桓凌拱手道谢,而后像个真正体贴懂事的好孙儿一般,向祖父报告了自家在外任职的成绩:“孙儿倒有件好消息要叫祖父得知。孙儿在外不只任了些庶务,还被福建学政方大人援引为乡试同考官,取中了十七位才学俱佳的举子。”
桓老太爷不知为何心头发紧,总觉着接下来将听见的不会是什么好消息。
而他那出息的好孙子却满面含笑,说出了对他而言犹似惊雷的消息:“想来今科福建宋时榜的中试举子名单过不多久就该送到礼部了吧。”
宋时榜!
宋时竟考取了福建乡试的榜首!
他就算中举也不要紧,就中个七八十名,安安稳稳待在榜尾,人家便看见他的名字也不会在意,他怎么竟考了解元,以致这一榜都要以他的名字命名!
眼看着他孙女终于能嫁入皇家,这个退了婚的未婚夫就不能消停些么!
他盯着孙儿的眼里几乎要冒出火来,愤恨地质问桓凌:“你怎能取中他!是你让他考中的不是?你只记得师弟,心中还有没有桓家、有没有你妹妹!你岂不知他的身份不宜在这时候张扬起来!”
桓凌垂眸淡淡地答道:“祖父此言恕孙儿不敢认。秋试是朝廷抡才大典,帘外诸官弥封、誊卷绝无疏漏,孙儿与两位房考官、两位京里来的主考皆是依文才选人,更无为私情作敝之事。他的文章也是被取作了范文,列在登科录中的,祖父不信回头自己审读便是。若有差池,孙儿甘愿担责。”
你!你担责还不就是桓家担责,还不是要连累我这个阁老!
桓侍郎气得面皮抽动,重重一挥袖子,从桌上拿起个茶碗便朝他面前扔去。桓凌错后一步躲开飞溅的瓷片,微微拧眉,反过来质问祖父:“祖父自幼教导我,做人要行得端、坐得正,直道而行,不累于权势。而如今我桓家要出阁老,要联姻皇室,却要与咱们家全无干系的宋家牺牲,一家上下都为了咱们不得科甲得第、官场扬名么?”
他从未学过这样的道理。
或者官场上这样的道理随处可见,他却不甘心让时官儿做这样的牺牲者。是他们自家求名利,来日无论求得什么,也该自己担着才是。
桓侍郎闭了闭眼,半晌才平缓情绪,厉声吩咐道:“都察院会推结束前,你哪里都不许去,也不许跟人提起你在福建做过考官的事!”
只是福建省解元……他长孙女与宋时的婚事毕竟还没闹到尽人皆知,他这个三辅也还镇得住官场。各省登科录送进京后,都要由礼部封存,他在部里压压议论声,等过了新年周王与王妃大婚,这桩盛事就足以压过一切了。
哪怕那宋时明年就进京考试……
就算他运气好考进了三百名内,一个小小进士与天潢贵胄,任谁都知道该如何取舍。
第70章
周王的婚礼最终订在了正月初十。婚礼正式举行之前,王妃也能回娘家住上几天,陪伴家人,等待礼官上门册封。
桓家人丁并不兴旺,除已定了周王妃的元娘之外,只有一位才满十岁的庶女,已借着堂娘的身份与永安侯赵家订了婚。好在桓家姻亲不少,婚礼之前家中伯母、姑母、姨母、表姐妹都赶来拜贺、陪伴,也少解了她这些年的孤寂和苦闷。
自新泰二十年入宫,婚事一推再推,她在宫里也听了不少流言蜚语,甚至几次从噩梦中惊醒,都梦到这桩婚事不成,她又被退回桓家,嫁给那不成器的宋时。
虽说她现在也听说宋时有了些出息,弄出了种新的印书法,办过福建讲学会,可那又有什么用?不过是些不关前程的杂事,说起来是能在文人中搏个好名声,却不如省下这些工夫,踏踏实实读书,早日中个进士。
若他有出息,祖父怎会顶着毁婚的骂名将她送入宫里?
桓元娘揉了揉额角,叹息一声。身边伺候的宫人,特地来看望她的亲长、表姐妹、闺中旧友便都满面关切地上来问她是哪里不舒服,可要请个大夫来诊治。
她是未来王妃,婚礼之前可不能出任何差池。
桓元娘摇了摇头,笑道:“只是屋内有些炭火气,熏得人心中燥气。宫里的炭都是不见烟气的银丝碳,墙壁间又夹着火墙取暖,冬日里靠着引枕读书赏雪,实是难得的清幽之乐。”
原先在宫里时只觉着家里好,早晚盼着能回家住几天,享享天伦之乐。可如今真回到家里,看着这些人满脸汲求名利的谄媚,听着她们攀比丈夫、儿女,教自己婚后如何辖制丈夫、小妾,却只觉满心陌生。
这样的天伦之乐,还不如在宫里清清净净地看书呢。
听说周王也喜欢看书,又温柔孝顺,定能和她脾气相投。等他们成亲之后……等将来周王即位,坤宁宫里还有一座属于她的藏,帝后二人“赌书消得泼茶香”,那才是真正的神仙日子。
她随口说了句看书,便有位不知从哪里论得上亲的表姨母巴结上来,殷勤地说:“桓小御史从福建回来,定然为大姑娘带了许多新书来吧?我娘家有亲戚在南方,听说闽浙一带都时兴宋氏版的《第二届福建讲学大会语录》。那书是主办讲学会名家手刻书版,文字极有风骨,却不是外头那些匠人刻出的可比,姑娘可看过这书?”
宋氏。
福建讲学大会。
两个词合在一起,顿时让桓元娘想起了此生最不愿听见的名字。
她曾经差点与这个人成亲,她嫡亲的兄长也为这人与她生了嫌隙,甚至追着他去了福建,丝毫不顾她这个在深宫里惶恐无依的妹妹。
福建与京城远隔三四千里,音讯难传,而她兄长从御史谪落成小州府的通判,她这个未来王妃都听了不少闲言闲语。
她常想着,若兄长还在朝中,是个前程远大的御史,周王会不会一早便倚重她兄长?那些背地里嚼舌的宫人见了她兄长的丰采,还不知要怎么倾慕呢。
桓老太爷不知为何心头发紧,总觉着接下来将听见的不会是什么好消息。
而他那出息的好孙子却满面含笑,说出了对他而言犹似惊雷的消息:“想来今科福建宋时榜的中试举子名单过不多久就该送到礼部了吧。”
宋时榜!
宋时竟考取了福建乡试的榜首!
他就算中举也不要紧,就中个七八十名,安安稳稳待在榜尾,人家便看见他的名字也不会在意,他怎么竟考了解元,以致这一榜都要以他的名字命名!
眼看着他孙女终于能嫁入皇家,这个退了婚的未婚夫就不能消停些么!
他盯着孙儿的眼里几乎要冒出火来,愤恨地质问桓凌:“你怎能取中他!是你让他考中的不是?你只记得师弟,心中还有没有桓家、有没有你妹妹!你岂不知他的身份不宜在这时候张扬起来!”
桓凌垂眸淡淡地答道:“祖父此言恕孙儿不敢认。秋试是朝廷抡才大典,帘外诸官弥封、誊卷绝无疏漏,孙儿与两位房考官、两位京里来的主考皆是依文才选人,更无为私情作敝之事。他的文章也是被取作了范文,列在登科录中的,祖父不信回头自己审读便是。若有差池,孙儿甘愿担责。”
你!你担责还不就是桓家担责,还不是要连累我这个阁老!
桓侍郎气得面皮抽动,重重一挥袖子,从桌上拿起个茶碗便朝他面前扔去。桓凌错后一步躲开飞溅的瓷片,微微拧眉,反过来质问祖父:“祖父自幼教导我,做人要行得端、坐得正,直道而行,不累于权势。而如今我桓家要出阁老,要联姻皇室,却要与咱们家全无干系的宋家牺牲,一家上下都为了咱们不得科甲得第、官场扬名么?”
他从未学过这样的道理。
或者官场上这样的道理随处可见,他却不甘心让时官儿做这样的牺牲者。是他们自家求名利,来日无论求得什么,也该自己担着才是。
桓侍郎闭了闭眼,半晌才平缓情绪,厉声吩咐道:“都察院会推结束前,你哪里都不许去,也不许跟人提起你在福建做过考官的事!”
只是福建省解元……他长孙女与宋时的婚事毕竟还没闹到尽人皆知,他这个三辅也还镇得住官场。各省登科录送进京后,都要由礼部封存,他在部里压压议论声,等过了新年周王与王妃大婚,这桩盛事就足以压过一切了。
哪怕那宋时明年就进京考试……
就算他运气好考进了三百名内,一个小小进士与天潢贵胄,任谁都知道该如何取舍。
第70章
周王的婚礼最终订在了正月初十。婚礼正式举行之前,王妃也能回娘家住上几天,陪伴家人,等待礼官上门册封。
桓家人丁并不兴旺,除已定了周王妃的元娘之外,只有一位才满十岁的庶女,已借着堂娘的身份与永安侯赵家订了婚。好在桓家姻亲不少,婚礼之前家中伯母、姑母、姨母、表姐妹都赶来拜贺、陪伴,也少解了她这些年的孤寂和苦闷。
自新泰二十年入宫,婚事一推再推,她在宫里也听了不少流言蜚语,甚至几次从噩梦中惊醒,都梦到这桩婚事不成,她又被退回桓家,嫁给那不成器的宋时。
虽说她现在也听说宋时有了些出息,弄出了种新的印书法,办过福建讲学会,可那又有什么用?不过是些不关前程的杂事,说起来是能在文人中搏个好名声,却不如省下这些工夫,踏踏实实读书,早日中个进士。
若他有出息,祖父怎会顶着毁婚的骂名将她送入宫里?
桓元娘揉了揉额角,叹息一声。身边伺候的宫人,特地来看望她的亲长、表姐妹、闺中旧友便都满面关切地上来问她是哪里不舒服,可要请个大夫来诊治。
她是未来王妃,婚礼之前可不能出任何差池。
桓元娘摇了摇头,笑道:“只是屋内有些炭火气,熏得人心中燥气。宫里的炭都是不见烟气的银丝碳,墙壁间又夹着火墙取暖,冬日里靠着引枕读书赏雪,实是难得的清幽之乐。”
原先在宫里时只觉着家里好,早晚盼着能回家住几天,享享天伦之乐。可如今真回到家里,看着这些人满脸汲求名利的谄媚,听着她们攀比丈夫、儿女,教自己婚后如何辖制丈夫、小妾,却只觉满心陌生。
这样的天伦之乐,还不如在宫里清清净净地看书呢。
听说周王也喜欢看书,又温柔孝顺,定能和她脾气相投。等他们成亲之后……等将来周王即位,坤宁宫里还有一座属于她的藏,帝后二人“赌书消得泼茶香”,那才是真正的神仙日子。
她随口说了句看书,便有位不知从哪里论得上亲的表姨母巴结上来,殷勤地说:“桓小御史从福建回来,定然为大姑娘带了许多新书来吧?我娘家有亲戚在南方,听说闽浙一带都时兴宋氏版的《第二届福建讲学大会语录》。那书是主办讲学会名家手刻书版,文字极有风骨,却不是外头那些匠人刻出的可比,姑娘可看过这书?”
宋氏。
福建讲学大会。
两个词合在一起,顿时让桓元娘想起了此生最不愿听见的名字。
她曾经差点与这个人成亲,她嫡亲的兄长也为这人与她生了嫌隙,甚至追着他去了福建,丝毫不顾她这个在深宫里惶恐无依的妹妹。
福建与京城远隔三四千里,音讯难传,而她兄长从御史谪落成小州府的通判,她这个未来王妃都听了不少闲言闲语。
她常想着,若兄长还在朝中,是个前程远大的御史,周王会不会一早便倚重她兄长?那些背地里嚼舌的宫人见了她兄长的丰采,还不知要怎么倾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