特意尽可能的放慢了动作。
    只见关羽伸掌,掌心正对自己,掌背对盾,然后摊开手掌,手掌插入盾上镶嵌的横杠之下,再后,屈掌握实。
    迥异的手法,造成了不同的结果,关羽反手持盾,盾不仅握的更紧,整个小臂也与盾面贴合,如此一来,支撑盾的就不是单单手腕了,而是手腕和整个前臂。
    (原来,盾是这样持的……)李孟羲心下恍然,他觉得自己懂了。
    “我明白了。”李孟羲嘿嘿的对着关羽笑了一下。
    关羽示范完毕,李孟羲自然要自己模仿一下。
    摊开手掌,手掌正对自己,把手插入盾背横杠,手掌握紧,微调姿势,完毕。
    模仿了下关羽,几乎是百分之百的成功模仿,像模像样,要点具到。
    关羽满意,微微点头。
    换了持盾方法之后,再试,关羽同样的一掌对着李孟羲拍出,李孟羲举盾格挡,啪的一声,盾牌上传来了巨大的力量,关羽力量比上次更大,然而李孟羲手臂和手掌同时发力,稳稳的抵住了冲击。
    前后对比如此强烈,李孟羲感觉受益匪浅。
    “孟羲,可知为何用盾之法,要以上倾下斜为最佳?”关羽手捋长须,面似含笑,出言又问。
    上倾下斜,即,倾斜,盾上方向里斜,盾下方向外,盾成向里的锐角。
    大人发问,小孩儿得认真回答,李孟羲皱眉想了片刻。
    (倾角?这我熟啊!)李孟羲心中所想,觉得关羽的问题很好回答。
    主战坦克的车首装甲也是倾斜的,目的是倾斜的装甲有更好的防弹外形,同等装甲厚度下,倾斜的装甲有比垂直装甲更高的跳弹率。
    盾牌不用防穿甲弹,区区硬木蒙皮的木盾也防不住口径125的滑膛炮,所以……
    “其因有二,一是,曲臂擎盾,手臂自然弯曲向里。盾与臂合,自是上擎下斜。”
    “其二,盾身倾斜,利于把敌人的攻击向上滑开,还有……弹开箭支?”
    直箭射向直立的盾牌,一定会射进盾牌。战场情况复杂,乱七八糟的箭道都有,如果箭的入射角度小,而盾牌又斜,那很有可能,箭头撞在盾上,跟打水漂一样,噌着盾就飞了。
    虽说木盾质软,箭头滑飞的可能性很低,但相比直持盾牌,斜持盾牌无疑有更好的防护性能。

章节目录


我在三国教书那些年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肉文阁只为原作者夏侯龙城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夏侯龙城并收藏我在三国教书那些年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