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宋之问之外,集英馆还记录了一些其他的时流轶事。这其中比较让李潼感兴趣的,便是贺知章其人其事。
贺知章在开元新朝士林当中地位比较特殊,除了本身才学优异之外,还在于其人乃是开元元年的科举榜首状元。因为这一特殊的身份,贺知章在士林中的一举一动也是颇受关注。
进士及第之后,贺知章并没有直接解褐进仕,而是遵循朝廷选士的流程进入了守选期。虽然暂时未得官身,但功名既有,前途也是一片光明。
应试之后不久,贺知章便获得了同样出身江南且书道不俗的钟绍京赏识。
钟绍京在河北历练一番之后归朝担任少府少监,高居四品通贵,自然也有具有了赏识提拔后进的能力和资格。少府下属同样管辖着一座编修馆,是原本京西草堂寺改设的草堂书院。
翰林院下属的华文馆负责编修出版的书籍主要以诗词文章为主,属于文学的范畴。而草堂书院的前身虽然是寺庙,但所编修的书籍却与宗教无关,而是工艺方伎等技术类书籍。
诸如前朝《汜胜之书》《齐民要术》等农事古籍,包括《水经注》《千金方》等地理医工之类的书籍,也都在草堂书院的编印范围之内。
过去几年时间里,草堂书院所编修印刷的书籍数量也颇为惊人,囊括古人与今人的劳动智慧,足有数千册之多。
这些书籍除了少量留于馆藏,绝大多数都已经流传于世,除了市井中进行销售之外,还有相当一部分沿官路馆驿向外流传,往来逆旅之众客居馆驿者,可以随意取阅。
工农伎术在士林中虽然不称经典、流于下学,但如此庞大的编修工作量,对编修者要求也颇高。钟绍京在接掌相关事宜后,便访聘了许多的时流才士充当草堂书院的编修,贺知章正在此列。
许多时流在受邀编修后,虽然抹不过面子前往供职一段时间,但往往不耐烦常年埋首下学之中,做不多久便寻找借口辞职。
然而贺知章却在收到邀请后,从开元元年一直待到了如今的开元四年,还不仅仅只是混日子,几年时间里单单其所主持修编的书籍便有数百册之多,绝对是草堂书院的一大干将。
进士守选期颇短,一般在两三年之间,若国家用士颇急,甚至有可能榜出即授。贺知章作为开元元年的榜首状元,自然也是选司关注的人才,从开元二年便已经将之录入长名榜中,给予了参铨的资格。
可是由于钟绍京的欣赏挽留,贺知章又留在草堂书院拖了两年,直到今年才决定参铨。并且在参铨之前,便放出豪言,非富平县尉不任。
贺知章作为开元首位状元,其人参铨已经颇为引人瞩目,又豪言要取畿县县尉,足以让好事者们口口相传,也因此被集英馆录入并呈送禁中。
李潼在看完这桩轶事后,也忍不住笑语道:“贺八风流从容,若不许给好官,反倒显得朝廷赏士刻薄了。”
一般情况下,吏部铨选所涉六品以下的官员任命,李潼基本是不怎么干涉的。但他对贺知章印象实在不错,得知其人想要选授富平县尉,便打算稍作插手,成人之美。
盛唐诸多诗人,贺知章无疑是极为特殊的一个。不仅仅是因为其人掀起了盛唐华章的序幕,更在于这个人一生经历实在可以称得上是美满。
贺知章这一生,涵盖了整个盛唐。无论是诗才之盛,还是势位之高,其人都算不上最拔尖的,可是能够二者兼而有之者,整个盛唐怕也只有唯此一人。如果真要选一个能够代表大唐盛世的人物,贺知章绝对名列前茅。
其人仕途稳健,虽然没有高居宰辅的大权在手,但也绝对可以称得上是高官厚禄,且仕途之中几乎没有什么起伏波折。兼又诗趣盎然,风流豁达,欣赏并提携了包括李白在内的许多后进时流。一生荣华富贵,老来归隐乡中,人生可以说是没有什么遗憾。
后世评价贺知章这个人,有一个说法李潼比较认可,那就是人格健全、双商俱佳,所以才有可称完美的人生。
人格健全可以说是一个人颇为重要的禀赋,沉寂时不怨不忿,显达时知足不傲。
这一点从贺知章的诗风中便能体现出来,同时代的陈子昂也是文风奇丽,但读起来总让人觉得有一股幽愤之气在其中,似乎随时都在战斗、在抨击。但贺知章的诗风则清丽有趣,全无偏激。
双商俱佳,意味着一个人既有向上奋斗的能力禀赋,又不乏处理人际关系的手段。
像贺知章明知凭他开元元年状元的身份,只要踏入仕途便是青云起点,但却仍然耐得住寂寞,安心留在草堂书院,既报答了钟绍京的赏识,又给自己积攒了一笔可观的资历。
贺知章的双商俱佳并不只是圆滑处世、恪奉中庸,他仍然有狂的一面,但却并没有流于恃才傲物、看谁都不爽的偏激,而是洒脱率真的真性情流露。
比如今年参铨,贺知章便豪言要取富平县尉。
唐代选法,士人解褐首任最优的官职便是校书郎、正字等朝廷清贵闲职,次一等的则是大州参军与赤县、畿县的县尉。
富平县属于畿县之一,同样也属于起家良选之一。贺知章作为开元状元,又有在草堂书院修书数年的履历,解褐担任校书郎这样的清贵之职可以说是板上钉钉。
但其人却退而求其次,要选择一个畿县的县尉。这在普通人看来,既有些狂妄,也有些不能理解。朝廷选授自有章程,岂选人自作邀取?既然放此豪言,又为何不直取首等?
普通人或是不能理解,但熟悉贺知章的人却一眼就能看出他渴求富平县尉的原因。因为富平出佳酿,美酒石冻春刚在今年的世博会上拔取头筹,自然勾得贺知章酒虫大动。
了解这些,再看到贺知章的狂言就不免会心一笑。他虽然也偶发狂态,但这份狂却不让人心生冒犯,是在行止尺度之内的性情放纵,实在让人难生反感。
既能保持自我,又不与世道为敌,贺八之为人处世,的确有自己的一套标准,拥有一个有趣的灵魂。
于是李潼在略作沉吟后,便提笔书写一道便笺,着员递给选司,等到贺知章铨判通过之后,便授其富平县尉一职。并又特意做出一条批示,富平县官衙给料,县尉一个月不得超出一斗。
这种底层的人事任命与供给,自然不劳圣人亲自垂询。
但世道之内有趣的人并不多,一想到贺知章愿望达成了、但又没有完全达成的那种无奈表情,李潼就不免要会心一笑。当年坊中品诗,你贺八高在二等,压了我小号李学士一头,别以为老子会忘了报复!
繁忙的公事之余,看一看坊间各种闲杂小事,对圣人而言也是颇为轻松的消遣。尤其念头一转、小手一动,便能精准控制某个人的忧喜情绪,更让李潼有种身为幕后黑手的恶趣味满足感。
不过这份轻松惬意的心情也没有维持太久,当展开下一份文书的时候,李潼的眉头便微微皱了起来,神情也渐渐转为严肃。
这一份文书,便是光禄少卿徐俊臣请求李峤转交的那一份。文书内容颇长,所记载全都是有关临淄王李隆基的事情。
书文内容主要分为三个部分,第一个部分是临淄王在光禄寺官廨的言行,主要是引用私己、经营党羽、渎职牟利以及杯葛同僚。
武周一朝酷吏横行,徐俊臣能够从一介草莽成长为当中最出色的一个,禀赋才能自不必多说。当这样一双眼睛去盯住某一个人的时候,哪怕是清白君子,都能给挖掘出壮壮劣迹。
如今徐俊臣与临淄王同司任职,天赋能力再次发动起来,所窥望总结出来的桩桩劣迹全都书录纸上。虽然临淄王入官时间不长,但凡所劣迹一张纸都写不下。
虽然徐俊臣所记载的都是一些杂情小事,但耐不住这个家伙会总结发挥啊。
比如临淄王入官伊始,便不满朝廷仕用安排,意欲联合徐俊臣抵制曹国公,想要总揽衙司事务。并收留圣人旧弃劣员王仁皎,欲用其怨忿以小构大、谋行不法。同时借着官职不安所司,频频访探往来人事以求阴结等等。
事不惊人则不足为功,临淄王在司所有的言行几乎都被徐俊臣给阴谋化的解读出来。且各种人事描述的极为具体,让李潼不得不怀疑自临淄王入衙伊始、身边就已经遍布了徐俊臣的耳目。
除了衙司行为之外,还有临淄王邸居日常与人际往来等两个方面。这两个方面虽然不如第一部分翔实具体,但也有一些细节记录。
比如说徐俊臣某日入邸做客,便发现临淄王邸中一些仆员浮于所事、常有窥探邸堂的举动。
看到这里,李潼也不免感慨徐俊臣这家伙观察力实在敏锐,如果他没有猜错的话,这家伙所发现那些仆员应该就是禁中安排在临淄王邸的耳目,居然一顿饭的工夫就被这家伙给察觉到了,狗鼻子真灵!
除此之外,徐俊臣还发现了临淄王阴募故人、聚集门下听命用劳。除了一些大内方面男女仆员,还有一些世道人家,比如窦氏此类早已衰落的人家残余。
文中还记录一个细节,那就是原本临淄王收容的几名窦氏族人不知为何被王府逐出,并几在王府门前央求纠缠却不再被接纳。
徐俊臣据此猜测,若能抓捕这几名遭到驱逐之人严加审讯,或能察发王邸更大隐恶!
这一整篇文章中,别的内容李潼还不甚在意。他能够体会李隆基这个小堂弟内心的不安分所造成的言行不够谨慎,倒也不必过于阴谋化的解读。
不过窦氏几人先被收留、后被驱逐,倒是让李潼生出了一些遐想。略作沉吟后,他便吩咐乐高道:“去取内卫所进近日秘卷来。”
身为一个帝王,对外界感知并不会局限于某一途径,更不要说李潼起家根本就是故衣社这种对底层民众的组织化。如今故衣社虽然已经浮出于世道,成为一个正规的民社组织,但也保留了一部分情报职能。
眼下长安坊市间那些车船脚力铺子,相当一部分都是故衣社的行走耳目,京中一些比较敏感的人事都有关注。这一部分情报职能,由内卫田少安负责接洽处理,将一些事件汇总成卷宗,每隔一段时间送入禁中。
李潼倒也不是要搞锦衣卫之类的间谍组织,只是为了保证对朝廷制度所不能覆及的人事上有所警觉。内卫秘卷旬月呈送,但大多数时候,李潼都没有时间去仔细阅览并梳理。
乐高旋去旋回,带回了整整三卷的卷宗。李潼直接寻找到宗室相关的内容,在临淄王邸条目下找到了徐俊臣所提及的事项,里面不只详细记载了窦氏人员遭逐并在邸前纠缠的内容,甚至当时的一些对话都记录在卷。
这对话中有“旧事已了、家门因此衰败、知者不多”等言辞,李潼在看过之后,记忆便有所触动,稍作思索,便猜测临淄王可能是知晓了一些自己当年与窦氏恶斗的内情,所以不敢再收留窦氏族人。
看完这些内容后,李潼沿着时间线继续向前爬梳,便看到了太平公主与临淄王的一些交际活动,以及太平公主安排武氏女子与临淄王见面的事情。
因为都是坊间途见,卷宗上所记载的也只是事情的表面过程,但李潼对这些亲戚也算是了解颇深,脑海中已经能够勾勒出一个相关的脉络。
“这么看来,应是临淄王已知窦氏行刺旧事,因恐生惧,要从各处寻势自保。”
老实说,李潼还真没有要因窦氏的事情迁怒临淄王的打算,但耐不住这些大聪明自己瞎琢磨,忧恐之下可能就会爆发出非同一般的能动性。
同时他也不免对徐俊臣的洞察力感到叹服,暗自庆幸当年先把这家伙给收拾了,若真任由这家伙死死盯着自家,当年在神都蓄势时可能真的要翻车。
李潼虽然对临淄王心存提防,但也并不算太过上心。人的能动性分为客观与主观,一则是环境施加的压迫,二则是内心里所产生的忧恐。
像是李潼自己,因为早就知道武周一朝人事变化的脉络,所以从来到这个世界伊始,便以推翻他奶奶的统治为己任,甚至不将希望放在他叔叔们身上,要尽力掌握自救的能力。
临淄王虽然也是一个宫变的小达人,但在当下这个时代中,自己既没有留出足够的破绽让他看到问鼎大位的可能,来自环境的压迫也没有达到生死存亡的程度。
所以说无论这个小子搞什么小动作,起码不是奔着造反为最终目的。李潼冷眼旁观,也不必将之视作心腹大患。
可是现在,临淄王分明是慌了,那接下来其所预谋就变得不可测了。最稳妥的做法,当然是将这一祸患掐死在萌芽之中,这对现在的李潼而言,也并不是难事。
可是当看到太平公主跟李隆基这俩活宝越走越近,李潼心里便有了一些其他的想法,这两个都是宗室中的不稳定因素,但相对来说,太平公主要更智浅外露,而李隆基虽然还没有完全成熟起来,但却已经显露出了几分腹黑的特质。
若只是李隆基自己,李潼还真的担心一个不注意,这小子可能就会给自己一个小惊喜。但若再加上太平公主这个帮手,那么其所预谋反而变得可测起来。
所谓云从龙、风从虎,属性相似的人事,彼此之间总有一种人眼难以观察到的微妙感应,比如这个时空中太平公主又与李隆基凑在了一起。那么眼下时局中,是否还有属性类似的人事同样也能被吸引出来?
一个社会无论表面看来如何的平稳有序,但暗里总会有一些企图破坏秩序稳定的隐患存在。但这些隐患日常并不会显露出来,所以也难以察觉。
特别接下来朝廷还会有一系列触动旧制的改革将要实施,这当中必然少不了因利益损害而骤感失意者。
一般的失意者或能认清事实,忍耐消沉下来。但也会有一部分人不甘于消沉,或许就会有反抗的想法与尝试滋生。
这些人事方面的动乱隐患是分散的,且不可测。可若有一个明灯进行探照,将分散且无序的事物给聚集起来,再处理起来那就方便多了!
脑海中生出这样一个想法后,李潼的思绪顿时变得更加活跃,已经忍不住构思起各种的操作。
他倒不担心暂时的纵容或会养虎为患,身为一个帝王,若遭到大多数的背叛而被颠覆统治,那本身就是不称职。
若能在一切可控的情况下,将分散在全身各处的痈毒给挤到一处,然后再手起刀落的割除,一时的痛楚换来是长久的健康。
想到这里之后,李潼便持笔写了一个“豢狼”的标题。
如果说此前针对临淄王与太平公主的监查还是颇为随性,并不严谨,那么现在便要设置专门的档案,将这两家凡所行为与交际进行系统性的监察,以这两人为中心向外摸查,标定出一个人事网络,伺时收网。
这一项工程,自然不能发付外朝,主要还是凭内卫的情报系统去做。
至于引发他这一系列思考的徐俊臣,李潼当然明白其人目的,无非是想再次返回刑司大逞其才。
不过徐俊臣这个人优缺点也很明显,虽然不学无术但却天赋不俗且执行力极高,可是节操却是负数,刑司所需要的公正忠直,他是一点也没有。再小的案子放在他手里,都能搞成泼天大案。
这样的人用来掀起政治斗争、扫除异己,自然是顺手的很,可对时局平稳秩序的破坏也是巨大的。
想了想之后,李潼便又在纸上写了一行小字,打算给徐俊臣加一个谏议大夫的供奉官职,让他可以规谏言事。指望这家伙做出什么正经规谏那是别想了,但有了可以直接打小报告的权利。
做出这一决定后,李潼突然又有些哭笑不得。
原本他是没想过要把徐俊臣留用这么久,没想到这家伙政治生命力实在旺盛,离开刑司后在光禄寺职务上干的有声有色,没有找到机会黜落其人,反而还越有了正色立朝的味道。
也就是徐俊臣这家伙吃了没道德的亏,如果这家伙能稍具风骨一些,凭其洞察缜密、执行力又极高的禀赋,李潼甚至都想把掌管钱库根本的宝利行社划拨其人主管。
看完这些文书,天色也暗了下来。
今日朝会上决定了勾检问题,延英殿中又与诸宰相讨论出了度支方案,年前两桩迫在眉睫的大事都得有解决,接下来可以怀着一个轻松的心情准备过年了。
贺知章在开元新朝士林当中地位比较特殊,除了本身才学优异之外,还在于其人乃是开元元年的科举榜首状元。因为这一特殊的身份,贺知章在士林中的一举一动也是颇受关注。
进士及第之后,贺知章并没有直接解褐进仕,而是遵循朝廷选士的流程进入了守选期。虽然暂时未得官身,但功名既有,前途也是一片光明。
应试之后不久,贺知章便获得了同样出身江南且书道不俗的钟绍京赏识。
钟绍京在河北历练一番之后归朝担任少府少监,高居四品通贵,自然也有具有了赏识提拔后进的能力和资格。少府下属同样管辖着一座编修馆,是原本京西草堂寺改设的草堂书院。
翰林院下属的华文馆负责编修出版的书籍主要以诗词文章为主,属于文学的范畴。而草堂书院的前身虽然是寺庙,但所编修的书籍却与宗教无关,而是工艺方伎等技术类书籍。
诸如前朝《汜胜之书》《齐民要术》等农事古籍,包括《水经注》《千金方》等地理医工之类的书籍,也都在草堂书院的编印范围之内。
过去几年时间里,草堂书院所编修印刷的书籍数量也颇为惊人,囊括古人与今人的劳动智慧,足有数千册之多。
这些书籍除了少量留于馆藏,绝大多数都已经流传于世,除了市井中进行销售之外,还有相当一部分沿官路馆驿向外流传,往来逆旅之众客居馆驿者,可以随意取阅。
工农伎术在士林中虽然不称经典、流于下学,但如此庞大的编修工作量,对编修者要求也颇高。钟绍京在接掌相关事宜后,便访聘了许多的时流才士充当草堂书院的编修,贺知章正在此列。
许多时流在受邀编修后,虽然抹不过面子前往供职一段时间,但往往不耐烦常年埋首下学之中,做不多久便寻找借口辞职。
然而贺知章却在收到邀请后,从开元元年一直待到了如今的开元四年,还不仅仅只是混日子,几年时间里单单其所主持修编的书籍便有数百册之多,绝对是草堂书院的一大干将。
进士守选期颇短,一般在两三年之间,若国家用士颇急,甚至有可能榜出即授。贺知章作为开元元年的榜首状元,自然也是选司关注的人才,从开元二年便已经将之录入长名榜中,给予了参铨的资格。
可是由于钟绍京的欣赏挽留,贺知章又留在草堂书院拖了两年,直到今年才决定参铨。并且在参铨之前,便放出豪言,非富平县尉不任。
贺知章作为开元首位状元,其人参铨已经颇为引人瞩目,又豪言要取畿县县尉,足以让好事者们口口相传,也因此被集英馆录入并呈送禁中。
李潼在看完这桩轶事后,也忍不住笑语道:“贺八风流从容,若不许给好官,反倒显得朝廷赏士刻薄了。”
一般情况下,吏部铨选所涉六品以下的官员任命,李潼基本是不怎么干涉的。但他对贺知章印象实在不错,得知其人想要选授富平县尉,便打算稍作插手,成人之美。
盛唐诸多诗人,贺知章无疑是极为特殊的一个。不仅仅是因为其人掀起了盛唐华章的序幕,更在于这个人一生经历实在可以称得上是美满。
贺知章这一生,涵盖了整个盛唐。无论是诗才之盛,还是势位之高,其人都算不上最拔尖的,可是能够二者兼而有之者,整个盛唐怕也只有唯此一人。如果真要选一个能够代表大唐盛世的人物,贺知章绝对名列前茅。
其人仕途稳健,虽然没有高居宰辅的大权在手,但也绝对可以称得上是高官厚禄,且仕途之中几乎没有什么起伏波折。兼又诗趣盎然,风流豁达,欣赏并提携了包括李白在内的许多后进时流。一生荣华富贵,老来归隐乡中,人生可以说是没有什么遗憾。
后世评价贺知章这个人,有一个说法李潼比较认可,那就是人格健全、双商俱佳,所以才有可称完美的人生。
人格健全可以说是一个人颇为重要的禀赋,沉寂时不怨不忿,显达时知足不傲。
这一点从贺知章的诗风中便能体现出来,同时代的陈子昂也是文风奇丽,但读起来总让人觉得有一股幽愤之气在其中,似乎随时都在战斗、在抨击。但贺知章的诗风则清丽有趣,全无偏激。
双商俱佳,意味着一个人既有向上奋斗的能力禀赋,又不乏处理人际关系的手段。
像贺知章明知凭他开元元年状元的身份,只要踏入仕途便是青云起点,但却仍然耐得住寂寞,安心留在草堂书院,既报答了钟绍京的赏识,又给自己积攒了一笔可观的资历。
贺知章的双商俱佳并不只是圆滑处世、恪奉中庸,他仍然有狂的一面,但却并没有流于恃才傲物、看谁都不爽的偏激,而是洒脱率真的真性情流露。
比如今年参铨,贺知章便豪言要取富平县尉。
唐代选法,士人解褐首任最优的官职便是校书郎、正字等朝廷清贵闲职,次一等的则是大州参军与赤县、畿县的县尉。
富平县属于畿县之一,同样也属于起家良选之一。贺知章作为开元状元,又有在草堂书院修书数年的履历,解褐担任校书郎这样的清贵之职可以说是板上钉钉。
但其人却退而求其次,要选择一个畿县的县尉。这在普通人看来,既有些狂妄,也有些不能理解。朝廷选授自有章程,岂选人自作邀取?既然放此豪言,又为何不直取首等?
普通人或是不能理解,但熟悉贺知章的人却一眼就能看出他渴求富平县尉的原因。因为富平出佳酿,美酒石冻春刚在今年的世博会上拔取头筹,自然勾得贺知章酒虫大动。
了解这些,再看到贺知章的狂言就不免会心一笑。他虽然也偶发狂态,但这份狂却不让人心生冒犯,是在行止尺度之内的性情放纵,实在让人难生反感。
既能保持自我,又不与世道为敌,贺八之为人处世,的确有自己的一套标准,拥有一个有趣的灵魂。
于是李潼在略作沉吟后,便提笔书写一道便笺,着员递给选司,等到贺知章铨判通过之后,便授其富平县尉一职。并又特意做出一条批示,富平县官衙给料,县尉一个月不得超出一斗。
这种底层的人事任命与供给,自然不劳圣人亲自垂询。
但世道之内有趣的人并不多,一想到贺知章愿望达成了、但又没有完全达成的那种无奈表情,李潼就不免要会心一笑。当年坊中品诗,你贺八高在二等,压了我小号李学士一头,别以为老子会忘了报复!
繁忙的公事之余,看一看坊间各种闲杂小事,对圣人而言也是颇为轻松的消遣。尤其念头一转、小手一动,便能精准控制某个人的忧喜情绪,更让李潼有种身为幕后黑手的恶趣味满足感。
不过这份轻松惬意的心情也没有维持太久,当展开下一份文书的时候,李潼的眉头便微微皱了起来,神情也渐渐转为严肃。
这一份文书,便是光禄少卿徐俊臣请求李峤转交的那一份。文书内容颇长,所记载全都是有关临淄王李隆基的事情。
书文内容主要分为三个部分,第一个部分是临淄王在光禄寺官廨的言行,主要是引用私己、经营党羽、渎职牟利以及杯葛同僚。
武周一朝酷吏横行,徐俊臣能够从一介草莽成长为当中最出色的一个,禀赋才能自不必多说。当这样一双眼睛去盯住某一个人的时候,哪怕是清白君子,都能给挖掘出壮壮劣迹。
如今徐俊臣与临淄王同司任职,天赋能力再次发动起来,所窥望总结出来的桩桩劣迹全都书录纸上。虽然临淄王入官时间不长,但凡所劣迹一张纸都写不下。
虽然徐俊臣所记载的都是一些杂情小事,但耐不住这个家伙会总结发挥啊。
比如临淄王入官伊始,便不满朝廷仕用安排,意欲联合徐俊臣抵制曹国公,想要总揽衙司事务。并收留圣人旧弃劣员王仁皎,欲用其怨忿以小构大、谋行不法。同时借着官职不安所司,频频访探往来人事以求阴结等等。
事不惊人则不足为功,临淄王在司所有的言行几乎都被徐俊臣给阴谋化的解读出来。且各种人事描述的极为具体,让李潼不得不怀疑自临淄王入衙伊始、身边就已经遍布了徐俊臣的耳目。
除了衙司行为之外,还有临淄王邸居日常与人际往来等两个方面。这两个方面虽然不如第一部分翔实具体,但也有一些细节记录。
比如说徐俊臣某日入邸做客,便发现临淄王邸中一些仆员浮于所事、常有窥探邸堂的举动。
看到这里,李潼也不免感慨徐俊臣这家伙观察力实在敏锐,如果他没有猜错的话,这家伙所发现那些仆员应该就是禁中安排在临淄王邸的耳目,居然一顿饭的工夫就被这家伙给察觉到了,狗鼻子真灵!
除此之外,徐俊臣还发现了临淄王阴募故人、聚集门下听命用劳。除了一些大内方面男女仆员,还有一些世道人家,比如窦氏此类早已衰落的人家残余。
文中还记录一个细节,那就是原本临淄王收容的几名窦氏族人不知为何被王府逐出,并几在王府门前央求纠缠却不再被接纳。
徐俊臣据此猜测,若能抓捕这几名遭到驱逐之人严加审讯,或能察发王邸更大隐恶!
这一整篇文章中,别的内容李潼还不甚在意。他能够体会李隆基这个小堂弟内心的不安分所造成的言行不够谨慎,倒也不必过于阴谋化的解读。
不过窦氏几人先被收留、后被驱逐,倒是让李潼生出了一些遐想。略作沉吟后,他便吩咐乐高道:“去取内卫所进近日秘卷来。”
身为一个帝王,对外界感知并不会局限于某一途径,更不要说李潼起家根本就是故衣社这种对底层民众的组织化。如今故衣社虽然已经浮出于世道,成为一个正规的民社组织,但也保留了一部分情报职能。
眼下长安坊市间那些车船脚力铺子,相当一部分都是故衣社的行走耳目,京中一些比较敏感的人事都有关注。这一部分情报职能,由内卫田少安负责接洽处理,将一些事件汇总成卷宗,每隔一段时间送入禁中。
李潼倒也不是要搞锦衣卫之类的间谍组织,只是为了保证对朝廷制度所不能覆及的人事上有所警觉。内卫秘卷旬月呈送,但大多数时候,李潼都没有时间去仔细阅览并梳理。
乐高旋去旋回,带回了整整三卷的卷宗。李潼直接寻找到宗室相关的内容,在临淄王邸条目下找到了徐俊臣所提及的事项,里面不只详细记载了窦氏人员遭逐并在邸前纠缠的内容,甚至当时的一些对话都记录在卷。
这对话中有“旧事已了、家门因此衰败、知者不多”等言辞,李潼在看过之后,记忆便有所触动,稍作思索,便猜测临淄王可能是知晓了一些自己当年与窦氏恶斗的内情,所以不敢再收留窦氏族人。
看完这些内容后,李潼沿着时间线继续向前爬梳,便看到了太平公主与临淄王的一些交际活动,以及太平公主安排武氏女子与临淄王见面的事情。
因为都是坊间途见,卷宗上所记载的也只是事情的表面过程,但李潼对这些亲戚也算是了解颇深,脑海中已经能够勾勒出一个相关的脉络。
“这么看来,应是临淄王已知窦氏行刺旧事,因恐生惧,要从各处寻势自保。”
老实说,李潼还真没有要因窦氏的事情迁怒临淄王的打算,但耐不住这些大聪明自己瞎琢磨,忧恐之下可能就会爆发出非同一般的能动性。
同时他也不免对徐俊臣的洞察力感到叹服,暗自庆幸当年先把这家伙给收拾了,若真任由这家伙死死盯着自家,当年在神都蓄势时可能真的要翻车。
李潼虽然对临淄王心存提防,但也并不算太过上心。人的能动性分为客观与主观,一则是环境施加的压迫,二则是内心里所产生的忧恐。
像是李潼自己,因为早就知道武周一朝人事变化的脉络,所以从来到这个世界伊始,便以推翻他奶奶的统治为己任,甚至不将希望放在他叔叔们身上,要尽力掌握自救的能力。
临淄王虽然也是一个宫变的小达人,但在当下这个时代中,自己既没有留出足够的破绽让他看到问鼎大位的可能,来自环境的压迫也没有达到生死存亡的程度。
所以说无论这个小子搞什么小动作,起码不是奔着造反为最终目的。李潼冷眼旁观,也不必将之视作心腹大患。
可是现在,临淄王分明是慌了,那接下来其所预谋就变得不可测了。最稳妥的做法,当然是将这一祸患掐死在萌芽之中,这对现在的李潼而言,也并不是难事。
可是当看到太平公主跟李隆基这俩活宝越走越近,李潼心里便有了一些其他的想法,这两个都是宗室中的不稳定因素,但相对来说,太平公主要更智浅外露,而李隆基虽然还没有完全成熟起来,但却已经显露出了几分腹黑的特质。
若只是李隆基自己,李潼还真的担心一个不注意,这小子可能就会给自己一个小惊喜。但若再加上太平公主这个帮手,那么其所预谋反而变得可测起来。
所谓云从龙、风从虎,属性相似的人事,彼此之间总有一种人眼难以观察到的微妙感应,比如这个时空中太平公主又与李隆基凑在了一起。那么眼下时局中,是否还有属性类似的人事同样也能被吸引出来?
一个社会无论表面看来如何的平稳有序,但暗里总会有一些企图破坏秩序稳定的隐患存在。但这些隐患日常并不会显露出来,所以也难以察觉。
特别接下来朝廷还会有一系列触动旧制的改革将要实施,这当中必然少不了因利益损害而骤感失意者。
一般的失意者或能认清事实,忍耐消沉下来。但也会有一部分人不甘于消沉,或许就会有反抗的想法与尝试滋生。
这些人事方面的动乱隐患是分散的,且不可测。可若有一个明灯进行探照,将分散且无序的事物给聚集起来,再处理起来那就方便多了!
脑海中生出这样一个想法后,李潼的思绪顿时变得更加活跃,已经忍不住构思起各种的操作。
他倒不担心暂时的纵容或会养虎为患,身为一个帝王,若遭到大多数的背叛而被颠覆统治,那本身就是不称职。
若能在一切可控的情况下,将分散在全身各处的痈毒给挤到一处,然后再手起刀落的割除,一时的痛楚换来是长久的健康。
想到这里之后,李潼便持笔写了一个“豢狼”的标题。
如果说此前针对临淄王与太平公主的监查还是颇为随性,并不严谨,那么现在便要设置专门的档案,将这两家凡所行为与交际进行系统性的监察,以这两人为中心向外摸查,标定出一个人事网络,伺时收网。
这一项工程,自然不能发付外朝,主要还是凭内卫的情报系统去做。
至于引发他这一系列思考的徐俊臣,李潼当然明白其人目的,无非是想再次返回刑司大逞其才。
不过徐俊臣这个人优缺点也很明显,虽然不学无术但却天赋不俗且执行力极高,可是节操却是负数,刑司所需要的公正忠直,他是一点也没有。再小的案子放在他手里,都能搞成泼天大案。
这样的人用来掀起政治斗争、扫除异己,自然是顺手的很,可对时局平稳秩序的破坏也是巨大的。
想了想之后,李潼便又在纸上写了一行小字,打算给徐俊臣加一个谏议大夫的供奉官职,让他可以规谏言事。指望这家伙做出什么正经规谏那是别想了,但有了可以直接打小报告的权利。
做出这一决定后,李潼突然又有些哭笑不得。
原本他是没想过要把徐俊臣留用这么久,没想到这家伙政治生命力实在旺盛,离开刑司后在光禄寺职务上干的有声有色,没有找到机会黜落其人,反而还越有了正色立朝的味道。
也就是徐俊臣这家伙吃了没道德的亏,如果这家伙能稍具风骨一些,凭其洞察缜密、执行力又极高的禀赋,李潼甚至都想把掌管钱库根本的宝利行社划拨其人主管。
看完这些文书,天色也暗了下来。
今日朝会上决定了勾检问题,延英殿中又与诸宰相讨论出了度支方案,年前两桩迫在眉睫的大事都得有解决,接下来可以怀着一个轻松的心情准备过年了。