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中宫初立,尚无嫡子,陛下要把周王的嫡长子、当今皇长孙养在宫中,将有什么打算?难不成是有意越过皇子而培养起皇孙来了?
宫中旨意既下,已是派了宫人、乳母来接皇孙入宫。桓王妃带着侧室李氏跪接圣旨,连个反应的时间都没有,孩子便被带回了宫里,急得她立刻要上书请旨,留在京城。
李氏按着她的手问道:“娘娘是要抗旨么?皇孙养在皇上与贤妃娘娘身边,比在这没有主人的周王府中如何?”
元娘被她的喝问声惊得心口一跳,下意识答道:“自然是在宫中好,可贤儿从未离开过我……”
李氏缓缓摇头,抱着她劝道:“娘娘,圣命难为。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娘娘何不想想圣上为何要将咱们小殿下留在宫里呢?”
桓王妃神色空茫地倚在她怀里,许久才转过一个念头:“我不能抗旨,便上一道书乞求留在京里吧。我昔日答应过殿下要照顾好贤儿,总不能丢下他,一个人去汉中。”
她拍了拍李氏的手,反而劝她:“你在京陪我太久了,也该回汉中服侍殿下了。王氏至今也无所出,你若有个一男半女,咱们王府才可安心……”
李氏叹道:“我知道娘娘的顾虑,然而我与王氏皆是妾室,所出非正,便有子嗣,又如何及得上王妃所出?何况娘娘若还在京,小殿下又如何进宫?”
皇孙养在一个没有主人在的、孤伶伶的王府里,又或是养在边关,怎么及得上在宫中,能得亲祖母教养长大,甚至有机会被圣上亲自教导?
她愿意留在京中服侍小殿下,替周王府传递消息,请王妃不要再犹豫了。
李氏几乎要跪下请命,桓王妃用力挽着她的手臂将她扶了起来,苍白的脸上露出几分冷静和坚毅:“不必行大礼,我明白你……我是该奉诏离开京城。”
她重新磨墨提笔,毫笔落下,却改请愿而写了谢恩文书。
这道旨意岂止搅动了周王府一家,不过周王妃是为儿子被召进宫而伤心,别人却是为了没有儿子可进宫而焦心。
二皇子如今也成婚两载,王妃与妾室却还都没动静,听到这消息后不免含恨:“大哥这分明是以退为进,借口要将妻儿搬回汉中,实则提醒父皇,如今皇室中只他一个有了子嗣了!”
如今朝中只这一位皇孙,父皇如何舍得他离开?自然要接进宫,说不得还要养在膝下,含饴弄孙。若是他也有儿子,母妃也接孙儿到身边亲近……
他三弟如今也成亲了,未必想不到此事,他还是得多回府几趟,不能总一心扑在矿上不回家了!
他去盯着采矿的时候少了,下头人监管难免渐渐松驰,那些矿上的风气又重新倒向从前他还没按着汉中府之法管人时的样子。再兼他如今心怀大计,顾全不得修路、转运二政,贴补运转的银子也少了,那些矿料送到经济园的速度便慢了。
这京里的经济园偏又是完全比着汉中经济园造的,每日吞吐原料数是有标准的。
原料进的不足,有时就只能空转、空烧,甚至被迫停工,而每次重新开工又要耗费许多工料。魏王不似齐王母家出身勋贵,有的是银子贴补手下产业,更受不住自己尽心竭力操持的差使被人拖累成这样,一怒之下竟上本告了齐王。
原本这供料的差使不该交给齐王,没有他插手之前经济园也建得好好的。是二哥他强向父皇请旨抢了差使,却又不用心做,岂不是故意欺君?
他的奏章不曾通过内阁,是他自己直接递到圣上面前的。
天子听着他细讲为何供料不足,经济园的损失多大,脸色微沉,垂眸问道:“此事主管建园的监察御史怎么不报上来?”
齐王少年老成地感叹道:“监察御史如何敢弹劾亲王?他们也只敢问问矿上那些小官儿罢了,然则朝廷的矿历来便是如此,那些小人不知寻得出多少借口拖延。可儿臣、可朝廷的经济园却拖延不起,一日不开工便是一日的损失。”
前些日子好容易经济园稍稍走上正途,父皇又钦点了要他们制造钟表,他还想要在京里重现汉中经济园的发展势头,却被二哥拖累至此。
如今别说比汉中,就是比他自己之前那段时候也差得多了。他是不敢强求二哥用心王事,只求父皇让他能插手矿料一事,就如宋时在汉中所行一般,不必被人处处掣肘。
第216章
九月初,褚长史便奉着王妃回到了汉中。
桓王妃自幼生长深闺,锦衣玉食地长大,及笄后更是嫁进皇宫。后来虽生变故,周王出宫开府,却也直接住进了礼部为齐王婚礼精心修缮的王府,未尝见过广厦深宅之外的世界。
入宫拜别皇后、贤妃,与孩儿道别时,她还对这趟远行抱着几分隐隐的惶恐,不知汉中府会是怎样的地方。然而一路行来,住过脏乱的驿馆、见过嘈杂的市井、荒凉的山里乡村……再进到汉中府属地,见到江边整齐划一的房舍、流转不息的舟船,远远望去高大如塔的滑车和通天烟柱,她忍不住长长吐了口气。
原来汉中竟是这么个安稳富庶的地方。
这是她家王爷治理之下的盛世之景。
桓元娘在舱中小窗边看了一阵,到船江靠案时便戴上幕篱遮面,从船舱中缓缓走出。
船头已放上了厚实宽阔的新踏板,稳稳当当搭在码头上。码头上的工匠、商人都暂时清开,四周一片清静,早有王府属官、内侍、侍女相迎,将她引上车辇。
车子旁边一队亲卫打着周王的旗帜护持,为首的却是个穿着正四品大红补服的俊秀青年,容貌俊雅、神采飞扬,容貌与她隐隐有几分相似——
正是她的兄长桓凌。
自从她嫁进王府,与兄长便极少相见,最后一回见面还是周王进京献嘉禾时,曾带兄长到府中小住,他们兄妹匆匆见了一面,到今天又是一年多未见。
宫中旨意既下,已是派了宫人、乳母来接皇孙入宫。桓王妃带着侧室李氏跪接圣旨,连个反应的时间都没有,孩子便被带回了宫里,急得她立刻要上书请旨,留在京城。
李氏按着她的手问道:“娘娘是要抗旨么?皇孙养在皇上与贤妃娘娘身边,比在这没有主人的周王府中如何?”
元娘被她的喝问声惊得心口一跳,下意识答道:“自然是在宫中好,可贤儿从未离开过我……”
李氏缓缓摇头,抱着她劝道:“娘娘,圣命难为。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娘娘何不想想圣上为何要将咱们小殿下留在宫里呢?”
桓王妃神色空茫地倚在她怀里,许久才转过一个念头:“我不能抗旨,便上一道书乞求留在京里吧。我昔日答应过殿下要照顾好贤儿,总不能丢下他,一个人去汉中。”
她拍了拍李氏的手,反而劝她:“你在京陪我太久了,也该回汉中服侍殿下了。王氏至今也无所出,你若有个一男半女,咱们王府才可安心……”
李氏叹道:“我知道娘娘的顾虑,然而我与王氏皆是妾室,所出非正,便有子嗣,又如何及得上王妃所出?何况娘娘若还在京,小殿下又如何进宫?”
皇孙养在一个没有主人在的、孤伶伶的王府里,又或是养在边关,怎么及得上在宫中,能得亲祖母教养长大,甚至有机会被圣上亲自教导?
她愿意留在京中服侍小殿下,替周王府传递消息,请王妃不要再犹豫了。
李氏几乎要跪下请命,桓王妃用力挽着她的手臂将她扶了起来,苍白的脸上露出几分冷静和坚毅:“不必行大礼,我明白你……我是该奉诏离开京城。”
她重新磨墨提笔,毫笔落下,却改请愿而写了谢恩文书。
这道旨意岂止搅动了周王府一家,不过周王妃是为儿子被召进宫而伤心,别人却是为了没有儿子可进宫而焦心。
二皇子如今也成婚两载,王妃与妾室却还都没动静,听到这消息后不免含恨:“大哥这分明是以退为进,借口要将妻儿搬回汉中,实则提醒父皇,如今皇室中只他一个有了子嗣了!”
如今朝中只这一位皇孙,父皇如何舍得他离开?自然要接进宫,说不得还要养在膝下,含饴弄孙。若是他也有儿子,母妃也接孙儿到身边亲近……
他三弟如今也成亲了,未必想不到此事,他还是得多回府几趟,不能总一心扑在矿上不回家了!
他去盯着采矿的时候少了,下头人监管难免渐渐松驰,那些矿上的风气又重新倒向从前他还没按着汉中府之法管人时的样子。再兼他如今心怀大计,顾全不得修路、转运二政,贴补运转的银子也少了,那些矿料送到经济园的速度便慢了。
这京里的经济园偏又是完全比着汉中经济园造的,每日吞吐原料数是有标准的。
原料进的不足,有时就只能空转、空烧,甚至被迫停工,而每次重新开工又要耗费许多工料。魏王不似齐王母家出身勋贵,有的是银子贴补手下产业,更受不住自己尽心竭力操持的差使被人拖累成这样,一怒之下竟上本告了齐王。
原本这供料的差使不该交给齐王,没有他插手之前经济园也建得好好的。是二哥他强向父皇请旨抢了差使,却又不用心做,岂不是故意欺君?
他的奏章不曾通过内阁,是他自己直接递到圣上面前的。
天子听着他细讲为何供料不足,经济园的损失多大,脸色微沉,垂眸问道:“此事主管建园的监察御史怎么不报上来?”
齐王少年老成地感叹道:“监察御史如何敢弹劾亲王?他们也只敢问问矿上那些小官儿罢了,然则朝廷的矿历来便是如此,那些小人不知寻得出多少借口拖延。可儿臣、可朝廷的经济园却拖延不起,一日不开工便是一日的损失。”
前些日子好容易经济园稍稍走上正途,父皇又钦点了要他们制造钟表,他还想要在京里重现汉中经济园的发展势头,却被二哥拖累至此。
如今别说比汉中,就是比他自己之前那段时候也差得多了。他是不敢强求二哥用心王事,只求父皇让他能插手矿料一事,就如宋时在汉中所行一般,不必被人处处掣肘。
第216章
九月初,褚长史便奉着王妃回到了汉中。
桓王妃自幼生长深闺,锦衣玉食地长大,及笄后更是嫁进皇宫。后来虽生变故,周王出宫开府,却也直接住进了礼部为齐王婚礼精心修缮的王府,未尝见过广厦深宅之外的世界。
入宫拜别皇后、贤妃,与孩儿道别时,她还对这趟远行抱着几分隐隐的惶恐,不知汉中府会是怎样的地方。然而一路行来,住过脏乱的驿馆、见过嘈杂的市井、荒凉的山里乡村……再进到汉中府属地,见到江边整齐划一的房舍、流转不息的舟船,远远望去高大如塔的滑车和通天烟柱,她忍不住长长吐了口气。
原来汉中竟是这么个安稳富庶的地方。
这是她家王爷治理之下的盛世之景。
桓元娘在舱中小窗边看了一阵,到船江靠案时便戴上幕篱遮面,从船舱中缓缓走出。
船头已放上了厚实宽阔的新踏板,稳稳当当搭在码头上。码头上的工匠、商人都暂时清开,四周一片清静,早有王府属官、内侍、侍女相迎,将她引上车辇。
车子旁边一队亲卫打着周王的旗帜护持,为首的却是个穿着正四品大红补服的俊秀青年,容貌俊雅、神采飞扬,容貌与她隐隐有几分相似——
正是她的兄长桓凌。
自从她嫁进王府,与兄长便极少相见,最后一回见面还是周王进京献嘉禾时,曾带兄长到府中小住,他们兄妹匆匆见了一面,到今天又是一年多未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