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丕回到邺城,在暗潮上的邺城居然平静了三日,不过,终于在第四日的时候,这座城市终于不再平静了。
这个不平静的源头来自于邺城朱雀大道上的御史府。
这个御史府大家想来不熟悉,但是在南北朝之后,御史台的大名却是人人皆知的。
御史府便是御史台的前身。
御史府自秦以来,被汉所承接,其实说起来,秦朝的律法政治格局汉朝基本上都继承下来的,做出的改变虽然有,但却有限的很。
御史府作为最高监察机关,其长官在西汉初期为御史大夫,但御史大夫仅负责朝内和京畿地区三辅的监察。
在御史大夫之下则设立御史中丞为其佐官,为了加强对地方郡县的监察,汉武帝时开始在地方设立专门的监察机构,由各部派遣刺史一人,称为十三部刺史,隶属于中央御史台,专门负责监察郡县,此外,汉朝时期,皇帝还经常根据需要直接从御史中任命绣衣直指御史。
他们穿绣衣,持斧戴,握有生杀大权。
此时自然没有绣衣直指御史,皇帝现在就是个傀儡,但是前面的配置还是有的。
当然,名义上,御史大夫是御史府的老大,但是在建安十三年,御史大夫便不再管理御史台的事物了,相当于是一个后世荣誉校长的职务一般。
只是挂名的,实际上,御史府的权力是掌握在御史中丞手上的。
而手下的十三部刺史,则自然是听命与御史中丞的。
现任的御史大夫是程昱,也就是司空。
至于御史中丞不是别人,正是徐庶。
照理说,以徐庶的功劳,是坐不上御史中丞这个位置的,御史中丞虽然不是三公,但那也是秩千石的,不是小官。
更何况还掌管十三部刺史。
州牧,是封疆大吏,掌握一州军政大权,相当于现在的某军区总司令兼几个省的政治财政第一长官。
刺史,是由中央政府直接任命派遣监督州牧、太守的官员,汉朝刚刚设置时相当于后世的参军一样的官员,官位不高,却可以直接上达天听,因此后来渐渐做大,不过名义上仍然只是个类似于监军一样的官员,俸禄只有六百石。
不过,也不知道是不是曹操有意给曹冲名义上的老师给一个有权有势的官位,让他援助曹冲。
当朝中众人知道这个位置给了徐庶之后,不仅朝中大臣诧异,就连当事人徐庶也是诧异异常。
连当事人徐庶都诧异了,可见当时朝臣还是有不少人反对的,当然,反对是有人反对,但是曹老板一旦做下决定除非是特殊的人,譬如郭嘉或者是荀彧这样的人与他说此事不能做,不然他一般都会做的。
而在曹操任命徐庶为御史中丞之时,荀彧早已逝去,郭嘉则更是仙去多年了,唯一能够说得上话的荀攸也在病榻上,自然不能反对曹操。
再加上,荀家此时便是站在曹冲身后的,这样的事情,荀攸又如何会反对。
既然曹操愿意听意见的人没有一个人说话,那徐庶成为御史中丞便是板上钉钉的事情了。
徐庶初时还是很开心的,但当他第一天到御史府上班的时候,那心情就不怎么开心了。
原因很简单,他虽然是御史中丞,这御史府中级别最高的人,但是很快发现他自己是多余的了。
没人需要他,没人请示他,就像完全是透明人一般。
徐庶自然知道是这些人对他有偏见。
若是换做后世,这样什么事情都不做,但却可以拿工资的工作肯定很多人想要做,但是现在这个时代不是后世,而他手上的位置可不是为了那千石俸禄而来的。
就在徐庶准备大刀阔斧新官上任三把火的时候,一件他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
首先他发现此时的御史府有自己的一个交好挚友石韬。
石韬,字广元,即石广元,颍川人。
初平年间,石韬与徐庶一同来到荆州,在荆州时与诸葛亮和庞统等人相善。
与崔州平(名钧)、孟公威(名建)、徐元直(名庶)为“诸葛四友”。
崔州平比较惨,在董卓乱汉之际便死了,而余下来的人,石韬与孟建都是颇有些失落。
至于为何失落,自然是官场失意了。
就譬如此时的石韬,此时只是一个领御史,是御史中丞的属官,御史中丞本来就是四品官爵,领御史的官位自然更低。
自诩有才气的人,却英雄得不到用武之地,只是领御史。
刚开始发现石韬,徐庶还是很开心的,在闲聊之后,徐庶便将自己的计划全盘说与石韬,同时希望石韬能够帮助他掌管御史府。
要知道,御史府可不是一个寻常的官署,这个官署的职责是监察百官,凡是在朝做官的,谁没做过一些坏事,若是这些坏事被御史府知道了,并且上报魏王,那他们还用不用混?
当然,他们也知道无法取消御史府,但是不取消御史府,也可以在里面安插自己的人员。
曹操之所以要自己创建一个校事府,不依赖御史府,在很大的程度上,便是因为御史府太杂了,里面什么人都有,自己若是有什么命令下去,下一刻恐怕整个邺城的勋贵都得到消息了。
曹操于是绕过了御史府,自己创建了一个监察百官的机构。
曹操可以绕过御史府,但是作为御史中丞的徐庶自然是绕不过去的。
在他将自己计划全盘托出之后,他原以为石韬会帮助他的。
但是他错了。
石韬没有帮助他,不仅没有帮助,还多了一个警告。
水深如渊,入即死。
刚开始徐庶还不相信,但是接下来,他却是慢慢相信了。
这些信任,随着他对御史府的了解愈深之后开始的。
随着他的调查,一个个大世家都能够在御史府找到他的影子,不仅如此,御史府还与宫中很多贵人有关。
换做是曹冲,面对这样错综复杂的局面,恐怕也难以下手,徐庶不是曹冲,但他也很难下手。
唯一的新官上任三把火,也只能做做样子,他上奏罢免的几个领御史,然后安排自己的人进去。
但...
也仅此而已了。
与朝中所有人对抗,莫说是徐庶,除了曹操之外,现在谁都做不了。
这也是徐庶之前说自己虽然是御史中丞,但却是一个光杆司令一般。
然而,在今日的早朝之中,御史府却成了今日早朝的主角。
一个个领御史当着徐庶的面递交奏章弹劾。
他们弹劾的人只有一个---洛阳侯!
见到这一幕,徐庶自然是气得满脸通红,但在朝堂之上,他也不好意思说什么,只是看着此时早朝的主事者。
司徒王朗以及司空程昱。
至于曹老板,此时在王宫之中卧病在床呢!
领御史递奏章弹劾曹冲,一个接一个,最后等领御史全部弹劾完之后,徐庶原以为就会就此平息,他刚想着回去一定整顿御史府的时候,又有人开始弹劾曹冲了。
也是,御史府中的领御史多是朝中勋贵的人,既然有这么多的领御史弹劾,自然是有更多他们身后的贵人想要弹劾曹冲了。
徐庶暗暗记住这些人,然后再记住那些上前来弹劾的人。
上前弹劾曹冲的人不少,足足占了一大半,让徐庶有些诧异的是,曹丕的人居然没有参与其中。
若是曹丕的人参与其中的话,朝堂之上恐怕有七成的人都会参与弹劾曹冲的行列来。
至于另外三成,有两成是中立的,不想惹事的朝臣,另外一成,则是曹冲这几年积蓄提拔起来的朝臣。
也可以说是自己的班底。
到没人再上前递交奏章,并且声诛笔伐曹冲的时候,在高台之上,早已经堆起一堆不小的奏章竹简小山了。
程昱与王朗一个个竹简拿起来看,脸上毫无表情,台下的群臣自然也不知道他们两人的此时的心情。
帮助曹操处理政务的第三天,程昱便感觉一股风暴朝着自己袭来了。
而这股风暴,大到可以掀翻半片天。
洛阳侯这三个字代表的含义,程昱太清楚了。
他了解曹操,就如同曹操了解他一般。
魏王是喜爱洛阳侯的,而现在群臣弹劾洛阳侯,便是向病榻上的曹操发送一个信号。
在你的儿子里面,你要选谁作为继承人,那都没有关系,唯独曹冲不信。
换做是健全的魏王,再给他们一个胆子,他们也不敢做,但是现在时过境迁了,魏王病重,急于挑选继承人,更没有精力与世家为敌。
而且,在他身边,长安侯是一个很好的选择。
群臣这是在逼迫魏王立长安侯为太子!
程昱在翻看竹简之余,还不时的抬头扫视曹丕。
不过让他有些可惜的是,他并没有在曹丕脸上发现什么欣喜之色。
这倒是奇怪了。
照理说,作为最大的受益者,曹丕绝对与此事有关的。
此时的曹丕也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群臣弹劾曹冲,换做之前,曹丕心中自然开怀,这表示曹冲不受世人支持,而曹冲不受世人支持,那么,剩下支持他的人,便只剩下他了。
但那是之前。
而现在局势变幻莫测,若曹老板正是病重,命不久矣那还好说,但若是吴质猜想得不错的话,那么父王只是装病,那么,这些世家现在在做的事情岂不是在害我?
若是父王也认为是自己挑拨世家做这样的事情,那岂不是滑天下之大稽?
所以在程昱王朗在查看弹劾奏章的时候,曹丕上前一步,说道:“司徒,司空,子桓有话要说。”
在此地,长安侯算是最权重的那个人了,只是魏王没有将监国的权柄交给他,是故他才在臣子行列之中。
“长安侯若是有话要说,尽可直言!”
“不知这些奏章弹劾我胞弟洛阳侯何种不法之事,居然要整个御史台,半个朝廷都去弹劾他!”
听到曹丕的这句话,原本寂静的朝廷就像是水倒入了油锅一般,瞬间激起千般波澜。
朝臣交口接耳,一时间朝堂变成了菜市场。
王朗咳嗽了一声,说道:“诸位,此地乃是大殿,可让你们说话了?”
王朗这句话说完之后,朝堂中顿时肃静起来了。
程昱翻看了一些奏章之后,站了起来,说道:“这些事情,他们之前便有说,但百人之口,便有百种说辞,这些奏章,皆是弹劾洛阳侯在凉州所行的不法之事。”
“在凉州,本侯胞弟又做出了什么不法之事?”
看曹丕这架势,若是不知道故事始末的,还真以为曹丕与曹冲兄弟情深呢!
朝廷之上,这些朝臣也是觉得荒谬。
徐庶也觉得荒谬。
原本他以为他要孤军作战之时,突然战场上出现了一支援军,但是这支援军,却比围堵自己的人更像是自己的敌人。
这种事情何其荒谬?!
然而他实实在在的出现在徐庶眼前了。
王朗脸色沉郁,说道:“据凉州刺史的消息来看,洛阳侯在凉州大起杀戮,屠杀的百姓不计其数,凉州创伤,尤其是凉州四郡,百姓死亡,十之五六,同时洛阳侯在凉州大肆耗费民力,百姓不堪。”
照王朗的话来说,曹冲简直就是一个暴君模样。
然而曹丕知道,这不过是世家的说辞罢了。
曹冲在凉州,他曹丕如何没有监视,长安可就在凉州脚底下。
世家如此说曹冲,不过是要给曹冲扣一个大一点的屎盆子罢了。
为了不让曹老板认为这件事是自己做的,曹丕也算是豁出去了。
“一派胡言,我弟曹冲,乃正派人士,不会做这些事情的,而凉州四郡之所以百姓十不存一,那是因为羌胡作乱,与洛阳侯大起杀戮有何干系?”
对于曹丕反应如此激烈,王朗心中也有些不解,但他还是耐着性子对曹丕说道:“此事还不知道是真是假,还需要调查,长安侯为兄弟着想,我等明白,但若是洛阳侯真是清白的,我们定不会冤枉他的。”
曹丕看着王朗,而王朗也在看着曹丕。
两相对视,最后还是曹丕点了点头。
“万望诸位公平待之。”
“自当如此!”
到了现在,曹丕也觉得自己做的够多了。
但是今天的事情,他需要梳理梳理。
这些世家,突然让他也觉得危险起来了....
这个不平静的源头来自于邺城朱雀大道上的御史府。
这个御史府大家想来不熟悉,但是在南北朝之后,御史台的大名却是人人皆知的。
御史府便是御史台的前身。
御史府自秦以来,被汉所承接,其实说起来,秦朝的律法政治格局汉朝基本上都继承下来的,做出的改变虽然有,但却有限的很。
御史府作为最高监察机关,其长官在西汉初期为御史大夫,但御史大夫仅负责朝内和京畿地区三辅的监察。
在御史大夫之下则设立御史中丞为其佐官,为了加强对地方郡县的监察,汉武帝时开始在地方设立专门的监察机构,由各部派遣刺史一人,称为十三部刺史,隶属于中央御史台,专门负责监察郡县,此外,汉朝时期,皇帝还经常根据需要直接从御史中任命绣衣直指御史。
他们穿绣衣,持斧戴,握有生杀大权。
此时自然没有绣衣直指御史,皇帝现在就是个傀儡,但是前面的配置还是有的。
当然,名义上,御史大夫是御史府的老大,但是在建安十三年,御史大夫便不再管理御史台的事物了,相当于是一个后世荣誉校长的职务一般。
只是挂名的,实际上,御史府的权力是掌握在御史中丞手上的。
而手下的十三部刺史,则自然是听命与御史中丞的。
现任的御史大夫是程昱,也就是司空。
至于御史中丞不是别人,正是徐庶。
照理说,以徐庶的功劳,是坐不上御史中丞这个位置的,御史中丞虽然不是三公,但那也是秩千石的,不是小官。
更何况还掌管十三部刺史。
州牧,是封疆大吏,掌握一州军政大权,相当于现在的某军区总司令兼几个省的政治财政第一长官。
刺史,是由中央政府直接任命派遣监督州牧、太守的官员,汉朝刚刚设置时相当于后世的参军一样的官员,官位不高,却可以直接上达天听,因此后来渐渐做大,不过名义上仍然只是个类似于监军一样的官员,俸禄只有六百石。
不过,也不知道是不是曹操有意给曹冲名义上的老师给一个有权有势的官位,让他援助曹冲。
当朝中众人知道这个位置给了徐庶之后,不仅朝中大臣诧异,就连当事人徐庶也是诧异异常。
连当事人徐庶都诧异了,可见当时朝臣还是有不少人反对的,当然,反对是有人反对,但是曹老板一旦做下决定除非是特殊的人,譬如郭嘉或者是荀彧这样的人与他说此事不能做,不然他一般都会做的。
而在曹操任命徐庶为御史中丞之时,荀彧早已逝去,郭嘉则更是仙去多年了,唯一能够说得上话的荀攸也在病榻上,自然不能反对曹操。
再加上,荀家此时便是站在曹冲身后的,这样的事情,荀攸又如何会反对。
既然曹操愿意听意见的人没有一个人说话,那徐庶成为御史中丞便是板上钉钉的事情了。
徐庶初时还是很开心的,但当他第一天到御史府上班的时候,那心情就不怎么开心了。
原因很简单,他虽然是御史中丞,这御史府中级别最高的人,但是很快发现他自己是多余的了。
没人需要他,没人请示他,就像完全是透明人一般。
徐庶自然知道是这些人对他有偏见。
若是换做后世,这样什么事情都不做,但却可以拿工资的工作肯定很多人想要做,但是现在这个时代不是后世,而他手上的位置可不是为了那千石俸禄而来的。
就在徐庶准备大刀阔斧新官上任三把火的时候,一件他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
首先他发现此时的御史府有自己的一个交好挚友石韬。
石韬,字广元,即石广元,颍川人。
初平年间,石韬与徐庶一同来到荆州,在荆州时与诸葛亮和庞统等人相善。
与崔州平(名钧)、孟公威(名建)、徐元直(名庶)为“诸葛四友”。
崔州平比较惨,在董卓乱汉之际便死了,而余下来的人,石韬与孟建都是颇有些失落。
至于为何失落,自然是官场失意了。
就譬如此时的石韬,此时只是一个领御史,是御史中丞的属官,御史中丞本来就是四品官爵,领御史的官位自然更低。
自诩有才气的人,却英雄得不到用武之地,只是领御史。
刚开始发现石韬,徐庶还是很开心的,在闲聊之后,徐庶便将自己的计划全盘说与石韬,同时希望石韬能够帮助他掌管御史府。
要知道,御史府可不是一个寻常的官署,这个官署的职责是监察百官,凡是在朝做官的,谁没做过一些坏事,若是这些坏事被御史府知道了,并且上报魏王,那他们还用不用混?
当然,他们也知道无法取消御史府,但是不取消御史府,也可以在里面安插自己的人员。
曹操之所以要自己创建一个校事府,不依赖御史府,在很大的程度上,便是因为御史府太杂了,里面什么人都有,自己若是有什么命令下去,下一刻恐怕整个邺城的勋贵都得到消息了。
曹操于是绕过了御史府,自己创建了一个监察百官的机构。
曹操可以绕过御史府,但是作为御史中丞的徐庶自然是绕不过去的。
在他将自己计划全盘托出之后,他原以为石韬会帮助他的。
但是他错了。
石韬没有帮助他,不仅没有帮助,还多了一个警告。
水深如渊,入即死。
刚开始徐庶还不相信,但是接下来,他却是慢慢相信了。
这些信任,随着他对御史府的了解愈深之后开始的。
随着他的调查,一个个大世家都能够在御史府找到他的影子,不仅如此,御史府还与宫中很多贵人有关。
换做是曹冲,面对这样错综复杂的局面,恐怕也难以下手,徐庶不是曹冲,但他也很难下手。
唯一的新官上任三把火,也只能做做样子,他上奏罢免的几个领御史,然后安排自己的人进去。
但...
也仅此而已了。
与朝中所有人对抗,莫说是徐庶,除了曹操之外,现在谁都做不了。
这也是徐庶之前说自己虽然是御史中丞,但却是一个光杆司令一般。
然而,在今日的早朝之中,御史府却成了今日早朝的主角。
一个个领御史当着徐庶的面递交奏章弹劾。
他们弹劾的人只有一个---洛阳侯!
见到这一幕,徐庶自然是气得满脸通红,但在朝堂之上,他也不好意思说什么,只是看着此时早朝的主事者。
司徒王朗以及司空程昱。
至于曹老板,此时在王宫之中卧病在床呢!
领御史递奏章弹劾曹冲,一个接一个,最后等领御史全部弹劾完之后,徐庶原以为就会就此平息,他刚想着回去一定整顿御史府的时候,又有人开始弹劾曹冲了。
也是,御史府中的领御史多是朝中勋贵的人,既然有这么多的领御史弹劾,自然是有更多他们身后的贵人想要弹劾曹冲了。
徐庶暗暗记住这些人,然后再记住那些上前来弹劾的人。
上前弹劾曹冲的人不少,足足占了一大半,让徐庶有些诧异的是,曹丕的人居然没有参与其中。
若是曹丕的人参与其中的话,朝堂之上恐怕有七成的人都会参与弹劾曹冲的行列来。
至于另外三成,有两成是中立的,不想惹事的朝臣,另外一成,则是曹冲这几年积蓄提拔起来的朝臣。
也可以说是自己的班底。
到没人再上前递交奏章,并且声诛笔伐曹冲的时候,在高台之上,早已经堆起一堆不小的奏章竹简小山了。
程昱与王朗一个个竹简拿起来看,脸上毫无表情,台下的群臣自然也不知道他们两人的此时的心情。
帮助曹操处理政务的第三天,程昱便感觉一股风暴朝着自己袭来了。
而这股风暴,大到可以掀翻半片天。
洛阳侯这三个字代表的含义,程昱太清楚了。
他了解曹操,就如同曹操了解他一般。
魏王是喜爱洛阳侯的,而现在群臣弹劾洛阳侯,便是向病榻上的曹操发送一个信号。
在你的儿子里面,你要选谁作为继承人,那都没有关系,唯独曹冲不信。
换做是健全的魏王,再给他们一个胆子,他们也不敢做,但是现在时过境迁了,魏王病重,急于挑选继承人,更没有精力与世家为敌。
而且,在他身边,长安侯是一个很好的选择。
群臣这是在逼迫魏王立长安侯为太子!
程昱在翻看竹简之余,还不时的抬头扫视曹丕。
不过让他有些可惜的是,他并没有在曹丕脸上发现什么欣喜之色。
这倒是奇怪了。
照理说,作为最大的受益者,曹丕绝对与此事有关的。
此时的曹丕也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群臣弹劾曹冲,换做之前,曹丕心中自然开怀,这表示曹冲不受世人支持,而曹冲不受世人支持,那么,剩下支持他的人,便只剩下他了。
但那是之前。
而现在局势变幻莫测,若曹老板正是病重,命不久矣那还好说,但若是吴质猜想得不错的话,那么父王只是装病,那么,这些世家现在在做的事情岂不是在害我?
若是父王也认为是自己挑拨世家做这样的事情,那岂不是滑天下之大稽?
所以在程昱王朗在查看弹劾奏章的时候,曹丕上前一步,说道:“司徒,司空,子桓有话要说。”
在此地,长安侯算是最权重的那个人了,只是魏王没有将监国的权柄交给他,是故他才在臣子行列之中。
“长安侯若是有话要说,尽可直言!”
“不知这些奏章弹劾我胞弟洛阳侯何种不法之事,居然要整个御史台,半个朝廷都去弹劾他!”
听到曹丕的这句话,原本寂静的朝廷就像是水倒入了油锅一般,瞬间激起千般波澜。
朝臣交口接耳,一时间朝堂变成了菜市场。
王朗咳嗽了一声,说道:“诸位,此地乃是大殿,可让你们说话了?”
王朗这句话说完之后,朝堂中顿时肃静起来了。
程昱翻看了一些奏章之后,站了起来,说道:“这些事情,他们之前便有说,但百人之口,便有百种说辞,这些奏章,皆是弹劾洛阳侯在凉州所行的不法之事。”
“在凉州,本侯胞弟又做出了什么不法之事?”
看曹丕这架势,若是不知道故事始末的,还真以为曹丕与曹冲兄弟情深呢!
朝廷之上,这些朝臣也是觉得荒谬。
徐庶也觉得荒谬。
原本他以为他要孤军作战之时,突然战场上出现了一支援军,但是这支援军,却比围堵自己的人更像是自己的敌人。
这种事情何其荒谬?!
然而他实实在在的出现在徐庶眼前了。
王朗脸色沉郁,说道:“据凉州刺史的消息来看,洛阳侯在凉州大起杀戮,屠杀的百姓不计其数,凉州创伤,尤其是凉州四郡,百姓死亡,十之五六,同时洛阳侯在凉州大肆耗费民力,百姓不堪。”
照王朗的话来说,曹冲简直就是一个暴君模样。
然而曹丕知道,这不过是世家的说辞罢了。
曹冲在凉州,他曹丕如何没有监视,长安可就在凉州脚底下。
世家如此说曹冲,不过是要给曹冲扣一个大一点的屎盆子罢了。
为了不让曹老板认为这件事是自己做的,曹丕也算是豁出去了。
“一派胡言,我弟曹冲,乃正派人士,不会做这些事情的,而凉州四郡之所以百姓十不存一,那是因为羌胡作乱,与洛阳侯大起杀戮有何干系?”
对于曹丕反应如此激烈,王朗心中也有些不解,但他还是耐着性子对曹丕说道:“此事还不知道是真是假,还需要调查,长安侯为兄弟着想,我等明白,但若是洛阳侯真是清白的,我们定不会冤枉他的。”
曹丕看着王朗,而王朗也在看着曹丕。
两相对视,最后还是曹丕点了点头。
“万望诸位公平待之。”
“自当如此!”
到了现在,曹丕也觉得自己做的够多了。
但是今天的事情,他需要梳理梳理。
这些世家,突然让他也觉得危险起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