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二回灵活应变克时艰教条主义招失败(下)
    在身处逆境的日子里,毛泽东从容不迫,既坚持原则,决不放弃符合实际的主张,又顾全大局,遵守纪律,努力做好本职工作。一次,毛泽覃、邓小平相约来看望毛泽东,谈起所受的不公正待遇,情绪十分激动。毛泽东劝慰道:“个人委屈小,党的事业大。我的党籍还没有被开除,苏维埃主席还没有被撤职;你们的党籍也没有被开除,这就有希望。”邓小平道:“可是,他们整人整的很厉害。”毛泽东道:“这也是一种锻炼嘛。在逆境中,我们都要坚持三条:一是少数服从多数;二是不消极;三是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力争为党多做些工作。”毛泽覃道:“可他们免除了我们的职务,不让我们工作。”毛泽东道:“那也不要紧。可以抓紧时间多读书,多学习,弄懂马克思主义。把坏事变成好事,努力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何乐而不为呢?”邓小平、毛泽覃二人大为叹服。何以见得,有诗为证。诗曰:
    身处逆境勿沉沦,挫折面前见人品。若有闲暇居斗室,何妨读书做学问。
    1933年6月,蒋介石发动了对苏区的第五次围剿,以“堡垒政策”和“保甲连坐”的新战术,逐步向苏区推进。他自任总司令,以五十万兵力,分成北路、南路、西路,从三面进行围攻。
    与此同时,临时中共中央在博古的主持下,召开军事会议,增补博古、项英为中央军委委员,选举朱德为中央军委主席,刘伯承为总参谋长。博古不懂军事,但却装成一个内行,反对小打小闹的游击战术,主张大兵团作战,向往狂潮式的革命运动,幻想着在一夜之间打垮国民党反动派,建成红色的苏维埃国家。在他的主持下,临时中央提出将红军主力分成南北两路,分离作战,实行“堡垒对堡垒,两个拳头打人”,主张与敌人进行死打硬拼的“正规战”。
    九月初,共产国际派来的军事顾问李德来到苏区,立即以“太上皇”的身份指手画脚、发号施令。博古盲目迷信李德,坚持成立了红军最高指挥机关——“三人团”,由博古、李德、周恩来三人组成,彻底剥夺了朱德、刘伯承等人的军事指挥权。从此,红军作战的决定权、指挥权完全掌握在李德手里。李德是德国人,连一句中国话都不会讲,下命令要靠翻译,听取战斗汇报也要靠翻译,对中国的国情、军情、民情一无所知,仅靠一张既不详细又错误百出的地图指挥作战,随心所欲的发号施令,甚至连一门迫击炮,一挺重机枪摆放在地图的某一曲线上,都要给前线部队严格规定,强令战场指挥员必须无条件执行。不服从李德的命令,就是不服从博古——博古自命代表党中央,担任着苏区党内的最高职务——而不服从博古,就是不服从党的领导,就要受到极为严厉的处罚,轻则撤职查办,重则就地枪决。
    在李德的瞎指挥下,北线的红军和蒋介石的精锐部队血战十余日,损失惨重,被迫放弃黎川。黎川失守后,博古、李德不是从战略决策上进行检查,反而归罪于战场上的指挥员,在军队中寻找“罗明路线的代表”,将前线指挥员萧劲光污蔑为“临战退却逃跑”,主张处以极刑。由于军委委员毛泽东、王稼祥的坚决反对,萧劲光才免于死刑,但却被开除了党籍和军籍,并判处五年徒刑而关进监狱。
    在第五次反围剿开始时,毛泽东就向博古表示,反对“两个拳头打人”的方针,主张红军应该主动放弃黎川,“诱敌深入”到建宁、泰宁地区,集中红军主力,在运动中加以歼灭;但却被博古予以否定。黎川失守后,博古、李德又提出了“御敌于国门之外”,“不让敌人蹂躏一寸苏区土地”的方针,强令红军主力收复黎川,与数倍于己的国民党精锐部队在硝石、资溪桥、浒湾等地硬拼,结果全部陷入被动挨打,节节败退的地步。
    毛泽东没有军事指挥权,只能把全部精力投入到发展生产,搞活经济,动员群众,支持战争的工作之中。他召集各县干部会议,发表了《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的讲演,强调指出:“一切群众的实际生活问题,都是苏维埃政权必须注意的重要问题。满足了群众的要求,群众才会热烈地拥护苏维埃。”“从战争的发展来看,决不能忽视各地群众的切身利益和生活问题。革命战争是群众的战争,只有动员群众才能进行战争,只有依靠群众才能进行战争。”会上,他布置各县、区全面开展“查田”运动。
    由于敌我双方不断进行拉锯式战争,苏区各地的土地改革工作经常受到破坏,发展很不平衡。毛泽东亲自带领工作人员,深入农村调查,全面检查土地分配,巩固土地改革成果,保障翻身农民和红军家属的切身利益,为反围剿战争奠定群众基础。
    十一月底,传来了李济深、陈铭枢、蔡廷锴等人发动“福建事变”的消息。毛泽东闻讯大喜,极力主张与福建政府联合,打破敌人的封锁。他向中共中央建议,“以红军主力冲破敌人的围攻线,跳到堡垒群之外,纵横驰骋于浙江、江苏、湖北地区,迫使敌人撤兵回救,即可粉碎其向苏区根据地之进攻”。然而,博古、李德却把国民党内的中间力量看成是“最危险的敌人”,反对与福建人民政府联合,又害怕红军主力突围后会丢失苏区根据地,坚决拒绝了毛泽东的建议。结果,错失了一次打破围剿的良机。
    1934年2月,蒋介石平息了“福建事变”,又集中优势兵力围攻苏区。北线的广昌保卫战严重失败,中央苏区的北大门已被敌人打破,整个局势日益危急。博古、李德亲赴广昌前线去督战,周恩来留在后方的瑞金,主持中央的日常工作。到四月下旬,经周恩来同意,毛泽东带领数名警卫离开瑞金,前往南部的会昌视察并指导工作。毛泽东赶到会昌的文武坝,会见省委书记刘晓、省军区司令员兼政委何长工,明确地向他们指出:“我们要吸取福建事件的教训,善于利用粤军陈济棠和蒋介石的矛盾,粉碎敌人的围剿,壮大自己的力量。同时,也要提高警惕,军阀毕竟是军阀,要听其言而观其行。”随后,他与何长工一起视察前沿阵地,向红二十二师政委方强指出:“你们打得很好,坚持了半年之久,阻挡了敌人的进攻。现在应该把主力撤下来,进行整训。用小股部队配合地方武装打游击,袭扰、牵制敌人。”
    经过十多天的调查研究,毛泽东与刘晓、何长工等制订了南线作战计划和工作部署。针对陈济棠的粤军与蒋介石之间的矛盾,毛泽东强调道:“要摆正‘打’与‘和’的关系,和平局面是巧妙地打出来的。我们不能按教条主义者的洋办法作战,什么以堡垒对堡垒,以集中对集中,这是以卵击石。为了保存红军的有生力量,消灭敌人,就要从实际出发,不能硬拼消耗。”接着,毛泽东又召集红二十二师干部开会,进一步指出:“不能盲目执行‘御敌于国门之外’,与敌人死打硬拼;而要利用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加强统一战线工作。一方面要依靠群众,发动群众,组织游击队,开展游击战争;另一方面可派化装的小分队,潜入陈济棠管区,宣传抗日救国、枪口一致对外的道理,促使粤军反蒋抗日。”按照毛泽东的指示,红军主力从前线适当后撤,缓和了紧张局势,为开展谈判创造了良机。
    毛泽东在会昌工作了两个多月,取得了显著成绩。中央苏区南线的相对稳定局势,同北线接连遭受严重挫折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毛泽东及时致电周恩来,报告南线实际状况,并建议派人与陈济棠谈判。周恩来接受了建议,指派何长工、潘汉年潜入敌占区,与陈济棠进行了三天谈判,达成了“就地停战”、“必要时可以互相借路”等五项协议;为后来大转移时顺利突破敌军防线开辟了一条通道。
    六月下旬,毛泽东接到紧急通知,返回瑞金参加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会议由博古主持,着重讨论红军在作战不利形势下的对策。毛泽东发言时提出:“内线不利,应主动转移到外线作战。”会议没有接受毛泽东的主张,只是决定派遣红七军团六千人作为抗日先遣队北上,派遣红六军团去湖南中部开展游击战争,试图用这两支部队转移敌人的视线。然而,实施的结果很不理想,由于转到外线的兵力过于单薄,并未起到调动敌人,减轻苏区压力之作用。
    此时,蒋介石指挥的国民党精锐部队步步为营,向中央根据地腹部节节推进。敌人的飞机频繁地对瑞金实施轰炸,局势越来越紧张。尽管博古、李德逼着红军指战员用血肉之躯和敌人的飞机、坦克、大炮硬拼,但却无法改变失败的大局。
    到了九月,除南线无战事外,北线、东线均被敌人突破,西线也岌岌可危。打破敌人的围剿已不可能,只剩下战略转移这一条路可走。毛泽东无权指挥红军,但却密切关注着苏区的战局。形势日渐险恶,使他心急如焚,加之劳累过度,又一次病倒,疟疾复发,高烧不退,眼眶深陷,面容消瘦。当此生死攸关之际,毛泽东顾不上休息,强拖病体,多次与周恩来会谈,密商红军的出路。谈话间,毛泽东自报奋勇,要求到赣南去视察,为红军转移选择突破口。得到周恩来的支持后,毛泽东带上秘书、医生和警卫班迅速赶到于都,进行调查研究、收集敌情,为中央红军实施大转移确定了路线;并立即电告周恩来。
    其时,博古、李德等人秘密决定了红军转移的日期,并想把毛泽东留在苏区。周恩来坚决反对道:“毛泽东同志是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主席,在军队中享有很高的威望。红军大转移,岂能连自己的国家主席都不要?”博古、李德无言以对,才勉强答应让毛泽东一道随部队转移。
    1934年10月10日夜,中共中央率领中央红军主力和中央机关人员,共八万六千多人,从瑞金、长汀、于都等地分头出发,被迫进行长征。
    数日后,毛泽东在于都县城召开省、县、区三级干部会议,安排善后工作。他一边吃药,一边分析道:“敌人此次进攻苏区,采用的是堡垒政策,一直打到我们中央苏区门口,企图断水捉鱼,全部消灭红军。我们红军主力部队要冲破敌人的封锁线,到敌人后方去,打击和消灭敌人。”他叮咛留在苏区坚持斗争的同志道:“你们留在苏区,要团结人民,开展游击战争。你们不要怕,不要认为红军主力部队走了,革命就失败了。不能只看到暂时的困难,要看到革命是大有希望的,红军一定会回来的。”
    10月18日下午,秋雨淅淅,阴霾重重。最后一批转移的红军队伍撤出于都,在风雨中匆匆穿行。毛泽东安排好各项工作后,带上警卫员离开于都县政府,怀着沉重的心情踏上征程。一大群留守干部簇拥在毛泽东周围,依依不舍,含泪相送。街道边、大路旁、于都河畔,无数的乡亲们,扶老携幼,顶风冒雨,向自己爱戴的领袖、向远行的红军战士频频挥手,脉脉含情。何以见得,有诗为证。诗曰:
    风萧萧,雨蒙蒙,敌军围困万千重,红军突围要远征。山蓝蓝,水清清,难割难舍根据地,生死相依九年整。情切切,意浓浓,父母妻子牵衣送,千言万语细叮咛。心雄雄,志耿耿,艰难险阻踩脚下,惟盼革命早成功。
    毛泽东站在河畔,眼望着情真意切的苏区乡亲,不由得热泪盈眶,挥手告别道:“乡亲们,不要再送了。你们要相信我,我毛泽东一定会打回来的。”这才是:为念乡亲情意重,革命一定要成功。要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章节目录


雄狮觉醒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肉文阁只为原作者若愚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若愚并收藏雄狮觉醒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