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王妃的重点,早已经不在面前这盘青翠欲滴的红薯叶子上面了。
她被薛双双那句亩产一两千斤吸引了全部的注意力。
陆王妃是出身富贵,不会种地,但这并不代表她对农事一无所知。
特别是北疆王有冲天之志,在民生这一块上,他们当然更要重点关注。
不管什么时候,吃饭都是大问题。
让老百姓个个都能有饭吃,个个都能吃饱饭,是每一个当权者,都想要解决、并且急需解决的问题。
以现如今这个时代的生产力,水稻的亩产不过三百来斤,还得看是否良田,土地质量不好的话, 一亩地更是连三百斤都达不到。
其余小麦粟米的产量,虽然比大米更高些,也不过就是几百斤,断没有说亩产可以达到一两千斤的。
如果薛双双说的是真的,这个叫什么红薯的作物,真的可以达到这个产量,陆王妃相信,只凭这一点,只凭北疆王可以让他封地的百姓都吃上饱饭,就能让整个大顺朝的百姓,对北疆这块土地心生向往。
就能把北疆王的名声,推上另一个新高度。
民心这种东西,没有用的时候它是一点用都没有的,但是有用的时候,便会星火燎原。
民心所向之处,便是新的王朝诞生之时。
即便是沉稳如陆王妃,这个时候,都有些急切。
她向薛双双确认道:“双双,你刚才说,这个红薯,它亩产多少?”
薛双双道:“具体产出,要看土质和天气,还有红薯本身的品种。”
“这种从番邦来的地瓜,本身也分好多种,产量高的能达到两三千斤,产量低的,一两千斤。”
“一般情况下,不论什么土质,只要能种得活,红薯的产量,最少就能达到千斤左右。”
“我看了一下顾公子给我找来的这些红薯的品种,都是产量高的那种。”
“如果种得活的话,一亩地收个两千多斤,应该不是问题。”
在薛双双前世,已知的红薯品种当中,紫薯和红心番薯的产量偏低,白皮白心的番薯和一种淀粉含量很多的石头番薯,还有一种黄瓤的南瓜番薯,产量都是高的。
亩产上万斤是家常便饭。
不过考虑到后世的红薯品种已经经过多次改良,所以薛双双也不敢往那么高说。
根据顾恒给她找来的这一袋红薯,不是紫薯也不是红心番薯,估算了个两三千斤。
陆王妃被她肯定的回答惊到了,激动得连声音都大起来:“亩产两三千斤?!”
“双双,你说的是真的?!”
“这个红薯,它真的能达到两三千斤的亩产?”
陆王妃的眼里一瞬间迸射出强烈的光彩。
薛双双都被她激动的情绪感染了,重重点了一下头,说:“是的,母妃,只要不遇上大的灾荒年景,久旱或者久涝,红薯的产量,都是有保证的。”
“就算产量低些,也不会低到哪里去,二千斤总能保持。”
“好好好!这可真是太好了。”陆王妃看着桌上清炒好的那盘红薯叶子,就像看见无价之宝。
她对薛双双道:“双双,别的我们先不管,红薯这种作物,你一定要想办法,把秧苗育出来,可不能连种子都弄没了。”
陆王妃这个时候,已经不去细想,薛双双是从哪里得知红薯种作物的产量的,更不想问她是怎么知道和分辩红薯品种的。
毕竟,就连那些无意中把红薯从海外番邦带回来的商人,都并不清楚红薯的价值和产量,更不知道红薯有许多品种,甚至每个品种产量有区别。
以及,在这个经常饿死人的时代,红薯这种巨大产量,对于一个朝代的重大影响。
但是薛双双她就是知道这些。
陆王妃和北疆王两个说起薛双双,都觉得她身上简直套着数不清的谜团。
她对于这个时代很多常识性的东西,都是不知道的。
但是又总能提出许多神奇的设想,并且付诸现实。
在某些方面,好像都无师自通。
就比如,元宵灯会上,她写下来的那首词。
无论是词的本身,还是那一手大顺朝从未出现过的全新的字体,别说按照薛双双的出身,从未读书识字,就算是京中饱读诗书的学子,又有谁敢说,有这么高的才情,可以出口成章,现场做出如此华丽、如此贴切当时场景的千古名篇?
而一种全新字体的出现,更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写出来的。
可这一切,在薛双双身上,就这么自然而然的出现了。
更别说什么钉马掌,白酒消毒,指南针、千里眼, 避震马车……
这一切的一切, 无一不显示出她的与众不同。
陆王妃甚至曾和北疆王姜铣私下里开过玩笑, 说薛双双是不是老天爷特意派来帮助他们姜家完成大业的。
那不然,这事情它说不通啊。
而且,通过薛双双把这些东西一样一样拿出来的时间就可以看出来,她行事其实十分小心。
一开始的时候,在白溪村那个小地方,无依无靠,所以拿出来的都只是一点不伤大雅的小东西。
最多,也就是改善她自己一家的生活,顺带改善一下村子里村民的生活。
要紧的东西,她一样不拿出来。
直到,姜湛的身份暴露,王爷找上门去把儿子认回来,然后,忽然遇到北疆战事。
估计那个时候,薛双双还是看在姜湛的份上,才偷偷给王爷出了两个好主意。
一个是钉巴掌,一个是白酒消毒治外伤。
就凭这两样,王爷这回在北疆战场,无论是战马还是士兵,都比以往少消耗了至少三分之一。
保存下来的就是实力!
后来,陆王妃和北疆王都发现了,薛双双手里的好东西层出不穷。
王府让她感觉到信任,她说回报给王府同样的信任,一些好东西就开始不断出现了。
陆王妃和北疆王两人不止一次庆幸过,他们当时,对薛双双这个儿媳妇,采取的是接纳的态度。
而不是像别的人家那样,棒打鸳鸯,非得死活拆散小两口。
她被薛双双那句亩产一两千斤吸引了全部的注意力。
陆王妃是出身富贵,不会种地,但这并不代表她对农事一无所知。
特别是北疆王有冲天之志,在民生这一块上,他们当然更要重点关注。
不管什么时候,吃饭都是大问题。
让老百姓个个都能有饭吃,个个都能吃饱饭,是每一个当权者,都想要解决、并且急需解决的问题。
以现如今这个时代的生产力,水稻的亩产不过三百来斤,还得看是否良田,土地质量不好的话, 一亩地更是连三百斤都达不到。
其余小麦粟米的产量,虽然比大米更高些,也不过就是几百斤,断没有说亩产可以达到一两千斤的。
如果薛双双说的是真的,这个叫什么红薯的作物,真的可以达到这个产量,陆王妃相信,只凭这一点,只凭北疆王可以让他封地的百姓都吃上饱饭,就能让整个大顺朝的百姓,对北疆这块土地心生向往。
就能把北疆王的名声,推上另一个新高度。
民心这种东西,没有用的时候它是一点用都没有的,但是有用的时候,便会星火燎原。
民心所向之处,便是新的王朝诞生之时。
即便是沉稳如陆王妃,这个时候,都有些急切。
她向薛双双确认道:“双双,你刚才说,这个红薯,它亩产多少?”
薛双双道:“具体产出,要看土质和天气,还有红薯本身的品种。”
“这种从番邦来的地瓜,本身也分好多种,产量高的能达到两三千斤,产量低的,一两千斤。”
“一般情况下,不论什么土质,只要能种得活,红薯的产量,最少就能达到千斤左右。”
“我看了一下顾公子给我找来的这些红薯的品种,都是产量高的那种。”
“如果种得活的话,一亩地收个两千多斤,应该不是问题。”
在薛双双前世,已知的红薯品种当中,紫薯和红心番薯的产量偏低,白皮白心的番薯和一种淀粉含量很多的石头番薯,还有一种黄瓤的南瓜番薯,产量都是高的。
亩产上万斤是家常便饭。
不过考虑到后世的红薯品种已经经过多次改良,所以薛双双也不敢往那么高说。
根据顾恒给她找来的这一袋红薯,不是紫薯也不是红心番薯,估算了个两三千斤。
陆王妃被她肯定的回答惊到了,激动得连声音都大起来:“亩产两三千斤?!”
“双双,你说的是真的?!”
“这个红薯,它真的能达到两三千斤的亩产?”
陆王妃的眼里一瞬间迸射出强烈的光彩。
薛双双都被她激动的情绪感染了,重重点了一下头,说:“是的,母妃,只要不遇上大的灾荒年景,久旱或者久涝,红薯的产量,都是有保证的。”
“就算产量低些,也不会低到哪里去,二千斤总能保持。”
“好好好!这可真是太好了。”陆王妃看着桌上清炒好的那盘红薯叶子,就像看见无价之宝。
她对薛双双道:“双双,别的我们先不管,红薯这种作物,你一定要想办法,把秧苗育出来,可不能连种子都弄没了。”
陆王妃这个时候,已经不去细想,薛双双是从哪里得知红薯种作物的产量的,更不想问她是怎么知道和分辩红薯品种的。
毕竟,就连那些无意中把红薯从海外番邦带回来的商人,都并不清楚红薯的价值和产量,更不知道红薯有许多品种,甚至每个品种产量有区别。
以及,在这个经常饿死人的时代,红薯这种巨大产量,对于一个朝代的重大影响。
但是薛双双她就是知道这些。
陆王妃和北疆王两个说起薛双双,都觉得她身上简直套着数不清的谜团。
她对于这个时代很多常识性的东西,都是不知道的。
但是又总能提出许多神奇的设想,并且付诸现实。
在某些方面,好像都无师自通。
就比如,元宵灯会上,她写下来的那首词。
无论是词的本身,还是那一手大顺朝从未出现过的全新的字体,别说按照薛双双的出身,从未读书识字,就算是京中饱读诗书的学子,又有谁敢说,有这么高的才情,可以出口成章,现场做出如此华丽、如此贴切当时场景的千古名篇?
而一种全新字体的出现,更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写出来的。
可这一切,在薛双双身上,就这么自然而然的出现了。
更别说什么钉马掌,白酒消毒,指南针、千里眼, 避震马车……
这一切的一切, 无一不显示出她的与众不同。
陆王妃甚至曾和北疆王姜铣私下里开过玩笑, 说薛双双是不是老天爷特意派来帮助他们姜家完成大业的。
那不然,这事情它说不通啊。
而且,通过薛双双把这些东西一样一样拿出来的时间就可以看出来,她行事其实十分小心。
一开始的时候,在白溪村那个小地方,无依无靠,所以拿出来的都只是一点不伤大雅的小东西。
最多,也就是改善她自己一家的生活,顺带改善一下村子里村民的生活。
要紧的东西,她一样不拿出来。
直到,姜湛的身份暴露,王爷找上门去把儿子认回来,然后,忽然遇到北疆战事。
估计那个时候,薛双双还是看在姜湛的份上,才偷偷给王爷出了两个好主意。
一个是钉巴掌,一个是白酒消毒治外伤。
就凭这两样,王爷这回在北疆战场,无论是战马还是士兵,都比以往少消耗了至少三分之一。
保存下来的就是实力!
后来,陆王妃和北疆王都发现了,薛双双手里的好东西层出不穷。
王府让她感觉到信任,她说回报给王府同样的信任,一些好东西就开始不断出现了。
陆王妃和北疆王两人不止一次庆幸过,他们当时,对薛双双这个儿媳妇,采取的是接纳的态度。
而不是像别的人家那样,棒打鸳鸯,非得死活拆散小两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