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方扰扰,而义军无遇战事,今晚的鱼获依然不少。
    妇孺营中新独立出了一营,这一营有孤儿三十二人,负责照看孤儿的农妇六人,马车四架,马夫四人,其配备帐篷两顶,一顶给男娃睡,一顶给孤儿中的女娃睡。
    妇孺势弱,而孤儿更势弱,为了防止有人侵吞孤儿口粮之事发生,孤儿这一营,另开一灶。
    当晚,李孟羲就在这个遗孤营吃的晚饭。
    伙夫是熟人,李孟羲特意把伙夫中的什长调来专门给遗孤营做饭的。
    李孟羲千叮咛万嘱咐,再三告诫,让伙夫千万别省粮食。
    话里的意思,其实就是告诫,别盯着孤儿的口粮克扣。
    虽说,其他妇孺,也很弱势,但要是发现口粮少了,粥越来越稀了,大人们还有能力反馈这个问题不是。
    而孤儿们呢,没爹没娘的,真的克扣了他们的口粮,根本没办法反抗。
    伙头军什长听李孟羲交代了一遍又一遍,拍着胸膛说,就是再没良心,也不会去贪苦娃娃们的口粮。
    李孟羲这才点头。
    反正,孤儿单列一营,着人照看,是刘备亲自下令的。
    再怎么说,哪怕李孟羲不管,刘备也会时不时过来看看的。
    不然,他刘玄德亲自下令照看孤儿,结果,孤儿还是没被照料好,岂不打了他刘玄德脸。
    怕被打脸也好,还是其他的,刘玄德于情于理,都得时不时到遗孤营看看。
    并且,李孟羲发现跟刘玄德沟通起来没什么代沟。
    没代沟的意思是,李孟羲来自一个人人平等的社会,在李孟羲眼里,狗皇帝的命和路边一个乞丐的命,都是命。
    因此,李孟羲说,给腾出来几辆车,行军时跟着民夫大队前后跑,看谁走不动了,上去歇歇脚,刘备一听,这好啊。于是就遵从李孟羲的意见,照做了。
    李孟羲见军中有一些很小的小孩子,背着沉重的铺盖卷,走都走不动,跑的气喘吁吁的,还是跟不上。
    李孟羲于是就提议,把军中妇孺老弱全部集中起来,用车拉着,省得看着心疼。
    刘备一听,这好啊,刘备照做了。
    看到孤儿们少人照料,李孟羲说找一些人,专门看护,刘备一听,觉得很好,还是照做了。
    李孟羲的出发点,是人人平等,任何弱势者需要帮助,都应伸出援手。
    而刘备,受传统儒家道德观的熏陶,尊长爱幼为基本操守。
    所以,他两人在照拂老弱方面,并无冲突。
    刘备品格可贵之处,就在这里。
    骑马劳累,谁不知道坐车上舒服一点。
    要是换了袁绍,你看袁绍会不会把自己的车驾腾出来,给老弱妇孺乘坐。
    完全不会的。
    袁绍不把老弱妇孺丢给敌军就不错了,照拂?不可能有。
    袁绍不会如此,曹操大概也不会如此。
    余下汉末诸侯,吕布孙坚等人,又有谁会能把车驾让给百姓呢。
    所以,百姓之所以弃家舍业随刘玄德逃亡,是因刘玄德值得追随。
    放眼汉末群雄,真君子只刘使君一人而已。
    因为遗孤营新成,这晚捕鱼队捕鱼回来之时,多分了一些鱼给孤儿营。
    一个大陶罐,半罐都是煮着的鱼。
    李孟羲发现,好多小孩子不怎么会吃鱼的,小孩子用手拿着鱼啃,鱼刺不会吐,用手剔的。
    小孩子们手也没洗就抓着鱼吃,要不怎么隔三差五的就有人肚子疼了呢。
    要提醒小朋友们饭前洗手的话停在了嘴边,没说出去。
    李孟羲默默啃着鱼头。
    鱼头除了鱼脑鲜美以外,鱼头鳃肉部分一点刺也没有,吃起来不用吐刺,这个也是一个优点。
    啃完了几个鱼头,弟弟也把手里的鱼头啃完了。
    “哥哥,俺还要吃。”弟弟把鱼头丢到了火里。
    李孟羲犹豫了一下。因为小朋友们一人一碗鱼肉,都有定数的,而自己和弟弟想吃多少,就吃多少,让人看着,有些不太公平。
    其实,李孟羲和弟弟也没比别人多吃多少,只是挑鱼头挑着吃而已。
    一个小的问题发现了。
    打定主意,下一次给弟弟拿大碗,一次盛够,省得在灶边挑着吃,遭人非议。
    李孟羲朝瓦罐里看了一眼,没找到还有鱼头,不过其他鱼肉还有不少。
    “你吃尾巴吗?”李孟羲夹起一块鱼尾要给弟弟。
    “俺不吃了。”弟弟头摇的跟拨浪鼓一样。
    这家伙已经吃饱了,只是再想多吃一个鱼头而已。
    等李孟羲吃完,等小孩子们也把饭吃完。
    李孟羲看瓦罐里,还剩不少的鱼,于是便问,这鱼剩了如何处理的?
    伙夫答到,按规矩,是留在明日,明早加点黍子(小米)煮粥。
    小米粥煮鱼,这什么吃饭,简直黑暗料理,李孟羲心呼卧槽。
    “要不,弄两个瓦罐,一个煮鱼,一个煮粥,你看如何?”李孟羲跟伙夫建议。
    伙夫停下筷子,“咱只一个瓦罐啊?”
    军中物资匮乏,做饭的炊具都不太够的。
    妇孺营配备的物资已经够多了。
    在民夫营,因为炊具不太够,为了一次做够足够多的饭,粥熬的戝稠,分饭的时候,一人只一勺饭。
    这样,才能一灶做够足够所有人吃的饭。
    人均口粮规定有定数,要是做的稀了,一人就得盛两碗,一锅稀粥,只能让一半人吃上饭。
    不仅说炊具缺乏,李孟羲还觉得,盛水的用具也缺乏。
    要让小孩子饭前饭后洗手,怎么着也得一只打水的水桶吧。
    可惜,水桶缺乏。而木匠营生产能力有限,水桶这玩意儿并不好做,费时费力,做水桶势必耽误其他事情。
    当预计妇孺营所有人都吃完饭,李孟羲把所有大人们叫到一起,说饭前不洗手,脏东西吃到肚子里,容易害病,从明日开始,要饭前洗手。
    至于水桶,妇孺营就这么一点人,凑个十来个水桶就能把问题解决了。
    实在不行,让木匠们把手头的活放一放,先做一些木桶再做别的。
    如果,再碰到什么村落就好了。
    一个正常的村落,再怎么着,也能买到十来只木桶吧。

章节目录


我在三国教书那些年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肉文阁只为原作者夏侯龙城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夏侯龙城并收藏我在三国教书那些年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