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克托*雷泽诺夫的实力,大概平行世界里任何一个飞行员都会心生敬畏,但承认差距是一回事,真到了切磋较量的时候,王卫国和战友郑彬的战斗渴望还是远远胜过对结局的揣测,两人很快做好一切准备,迈着稳健的步伐走向牵引到跑道旁的两架灰色涂装歼-10“猛龙”战斗机。
既然是一场友军对抗,而非实战,两架一前一后的歼-10战机翼下挂载的同样是训练弹。
弹翼硕大的灰白色pl-11,弹翼同样硕大的橙色pl-8,三角翼下的两组对称挂架上各有两枚挂载完毕;除此之外,刚才参观时一行人没太留意的是,和龙云的认识不同,平行世界里的歼-10“猛龙”战机翼尖有变,从简单的切尖三角翼变成了向前探出一截的翼尖导弹发射滑轨。
翼尖挂架,本身并非一件多么难的事,东方国家的战机却很少采用。
就比如航空大国苏联,从成立以来研制过的战斗机型多到数不清,然而除了一些技术验证机、原型机以外,采用翼尖挂点设置的机型却一个都没有,直到八十年代的su-27,才算是第一种在翼尖设置挂架的社会主义阵营战斗机。
这样看来,似乎“翼尖挂点”这种技术很高端、或者实现起来很难,其实却并非如此,主要还是一种设计者的综合考量。
翼尖挂点的设置,好处是可以多出两个轻载的外挂位置,对战机的弹药布置有利,在一些型号上还可以兼做机翼配重,同时也有不少缺点,不仅去增加战机阻力——气动力角度讲距离飞机主体越远的部分阻力越大,还会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战机的敏捷性。
除此之外,对速度要求较高的型号,翼尖挂点还受到马赫锥的限制。
对一架超音速战机来说,如果机翼位置本身比较靠前,再加上挂架和武器的话,往往就会突出到机头形成的马赫锥以外,这样在高速飞行时,不仅阻力大增、还会危及飞行安全,所以战机气动设计的一个基本原则就是“锐利”,整机在面对大气时只有一个激波中心;反过来说,如果一架机翼位置靠前的战斗机同时还有翼尖挂架——比如f-16或者f/a-18,那么可以推定,这架飞机的极速肯定不怎么样。
当然,战斗机有没有翼尖挂架的原因很多,冷战时代苏联的三代战机里,mig-29没有翼尖挂架主要是因为没必要,一架大量装备的前线歼击机只需要带六枚空空导弹、翼下挂架完全能满足。
而体型更大的su-27,作为原定装备pvo的远程重型机,挂点数量多多益善,此外还考虑到机翼翼尖的震颤问题,同时作为翼尖导弹发射滑轨与配重杆的挂架就随之出现,整机十个外挂点的数量本来就不少,机翼内段仍然空荡荡、后来还可以再加上一对重载挂点,这也算是充分利用了su-27系列战机的庞大体格。
mig-29与su-27的情况如此,再看中国空军主力战机的情况,对于翼尖挂架,其实plaaf并不陌生,早年间就有航空技术人员在一架歼-6iii型机上做过试验,在“六爷”两翼翼尖改装了一对导弹发射滑轨,搭载pl-2型导弹。
不过,试验毕竟只是一种摸索,到了后续的歼-7、歼-8乃至歼-10战机上,翼尖挂架就一直不见踪影,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最主要的还是机翼构型与位置问题——由于追求高空高速性能,加上发动机本身限制较多,这几种主力战斗机无一例外都采用了三角翼,如果不进行切尖,本身就没法安装翼尖挂架,此外另一个原因还是出自三角翼,翼梢位置偏后,如果设置挂架的话会影响机体重心,对飞控也是一种额外负担。
除此之外,大概还有一个考虑,从plaaf的作战需求、以及这几款战机的挂载能力来看,并没有急迫的增加挂架需求。
现实世界里的情况如此,等到龙云和战友一起走出作战准备室,在同一条宽阔跑道旁见到了这次准备飞的两架灰绿色迷彩mig-29m、同时也见到了不远处发动机慢车状态的两架歼-10“猛龙”时,他很快发现了战机翼尖挂载的橙色pl-8训练弹,对翼尖挂架的出现,他的第一反应还是好奇顿起。
刚才参观战机的时候,大概是机库里的那一架“猛龙”没装翼尖导弹发射滑轨,龙云也没注意到,现在发现这一世界里的歼-10居然有了这种设计,在凑近前去观察之余,也更确定了空军方面准备将其作为多用途战斗机的设想。
的确,对一架类似于f-16的多用途战机来说,挂点自然是越多越好。
虽然受结构强度、过载值的限制,翼尖挂点差不多就只能挂一枚格斗弹、或者超视距导弹,但可以解放出两个翼下挂点,顺次转移的话,最后空出来的两个机翼内侧挂点就大有可为,不管是挂空对面弹药还是副油箱都可以。
补上了翼尖挂架的一课,在停机坪附近和中方人员交谈,军事代表团的成员们三言两语、和东道主确定了对抗演练的一些细则。
一切准备妥当,各自爬上登机梯进入座舱,引擎啸叫声渐起,片刻之后,在基地塔台的指引下,两架灰色空优涂装、两翼上“八一”机徽鲜艳醒目的歼-10战机就滑跑升空,随后涂着大红色五角星的mig-29m也飞离跑道,四架战机在天空中组成一个简单的多机编队,向预定的对抗空域飞去。
出发的先后顺序,按照中方人员的考虑,肯定是让内油航程更远一些的歼-10先起飞。
这样的安排,算是照顾一下“机场保卫者”绰号的mig-29,其实这一说法多少也有点私心,按照常规流程,双方战机都是加满机内油箱升空,先离地的歼-10双机在天上盘旋等待编组,也可以烧掉一些油料,整机推重比上会少尉沾一点便宜。
当然,mig-29航程偏短的问题,在改进的m型上已经得到了一定程度的解决,现在两种战机的内油航程相差并不大,等于就是在这方面站在了同一起跑线上。
升空之后,与两架身形锐利的“猛龙”结伴飞行,驾驶编号蓝色09的mig-29m战机,龙云从久违的米格机座舱里四下张望,头一次驾机飞行在平行世界里的祖国上空,旁边又是两架从未见过的歼-10战机,他一边操控座机保持平稳航线,一边仔细观察“猛龙”战机的飞行状况,当然,这时候驾机平飞的王卫国、郑彬两人也是一样的。
初春时节的北京,下午的偏西阳光照耀在一架架战机的光滑蒙皮上,起飞后编队南飞、飞行高度在两千五百米左右,座舱外的大片湛蓝天空对龙云来说十分熟悉。
看起来,和现实世界里的首都北京一样,日益发展的工业和日渐喧嚣的城市活动,让这个世界里的天空同样布满尘埃,眼下虽然还没到闹沙尘暴的时候,但是目之所及,一大片澄明蓝色天空的下缘还是灰蒙蒙的看不清,显然地表的空气质量并不算好。
身为一名vvs王牌飞行员,此前一直在中欧、高加索和远东作战,不同地区的天空,在天色、时间与天气的变化下,呈现出的景象也是变幻多姿。
驾机和僚机一起在“猛龙”侧面伴飞,龙云站在维克托*雷泽诺夫的角度观察一番,他必须承认“平行祖国”的地表大气环境不怎么样,就像现在驾机升空,飞越了地表扬尘的薄薄一层之后,头顶和四周的天空湛蓝如洗,好像环境还不错,可往下看的话就会一下子漏了馅。
对首都的空气质量发了一通感慨,接下来,按照对抗流程的安排,四架战机进入了一组预定航线、动作的编队飞行,每一组双机保持队形不变、两组双机之间则不需要紧密跟随,通过这种方式来让飞行员们对战机的基本性能有一定了解。
天空中的试飞,如果是为了认识战机的飞行性能,直接让飞行员开着上天飞一圈大概最有效率。
不过一来基地里的歼-10、还有到访的mig-29都没有双座型,直接让飞行员单独驾驶陌生机型是不可能,另一方面,后面紧接着还有对抗演练的环节,飞行员驾驶自己的坐骑才能发挥出真正的实力,对测试战机的战斗力也才比较客观而真实。
在流程要求下,根据塔台的每一次呼叫,王卫国少校与僚机郑彬掌控歼-10进入标准航行科目,两架“猛龙”先是开启加力、来了一段水平加速,而后机头昂起、进入大迎角的匀速爬升,继续拉高后改平,然后推杆俯冲而完成一个表速六百公里的高强势回旋。
既然是一场友军对抗,而非实战,两架一前一后的歼-10战机翼下挂载的同样是训练弹。
弹翼硕大的灰白色pl-11,弹翼同样硕大的橙色pl-8,三角翼下的两组对称挂架上各有两枚挂载完毕;除此之外,刚才参观时一行人没太留意的是,和龙云的认识不同,平行世界里的歼-10“猛龙”战机翼尖有变,从简单的切尖三角翼变成了向前探出一截的翼尖导弹发射滑轨。
翼尖挂架,本身并非一件多么难的事,东方国家的战机却很少采用。
就比如航空大国苏联,从成立以来研制过的战斗机型多到数不清,然而除了一些技术验证机、原型机以外,采用翼尖挂点设置的机型却一个都没有,直到八十年代的su-27,才算是第一种在翼尖设置挂架的社会主义阵营战斗机。
这样看来,似乎“翼尖挂点”这种技术很高端、或者实现起来很难,其实却并非如此,主要还是一种设计者的综合考量。
翼尖挂点的设置,好处是可以多出两个轻载的外挂位置,对战机的弹药布置有利,在一些型号上还可以兼做机翼配重,同时也有不少缺点,不仅去增加战机阻力——气动力角度讲距离飞机主体越远的部分阻力越大,还会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战机的敏捷性。
除此之外,对速度要求较高的型号,翼尖挂点还受到马赫锥的限制。
对一架超音速战机来说,如果机翼位置本身比较靠前,再加上挂架和武器的话,往往就会突出到机头形成的马赫锥以外,这样在高速飞行时,不仅阻力大增、还会危及飞行安全,所以战机气动设计的一个基本原则就是“锐利”,整机在面对大气时只有一个激波中心;反过来说,如果一架机翼位置靠前的战斗机同时还有翼尖挂架——比如f-16或者f/a-18,那么可以推定,这架飞机的极速肯定不怎么样。
当然,战斗机有没有翼尖挂架的原因很多,冷战时代苏联的三代战机里,mig-29没有翼尖挂架主要是因为没必要,一架大量装备的前线歼击机只需要带六枚空空导弹、翼下挂架完全能满足。
而体型更大的su-27,作为原定装备pvo的远程重型机,挂点数量多多益善,此外还考虑到机翼翼尖的震颤问题,同时作为翼尖导弹发射滑轨与配重杆的挂架就随之出现,整机十个外挂点的数量本来就不少,机翼内段仍然空荡荡、后来还可以再加上一对重载挂点,这也算是充分利用了su-27系列战机的庞大体格。
mig-29与su-27的情况如此,再看中国空军主力战机的情况,对于翼尖挂架,其实plaaf并不陌生,早年间就有航空技术人员在一架歼-6iii型机上做过试验,在“六爷”两翼翼尖改装了一对导弹发射滑轨,搭载pl-2型导弹。
不过,试验毕竟只是一种摸索,到了后续的歼-7、歼-8乃至歼-10战机上,翼尖挂架就一直不见踪影,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最主要的还是机翼构型与位置问题——由于追求高空高速性能,加上发动机本身限制较多,这几种主力战斗机无一例外都采用了三角翼,如果不进行切尖,本身就没法安装翼尖挂架,此外另一个原因还是出自三角翼,翼梢位置偏后,如果设置挂架的话会影响机体重心,对飞控也是一种额外负担。
除此之外,大概还有一个考虑,从plaaf的作战需求、以及这几款战机的挂载能力来看,并没有急迫的增加挂架需求。
现实世界里的情况如此,等到龙云和战友一起走出作战准备室,在同一条宽阔跑道旁见到了这次准备飞的两架灰绿色迷彩mig-29m、同时也见到了不远处发动机慢车状态的两架歼-10“猛龙”时,他很快发现了战机翼尖挂载的橙色pl-8训练弹,对翼尖挂架的出现,他的第一反应还是好奇顿起。
刚才参观战机的时候,大概是机库里的那一架“猛龙”没装翼尖导弹发射滑轨,龙云也没注意到,现在发现这一世界里的歼-10居然有了这种设计,在凑近前去观察之余,也更确定了空军方面准备将其作为多用途战斗机的设想。
的确,对一架类似于f-16的多用途战机来说,挂点自然是越多越好。
虽然受结构强度、过载值的限制,翼尖挂点差不多就只能挂一枚格斗弹、或者超视距导弹,但可以解放出两个翼下挂点,顺次转移的话,最后空出来的两个机翼内侧挂点就大有可为,不管是挂空对面弹药还是副油箱都可以。
补上了翼尖挂架的一课,在停机坪附近和中方人员交谈,军事代表团的成员们三言两语、和东道主确定了对抗演练的一些细则。
一切准备妥当,各自爬上登机梯进入座舱,引擎啸叫声渐起,片刻之后,在基地塔台的指引下,两架灰色空优涂装、两翼上“八一”机徽鲜艳醒目的歼-10战机就滑跑升空,随后涂着大红色五角星的mig-29m也飞离跑道,四架战机在天空中组成一个简单的多机编队,向预定的对抗空域飞去。
出发的先后顺序,按照中方人员的考虑,肯定是让内油航程更远一些的歼-10先起飞。
这样的安排,算是照顾一下“机场保卫者”绰号的mig-29,其实这一说法多少也有点私心,按照常规流程,双方战机都是加满机内油箱升空,先离地的歼-10双机在天上盘旋等待编组,也可以烧掉一些油料,整机推重比上会少尉沾一点便宜。
当然,mig-29航程偏短的问题,在改进的m型上已经得到了一定程度的解决,现在两种战机的内油航程相差并不大,等于就是在这方面站在了同一起跑线上。
升空之后,与两架身形锐利的“猛龙”结伴飞行,驾驶编号蓝色09的mig-29m战机,龙云从久违的米格机座舱里四下张望,头一次驾机飞行在平行世界里的祖国上空,旁边又是两架从未见过的歼-10战机,他一边操控座机保持平稳航线,一边仔细观察“猛龙”战机的飞行状况,当然,这时候驾机平飞的王卫国、郑彬两人也是一样的。
初春时节的北京,下午的偏西阳光照耀在一架架战机的光滑蒙皮上,起飞后编队南飞、飞行高度在两千五百米左右,座舱外的大片湛蓝天空对龙云来说十分熟悉。
看起来,和现实世界里的首都北京一样,日益发展的工业和日渐喧嚣的城市活动,让这个世界里的天空同样布满尘埃,眼下虽然还没到闹沙尘暴的时候,但是目之所及,一大片澄明蓝色天空的下缘还是灰蒙蒙的看不清,显然地表的空气质量并不算好。
身为一名vvs王牌飞行员,此前一直在中欧、高加索和远东作战,不同地区的天空,在天色、时间与天气的变化下,呈现出的景象也是变幻多姿。
驾机和僚机一起在“猛龙”侧面伴飞,龙云站在维克托*雷泽诺夫的角度观察一番,他必须承认“平行祖国”的地表大气环境不怎么样,就像现在驾机升空,飞越了地表扬尘的薄薄一层之后,头顶和四周的天空湛蓝如洗,好像环境还不错,可往下看的话就会一下子漏了馅。
对首都的空气质量发了一通感慨,接下来,按照对抗流程的安排,四架战机进入了一组预定航线、动作的编队飞行,每一组双机保持队形不变、两组双机之间则不需要紧密跟随,通过这种方式来让飞行员们对战机的基本性能有一定了解。
天空中的试飞,如果是为了认识战机的飞行性能,直接让飞行员开着上天飞一圈大概最有效率。
不过一来基地里的歼-10、还有到访的mig-29都没有双座型,直接让飞行员单独驾驶陌生机型是不可能,另一方面,后面紧接着还有对抗演练的环节,飞行员驾驶自己的坐骑才能发挥出真正的实力,对测试战机的战斗力也才比较客观而真实。
在流程要求下,根据塔台的每一次呼叫,王卫国少校与僚机郑彬掌控歼-10进入标准航行科目,两架“猛龙”先是开启加力、来了一段水平加速,而后机头昂起、进入大迎角的匀速爬升,继续拉高后改平,然后推杆俯冲而完成一个表速六百公里的高强势回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